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商用车的盘式制动器和制动衬片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1032发布日期:2019-06-15 00:5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用于商用车的盘式制动器和制动衬片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商用车的盘式制动器。本发明还涉及制动衬片组。



背景技术:

在所述类型的、也被作为滑动钳制动器(或者浮动钳制动器)公知的盘式制动器中,在借助于可气动或电动操纵的拉紧装置制动的情况下,作用侧制动衬片被压抵车辆侧制动盘。在制动过程的进一步的过程中,制动钳(相对于制动盘)逆着作用侧制动衬片的拉紧方向在将对置的反作用侧制动衬片带动和压紧到制动盘的另一侧上的情况下移动。

在制动器释放之后,在公知的盘式制动器中,制动钳保留在该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制动衬片、至少反作用侧制动衬片虽然无压力地、但是摩擦地贴靠在制动盘上。就此而言,制动衬片的通过这种方式在行驶运行中出现的残余摩擦力矩不利地作用,因为其导致燃料消耗的增高并且还导致所参与的构件、即制动盘和制动衬片的寿命缩短。

虽然在行驶运行中例如由于制动盘的抖动冲击以及由于转弯行驶时的震动或横向加速度进行制动衬片的轻微释放。但是该效应不足以有效地防止所谓的残余摩擦力矩。同样,该效应在制动衬片从制动盘释放后重新导致制动衬片贴靠在制动盘上,由此又会产生残余摩擦力矩。

为了克服该问题,此种类型的de102007001213公开了一种具有复位装置的盘式制动器,该复位装置布置在导向梁之一中并且具有弹动的复位元件,通过所述导向梁将制动钳可移动地保持在制动载体上,通过所述复位元件将制动钳移动到初始位置中。

原则上,该设计方案是有效的。然而,在将该公知的复位装置应用在重型商用车的压缩空气操纵的盘式制动器时会导致问题,因为在这里通过构件公差和构件变形各种影响的广泛界限起作用,它们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允许该复位装置的安全功能。

在例如de102012006111a1的盘式制动器中描述了类似的问题。在此,复位装置布置在与拉紧装置对置的、面向反应侧制动衬片的一侧上,由此实现了制动钳的有效的、特别是自动的复位,同时,对于系统刚度的干预最小。

在任何情况下,复位装置都作用于制动钳,其中,制动载体用作支座。

de4301621a1描述了一种浮动钳盘式制动器,其具有:位置固定的制动载体,该制动载体具有两个突出于制动盘外边缘的载体臂;布置在制动盘的两侧且分别具有摩擦衬片和背板的制动蹄,所述制动蹄可移动地支撑在载体臂上;在制动载体上轴向可移动地引导的浮动钳,该浮动钳围握制动蹄并具有用于将制动蹄压紧在制动盘上的操纵装置;轴向地在制动释放方向上作用在制动蹄上的弹簧组件,该弹簧组件在制动之后支持制动蹄和制动盘之间的间隙的设定。弹簧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扩张弹簧,该扩张弹簧在轴向方向上总体上不可移动地固定在制动载体的载体臂上,该固定在载体臂的处于制动盘外边缘上方的区段上进行,并且该扩张弹簧具有至少两个弹簧臂,所述弹簧臂在轴向方向上弹动地支承在制动蹄的背板上。

us2014/0339026a1描述了一种扩张弹簧,其包括锁定臂(其将扩张弹簧与制动部件连接)、回拉臂和预紧装置,该预紧装置布置在锁定臂和回位臂之间,其中,该预紧装置包括六个或更多螺旋形的环线,所述环线在制动器激活期间存储能量并且一旦制动过程结束就将制动部件(制动衬片)拉回。设置了卡钳形式的制动钳(其并非是滑动钳)。该制动钳适合于乘用车,但是不适合于商用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进一步开发所述类型的盘式制动器,使得利用结构简单的措施来提高特别是制动衬片和制动盘的寿命并且总体上降低运行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相应的制动衬片组。

所述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盘式制动器解决。

所述另一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28特征的制动衬片组解决。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盘式制动器,其具有:跨越制动盘的、构造为滑动钳的制动钳,该制动钳固定在一位置固定的制动载体上并且在所述制动盘上方具有中央开口;两个布置在所述制动钳中的、可反向运动的、分别具有衬片载体板和固定在该衬片载体板上的摩擦衬片的制动衬片,这些制动衬片中的作用侧或拉紧侧制动衬片能够借助于拉紧装置通过至少一个制动柱压抵所述制动盘;以及至少一个复位装置,利用该复位装置能够在制动器由于制动引起的移动和释放之后使制动衬片返回。该盘式制动器如此构成,以至于所述复位装置具有布置在所述开口中的扩张装置,该扩张装置作用在所述制动衬片的上边缘上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

通过盘式制动器的按照本发明的设计,在释放制动器的情况下实现了两个制动衬片的同步复位以及制动钳的复位,其中,该同步不仅涉及复位力而且涉及复位距离。在此,复位力逆着两个制动衬片各自的拉紧方向、即在反作用侧(背侧)制动衬片的情况下向着钳背并且在作用侧(拉紧侧)制动衬片的情况下向着钳头(其也称为拉紧区段)、例如向着拉紧装置的一个/多个压力件、在相对于制动盘形成缝隙(也就是间隙)的情况下作用。由此,总体上设置的间隙可以通过复位装置关于制动盘对称地调节。

复位装置在每个制动操纵之后使相应的制动衬片主动地运动远离制动盘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使该制动衬片复位。由此,可以防止残余摩擦力矩,该残余摩擦力矩可能在制动器释放之后由于制动盘和制动衬片之间残留的接触而产生。

本发明的用于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衬片组具有至少两个制动衬片,所述制动衬片分别具有衬片载体板和安置在该衬片载体板上的摩擦衬片。此外,该制动衬片组设有复位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在开口的中部安置在衬片保持夹上。其优点是节省空间。

在此,所述衬片保持夹由线材u形地构造有两个夹臂,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安置在所述夹臂上。其优点是制造简单。

此外有利的是,在每个夹臂上套上压力弹簧形式的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在此不需要附加的弹簧保持件。

在另一实施例中设置了,所述衬片保持夹的夹臂延伸穿过所述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贯通开口,其中,套在每个夹臂上的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分别支撑在所述衬片载体板上。该组件可以预先装配。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衬片保持夹的夹臂延伸穿过与所述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连接的保持板,其中,套在每个夹臂上的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分别支撑在所述保持板上。这样做是有利的,因为不必对制动衬片进行加工。

在一个替换的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利用保持区段在所述制动衬片之间在夹臂之间固定在所述衬片保持夹的夹臂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分别利用至少一个弹簧臂与所述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接触。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且节省空间。

如果在所述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角区域之间分别安置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则可以通过扩张装置实现制动衬片的高的倾翻安全性。“倾翻”应理解为制动衬片围绕其横轴线或竖轴线偏转。

在此,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利用其端部区域套在导向元件上,所述导向元件固定在所述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衬片侧上。由此可以实现力存储元件的安全可靠的夹持。

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构造为压力弹簧并且在预紧的情况下安装。由此不需要附加的铰接点。

制动衬片虽然在制动过程之后已经通过扩张弹簧从制动盘复位,但是在此扩张装置仅仅作用在制动衬片的上部区域中。该作用区域处于相应的制动衬片的重心之外并且会导致制动衬片斜置并加速倾斜磨损。“斜置”在此应理解为相应的制动衬片围绕其纵轴线的所谓的倾翻,所述纵轴线延伸穿过该制动衬片的重心。也就是说,扩张装置会导致围绕制动衬片的重心轴线的倾翻力矩。

术语“重心之外”应理解为复位力的作用线在投影到纵向于(或沿着)制动盘旋转轴线的竖直平面上的投影中不轴向地、即不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地延伸穿过所述重心。

因此,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了,所述复位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衬片复位单元。由此可以附加地支持制动衬片的复位。

因此,衬片复位单元除了用于相应制动衬片的复位功能之外还具有另外的、防止相应制动衬片倾翻的功能。为此,该衬片复位单元至少在第三作用点中、例如在中间摩擦半径的、重心的区域中或者中间地、即中央地在制动衬片的假想的横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中、关于横轴线对称地在纵轴线上或/和在制动衬片的下边缘区域中作用在其右边或左边的两个贴靠区域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可能的、通过扩张装置产生的倾翻力矩。

一个实施例设置了,所述衬片复位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该力存储元件与所述制动钳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并且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连接。这实现了简单的结构。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作为拉力弹簧接收在制动钳的拉紧区段中的孔中并且利用一个端部区段固定在该孔中,其中,其他端部区段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压力侧上的保持扣眼配合。由此可实现节省空间的结构。

有利的是,固定有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的孔是所述拉紧区段的底板的固定元件的螺纹孔,因为由此不需要对于拉紧区段进行附加的加工步骤。

替换地,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作为拉力弹簧接收在制动钳的拉紧区段内的空腔中并且利用一个端部区段借助于扩张弹簧固定在底板后面,其中,其他端部区段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压力侧上的保持扣眼配合。该结构是节省空间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作为拉力弹簧固定所述拉紧区段的底板的保持扣眼上,其中,其他端部区段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压力侧上的保持扣眼配合。这实现了简单的装配。

在一个替换的实施例中,该盘式制动器还具有分体式制动钳。在此,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可作为拉力弹簧利用一个端部区段固定在保持件上,该保持件固定在所述制动钳的第一部分的拉紧区段与所述制动钳的第二部分的拉撑之间,其中,其他端部区段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压力侧上的保持扣眼配合。为此,不需要对制动钳进行任何改变。

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衬片复位单元具有径向的斜部,该斜部成形在制动载体的支撑区段的导向槽中,其中,所述导向槽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导向区段相互作用,其中,所述斜部从制动盘朝制动钳的拉紧区段的方向倾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制动衬片的重力来支持该制动衬片的复位。但是该实施例也可以有利地与其他实施例相联合。

另一实施例设置了,所述衬片复位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作为拉力弹簧,该力存储元件与所述制动载体直接或间接连接并且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连接。特别是当在制动衬片下侧进行与该制动衬片的连接时,该方案可以是特别有利的,因为这将使得倾翻力矩保持很小。

因此,例如制动载体的支撑区段的导向槽(其分别与拉紧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4)的导向区段相互作用)分别形成用于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的接收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分别利用一个端部区段与配属的、拉紧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导向区段连接,其中,其他端部区段分别与相应的支撑区段的棱边配合。这同样由于减小或降低了倾翻力矩而是有利的。

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衬片复位单元可通过压力柱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之间的形状锁合连接或/和粘合连接形成。这样做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就不需要力存储元件。

为此,所述形状锁合连接可以是t槽连接,其中,压力柱的压力件具有凸起,该凸起具有t形的头部,其中,所述凸起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凸起的t槽配合。这是极为有效的连接并且易于装配。

另一实施例独立或附加地设置了,所述衬片复位单元具有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沿轴向方向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在制动钳的拉紧区段的下侧上可移动地被导向,其中,所述导向杆分别设有压力弹簧形式的力存储元件并且与压力板连接,其中,该压力板与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耦合。这以节省空间的结构实现了有利的复位功能。

又一实施例设置了,所述衬片复位单元具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分别可移动地支承在钳背的导向凸起中并且与背侧制动衬片耦合,其中,所述导向杆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该至少一个力存储元件处于预紧下并且通过所述导向杆向背侧制动衬片施加拉力。该结构可通过开口容易地够到并且因此能够有利地安装。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衬片复位单元可具有复位元件,该复位元件预紧地固定在制动钳的钳背上并且利用一个弹簧臂与背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的衬片侧接触。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实现了节省空间的结构。

又一实施例设置了,背侧制动衬片的衬片复位单元通过制动钳的钳背的耦合区段形成,其中,所述耦合区段分别具有竖直槽,该竖槽具有制动盘侧竖直边缘,其中,背侧制动衬片的衬片载体板利用其相应侧区段的上部角区域分别与槽接触,其中,所述侧区段的角区域分别布置在所述边缘与所述钳背之间。这是有利地简单的结构并且实现了简单的装配。

特别优选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衬片复位单元至少在中间摩擦半径的、重心的区域中的第三作用点上或者中间地、即中央地在制动衬片的假想的横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中、关于横轴线对称地在纵轴线上或/和在制动衬片的下边缘区域中作用在其右边和左边的两个贴靠区域上并且降低通过扩张装置产生的倾翻力矩。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本发明的其他有利的方案。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示出了:

图1-4本发明的具有复位装置的盘式制动器的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弹簧元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6-10本发明的具有复位装置的盘式制动器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1-12具有制动衬片和复位装置的功能组件的制动载体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3具有分体式制动钳的复位装置的另一衬片复位单元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4-18复位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9-21复位装置的衬片复位单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上”、“下”、“左”、“右”涉及附图中的相应布置。

制动衬片3、3'或衬片载体板4的“上侧”和“下侧”总是涉及相应制动衬片3、3'的安装情况。在此,相应制动衬片3、3'的下侧在径向方向上比该制动衬片3、3'的上侧更靠近制动盘2的制动盘旋转轴线2a。

术语制动衬片3、3′的“横轴线”指的是假想的轴线,其在该制动衬片3、3′的安装状态中相对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径向地延伸。因此,该制动衬片3、3′的“纵轴线”与该横轴线成直角并且与制动盘2相切。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10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该盘式制动器具有复位装置8。在图2中示出图1中的实施例的变型方案。图3和4示出图1中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型方案。图5示出图4中的变型方案的弹簧元件21的示意性的放大透视图。

制动钳1跨越具有制动盘旋转轴线2a的制动盘2。该制动钳1作为所谓的滑动钳相对于制动盘2轴向地在制动盘旋转轴线2a的方向上可移动地安装在制动载体6(图11中看的最清楚)上。为此,制动钳1以支承区段11a通过导向开口11b(参见例如图6)可轴向移动地支撑在未示出的导向梁上,所述导向梁与位置固定地保持在机动车上的制动载体6连接。

制动钳1包括拉紧区段11、钳背12和两个拉撑13。拉紧区段11以平行于制动盘2的平面的一侧在制动盘2的一侧延伸。在制动盘2的另一侧(同样以平行于制动盘2的方式)设置钳背12。该钳背12与拉紧区段11在分别具有拉撑13的端部上连接。该拉撑13在此相对于拉紧区段11并且相对于钳背12基本上直角地延伸。

拉紧区段11具有内空间,在该内空间中设置盘式制动器10的未示出的拉紧装置。该内空间的开口朝向制动盘2并且利用称为底部薄板110的板封闭(图6中看的最清楚)。

拉紧区段11、钳背12和拉撑13在该布置中在它们之间确定一中央开口9,该中央开口跨越制动盘2。该开口9具有假想的纵中线,该纵中线处于制动盘2的平面中并且将拉撑13的假想的中部相连。此外,所述开口9具有另一假想的横中线,该横中线将拉紧区段11的假想的中部与钳背12的假想的中部相连。所述横中线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所述纵中线和横中线在假想的中点中相交,该中点在此称为开口9的虚拟中部。

在制动盘2的两侧分别设置制动衬片3、3'。布置在制动盘2和所述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之间的制动衬片3被称为作用侧或拉紧侧制动衬片。另一制动衬片3'布置在制动盘2和钳背12之间并且被称为背侧或反作用侧制动衬片3'并通过加撇号的附图标记3'与拉紧侧制动衬片3区分开。

每个制动衬片3、3′都具有衬片载体板4并且在衬片侧4a上具有在面向制动盘2的一侧固定在该衬片载体板上的摩擦衬片5,该摩擦衬片在功能中、也就是在制动时压抵制动盘2。衬片载体板4的另一侧在后面称为压力侧4b。因此,拉紧侧制动衬片3以其压力侧4b与盘式制动器10的拉紧装置形成作用连接,其中,背侧制动衬片3′的压力侧4b与制动钳1的钳背12的内侧接触。

在制动载体6中,制动衬片3、3′布置在分别两个制动载体角6a、6′a之间的所谓的衬片井道中(参见例如图11),其中,它们利用其衬片载体板4的侧区段4g贴靠于制动载体角6a、6′a的内侧。此外,制动衬片3、3′以支撑面4f在其衬片载体板4的下侧支撑在制动载体6的相应衬片井道底部的相应支撑区段6d、6'd(参见图11)上。所述衬片井道底部分别通过制动载体6的桥接件6e、6′e形成(参见图11)。

在制动的情况下,制动衬片3、3′能够在两侧压紧在制动盘2上。通过中央开口9可以实现制动衬片3、3′的更换和维护。所述制动衬片可以通过所述中央开口9放入到其所属的衬片井道中并且又从该衬片井道中取出。

图1中围绕制动盘旋转轴线2a的旋转箭头表示用于车辆前行的主旋转方向,该车辆配置有所述盘式制动器10。相对于该制动盘2的主旋转方向,在盘式制动器10上确定进入侧es并且在对面确定排出侧as。相应地,进入侧es上的制动载体角6a、6′a称为进入侧制动载体角6a、6′a,排出侧as上的制动载体角称为排出侧制动载体角6a、6′a。

借助于在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中布置在接收空间中的拉紧装置例如利用定位在制动钳的拱顶中且与一个或多个压力柱22(参见例如图6,8,10)相互作用的制动杆进行制动,所述压力柱通过一个或多个压力件23、30与拉紧侧制动衬片3接触(参见例如图6,8,16)。拉紧侧制动衬片3在制动时首先接触制动盘2。在进一步的过程中,借助于出现的反作用力,制动钳1在带动背侧制动衬片3′的情况下反向移动,直到该背侧制动衬片3′也摩擦地贴靠在制动盘2上为止。

为了防止残余摩擦力矩,必须在制动操作之后不仅使制动钳1而且使制动衬片3、3'主动地从制动盘2复位或往回运动。因此,在释放制动器之后,这两个相对置的制动衬片3、3'借助于复位装置8如此程度地从制动盘2释放,以至于制动盘2相对于制动衬片3、3'自由运转。

在此,复位装置8向每个制动衬片3、3'施加力,该力在后面称为复位力,该复位力使得相应的制动衬片3、3'在制动盘旋转轴线2a的方向上运动远离制动盘2。换言之,拉紧侧制动衬片3由制动盘2在拉紧装置的拉紧力的反方向上移动到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其中,背侧制动衬片3'从制动盘2在与拉紧侧制动衬片3相反的运动方向上与制动钳1一起移动。

复位力可以作为拉力或/和压力施加到相应的制动衬片3、3'上。

为了将复位力施加到相应的制动衬片3、3'上,复位装置8作用于相应的制动衬片3、3',例如要么中央地作用于在衬片载体板的暴露的上边缘区域和/或下边缘区域,要么对称地在右边和左边作用于两个贴靠区域。在此,这些贴靠区域也可以在上部和/或下部直接贴靠于衬片载体板4的相应的角部区段。当然,作用于相应衬片载体板4上的作用点或作用区域也可以任意布置,例如在中间。

复位装置8具有两个主功能。第一主功能是制动钳1的定心,也就是制动钳1的开口9的虚拟中部以其假想的纵中线在制动盘2的假想的中平面中处于该中平面上方。第二主功能在于,使制动衬片3、3'分别又往回运动。

为此,复位装置8具有一个或多个功能组件。

第一功能组件被称为扩张装置80,该扩张装置作用于制动衬片3、3'的上边缘。该扩张装置在两个制动衬片3、3'上的作用以符合目的要求的方式在每个制动衬片3、3'的衬片载体板4上(确切地说在面向固定在其上的摩擦衬片5的衬片侧4a上)或者在对置的(被称为压力侧4b的)背侧上进行。为了防止在复位时相应的制动衬片3、3'围绕其横轴线倾翻,扩张装置80要么中央地作用在衬片载体板4的露出的上边缘区域上,要么对称地在右边和左边作用在两个贴靠区域上。

第二功能组件被称为衬片复位单元81、81′,其中,具有带撇号的参考数字的衬片复位单元81′配置给背侧制动衬片3′。可以给每个制动衬片3、3′都配置一个衬片复位单元81、81′,其中,也可以只有一个制动衬片3、3′设有衬片复位单元81、81′。第二功能组件在至少一个第三作用点上作用于相应的制动衬片3、3′。该第三作用点可以例如处于中间摩擦半径的、重心的区域中或者中间地、即中央地在制动衬片3、3′的假想的横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中、关于横轴线对称地在其右边和左边的两个贴靠区域上在纵轴线上或/和在制动衬片3、3′的下边缘区域中。

制动衬片3、3′虽然已经通过第一功能组件、即扩张装置通过第一主功能(钳定心)在制动过程之后从制动盘2复位,但是,在此扩张装置80仅仅作用在制动衬片3、3′的上区域中。该作用区域处于相应的制动衬片3、3′的重心之外并且会导致制动衬片3、3'的斜置并加速倾斜磨损。在这里,斜置应理解为相应的制动衬片3、3'围绕其纵轴线的所谓的倾翻,该纵轴线穿过其重心延伸。也就是说,扩张装置80可以引起围绕制动衬片3、3'的重心轴线的倾翻力矩。

术语“重心之外”应理解为复位力的作用线在投影到一竖直平面(其纵向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的投影中非轴向地、也就是非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地延伸通过重心。

因此,衬片复位单元81、81'除了用于相应的制动衬片3、3'的复位功能之外还具有另外的功能,即防止相应的制动衬片3、3'倾翻。为此,衬片复位单元81、81'至少在第三作用点中例如在中间摩擦半径的、重心的区域中或者中间地、即中央地处于制动衬片3、3′的假想的横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中、关于横轴线对称地在纵轴线上或/和在制动衬片3、3′的下边缘区域中作用在其右边和左边的两个贴靠区域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可能的、通过扩张装置80产生的倾翻力矩。

在图1的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复位装置8的扩张装置80。

该扩张装置80包括衬片保持夹16和两个力存储元件17。

衬片保持夹16由线材u形地构造有两个相互平行延伸的夹臂16a、16b和一个弧形的连接部16c。所述夹臂16a、16b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其中,它们布置为关于所述开口9的假想的横中线对称。夹臂16a、16b在制动盘旋转轴线2a的方向上在开口9的整个宽度上通过贯通开口18、18′延伸穿过每个制动衬片3、3′的每个衬片载体板4的升高的边缘区域。

夹臂16a、16b的自由端插入并保持在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的保持区段14中。夹臂16a、16b的相对置的端部通过所述弧形的连接部16c相互连接并且保持在制动钳1的钳背12的保持区段15上。此外,该连接部16c向下弯曲。一个未详细描述的锁定元件15a与衬片保持夹16的连接部16c相互作用并且将其轴向和径向地固定在制动钳1上。通过这种方式,制动衬片3、3′通过该衬片保持夹16保持在其处于衬片载体角6、6′a之间的衬片井道中。

力存储元件17在这里构造为压力弹簧,它们预紧地布置在制动衬片3、3′之间并且分别以一个端部与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摩擦衬片5上方的衬片载体板4的衬片侧4a接触并分别以另一端部与背侧制动衬片3′的摩擦衬片5上方的衬片载体板4的衬片侧4a接触。

每个力存储元件17都围绕夹臂16a、16b布置。在此,每个夹臂16a、16b在制动衬片3、3′的衬片载体板4之间的区域中延伸穿过一个力存储元件17。

通过这种方式,力存储元件17分别向制动衬片3、3′施加压力以进行复位。在拉紧盘式制动器10时,每个力存储元件17的预紧力附加地提高,因为制动衬片3、3'向着制动盘2运动。

图2示出图1中的扩张装置80的变型方案。

在该变型方案中,在衬片载体板4的上侧4i(也参见图15)设置所谓的衬片保持弹簧7,该衬片保持弹簧保持在衬片载体板4的凸起4c上。

该衬片保持弹簧7在其中间区域中具有相对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径向的u形凸起7a。衬片保持夹16按照图1的实施例来设计,其中,夹臂16a、16b也分别延伸穿过构造为压力弹簧的力存储元件17。此外,夹臂16a、16b在该凸起7a的两侧支撑在该衬片保持弹簧7上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将制动衬片3、3'保持在其衬片井道中。

力存储元件17在这里也像图1中的实施例那样布置在制动衬片3、3'之间,但是与图1的实施例相反地以其并排布置的端部分别与保持区段19接触。该保持区段例如构造为由金属薄板构成的板并且固定在制动衬片3、3′的相应的衬片侧4a上。

在图3的变型方案中,力存储元件17也布置在制动衬片3、3′之间。与图1和2的实施例相反地,该力存储元件17在此安装在制动衬片3、3′的衬片载体板4的角部区域之间。该力存储元件17在此以其端部区域套在导向元件17a上,所述导向元件固定在衬片载体板的衬片侧4a。由此,在该变型方案中在复位装置8的扩张装置80的力存储元件17的力引入点之间得到大的、与制动盘相切的间距,同时在制动衬片3、3′复位时实现高的防倾翻安全性。

在图3的实施例中设置有衬片保持夹20,该衬片保持夹在此例如由金属扁平材料制造为冲压弯曲件。该衬片保持夹20以其下侧支撑在制动衬片3、3′的衬片保持弹簧7上并且利用第一端部区段20a固定在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的保持区段14上。第二端部区段20b利用栓状的锁定元件15a固定在制动钳1的钳背12的保持区段15上。

图4的变型方案类似于图2的变型方案,但是与其相反地具有布置在衬片保持夹16内部的弹簧元件21(其也可被称为板簧元件)。图5以放大透视图示出该弹簧元件21。

弹簧元件21利用保持区段在制动衬片3、3'之间在夹臂16a、16b之间固定在衬片保持夹16的夹臂16a、16b上,其中,该弹簧元件分别通过弹簧臂21c、21'c与制动衬片3、3'的衬片载体板4接触并且分别向所述衬片载体板施加压力。

弹簧元件21包括直角的中央区段21a、两个保持区段21b、两个弹簧臂21c、21'c和两个分别具有压力面21e、21'e的压力区段21d、21'd。

在中央区段21a的两个相对置的平行侧上分别安置保持区段21b。每个保持区段21b如此地向上回弯,以至于其具有内轮廓,该内轮廓与u形的衬片保持夹16的配属的夹臂16a、16b的外轮廓相对应。在这里,该轮廓构造为圆形。每个保持区段21b的假想的中轴线在弹簧元件21的安装状态中相对于各夹臂16a、16b同轴地且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延伸。

在中央区段21a的另外两个相对置的平行侧上分别设置弹簧臂21c、21'c。每个弹簧臂21c、21'c从中央区段21a的平面以约35°至45°范围内的角度向下延伸。每个弹簧臂21c、21'c的最后三分之一的宽度相对于该弹簧臂21c、21'c的宽度向着该弹簧臂21c、21′c的端部减小为大致一半。

弹簧臂21c、21′c的每个端部与(在此是直角的)压力区段21d、21′d连接,所述压力区段向上延伸。每个压力区段21d、21′d的长度大致相应于弹簧臂21c、21′c在去往中央区段21a的连接处的宽度。压力区段21d、21′d的向外指向的面分别具有压力面21e、21′e。

在安装状态中,弹簧元件21以其弹簧臂21c、21′c通过压力区段21d、21′d的压力面21e、21′e分别与相应制动衬片3、3′的衬片载体板4的衬片侧4a的在摩擦衬片5上方的区段接触。

在图6-10中示出本发明的具有复位装置8的盘式制动器10的另外的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下面描述复位装置8的第二功能组件的衬片复位单元81、81′。

图6和7示出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复位单元81,其呈力存储元件24的形式,其中,图6示出底板110的俯视图,图7示出力存储元件24区域中的竖直剖视图。

力存储元件24在这里构造为拉力弹簧并且向拉紧侧制动衬片3施加拉力。

力存储元件24分别接收在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的外部孔11c中并且分别以端部区段24b通过螺纹销24c固定在该孔11c中。为此,这些孔11c设有螺纹。力存储元件24的另外的端部区段24a分别从孔11c穿过底板110的贯通开口110a突出并且与在侧面布置在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侧4b上的保持扣眼4d配合。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孔11c是已有的固定孔,该固定孔具有用于底板110的固定元件110b的螺纹。

因此,力存储元件24在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保持扣眼4d上的力导入点处于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中间半径或重心区域中或重心下方的附近并且因此不会产生附加的倾翻力矩或者会降低拉紧侧制动衬片4的可能的、通过扩张装置80产生的倾翻力矩。

图8和9示出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复位单元81的变型方案,其呈图6和7中的力存储元件24的形式,其中,图8示出底板110的俯视图,图7示出力存储元件24区域中的剖视图。

力存储元件24在这里也称为拉力弹簧并且向拉紧侧制动衬片3施加拉力。

在该例子中示出单柱的盘式制动器10。

力存储元件24在这里分别借助于扩张弹簧24d接收在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中的空腔11d中。扩张弹簧24d在水平方向上在底板110和拉紧区段11之间在缺口11d的前部区域中延伸。力存储元件24的端部区段24d分别固定在扩张弹簧24d中。

力存储元件24的其他端部区段24a分别从底板110的贯通开口111突出并且与在侧面布置在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侧4d上的保持扣眼4d配合。

力存储元件24的力导入点如在图6和7的例子中描述的那样布置。

图10以剖视图示出图8和9的变型方案的另一变型方案。

在该另一变型方案中,与图8和图9的变型方案的区别在于,力存储元件24的拉紧侧端部区段24b与底板110上的保持扣眼111d配合。

图11和12示出制动载体6的示意性透视图,其具有制动衬片3、3′和复位弹簧8的功能组件。该功能组件是具有衬片复位单元81的第二功能组件。

所示出的制动载体6的朝向图11中的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的侧被称为固定侧6b。该制动载体6以其固定侧6b固定在配属的车辆的位置固定的部分上。此外,该固定侧6b设有两个用于未示出的导向梁的轴承接收部6c,用于轴向支承制动钳1。

示出了制动衬片3、3′处于其衬片井道中,其中,为了清晰起见,未示出进入侧制动载体角6a、6′a。

拉紧侧制动衬片3以其衬片载体板4的下侧的区段在制动载体6的桥接件6e的端部的区域中支撑在制动载体6的衬片井道底部的支撑区段6d上。在此,制动衬片3通过其衬片载体板4的导向区段4e在衬片载体6的支撑区段6d的导向槽25中可轴向移动地、即可沿着制动盘旋转轴线2a的方向移动地被导向。导向区段4e在此以其下侧上的支撑面4f与导向槽25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导向槽25分别设有径向斜部25a。由此,简化了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复位运动,因为该径向斜部25a从制动盘2朝制动载体6的固定侧6b的方向向下倾斜。由此,除了复位力之外还有制动衬片3的重力分量参与进来。

图12中的例子与图11中的例子的区别在于,导向槽25在制动盘2的切向方向上扩宽并且分别形成用于力存储元件24的接收部。

力存储元件24分别以端部区段24a与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配属的导向区段4e连接,其中,另外的端部区段24b分别与相应支撑区段6d的棱边配合。

力存储元件24构造为拉力弹簧并且在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重心之外(在此是之下)在衬片载体板4的下边缘区域上铰接在外部力导入点上,其中,防止了复位时制动衬片3倾翻。

图13示出复位装置8的另一衬片复位单元81的示意性透视图,其具有分体式制动钳1、1′。

分体式制动钳1、1′包括拉紧区段11作为第一部分,其中,钳背12与拉撑13形成制动钳1′的第二部分。拉紧区段11在此在两侧在拉撑13的区域中设有用于固定元件26例如螺钉的贯通开口27。固定元件26在组装该分体式制动钳1、1′时与拉撑13中的固定开口27a(例如具有螺纹)相互作用。

衬片复位单元81的力存储元件24以端部区段24b连接在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侧4b上的上面已经描述过的保持扣眼4d上。该力存储元件24的其他端部区段24b铰接在保持件28上。该保持件28具有固定区段28a和与该固定区段连接的保持区段28b。保持区段28b在这里通过弯头与固定区段28a连接。固定区段28a设有贯通开口28c并且固定在拉撑13和拉紧区段11的连接中。在此,上部的固定元件27延伸穿过保持件28的贯通开口28c。在未示出的另一侧上也是这种情况,从而设置了两个力存储元件24。

这些力存储元件24构造为拉力弹簧并且在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重心之外(在此是之下)在其压力侧4b铰接在衬片载体板4的外部力导入点上(这里是保持扣眼4d),其中,防止了在复位时制动衬片3倾翻。

图14-19示出复位装置8的衬片复位单元81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示出压力柱22的剖视图,其具有压力件23和所述盘式制动器10的拉紧侧制动衬片3。图15以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侧4b的透视图示出拉紧侧制动衬片3。

未详细示出的拉紧装置的压力柱22在其制动盘侧端部上与压力件23固定连接并且通过该压力件23与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区段29接触。

压力区段29成形在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侧4b上并且从该压力侧朝拉紧区段11的方向突出。

在该实施例中,衬片复位单元81通过压力柱22和拉紧侧制动衬片3之间的形状锁合连接形成。为此,压力件23具有带t形头部23b的凸起23a。该凸起23a配合到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凸起29的t槽29a中。因为在该例子中涉及的是双柱式盘式制动器10,所以在衬片载体板4上设置了两个压力区段29。t槽29a在此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横轴线。

代替t形凸起23a与t槽29a的形状锁合连接地,也可以考虑压力件23与压力区段29之间的粘合连接。还可以考虑粘合膜与t槽连接的组合。

在制动过程之后释放盘式制动器10时,压力柱23通过拉紧区段11内部的未详细描述的弹簧又运动回到拉紧区段11中。在此,拉紧侧制动衬片3通过凸起23a/t槽29a的形状锁合连接或者粘合连接带动并且也被复位。

此外,在图15中示出,衬片保持弹簧7在衬片载体板4的上侧4i在其中部通过夹紧元件37保持,所述夹紧元件固定在衬片载体板4上。该固定如此设计,以至于该夹紧元件7的接片延伸穿过衬片载体板4的中上部区域中的连续开口4h并且在另一侧与该夹紧元件37固定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衬片保持弹簧7与衬片载体板4的不可拆卸的但是可运动的连接。

在图16中示出单柱的盘式制动器10的压力柱22,其具有压力板30和拉紧侧制动衬片3。

压力板30的尺寸大致相应于衬片载体板4并且设置在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侧4b与压力柱22之间,与其固定连接的压力件23安置在该压力柱的制动盘侧端部上。在压力板30的朝向拉紧区段11的拉紧侧30c上成形有中央的、在这里为圆形的缺口30a,该缺口具有连续的缝隙30b。该缝隙30b从缺口30a的中部向右侧水平地延伸。

在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侧4b上成型上两个水平凸起31,所述凸起形成水平的t槽32。

在压力件23的朝向制动盘2的一侧上偏心地设置栓形的凸起23a,其具有t形的头部23b。

在组装状态中,压力板30以其压力侧30d利用未详细描述的压力区段支撑在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压力侧4b上,其中,压力柱22的压力件23接收在压力板30的缺口30a中。在此,t形的凸起23a延伸穿过缝隙30b并且以其头部23b与衬片载体板4的凸起31的t槽32形状锁合地配合。

该衬片复位单元81的功能如上面那样结合图15来描述。在这里也可以代替或附加于形状锁合连接来设置粘合连接。

图17示出盘式制动器10的下侧,其具有图16的压力板30。在图18中示出图17的盘式制动器10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压力板30通过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导向杆34在轴向方向上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地在制动钳1的拉紧区段11的下侧上被引导。导向杆34在左边和右边在压力板30的下侧30的区域中在导向凸起35上以其制动盘侧杆端部34a安置在压力板30的外侧上并且轴向地在一个方向上固定。此外,导向杆34分别平行于且对称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地延伸穿过拉紧区段11的下侧上的导向区段14a、14b直至大约该拉紧区段11的中部。在此,它们自由地从所述导向区段14a、14b突出,导向杆34轴向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导向区段中。

在导向杆34的自由区段的其他杆端部34b和导向区段14a、14b的背离制动盘2的贴靠区段14c之间分别有一个压力弹簧形式的力存储元件33在预紧下套在导向杆34的相应的自由区段上。

由于力存储元件33被预紧,所以它们向拉紧区段11下方的其他杆端部34b分别施加在轴向方向上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的压力。该压力将导向杆24在轴向方向上压离制动盘2,其中,导向杆34以其制动盘侧杆端部34a分别将拉力朝拉紧区段11的方向施加到压力板30上。

在制动过程中,力存储元件33在导向杆34上进一步预紧,因为压力板通过轴向地在一个方向上固定的导向杆34使其向着制动盘2运动。然后,在释放制动器时,压力板30由通过导向杆34的制动盘侧杆端部34a的该单侧轴向连接被带动并且同样被复位。

为了复位拉紧侧制动衬片3,可以设置按照图16的、在所述压力盘30和所述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之间的形状锁合连接或粘合连接。由此将上面描述的压力板30的复位转用到拉紧侧制动衬片3,并且该拉紧侧制动衬片同样被制动盘2带动。

该衬片复位单元81的作用点处于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下侧并且因此处于重心之下,由此可以防止制动衬片3的可能的、通过扩张装置80产生的倾翻力矩。

在图19-21中示出背侧制动衬片3'的复位装置8的衬片复位单元81'的示意图。

图19示出背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复位单元81',其中,衬片载体板4具有向上延长的侧区域,所述侧区域用作用于保持相应的导向杆34的导向凸起35。导向杆34在所述导向凸起35中以制动盘侧杆端部34a轴向地在一个方向上固定并且在制动钳1的钳背12上在轴向方向上平行于制动盘旋转轴线2a延伸。在衬片载体板4的导向凸起35的对面在钳背12上设置钳背12的另外的导向凸起36。所述导向杆34分别可移动地支承在钳背12的导向凸起36中并且进一步在钳背12上背离制动盘2。

在导向杆34的自由区段的其他杆端部34b与导向凸起34之间分别将压力弹簧形式的力存储元件33在预紧下套在导向杆34的相应的自由区段上。

导向杆34形成所述背侧制动衬片3'的轴向导向装置。

在制动过程之后释放制动器时,钳背12运动远离制动盘2并且所述背侧制动衬片3'通过导向杆34的制动盘侧杆端部34a的单侧轴向连接带动和复位。

在图20中示出背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复位单元81',其具有复位元件38。

复位元件38在这里通过衬片保持夹20的背侧端部区段20b在制动钳1的钳背12上的拧紧预紧地固定并且向背侧制动衬片3'如此地施加压力,以至于该制动衬片在背离制动盘2的方向上压抵钳背12。

复位元件38在这里包括弹簧臂38a、连接区段38b和38c以及固定区段38d,弹簧臂具有压力面38e。

复位元件38的弹簧臂38a在背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衬片侧4a上如此布置在摩擦衬片5的缝隙中,以至于弹簧臂38以其压力面38e支撑在衬片载体板4的衬片侧4a上。弹簧臂38a在此在衬片载体板4的走向中向下延伸至大约重心的区域中或中间摩擦半径的附近。

弹簧臂38a的上端部回弯大约90°并且过渡到第一连接区段中,该第一连接区段延伸穿过夹紧元件37下方的开口4h并且然后与大致垂直向上指向的第二连接区段38c连接。该第二区段38c在钳背12内侧上的贴靠区段12a上延伸并且在其上端部处回弯,其中,该第二区段过渡到轴向延伸的固定区段38d中。

该固定区段38d处于衬片保持夹20的背侧端部区段20b的下侧20下面并且处于钳背12的平坦的支撑面38上。衬片保持夹20的端部区段20b和复位元件38的处于该端部区段下面的固定区段38d通过固定元件15b例如螺钉固定在钳背12上。在此,该固定元件15b通过一贯通开口延伸穿过复位元件38的固定区段38d。

在制动过程之后释放制动器时,钳背12运动远离制动盘2并且所述背侧制动衬片3'通过复位元件38的弹簧臂38a带动和复位。

图21是从上方观察盘式制动器10的透视图,在该实施例中,背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复位单元81'通过制动钳1的钳背12的耦合区段39形成。

该耦合区段39在开口9的角部区域中在相应的拉撑13和钳背12之间分别处于背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的上角部上。

耦合区段39分别具有竖直的槽40,所述竖直的槽在制动盘侧通过竖直延伸的边缘40a并且在背侧通过钳背12的区段限界。所述背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载体板4在其相应的侧区段4g的上角部区域中分别与一个槽40接触,其中,该侧区段4g的角部区域布置在所述边缘40a和所述钳背12之间。

在制动过程之后释放制动器时,钳背12运动远离制动盘2并且所述背侧制动衬片3'通过所述槽40的边缘40a带动和复位。

在图6-19中描述了用于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复位单元81。由于具有浮动钳实施方式的制动钳1的盘式制动器10的功能方式,需要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衬片复位单元81的力存储元件24能补偿拉紧侧制动衬片3的完全的磨损距离,相反,图19-21的衬片复位单元81'的弹簧力只需针对固定的预紧进行设计。

可能的是,盘式制动器10可以仅仅设有扩张装置80或仅仅设有一个或两个复位单元81、81'。但是也可能的是,盘式制动器10可以配备有扩张装置80并且仅仅配备一个或配备两个复位单元81、81'。

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框架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

附图标记列表

1、1'制动钳

2制动盘

2a制动盘旋转轴线

3、3'制动衬片

4制动载体板

4a衬片侧

4b压力侧

4c凸起

4d保持扣眼

4e导向区段

4f支撑面

4g侧区段

4h开口

4i上侧

5摩擦衬片

6制动载体

6a、6'a制动载体角部

6b固定侧

6c轴承接收部

6d、6'd支撑区段

6e,6'e桥接件

7衬片保持弹簧

7a凸起

8复位装置

9开口

10盘式制动器

11拉紧区段

11a支承区段

11b导向开口

11c孔

11d空腔

12钳背

12a贴靠区段

12b支撑面

13拉撑

14保持区段

14a、14b导向区段

14c贴靠区段

15保持区段

15a锁定元件

15b固定元件

16衬片保持夹

16a、16b夹臂

16c连接

17力存储元件

17a导向元件

18、18'贯通开口

19保持区段

20衬片保持夹

20a、20b端部区段

20c下侧

21弹簧元件

21a中央区段

21b保持区段

21c、21'c弹簧臂

21d、21'd压力区段

21e、21'e压力面

22压力柱

23压力件

23a凸起

23b头部

24力存储元件

24a、24b端部区段

24c螺纹销

24d扩张弹簧

25导向槽

25a斜部

26固定元件

27贯通开口

27a固定开口

28保持件

28a固定区段

28b保持区段

28c贯通开口

29压力区段

29at槽

30压力板

30a缺口

30b缝隙

30c拉紧侧

30d压力侧

30e下侧

31凸起

32t槽

33力存储元件

34导向杆

34a、34b杆端部

35、36导向凸起

37夹紧元件

38复位元件

38a弹簧臂

38b、38c连接区段

38d固定区段

38e压力面

39耦合区段

40槽

40a边缘

80扩张装置

81、81′衬片复位单元

110底部薄板

110a贯通开口

110b固定元件

110c保持扣眼

111贯通开口

as排出侧

es进入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