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压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3751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压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压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气流减压的减压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减压阀主要有波纹管式减压阀、活塞式减压阀及薄膜式减压阀。波纹管式减压阀也称为直接作用式减压阀,其体积小,使用最经济,但其仅限用于中低流量的高压气流减压;活塞式减压阀集导阀和主阀于一体,来自导阀的排气压力作用在活塞上,使活塞打开主阀,活塞式减压阀结构复杂,使用零部件较多,并且如果主阀较大,无法直接打开时,需要借助外力打开主阀;薄膜式减压阀集导阀和主阀于一体,用双膜片代替了活塞式减压中的活塞,同样具有结构复杂,使用零部件较多的缺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压快速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减压阀,其包括壳体、导流芯、内阀芯及阀球,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上壳体具有进气通道,下壳体设置于上壳体的底部,下壳体具有出气通道,导流芯设置于下壳体,导流芯具有一容置空间,内阀芯设置于容置空间,阀球设置于容置空间,并连接内阀芯,阀球对应进气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导流芯包括上导流芯、下导流芯、二个缓冲内腔及侧面矩型通道,上导流芯位于下壳体,并连接上壳体,下导流芯设置于上导流芯的底部,下导流芯抵接出气通道,二个缓冲内腔中的一个缓冲内腔位于上导流芯及下壳体间,二个缓冲内腔中的一个缓冲内腔连通进气通道的出口,二个缓冲内腔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位于下导流芯及下壳体间,侧面矩型通道位于下导流芯及下壳体间,侧面矩型通道的进口连通二个缓冲内腔中的一个缓冲通道,侧面矩型通道的出口连通二个缓冲内腔中的另一个缓冲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下导流芯具有多个矩形气流通道,多个矩形气流通道的进口连接二个缓冲内腔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多个矩形气流通道的出口连接出气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内阀芯包括大活塞及小活塞,大活塞设置于容置空间的底部,并对应多个矩形气流通道,小活塞设置于大活塞的顶部,并连接阀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减压阀还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位于上壳体及下壳体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减压阀还包括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设置于大活塞,并抵接容置空间的内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述减压阀还包括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设置于小活塞,并抵接容置空间的内侧壁,第三密封圈位于第二密封圈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减压阀结构简单,减压阀内部没有使用弹簧,防止了由于弹簧失效而造成减压阀减压效果不良的情况出现,并且,减压阀的内部具有二个缓冲内腔,高压气体势能不断减小,达到减压目的,减压效果明显,速度较快,其中,通入的高压气体气压越高,减压效果越明显,减压的比例越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压阀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压阀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压阀1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减压阀1,其用于灭火器出口减压。减压阀1包括壳体11、导流芯12、内阀芯13及阀球14。壳体11包括上壳体111及下壳体112,上壳体111具有进气通道1111,下壳体112设置于上壳体111的底部,下壳体112具有出气通道1121。导流芯12设置于下壳体112,导流芯12具有一容置空间121,内阀芯13设置于容置空间121,阀球14设置于容置空间121,阀球14连接内阀芯13,阀球14对应进气通道1111。

具体应用时,导流芯12包括上导流芯122、下导流芯123、二个缓冲内腔124及侧面矩型通道125。上导流芯122位于下壳体112,上导流芯122连接上壳体111,下导流芯123设置于上导流芯122的底部,下导流芯123抵接出气通道1121。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一个缓冲内腔124位于上导流芯122及下壳体112间,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一个缓冲内腔124连通进气通道1111。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位于下导流芯123及下壳体112间。侧面矩型通道125位于下导流芯123及下壳体112间,侧面矩型通道125的进口连通二个缓冲内腔124,侧面矩型通道125的出口联通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

再一并参阅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压阀1的另一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导流芯123具有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的进口连接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的出口连接出气通道1121。气流从进气通道1111进入减压阀1,流通至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一个缓冲内腔124,经过侧面矩型通道125流通至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气流从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流通至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气流从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流通至出气通道1121,从出气通道1121离开减压阀1。高压及高速的气流依序经过进气通道1111、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一个缓冲内腔124、侧面矩型通道125、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及出气通道1121,变成了平缓而稳定的气流。且二个缓冲内腔124及侧面矩型通道125起到调节及缓冲气流的作用。

继续参阅图1,内阀芯13包括大活塞131及小活塞132,大活塞131设置于容置空间121的底部,大活塞131对应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小活塞132设置于大活塞131的顶部,小活塞132连接阀球14。内阀芯13采用大活塞131及小活塞132结合的二段式活塞,减压阀1的启动及停止灵活可靠,不易出现卡顿的现象出现。

具体应用时,减压阀1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5,第一密封圈15位于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间。第一密封圈15起到密封上壳体11及下壳体1的作用,防止减压阀1漏气,达不到减压的效果。

具体应用时,减压阀1还包括第二密封圈16,第二密封圈16设置于大活塞131,第二密封圈16抵接容置空间121的内侧壁。具体地,减压阀1还包括第三密封圈17,第三密封圈17设置于小活塞132,第三密封圈17抵接容置空间121的内侧壁,第三密封圈17位于第二密封圈16的一侧。第二密封圈16及第三密封圈17防止气流进入容置空间121,从而影响内阀芯13正常工作,造成减压阀1减压失效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减压阀1的详细运作方式为:首先,高压及高速的气流从进气通道1111进入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一个缓冲内腔124,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一个缓冲内腔124对高压及高速的气流进行缓冲,降低高压及高速的气流的势能;其次,气流进入侧面矩型通道125,再继续流通至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进一步降低气流的势能;再次,气流从二个缓冲内腔124中的另一个缓冲内腔124流通至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气流的气压推动大活塞131及小活塞132移动,小活塞132带动阀球14移动至进气通道1111的出口,阀球14堵住进气通道1111的出口,防止气流进入减压阀1;减压阀1内的气流经过多个矩形气流通道1231流通至出气通道1121,离开减压阀1,发到减压的效果;于此同时,减压阀1内的气压降低,大活塞131及小活塞132回复原始位置,小活塞132带动阀球14离开进气通道1111的出口,进气通道1111导通,气流继续进入减压阀1,继续做减压气流的作用。

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减压阀结构简单,减压阀内部没有使用弹簧,防止了由于弹簧失效而造成减压阀减压效果不良的情况出现,并且,减压阀的内部具有二个缓冲内腔,高压气体势能不断减小,达到减压目的,减压效果明显,速度较快,其中,通入的高压气体气压越高,减压效果越明显,减压的比例越大。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