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2287发布日期:2018-06-23 01:48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离合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离合器。



背景技术:

离合器类似于开关,其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可以暂时分离,又可以逐渐接合,并且在传动过程中还要有可能相对转动,从而起到接合或断离动力传递的作用,离合器的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不可采用刚性联系。任何形式的汽车都有离合器装置,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汽车、摩托车领域的离合器通常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飞轮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根据需要利用离合器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离合器是机械传动中的常用部件,可将传动系统随时分离或接合,由于离合器内连接有转轴,通常设有轴承,并且还需要注入润滑油或润滑脂减小摩擦。离合器靠线圈的通断电来控制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的一种离合器。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463519U,公开日:2014-03-05)公开了一种用于风光电自带加油装置的离合器,包括离合器本体,离合器本体包括磁轭,磁轭一侧设有挡板,挡板一侧设有衔铁,衔铁连接有联结法兰,离合器本体通过轴承组件连接有主轴,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室及设于轴承室内的轴承,轴承室上通过注油管连接有注油器,注油器的上端加装一个密封的化学反应室。

上述专利文献中注油管通过注油孔直接与轴承室相连接,利用注油管向轴承室内注油时,不容易掌控,从而会导致润滑脂注入过多而出现的润滑脂溢出现象,对整个离合器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离合器,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有效防止离合器中储油腔内的润滑脂注入过多而出现的润滑脂溢出损坏离合器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轴承室,所述轴承室内设有轴承,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沿壳体径向的注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室内还设有外隔套,所述外隔套内设有与所述轴承内部相连通的储油腔,所述外隔套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注油孔相连通的导油通道,所述外隔套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导油通道与所述储油腔的进油孔;所述注油孔与所述进油孔错开设置。

其工作原理如下:本离合器的主体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离合器大致相同,本技术方案中轴承内连接有转轴,轴承的长时间高速运转,需要持续不断的润滑油或润滑脂进行润滑,壳体套设在外隔套以及轴承上,外隔套内的储油腔用于储存润滑油或润滑脂,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够进入到轴承内对其进行润滑,起到减少摩擦及磨损的作用;在壳体上的注油孔处还连接有油嘴,向储油腔注入润滑油或润滑脂时,润滑油或润滑脂依次从油嘴、注油孔、导油通道以及进油孔后再进入到储油腔,与传统的离合器中油嘴直接与储油腔相连的结构相比,本技术方案中整个润滑油或润滑脂的流入路径大大延长,这样能够利用油脂的粘性,与较长的导油通道内壁之间形成粘附力,增加了注油压力,这种阻力加上储油腔内润滑油或润滑脂满腔后的内部压力,就能有效阻止润滑油或润滑脂的进入,从而有效避免因为无法窥视储油腔内部油量,而向储油腔内注入的油脂过多出现的溢出现象。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外隔套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密封贴靠,所述导油通道为开设在所述外隔套外表面上的凹槽且所述凹槽沿所述外隔套周向设置。这样方便加工和组装,凹槽与壳体的内侧壁就能形成封闭的导油通道,从而增加润滑油或润滑脂的流通路径,增大注油时的压力,通过注油孔向储油腔内注入润滑油或润滑脂时会适可而止,有效避免注入过多出现溢出现象。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外隔套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紧密贴合形成静密封。这样有效防止导油通道内的润滑油或润滑脂从导油通道两侧、外隔套与壳体之间的缝隙中渗透流出。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外隔套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这样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够快速充满整个储油腔。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导油通道呈环状且绕所述外隔套一周,所述注油孔的轴线与所述进油孔的轴线相垂直。润滑油或润滑脂从注油孔通过导油通道达到进油孔的这一长度能够满足增加润滑油或润滑脂粘附力的要求。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进油孔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外隔套的两侧。润滑油或润滑脂通过注油孔进入到导油通道内,再通过两个进油孔进入到储油腔内,这样既能满足注油压力的要求,又能保证注油时的快速高效。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导油通道的宽度为5mm~9mm,所述导油通道的深度为0.2mm~0.6mm。作为优选,导油通道的宽度为7mm,导油通道的深度为0.4mm。导油通道的深度和宽度足够小,既要满足润滑油和润滑脂流通的需要,又要满足其增加足够粘附力的要求。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进油孔的直径为4mm~8mm。作为优选,进油孔的直径为6mm。这一尺寸能够控制润滑油和润滑脂进入时的速度,降低其克服粘附力的冲击力,从而增加注油压力,防止注油过渡。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轴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具有空腔,两个轴承相对的一侧均具有连通所述空腔与所述储油腔的开口,两个轴承的另一侧均设有密封圈。空腔内设有圆珠滚子,储油腔内的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够通过开口顺利的进入到空腔内对轴承内圈与外圈之间进行润滑。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轴承外圈的外周面相平齐,所述壳体的两侧面分别与两个所述轴承外圈的侧面相抵靠,两个所述轴承的内圈之间还设有内隔套,所述内隔套的两侧面分别与两个所述轴承内圈的侧面相抵靠。这样内隔套的外周面、外隔套的内侧壁、两个轴承的内圈以及外圈相对一侧的侧面共同形成上述的储油腔,储油腔内的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够顺畅进入到两个轴承内,从而保证两个轴承的润滑效果。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作为另一种方案,所述轴承可以采用一个双列深沟球轴承,外隔套为双列深沟球轴承外圈中部的环状部分,外圈、内圈以及两列深沟球之间共同形成上述的储油腔,该双列深沟球轴承外圈中部外表面开设导油凹槽,并且外圈上还开设有连通导油凹槽与储油腔的油孔,从而也能够达到本发明目的。

在上述的离合器中,作为第三种方案,轴承的数量为一个,外隔套位于轴承的一侧,轴承上与外隔套相邻的一侧没有进行端部密封,而另一侧进行了密封,即外隔套内的储油腔与轴承内部相连通;外隔套一侧与轴承相抵靠,另一侧则采用密封件进行密封,这样也能够满足需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离合器在注入润滑油或润滑脂时,通过设置的导油通道使润滑油或润滑的流入路径大大延长,这样能够利用油脂的粘性在较长的导油通道内壁上形成粘附力,增加了注油压力,这种阻力加上储油腔内润滑油或润滑脂满腔后的内部压力,就能有效阻止润滑油或润滑脂的进入,从而有效避免因为无法窥视储油腔内部油量,而向储油腔内注入的油脂过多出现的溢出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离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离合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离合器的主体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离合器大致相同,如图1至图4所示,本离合器包括壳体1,壳体1内具有轴承室11,轴承室11内设有轴承3,壳体1上开设有沿壳体1径向的注油孔12,轴承室11内还设有外隔套2,外隔套2内设有与轴承3内部相连通的储油腔21,外隔套2的外表面设有与注油孔12相连通的导油通道22,外隔套2上开设有连通导油通道22与储油腔21的进油孔23,注油孔12与进油孔23错开设置;轴承3内连接有转轴5,轴承3的长时间高速运转,需要持续不断的润滑油或润滑脂进行润滑,壳体1套设在外隔套2以及轴承3上,外隔套2内的储油腔21用于储存润滑油或润滑脂,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够进入到轴承3内对其进行润滑,起到减少摩擦及磨损的作用;在壳体1上的注油孔12处还连接有油嘴6,向储油腔21注入润滑油或润滑脂时,润滑油或润滑脂依次从油嘴6、注油孔12、导油通道22以及进油孔23后再进入到储油腔21,与传统的离合器中油嘴6直接与储油腔21相连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中整个润滑油或润滑的流入路径大大延长,这样能够利用油脂的粘性,与较长的导油通道22内壁之间形成粘附力,增加了注油压力,这种阻力加上储油腔21内润滑油或润滑脂满腔后的内部压力,就能有效阻止润滑油或润滑脂的进入,从而有效避免因为无法窥视储油腔21内部油量,而向储油腔21内注入的油脂过多出现的溢出现象。

具体来说,如图3和图4所示,外隔套2的外表面与壳体1的内侧壁密封贴靠,外隔套2的外表面与壳体1的内侧壁紧密贴合形成静密封,导油通道22为开设在外隔套2外表面上的凹槽且凹槽沿外隔套2周向设置,凹槽呈环状且绕外隔套2一周,凹槽位于外隔套2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注油孔12的轴线与进油孔23的轴线相垂直,进油孔23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外隔套2的两侧,这样既能满足注油压力的要求,又能保证注油时的快速高效。

本实施例中导油通道的宽度为5mm~9mm,导油通道的深度为0.2mm~0.6mm;进油孔23的直径为4mm~8mm。作为优选,导油通道的宽度为7mm,导油通道的深度为0.4mm,进油孔23的直径为6mm。导油通道的深度和宽度以及进油孔23的直径足够小,既能满足润滑油和润滑脂流通的需要,又能够控制润滑油和润滑脂进入时的速度,降低其克服粘附力的冲击力,从而增加注油压力,防止注油过渡。

如图4所示,轴承3的数量为两个,轴承3的内圈32与外圈31之间具有空腔33,两个轴承3相对的一侧均具有连通空腔33与储油腔21的开口,两个轴承3的另一侧均设有密封圈35,空腔33内设有圆珠滚子,储油腔21内的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够通过开口顺利的进入到空腔33内对轴承3内圈32与外圈31之间进行润滑;壳体1的外周面与轴承3外圈31的外周面相平齐,壳体1的两侧面分别与两个轴承3外圈31的侧面相抵靠,两个轴承3的内圈32之间还设有内隔套4,内隔套4的两侧面分别与两个轴承3内圈32的侧面相抵靠,这样内隔套4的外周面、外隔套2的内侧壁、两个轴承3的内圈32以及外圈31相对一侧的侧面共同形成上述的储油腔21,储油腔21内的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够顺畅进入到两个轴承3内,从而保证两个轴承3的润滑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壳体;11、轴承室;12、注油孔;2、外隔套;21、储油腔;22、导油通道;23、进油孔;3、轴承;31、外圈;32、内圈;33、空腔;34、滚珠;35、密封圈;4、内隔套;5、转轴;6、油嘴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