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212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尤指套筒内部穿设的固定元件头部上装有外套管,而头部的固持块外侧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卡固面,使成型出的外套管的扳动部即具有与复数卡固面形成对正的复数扳动面,以具有较大握持面积来供徒手操作,达到方便锁固或解锁的目的。



背景技术:

按,一般的面板(板对板)于进行组合时,系利用具备有旋钮、套环及螺钉的定位螺丝予以锁接,即可将螺钉、套环固定于第一面板上,并旋动于旋钮使螺钉为锁入于第二面板中形成预置定位,再利用手工具将螺钉锁紧后,使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锁接固定成为一体,且可运用在电信局机柜、工业电脑、工作母机等利用复数装置、机构所组构成的设备上作板对板连接使用。

再者,便有业者研发出此种为由套帽、螺杆及定位座所组成的浮动螺丝,并将浮动螺丝的定位座扣固于板材的穿孔中后,再利用螺杆来锁接于另一板材上形成固定,并当使用者卸下板材时,浮动螺丝仍可通过定位座固定于板材的穿孔中而不会造成遗失,请参阅图9所示,是现有固定装置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套筒A内部为组装有一锁接件B,并在套筒A外部套设有一弹性体A1,且弹性体A1一端为抵持于套筒A的止挡凸环A2上,而弹性体A1另一端则抵持于锁接件B的帽头B1内侧处,便可将帽头B1一侧处所延伸的螺杆B2穿入于套筒A内部的容置空间A0中,并使套筒A位于容置空间A0内侧处所设的止挡体A3挡止于锁接件B的螺杆B2与套筒A之间,且锁接件B的螺杆B2穿出于套筒A的容置空间A0外部,再在螺杆B2上锁接有一螺帽C,即可通过套筒A位于止挡凸环A2底部所形成的焊接段A4焊设于板材D上,并利用锁接件B锁接于另一配合板材上后结合成为一体。

但是,由于锁接件B的帽头B1厚度相当薄小,以致于周缘施力面的面积也相对窄小,即不利于使用者徒手握持施力面来旋转帽头B1,导致相当容易发生滑手、脱落现象,所以将锁接件B锁接于板材上时,大都会搭配手工具或电动工具的操作应用,然而,因手工具或电动工具容易受到操作空间与使用场所的限制,进而造成使用者在拆装作业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及人力,以致于不利于快速拆卸、组装的过程,且若组装现场未准备适当的手工具或电动工具,或者使用者未携带适当的手工具或电动工具,则将会影响板材的组装、拆卸作业进度延迟,造成相关作业的耗时不便之外,同时也会造成所需的工时与成本的提高,对于现今讲求工作效率及作业速度的竞争市场而言,作业时间及方便性的考量,即是相关从业人员必须重视的课题。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故,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固定装置的新型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固定元件及外套管,其中:

该套筒内部具有纵向贯穿的穿孔,并在穿孔下方设有供定位于预设第一板体的孔洞处的定位部;

该固定元件具有位于套筒上方处的头部,并在头部周缘处朝外凸设有固持块,且固持块外侧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卡固面,再在头部底面延伸有穿入于穿孔中的杆身,且杆身下方延伸有供固定于预设第二板体的锁孔内的固定部,而固定元件与套筒之间弹性撑抵有弹性体;

该外套管内部形成有罩覆于套筒及固定元件外部的作动空间,并在作动空间上方处凹设有供固持块结合定位的固定槽,再在外套管外侧表面设有扳动部,且扳动部对正于复数卡固面方向剖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扳动面。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的穿孔上方周缘处朝外形成有平整状的顶持面。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相对于定位部另一侧处设有朝穿孔内斜伸的环形阻挡部,且环形阻挡部上、下二侧表面处分别形成有推顶面及止挡面。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外部相邻于定位部上方处一距离位置设有环凸部,并在环凸部顶面形成有平整状且供弹性体一端撑抵的阻挡面。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的环凸部位于阻挡面下方处凹设有环凹槽,并在环凹槽内装设有止挡垫圈,而该外套管的作动空间下方开口处延伸有向内弯折且供抵持于止挡垫圈下方处的环形抵持体。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固定元件的头部顶面设有作动部,且作动部内部对正于复数卡固面方向剖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纵切面。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固定元件的头部底面处凸设有抵持块,且抵持块外侧平行或垂直于复数卡固面方向剖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侧切面。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固定元件的杆身下方处为延伸有外径较大固定部,并在固定部表面设有外螺纹,且固定部顶面相邻于杆身处设有一靠合面。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固定元件的杆身及固定部上套设有弹性体,其弹性体的外径小于头部的外径,而大于套筒的外径。

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该外套管的固定槽内壁面设有供复数卡固面抵贴的挡止面。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乃在于该套筒内部具有纵向贯穿的穿孔,并在穿孔下方设有定位部,再在套筒上方处设有固定元件所具的头部,而头部周缘处朝外凸设有固持块,且固持块外侧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卡固面,再在头部底面延伸有穿入于穿孔中的杆身及杆身下方处的固定部,而头部上即可通过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出外套管,其外套管内部所形成的作动空间上方处凹设有供固持块结合定位的固定槽,而外套管外侧表面的扳动部对正于复数卡固面方向即成型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扳动面,其扳动面便可提供较大的握持面积,以供使用者方便握持、操作,进而供使用者轻易地以徒手的方式将第一板体组装或拆离于第二板体上,而可不需通过使用手工具或电动工具,以达到操作应用时较不易受到空间、工具上限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优点乃在于该头部的固持块为嵌固于外套管作动空间上方的固定槽内,当使用者握持于扳动部上并使其旋转时,即可通过固持块外侧的复数卡固面来供固定槽内壁面的复数挡止面抵靠,以提供支撑面来使外套管能够轻易地旋动,进而达到提升整体的操作性及拆装速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乃在于该固定元件的头部底面处凸设有抵持块,且抵持块外侧平行或垂直于复数卡固面方向剖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侧切面,当头部通过射出成型的方式成型有外套管时,便可利用复数侧切面的结构设计来方便塑料进料,以达到方便成型出外套管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锁入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锁入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锁入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9是现有固定装置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套筒;11-穿孔;111-顶持面;12-定位部;13-环形阻挡部;131-推顶面;132-止挡面;14-环凸部;141-阻挡面;142-环凹槽;143-止挡垫圈;2-固定元件;21-头部;211-固持块;2111-卡固面;212-作动部;2121-纵切面;213-抵持块;2131-侧切面;22-杆身;23-固定部;231-外螺纹;232-靠合面;24-弹性体;3-外套管;30-作动空间;301-固定槽;3011-挡止面;31-扳动部;311-扳动面;32-环形抵持体;4-第一板体;41-孔洞;5-第二板体;51-锁孔;A-套筒;A0-容置空间;A1-弹性体;A2-止挡凸环;A3-止挡体;A4-焊接段;B-锁接件;B1-帽头;B2-螺杆;C-螺帽;D-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及侧视剖面图,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套筒1、固定元件2及外套管3,其中:

该套筒1内部具有纵向贯穿的穿孔11,并在穿孔11上方周缘处朝外形成有平整状的顶持面111,再在穿孔11下方设有定位部12,而套筒1相对于定位部12另一侧设有朝穿孔11内斜伸的环形阻挡部13,且环形阻挡部13上、下二侧表面处分别形成有推顶面131及止挡面132;另,该套筒1外部相邻于定位部12上方处一距离位置设有环凸部14,并在环凸部14顶面形成有一平整状的阻挡面141,且环凸部14位于阻挡面141下方处凹设有环凹槽142。

该固定元件2具有位于套筒1上方处的头部21,并在头部21周缘处朝外凸设有固持块211,且固持块211外侧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卡固面2111,再在头部21顶面处设有可为十字、内六角凹槽、米字凹槽或其它各种型式的作动部212,且作动部212内部对正于复数卡固面2111方向剖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纵切面2121,而头部21底面处凸设有抵持块213,且抵持块213外侧平行或垂直于复数卡固面2111方向剖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侧切面2131,再在抵持块213底面延伸有穿入于穿孔11中的杆身22及杆身22下方处外径较大的固定部23,其固定部23表面设有外螺纹231,且固定部23顶面相邻于杆身22处设有靠合面232;另,该杆身22及固定部23上套设有弹性体24,其弹性体24的外径小于头部21的外径,而略大于套筒1的外径。

该外套管3内部形成有罩覆于套筒1及固定元件2外部的作动空间30,并在作动空间30上方处凹设有可供头部21的固持块211结合定位的固定槽301,且固定槽301内壁面设有供复数卡固面2111抵贴的挡止面3011,再在外套管3外侧表面设有扳动部31,而扳动部31对正于复数卡固面2111方向剖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扳动面311。

上述的各构件于组装时,系先将弹性体24套设于套筒1外部,以使弹性体24一端抵持于环凸部14的阻挡面141上,再将固定元件2的杆身22向下穿入于套筒1的穿孔11中,其弹性体24的另一端便会弹性撑抵于头部21固持块211底面处呈一弹性变形位移,使弹性体24位于套筒1的环凸部14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之间,且待固定部23上的靠合面232通过穿孔11上方周缘处斜伸状的环形阻挡部13后,便可利用加压模具(图中未示出)以冲压方式冲压于头部21上,即可凭借固持块211底面处推顶于环形阻挡部13的推顶面131上使其产生变形而将孔径缩小,同时使环形阻挡部13的推顶面131与穿孔11上方周缘处的平整状顶持面111形成一共平面,且该固定元件2的杆身22与套筒1的环形阻挡部13间形成有间隙,即可避免因环形阻挡部13嵌扣于杆身22上所造成固定元件2与套筒1之间形成卡制的情况发生,便可凭借弹性体24弹性撑抵于固持块211底面处,并连动固定部23上的靠合面232靠合于环形阻挡部13的止挡面132内侧处形成挡止定位,以有效防止固定元件2脱出于套筒1之外,进而使套筒1、固定元件2与外套管3呈现活动对接状态。

再者,上述的套筒1及固定元件2为分别由金属材质所一体成型制成,且该固定元件2的头部21较佳为利用塑料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一体成型外套管3,使固持块211上至少一组二相对的卡固面2111与扳动部31上至少一组二相对的扳动面311形成对正状态,但于实际应用时,其头部21的固持块211与外套管3的固定槽301也可利用组装定位方式结合成为一体,然而,有关固定元件2与外套管3的组装方式很多,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然而,上述的固定元件2较佳实施为可通过固定部23上的靠合面232来靠合于套筒1的环形阻挡部13内侧处的止挡面132以形成挡止定位,以有效防止固定元件2脱出于套筒1之外,然而,有关套筒1与外套管3间的挡止结构设计方式很多,也可利用C型扣环、垫圈或其它止挡元件(图中未示出)套接于固定元件2的杆身22上后,便可凭借弹性体24弹性撑抵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的固持块211底面处向上位移,其固定部23便会抵持于止挡元件上形成挡止定位,使套筒1、固定元件2与外套管3呈现活动对接状态,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请搭配参阅图4、图5、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锁入前的侧视剖面图及锁入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为可应用于电信局机柜、电脑伺服器、工作机台或其它具机板组、抽屉、键盘架等所组构成的设备或装置上仅为一种较佳的实施状态,也可将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分别作为面板及框架,如此组构成伺服器机箱,并在伺服器机箱内部为收容有主机板、电源供应器、存取设备(如硬碟、光碟机等)、介面卡或其它电子设备。

当套筒1与第一板体4于组装时,系先利用吸取装置(图中未示出)的吸头来吸附于头部21上,以供进行后续的铆接或焊接等作业时整体重心可保持稳定,进而使对位组装上更加精准,且不易因弹性体24弹性撑抵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上受到外力震动的影响所产生有偏移或晃动的情况发生,以组装后可达到定位确实、提高制造的品质与合格率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用。

而吸取装置吸附的过程中,可利用吸头吸附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上以进行取起,并连带将套筒1的定位部12对正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周缘处,或是向下穿入于孔洞41中,即可通过吸头释放固定元件2的头部21,再利用冲压治具(图中未示出)以冲压方式冲压于头部21上,其弹性体24受到挤压后便会呈一弹性变形位移,并由头部21的固持块211底面处推顶于套筒1顶部,即可连带将定位部12迫紧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处结合成为一体,也可利用回焊机(图中未示出)来对孔洞41周围处所刷覆的焊料进行后续焊接作业,或是经由镀锡后使套筒1的定位部12稳固的焊设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处结合成为一体。

然而,上述套筒1的定位部12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较佳实施为利用铆接或焊接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体,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在套筒1的定位部12与套筒1相接面处设有相互螺合的内螺纹与外螺纹,便可将套筒1的定位部12为以内螺纹或外螺纹(图中未示出)螺接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外螺纹或内螺纹(图中未示出)处利用螺接固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体,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本实用新型于实际使用时,系先将第一板体4(如面板)向下盖合于第二板体5(如框架)上方处,以使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对正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便可按压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以挤压弹性体24呈一弹性变形位移,其固定部23便会穿出于套筒1的穿孔11处,即可再利用外套管3表面扳动部31的扳动面311,以徒手或手工具(如开口扳手、开口扳手或套筒扳手等)配合嵌设,并以手动操作手工具驱动外套管3连动固定元件2旋动,也或者可通过电动工具(如电动起子等)或手工具(如螺丝起子或扳手等)来对接于头部21上的作动部213,以带动固定元件2快速锁转,使固定部23的外螺纹231锁入第二板体5的锁孔51内,以达到紧固锁接的作用,如此使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利用锁接固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体,也可防止固定元件2的固定部23偏斜锁入时造成第二板体5的锁孔51产生结构损伤或破坏而无法顺利进行锁接,甚至是操作不慎导致有固定部23产生有崩牙或断裂的情况发生,进而达到结构稳定、组装牢靠且定位确实的效用。

当本实用新型欲释放于第一板体4时,仅需再次扳动于外套管3的扳动部31,以连动固定元件2的头部21能够随之同时旋转,即可将固定元件2的固定部23旋动退出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中,当固定元件2的固定部23退出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处时,便可凭借外套管3配合套筒1连动第一板体4一并于第二板体5处作退出的动作,让使用者可通过手动扭力旋转的方式,快速将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形成锁定或分离状态,并具有操作简易且板对板分离更为省力的效用;也或者可通过手动式手工具(如开口扳手、活动铵手或套筒扳手等)嵌合于外套管3的扳动部31的扳动面311上,并利用手动操控手工具以旋转外套管3来连动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能够随之同时旋转,便可将固定元件2的固定部23旋动退出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进而完成将第一板体4拆离于第二板体5上的动作。

本实用新型由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的固持块211外侧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卡固面2111,所以当头部21利用射出成型的方式成型有外套管3时,其扳动部31与至少一组二相对的卡固面2111形成对正的复数扳动面311便会成型出较大的握持面积,以供使用者方便握持、操作,进而供使用者轻易地以徒手的方式将第一板体4组装或拆离于第二板体5上,而可不需通过使用手工具或电动工具,操作应用时较不易受到空间、工具上的限制,不致因无法取得手工或电动起子的机械式工具即不能作业的情况。

再者,本实用新型固定元件2的头部21的固持块211为嵌固于外套管3作动空间30上方的固定槽301内,且固持块211外侧的复数卡固面2111为抵贴于固定槽301内壁面的复数挡止面3011,当使用者握持于外套管3的扳动部31上并使其旋转时,即可通过复数卡固面2111来供复数挡止面3011抵靠,以提供支撑面来使外套管3能够轻易地旋动,进而提升整体的操作性及拆装的速度。

然而,本实用新型固定元件2的头部21底面处凸设有抵持块213,且抵持块213外侧平行或垂直于复数卡固面2111方向剖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侧切面2131,当头部21外部装设有模具(图中未示出)并通过射出成型的方式成型有外套管3时,便可利用复数侧切面2131来与模具之间生成出间隙,此间隙便可作为塑料的进料孔,进而方便成型出外套管3。

再请参阅图7、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及锁入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套筒1的环凸部14所凹设的环凹槽142内可进一步装设有止挡垫圈143,而该外套管3可依据与套筒1的组装型式,加长外套管3整体的高度,并在作动空间30下方开口处延伸形成有向内弯折的环形抵持体32,当套筒1欲组装于第一板体4上时,其先按压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或外套管3表面,以使环形抵持体32越过止挡垫圈143,且使环形抵持体32内侧抵持于止挡垫圈143下方处,而当套筒1组装于第一板体4的过程中,便可凭借环形抵持体32抵持于止挡垫圈143下方处,来使整体重心可更进一步保持稳定,并不易因弹性体24弹性撑抵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上受到外力震动的影响所产生有偏移或晃动的情况发生,且因外套管3高度增长即可保护内部的固定元件2与套筒1,并可增加扳动部31的扳动、握持面积,以达到提升组装、操作上的稳定性及流畅度的效用。

是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本实用新型套筒1上方处设有固定元件2的头部21,并在头部21周缘朝外凸设有固持块211,且固持块211外侧设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卡固面2111,再在头部21底面延伸有穿入于套筒1的穿孔11中的杆身22及杆身22下方处的固定部23,而头部21上利用射出成型方式形成有外套管3,且外套管3内部的作动空间30上方处便形成出供固持块211结合定位的固定槽301,且外套管3外侧表面的扳动部31对正于复数卡固面2111方向即成型有至少一组二相对的扳动面311,以具有较大握持面积来供徒手握持、操控,进而方便供使用者轻易地以徒手的方式将第一板体4组装或拆离于第二板体5上,达到不易受到空间、工具限制的效果,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结构、装置都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