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支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49163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轴支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支承装置、以及该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轴支承装置(15A)将转动体的转动轴支承为转动自如。下侧块(58A)具有半圆柱形的下侧凹部,并从下支承所述转动轴。下侧衬套(59)是半圆筒形,配置在所述下侧凹部中,并相对于所述转动轴滑动。在所述转动体转动时,所述轴支承装置(15A)不与所述转动轴的上侧抵接。上侧块(56A)具有在与所述转动轴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的上侧凹部,且覆盖所述转动轴的上侧。
【专利说明】
轴支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0001 ] 本申请基于2015年3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68616主张优先权,所 述申请的内容作为参考编入本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轴支承装置,该轴支承装置支承转动体的转动轴,并用于成型装置、机械加工装置、驱动传递装置等工业设备或者其他装置。【背景技术】
[0003]图1所示的装置10Z是例如对汽车的车身等进行冲压成型的冲压成型装置。装置 10Z具有:
[0004]?基部11。
[0005]?固定模具12。固定于基部11。
[0006]?转动体14。以与L-R方向(参照图2)平行的转动轴41为中心转动。
[0007]?缸体13。通过使活塞31沿F-B方向移动,经由传递块42使转动体14转动。[〇〇〇8]?移动模具(未图示)。沿U-D方向移动,并对放置在固定模具12上的工件20进行冲压。工件20被夹持在移动模具、固定模具12以及转动体14的成型部43之间并被加工。
[0009]通过转动体14的转动,能够将工件20加工成具有负角的形状,因此,能够通过较少的工序制造前翼子板、发动机罩外板等汽车的车身、或者其他具有复杂的形状的产品。
[0010]作为这样的冲压成型装置,公知有日本东京的优尔商业株式会社制造并销售的 “swing die”(商标)的装置。[〇〇11]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装置10Z具有轴承单元15Y以及15Z。轴承单元15Y以及15Z将转动体14的转动轴41支承为转动自如。轴承单元15Z具有上侧块56Z以及下侧块58Z。轴承单元 15Y具有与轴承单元15Z成镜像的形状,且具有上侧块56Y以及下侧块58Y。[〇〇12]下侧块58Y以及58Z使用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基部11。在组装装置10Z时,转动体 14的转动轴41被载置在下侧块58Y以及58Z上。然后,上侧块56Y以及56Z被载置在载置有转动轴41的下侧块58Y以及58Z上,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〇〇13]转动体14非常重,因此通过吊车等吊起并移动。因此,将转动轴41从侧方插入轴承单元的轴孔部分极为困难。由于轴承单元15Y以及15Z被上下分割,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装置 10Z。
[0014] 如图4所示,在上侧块56Z的下表面(D侧的面)上设置有半圆柱形的凹部61Z(上侧凹部,参照图8),在凹部61Z中固定有上侧衬套57。在下侧块58Z的上表面(U侧的面)上设置有半圆柱形的凹部81(下侧凹部,参照图11以及12),在凹部81中固定有下侧衬套59。如此, 轴承单元15Z的轴孔部分通过对上侧块56Z的凹部61Z与下侧块58Z的凹部81进行组合而形成。
[0015]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上侧衬套57是半圆筒形,由铸铁等制造,且具有沉孔71。沉孔 71贯通上侧衬套57的中央附近,供沉头螺栓5 la (参照图14)插通。沉头螺栓5 la将上侧衬套57固定于上侧块56Z。
[0016]如图7以及图8所示,上侧块56Z由钢等制造,具有以下结构。
[0017]?内螺纹孔66。从凹部61Z的中央附近沿U方向穿过设置,与沉头螺栓51a螺纹连接,将上侧衬套57固定于上侧块56Z。[〇〇18]?定位孔64a以及64b。沿U-D方向贯通上侧块56Z,供定位销55a以及55b(参照图13)插嵌。定位销55a以及55b将上侧块56Z与下侧块58Z的位置关系固定。[〇〇19]?螺栓孔62a至62c。沿U-D方向贯通上侧块56Z,供螺栓53a至53c (参照图13)插通。螺栓53a至53c将上侧块56Z固定于下侧块58Z。
[0020]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下侧衬套59也称作滑动轴承、无油衬套,是半圆筒形,由青铜等制造,具有沉孔91。沉孔91贯通下侧衬套59的中央附近,供沉头螺栓51b(参照图14)插通。 沉头螺栓51b将下侧衬套59固定于下侧块58Z。[〇〇21]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下侧块58Z由钢等制造,具有如下结构。[〇〇22]?内螺纹孔86。从凹部81的中央附近沿D方向穿过设置。与沉头螺栓51b螺纹连接,将下侧衬套59固定于下侧块58Z。[〇〇23]?定位孔85a以及85b。从下侧块58Z的上表面沿D方向穿过设置,供定位销55a以及55b插嵌,将上侧块56Z相对于下侧块58Z定位。[〇〇24]?内螺纹孔83a至83c。从下侧块58Z的上表面沿D方向穿过设置,与螺栓53a至53c螺纹连接,将上侧块56Z固定于下侧块58Z。[〇〇25]?定位孔84a以及84b。沿U-D方向贯通下侧块58Z,供定位销54a(参照图14)以及54b(未图示)插嵌。定位销54a以及54b插嵌于设置在基部11上的定位孔,将下侧块58Z相对于基部11定位。[〇〇26]?螺栓孔82a至82c。沿U-D方向贯通下侧块58Z,供螺栓52a至52c (参照图14)插通。螺栓52a至52c与设置于基部11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将下侧块58Z固定于基部11。[〇〇27]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定位销54a以及54b将下侧块58Z相对于基部11定位,螺栓52a至52c将下侧块58Z固定于基部11。由此,能够以非常高的精度将凹部81相对于基部11定位。[〇〇28] 并且,定位销55a以及55b将上侧块56Z相对于下侧块58Z定位,螺栓53a至53c将上侧块56Z固定于下侧块58Z。由此,能够以非常高的精度将凹部61Z相对于凹部81定位。[〇〇29]转动体14的转动轴41在转动时相对于配置在凹部61Z以及81中的上侧衬套57以及下侧衬套59滑动。因此,由凹部61Z以及81形成的轴孔部分要求是以非常高的精度形成的准确的圆柱形。为了实现所要求的精度,轴承单元15Z例如按照以下的步骤制造。
[0030] 首先,准备长方体的块26Z(参照图15)和长方体的块28Z(参照图15)。上侧块56Z通过对块26Z加工而形成。下侧块58Z通过对块28Z加工而形成。[〇〇31] 接下来,加工两个块26Z以及28Z,形成螺栓孔62a至62c以及82a至82c、内螺纹孔 83a 至 83c、定位孔 64a、64b、84a、84b、85a#&85b。[〇〇32] 然后,如图15所示,将块26Z载置在块28Z上,通过定位销55a以及55b对块26Z以及 28Z的位置关系进行固定,通过螺栓53a至53c将块26Z固定于块28Z。如此,与使用轴承单元 15Z时同样地,将两个块26Z以及28Z—体化,形成被加工块。[〇〇33]然后,对一体化了的被加工块进行加工,以非常高的精度形成准确的圆柱形的贯通孔,由此形成凹部61Z以及81。[〇〇34]在使用时,通过以高精度将这样形成的凹部61Z以及81定位并组合,由此能够再现贯通孔,形成精度非常高且准确的圆柱形的轴孔部件。[〇〇35]另外,这样形成的上侧块56Z和下侧块58Z的组合是无法改变的。即,即使将除了与下侧块58Z—体化加工的特定的上侧块56Z以外的块相对于特定的下侧块58Z组合,也无法以高精度将轴孔部分形成为准确的圆柱形。[〇〇36]因此,在上侧块56Z以及下侧块58Z上印刻对准标记等来标记表示将两个块一体化加工的记号。由此,在使用时,能够正确地对上侧块56Z和下侧块58Z进行组合。[〇〇37] 在日本特开2007-283352号公报中公开了类似的轴承结构。
【发明内容】

[0038]以往的轴承单元15Z零件数量多,制造以及组装花费工夫。并且,对准标记只不过是用于对在组装时将上侧块56Z与下侧块58Z正确地组合进行确认。在存在许多上侧块56Z 和下侧块58Z的情况下,如果不知道正确的组合,借助对准标记而寻找需要花费很多工夫。 因此,需要严格地管理以防止在保管中不知道正确的组合。
[0039]并且,存在沉头螺栓51a松动而导致上侧衬套57落下的风险。
[0040]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少支承转动轴的装置的零件数量,以及减少制造、管理以及组装工夫。[0041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支承装置将转动体的转动轴支承为转动自如。所述轴支承装置具有:下侧块,所述下侧块具有半圆柱形的下侧凹部,且从下支承所述转动轴;以及下侧衬套,所述下侧衬套是半圆筒形,配置在所述下侧凹部中,相对于所述转动轴滑动,在所述转动体转动时,所述轴支承装置不与所述转动轴的上侧抵接。
[0042]所述轴支承装置还可以具有上侧块,所述上侧块具有上侧凹部,所述上侧凹部在其与所述转动轴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且所述上侧块覆盖所述转动轴的上侧。[〇〇43]在所述上侧凹部中没有配置相对于所述转动轴滑动的衬套。
[0044]本发明所涉及的装置具有:所述轴支承装置;以及转动体,所述转动体以支承于所述轴支承装置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0045]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法制造两个所述轴支承装置。所述方法使第一块的上表面与第二块的上表面接触,将所述第一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块,形成被加工块,通过在所述被加工块形成半圆柱形的贯通孔,从而在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形成所述下侧凹部,通过将所述第一块用作第一轴支承装置的下侧块,并将所述第二块用作第二轴支承装置的下侧块,从而制造第一轴支承装置以及第二轴支承装置。
[0046]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形成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用于在使用时供固定部件插通而固定所述下侧块,通过将固定部件插通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将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固定。
[0047]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方法制造两个所述轴支承装置。所述方法使第一块的下表面与第二块的下表面接触,将所述第一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块,形成被加工块,通过在所述被加工块形成柱形的贯通孔,从而在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形成所述上侧凹部,通过将所述第一块用作第一轴支承装置的上侧块,并将所述第二块用作第二轴支承装置的上侧块,从而制造第一轴支承装置以及第二轴支承装置。
[0048]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形成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用于在使用时供固定部件插通而将所述上侧块固定于所述下侧块,通过将固定部件插通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将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固定。[〇〇49]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支承装置以及装置,由于在转动体转动时轴支承装置不与转动轴的上侧抵接,因此将上侧块与下侧块组合而形成的轴孔部分不必形成为准确的圆柱形。不必将上侧块与下侧块准确地定位,能够减少制造以及组装轴支承装置的工夫。由于也可以改变上侧块与下侧块的组合,因此不必标记对准标记等记号,能够减少库存管理的工夫。由于不需要上侧衬套,因此能够消除上侧衬套落下的风险。由于不需要内螺纹孔用于将上侧衬套固定于上侧块,因此能够将上侧块小型化。
[0050]只要在下侧块设置半圆柱形的下侧凹部,就能够只通过下侧块充分支承转动轴。 上侧凹部是柱形即可,既可以是半圆柱形、椭圆柱形或者具有其他曲面的形状,也可以是由棱柱形、其他多个平面或者曲面组合而形成的形状。也可以降低上侧凹部的加工精度,能够减少加工成本。
[0051]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法,由于能够通过一次加工在两个块形成下侧凹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轴支承装置。[〇〇52]如果使用用于固定下侧块的贯通孔固定两个块,那么能够更加高效地制造轴支承装置。
[0053]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法,由于能够通过一次加工在两个块形成上侧凹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轴支承装置。[〇〇54]如果使用用于将上侧块固定于下侧块的贯通孔将两个块固定,那么能够更加高效地制造轴支承装置。【附图说明】
[0055]图1以及图2分别是表示装置10Z的侧视图以及立体图。
[0056]图3是表示轴承单元15Y以及15Z的后视图。[0〇57]图4是表示轴承单元15Z的侧视图。[〇〇58]图5以及图6分别是表示上侧衬套57的仰视图以及V1-VI剖视图。
[0059]图7以及图8分别是表示上侧块56Z的俯视图以及VII1-VIII剖视图。
[0060]图9以及图10分别是表示下侧衬套59的俯视图以及X-X剖视图。[〇〇611图11以及图12分别是表示下侧块58Z的俯视图以及XI1-XII剖视图。
[0062]图13以及图14分别是表示轴承单元15Z的俯视图以及侧视剖视图。
[0063]图15是表示轴承单元15Z的制造步骤的侧视剖视图。[〇〇64]图16以及图17是表示装置10A的立体图。[〇〇65]图18是表示轴支承装置15A的侧视图。[〇〇66]图19以及图20分别是表示上侧块56A的俯视图以及XX-XX剖视图。[〇〇67]图21是表示下侧块58A的俯视图。
[0068]图22以及图23分别是表示轴支承装置15A的俯视图以及侧视剖视图。[〇〇69]图24以及图25是表示轴支承装置15A以及15B的制造步骤的侧视剖视图。
[0070]图26是表示上侧块56C的侧视图。[〇〇71]附图标记说明[〇〇72]10A以及10Z装置,11基部,12固定模具,13缸体,31活塞,14转动体,41转动轴,42传递块,43成型部,15A至15C轴支承装置,15Y以及15Z轴承单元,51a以及51b沉头螺栓,22a至 22c、23a 至 23c、52a 至 52c、以及 53a 至 53c 螺栓,54a、54b、55a 以及 55b 定位销,56A 至 56Z 上侧块,61A,61Z 以及 81 凹部,62a 至 62c 以及 82a 至 82c 螺栓孔,64a、64b、84a、84b、85a&&85bS 位孔,66、83a至83c以及86内螺纹孔,57上侧衬套,71以及91沉孔,58A至58Z下侧块,59下侧衬套,20工件,24a至24c以及25a至25c螺母,26A至26Z以及28A至28Z块。【具体实施方式】
[0073] <实施方式一:轴支承装置以及具有该轴支承装置的装置>
[0074]图16所示的装置10A是冲压成型装置。另外,对于与装置10Z通用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装置10A具有以下结构。[〇〇75]?转动体14:具有转动轴41,且以转动轴41为中心转动。另外,转动体14的转动范围比较窄,通常是7度以下,最大也是30度以下。并且,转动体14的转动速度比较缓慢,最大也是一分钟往返二十次左右。
[0076]?轴支承装置15A以及15B:将转动体14的转动轴41支承为转动自如。[〇〇77] 如图17所示,轴支承装置15A具有上侧块56A以及下侧块58A。轴支承装置15B具有与轴支承装置15A成镜像的形状,且具有上侧块56B以及下侧块58B。[〇〇78]下侧块58A以及58B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基部11(未图示)。在组装装置10A 时,转动体14的转动轴41被载置在下侧块58A以及58B上。然后,上侧块56A以及56B被载置在载置有转动轴41的下侧块58A以及58B上,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0079 ] 如图18所示,在上侧块56A的下表面(D侧的面)上设置有半圆柱形的凹部61A (参照图20)。在下侧块58A的上表面(U侧的面)上设置有半圆柱形的凹部81(参照图20),在凹部81 中固定有下侧衬套59。与轴承单元15Z不同,轴支承装置15A不具有上侧衬套。由于没有上侧衬套,因此不需要沉头螺栓将上侧衬套固定于上侧块56A。零件数量减少,能够减少组装工夫。由此,能够抑制轴支承装置15A的制造成本。并且,也不存在上侧衬套落下的风险。
[0080]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上侧块56A由S45C或者S50C等钢等制作,例如是宽度(L-R方向的长度)55mm,全长(F-B方向的长度)145mm,高度(U-D方向的长度)35mm的大致长方体,具有螺栓孔62a至62c。与上侧块56Z不同,上侧块56A不具有用于相对于下侧块定位的定位孔以及用于固定上侧衬套的内螺纹孔。由于没有定位孔以及内螺纹孔,因此能够减少加工上侧块56A的工夫。并且,由于没有内螺纹孔,因此能够使上侧块56A的高度(U-D方向的长度) 小于上侧块56Z的高度。[〇〇81 ] 如图21所示,下侧块58A由S45C或者S50C等钢等制作,例如是宽度55mm,全长 165mm,高度50mm的大致长方体,并具有内螺纹孔86以及83a至83c、定位孔84a以及84b、以及螺栓孔82a至82c。与下侧块58Z不同,下侧块58A不具有用于定位上侧块的定位孔。由此,能够减少加工下侧块58A的工夫。[〇〇82]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定位销54a以及54b(未图示)将下侧块58A相对于基部11定位,螺栓52a至52c将下侧块58A固定于基部11。由此,能够以非常高的精度将凹部81相对于基部11定位。[0〇83]与此相对,上侧块56A没有通过定位销定位,而是通过螺栓53a至53c固定于下侧块 58A。因此,凹部61A的定位精度并不高。[〇〇84]在转动体14转动时,转动轴41经由下侧衬套59支承于下侧块58A。凹部61A的内半径稍(例如〇.25mm)大于转动轴41的外半径。由此,在凹部61A与转动轴41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即,在装置10A动作过程中,凹部61A的内周面不与转动轴41抵接。[〇〇85]与此相对,在装置10A停止过程中,有时凹部61A的内表面与转动轴41抵接。例如, 为了检查或者保养装置10A、或者为了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使装置10A临时从制造线避让, 有时使装置10A整体倾斜或者上下颠倒。[〇〇86]此时,通过转动轴41与凹部61A的抵接,抑制了转动轴41的上升。[〇〇87]如此,转动轴41与凹部61A抵接只限于转动体14不转动时,凹部61A的内表面只作为抑制转动轴41的上升的抑止面起作用。因此,即使没有上侧衬套,也不会出现转动轴41相对于上侧块56A滑动而磨损的情况。[〇〇88]在转动体14转动时,转动轴41不与凹部61A抵接,因此凹部61A的内表面不必为准确的半圆柱形。因此,凹部61A的定位精度也可以较低,不需要用于提高定位精度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轴支承装置15A的零件数量、制造工时、组装工时等,能够抑制成本。
[0089]并且,凹部61A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程度为普通加工程度就足够了,因此能够抑制轴支承装置15A的制造成本。
[0090]与轴承单元15Z不同,通过将凹部61A以及81组合而形成的轴孔部分不必为准确的圆柱形,因此既不需要将上侧块56A与下侧块58A—体化而形成凹部61A以及81,也不需要标记对准标记等记号。由此,能够简化轴支承装置15A的制造工序,能够抑制成本。在保管时, 不必将上侧块与下侧块成对管理,因此能够减少管理的工夫,在组装时不需要确认对准标记等记号,因此能够缩短作业时间。
[0091]<实施方式二: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〇〇92] 参照图24,对实施方式一中说明的轴支承装置15A以及15B的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〇〇93] 首先,准备长方体的两个块28A以及28B。下侧块58A由块28A制作,下侧块58B由块 28B制作。[〇〇94] 接下来,分别加工两个块28A以及28B,形成螺栓孔82a至82c、内螺纹孔83a至83c、 以及定位孔84a至84b。[〇〇95]然后,如图24所示,将块28B上下颠倒,载置在块28A上。下侧块58B具有与下侧块 58A成镜像的形状,因此形成于块28B的螺栓孔82a至82c分别与形成于块28A的螺栓孔82a至 82c连通。将螺栓22a至22c插通于连通了的螺栓孔82a至82c,并与螺母24a至24c螺纹连接, 由此两个块28A以及28B固定一体化,形成被加工块。[〇〇96]然后,对一体化了的被加工块进行加工,形成圆柱形的贯通孔,由此在各块28A以及28B形成凹部81。[〇〇97] 如此,通过一个工序在两个下侧块58A以及58B形成凹部,由此能够高效地制造轴支承装置15A以及15B。[〇〇98]另外,这样制造的两个下侧块58A以及58B单纯只是L侧用的下侧块以及R侧用的下侧块,并非必须用于支承同一个转动轴41。因此,不必将两个下侧块58A以及58B成对管理。 [〇〇99]并且,与这样制造的下侧块组合的上侧块既可以通过实施方式三中说明的方法制造,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制造。
[0100]<实施方式三: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0101]参照图25,对实施方式一中说明的轴支承装置15A以及15B的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102]首先,准备长方体的两个块26A以及26B。上侧块56A由块26A制作,上侧块56B由块 26B制作。[〇1〇3] 接下来,加工两个块26A以及26B,形成螺栓孔62a至62c。[〇1〇4]然后,如图25所示,将块26B上下颠倒,在其上载置块26A。上侧块56B具有与上侧块 56A成镜像的形状,因此形成于块26B的螺栓孔62a至62c分别与形成于块26A的螺栓孔62a至 62c连通。将螺栓23a至23c插通于连通了的螺栓孔62a至62c,并与螺母25a至25c螺纹连接, 由此将两个块26A以及26B固定并一体化,形成被加工块。
[0105]然后,对一体化了的被加工块进行加工,形成柱形的贯通孔,由此在各块26A以及 26B形成凹部61A。
[0106]如此,通过一个工序在两个上侧块56A以及56B形成凹部,由此能够高效地制造轴支承装置15A以及15B。[〇1〇7]另外,这样制造的两个上侧块56A以及56B单纯只是L侧用的上侧块以及R侧用的上侧块,并非必须用于支承同一个转动轴41。因此,不必将两个上侧块56A以及56B成对管理。
[0108]并且,与这样制造的上侧块组合的下侧块既可以通过实施方式二中说明的方法制造,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制造。
[0109]<实施方式四:轴支承装置的变形例>
[0110]图26所示的上侧块56C能够代替上述的上侧块56A用于轴支承装置15A。
[0111]上侧块56C具有与上侧块56A的凹部61A的形状不同的大致四棱柱形的凹部61C。凹部61C在转动轴41的F侧、U侧以及B侧这三个部位处最靠近转动轴41。在转动体14转动时,凹部61C不与转动轴41抵接,在凹部61C与转动轴41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隙(例如0.25mm)。
[0112]如此,上侧凹部的形状不限于半圆柱形,也可以是四棱柱形。并且,既可以是半椭圆柱形或者其他曲面柱形,也可以是多棱柱形或者V字柱形等其他柱形。[〇113]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在转动体14转动时,上侧凹部都不与转动轴41抵接。优选在转动体14转动时,在转动轴41与上侧凹部之间存在0.2mm以上的间隙。如果间隙小于以上间隙,则有可能在转动体转动时上侧凹部与转动轴接触。
[0114]并且,优选在转动体14转动时,转动轴41与上侧凹部之间的间隙是0.5mm以下的部位至少有一个。这是因为如果间隙大于0.5mm,则对转动轴41的上升进行抑制的效果变小。 更加优选转动轴41与上侧凹部之间的间隙是0.5mm以下的部位有两个以上。
[0115]另外,凹部61C既可以通过实施方式三中说明的方法形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形成。
[0116]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易于理解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所定义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修正、变更、追加或者删除。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以上说明而容易理解。
[0117]例如,本发明所涉及的轴支承装置只要是具有转动体的装置即可,不限于冲压成型装置,也可以是挤压成型装置、注塑成型装置等对金属、合成树脂等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成型的装置,也可以用于其他机械加工装置、驱动传递装置等工业设备、其他装置。
【主权项】
1.一种轴支承装置,将转动体的转动轴支承为转动自如,所述轴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下侧块,所述下侧块具有半圆柱形的下侧凹部,且从下支承所述转动轴;以及下侧衬套,所述下侧衬套是半圆筒形,配置在所述下侧凹部中,相对于所述转动轴滑 动,在所述转动体转动时,所述轴支承装置不与所述转动轴的上侧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支承装置还具有上侧块,所 述上侧块具有上侧凹部,所述上侧凹部在其与所述转动轴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且所述上 侧块覆盖所述转动轴的上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侧凹部中没有配置相对于 所述转动轴滑动的衬套。4.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支承装置;以及转动体,所述转动体以支承于所述轴支承装置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5.—种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支承装 置,所述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第一块的上表面与第二块的上表面接触,将所述第一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块,形成被 加工块,通过在所述被加工块形成半圆柱形的贯通孔,从而在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形成所述 下侧凹部,通过将所述第一块用作第一轴支承装置的下侧块,并将所述第二块用作第二轴支承装 置的下侧块,从而制造第一轴支承装置以及第二轴支承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形成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用于在使用时供固定部件 插通而固定所述下侧块,通过将固定部件插通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将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固定。7.—种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两个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轴支承装置,所述 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第一块的下表面与第二块的下表面接触,将所述第一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块,形成被 加工块,通过在所述被加工块形成柱形的贯通孔,从而在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形成所述上侧 凹部,通过将所述第一块用作第一轴支承装置的上侧块,并将所述第二块用作第二轴支承装 置的上侧块,从而制造第一轴支承装置以及第二轴支承装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形成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用于在使用时供固定部件 插通而将所述上侧块固定于所述下侧块,通过将固定部件插通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将所述第一块以及第二块固定。
【文档编号】F16C35/00GK106015362SQ201610190892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0日
【发明人】木下忠俊
【申请人】优尔商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