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207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尤指固定组件利用挡止部的导斜面供第二板材抵持面推移,以使固定件的止挡段及挡止部分别位于第二板材的第一卡固槽及第二卡固槽内形成定位,且仅需推动限位体即可拆离第二板材,以达到确实定位及拆装方便的效果。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不断的进步,许多产品都会使用到螺丝或插梢来作定位,例如抽屉、键盘架、机板组等具活动伸缩构造的产品,并利用螺丝或插梢使滑轨、滑槽在移动到特定位置时形成定位,让使用者便可在滑轨及滑槽不移动的状态下进行配线作业、设备移动或搬运等,例如电信局机柜、电脑伺服器、工作机台等利用复数装置、机构所组装构成的设备,而目前滑轨、滑槽在移动时的定位方式则利用螺丝或插梢让板件与板件在层迭状态下产生滑移形成定位,以便于工作人员作业。

再者,一般电脑或工业用电脑的伺服器机箱内部通常为设置有主机板、电源供应器、硬碟及风扇等电子装置,但因每家主机板制造厂商所制定的主机板规格大都不相同,使得机箱的底板上需要设置许多的铜柱,并将主机板平放于复数铜柱上后,再利用螺丝为分别由主机板上的通孔穿过后锁入于铜柱内锁接固定成为一体,不过随着制造厂商的机壳出货量的成长,其底板上的铜柱设置的数量亦将倍数增加,这种利用螺丝锁入铜柱内将主机板与底板锁接固定方式,不但容易受到机壳内部有限空间的限制,让使用者在作业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也不利于快速组装,造成整体组装工序更加繁琐、耗费工时长及操作上十分不便的缺点。因此,如何设法解决上述现有固定装置的缺点与不便,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点,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验及修改,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在于:

一种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第一板材及第二板材:

该固定组件包括套筒、限位体、弹性元件及固定件,其中该套筒内部贯设有穿孔,并于套筒底部设有定位部,再于套筒内设置有限位体,该限位体中央处贯设有嵌持孔,而限位体底部与套筒之间抵持设有弹性元件,再于套筒下方处设有穿入穿孔并固定于限位体上的固定件,该固定件具有嵌固于嵌持孔内的对接部,并于对接部下方延伸有穿设于套筒的穿孔内的杆体,而杆体底部朝外延伸有穿出于套筒外部且外径大于穿孔孔径的止挡段,且止挡段底部朝外凸设有外径渐扩的挡止部,并于挡止部顶部形成有倾斜状的导斜面;

该第一板材设有供套筒的定位部固定的孔洞;

该第二板材平行于第一板材进行组装,该第二板材具有一基板,并于基板表面穿设有供止挡段置入的第一卡固槽,再于基板一侧反折延伸有片材,而片材对位于第一卡固槽下方处穿设有外径大于第一卡固槽外径且供挡止部置入的第二卡固槽,再于第二板材反折部位由外朝内剖设有连通于第一卡固槽及第二卡固槽处的通道,该通道末端且位于基板一侧二内壁面处分别凸设有抵持凸块,而第二板材一侧反折部位且位于通道外侧分别形成有抵推挡止部的导斜面及让杆体伸出套筒的穿孔外侧的抵持面。

该套筒的穿孔顶部设有扩大孔径且供弹性元件一端抵持的容置槽。

该套筒定位部外表面上设有环状沟槽。

该限位体表面,所述嵌持孔周缘处设有凹槽,并于凹槽上罩覆有片体。

该挡止部的导斜面与挡止部底面间的夹角介于60°~120°之间。

该固定件的杆体及止挡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卡固槽外径,而该挡止部的外径大于第一卡固槽外径且小于第二卡固槽外径。

该第二板材的片材与基板间形成供止挡段通过的高低阶差。

该第二板材的通道的间距大于止挡段的外径且小于挡止部的外径,而该通道的二抵持凸块间的距离大于杆体的外径且小于止挡段的外径。

一种固定装置,其固定组件包括套筒、限位体、弹性元件及固定件,其中:

该套筒内部贯设有穿孔,并于套筒底部设有定位部;

该限位体设置于套筒内,且限位体中央处贯设有嵌持孔;

该弹性元件抵持于限位体底部与套筒之间;

该固定件设置于套筒下方处且穿入穿孔内并固定于限位体上,其固定件具有嵌固于嵌持孔内的对接部,并于对接部下方延伸有穿设于套筒的穿孔内的杆体,而杆体底部朝外延伸有穿出于套筒外部且外径大于穿孔孔径的止挡段,且止挡段底部朝外凸设有外径渐扩的挡止部,并于挡止部顶部形成有倾斜状的导斜面。

该限位体表面且位于嵌持孔周缘处为设有凹槽,并于凹槽上罩覆有片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第二板材二侧的抵持面接触固定件挡止部的导斜面并进行抵推,便会将固定件的杆体伸出到套筒的穿孔外部,使限位体底面抵压弹性元件产生弹性变形,其待杆体及止挡段持续穿过通道并分别进入到第一卡固槽及第二卡固槽内后,其弹性元件便会弹性复位,并带动限位体及固定件随之复位,以使固定件的止挡段及挡止部分别定位于第一卡固槽及第二卡固槽中呈一确实定位,而当第二板材需要拆离第一板材时,仅需按压限位体表面,便可让杆体再次伸出至套筒的穿孔外部,并让止挡段及挡止部分别脱离第一卡固槽及第二卡固槽内的限制,此时便可施力拆离第二板材,由于固定组件的结构简单,仅需对位装入第二板材便会形成确实定位,且以手指推动限位体就可以拆离第二板材,所以便可在具确实定位效果下同时达到拆装方便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板材二抵持面呈弧形,具有较大的面积可供抵推于挡止部的导斜面,以使杆体较容易伸出套筒的穿孔外侧,且因二抵持面为呈弧形,便可增强第二板材的结构强度,以达到提高第二板材使用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组件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前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前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板材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板材组装中的侧视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板材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沿图9A线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组件,11-套筒,111-穿孔,1111-容置槽,112-定位部,1121-环状沟槽,12-限位体,120-嵌持孔,121-凹槽,122-片体,13-弹性元件,14-固定件,141-对接部,142-杆体,143-止挡段,144-挡止部,1441-导斜面,2-第一板材,21-孔洞,3-第二板材,31-基板,311-第一卡固槽,32-片材,321-第二卡固槽,33-通道,331-抵持凸块,34-抵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实施方法等,兹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组件的立体外观图、固定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固定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组装前的立体外观图及组装前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第一板材2及第二板材3,其中:

该固定组件1包括套筒11、限位体12、弹性元件13及固定件14,其中该套筒11内部贯设有穿孔111,并于穿孔111顶部设有扩大孔径的容置槽1111,而套筒11底部设有定位部112,且定位部112外表面上设有环状沟槽1121,再于套筒11内设置有限位体12,其限位体12中央处贯设有嵌持孔120,并于限位体12表面且位于嵌持孔120周缘处设有凹槽121,且凹槽121上罩覆有片体122,而限位体12底部与套筒11穿孔111的容置槽1111间抵持设有弹性元件13,再于套筒11下方处设有穿入穿孔111并固定于限位体12上的固定件14,其固定件14具有嵌固于嵌持孔120内的对接部141,并于对接部141下方延伸有穿设于套筒11的穿孔111内的杆体142,而杆体142底部朝外延伸有穿出于套筒11外部且外径大于穿孔111孔径的止挡段143,且止挡段143底部朝外凸设有外径渐扩的挡止部144,并于挡止部144顶部形成有倾斜状的导斜面1441。

该第一板材2为设有供套筒11的定位部112形成固定的孔洞21。

该第二板材3平行于第一板材2进行组装,其第二板材3具有一平整状的基板31,并于基板31表面穿设有第一卡固槽311,再于基板31一侧反折延伸有呈倾斜状片材32,以与基板31间形成有供止挡段143通过的高低阶差,而片材32对位于第一卡固槽311下方处穿设有外径大于第一卡固槽311外径的第二卡固槽321,再于第二板材3反折部位由外朝内剖设有连通于第一卡固槽311及第二卡固槽321处的通道33,其通道33末端且位于基板31一侧二内壁面处分别凸设有抵持凸块331,而第二板材3一侧反折部位且位于通道33二外侧分别形成有供抵推挡止部144的导斜面1441让杆体142伸出套筒11的穿孔111外侧的抵持面34。

上述第二板材3的通道33的间距大于止挡段143的外径且小于挡止部144的外径,而该通道33的二抵持凸块331间的距离大于杆体142的外径且小于止挡段143的外径。

再者,上述固定件14的杆体142及止挡段143的外径小于第一卡固槽311外径,且该挡止部144的外径大于第一卡固槽311外径且小于第二卡固槽321外径,而该挡止部144的导斜面1441与挡止部144底面间的夹角较佳为介于60°~120°间,以使第二板材3容易推入定位。

另外,上述第二板材3的片材32较佳为倾斜状,以与基板31间形成有供止挡段143通过的高低阶差,但在实际应用时,其第二板材3的基板31与弯折出的片材32间仅需具有可供止挡段143通过的对折高度即可,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形式皆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对本结构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1欲组装于第一板材2上时,先将固定组件1套筒11的定位部112底面处抵靠于第一板材2的孔洞21周缘处,再利用冲压治具冲压于限位体12的片体122上,以使弹性元件13受力呈一弹性变形状态,便可连带将套筒11的定位部112向下铆入于孔洞21处结合定位,并利用定位部112的环状沟槽1121来将套筒11稳固的迫紧于孔洞21处结合定位成为一体,藉以完成固定组件1组装于第一板材2。

上述套筒11的定位部112较佳为利用铆接的方式来结合于第一板材2上,但在实际应用时,也可透过表面黏着技术(SMT)、熔接、卡榫结合或其它可将套筒11固定于第一板材2上的方式,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形式皆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对本结构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请参阅图4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前的立体外观图、组装前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第二板材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第二板材组装中的侧视剖面图、第二板材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及沿图9A线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先将第二板材3平行于第一板材2,并使第二板材3的通道33二内侧壁面对正于固定组件1,再往固定组件1方向进行插入动作,其插入的过程中会使第二板材3的抵持面34接触于挡止部144的导斜面1441并进行抵推,以藉由抵持面34来将固定件14朝远离套筒11方向推抵,以使固定件14的杆体142及止挡段143往套筒11的穿孔111外部方向伸出,同时带动限位体12随之位移,以使限位体12底面抵压于弹性元件13一端产生弹性变形,直到挡止部144的导斜面1441抵持第二板材3的通道33二侧壁面,同时,其杆体142及止挡段143便会进入通道33内,而当第二板材3再持续位移时,其杆体142为进入至二抵持凸块331间,且止挡段143及挡止部144为位于二抵持凸块331下方处,再将第二板材3持续推移,以使杆体142通过二抵持凸块331进入到第一卡固槽311内,而止挡段143进入到第二卡固槽321内,由于杆体142及止挡段143的外径小于第一卡固槽311外径,且挡止部144的外径介于第一卡固槽311及第二卡固槽321之间,所以当杆体142进入第一卡固槽311内,且止挡段143进入第二卡固槽321内时,便会脱离抵持状态,使弹性元件13呈弹性复位状态,并连带推动限位体12复位,且固定件14亦会随之朝限位体12位移复位,以将固定件14的止挡段143及挡止部144分别定位于第一卡固槽311及第二卡固槽321中呈一稳固定位,以完成使第二板材3确实结合于固定组件1上。

而当第二板材3需要拆离第一板材2时,仅需按压限位体12的片体122表面,以连动固定件14向下活动位移,而固定件14的杆体142便会伸出至套筒11的穿孔111外部,并让固定件14的止挡段143及挡止部144分别脱离第一卡固槽311及第二卡固槽321内的限制,同时,其限位体12底面便会抵压弹性元件13产生弹性变形,此时即可施力于第二板材3使其朝向推入反方向退出,以将杆体142及止挡段143穿过通道33至第二板材3外部,而手指停止施力后,其弹性元件13便会弹性复位,并带动限位体12及固定件14随之复位,让杆体142再次回入到套筒11的穿孔111内,以供进行下一次的第二板材3组装动作。

本实用新型固定组件1结构简单,且拆装时又有导引效果,不需利用手动工具或是手部转动螺丝,仅需对位装入第二板材3便会形成确实定位,且欲将第二板材3拆离,仅需藉由手指来推压限位体12表面即可将第二板材3拆离,所以可在具备定位效果的同时达到拆装方便的效果。

再者,本实用新型第二板材3位于通道33二外侧的二抵持面34为呈弧形,其二抵持面34具有较大的面积可供抵推于挡止部144的导斜面1441,以使杆体142较容易伸出套筒11的穿孔111外侧,且因二抵持面34为呈弧形,便可增强第二板材3的结构强度,以提高第二板材3的使用寿命。

因此,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为利用固定组件1的固定件14底部挡止部144的导斜面1441,来供第二板材3二侧抵持面34推移,以使固定件14的杆体142、止挡段143及挡止部144穿过通道33,待弹性元件13弹性复位后,使止挡段143及挡止部144分别位于第一卡固槽311及第二卡固槽321内形成确实定位,且使用者仅需再次推动限位体12表面,即可将第二板材3拆离固定组件1,进而达到确实定位及拆装方便的效果,故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实施方式、操作步骤等皆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对本结构的简易修饰及等效实施内容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固定装置于实际应用、实施时,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实为一实用性优异的研发产品,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依法提出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