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3818发布日期:2019-04-29 15:03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齿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



背景技术: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传动形式,它的传动比准确,效率高,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寿命长。齿轮传动的瞬时传动比恒定,传动比范围大,可用于减速或增速。传动效率高,一对高精度的渐开线圆柱齿轮,效率可达99%以上。因其上述优点,目前齿轮传动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起重运输、通用、化工、航天等设备,作为增速、减速与变速的传动装置。

在齿轮传动系统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直齿齿轮副或斜齿齿轮副,不可避免在传递载荷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轴向力,但有时因传动系统自身的限制无法布置合适的轴承对其轴向进行定位或限位,导致该轴向力对传动系统总体方案产生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开展一种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因齿轮传动对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轴向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为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提供指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它主要组成定位环和一对齿轮副。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包括被定为齿轮、定位环和齿轮轴,被定为齿轮中心穿过齿轮轴,被定位齿轮两端均设有定位环。

所述的定位环与齿轮轴采用过盈配合的连接方式。

所述的定位环内径尺寸为a,定位环外径尺寸为b,定位环外径尺寸b与被定为齿轮的节圆直径相同;两个定位环之间间距为c,两个定位环之间间距c与被定位齿轮齿轮端面长度距离相同或者两个定位环之间间距c大于被定位齿轮齿轮端面长度距离。

所述的被定位齿轮与定位齿轮形成带有定位功能的齿轮副,被定位齿轮的齿轮面与定位齿轮的齿轮面相啮合,定位齿轮中心穿过齿轮轴,齿轮轴上套有定位轴承,定位齿轮两端均设有定位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实现一对齿轮副中的一个齿轮在不使用带有定位功能的轴承的情况下,且不影响齿轮副正常啮合的前提下,达到对其轴向位置进行定位或限位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齿轮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一种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包括被定为齿轮2、定位环3和齿轮轴5,被定为齿轮2中心穿过齿轮轴5,被定位齿轮2两端均设有定位环3。所述的定位环3与齿轮轴5采用过盈配合的连接方式。所述的定位环3内径尺寸为a,定位环3外径尺寸为b,定位环3外径尺寸b与被定为齿轮2的节圆直径相同;两个定位环3之间间距为c,两个定位环3之间间距c与被定位齿轮2齿轮端面长度距离相同或者两个定位环3之间间距c大于被定位齿轮2齿轮端面长度距离。所述的被定位齿轮2与定位齿轮1形成带有定位功能的齿轮副,被定位齿轮2的齿轮面与定位齿轮1的齿轮面相啮合,定位齿轮1中心穿过齿轮轴5,齿轮轴5上套有定位轴承4,定位齿轮1两端均设有定位环3。

参照图1,一个带有定位环结构的被定位齿轮2,其中a尺寸为定位环3的内径,其应与齿轮轴5为过盈配合;b尺寸为定位环3的外径,其应与该被定位齿轮2的节圆直径相同,保证轮齿啮合时不影响轮齿啮合的位置;c尺寸为两定位环3内侧间距,如定位环3为定位作用,c尺寸应与被定位齿轮2的轮齿端面距离相同,如定位环3为限位作用,c尺寸应略大于被定位齿轮2的轮齿端面距离。

参照图2,为两个带有定位环3的定为齿轮和被定位齿轮2组成的带有定位功能的齿轮副结构,其中定位齿轮1由该齿轮轴5上的定位轴承4进行轴向定位,因定位齿轮1与被定位齿轮2啮合时会产生轴向力,无论轴向力为哪个方向,都会导致被定位齿轮2有轴向移动的趋势,但被定位齿轮2的轮齿端面会与定位齿轮1的定位环3相碰,从而限制自身的轴向移动,达到双向定位和限位的作用,并且两齿轮啮合的过程中,定位环3间的相对线速度为0,不会产生相对摩擦引起发热。

该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可实现一对齿轮副中的一个齿轮在不使用带有定位功能的轴承的情况下,对其轴向位置进行定位或限位,实现该功能的主要因素为安装在齿轮端面的两个定位环3,其通过一定的安装方式以及定位环3自身的设计尺寸,保证与齿轮间的配合关系,在不影响齿轮副正常啮合的前提下,对其中一自由状态的齿轮进行轴向定位或限位。

综上所述,本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实现一对齿轮副中的一个齿轮在不使用带有定位功能的轴承的情况下,且不影响齿轮副正常啮合的前提下,达到对其轴向位置进行定位或限位的目的。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涉及齿轮技术领域,它包括被定为齿轮、定位环和齿轮轴,被定为齿轮中心穿过齿轮轴,被定位齿轮两端均设有定位环。本自带轴向定位的齿轮结构实现一对齿轮副中的一个齿轮在不使用带有定位功能的轴承的情况下,且不影响齿轮副正常啮合的前提下,达到对其轴向位置进行定位或限位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安文迪;栾圣罡;岳彦炯;禹龙;张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01.22
技术公布日:2019.04.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