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轴承外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5478阅读:602来源:国知局
直线轴承外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线轴承外圈。



背景技术:

直线轴承是一种以低成本生产的直线运动系统,用于无限行程与圆柱轴配合使用,由于滚球与圆柱轴之间呈点接触,故使用载荷小,滚球以极小的摩擦阻力旋转,从而能获得高精度的平稳运动。

相关技术的直线轴承外圈的内侧设有滚道,所述滚道包括外圈本体和由外圈本体两端分别向所述直线轴承外圈两端延伸的倾斜部和阶梯部,所述阶梯部的设置使滚球和保持架的安装更方便。然而,所述阶梯部使得滚球在所述滚道两端的斜坡部运动不顺畅,且所述滚道和所述滚球的摩擦阻力大,易导致所述滚道和所述滚球的磨损量大;另一方面,所述滚道的工作长度短,使得直线轴承外圈的承载能力小且使用寿命短。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直线轴承外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承载能力强、运动顺畅、使用寿命长的直线轴承外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线轴承外圈,包括外圈本体和自所述外圈本体的内壁面向所述外圈本体的中心轴方向凸起的滚道,所述滚道平行于所述外圈本体的中心轴,所述滚道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两斜坡部,所述斜坡部分别与所述外圈本体的两端连接,且每一所述斜坡部的横截面面积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斜坡部的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10°。

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长度为3~4mm。

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长度为3.39mm。

优选的,所述斜坡部的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

优选的,所述滚道的数量为6~8个,且等间距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轴承外圈通过使所述滚道的所述斜坡部的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中轴线之间形成夹角,并设定所述主体部的长度,使所述滚球在所述滚道的两端运动顺畅,减少所述滚球与所述滚道之间的摩擦,使所述直线轴承外圈的工作性能好且使用寿命长;同时上述结构的改变增加了所述滚道的工作长度,增强所述直线轴承外圈的承载能力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线轴承外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直线轴承外圈沿A-A线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同时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线轴承外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直线轴承外圈沿A-A线的剖示图。所述直线轴承外圈1包括外圈本体11和自所述外圈本体11的内壁面向所述外圈本体11的中心轴方向凸起的滚道12。

所述滚道12平行于所述外圈本体11的中心轴,所述滚道12包括主体部121和自所述主体部121的两端延伸形成的两斜坡部122。所述斜坡部122分别与所述外圈本体11的两端连接,且每一所述斜坡部122的横截面面积朝远离所述主体部121的方向逐渐增大。其中,每个所述斜坡部122向靠近所述外圈本体11的一端延伸。所述滚道12仅由所述主体部121和所述斜坡部122组成,且每个所述斜坡部122分别延伸至所述外圈本体11两端,所述斜坡部122和所述外圈本体11的两端之间无阶梯连接结构。当滚球(图未示)在所述滚道12上运动时,所述滚球在所述滚道12的所述主体部121和所述斜坡部122连接处运动顺畅,所述滚球和所述滚道12磨损量小,使所述直线轴承外圈1使用寿命长。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滚道12的数量为6~8个,且等距间隔设置于所述外圈本体11的内壁面,使得所述直线轴承外圈1的受力均匀,进一步提高其使用寿命。

所述主体部121的长度为3~4mm,使所述滚道12的工作长度较长,所述直线轴承外圈1能安装更多的所述滚球,从而提高所述直线轴承外圈1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121的长度为3.39mm,当所述主体部121的长度为3.39mm时,所述滚道12容纳的所述滚球的数量既能满足所述直线轴承外圈1工作的承载能力,同时又使得所述直线轴承外圈1加工容易。

所述斜坡部122的表面与所述主体部12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10°,所述斜坡部122的表面为与所述主体部121连接且与所述外圈本体11的内壁面互成倾斜角度的一斜面,使得滚球在所述主体部121和所述斜坡部122运动顺畅,进一步的,所述斜坡部122与所述主体部12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此时所述滚球与所述滚道12的摩擦阻力较小,所述滚球在所述滚道12上运动平稳度好。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直线轴承外圈通过使所述滚道的所述斜坡部的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中轴线之间形成夹角,并设定所述主体部的长度,使所述滚球在所述滚道的两端运动顺畅,减少所述滚球与所述滚道之间的摩擦,使所述直线轴承外圈的工作性能好且使用寿命长;同时上述结构的改变增加了所述滚道的工作长度,增强所述直线轴承外圈的承载能力和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