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铰接式车辆差速式四驱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0060发布日期:2019-02-10 23:4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铰接式车辆差速式四驱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铰接式车辆差速式四驱变速器。



背景技术:

在铰接式车辆上,尤其是铰接式拖拉机中,由于拖拉机通常在田间、松散的非硬质路面和硬质路面上行驶或作业。拖拉机在田间行驶或作业时,由于田间的土壤质地松软,承载能力差,极易出现打滑现象,即使是采用开放式四轮驱动,也难免出现打滑陷车现象。而在松散的非硬质路面上行驶时,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易采用四轮驱动,尤其是轴间差速锁止四驱。但在硬质路面上行驶时,如果采用将轴间差速锁止,由于前、后轮行驶的路程可能不相等,导致轮胎磨损严重,易采用差速四驱或单独前驱或后驱。拖拉机为了获得良好驱动性能和低速爬坡性能,通常需要设置低速爬行档位。因此,为了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和降低传动损失,对于铰接式拖拉机通常在轻载良好路面行驶时后轮驱动,轻载非硬质路面行驶时采用前轮驱动,在满载良好路面行驶时需要差速四驱,在满载非硬质路面时需要差速锁止四驱。

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可获得良好驱动性能和低速爬坡性能的铰接式车辆差速式四驱变速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可获得良好驱动性能和低速爬坡性能的铰接式车辆差速式四驱变速器。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铰接式车辆差速式四驱变速器,包括箱体组件、副变速组件、换挡组件、主变速组件、轴间差速组件和前驱动组件,所述箱体组件至少包括箱体,所述副变速组件、换挡组件、主变速组件、轴间差速组件和前驱动组件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换挡组件包括副变速换挡组件、主变速换挡组件和四驱换挡组件,所述副变速组件至少包括副变速输出轴齿轮、副变速输出轴、输入轴双联齿轮和输入轴,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齿轮滑动设置在所述副变速输出轴上,所述输入轴双联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副变速换挡组件至少包括副变速拨叉,所述副变速拨叉与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齿轮相连,所述副变速拨叉可带动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齿轮沿所述副变速输出轴的轴向滑动并实现副变速输出齿轮与输入轴双联齿轮上不同齿轮的啮合,进而形成不同比例的动力传动;所述主变速组件包括倒挡轴组件、一轴组件和二轴组件,所述倒挡轴组件至少包括倒挡轴和设置在所述倒挡轴上的倒挡齿轮,所述一轴组件至少包括一轴和固定设置在所述一轴上的一挡主动齿轮、倒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所述一轴与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采用内花键连接;所述二轴组件至少包括二轴、二轴从动齿轮、中间轴、四驱主动齿轮、一倒挡结合套和二三挡结合套,所述二轴通过中间轴滚针轴承空套在中间轴内,所述中间轴通过中间轴滚针轴承设有倒挡从动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所述二轴从动齿轮通过花键与所述二轴固定连接,所述四驱主动齿轮通过花键滑动连接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倒挡齿轮、倒挡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中间轴通过花键设有一倒挡花键毂和二三挡花键毂,所述一倒挡花键毂设置在倒挡从动齿轮和一挡从动齿轮之间,所述二三挡花键毂设置在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之间,所述一倒挡结合套和二三挡结合套分别套设在所述一倒挡花键毂和二三挡花键毂上,所述主变速换挡组件至少包括一倒挡拨叉和二三挡拨叉,所述一倒挡拨叉可带动一倒挡结合套沿所述一倒挡花键毂移动并实现一倒挡结合套与倒挡从动齿轮或一挡从动齿轮的啮合,所述二三挡拨叉可带动二三挡结合套沿所述二三挡花键毂移动并实现二三挡结合套与二挡从动齿轮或三挡从动齿轮的啮合;所述轴间差速组件包括前轴组件、后轴组件和四驱差速组件,所述后轴组件至少包括后轴、后轴齿轮和后轴差速齿轮;所述前轴组件至少包括前轴、前轴齿轮、前轴差速齿轮;所述四驱差速组件至少包括差速器从动齿轮、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轴架、行星齿轮、行星齿轮轴架轴套和行星齿轮轴套;所述前轴与后轴通过滚针轴承相连,所述差速器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行星齿轮轴架上,所述行星齿轮轴架通过行星齿轮轴架轴套安装在所述后轴上并可沿后轴转动,所述后轴差速齿轮和后轴齿轮设置在所述后轴上,所述前轴差速齿轮和前轴齿轮设置在所述前轴上,所述行星齿轮轴架上设有多个行星齿轮轴,所述行星齿轮轴沿所述差速器从动齿轮的周向均匀设置并通过差速器从动齿轮限位,所述行星齿轮通过所述行星齿轮轴套设置在所述行星齿轮轴上,所述行星齿轮的两侧分别与前轴差速齿轮和后轴差速齿轮啮合并组成差速传动系统;所述二轴从动齿轮与所述前轴齿轮啮合,所述四驱换挡组件至少包括与四驱主动齿轮相连的四驱拨叉,所述四驱拨叉带动四驱主动齿轮沿所述中间轴移动,并可实现四驱主动齿轮与前轴齿轮啮合和/或差速器从动齿轮啮合,或与所述二轴从动齿轮的内啮合;所述二轴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前驱动组件包括锥齿轮轴组件、轮间差速轴组件、右驱动桥组件和左驱动桥组件,所述锥齿轮轴组件至少包括锥齿轮轴和固定设置在锥齿轮轴上的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所述锥齿轮轴组件通过轮件差速组件将动力传递至右驱动桥组件和左驱动桥组件。

具体应用过程中,外部动力传递至输入轴,通过输入轴传递至输入轴双联齿轮,副变速拨叉带动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齿轮沿所述副变速输出轴的轴向滑动,并实现副变速输出齿轮与输入轴双联齿轮上不同齿轮的啮合,进而形成不同比例的动力传动,副变速输出轴以高低档形式将动力输出至一轴,所述一轴作为主变速输入轴接受动力并带动一挡主动齿轮、倒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转动,四者分别带动与其啮合的一挡从动齿轮、倒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转动,一倒挡拨叉控制一倒挡结合套移动,实现倒挡结合套与倒挡从动齿轮或一挡从动齿轮的啮合,中间轴通过四驱主动齿轮向四驱差速组件输出倒挡或一档,所述二三挡拨叉控制二三挡结合套沿所述二三挡花键毂移动并实现二三挡结合套与二挡从动齿轮或三挡从动齿轮的啮合,中间轴通过四驱主动齿轮向四驱差速组件输出二挡或三档。

所述四驱拨叉控制四驱主动齿轮沿所述中间轴移动,并可实现四驱主动齿轮与前轴齿轮啮合和/或差速器从动齿轮啮合,以及与所述二轴从动齿轮的内啮合,进而实现不同位置动力传输;四驱拨叉在最前侧后驱位置时,经过挡位变换后的动力传递至四驱主动齿轮,四驱主动齿轮与后轴齿轮啮合,由于四驱差速组件的行星齿轮轴架无驱动力输入,行星齿轮轴架处于自由状态,差速器不产生作用,仅后轴产生动力输出,实现单独后驱。

四驱拨叉在中间差速锁止四驱位置时,经过挡位变换后的动力传递至四驱主动齿轮,四驱主动齿轮与后轴齿轮和差速器从动齿轮啮合,由于作为半轴齿轮的后轴齿轮和行星齿轮轴架上的差速器从动齿轮等速,故差速器锁止输出,差速器从动齿轮的转速与差速器外壳、后轴齿轮、前轴齿轮等速,实现差速锁止四驱;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后驱:四驱主动齿轮至后轴齿轮,然后至后轴;前驱:四驱主动齿轮至差速器从动齿轮,至行星齿轮轴架,至行星齿轮轴,至行星齿轮,至前轴差速齿轮,至前轴,至前轴齿轮,至二轴从动齿轮,至二轴。

四驱拨叉轴在中间差速四驱位置时,经过挡位变换后的动力传递至四驱主动齿轮,四驱主动齿轮与差速器从动齿轮啮合,由于作为半轴齿轮的后轴齿轮和前轴齿轮不被四驱主动齿轮控制,差速器处于差速状态,可实现轴间差速四驱;此时动力传递路线:后驱:四驱主动齿轮至差速器从动齿轮,至行星齿轮轴架,至行星齿轮轴,至行星齿轮,至后轴差速齿轮,至后轴;前驱:四驱主动齿轮至差速器从动齿轮,至行星齿轮轴架,至行星齿轮轴,至行星齿轮,至前轴差速齿轮,至前轴,至前轴齿轮,至二轴从动齿轮,至二轴。

四驱拨叉轴在单独前驱位置时,经过挡位变换后的动力传递至四驱主动齿轮,并通过四驱主动齿上的外齿与二轴从动齿轮的内齿结合,由于动力仅传递至前轴,此时行星齿轮轴架处于自由状态,差速器不产生作用,仅前轴产生动力输出,动力传递路线:四驱主动齿轮至二轴从动齿轮,再至二轴。

前驱过程中,动力由二轴输出,二轴上的主动锥齿轮与锥齿轮轴组件的从动锥齿轮啮合将动力传递给前驱组件,所述锥齿轮轴组件通过轮件差速组件将动力传递至右驱动桥组件和左驱动桥组件。

本实用新型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可实现装设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车辆通常在轻载良好路面行驶时后轮驱动,轻载非硬质路面行驶时采用前轮驱动,在满载良好路面行驶时差速四驱,在满载非硬质路面时采用差速锁止四驱,在低速上坡或爬行时采用四驱,如此,可实现多种模式驱动,并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和降低传动损失。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副变速换挡组件还包括副变速拨叉轴、副变速换挡座螺栓、副变速器换挡座和副变速换挡杆,所述主变速换挡组件还包括一倒挡拨叉轴、二三挡拨叉轴、主变速换挡座、主变速换挡杆和主变速换挡座螺栓,所述四驱换挡组件还包括四驱换挡杆、四驱换挡座、四驱换挡座螺栓和四驱拨叉轴,所述副变速器换挡座、主变速换挡座和四驱换挡座分别通过副变速换挡座螺栓、主变速换挡座螺栓和四驱换挡座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副变速换挡杆、主变速换挡杆和四驱换挡杆分别固定在所述副变速器换挡座、主变速换挡座和四驱换挡座上,所述一倒挡拨叉轴、二三挡拨叉轴与所述主变速换挡杆相连,所述副变速拨叉轴和四驱拨叉轴分别与所述副变速换挡杆和四驱换挡杆相连,所述副变速拨叉、二三挡拨叉、一倒挡拨叉和四驱拨叉设置在所述副变速拨叉轴、一倒挡拨叉轴、二三挡拨叉轴和四驱拨叉轴上。

优选,所述锥齿轮轴组件还包括锥齿轮轴深沟球轴承、锥齿轮轴端盖螺栓、锥齿轮轴套筒、锥齿轮轴、锥齿轮轴主动齿轮、锥齿轮轴角接触轴承、锥齿轮轴端盖。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轮间差速轴组件包括轮间差速轴端盖、右半轴、轮间差速从动齿轮、轮间差速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差速支撑轴、左半轴和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所述差速支撑轴通过轮间差速轴角接触轴承与所述轮间差速轴端盖固定连接,所述轮间差速轴端盖通过轮间差速轴端盖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右半轴、左半轴通过轮间差速轴轴套设置在所述差速支撑轴上并可在差速支撑轴上空套旋转,所述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固定在所述差速支撑轴上并沿轮间差速从动齿轮的周向均匀设置,所述轮间差速行星齿轮通过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套设置在所述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上,所述轮间差速通过轮间差速轴轴套套设在所述右半轴上,所述行星齿轮轴安装在所述行星齿轮架上并通过轮间差速从动齿轮外圈限位,所述轮间差速从动齿轮通过轮间差速从动齿轮螺栓设置在所述轮间差速壳上,所述右半轴设有右半轴主动齿轮和右半轴齿轮,所述左半轴上设置有左半轴主动齿轮和左半轴齿轮,所左半轴齿轮、右半轴齿轮与轮间差速行星齿轮啮合组成差速传动系统,所述锥齿轮轴设有锥齿轮轴主动齿轮,所述轮间差速从动齿轮与所述锥齿轮轴主动齿轮啮合。

优选,所述右半轴和左半轴设有固定定位用的轮间差速轴推力轴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右驱动桥组件包括右驱动轴卡环、右驱动轴从动齿轮、右驱动轴、右驱动桥螺栓、右驱动桥壳、右驱动轴密封圈、右驱动轴承,所述左驱动桥组件包括左驱动轴卡环、左驱动轴从动齿轮、左驱动轴、左驱动桥螺栓、左驱动桥壳、左驱动轴密封圈和左驱动轴承,所述右驱动轴通过右驱动轴承与右驱动桥壳相连,所述右驱动桥壳通过右驱动桥螺栓与所述箱体固定,所述左驱动轴通过左驱动轴承与左驱动桥壳相连,所述左驱动桥壳通过左驱动桥螺栓与所述箱体固定,所述右驱动轴从动齿轮和左驱动轴从动齿轮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右驱动轴和左驱动轴上,并分别与所述右半轴主动齿轮和左半轴主动齿轮啮合。

当前左右驱动桥转速相同时:轮间差速行星齿轮围绕差速支撑轴公转,差速器左右等速输出。此时的动力传动路线为:主动锥齿轮至从动锥齿轮,至锥齿轮轴,至锥齿轮轴主动齿轮,至轮间差速从动齿轮,至轮间差速壳,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此时轮间差速行星齿轮仅围绕差速支撑轴公转),然后一路经过右半轴齿轮,再至右半轴主动齿轮,至右驱动轴从动齿轮,至右驱动轴;另一路经过左半轴齿轮,至左半轴主动齿轮,至左驱动轴从动齿轮,至左驱动轴,差速器左右等速输出。

当前左右驱动桥差速时:轮间差速行星齿轮既围绕差速支撑轴公转,还围绕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自转,差速器左右差速输出。此时的动力传动路线为:主动锥齿轮至从动锥齿轮,至锥齿轮轴,至锥齿轮轴主动齿轮,至轮间差速从动齿轮,至轮间差速壳,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轮间差速行星齿轮既围绕差速支撑轴公转,还围绕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自转),然后一路经过右半轴齿轮,至右半轴主动齿轮,至右驱动轴从动齿轮,至右驱动轴;另一路经过左半轴齿轮,至左半轴主动齿轮,至左驱动轴从动齿轮,至左驱动轴,差速器左右差速输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副变速组件还包括离合器螺栓、副变速轴承、副变速输出轴挡圈、输入轴密封圈、输入轴端盖,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副变速轴承与所述输入轴端盖相连,所述输入轴端盖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输入轴端盖内设有输入轴密封圈,所述副变速输出轴挡圈套设在所述副变速输出轴上,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通过副变速轴承与所述箱体固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倒挡轴组件还包括倒挡轴卡环、倒挡轴推力轴承、倒挡齿轮和倒挡轴滚针轴承,倒挡齿轮通过倒挡轴滚针轴承套装在倒挡轴上,倒挡轴推力轴承布置在倒挡齿轮的一侧,倒挡轴卡环布置在倒挡轴两侧将倒挡轴定位在箱体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一轴组件还包括一轴轴承和一轴卡环,所述一轴卡环套设在所述一轴上,所述一轴通过所述一轴轴承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二轴组件还包括中间轴卡环、中间轴轴承、中间轴轴承卡环、中间轴挡圈、二轴角接触轴承、二轴端盖和二轴端盖螺栓,所述中间轴卡环和中间轴挡圈套设在所述中间轴上,所述中间轴通过中间轴轴承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二轴通过二轴角接触轴承与所述二轴端盖固定连接,所述二轴端盖通过所述二轴端盖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中间轴轴承卡环用于对中间轴轴承限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轴组件包括前轴齿轮、前轴推力轴承、前轴推力轴承挡圈、前轴轴套和前轴,前轴齿轮通过花键安装在前轴上,前轴推力轴承挡圈安装在推力轴承与前轴齿轮之间并对前轴齿轮定位,前轴通过前轴轴套安装在后轴上;所述后轴组件还包括后轴端盖、后轴端盖螺栓、后轴角接触轴承、后轴密封圈和后轴卡环,所述后轴齿轮通过花键与后轴连接并通过所述后轴卡环与后轴轴阶限位,所述后轴一端通过滚针轴承与前轴连接,另一端通过后轴角接触轴承与所述后轴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后轴端盖通过后轴端盖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上,所述后轴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后轴端盖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四驱差速组件还包括行星齿轮推力轴套和行星齿轮轴架推力轴套,行星齿轮轴架推力轴套安装在行星齿轮轴架两侧与前轴和后轴之间,行星齿轮推力轴套安装在行星齿轮与行星齿轮轴架之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箱体组件还包括箱盖、通气螺栓、箱体螺栓、放油螺栓和离合器罩,所述通气螺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箱盖通过所述箱体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离合器罩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箱的外形图;

图2为图1中所涉及的变速箱的竖向剖面图;

图3为图2中所涉及的变速箱的沿K-K面的剖面图;

图4为图2中所涉及的变速箱的沿H-H面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变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变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间差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和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组件和轴间差速组件单独后驱时的剖面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组件和轴间差速组件差速锁止四驱时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组件和轴间差速组件差速四驱时的剖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组件和轴间差速组件单独前驱时的剖面图。

图中:

A箱体组件 B副变速组件 C换挡组件

D主变速组件 E轴间差速组件 F前驱动组件

A1箱盖 A2通气螺栓 A3箱体螺栓

A4箱体 A5放油螺栓 A6离合器罩

B11离合器螺栓 B12副变速输出轴齿轮 B13副变速输出轴

B14副变速输出轴挡圈 B15副变速轴承 B16输入轴卡环

B17输入轴密封圈 B18输入轴双联齿轮 B19输入轴端盖

B20输入轴 C1副变速换挡组件 C2主变速换挡组件

C3四驱换挡组件 C11副变速拨叉 C12副变速拨叉轴

C13副变速换挡座螺栓 C14副变速器换挡座 C15副变速换挡杆

C21一倒挡拨叉轴 C22二三挡拨叉轴 C23主变速换挡座

C24主变速换挡杆 C25主变速换挡座螺栓 C26二三挡拨叉

C27一倒挡拨叉 C31四驱换挡杆 C32四驱换挡座

C33四驱换挡座螺栓 C34四驱拨叉轴 C35四驱拨叉

D1倒挡轴组件 D2一轴组件 D3二轴组件

D11倒挡轴卡环 D12倒挡轴推力轴承 D13倒挡齿轮

D14倒挡轴滚针轴承 D15倒挡轴 D21一轴

D22一挡主动齿轮 D23倒挡主动齿轮 D24一轴轴承

D25二挡主动齿轮 D26一轴卡环 D27三挡主动齿轮

D31四驱主动齿轮 D32中间轴 D33二轴

D34中间轴卡环 D35中间轴轴承 D36中间轴滚针轴承

D37倒挡从动齿轮 D38一倒挡花键毂 D39一倒挡结合套

D310一挡从动齿轮 D311二挡从动齿轮 D312二三挡结合套

D313二三挡花键毂 D314三挡从动齿轮 D315中间轴轴承卡环

D316主动锥齿轮 D317中间轴挡圈 D318二轴从动齿轮

D319二轴角接触轴承 D320二轴端盖 D321二轴端盖螺栓

E1前轴组件 E2后轴组件 E3四驱差速组件

E11前轴齿轮 E12前轴推力轴承 E13前轴推力轴承挡圈

E14前轴轴套 E15前轴 E16前轴差速齿轮

E21后轴端盖 E22后轴端盖螺栓 E23后轴角接触轴承

E24后轴密封圈 E25后轴 E26后轴齿轮

E27后轴卡环 E28后轴差速齿轮 E31行星齿轮轴架

E32行星齿轮轴 E33差速器从动齿轮 E34从动齿轮螺栓

E35行星齿轮推力轴套 E36行星齿轮 E37行星齿轮轴架轴套

E38行星齿轮轴套 E39行星齿轮轴架推力轴套 F1锥齿轮轴组件

F2轮间差速轴组件 F3右驱动桥组件 F4左驱动桥组件

F11锥齿轮轴深沟球轴承 F12锥齿轮轴端盖螺栓 F13锥齿轮轴套筒

F14锥齿轮轴主动齿轮 F15锥齿轮轴 F16从动锥齿轮

F17锥齿轮轴角接触轴承 F18锥齿轮轴端盖 F21轮间差速轴端盖螺栓

F22轮间差速轴端盖 F23轮间差速轴角接触轴承 F24轮间差速轴推力轴承

F25右半轴主动齿轮 F26右半轴 F27轮间差速从动齿轮

F28右半轴齿轮 F29轮间差速壳 F210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套

F211轮间差速行星齿轮 F212左半轴齿轮 F213左半轴主动齿轮

F214差速支撑轴 F215轮间差速轴轴套 F216左半轴

F217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 F218轮间差速从动齿轮螺栓 F31右驱动轴卡环

F32右驱动轴从动齿轮 F33右驱动轴承 F34右驱动桥螺栓

F35右驱动桥壳 F36右驱动轴密封圈 F37右驱动轴

F41左驱动轴卡环 F42左驱动轴从动齿轮 F43左驱动轴

F44左驱动桥螺栓 F45左驱动桥壳 F46左驱动轴密封圈

F47左驱动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13,一种铰接式车辆差速式四驱变速器31,包括箱体组件A、副变速组件B、换挡组件C、主变速组件D、轴间差速组件E和前驱动组件F,所述箱体组件A至少包括箱体A4,所述副变速组件B、换挡组件C、主变速组件D、轴间差速组件E和前驱动组件F固定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换挡组件C包括副变速换挡组件C1、主变速换挡组件C2和四驱换挡组件C3,所述副变速组件B至少包括副变速输出轴齿轮B12、副变速输出轴B13、输入轴双联齿轮B18和输入轴B20,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齿轮B12滑动设置在所述副变速输出轴B13上,所述输入轴双联齿轮B18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入轴B20上,所述副变速换挡组件C1至少包括副变速拨叉C11,所述副变速拨叉C11与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齿轮B12相连,所述副变速拨叉C11可带动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齿轮B12沿所述副变速输出轴B13的轴向滑动并实现副变速输出齿轮与输入轴双联齿轮B18上不同齿轮的啮合,进而形成不同比例的动力传动;所述主变速组件D包括倒挡轴组件D1、一轴组件D2和二轴组件D3,所述倒挡轴组件D1至少包括倒挡轴D15和设置在所述倒挡轴D15上的倒挡齿轮D13,所述一轴组件D2至少包括一轴D21和固定设置在所述一轴D21上的一挡主动齿轮D22、倒挡主动齿轮D23、二挡主动齿轮D25和三挡主动齿轮D27,所述一轴D21与所述副变速输出轴B13采用内花键连接;所述二轴组件D3至少包括二轴D33、二轴从动齿轮D318、中间轴D32、四驱主动齿轮D31、一倒挡结合套D39和二三挡结合套D312,所述二轴D33通过中间轴滚针轴承D36空套在中间轴D32内,所述中间轴D32通过中间轴滚针轴承D36设有倒挡从动齿轮D37、一挡从动齿轮D310、二挡从动齿轮D311和三挡从动齿轮D314,所述二轴从动齿轮D318通过花键与所述二轴D33固定连接,所述四驱主动齿轮D31通过花键滑动连接在所述中间轴D32上;所述一挡主动齿轮D22、二挡主动齿轮D25、三挡主动齿轮D27分别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D310、二挡从动齿轮D311和三挡从动齿轮D314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D23与所述倒挡齿轮D13、倒挡从动齿轮D37啮合;所述中间轴D32通过花键设有一倒挡花键毂D38和二三挡花键毂D313,所述一倒挡花键毂D38设置在倒挡从动齿轮D37和一挡从动齿轮D310之间,所述二三挡花键毂D313设置在二挡从动齿轮D311和三挡从动齿轮D314之间,所述一倒挡结合套D39和二三挡结合套D312分别套设在所述一倒挡花键毂D38和二三挡花键毂D313上,所述主变速换挡组件C2至少包括一倒挡拨叉C27和二三挡拨叉C26,所述一倒挡拨叉C27可带动一倒挡结合套D39沿所述一倒挡花键毂D38移动并实现一倒挡结合套D39与倒挡从动齿轮D37或一挡从动齿轮D310的啮合,所述二三挡拨叉C26可带动二三挡结合套D312沿所述二三挡花键毂D313移动并实现二三挡结合套D312与二倒挡从动齿轮D37或三挡从动齿轮D314的啮合;所述轴间差速组件E包括前轴组件E1、后轴组件E2和四驱差速组件E3,所述后轴组件E2至少包括后轴E25、后轴齿轮E26和后轴差速齿轮E28;所述前轴组件E1至少包括前轴E15、前轴齿轮E11、前轴差速齿轮E16;所述四驱差速组件E3至少包括差速器从动齿轮E33、行星齿轮轴E32、行星齿轮轴架E31、行星齿轮E36、行星齿轮轴架轴套E37和行星齿轮轴套E38;所述前轴E15与后轴E25通过滚针轴承相连,所述差速器从动齿轮E33固定在所述行星齿轮轴架E31上,所述行星齿轮轴架E31通过行星齿轮轴架轴套E37安装在所述后轴E25上并可沿后轴E25转动,所述后轴差速齿轮E28和后轴齿轮E26设置在所述后轴E25上,所述前轴差速齿轮E16和前轴齿轮E11设置在所述前轴E15上,所述行星齿轮轴架E31上设有多个行星齿轮轴E32,所述行星齿轮轴E32沿所述差速器从动齿轮E33的周向均匀设置并通过差速器从动齿轮E33限位,所述行星齿轮E36通过所述行星齿轮轴套E38设置在所述行星齿轮轴E32上,所述行星齿轮E36的两侧分别与前轴差速齿轮E16和后轴差速齿轮E28啮合并组成差速传动系统3;所述二轴从动齿轮D318与所述前轴齿轮E11啮合,所述四驱换挡组件C3至少包括与四驱主动齿轮D31相连的四驱拨叉C35,所述四驱拨叉C35带动四驱主动齿轮D31沿所述中间轴D32移动,并可实现四驱主动齿轮D31与前轴齿轮E11啮合和/或差速器从动齿轮E33啮合,或与所述二轴从动齿轮D318的内啮合;所述二轴D33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D316,所述前驱动组件F包括锥齿轮轴组件F1、轮间差速轴组件F2、右驱动桥组件F3和左驱动桥组件F4,所述锥齿轮轴组件F1至少包括锥齿轮轴F15和固定设置在锥齿轮轴F15上的从动锥齿轮F16,所述从动锥齿轮F16与所述主动锥齿轮D316啮合,所述锥齿轮轴组件F1通过轮件差速组件将动力传递至右驱动桥组件F3和左驱动桥组件F4。

具体应用过程中,如图4~13,外部动力传递至输入轴B20,通过输入轴B20传递至输入轴双联齿轮B18,副变速拨叉C11带动所述副变速输出轴齿轮B12沿所述副变速输出轴B13的轴向滑动,并实现副变速输出齿轮与输入轴双联齿轮B18上不同齿轮的啮合,进而形成不同比例的动力传动,副变速输出轴B13以高低档形式将动力输出至一轴D21,所述一轴D21作为主变速输入轴B20接受动力并带动一挡主动齿轮D22、倒挡主动齿轮D23、二挡主动齿轮D25和三挡主动齿轮D27转动,四者分别带动与其啮合的一挡从动齿轮D310、倒挡从动齿轮D37、二挡从动齿轮D311和三挡从动齿轮D314转动,一倒挡拨叉C27控制一倒挡结合套D39移动,实现倒挡结合套与倒挡从动齿轮D37或一挡从动齿轮D310的啮合,中间轴D32通过四驱主动齿轮D31向四驱差速组件E3输出倒挡或一档,所述二三挡拨叉C26控制二三挡结合套D312沿所述二三挡花键毂D313移动并实现二三挡结合套D312与二倒挡从动齿轮D37或三挡从动齿轮D314的啮合,中间轴D32通过四驱主动齿轮D31向四驱差速组件E3输出二挡或三档。

所述四驱拨叉C35控制四驱主动齿轮D31沿所述中间轴D32移动,并可实现四驱主动齿轮D31与前轴齿轮E11啮合和/或差速器从动齿轮E33啮合,或与所述二轴从动齿轮D318的内啮合,进而实现不同位置动力传输。

如图10所示,四驱拨叉C35在最前侧后驱位置时,经过挡位变换后的动力传递至四驱主动齿轮D31,四驱主动齿轮D31与后轴齿轮E26啮合,由于四驱差速组件E3的行星齿轮轴架E31无驱动力输入,行星齿轮轴架E31处于自由状态,差速器不产生作用,仅后轴E25产生动力输出,实现单独后驱。

如图11所示,四驱拨叉C35在中间差速锁止四驱位置时,经过挡位变换后的动力传递至四驱主动齿轮D31,四驱主动齿轮D31与后轴齿轮E26和差速器从动齿轮E33啮合,由于作为半轴齿轮的后轴齿轮E26和行星齿轮轴架E31上的差速器从动齿轮E33等速,故差速器锁止输出,差速器从动齿轮E33的转速与差速器外壳、后轴齿轮E26、前轴齿轮E11等速,实现差速锁止四驱;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后驱:四驱主动齿轮D31至后轴齿轮E26,然后至后轴E25;前驱:四驱主动齿轮D31至差速器从动齿轮E33,至行星齿轮轴架E31,至行星齿轮轴E32,至行星齿轮E36,至前轴差速齿轮E16,至前轴E15,至前轴齿轮E11,至二轴从动齿轮D318,至二轴D33。

如图12所示,四驱拨叉轴C34在中间差速四驱位置时,经过挡位变换后的动力传递至四驱主动齿轮D31,四驱主动齿轮D31与差速器从动齿轮E33啮合,由于作为半轴齿轮的后轴齿轮E26和前轴齿轮E11不被四驱主动齿轮D31控制,差速器处于差速状态,可实现轴间差速四驱;此时动力传递路线:后驱:四驱主动齿轮D31至差速器从动齿轮E33,至行星齿轮轴架E31,至行星齿轮轴E32,至行星齿轮E36,至后轴差速齿轮E28,至后轴E25;前驱:四驱主动齿轮D31至差速器从动齿轮E33,至行星齿轮轴架E31,至行星齿轮轴E32,至行星齿轮E36,至前轴差速齿轮E16,至前轴E15,至前轴齿轮E11,至二轴从动齿轮D318,至二轴D33。

如图13所示,四驱拨叉轴C34在单独前驱位置时,经过挡位变换后的动力传递至四驱主动齿轮D31,并通过四驱主动齿上的外齿与二轴从动齿轮D318的内齿结合,由于动力仅传递至前轴E15,此时行星齿轮轴架E31处于自由状态,差速器不产生作用,仅前轴E15产生动力输出,动力传递路线:四驱主动齿轮D31至二轴从动齿轮D318,再至二轴D33。

前驱过程中,如图8和图9,动力由二轴D33输出,二轴D33上的主动锥齿轮D316与锥齿轮轴组件F1的从动锥齿轮F16啮合将动力传递给前驱组件,所述锥齿轮轴组件F1通过轮件差速组件将动力传递至右驱动桥组件F3和左驱动桥组件F4。

本实用新型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可实现装设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车辆通常在轻载良好路面行驶时后轮驱动,轻载非硬质路面行驶时采用前轮驱动,在满载良好路面行驶时差速四驱,在满载非硬质路面时采用差速锁止四驱,在低速上坡或爬行时采用四驱,如此,可实现多种模式驱动,并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和降低传动损失。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述副变速换挡组件C1还包括副变速拨叉轴C12、副变速换挡座螺栓C13、副变速器换挡座C14和副变速换挡杆C15,所述主变速换挡组件C2还包括一倒挡拨叉轴C21、二三挡拨叉轴C22、主变速换挡座C23、主变速换挡杆C24和主变速换挡座螺栓C25,所述四驱换挡组件C3还包括四驱换挡杆C31、四驱换挡座C32、四驱换挡座螺栓C33和四驱拨叉轴C34,所述副变速器换挡座C14、主变速换挡座C23和四驱换挡座C32分别通过副变速换挡座螺栓C13、主变速换挡座螺栓C25和四驱换挡座螺栓C33固定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副变速换挡杆C15、主变速换挡杆C24和四驱换挡杆C31分别固定在所述副变速器换挡座C14、主变速换挡座C23和四驱换挡座C32上,所述一倒挡拨叉轴C21、二三挡拨叉轴C22与所述主变速换挡杆C24相连,所述副变速拨叉轴C12和四驱拨叉轴C34分别与所述副变速换挡杆C15和四驱换挡杆C31相连,所述副变速拨叉C11、二三挡拨叉C26、一倒挡拨叉C27和四驱拨叉C35设置在所述副变速拨叉轴C12、一倒挡拨叉轴C21、二三挡拨叉轴C22和四驱拨叉轴C34上。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述锥齿轮轴组件F1还包括锥齿轮轴深沟球轴承F11、锥齿轮轴端盖螺栓F12、锥齿轮轴套筒F13、锥齿轮轴F15、锥齿轮轴主动齿轮F14、锥齿轮轴角接触轴承F17、锥齿轮轴端盖F18。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述轮间差速轴组件F2包括轮间差速轴端盖F22、右半轴F26、轮间差速从动齿轮F27、轮间差速壳F29、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差速支撑轴F214、左半轴F216和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所述差速支撑轴F214通过轮间差速轴角接触轴承F23与所述轮间差速轴端盖F22固定连接,所述轮间差速轴端盖F22通过轮间差速轴端盖螺栓F21固定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右半轴F26、左半轴F216通过轮间差速轴轴套F215设置在所述差速支撑轴F214上并可在差速支撑轴F214上空套旋转,所述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固定在所述差速支撑轴F214上并沿轮间差速从动齿轮F27的周向均匀设置,所述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通过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套F210设置在所述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上,所述轮间差速壳F29通过所述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固定并通过轮间差速轴轴套F215套设在所述右半轴F26上,所述行星齿轮轴E32安装在所述行星齿轮E36架上并通过轮间差速从动齿轮F27外圈限位,轮间差速壳F29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轮间差速轴轴套F215右半轴F26所述轮间差速从动齿轮F27通过轮间差速从动齿轮螺栓F218设置在所述轮间差速壳F29上,所述右半轴F26设有右半轴主动齿轮F25和右半轴齿轮F28,所述左半轴F216上设置有左半轴主动齿轮F213和左半轴齿轮F212,所左半轴齿轮F212、右半轴齿轮F28与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啮合组成差速传动系统3,所述锥齿轮轴F15设有锥齿轮轴主动齿轮F14,所述轮间差速从动齿轮F27与所述锥齿轮轴主动齿轮F14啮合。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述右半轴F26和左半轴F216设有固定定位用的轮间差速轴推力轴承F24。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述右驱动桥组件F3包括右驱动轴卡环F31、右驱动轴从动齿轮F32、右驱动轴F37、右驱动桥螺栓F34、右驱动桥壳、右驱动轴密封圈F36、右驱动轴承F33,所述左驱动桥组件F4包括左驱动轴卡环F41、左驱动轴从动齿轮F42、左驱动轴F43、左驱动桥螺栓F44、左驱动桥壳F45、左驱动轴密封圈F46和左驱动轴承F47,所述右驱动轴F37通过右驱动轴承F33与右驱动桥壳相连,所述右驱动桥壳通过右驱动桥螺栓F34与所述箱体A4固定,所述左驱动轴F43通过左驱动轴承F47与左驱动桥壳F45相连,所述左驱动桥壳F45通过左驱动桥螺栓F44与所述箱体A4固定,所述右驱动轴从动齿轮F32和左驱动轴从动齿轮F42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右驱动轴F37和左驱动轴F43上,并分别与所述右半轴主动齿轮F25和左半轴主动齿轮F213啮合。

当前左右驱动桥转速相同时: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围绕差速支撑轴F214公转,差速器左右等速输出。此时的动力传动路线为:主动锥齿轮D316至从动锥齿轮F16,至锥齿轮轴F15,至锥齿轮轴主动齿轮F14,至轮间差速从动齿轮F27,至轮间差速壳F29,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此时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仅围绕差速支撑轴F214公转),然后一路经过右半轴齿轮F28,再至右半轴主动齿轮F25,至右驱动轴从动齿轮F32,至右驱动轴F37;另一路经过左半轴齿轮F212,至左半轴主动齿轮F213,至左驱动轴从动齿轮F42,至左驱动轴F43,差速器左右等速输出。

当前左右驱动桥差速时: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既围绕差速支撑轴F214公转,还围绕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自转,差速器左右差速输出。此时的动力传动路线为:主动锥齿轮D316至从动锥齿轮F16,至锥齿轮轴F15,至锥齿轮轴主动齿轮F14,至轮间差速从动齿轮F27,至轮间差速壳F29,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至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轮间差速行星齿轮F211既围绕差速支撑轴F214公转,还围绕轮间差速行星齿轮轴F217自转),然后一路经过右半轴齿轮F28,至右半轴主动齿轮F25,至右驱动轴从动齿轮F32,至右驱动轴F37;另一路经过左半轴齿轮F212,至左半轴主动齿轮F213,至左驱动轴从动齿轮F42,至左驱动轴F43,差速器左右差速输出。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述副变速组件B还包括离合器螺栓B11、副变速轴承B15、副变速输出轴挡圈B14、输入轴密封圈B20、输入轴端盖B19,所述输入轴B20通过所述副变速轴承B15与所述输入轴端盖B19相连,所述输入轴端盖B19固定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输入轴端盖B19内设有输入轴密封圈B20,所述副变速输出轴挡圈B14套设在所述副变速输出轴B13上,所述副变速输出轴B13通过副变速轴承B15与所述箱体A4固定。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倒挡轴组件D1还包括倒挡轴卡环D11、倒挡轴推力轴承D12和倒挡轴滚针轴承D14,倒挡齿轮D13通过倒挡轴滚针轴承D14套装在倒挡轴D15上,倒挡轴推力轴承D12布置在倒挡齿轮D13的一侧,倒挡轴卡环D11布置在倒挡轴D15两侧将倒挡轴D15定位在箱体A4上。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述一轴组件D2还包括一轴轴承D24和一轴卡环D26,所述一轴卡环D26套设在所述一轴D21上,所述一轴D21通过所述一轴轴承D24设置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二轴组件D3还包括中间轴卡环D34、中间轴轴承D35、中间轴轴承D35卡环、中间轴挡圈D317、二轴角接触轴承D319、二轴端盖D320和二轴端盖螺栓D321,所述中间轴卡环D34和中间轴挡圈D317套设在所述中间轴D32上,所述中间轴D32通过中间轴轴承D35与所述箱体A4连接;所述二轴D33通过二轴角接触轴承D319与所述二轴端盖D320固定连接,所述二轴端盖D320通过所述二轴端盖螺栓D321固定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中间轴轴承卡环D315用于对中间轴轴承D35限位。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述前轴组件E1包括前轴齿轮E11、前轴推力轴承E12、前轴推力轴承挡圈E13、前轴轴套E14和前轴E15,前轴齿轮E11通过花键安装在前轴E15上,前轴推力轴承挡圈E13安装在推力轴承与前轴齿轮E11之间并对前轴齿轮E11定位,前轴E15通过前轴轴套E14安装在后轴E25上;前轴组件E1前轴齿轮E11前轴推力轴承E12前轴推力轴承挡圈E13前轴轴套E14前轴E15所述后轴组件E2还包括后轴端盖E21、后轴端盖螺栓E22、后轴角接触轴承E23、后轴密封圈E24和后轴卡环E27,所述后轴齿轮E26通过花键与后轴E25连接并通过所述后轴卡环E27与后轴E25轴阶限位,所述后轴E25一端通过滚针轴承与前轴E15连接,另一端通过后轴角接触轴承E23与所述后轴端盖E21固定连接,所述后轴端盖E21通过后轴端盖螺栓E22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后轴密封圈E24设置在所述后轴端盖E21内。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述四驱差速组件E3还包括行星齿轮推力轴套E35和行星齿轮轴架推力轴套E39,行星齿轮轴架推力轴套E39安装在行星齿轮轴架E31两侧与前轴E15和后轴E25之间,行星齿轮推力轴套E35安装在行星齿轮E36与行星齿轮轴架E31之间。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述箱体组件A还包括箱盖A1、通气螺栓A2、箱体螺栓A3、放油螺栓A5和离合器罩A6,所述通气螺栓A2设置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箱盖A1通过所述箱体螺栓A3固定在所述箱体A4上,所述离合器罩A6与所述箱体A4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