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1371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精确控制、高气密性的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



背景技术:

在任何流体管路中,阀门实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结构。其一方面用来阻隔流体在管路中的流动,更进一步可以控制流体在管路中的流量,以配合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习知阀门而言,其仅提供开启与关闭的简单功能,用来完全阻断或是完全开启流体的流动;若想要调整流体的流量,只能靠感觉调整阀门的开启幅度,然后视实际情况再进行微调。

然而,习知阀门的控制并不精确,造成流体的流量难以掌握,对于一般的流体如水或空气而言,这些差异还可以接受,但在特殊场合,例如输送具有高腐蚀性的强酸、强碱性流体时,这些差异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不能有所轻忽。

另外,习知阀门即使进行流量控制,但缺少定位控制,所以开始时可以达成流量的要求,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习知阀门必然受到流体的压力而改变开启幅度,因而改变流量。

因此,习知阀门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常检查阀门是否正常,然后一一调整,影响管路的工作效能,也增加人为出错的机会。

再者,习知阀门的设计不佳,让螺丝等零件容易暴露在管路中,长时间接触流体容易受到浸蚀而损坏;而且习知阀门的气密性不足,使流体容易意外渗漏,影响管路正常工作甚至造成危险。

由此可见,上述习用阀门结构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之设计者,而亟待加以改良。

本实用新型创作人鉴于上述习用阀门结构所衍生的各项缺点,乃亟思加以改良创新,并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除了增加阻抗层与改善材质,更藉由简化结构组成,以及减少组成组件与流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加抵抗强酸、强碱流体腐蚀的能力,而维持正常调节功能并避免发生渗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其更可提高控制流体流量的效率与准确性,避免因流量改变而影响管路的工作。

可达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的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包括有:阀座、调节阀门及控制把手。

该阀座装置在流体管路上,其中间贯通有流道口,该流道口上、下两端分别穿透有枢接孔,该调节阀门装置在该流道口内,其上、下两端分别装置有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使该上、下连接件穿过所述两个枢接孔而令该调节阀门可在该流道口内转动,并以上固定块与下固定块固定在所述两个枢接孔外侧维持定位。

该上固定块锁固有定位盘,该上连接件的顶端延伸穿过该上固定块与该定位盘;该控制把手用来转动调整盘,使该调整盘的转动轴心套置在该上连接件固定。该调整盘上设置有导引槽,该定位盘上设置有定位螺栓,该定位螺栓穿过该导引槽,并使该定位盘转动时,该导杆得在该导引槽的范围内移动,该导引槽边缘划分有刻度,可以观察该定位螺栓相对的刻度数值,以此确定该调节阀门的转动幅度。

该调整盘上设置有限位槽,相对在该定位盘上设置有限位柱,该限位柱同样被限制在该限位槽的范围内;当该调整盘快速转动时,会因为该限位柱卡止在该限位槽内而限定其转动幅度,如此可确保该调节阀门相对该流道口完全展开或完全闭合的状态。

该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上套置有密封垫,使该密封垫迫紧在所述两个枢接孔上,让流体不会由该枢接孔渗漏。而在该流道口的周围,则设置有一圈气密环,使该调节阀门关闭该流道口时,可以密合在该气密环上维持良好的气密性。

藉由前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松动该定位螺栓,然后持握该控制把手转动该调整盘,同时带动该调节阀门转动,此时可以目视该刻度数值确定转动幅度,然后锁紧该定位螺栓完成精确定位;或者,当要全面展开或闭合该流道口时,直接转动最大角度,让该限位柱卡止在该限位槽内而确定开合动作,最后同样锁紧该定位螺栓完成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该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该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的前视图;

图4是该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的俯视图;

图5是该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开启调节阀门的动作立体图;

图6是该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完全开启调节阀门的动作立体图;以及

图7是该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完全开启调节阀门的动作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阀座;1a、1b阀块;11流道口;12枢接孔;13上固定块;131穿孔;14下固定块;15定位盘;151穿孔;16限位柱;17定位孔;18环槽;181扣沟;2调节阀门;21上连接件;211顶端;22下连接件;23密封垫;3控制把手;31调整盘;311转动轴心;32导引槽;33限位槽;34刻度;35定位孔;4定位螺栓;41螺帽;42导杆;43垫片;5气密环;51扣耳;52穿置孔;61螺丝;62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主要包括有:阀座1、调节阀门2及控制把手3。

该阀座1装置在任意的流体管路上,并以多个螺丝61锁固,该阀座1装置的中间贯通有流道口11,该流道口11上、下两端分别穿透有枢接孔12;该调节阀门2装置在该阀座1的该流道口11内,其上、下两端分别装置有上连接件21与下连接件22,使该上、下连接件21、22穿过所述两个枢接孔12而令该调节阀门2可在该流道口11内转动;该阀座1并在所述两个枢接孔12外侧分别设置有上固定块13与下固定块14,并以螺丝61锁固,以用来固定该该上、下连接件21、22的位置。

该上固定块13另锁固有定位盘15,并在该上固定块13与定位盘15中间分别穿设有穿孔131、151,该上连接件21的顶端211则延伸穿过该上固定块13与该定位盘15的该穿孔131、151;而该控制把手3用来转动调整盘31,使该调整盘31的转动轴心套置在该上连接件21的顶端211并螺丝61、垫片62予以固定。如此,该控制把手3可转动该调整盘31并同时带动该调节阀门213相对该流道口11予以展开或闭合。

为了得到精确的控制,该调整盘31上设置有导引槽32,该定位盘15上设置有定位螺栓4,该定位螺栓4包括有穿置在该定位盘15的导杆42,使该导杆42穿过该导引槽32,并使该定位盘15转动时,该导杆42得在该导引槽32的范围内移动,且在该导杆42末端插置垫片43与螺帽41,用来将该调整盘31锁紧在该定位盘15上;该导引槽32边缘划分有刻度34,当该控制把手3转动该调整盘31时,可以观察该定位螺栓4相对的刻度34数值,以此确定该调节阀门2的转动幅度,然后锁紧该定位螺栓4以精确控制通过该流道口11的流体流量。

为快速进行完全开启或关闭该调节阀门2的动作,该调整盘31上设置有限位槽33,相对在该定位盘15上设置有限位柱16,该限位柱16同样被限制在该限位槽33的范围内;因此,当该调整盘31快速转动时,会因为该限位柱16卡止在该限位槽33内而限定其转动幅度,如此可确保该调节阀门2相对该流道口11完全展开或完全闭合的状态。

为维持结构的稳定性,该限位槽33与限位柱16可相对该调整盘31的转动轴心311对称设置;并且,为简化结构设计,该限位柱16是由穿置该上固定块13的螺丝直接延伸成型。

另外,该定位盘15与该调整盘31周围设置有多个定位孔17、35,各定位孔17、35之间可预设偏移角度,如此,当该调整盘31转动时,利用插销(图未示出)插入该定位盘15与该调整盘31已对准的该定位孔17、35中,即可确定该调节阀门2已转动特定的预设角度,方便快速与精确的控制。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藉由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方式,首先松动该定位螺栓4,然后持握该控制把手3转动该调整盘31,同时带动该调节阀门2转动,此时可以目视该刻度34数值确定转动幅度,然后锁紧该定位螺栓4完成精确定位;或者,当要全面展开或闭合该流道口11时,直接转动最大角度,让该限位柱16卡止在该限位槽33内而确定开合动作,最后同样锁紧该定位螺栓4完成定位。

另外,为维持本实用新型的气密性,该上连接件21与下连接件22上套置有密封垫23,使该密封垫23迫紧在所述两个枢接孔12上,让流体不会由该枢接孔12渗漏。而在该流道口11的周围,则设置有一圈气密环5,使该调节阀门2关闭该流道口11时,可以密合在该气密环5上维持良好的气密性。

该阀座1在该流道口11周围设置有环槽18,用来设置该气密环5,为方便该气密环5的组装,该阀座1采取两个阀块1a、1b组合成型,该环槽18则分离为两个半圆形,使该气密环5放置在该两个半圆型的环槽18上,然后将所述两个阀块1a、1b组合即告成型。

为避免该气密环5滑动,该气密环5周围设置有扣耳51,相对在所述两个阀块的该环槽18设置有扣沟181,使该扣耳51卡入该扣沟181中维持该气密环5的稳定性。当然,该气密环5上、下两端亦设置有穿置孔52,让该上、下连接件21、22穿过该穿置孔52进行组装工作。

藉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其接触到管路中流体的组成单元很少,主要有该阀座1与该调节阀门2,减少受到流体浸蚀的问题,更进一步,该阀座1与该调节阀门2等相关单元,可在内、外表面皆涂布有防强酸、强碱腐蚀的阻抗层。或者,该上、下连接件21、22与上、下固定块13、14等连接单元则以耐强酸、强碱腐蚀的铁氟龙(Teflon,聚四氟乙烯)材质所制成。

经由前述所提供的耐腐蚀性薄片型气密风阀,与其他习用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可增加抵抗强酸、强碱流体腐蚀的能力,以保持较佳的气密性,而维持正常调节功能并避免发生渗漏的功效,且进一步能做到快速、精确定位,以准确控制流体的流量的功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如果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保护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