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103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2月27日提交的德国申请号102013203289.7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特别是用于连接家具构件或机器构件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连接装置由例如EP 1 990 549A1已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连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连接装置,借助该连接装置能够将各构件简单且稳固地相互连接。

根据本发明,这种任务通过一种用于连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特别是用于连接家具构件或机器构件的连接装置得以实现,该连接装置包括:

-在构件的连接状态下设置在第一构件上的第一连接部件,该第一连接部件包括弹簧元件,以及

-在构件的连接状态下设置在第二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件,该第二连接部件包括接纳元件,

其中为了连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弹簧元件能够与接纳元件卡合,并且连接装置,特别是第一连接部件和/或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用于增强弹簧元件的弹力的增强元件。

通过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中设置能够与接纳元件卡合的弹簧元件,能够借助连接装置简单地将两个组件相互连接,尤其是相互锁紧。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连接装置,特别是第一连接部件和/或第二连接部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增强弹簧元件的弹力的增强元件,能够使构件在连接状态下以大结合力固定在一起。

下面特别将一个或多个增强元件联系第一连接部件说明。然而也可以替代地或补充地设置为,第二连接部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增强元件,该增强元件优选具有一个或多个联系第一连接部件的增强元件所说明的特征和/或优点。

在本说明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中,弹簧元件特别为一种有弹性的元件,其一端例如安装在基体上,从而使其另一端能够相对于基体移动。该弹簧元件的弹性作用,特别是弹力,优选产生自该弹簧元件的弯曲。

连接装置,特别是第一连接部件优选包括多个弹簧元件和/或多个增强元件。

还可以设置为,连接装置,特别是第二连接部件包括多个接纳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设置为,连接装置,特别是第一连接部件和/或第二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形成为辅助弹簧元件的增强元件,该增强元件为了增强弹簧元件的弹力优选直接作用于弹簧元件。

在本说明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中,辅助弹簧元件特别为一种弹簧元件,其仅间接地,即通过能够与接纳元件卡合的弹簧元件作用于接纳元件。

能够与接纳元件直接卡合的弹簧元件优选为主弹簧元件。

有利的是,在连接部件的分离状态下,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与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相间隔设置。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具有至少近似地与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相符的形状。

特别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的外形至少近似地与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的外形相符,但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的尺寸小于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包括一个抵靠部分,通过该抵靠部分,辅助弹簧元件能够为了增强弹簧元件的弹力而抵靠在弹簧元件上。

该抵靠部分特别设置在辅助弹簧元件的一个末端,该末端与辅助弹簧元件的例如安装在连接部件的基体上的末端相对。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与弹簧元件一体化和/或与第一连接部件的基体一体化设计。

例如可以设置为,优选包括至少一个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和/或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的第一连接部件设计为至少部分为塑料注塑成型件。

特别可以设置为,第一连接部件包括一体式的注塑成型件,该注塑成型件包括至少一个弹簧元件、至少一个增强元件,例如为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和/或第一连接部件的基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设置为,第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形成为辅助弹簧元件的增强元件。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为了增强弹簧元件的弹力优选直接作用于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至少一个另外的辅助弹簧元件为了增强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的弹力,优选直接作用于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该辅助弹簧元件则直接作用于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中可以设置为,第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形成为加固元件的增强元件,该增强元件优选这样与弹簧元件连接,即,弹簧元件的变形会引起加固元件的变形。

特别可以设置为,第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形成为加固元件的增强元件,该增强元件这样与弹簧元件连接,即,弹簧元件的变形会引起加固元件的压缩和/或切变。

因此,加固元件优选为了增强弹簧元件的弹力而作用于弹簧元件。

有利的是,加固元件部分地或全部地沿弹簧元件延伸,并在弹簧元件的这一部分或在整个弹簧元件上与弹簧元件相连。

特别可以设置为,弹簧元件的偏移或弯曲会引起加固元件的压缩和/或切变,优选由此增强弹簧元件的弹力。

在本说明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中,压缩和/或切变优选为大面积的压力负载和/或剪切应力。加固元件的压缩和/或切变优选不仅仅是加固元件的弯曲。

有利的是,第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形成为加固元件的增强元件,该增强元件与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相连,且特别是这样相连,即,辅助弹簧元件的变形会引起加固元件的压缩和/或切变。

至少一个加固元件优选由一种材料构成,这种材料不同于弹簧元件的材料,和/或不同于第一连接部件的基体的材料。

还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加固元件由一种材料构成,这种材料不同于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的材料。

至少一个加固元件优选由可喷涂弹性材料和/或由热塑性材料构成,或者包含可喷涂弹性材料和/或热塑性材料。

有利的是,第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形成为辅助弹簧元件的增强元件和至少一个形成为加固元件的增强元件。

在此,辅助弹簧元件和弹簧元件之间的间隙优选部分或完全地由加固元件填充。

优选由此借助加固元件在弹簧元件,特别是主弹簧元件,和辅助弹簧元件之间形成大面积的连接。

特别是,加固元件通过由弹簧元件和辅助弹簧元件的弯曲造成的自身的切变,能够有助于增强弹簧元件的弹力。

有利的是,接纳元件包括一个接纳凸起和/或一个接纳凹槽。

在连接状态下,弹簧元件的接合部分优选在接纳凸起和/或接纳凹槽的区域内从后方嵌接接纳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可以设置为,接纳元件包括一个张紧部分,弹簧元件的接合部分为了形成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的连接,能够沿着该张紧部分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弹簧元件得以张紧。

在此,各组件,特别是各连接部件优选沿连接方向相对于彼此移动。该连接方向基本垂直于一个连接平面,在该连接平面上各组件和/或各连接部件在连接状态下彼此抵靠。

有利的是,(从平行于连接方向的插入方向上看),接纳元件的张紧部分首先具有一个较陡的部分,接着具有一个较平的部分,例如具有基本上为抛物线形状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在此特别取在一个平面上,该平面在弹簧元件的接合部分的偏移方向和两个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向上展开。

在此,该横截面的抛物线形状特别是这样形成的,即,连接方向为y轴,且相对应的x轴在连接平面上,特别是基本平行于接合部分的偏移方向延伸。

通过接纳元件的张紧部分,优选能够使弹簧元件的弹力在连接部件相互连接的过程中发展为,弹簧元件一开始先较顺畅地,接着较缓慢地偏移。由此能够使得用于压合(连接)连接部件的最大力量尽可能小,并且仍然能够保持用于结合连接部件的高结合力。

有利的是,接纳元件设计为至少部分有弹性。

特别可以设置为,接纳元件设计为至少部分地在弹簧元件的接合部分的偏移方向上,和/或相对于该偏移方向具有弹性。

接纳元件优选在该接纳元件的靠近第一连接部件的末端上与第二连接部件的基体相连。

接纳元件的至少一个远离第一连接部件的末端优选设计为能够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设置为,第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弹簧元件,这两个弹簧元件在连接状态下从两边包围接纳元件。

每个弹簧元件,特别是每个主弹簧元件优选对应至少一个增强元件,特别是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和/或至少一个加固元件。

可以设置为,接纳元件设计为相对于接纳元件的横向中心平面对称,该横向中心平面垂直于连接装置的连接平面。

特别是,当第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弹簧元件,而这两个弹簧元件在连接状态下从两边包围接纳元件时,则可以设置为,在连接状态下包围接纳元件的至少两个弹簧元件能够均匀地张紧,特别是弹簧元件的接合部分能够均匀地相互分离。

有利的是,第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弹簧元件和至少两个增强元件,其中至少两个弹簧元件和至少两个增强元件相对于第一连接部件的横向中心平面相互对称地安装在第一连接部件上,该横向中心平面则垂直于连接装置的连接平面,并/或将至少两个弹簧元件和至少两个增强元件设计为相互对称。由此也能够使弹簧元件均匀地张紧,以使连接部件稳固地相互连接。

至少两个弹簧元件和至少两个增强元件特别设置在基体上,特别是设计为与基体一体化,或材料配合地与基体相连。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包括一个基本为弓形柱体或弧形柱体形状的基体和至少一个基本为圆弧形的保持突起部,借助该保持突起部能够将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固定在构件内。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还可以具有单个或多个下述特征和/或优点:

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优选包括一个弯曲的接合面,该接合面的纵剖面为圆弧形。

有利的是,在构件的连接状态下,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可分离地相互连接。

优选通过至少一个弹簧元件的可逆的变形和通过至少一个增强元件的可逆的变形能够将连接部件从分离状态变为连接状态,并/或从连接状态变为分离状态。

特别是当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包括一个弯曲的接合面,且该接合面的纵剖面为圆弧形时,该接合面能够沿着设置在构件上的沟槽的纵剖面同样为圆弧形的沟沟槽底面滑动,由此能够在连接部件相连时,在一定限度内改变相关的连接部件相对于另一连接部件的定位,从而补偿在其中安装有连接部件的沟槽的位置公差,和/或连接部件的制造公差。

通过这一附加的活动自由度,还能够修正两个构件接合时的相互位置,这明显降低了对沟槽在构件中的位置的精确性的要求,并显著减轻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优选装入已存在构件中的沟槽中,从而不需要消耗很大的力量就能将连接部件装入构件内,并因此不会产生损伤构件的危险。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连接部件的基本为平面的接合面能够抵靠在第二连接部件的同样基本为平面的接合面上。

第一连接部件和/或第二连接部件的基本为平面的接合面优选在构件的连接状态下基本平行于构件的接触面,构件则在该接触面上相互抵靠。

另外,在构件的连接状态下,弯曲的接合面和第一连接部件和/或第二连接部件的基本为平面的接合面基本垂直于连接方向。

至少一个连接部件的弯曲的接合面可以特别设计为基本为弧形柱体曲面形状。

特别是为了能够借助连接部件之间的连接抵消剪切力,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嵌入凸起,并且对应的另一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在构件的连接状态下容纳嵌入凸起的接纳袋。由此能够不需要像大多数其他连接装置一样使用额外的膨胀螺栓。

若至少一个接纳袋在连接装置的纵向上具有比容纳在该接纳袋内的嵌入凸起更大的尺寸,其优势在于,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可以在纵向上相互移动,从而以这种方式实现构件间连接的公差补偿。

为了实现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在对应的构件中的特别有效的锚定,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连接部件设置有至少一个保持突起部,该保持突起部具有纵剖面为圆弧形的弯曲的支撑面。

保持突起部能够通过该弯曲的支撑面支撑在对应构件中的沟槽的咬边区段的同样弯曲的侧切面上,其中该侧切面的纵剖面同样为圆弧形,且该侧切面具有与保持突起部的弯曲的支撑面同样的曲率半径。通过保持突起部和咬边区段的卡合形成了构件和连接部件之间的形状配合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连接装置的保持突起部优选不为自攻。

相反的,该保持突起部为此设置为,通过对应的构件中的咬边区段将该保持突起部在沟槽的纵向上插入沟槽中,该沟槽在装入连接部件之前就已经在构件内制作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消耗很少的力量就能将保持突起部在切线方向上插入沟槽的咬边区段,从而使连接部件在这一方向上还具有活动自由度,并因此还能够修正构件连接时的相互位置。

保持突起部可以特别具有平滑末端,并/或在其末端区域具有倒圆角的滑入斜面。

非自攻保持突起部可以具有任意大小的横截面,以提高该保持突起部的机械稳定性。

保持突起部的横截面可以特别为至少1平方毫米。

保持突起部可以具有基本为矩形或基本为梯形的横截面。

在此也可以替代或补充地设置为,至少一个保持突起部随着与各连接部件的基体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变细。

另一方面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保持突起部随着与各连接部件的基体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变细。

还可以替代或补充地设想,至少一个保持突起部具有外轮廓至少部分弯曲的横截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设置为,至少一个保持突起部基本齐平地邻接各连接部件的弯曲的接合面。在此情况下,该保持突起部设置在对应的连接部件的靠近槽底的最外缘。

在此也可以替代或补充地设置为,至少一个保持突起部相对于各连接部件的弯曲的接合面移位地设置。该保持突起部可以特别具有比各连接部件的弯曲的接合面更小的曲率半径。

还可以设置为,在同一连接部件上设置多个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保持突起部。特别可以在每个连接部件的同一侧上设置多个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保持突起部。

除了借助一个或多个保持突起部来锚定连接部件,也可以替代或补充地设置为,在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上设置至少一个锚定元件,该锚定元件用于将对应的连接部件固定在设置在构件中的沟槽的槽底。

还可以设置为,在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上设置至少一个锚定螺栓,用于将对应的连接部件固定在一个构件上。

可以设置为,连接部件,特别是基体和/或弹簧元件和/或增强元件和/或接纳元件,包含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材料或由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材料构成。

连接部件特别能够相互锁定。

通过使用形成为加固元件的增强元件,能够将弹簧元件的弹力优选从例如大约150N提高至例如大约600N。

弹簧元件的接合部分优选具有斜面,该斜面能够与接纳元件的斜面相接触,从而使连接部件在连接状态下借助连接力相互牵引。

由于弹簧元件的接合部分的斜面和/或由于接纳元件的斜面,能够优选在不对弹簧元件或接纳元件造成不可逆的变形的情况下将连接部件相互分离。

包含接纳元件的第二连接部件优选能够完全置入第二构件的沟槽中,因此特别不会有第二连接部件的元件或组件突出第二构件的上表面,特别是主表面。

特别是,将接纳元件设计为至少部分有弹性或易弯,能够缩短弹簧元件的为保障所期望的结合力所需的弹簧行程。

至少一个弹簧元件和/或至少一个辅助弹簧元件设计为例如片簧元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优选特征和/或优点通过以下对实施例的描述和图示进行说明。图示中:

图1示出了用于连接两个构件的连接装置的两个构件和两个连接部件在构件分离状态下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构件和连接装置在一个处于连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下的与图1对应的截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构件和连接装置在构件的连接状态下和在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连接状态下的与图1对应的截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第一连接部件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连接装置的第二连接部件的与图4对应的立体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第二连接部件的与图5对应的截面示意图;

图8示出了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一构件在分离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9示出了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一构件在一个处于分离状态和组装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下的与图8对应的立体示意图,在所述组装状态下,第一连接部件安装在第一构件上;

图10示出了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一构件的与图8对应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部件安装在第一构件上;

图11示出了第二连接部件和第二构件在分离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示出了第二连接部件和第二构件在一个处于分离状态和组装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下的与图11对应的立体示意图,在所述组装状态下,第二连接部件安装在第二构件上;以及,

图13示出了第二连接部件和第二构件的与图11对应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二连接部件安装在第二构件上。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全体图示中,相同或等效的元件用相同的标记表示。

在图1至图13所示的实施方案中,连接装置作为一个整体表示为100,该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例如基本为平板状的第一构件102和同样优选基本为平板状的第二构件104。

这两个构件102和104可以是例如木板或胶合板,也可以由任何其他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或塑料,如有机玻璃制成。还可以设置为,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由与彼此不同的材料构成。

在图3所示的两个构件102和104的已连接状态下,第一构件102的接触面106设置在例如第一构件102的窄面或端面上,该第一构件的接触面抵靠在第二构件104的接触面108上,该第二构件的接触面作为例如平板状的第二构件104的主表面。

在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中分别都设置至少一个沟槽110,该沟槽朝向各自的接触面106、108开口。

沟槽110包括一个弓形柱体形状或弧形柱体形状的基础区段112和两个在厚度方向116上从基础区段112向外延伸的咬边区段114。

基础区段112的曲率半径大于槽深度T(见图1),因此拱形的沟槽底面118和各自的接触面106、108构成锐角。

关于沟槽110的其他设置和这类沟槽110的制作特别明确地涉及到EP 1990 549A1,这一专利通过这种关系成为本说明的一部分。

为了使构件102、104相互连接,连接装置100包括第一连接部件120和第二连接部件122。

如特别从图4至图7中可知,每个连接部件120、122包括一个设计为基本为弓形柱体形状或弧形柱体形状的基体124。

基体124特别设计为至少部分地和至少近似地与沟槽110的基础区段112互补。

每个连接部件120、122还包括两个保持突起部126,该保持突起部在厚度方向116上从基体124的与基础区段112互补的部分向外延伸。

保持突起部126设计为弓形弯曲并且至少近似地与沟槽110的咬边区段114基本互补。

借助保持突起部126能够将连接部件120、122至少相对于连接方向128形状配合地固定在构件102、104上,特别是固定在构件102、104的沟槽110内。

连接部件120、122还能够沿着咬边区段114插入构件102、104的沟槽110内(特别见图8至图13)。

如特别从图4和图5中可知,第一连接部件120包括基体124、保持突起部126和多个弹簧元件130。

弹簧元件130例如为片簧。

每个弹簧元件130具有一个靠近基体124的末端132和一个远离基体124的末端134。

通过每个弹簧元件130的靠近基体124的末端132将弹簧元件130设置在基体124上,特别是与基体124一体化连接。

每个弹簧元件130的远离基体124的末端134可在横向的,特别是基本垂直于连接方向128的偏移方向136上移动。

弹簧元件130还设计为能够弯曲。

在图中所示的第一连接部件120的实施方案中设置两个弹簧元件130,该弹簧元件为了连接连接部件120、122而与第二连接部件122的(待说明的)接纳元件直接接触。这两个弹簧元件130因此为主弹簧元件138。

其他的弹簧元件130为辅助弹簧元件140,该辅助弹簧元件为了连接连接部件120、122而只能间接地、即借助主弹簧元件138与第二连接部件122的接纳元件发生相互作用。

辅助弹簧元件140与主弹簧元件138相邻设置,并在辅助弹簧元件140的远离基体124的末端134上具有抵靠部分142,通过该抵靠部分能够使辅助弹簧元件140抵靠在主弹簧元件138上,从而能够对主弹簧元件138产生作用。

主弹簧元件138在该主弹簧元件138的远离基体124的末端134上分别包括一个接合部分144,主弹簧元件138为了连接连接部件120、122能够通过该接合部分与第二连接部件122的接纳元件卡合。

主弹簧元件138的接合部分144特别能够在偏移方向136上偏移,从而能与第二连接部件122的接纳元件卡合。

辅助弹簧元件140设置在主弹簧元件138的远离接合部分144的一侧。

在图中所示的第一连接部件120的实施方案中设置有一共六个弹簧元件130,即两个主弹簧元件138和四个辅助弹簧元件140。

弹簧元件130在此设置为,一个主弹簧元件138和两个对应该主弹簧元件138的辅助弹簧元件140在一边,以及一个主弹簧元件138和两个对应该主弹簧元件138的辅助弹簧元件140在另一边相对于平行于连接方向128的第一连接部件120的横向中心平面146镜像对称地相对设置。

主弹簧元件138的接合部分144优选能够在彼此相反的偏移方向136上远离横向中心平面146移动。这样就使得辅助弹簧元件140的远离基体124的末端134同样能在相应的偏移方向136上发生偏移。

产生偏移所需的力量通过辅助弹簧元件140的附加的偏移而得以显著增强,因为抵消偏移的弹力至少大约为主弹簧元件138和对应的辅助弹簧元件140的弹力之和。

辅助弹簧元件140由此构成增强元件148,用于增强主弹簧元件138的弹性作用或弹力。

如特别从图5中可知,在此特别设置为,第一辅助弹簧元件150在主弹簧元件138发生偏移时直接作用于主弹簧元件138。第二辅助弹簧元件152在主弹簧元件138和第一辅助弹簧元件150发生偏移时直接作用于第一辅助弹簧元件150。

优选在弹簧元件130之间形成间隙154。

在图中所示的实施方案中设置有在主弹簧元件138和第一辅助弹簧元件150之间的第一间隙156,以及在第一辅助弹簧元件150和第二辅助弹簧元件152之间的第二间隙158。

第三间隙160可以设置在例如第二辅助弹簧元件152和基体124的一部分,例如基体124的(待说明的)嵌入凸起,之间。

为了进一步加强弹簧元件130,特别是主弹簧元件138的弹性作用或弹力,将间隙154,特别是第一间隙156、第二间隙158和/或第三间隙160,优选至少部分地用填充材料填充。

填充材料可以是例如可喷涂弹性材料和/或热塑性材料,这些材料优选大面积地,特别是材料配合地与弹簧元件130和/或基体124相连。

由于弹簧元件130彼此之间的和/或与基体124之间的连接对弹簧元件130的偏移造成了阻碍,并且因此有助于加固弹簧元件130,每个填充的间隙154就构成了加固元件162,用于加固弹簧元件130,特别是加固主弹簧元件138。

加固元件162由此也形成为增强元件148,用于增强弹簧元件130,特别是主弹簧元件138的弹性作用或弹力。

由于加固元件162大面积地连接弹簧元件130和/或基体124,使加固元件162在弹簧元件130发生偏移的时候基本上经受切变。

第一连接部件120还包括至少一个、优选为两个嵌入凸起164,该嵌入凸起能够与第二连接部件122的(待说明的)接纳袋卡合,以便能够使连接部件120、122有针对性的相对于彼此定位。

弹簧元件130和加固元件162以及嵌入凸起164优选至少部分地突出于连接平面166,构件102、104和/或连接部件120、122在连接状态下沿该连接平面相互抵靠。

如特别从图6和图7中可知,第二连接部件122同样包括一个基体124,该基体的形状至少部分地和至少近似地与构件102、104的沟槽110互补。

第二连接部件122还包括两个保持突起部126,该保持突起部设计为弓形并基本上与沟槽110的咬边区段114互补。

第二连接部件122也因此能够简单地插入并固定在沟槽110中。

第二连接部件122包括一个接纳元件168,第二连接部件122能够借助该接纳元件与第一连接部件120,特别是与第一连接部件120的弹簧元件130相卡合。

接纳元件168在该接纳元件168的靠近连接平面166的末端170处安装在,特别是固定在基体124上(特别见图6)。

接纳元件168安装在第二连接部件122的基体124的两个侧壁172之间。

接纳部174,特别是开口176在侧壁172中设置为,位于侧壁172之间的接纳元件168部分沿着该接纳部174延伸,且由此在这一区域不与侧壁172相连,也由此不与基体124相连。

接纳元件168的这一与第二连接部件122的基体124的侧壁172不相连的区域形成了接纳元件168的接纳凸起178。

接纳元件168的接纳凸起178特别设计为能够弯曲。

接纳元件168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件122的中心,并相对于第二连接部件122的横向中心平面146镜像对称。特别是接纳元件168的接纳凸起178相对于横向中心平面146相互镜像对称设计并相互镜像对称安装。

接纳元件168的外表面182优选具有至少近似的抛物线形状,其中x轴在连接平面166上,y轴在横向中心平面146上(特别见图7)。

沿着接纳元件168的外表面182使主弹簧元件138,特别是主弹簧元件138的接合部分144,在连接部件120、122相连过程中相互移动。由于外表面182的抛物线形状,在主弹簧元件138发生偏移时,首先发生大的力量增长并接着发生小的力量增长。

在沿接纳元件168的外表面182移动的过程中,弹簧元件130,特别是主弹簧元件138得以张紧,这样接纳元件168的外表面182就构成了接纳元件168的张紧部分184。

第二连接部件122还包括两个接纳袋186,用于接纳第一连接部件120的嵌入凸起164。

如特别从图3中可知,主弹簧元件138的接合部分144和接纳元件168的接纳凸起178在连接状态下分别在斜面188上相互抵靠。

借助斜面188一方面能够在连接部件120、122的连接状态下,对连接部件120、122施加将连接部件120、122向彼此牵引的牵引力。另一方面能够借助斜面188保证将连接部件120、122无损地相互分离。由于斜面188,特别是第一连接部件120的主弹簧元件138能够优选逆着连接方向128沿着接纳元件168的斜面188滑动,并且因此主弹簧元件138的接合部分144能够与接纳元件168的接纳凸起178分离。

在连接装置100的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案中,可以设置例如其他数量的主弹簧元件138、辅助弹簧元件140和/或加固元件162。另外在替代实施方案中可以设置为,主弹簧元件138这样设计和安装,即,主弹簧元件138的接合部分144相互远离安装,并能够为发生主弹簧元件138的偏移而相对彼此移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件122则优选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接纳元件168,该接纳元件在连接部件120、122的连接状态下安装在主弹簧元件138的远离横向中心平面146的一边。

图1至图13所示的连接装置100的实施方案工作方式如下:

首先构件102、104在构件102、104的组装状态下彼此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沟槽110。特别是,沟槽110通过一种例如从EP 1 990 549A1中已知的特殊工具铣削在构件102、104中。

如特别从图8至图10和图11至图13中可知,连接部件120和122能够简单地插入沟槽110中。

通过在插入过程中将连接部件120、122的保持突起部126与沟槽110的咬边区段114相接合,使连接部件120、122连接部件在连接方向128上形状配合地固定在构件102、104中,即至少阻止连接部件120、122的移动。

第一连接部件120在此固定在第一构件102中。

可能特别重要的是,第一构件102是这样的构件102、104,即,第一构件应以其窄面或端面与第二构件104的主面相连。

在将沟槽110并由此将连接部件120、122安装在特别为平板状的构件102、104的窄面或端面上时,通常并不紧要的是,第一连接部件120的零件,特别是嵌入凸起164、主弹簧元件138、辅助弹簧元件140和/或加固元件162,突出于构件102、104的上表面,特别是突出于接触面106,构件102、104在该接触面上相互抵靠。

第二连接部件122优选安装在沟槽110中,该沟槽则安装在第二构件104的主面内,其中第二连接部件122并不突出于主面,特别是不突出于接触面106。

第二构件104因此在已经安装了第二连接部件122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借由主面叠放在其他的、特别是平板状的构件102、104上,而不需担心损坏构件102、104或第二连接部件122。

为了将连接部件120、122,并由此将构件102、104相互连接,使构件102、104连同安装其中的连接部件120、122,沿着优选垂直于连接平面166的连接方向128朝向彼此移动。

如特别从图1至图3中可知,在此首先是主弹簧元件138与接纳元件168,特别是与接纳元件168的张紧部分184相接。

主弹簧元件138的接合部分144在自身的沿接纳元件168的张紧部分184的移动中,在偏移方向136上远离横向中心平面146移动。在此,主弹簧元件138发生偏移并因此张紧。

通过主弹簧元件138的偏移,辅助弹簧元件140也发生偏移,另外加固元件162也经受切变。

由于辅助弹簧元件140和加固元件162,主弹簧元件138发生偏移所需的力得以增强,主弹簧元件138的弹力也因此增强。

因此必须消耗比主弹簧元件138没有设置上述加强元件148时明显更大的力才能使连接部件120、122相互连接。

由于接纳元件168的外表面182的抛物线形状,在将第一连接部件120推入第二连接部件122的过程中,主弹簧元件138首先较顺畅地,接着较缓慢地偏移。

特别是由此能够产生大弹簧张力,从而使连接部件120、122,并因此也使构件102、104牢固地相互连接,同时减小连接连接部件120、122所需的最大力量。

另外,在图中所示的实施方案中,连接部件120、122的相互连接通过将接纳元件168的接纳凸起178设计为易弯的,特别是柔性的而得以优化。主弹簧元件138的接合部分144能够由此更为简单地沿着接纳元件168的接纳凸起178移动。

所不期望的连接部件120、122相对于彼此,特别是垂直于连接方向128的侧向位移可以在连接部件120、122的连接状态下,通过嵌入凸起164和对应的接纳袋186有效地防止。

通过使连接装置100包含弹簧元件130和用于增强弹簧元件130的弹力的增强元件148,能够使连接部件120、122,并因此也使构件102、104简单并稳固地相互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