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抗硫抗压弹簧蓄能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2873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抗硫抗压弹簧蓄能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密封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抗硫抗压弹簧蓄能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现如今工业、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会大量涉及到流体的输送过程,而输送过程中的结构组件之间的密封尤为关键。

现有的密封方式均采用蓄能密封圈,对部件接触部位形成密封,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压流体的输送过程能够保证密封性,但是流体处于高压输送过程时,密封圈长时间在压力作用下很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现有使用过程中也有在密封圈背板增加支撑体结构以缓解压力的,但是使用过程中,支撑体结构容易被挤出,密封圈受压力损坏,导致流体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结合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保证密封的前提下增强密封机构的使用寿命的新型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抗硫抗压弹簧蓄能密封结构,包括由U型夹套与V型弹簧组成的唇形密封圈,所述U型夹套的开口侧设有凸沿,所述U型夹套的开口内设有支撑片,所述U型夹套与开口侧的相对另一侧的外壁为平面,所述平面侧设有支撑环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环结构包括带有斜面的第一背压支撑环,所述第一背压支撑环的斜面侧设有与其向切合第二背压支撑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背压支撑环的边沿处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内设有抵接支撑环。

进一步的,所述U型夹套为聚四氟乙烯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片与支撑环结构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背部设置泄力的支撑结构以及防脱支撑环,是密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证密封性的同时,缓解流体的压力,延长密封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抗硫抗压弹簧蓄能密封结构的分解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抗硫抗压弹簧蓄能密封结构实际使用的状态截面示意图。

图中:1、U型夹套;2、V型弹簧;3、凸沿;4、支撑片;5、第一背压支撑环;6、第二背压支撑环;7、槽口;8、抵接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抗硫抗压弹簧蓄能密封结构,包括由U型夹套1与V型弹簧2组成的唇形密封圈,U型夹套1的开口侧设有凸沿3,U型夹套1的开口内设有支撑片4,U型夹套1与开口侧的相对另一侧的外壁为平面,平面侧设有支撑环结构。

其中,U型夹套1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其具有良好的塑性以及抗硫性,支撑片4与支撑环结构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其防止出现背部压力,造成密封圈前移,避免唇形密封的损坏,凸沿3将V型弹簧2禁锢在U型夹套1内,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受外力冲击,V型弹簧2脱出,影响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环结构包括带有斜面的第一背压支撑环5,第一背压支撑环5的斜面侧设有与其向切合第二背压支撑环6,相切合的第一背压支撑环5与第二背压支撑环6之间之间受到外力作用后相互之间错位斜压,以缓解直接作用的外力,减少瞬间高压对支撑环结构的损坏。

其中优选的,在第二背压支撑环6的边沿处设有槽口7,槽口7设置在与第一背压支撑环5的接触侧的相对另一侧,槽口7内设有不锈钢的抵接支撑环8,抵接支撑环8起到紧固的作用,避免第二背压支撑环6的根部受外力挤压出现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抗硫抗压弹簧蓄能密封结构,使用时组合起来安装在设备需要密封结构面的沟槽内,V型弹簧2形成支撑力以使U型夹套1提供足够的密封力,U型胶套紧密贴合在设备的结构面上,其中,支撑片4一端抵在V型弹簧2内,另一端抵在沟槽的内壁上,形成支撑,防止密封圈受到高压后前移而挤压损坏,在有压力的情况下,第一背压支撑环5与第二背压支撑环6受压错位,缓解受到压力的冲击,抵接支撑环8能够限制第二背压支撑环6,同时避免第二背压支撑环6根部受压损坏,密封圈内部的介质压力也会对外部的夹套材料产生一定的挤压力,从而使密封面贴合更加紧密,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