换档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459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换档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档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许申请公开no.2000-043600(jp2000-043600a)中,描述了一种换档杆装置,该换档杆装置设置有下述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用于限制向用于反向驱动驱动轮的倒档位置和用于锁定该驱动轮的停车位置的意外改变。

顺便提及,在日本特许申请公开no.2000-043600(jp2000-043600a)中描述的换档杆装置配备有换档杆、止动杆、解锁按钮、套筒和压缩螺旋弹簧,其中,换档杆通过换档操作改变自动变速器的档位,止动杆避开止动装置,解锁按钮在接收压力时使止动杆沿着回避方向移位,套筒在接收压力之前将解锁按钮朝向其位置往回推动,压缩螺旋弹簧迫压该套筒。该压缩螺旋弹簧构造成沿与回避方向相反的方向往回推动解锁按钮。

也就是说,该换档杆装置构造成通过执行向内按压换档手柄的解锁按钮的操作,借助于换档杆中的止动杆和设置在该解锁按钮上的凸轮来消除对档位改变的限制。此外,通过设置在换档手柄中的弹簧,解锁按钮沿与向内按压解锁按钮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被迫压。因此,设置在解锁按钮上的凸轮总是沿着远离止动杆的方向被迫压。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日本特许申请公开no.2000-043600(jp2000-043600a)中描述的换档杆装置中,凸轮总是沿着远离止动杆的方向被迫压。因此,在凸轮与止动杆之间形成间隙。由于这种间隙的存在,可能由于操作时按钮的操作载荷的迅速改变而产生不适的感觉。此外,止动杆的等待位置根据选择停车位置还是倒挡位置而不同。因此,间隙的量波动,并且向内按压解锁按钮的操作是不稳定的。此外,解锁按钮沿与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被迫压。因此,操作载荷可能增大,并且在操作换档杆的按钮时可能需要额外的力。如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上述的换档杆装置具有改善操作按钮时的操作感觉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换档杆装置,该换档杆装置具有用于消除对档位改变的限制的按钮部,并且该换档杆装置能够改善在消除对档位改变的限制时的按钮操作的操作感觉。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档杆装置。根据第一方面的换档杆装置包括换档手柄和包括第一部分的杆构件。该杆构件构造成通过沿第一方向移动而消除对档位改变的限制。并且该换档杆装置包括按钮部,其中,按钮部包括构造成与第一部分接合的第二部分和从换档手柄突出的按钮顶部。该按钮部构造成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彼此接触时通过沿第二方向移动而使杆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且该换档杆装置包括迫压构件。该迫压构件构造成迫压按钮部,使得第二部分接近第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换档手柄可以包括迫压构件保持部,迫压构件的第一端部抵接在该迫压构件保持部上。并且按钮部可以包括抵接部,迫压构件的第二端部抵接在该抵接部上。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可以在按钮部未被操作时彼此接触。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压构件可以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杆构件与按钮顶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这个方面,可以使换档手柄的按钮孔的位于杆构件的与按钮顶部相反的一侧的空间减小。因此,相应地获得了减小换档手柄的尺寸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按钮部可以包括容置迫压构件的容置部以及由迫压构件保持部进入的凹槽部。

根据本发明的这个方面,迫压构件容置在按钮部的容置部中。因此,可以避免由于迫压构件而导致的多余空间的增加。此外,弹簧保持部进入按钮部的凹槽部。因此,可以避免由弹簧保持部引起的多余空间的增加。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按钮部可以包括设置有凹槽部的按钮本体部以及覆盖按钮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按钮盖部。按钮顶部可以形成在按钮盖部上,并且凹槽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可以由按钮盖部覆盖。

根据本发明的这个方面,凹槽部由按钮盖部覆盖,并且因此,操作者难以观察到。因此,能够防止换档杆装置的外观被破坏。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压构件可以设置在按钮顶部的沿着第二方向的中心线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这个方面,迫压构件定位于按钮顶部的沿按钮顶部的移动方向的中心附近。因此,通过使按钮部的操作载荷的方向与迫压构件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偏移减小,可以阻止按钮部在操作时倾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压构件的一部分可以设置成位于该中心线上。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压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迫压力可以小于由按钮部从杆构件接收到的反作用力。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压构件可以是弹簧。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部分可以是第一凸轮部,并且第二部分可以是第二凸轮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二凸轮部可以包括相对于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并且在倾斜表面与第一凸轮部接触的状态下,当按钮部在接收到沿第二方向的力而沿第二方向移位时,可以向第一凸轮部输入沿第一方向的分力以使杆构件沿第一方向移位。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可以是相同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换档杆装置。该换档杆装置包括换档手柄以及包括第一凸轮部的杆构件。该杆构件构造成通过沿第一方向移动来消除对档位改变的限制。并且该换档杆装置包括按钮部,该按钮部包括与第一凸轮部接合的第二凸轮部和从换档手柄突出的按钮顶部。该按钮部构造成通过沿第二方向移动而使杆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且该换档杆装置包括迫压构件。该迫压构件构造成对按钮部进行迫压,使得第二凸轮部接近第一凸轮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迫压构件迫压按钮部,使得第二凸轮部接近第一凸轮部。因此,通过使处于等待状态下的第二凸轮部与第一凸轮部之间的间隙变窄,能够改善按钮操作的操作感觉。

本发明使得可以提供一种车辆的换档杆装置,该换档杆装置具有用于消除对档位改变的限制的按钮部,并且该换档杆装置能够改善在取消对档位改变的限制时的按钮操作的操作感觉。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的和工业的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5a是用于示出处于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的p档位处的第二凸轮部与第一凸轮部之间的间隙以及按钮部的凸出余量的纵向截面图;

图5b是用于示出处于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的p档位处的第二凸轮部与第一凸轮部之间的间隙以及按钮部的凸出余量的纵向截面图;

图6a是用于示出处于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的r档位处的第二凸轮部与第一凸轮部之间的间隙以及按钮部的凸出余量的纵向截面图;

图6b是用于示出处于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的r档位处的第二凸轮部与第一凸轮部之间的间隙以及按钮部的凸出余量的纵向截面图;

图7a是示出了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的按钮的操作与施加至该按钮的载荷之间的关系的特征图;

图7b是示出了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的按钮的操作与施加至该按钮的载荷之间的关系的特征图;

图8是示出了处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p档位的第二凸轮部与第一凸轮部之间的间隙的纵向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处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r档位的第二凸轮部与第一凸轮部之间的间隙的纵向截面图;

图10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按钮的操作与施加至该按钮的载荷之间的关系的特征图;

图10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按钮的操作与施加至该按钮的载荷之间的关系的特征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纵向截面图;以及

图14是以分解的方式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的迫压构件的周边设置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14基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的相同或等同的部件或构件相应地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适当地省略多余的描述。此外,为了容易理解起见,各个图中的构件的尺寸以适当放大或缩小的方式示出。此外,所述构件中的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时不重要的一些构件在各个附图中以省略的方式示出。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10,并且图2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换档杆装置10的弹簧构件50的周边设置。以下描述将基于xyz直角坐标系给出。方向x对应于水平的左右方向、方向y对应于水平的前后方向,并且方向z对应于竖向的上下方向。方向y和方向z中的每个方向均与方向x正交。方向x可以被称为向左方向或向右方向,方向y可以被称为向前方向或向后方向,并且方向z可以被称为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在图1中,当从前方观察该换档杆装置10时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被称为右和左。

(换档杆装置)换档杆装置10以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自动变速器的档位是通过执行换档杆装置10的预定操作来改变的。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包括例如用于反向驱动驱动轮的倒档档位(下文中称为r档位)、空档档位(下文中称为n档位)以及用于使车辆向前移动的驱动档位(下文中称为d档位)。

自动变速器设置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用于防止由于疏忽而导致的错误操作,例如在车辆向前行驶时向r档位切换,或者在车辆停车时向d档位或r档位切换。换档杆装置10设置有使锁定机构解锁的按钮部40。换档杆装置10构造成不响应于预定操作而移动,除非乘客在按压按钮部40的同时执行该操作。特别地,该锁定机构是通过换档杆装置10的按钮部40与杆构件30的互连操作而解锁的。

换档杆装置10配备有换档手柄20、杆构件30、按钮部40和弹簧构件50。换档手柄20设置在换档轴90的一个端部处,其中,换档轴90改变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档位。杆构件30具有第一凸轮部31,并且杆构件30构造成通过沿第一方向移动来消除对档位改变的限制。按钮部40具有与第一凸轮部31接合的第二凸轮部41、以及从换档手柄20突出的按钮顶部40a。按钮部40通过沿第二方向移动而使杆构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弹簧构件50是用于迫压按钮部40的迫压构件。弹簧构件50以迫压按钮部40的方式设置,使得第二凸轮部41接近第一凸轮部31。

(换档轴)换档轴90是其轴向方向大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管状构件。换档轴90的下侧部经由联接装置机械地联接至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的档位被操作成根据换档轴90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的转动位置(换档位置)而改变。作为操作抓持部的换档手柄20附接至换档轴90的上部。在换档轴90的中间形成有沿换档轴90的轴向方向(下文中简称为轴向方向)贯穿的杆孔92。用于使锁定机构解锁的杆构件30以能够沿着轴向方向移位的方式容置在杆孔92中。换档轴90可以由例如铁质材料等制成的金属管材通过机加工而形成。

(换档手柄)换档手柄20包括抓持部21、轴孔部22、按钮孔部23、下端部24和弹簧保持部27。抓持部21是由操作者的手抓持来操作的构件。轴孔部22沿轴向方向——即,大致沿纵向方向——形成。按钮孔部23沿横向方向形成。下端部24形成在换档手柄20的下侧。在下端部24处设置有将换档轴90与换档手柄20相连接的连接机构。轴孔部22是从抓持部21的中间在轴向方向上形成的通孔。轴孔部22的上侧通向按钮孔部23的侧表面的下部。换档轴90的上部插入到轴孔部22中并且固定至轴孔部22。轴孔部22与杆孔92连通并且围绕从杆孔92朝上伸出的杆构件30的上部。

按钮孔部23是在换档手柄20的右方向侧开口的袋状侧向孔。按钮部40以能够沿左右方向移位的方式容置在按钮孔部23中。按钮孔部23的下部与换档手柄20中的轴孔部22的上部连通。特别地,换档手柄20包括手柄本体部25和手柄盖部26,其中,轴孔部22和按钮孔部23形成在手柄本体部25中,手柄盖部26以覆盖手柄本体部25的按钮孔部23的开口的一部分的方式固定。手柄盖部26构成按钮部40的保持部,该按钮部40容置在手柄本体部25的按钮孔部23中。换档手柄20的手柄本体部25和手柄盖部26可以由例如树脂材料通过模制而形成,并且可以粘合的方式连接至彼此。下端部24设置有用于将换档轴90与换档手柄20相连接的连接机构。下端部24可以由盖构件88覆盖。手柄盖部26设置有作为壁部的止动部26a,该止动部26a遮蔽按钮孔部23的开口的一部分。止动部26a限制按钮部40的向右移动。

弹簧保持部27设置在换档手柄20的手柄盖部26处。弹簧构件50的固定端部52抵接在弹簧保持部27上。弹簧保持部27设置在从手柄盖部26凸出到按钮孔部23中的凸出部26b处。

(杆构件)杆构件30是沿换档轴9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柱形杆状构件,并且杆构件30是由例如铁和钢等制成的金属杆状构件通过机加工而形成的。位于杆构件30的上侧的第一凸轮部31突出到按钮孔部23的中间并且形成曲面——例如,半球形表面等——的形状。杆构件30的下部经由联接装置机械地联接至自动变速器的锁定机构。杆构件30由预定的迫压装置沿轴向方向向上迫压。杆构件30在按钮部40的第二凸轮部41被向左向内按压时移位至下部位置,并且在第二凸轮部41向右移动时移位至上部位置。锁定机构通过杆构件30移动至下位置的移位而解锁。

(按钮部)按钮部40设置成解锁锁定机构以防止在车辆向前行驶或在车辆停车时执行错误操作。按钮部40包括按钮本体部43和按钮盖部49。按钮本体部43包括第二凸轮部41、保持部44和抵接部45。按钮本体部43的右侧部分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棱柱状区域。按钮盖部49是从右侧覆盖按钮本体部43的右侧部分的大致杯状构件。按钮盖部49包括围绕按钮本体部43的筒状部49a和封闭筒状部49a的一个端部的作为盘状区域的按钮顶部40a。按钮本体部43和按钮盖部49由例如树脂材料通过模制形成。按钮盖部49以例如粘合的方式固定至按钮本体部43的右侧部分。保持部44是限制按钮部40从按钮孔部23滑出的构件。保持部44具有在按钮本体部43的下部处向下突出的接合部43b。

按钮部40容置在按钮孔部23中,使得按钮本体部43的右侧部分从按钮孔部23的开口突出。在这种状态下,手柄盖部26固定至手柄本体部25,因此限制了按钮部40的滑出。也就是说,当按钮部40沿滑出方向(向右)移位时,按钮部40的接合部43b抵接在手柄盖部26的止动部26a上,以限制按钮部40的进一步移位。

(凸轮部)第二凸轮部41形成在按钮部40的按钮本体部43的中间处。在第二凸轮部41上形成有具有向右向下的倾斜度的倾斜表面42。当按钮部40通过与第一凸轮部31接触的倾斜表面42接收到向左的按压力时,向与倾斜表面42接触的第一凸轮部31输入向下的分力。因此,杆构件30以与按钮部40的向左移位相对应的方式向下移位。当解除按压力以使按钮部40向右移位时,施加至杆构件30的向下的分力消失。因而,杆构件30移位至向上的等待位置,并且按钮部40向右移位。

按钮部40设置有抵接部45,弹簧构件50的可动端部51抵接在该抵接部45上。抵接部45设置在从按钮本体部43的左端部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3a处。弹簧构件50以压缩状态被保持在抵接部45与弹簧保持部27之间。由于弹簧构件50的恢复力而向抵接部45输入向左的迫压力。因此,由于弹簧构件50的恢复力,按钮部40被向左迫压,即,按钮部40被沿第二凸轮部41接近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的方向迫压。

(迫压构件)弹簧构件50是沿预定方向迫压按钮部40的弹性构件。例如,可以采用螺旋弹簧作为弹簧构件50。呈压缩状态的弹簧构件50具有抵接在手柄盖部26的凸出部26b上的固定端部52,并且具有抵接在按钮本体部43的突出部43a上的可动端部51。由弹簧构件50的可动端部51向按钮本体部43的突出部43a输入向左的恢复力。因此,按钮部40被向左迫压,即,按钮部40被沿第二凸轮部41接近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的方向迫压。

(解锁操作)当按钮部40接收到按压力时,向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输入向下的分力,并且杆构件30移位至下侧的解锁位置以使锁定机构解锁。当解除对按钮部40的按压力时,施加至杆构件30的向下的分力消失,并且杆构件30移位至向上的等待位置以使该锁定机构锁定。在档位为d档位且车辆向前行驶或者在档位为p档位且车辆停车的情况下,杆构件30已经移位至等待位置,并且锁定机构被锁定以使换档杆装置10不可动。在这种状态下,当按钮部40被向内按压时,杆构件30移位至解锁位置以使锁定机构解锁,并且换档杆装置10变为可动的。在这种状态下,当在使换档杆装置10移动至期望的档位之后解除按压力时,杆构件30移位至等待位置以使锁定机构再次锁定。

顺便提及,杆构件30的等待位置可以根据档位而不同。例如,杆构件30在r档位处的等待位置可以设定在杆构件30在p档位处的等待位置的下方。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在档位中的每个档位处,杆构件30的解锁位置都设定在等待位置的下方。

现在,首先将描述作为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310。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作为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310,并且图4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换档杆装置310的弹簧构件50的周边设置。除了弹簧构件50设置的位置以及按钮部40被迫压的方向以外,换档杆装置310与换档杆装置10相同。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

在换档杆装置310中,换档手柄320的弹簧保持部327设置在凹部325b中,该凹部325b形成在手柄本体部25的右侧并且向左凹进。按钮部40的抵接部345设置在位于按钮本体部343的上部的台阶部343a处。呈压缩状态的弹簧构件50具有抵接在凹部325b上的固定端部52,并且具有抵接在按钮本体部343的台阶部343a上的可动端部51。由弹簧构件50的可动端部51向按钮本体部43的台阶部343a输入向右的迫压力fs。因此,按钮部40被向右迫压,即,按钮部40在使得第二凸轮部41撤离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的方向上被迫压。

图5a和图5b中的每幅图均是用于示出在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310的p档位处的位于第二凸轮部41与第一凸轮部31之间的间隙以及按钮部的凸出余量的纵向截面图。图5a示出了按钮部40移位至最右侧时的等待状态。按钮部40在车辆停车时或车辆正常行驶时处于等待状态。图5b示出了在按钮部40被略微向内按压并且第二凸轮部41与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轻微接触时的轻微接触状态。为了吸收构件中的每个构件的制造误差,在处于等待状态的第二凸轮部41与第一凸轮部31之间设定与制造误差相对应的间隙dp。也就是说,从按钮部40的按钮孔突出的按钮顶部40a的右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在等待状态下位于位置xp1处、并且在轻微接触状态下位于位置xp2处。按钮部的作为xp1与xp2之间的差的凸出余量对应于间隙dp。

图6a和图6b中的每幅图均是用于示出在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310的r档位处的位于第二凸轮部41与第一凸轮部31之间的间隙以及按钮部的凸出余量的纵向截面图。图6a示出了在按钮部40移位至最右侧的等待状态。按钮部40在车辆停车时或车辆正常行驶时处于等待状态。图6b示出了在按钮部40被略微向内按压并且第二凸轮部41与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轻微接触时的轻微接触状态。

为了吸收构件中的每个构件的制造误差,在处于等待状态的第二凸轮部41与第一凸轮部31之间设定与制造误差对应的间隙dr。也就是说,按钮部40的按钮顶部40a的右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在等待状态下位于位置xr1处、并且在在轻微接触状态下位于位置xr2处。按钮部的作为xr1与xr2之间的差的凸出余量对应于间隙dr。在杆构件30于r档位处的等待位置设定在杆构件30于p档位处的等待位置下方的情况下,r档位处的间隙dr比p档位处的间隙dp宽。

图7a和图7b中的每幅图均是示出了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310的按钮部40的操作与施加至该按钮部40的载荷之间的关系的特征图。图7a是p档位处的特征图,并且图7b是r档位处的特征图。在这些特征图中的每副特征图中,横坐标轴表示对按钮部40的按钮顶部40a的按压操作的行程量,并且纵坐标轴表示按钮部40所接收到的操作载荷fp。横坐标轴上的xp1和xr1对应于等待状态、横坐标轴上的xp2和xr2对应于轻微接触状态,并且横坐标轴上的xp3和xr3对应于解锁状态。按钮部40的操作载荷fp对应于通过将从杆构件30接收到的反作用力fh与从弹簧构件50接收到的迫压力fs相加而获得的力。

在从等待状态至轻微接触状态的行程j中,反作用力fh不包括在按钮部40的操作载荷fp中。因此,操作载荷fp相对较小。在这个时间段期间,行程j是由按钮部40的游隙余量产生的所谓的空程。如图7a和图7b中所示,按钮部40的游隙余量在r档位处尤其大。由于操作的游隙余量大且缓和感低,操作者可能产生不是很舒适的操作感觉。此外,当这种操作的游隙余量大时,操作者执行了相应的多余操作。同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操作者产生了不是很舒适的操作感觉。

此外,如图7a和图7b中所示,按钮行程包括作为空程的低载荷行程j和与实质操作相关联的高载荷行程g。低载荷行程j与高载荷行程g之间的比根据选择p档位还是r档位而波动。因此,根据档位的操作感觉是易变的。当操作感觉波动时,操作者可能对该波动产生不适的感觉。

另外,当按钮部40从轻微接触状态被向内按压时,按钮部40的操作载荷fp对应于通过将反作用力fh与迫压力fs相加而获得的力,并且因此按钮部40的操作载荷fp迅速变大。也就是说,如圆圈e所示的,在轻微接触状态之前和之后,操作负载fp呈阶梯式突然变化。由于操作载荷fp的突然的阶梯式变化,操作者可能产生不是很舒适的操作感觉。

此外,操作载荷fp对应于通过将反作用力fh与迫压力fs相加而获得的力。因此,如箭头k所示的,操作载荷fp大于反作用力fh。当操作载荷fp大时,操作者向按钮部40施加相应地过大的力。同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操作者可能产生不是很舒适的操作感觉。还可以设想的是,这种情况下的操作载荷fp需要额外的力。

依据对根据比较示例的换档杆装置310的前述考虑,将从改善操作感觉的角度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10的操作。

图8是示出了处于换档杆装置10的p档位处的第一凸轮部31与第二凸轮部41之间的间隙的纵向截面图,并且图9是示出了处于换档杆装置10的r档位处的第一凸轮部31与第二凸轮部41之间的间隙的纵向截面图。如在图8中所示的,在换档杆装置10中,弹簧构件50向左迫压第二凸轮部41,即,弹簧构件50在接近第一凸轮部31的方向上迫压第二凸轮部41。因此,在p档位处等待时,第二凸轮部41与第一凸轮部31接触,并且在第二凸轮部41与第一凸轮部31之间不存在间隙。也就是说,在车辆停车时或者在车辆正常行驶时的等待状态下,在换档杆装置10中建立起第二凸轮部41与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轻微接触的轻微接触状态。在换档杆装置10中,即使在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未在第二凸轮部41与第一凸轮部31之间产生多余的间隙。

也就是说,如图8中所示,在p档位处等待时,按钮部40的按钮顶部40a的右端部位于位置xp2处并且不产生任何游隙余量。此外,如图9中所示,在r档位处等待时按钮部40的按钮顶部40a的右端部位于位置xr2处并且也不产生任何游隙余量。因此,可以改善由游隙余量造成的不舒服的操作感觉。此外,由于操作的游隙余量小,操作者可以避免执行任何多余的操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操作者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操作感觉。

图10a和图10b中的每幅图均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10的按钮部40的操作与施加至按钮部40的载荷之间的关系的特征图。图10a是p档位处的特征图,并且图10b是r档位处的特征图。在这些特征图中的每副特征图中,横坐标轴表示按钮部40的按钮顶部40a的按压操作的行程量,并且纵坐标轴表示由按钮部40所接收的操作载荷fp。横坐标轴上的xp2和xr2对应于作为等待状态的轻微接触状态,并且横坐标轴上的xp3和xr3对应于解锁状态。顺便提及,在正常使用的范围内,按钮顶部40a的右端部不位于xp1或xr1处。

按钮部40的操作载荷fp对应于通过将从杆构件30接收到的反作用力fh与从弹簧构件50接收到的迫压力fs进行合成而获得的力。顺便提及,迫压力fs是在与反作用力fh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因此,操作载荷fp的大小是通过从反作用力fh中减去迫压力fs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如箭头k所示的,操作载荷fp比反作用力fh小了迫压力fs。因此,可以改善由于施加过大的力而导致的不舒适的操作感觉。

如图10a和图10b中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10中,几乎不存在按钮部40的任何游隙余量或多余操作,并且能够改善操作感觉。此外,按钮行程不包括低载荷行程j。因此,低载荷行程j与高载荷行程g之间的比不根据选择p档位还是r档位而波动,并且能够改善由操作感觉的波动引起的不适感觉。此外,也避免了操作载荷fp的突然的阶梯式变化。

(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110。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档杆装置110的纵向截面图,并且图12是换档杆装置110的右侧视图。除了换档手柄20的轮廓的尺寸减小以及采用了不同的弹簧构件50的支承模式以外,换档杆装置110与换档杆装置10相同。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

在换档杆装置110中,弹簧构件50的可动端部51由按钮部40的抵接部45支承,并且弹簧构件50的固定端部52由换档手柄20的弹簧保持部27支承。在换档杆装置110中,抵接部45设置在从按钮本体部43的中间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3c处。换档杆装置110的突出部43c设置在换档杆装置10的突出部43a的右侧。在换档杆装置110中,弹簧保持部27设置在位于换档手柄20的手柄盖部26的左上部处的壁部26c上。特别地,换档杆装置110的突出部43c设置在杆构件30的左端部的右侧。由于采用这种构型,能够使换档手柄20的按钮孔部23在杆构件30的左侧的空间变小。因此,可以相应地减小换档手柄2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在换档杆装置110中,弹簧构件50向突出部43c输入向左的迫压力。因此,按钮部40的第二凸轮部41被向左迫压,即,第二凸轮部41被沿接近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的方向迫压。因此,明显的是,换档杆装置110具有与换档杆装置10的特征类似的特征。

如图12中所示,在换档杆装置110中,用于设置抵接部45的突出部43c可以设置在下述范围m中,该范围m不包括被第二凸轮部41占据的范围,并且该范围m围绕按钮部40。

(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档杆装置210。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档杆装置210的纵向截面图,并且图14是换档杆装置210的分解立体图。除了采用不同的弹簧构件50的支承模式之外,换档杆装置210与换档杆装置110相同。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特别地,换档杆装置210的弹簧构件50沿作为第二方向的左右方向设置在杆构件30与按钮顶部40a之间。

在换档杆装置210中,弹簧构件50的可动端部51由按钮部40的抵接部45支承,并且弹簧构件50的固定端部52由换档手柄20的弹簧保持部27支承。按钮部40在容置弹簧构件50的可动端部51侧的容置部43e中设置有弹簧孔43f和由弹簧保持部27进入的弹簧凹槽43g。在换档杆装置210中,抵接部45设置在容置部43e的底部43d处,其中,容置部43e设置在按钮本体部43的中间。容置部43e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弹簧孔43f和弹簧凹槽43g。弹簧凹槽43g设置在弹簧孔43f的右侧。弹簧孔43f的在右视图中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圆形。底部43d形成在弹簧孔43f的左侧部分处,并且在弹簧孔43f的右侧部分处形成有开口。弹簧凹槽43g形成为倒u形的形状,其中,在右视图中该倒u形形状的下侧是敞开的。弹簧凹槽43g的左侧部分与弹簧孔43f连通,并且在弹簧凹槽43g的右侧部分处形成有开口。弹簧构件50被插入到弹簧孔43f中且可动端部51位于顶部处。固定端部52从弹簧孔43f的开口突出并且容置在弹簧凹槽43g中。

特别地,容置弹簧构件50的容置部43e沿作为第二方向的左右方向设置在杆构件30与按钮顶部40a之间。

在换档杆装置210中,弹簧保持部27设置在凸部26e处,其中,凸部26e从换档手柄20的手柄盖部26的开口部26d的内周向内延伸。开口部26d大致形成为椭圆形状,在右视图中该椭圆形状略微大于按钮盖部49的轮廓。覆盖按钮本体部43的按钮盖部49插入穿过开口部26d。凸部26e从开口部26d的下部向上延伸并且进入弹簧凹槽43g。在弹簧凹槽43g中,凸部26e支承弹簧构件50的从弹簧孔43f突出的固定端部52。凸部26e形成为具有略微小于弹簧凹槽43g的槽宽度的宽度。凸部26e设置成使得凸部26e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可以在弹簧凹槽43g内改变。

在换档杆装置210中,按钮盖部49设置有用于避免与凸部26e相干涉的盖凹槽部49b。盖凹槽部49b在按钮盖部49的筒状部49a的左下部处以及在弹簧凹槽43g的下方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盖凹槽部49b形成为具有略微大于凸部26e的宽度并且大致等于弹簧凹槽43g的槽宽度的槽宽度。盖凹槽部49b形成为使得凸部26e的相对位置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在盖凹槽部49b内部改变。凸部26e还进入盖凹槽部49b的内部。因此,凸部26e的相对位置改变的范围可以扩大至弹簧凹槽43g和盖凹槽部49b的内部。此外,盖凹槽部49b、弹簧凹槽43g等的内部结构由按钮盖部49的按钮顶部40a大致遮蔽,因而处于操作者的正常可见范围之外。因此,对外观的影响不大。

在换档杆装置210中,弹簧构件50向底部43d输入向左的迫压力。因此,按钮部40的第二凸轮部41沿接近杆构件30的第一凸轮部31的方向被迫压。因此,明显的是,换档杆装置210具有与换档杆装置10的特征类似的特征。

另外,容置有弹簧构件50的容置部43e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杆构件30的右侧。因此,使换档手柄20的按钮孔部23的位于杆构件30的左侧的空间变小。因此,相应地获得了减小换档手柄20的尺寸的优点。

此外,弹簧构件50容置在按钮本体部43内部。因此,与设置弹簧构件50的空间设在按钮本体部43的外部的情况相比,在减小换档手柄20尺寸方面获得了较大的优点。也就是说,能够避免由弹簧构件50导致的多余空间的增加。

此外,弹簧构件50容置在按钮本体部43内部,因此弹簧构件50设置在按钮顶部40a的沿移动方向的中心线p附近。特别地,弹簧构件50的中心轴线q位于中心线p附近。因此,与弹簧构件50的中心轴线q位于按钮本体部43外部的情况相比,按钮部40的操作载荷的方向与弹簧构件50的中心轴线q之间的偏移较小,并且可以阻止按钮部40在操作时倾斜。顺便提及,当使得按钮部40的移动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时,按钮顶部40a的沿移动方向的中心线p表示沿左右方向延伸并穿过下述中心的线,所述中心是沿前后方向等分按钮顶部40a的线与沿上下方向等分按钮顶部40a的线的交点。

弹簧构件50可以设置成使得弹簧构件50的中心轴线q位于按钮部40的沿移动方向的中心线p上。弹簧构件50可以设置成使得中心线p穿过弹簧构件50。弹簧构件50可以设置成使得弹簧构件50的中心轴线q穿过按钮顶部40a。

接下来,将描述换档杆装置210的容置部43e、凸部26e和盖凹槽部49b的操作。首先,在等待状态下,容置在容置部43e中的弹簧构件50的固定端部52由凸部26e的弹簧保持部27保持,其中,凸部26e穿过盖凹槽部49b而进入弹簧凹槽43g的内部。在这种状态下,弹簧孔43f的底部43d由可动端部51向左迫压。因此,第二凸轮部41保持与第一凸轮部31接触。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当按钮部40在接收到向左的按压力而移位时,杆构件30通过第二凸轮部41和第一凸轮部31而向下移位,以使锁定机构解锁。在这种情况下,凸部26e在弹簧凹槽43g内向右相对地移动穿过盖凹槽部49b。

当解除按压力以使按钮部40向右移位时,施加至杆构件30的向下的分力消失,并且杆构件30移位到向上的等待位置以使锁定机构锁定。

接下来,将描述换档杆装置210的特征。在换档杆装置210中,弹簧构件50执行迫压操作,使得第二凸轮部41接近第一凸轮部31。因此,可以通过使处于等待状态下的第二凸轮部41与第一凸轮部31之间的间隙变窄来改善按钮操作的操作感觉。

在换档杆装置210中,弹簧构件50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杆构件30与按钮顶部40a之间。因此,可以使换档手柄20的按钮孔部23的位于杆构件30的与按钮顶部40a相反的一侧的空间减小,并且相应地获得减小换档手柄20的尺寸的优点。

在换档杆装置210中,换档手柄20在凸部26e处设置有弹簧保持部27,弹簧构件50的固定端部52抵接在弹簧保持部27上,并且按钮部40设置有容置弹簧构件50的可动端部51侧的容置部43e以及由弹簧保持部27进入的弹簧凹槽43g。因此,能够避免由弹簧构件50导致的多余空间的增加,并且能够避免用于弹簧保持部27的多余空间的增加。

在换档杆装置210中,按钮部40包括按钮本体部43和按钮盖部49,其中,按钮本体部43设置有弹簧凹槽43g,按钮盖部49覆盖按钮本体部43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形成在按钮盖部49上的按钮顶部40a。如从外部右侧观察到的,弹簧凹槽43g的至少一部分由按钮盖部49覆盖。因此,弹簧凹槽43g由按钮盖部49覆盖并且操作者难以观察到。因此,能够阻止换档杆装置210的外观受到破坏。

在换档杆装置210中,弹簧构件50设置在按钮顶部40a的沿着左右方向的中心线p附近。因此,通过使按钮部40的操作载荷的方向与弹簧构件50的中心轴线q之间的偏移减小,能够阻止按钮部40在操作时倾斜。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每个实施方式中,按钮部40可以构造成使得按钮部40的向左方向或按钮部40的向上方向与按钮部40滑出的方向一致。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每个实施方式中,当按钮部40的向上方向与按钮部40滑出的方向一致时,换档杆装置210可以不包括第一凸轮部31和第二凸轮部41,并且按钮部40可以与杆构件30接触并且向下移动,使得杆构件30被向下按压并且移位至下部位置。

以上已经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这些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并且这些修改和改变也都落入所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因此,本说明书中的描述和附图应该以示例性的方式来看待,而不是以限制性的方式来看待。

在用于说明的附图中,出于说明构件之间的关系的目的,将构件中的一些构件的截面画上阴影线。然而,这些阴影线并不限制这些构件的材料或材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