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修形的五速手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8488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齿轮修形的五速手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齿轮修形的五速手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及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性能及其驾驶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尤其对整车的噪音等的要求较高。汽车变速器做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做为传递动力、调整转速以及汽车前进和后退转换的控制装置,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以及振动噪声影响显著。汽车变速器中齿轮的振动噪音过大或者齿面接触状况不良都是发生噪音的主要来源,但是齿轮噪音问题的发生往往并不是因为齿轮参数设计的不理想,齿轮在系统绝对刚性且无任何安装制造误差的情况下,齿面啮合的接触状况最理想,但实际中齿轮会因变速器壳体,轴,轴承及其自身等变形而出现错位,从而使接触状况变差,出现偏载和传递误差增大,最终导致齿轮振动噪音过大产生啸叫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齿轮修形的五速手动变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齿轮修形的五速手动变速器,包括:离合器壳、前盖、上盖总成、输出轴、中间轴、输入轴,所述输入轴的前端通过花键与离合器壳内的离合器连接,离合器与发动机连接,输入轴的后端通过滚子轴承安装在离合器壳与壳体前端的轴承孔内;输出轴的前端通过滚针轴承装在输入轴端部的孔内,输出轴的后端通过滚子轴承支撑壳体后端的轴承孔内;中间轴前后端分别通过滚子轴承装在壳体前后端的轴承孔内;输出轴上依次设有5/6档同步器总成、主六齿合件、主四齿合件、3/4档同步器总成、主三齿合件、主二齿合件、1/2档同步器总成、主一齿合件、倒档同步器总成及主倒齿合件;中间轴上则依次设有中主齿、中六齿、中四齿及中三齿,所述输出轴、中间轴上的齿轮经过齿向修形和齿形修形使各齿合面无缝贴合齿形修形,包括长度修形及曲线修形。

所述输入轴和主六齿合件之间、主四齿合件和主三齿合件之间、主二齿合件和主一齿合件之间、及主倒齿合件处,分别设有5/6档同步器、3/4档同步器、1/2档同步器、及倒档同步器。

所述中间轴、输入轴安装在壳体内,壳体上端安装有上盖总成,中间轴、输入轴一端通过前盖安装在离合器壳上、另一端通过凸缘安装在后盖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齿轮的齿形及齿向进行修形,结合修形后的接触斑点及传递误差对修形量不断调整,这样最终确定一组最佳的修形参数,以达到减小传递误差优化接触斑点的目的,来改善齿面接触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齿形修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齿向修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齿轮修形的五速手动变速器,包括:离合器壳1、前盖2、上盖总成3、输出轴4、中间轴5、输入轴9,所述输入轴9的前端通过花键与离合器壳1内的离合器连接,离合器与发动机连接,输入轴9的后端通过滚子轴承安装在离合器壳与壳体前端的轴承孔内;输出轴4的前端通过滚针轴承装在输入轴端部的孔内,输出轴的后端通过滚子轴承支撑壳体后端的轴承孔内;中间轴5前后端分别通过滚子轴承装在壳体前后端的轴承孔内;输出轴4上依次设有5/6档同步器总成、主六齿合件、主四齿合件、3/4档同步器总成、主三齿合件、主二齿合件、1/2档同步器总成、主一齿合件、倒档同步器总成及主倒齿合件;中间轴5上则依次设有中主齿、中六齿、中四齿及中三齿,所述输出轴4、中间轴5上的齿轮经过齿向修形和齿形修形使各齿合面无缝贴合齿形修形,包括长度修形及曲线修形。

所述输入轴9和主六齿合件之间、主四齿合件和主三齿合件之间、主二齿合件和主一齿合件之间、及主倒齿合件处,分别设有5/6档同步器、3/4档同步器、1/2档同步器、及倒档同步器。

所述中间轴5、输入轴9安装在壳体8内,壳体8上端安装有上盖总成3,中间轴5、输入轴9一端通过前盖2安装在离合器壳1上、另一端通过凸缘6安装在后盖7上。

齿形修形:齿轮在啮合传动过程中,受各种误差和变形等因素的影响,齿轮在啮合时并未总是在啮合线上,在啮入和啮出时就会发生干涉和冲击,进而产生振动和噪音,所以要对齿轮的齿形进行修形。齿形修形就是将齿轮啮合干涉的部分加工掉,要确定好修形量、修形长度及修形曲线。

齿向修形:齿轮传递动力时,轴的变形,温升导致的螺旋角误差、制造和安装误差等因素使齿轮载荷不能均匀地分布在整个齿宽,而是偏向于一端,出现局部的早期点蚀或胶合,齿轮的承载能力下降,为了是齿向载荷均匀分布所以对齿向进行修形。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