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7875阅读:9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用立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机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船用立柱。



背景技术:

船用立柱是船舶上常用的一种结构,主要用以对船舶上的机械设备进行支撑,由于传统的船用立柱多采用一体化设置,因此机械设备放置在船用立柱上,没有任何的缓冲结构,因此一旦机械设备运行,产生振动,容易产生噪音,同时,由于没有缓冲结构,因此时间一长,船用立柱容易损坏,导致其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具有缓冲结构,延长使用寿命的船用立柱。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船用立柱,包括上支撑座,柱体以及下支撑座,柱体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座以及下支撑座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支撑座以及下支撑座结构相同均为实心的圆台形结构,且较小的一端与所述柱体对应的一端相连,上支撑座以及下支撑座与所述柱体相连的一端均设置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排气孔,所述柱体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相配合的凸起结构,且所述凸起结构嵌设在所述容置腔中,并与所述容置腔间隙配合,且所述凸起结构朝向所述容置腔的端面上设置有防震垫,且所述防震垫的面积大于所述凸起结构的端面的面积。

较佳的,所述防震垫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结构。

较佳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容置腔侧壁之间的间隙与所述防震垫间隙配合。

较佳的,所述柱体两端的柱体端面上还设置有防震圈,所述防震圈穿过所述凸起结构设置在所述柱体端面上。

较佳的,所述防震圈的轴向截面为倒三角形结构,且倒三角形结构的两侧沿所述柱体端面径向延伸,将两个所述柱体端面覆盖。

较佳的,两个所述柱体两端面上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防震圈的结构相配合环形凹槽,所述三角形结构嵌设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船用立柱采用分体式设计,在上支撑座以及下支撑座与柱体的连接处均设置防震垫结构,实现了防震的效果,同时防震垫的面积大于凸起结构的端面的面积,且凸起结构与所述容置腔间隙配合,进而当两者相配合时,所述防震垫部分进入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容置腔侧壁的空隙之间,进一步的使两者紧密的贴合,进而防震,同时,这样的设计安装更加的方便。

(2)此外,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上设置若干的排气孔,也方便了柱体与上支撑座以及下支撑座之间的连接。

(3)同时,所述防震圈的设置进一步防止上支撑座以及下支撑座与柱体之间直接接触,增加了防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船用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船用立柱中柱体的俯视图。

附图中:1、上支撑座、11、排气孔;2、柱体;21、凸起结构;22、柱体端面;23、环形凹槽;3、下支撑座;4、防震圈;41、三角形结构;5、防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具体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船用立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船用立柱中柱体的俯视图,请结合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船用立柱,包括上支撑座1,柱体2以及下支撑座3,柱体2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结构相同均为实心的圆台形结构,且较小一端与所述柱体2对应的一端相连,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与所述柱体2相连的一端均设置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排气孔11,所述柱体2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相配合的凸起结构21,且所述凸起结构21嵌设在所述容置腔中,并与所述容置腔间隙配合,且所述凸起结构21朝向所述容置腔的端面上设置有防震垫5,且所述防震垫5的面积大于所述凸起结构21的端面的面积,进而当所述凸起结构21与所述容置腔相配合时,所述防震垫5部分进入所述凸起结构21与所述容置腔侧壁的空隙之间,进一步的使两者紧密的贴合,进而防震,同时,这样的设计安装更加的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船用立柱采用分体式设计,在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与柱体2的连接处均设置防震垫5结构,实现了防震的效果,同时防震垫5的面积大于凸起结构21的端面的面积,且凸起结构21与所述容置腔间隙配合,进而当两者相配合时,所述防震垫5部分进入所述凸起结构21与所述容置腔侧壁的空隙之间,进一步的使两者紧密的贴合,进而防震,同时,这样的设计安装更加的方便。此外,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上设置若干的排气孔11,也方便了柱体2与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之间的连接。

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无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意图。

更具体的,所述防震垫5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结构21,进而增加防震垫5表面的弹性。

所述凸起结构21与所述容置腔侧壁之间的间隙与所述防震垫5间隙配合,防止间隙过大导致机械振动时,船用立柱晃动。

此外,所述柱体2两端的柱体端面22上还设置有防震圈4,所述防震圈4穿过所述凸起结构21设置在所述柱体端面22上。

且所述防震圈4的轴向截面为倒三角形结构41,且倒三角形结构41的两侧沿所述柱体端面22径向延伸,将所述柱体端面22覆盖,两个所述柱体端面22上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防震圈4结构相配合环形凹槽23,所述三角形结构41嵌设在所述环形凹槽23中,进而防震效果更佳,同时对所述防震圈4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工作过程:所述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分别与所述柱体2相配合,凸起结构21嵌入至对应的容置腔中,部分防震垫5完全,进入凸起结构21与容置腔侧壁的间隙中,而容置腔内多余的空气由排气孔11中排出,方便了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与柱体2之间的安装。而上支撑的端面以及下支撑座3的端面与柱体端面22配合后,由于防震圈4的设置,进一步的加强了防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船用立柱采用分体式设计,在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与柱体2的连接处均设置防震垫5结构,实现了防震的效果,同时防震垫5的面积大于凸起结构21的端面的面积,且凸起结构21与所述容置腔间隙配合,进而当两者相配合时,所述防震垫5部分进入所述凸起结构21与所述容置腔侧壁的空隙之间,进一步的使两者紧密的贴合,进而防震,同时,这样的设计安装更加的方便。此外,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上设置若干的排气孔11,也方便了柱体2与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之间的连接。同时,所述防震圈4的设置进一步防止上支撑座1以及下支撑座3与柱体2之间直接接触,增加了防震的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