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90763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属于ー种非接触式智能IC卡产品质量自动化检测,坏品打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卡作为安全信息的载体在电信、银行、社保、物流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卡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
カロ,2011年全球发卡量达到60亿张。作为智能卡制造环节的关键一歩------智能卡模块
封装也随着智能卡的发展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封装设备和封装エ艺也逐步成熟。但是在模块封装过程中的表面检测这一环节却一直因为智能卡对其表面要求的特殊性一直没有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检測。智能卡在发行到最終用户之前,对其表面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能有任何明显可视的划伤、磨伤、表面色差等缺陷,目前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模块的表面检验,从而制约了表面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发展,也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有的检验方案就是通过人工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对模块的正面和反面分别进行目检,对于发现的缺陷要使用手工的冲孔工具在缺陷模块的指定位置冲切ー个直径为2mm的圆孔,以标识此模块为废品,这样在以后的个人化和制卡环节相应的设备就能根据这个坏孔来识别出相应的模块是否是合格的模块。这样的检验过程劳动强度非常大,同时因为人工干预环节比较多很容易出现坏品冲孔位置偏差过大、冲切质量參差不齐而造成后道エ序出现问题,而且在传统的操作过程中对于人工检出的坏品计数也是由人工记录的,难免出现误计数、漏计数等问题最終造成产品数量不准,给客户和企业都带来麻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ー种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不接触智能卡模块的有效工作面,防止其表面划伤、磨伤等缺陷的发生的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其特征在干包括压紧装置和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上下两体连接在上部中间形成窗ロ,压紧装置上下相对安装在支撑装置的窗ロ内,压紧装置又包括进料上压紧轮和进料下压紧轮,进料上压紧轮和进料下压紧轮均为一体式圆柱状结构,两端和中间设置三个直径较大的限位轮,每两限位轮之间形成凹槽,进料传动齿轮安装在进料下压紧轮的两侧,进料传动齿轮的齿距与载带两端的索引孔的孔距相适应,进料上压紧轮和进料下压紧轮之间为载带的运行通道,上下两限位轮接触压紧的区域为智能卡模块非有效工作面运行区域,限位轮的凹槽区域为智能卡模块有效工作面运行区域。优选的,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进料上压盖板、进料压紧装置支架,进料压紧装置支架为上部两端设置向上的固定板,两固定板之间形成方口下方中间开孔的长方体,进料压紧装置支架其一端的固定板上开孔,进料支撑轴承安装在固定板的孔内,进料上压盖板为长方体板,进料上压盖板下部一端开方ロ与进料压紧装置支架相对安装形成窗ロ,进料上压紧轮安装在进料上压紧轮中轴上后一起固定在进料上压盖板内部上方的窗口内,进料下压紧轮串在进料下压紧轮中轴上,两侧分别对称安装进料传动齿轮和进料传动齿轮挡板,进料下压紧轮中轴一端通过进料下压紧轮挡板固定在进料压紧装置支架上方的固定板上,进料上压盖板和进料压紧装置支架形成的窗口内进料上压紧轮的下方,且与进料上压紧轮接触连接,进料下压紧轮中轴另一端穿过进料压紧装置支架固定板上的孔凸出于固定板外。在进料压紧装置支架的一侧中间固定有进料液压撑杆,进料液压撑杆的上端部设有孔,底端部开孔内有轴,进料液压撑杆支架为左右対称的两部分组成,其上部有与进料液压撑杆的上端部的孔相对应的孔,底部有与进料液压撑杆底部的轴相对应的孔,进料液压撑杆通过底部的轴与进料液压撑杆支架上相对应的孔连接固定在一起。 进料上压紧轮和进料下压紧轮采用导电橡胶制作。在智能卡模块的传输过程中,设备用齿轮带动载带的齿孔来进行待检验产品的传输,同时传输动カ采用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来实现,步进电机具有控制简单、运行精度高的特点,这样根据不同的产品只要选择不同的传输控制程序就能够实现智能卡模块的精确传输和定位。根据智能卡模块的帯状结构和有效部分在条带上面规则分布的结构特点,设计的带凹槽的圆柱形压紧轮,在具有驱动模块传输的时候上下两个带凹槽的压紧轮将智能卡模块的载带压在中间,两个压紧轮同智能卡模块相接触的地方全部为智能卡模块的非有效部分,这样通过三组压紧轮来实现智能卡模块在传输方向上面的张紧,在工作面两边两组压紧轮中间用一条刚性的细线来防止工作区域的产品出现下垂现象,从而既保证了整个传输系统不接触智能卡模块的有效工作面,防止其表面划伤、磨伤等缺陷的发生又能够实现模块在其传输方向上面的精确定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I、采用的压紧装置,能够保证在传输过程中,智能卡模块的有效工作面不与设备接触,防止了二次划伤、磨伤。同时整个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使用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实现智能卡模块的传输,控制过程简单,运行精度高。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可以同时对模块正反两面同时进行检测,改变当前单人单次单面检测的现状,使质检员在检测时能对模块正反两面同时进行目测检验,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检测效率。设置坏品标识单元,对于坏品,人工输入缺陷品位置,由设备进行作废标记,提高了标记精度,避免了二次损伤。同时利用两个步进电机进行定位,通过气缸控制磨具实现打孔,冲孔精度可以控制在20微米以内,较传统的手动打孔精度提高了 2个数量级,彻底解决了标识偏移的问题。并且该设备由计算机对缺陷品及合格品分别进行级数,解决了传统人エ计数容易出现偏差的问题。采用目前先进的CIS图像识别技术在装置的出料端对产品进行识别和计数,整个过程完全由计算机来控制,实现计数准确率100%。
图I是本实用新型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I的爆炸图。图4是进料压紧装置立体结构图。图5是图4的爆炸图。图6是出料压紧装置及传动齿带立体结构图。图7是图6的爆炸图。 图8是辅助传输压紧装置立体结构图。图9是图8的爆炸图。图10是坏品标识部分立体结构图。图11是图10的爆炸图。图12是电路控制原理框图。其中I、进料压紧装置2、待检エ位3、限位开关4、测高计数単元5、坏品标识部分6、Y方向驱动电机7、X方向驱动电机8、镜面反射板9、底座10、测高传导臂11、出料压紧装置12、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3、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4、出料引导装置。15、进料上压紧轮16、进料上压紧轮中轴17、进料下压紧轮挡板18、进料挡板垫圈19、进料传动齿轮挡板20、进料传动齿轮21、进料下压紧轮22、进料支撑轴承23、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4、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5、进料液压撑杆26、进料上压盖板27、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8、出料下压紧轮29、出料上压紧轮中轴30、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1、出料挡板垫圈32、出料上压紧轮33、出料下压紧轮挡板34、出料支撑轴承35、传动齿带36、出料支架37、出料液压撑杆38、出料液压撑杆支架39、出料传动齿轮40、出料传动齿轮挡板41、出料上压盖板42、上盖板43、锁紧销44、压紧轮45、压紧轮中心销46、上盖板固定支架47、LED电源开关48、辅助传输支架49、锁紧扣压紧盖板50、压紧条51、锁扣弹簧板52、锁紧扣53、下压紧轮挡板54、辅助传输支撑轴承55、固定块56、传动齿轮挡板57、辅助压紧轮58、冲孔气缸59、连接销60、凸模冲针61、凹模62、打孔支架63、Y向丝杠滑块64、Y向丝杠65、Y向丝杠支架66、X向丝杠支架67、X向固定滑块68、X向运动滑块69、X向丝杠70、电磁阀71、X向步进电机支架72、X向联轴器73、Y向丝杠支撑轴承74、Y向步进电机支架75、Y向联轴器76、Y向固定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图I-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做进ー步说明。整个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按照功能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待检品的传输部分、坏品标识部分以及检测部分。这三部分安装在一块长方板底座9上。待检品的传输部分主要包括进料压紧装置I、出料压紧装置11、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2、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出料引导装置14以及各个装置之间的连接齿带。检测部分主要包括待检エ位2、镜面反射板8、测高计数単元4和测高传导臂10。坏品标识主要包括X方向位移系统、Y方向位移系统和坏品打孔系统。參照图ト3[0036]进料压紧装置I固定在底座9的一端,出料压紧装置11固定在底座9的另一端。进料压紧装置I的中轴上一外端安装了ー个传动轮,出料压紧装置11的中轴上同侧外端也安装了ー个传动轮,两个传动轮之间用ー根传动齿带35相连接。出料压紧装置11外侧安装了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和出料引导装置14,出料压紧装置11的内侧为测高计数单元4,测高计数単元4的测高触点穿过出料压紧装置11下方设置在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的带凹槽的圆柱形压紧轮的凹槽上。出料压紧装置11后方安装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2,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2的转子与出料压紧装置11的中轴相连接,同时通过一根齿带与出料引导装置14的中轴相连接,这样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2在转动时可以通过两根齿带同时带动进料单元为进料压紧装置I、出料压紧装置11、出料引导装置14同时、同步转动。在底座9上方、出料压紧装置11和测高计数単元4中间平行安装了一块镜面反射板8,方便检测人员对待检品正反两面同时进行检测。镜面反射板8上方为待检エ位2,待检エ位2为待检品的传输通道,待检エ位2上方有一条刚性细线,防止工作区域的待检品出现下垂现象,待检エ位2上还有ー排LED灯,可以在检测时提供足够的光源。坏品标识部分5位于待检エ位2的后 方,打孔部分开ロ向前。X方向步进电机7固定在底座的最右端,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的后方。X方向步进电机7的转子上固定着X向丝杠69,X向丝杠69穿过ー个滑块的内部,通过X方向步进电机7和X向丝杠69的转动可以使滑块在X方向上运动。滑块上方后部固定有Y方向步进电机6, Y方向步进电机6的转子连接了 Y向丝杠64的一端,Y向丝杠64的另一端固定在滑块的前端,Y向丝杠上方为坏品标识部分的打孔部分,这样通过Y方向步进电机6、X方向步进电机7、Y向丝杠64和X向丝杠69的相互配合,可以使打孔部分在X、Y方向上自由运动,从而实现坏品标识部分5对坏品的精确标识。參照图4-图5:进料压紧装置I由进料上压紧轮15、进料上压紧轮中轴16、进料下压紧轮挡板17、进料挡板垫圈18、进料传动齿轮挡板19、进料传动齿轮20、进料下压紧轮21、进料支撑轴承22、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进料液压撑杆25、进料上压盖板26和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组成。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为ー个上部两端设置有向上的固定板,两固定板之间形成方ロ,下方中间开孔的长方体,上方开ロ处的固定板上有ー个圆孔,进料支撑轴承22安装在固定板的圆孔内。进料上压盖板26为ー个开ロ向下的长方形板,进料上压盖板26下部一端开方ロ与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相对安装形成ー个方形窗ロ。进料上压紧轮15安装在进料上压紧轮中轴16上之后一起固定在进料上压盖板26内部的窗口内,形成了进料压紧装置I的上压紧轮部分。进料下压紧轮21与依次对称分布在其两端的进料传动齿轮挡板19、进料传动齿轮20构成了进料压紧装置I的下压紧轮部分,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相接触。下压紧轮部分放置在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上方的开ロ处、两块固定板之间,并通过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串联在一起。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还同时穿过了进料支撑轴承22以及在进料支撑轴承22外侧的进料挡板垫圈18,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 —端通过进料下压紧轮挡板17固定在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上方的固定板上,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凸出于进料下压紧轮挡板17的外側。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为左右対称的两部分组成,上下方共有两对通孔,侧面两排固定孔,通过这两排固定孔将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固定在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相对于进料下压紧轮挡板17的另ー侧。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的下方的一对通孔与进料液压撑杆25的下方两端凸起的轴相连接,进料液压撑杆25正好处于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两部分中间。进料上压盖板26下方有两个通孔,ー个通过螺栓与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上方的通孔相连接,另ー个通过螺栓与进料液压撑杆25上端相固定,这样进料上压盖板26可以通过进料液压撑杆25的伸缩张开一定角度,方便待检品的放取。參照图6-图7 :出料压紧装置11在结构、功能上与进料压紧装置I类似,出料压紧装置11由出料上压紧轮32、出料上压紧轮中轴29、出料下压紧轮28、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0、出料挡板垫圈31、出料下压紧轮挡板33、出料支撑轴承34、传动齿带35、出料压紧装置支架36、出料液压撑杆37、出料液压撑杆支架38、出料传动齿轮39、出料传动齿轮挡板40和出料上压盖板41 组成。出料压紧装置支架36在外形上与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类似,为ー个上部两端设置向上的固定板,两固定板之间形成方口下方有两个开孔的长方体,ー个固定板上有ー个圆孔,出料支撑轴承34放在圆孔内。出料上压盖板41与进料上压盖板26外形、结构相同,同样为内部窗口内通过出料上压紧轮中轴29固定了出料上压紧轮32,组成了上压紧轮部分,下方开ロ处与出料压紧装置支架36相对应形成ー个方形窗ロ。出料下压紧轮28与在其两侧依次对称分布的出料传动齿轮39、出料传动齿轮挡板40组成了下压紧轮部分,下压紧轮放在出料压紧装置支架36上方开口内,两块固定板之间,并通过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0串联起来。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0还穿过了出料挡板垫圈31,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0 —端通过出料下压紧轮挡板33固定在出料压紧装置支架36的固定板上。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0同样凸出于出料下压紧轮挡板33外侧。出料上压盖板41、出料液压撑杆37、出料液压撑杆支架38的外形以及相互的连接方式以及与出料压紧装置支架36的连接关系与进料压紧装置I中的进料上压盖板26、进料液压撑杆25、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与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的连接情况相同。如图6、图7所示,进、出料压紧装置传动是通过两个传动轮,其中ー个传动轮固定在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0上,另ー个传动轮连接在进料压紧装置I的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上,两个传动轮通过传动齿带35相连接。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0同时与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2的转子相连接。这样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2转动,带动出料下压紧轮中轴30转动以及出料压紧装置11的下压紧轮部分转动,同时通过传动齿带35带动进料压紧装置I的下压紧轮部分同步转动,实现了待检品的同步、稳定传输。參照图4-图6 :进料压紧装置I中的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出料压紧装置11的出料上压紧轮32和出料下压紧轮28均设计为带凹槽的圆柱形压紧轮,两端和中间为直径较大的限位轮,每两个限位轮之间为凹槽,并且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限位轮位置上下对应。上压盖板盖好之后,上下限位轮相接处压紧的位置正好对应了待检品的非エ作区域,待检品放入之后,可以通过上下限位轮的压合紧之后的摩擦力作为待检品传输的动力。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材质为导电橡胶,能够增加其同产品表面的摩擦力増加其驱动能力,同时还能起到防静电的作用,橡胶材质较软,也不会对智能卡模块表面的金层造成划伤或者擦伤等缺陷。当传输阻カ较大的时候,单靠摩擦力来传送载带可能会出现打滑现象,从而影响输出精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摩擦力传送的基础上同时又增加了齿轮传送机构,分布于下压紧轮两侧的传动齿轮,在待检品传送过程中齿轮的齿刚好插入待检品载带最外侧的索引孔从而更有效的传送智能卡模块,保证步进电机在传动过程中计数的准确性。在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的最外侧还固定有出料引导装置14。出料引导装置14主要作用是使检测人员将完成检测的待检品能够更好地收集、整理起来。出料引导装置14除在外型上与进料压紧装置I和出料压紧装置11略微不同外,其整体构造、内部压紧轮部分的设计和功能与进料压紧装置I和出料压紧装置1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參照图8-图9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由上盖板42、锁紧销43、压紧轮44、压紧轮中心销45、上盖板固定支架46、LED电源开关47、辅助传输支架48、锁紧扣压紧盖板49、压紧条50、锁扣弹簧板51、锁紧扣52、下压紧轮挡板53、辅助传输支撑轴承54、固定块55、传动齿轮挡板56和辅助传输压紧轮57组成。辅助传输支架48为ー个上部四角带四个长方体固定板的正方体, 每个固定板上面有两个圆孔,用于其他部件的固定。上盖板42为ー个“匚”形部件,压紧轮44为ー圆柱形轮,通过压紧轮中心销45垂直固定在上盖板42的“匚”形体中间。上盖板42下端有两个突起,突起上有一对通孔通过螺栓与上盖板固定支架46顶端固定在一起。上盖板42可以以螺栓为中轴进行转动,上盖板固定支架46安装在辅助传输支架48的一侧的上方,上盖板固定支架46下方固定有LED电源开关47。辅助传输支架48的内部为传输紧轮装置,位于中心的辅助传输压紧轮57为带凹槽的圆柱形压紧轮,其凹槽深度大于进出料压紧装置压紧轮的凹槽深度,辅助传输压紧轮57两侧分别安装有传动齿轮挡板56,传动齿轮挡板56两端外侧安装有固定块55,姆个固定块55中间有圆孔,两辅助传输支撑轴承54放在圆孔内。两固定块55外侧各设一个下压紧轮挡板53,辅助传输压紧轮57、传动齿轮挡板56、固定块55和在固定块55内部的辅助传输支撑轴承54通过ー根中轴串联在一起由最外侧的下压紧轮挡板53固定之后安装在辅助传输支架48的上方。在辅助传输支架48的另ー侧上方固定有ー个长方形板状的部件锁紧扣压紧盖板49,锁紧扣压紧盖板49下方有竖直并排的两个小圆孔,锁扣弹簧板51的下端通过压紧条50固定在锁紧扣压紧盖板49下方的两个小孔处,上端突出于锁紧扣压紧盖板49,锁扣弹簧板51的上端固定有锁紧扣52。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的辅助传输压紧轮57设计与进料压紧装置I的压紧轮设计类似,两端和中间为直径较大的三个轮,三个轮之间形成了两个凹槽。而压紧轮44则为表面光滑的滚轮。參照图10-图11坏品标识部分5由冲孔气缸58、连接销59、凸模冲针60、凹模61、打孔支架62、Y向运动滑块63、Y向丝杠64、Y向丝杠支架65、X向丝杠支架66、X向固定滑块67、X向运动滑块68、X向丝杠69、电磁阀70、X向步进电机支架71、X向联轴器72、Y向丝杠支撑轴承73,Y向步进电机支架74、Y向联轴器75、Y向固定滑块76组成。坏品标识部分5按照各部分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三个系统X方向位移系统、Y方向位移系统、坏品打孔系统。X向丝杠支架66固定在底座9左端,X向步进电机支架71固定在底座9右端,X向固定滑块67为整体较长的长方形板状部件,固定在底座9的中间部分。X向丝杠69横跨在X向固定滑块67的上方,左端固定在X向丝杠支架66内部,右端通过X向联轴器72与固定在X向步进电机支架71上的X方向步进电机7的转子连接在一起。X向运动滑块68固定在X向固定滑块67上面,X向运动滑块68内部有螺纹,X向丝杠69通过螺纹咬合贯穿其内部,这样当X方向步进电机7转动时带动X向丝杠69转动,X向运动滑块68可以根据X向丝杠69的转动情况沿着X向固定滑块67在X方向上来回运动,以上为坏品标识部分5的X向移动系统及其工作原理。Y向固定滑块76固定在X向运动滑块68上面,Y向固定滑块76的前段固定有Y向丝杠支架65,后端固定有Y向步进电机支架74。Y向丝杠64安装在Y向固定滑块76的上方,一端固定在Y向丝杠支架65内部,另一端通过Y向联轴器75与固定在Y向步进电机支架74上的Y方向步进电机6的转子相连接。Y向运动滑块63固定在Y向固定滑块76上面,Y向运动滑块63内部有螺纹,Y向丝杠64通过螺纹咬合贯穿其内部,这样当Y方向步进电机6转动时带动Y向丝杠64转动,Y向运动滑块63可以根据Y向丝杠64的转动情况沿 着Y向固定滑块76在Y方向上来回运动,以上为坏品标识部分5的Y向移动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打孔支架62固定在Y向运动滑块63上,冲孔气缸58固定在打孔支架62的最上端,主要用于带孔打孔模具做上下运动实现打孔。电磁阀70固定在打孔支架62的ー侧,通过管道与冲孔气缸58相连接,主要用于控制气缸的运动。冲孔气缸58下方依次固定着连接销59、凸模冲针60、凹模61固定在打孔支架62上,位于凸模冲针60的下方。在非打孔工作状态时凸模冲针60位于凹模61上方的一段距离,待检品在凸模冲针60和凹模61中间。当需要对缺陷品进行打孔时,凸模冲针60受到冲孔气缸58的作用力向下做打孔动作,正好冲在凹模61内部,从而完成对缺陷品的打孔标识。以上为坏品标识部分5的坏品打孔系统及其工作原理。坏品打孔系统固定在Y向移动系统上,Y方向步进电机6转动时,打孔部分可以在Y方向上来回运动,因为Y向移动系统固定在X向移动系统上面,所以当Y方向步进电机6和X方向步进电机7配合转动吋,打孔系统可以在X、Y方向上任意移动,实现对待检エ位2上待检品的坏品打孔标识工作。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的检测部分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待检エ位2、镜面反射板8、测高计数単元4、测高传导臂10。在进行检测工作时,待检品在待检エ位2上方的刚性细线上,待检エ位2下方的镜面反射板8可以使检测人员同时检测待检品的正反两面,待检エ位2处还有LED灯,使检测人员在检测时有足够的光源。测高计数単元4由位于中间的负责计数的CIS传感器和圆形的位于CIS传感器前后两侧的高度显示表以及位于CIS传感器下方的两条测高传导臂10组成。测高传导臂10形状为较为细长的杆状部件,由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两部分连接组成。水平部分一端通过ー个支架固定在底座9上,另一端正好穿过出料压紧装置11的出料压紧装置支架36下方的一个方孔后连接测高传导臂10的倾斜部分,倾斜部分顶端有一个测高触点,测高触点正好伸到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的辅助传输压紧轮57的两个凹槽内,当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的上盖板42盖好之后,测高触点刚好与辅助传输压紧轮57凸起顶端高度齐平,与压紧轮44刚刚接触。当待检品从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中走过时,每ー个待检品与测高触点相接触,从而可以测量出每ー个待检品的闻度。检测的闻度可以从闻度显不表中显不,当测闻触点检测到超闻的待检品时,系统停止运行,等待检测人员确认,并作出相应措施。除去固定在底座9上的各个系统之外,底座9外部还有控制箱部分、人机界面部分、电机驱动部分。人机界面主要包括ー个12864単色液晶显示屏,用来显示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的工作状况和产品信息。另一部分就是一个4X4键盘,用于输入各种控制指令。人机界面和驱动电机部分通过导线与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旁边的控制箱相连通。控制箱在全 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的一侧,控制箱的一侧设有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的电源开关。控制箱内部主要是控制电路部分,内部电路部分由以下几个主要元件组成ATMEGA8515微处理器,电源部分7805,驱动信号集成芯片74HC540。参照图12整个控制部分由微处理器控制步进电机驱动装置来驱动步进电机实现使能卡模块的传输、定位、坏品标识。微处理器指令通过隔离电路驱动步进电机,保证指令不受外界干扰,提高了步进电机的运行精度。控制部分由微处理器、键盘显示器、限位开关、电源管理、隔离电路、扩展通讯电 路、X方向电机驱动电路、Y方向电机驱动电路、步进系统电机驱动电路和PC机组成键盘通过线路与微处理器的PC相连,用于各种指令的输入。IXD显示器通过一些必要的驱动电路与微处理器的ro 口进行连接,完成对显示器的驱动。用于显示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的工作状况和产品信息。CIS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PB 口相连接,实现对智能卡模块的识别和计数。电源管理方面,使用了 7805芯片对整个电路系统进行供电。设计人员使用微处理器的PAO、PAl 口分别用于控制X方向步进电机7的运转步数和运转方向。PA3、PA4 口分别用于控制Y方向驱动电机6的运转步数和运转方向。PA6、PA7用于控制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2的运动状态。各个PA 口与相应步进电机之间通过74HC540相连接。74HC540与电机之间用航空插头进行连接,保证了信号传输的稳定。在该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结构设计的同时,设计人员设计了一整套的控制电路了控制软件,用于控制整个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的运转,实现人机沟通。并针对智能卡模块的标准设定了两套独立的算法,能够保证不同产品的精确传输和定位。还留出了扩展通讯电路,可以将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与电脑相连接,进行必要的数据交换,保证了整个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的准确性、可靠性。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在工作时,首先打开控制箱一侧的电源,给整个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供电。然后打开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相应的液压撑杆,将待检品放入其中,并将待检品最外侧的索引孔与压紧装置内传动齿轮的齿相对应。并根据待检品的型号选择标记条,选择好标记条之后打开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电源。本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根据待检品的不同,有四种工作模式(根据IS07816这一国际标准,目前接触式智能卡根据与外界信息交换的管脚不同,主要有6PIN和8PIN两种规格)。根据待检品的不同,进行相应模式的选择6PIN型基带检测先按数字“00”,再按“选择”键,屏幕显示“MODE :M3_TP”。6PIN型芯片检测先按数字“01”,再按“选择”键,屏幕显示“MODE :M3_IC”。8PIN型基带检测先按数字“10”,再按“选择”键,屏幕显示“MODE :M2_TP”。8PIN型芯片检测先按数字“11”,再按“选择”键,屏幕显示“MODE :M2_IC”。进行
该操作之后,产品合格数和产品总数将清零。开始工作时,启动相应开关,待检品在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中进行传输,其传输的驱动力由齿形皮带从传输驱动步进电机12取得,出料压紧装置11、出料引导装置14都是同进料压紧装置I采用同样的设计,从而避免同智能卡模块的表面进行接触,并且可以保证待检品的稳定传输,待检工位2中间有一条刚性细线,防止待见|旲块在待检工位上出现下垂现象。待检工位2下方防止了一面镜面反射板8,检测人员在检测时能同时检测模块的正反两个面。检验人员只能在“指示条标记”范围内进行目检,当检测人员发现不合格品之后,操作人员将不合格品位置通过键盘输入控制系统,微处理器得到不合格品位置指令后,驱动X方向步进电机7和Y方向步进电机6,其可以在待检工位2区域内任意运动,位置确定后,通过坏品标识部分5实现打孔标示。例如,发现05A和12B两处不合格,检验人员在键 盘上输入“05A”和“12B”,如果输入错误,按“清除/-30”键清除。然后按“确认/+30”键可自动进料计数和打孔。检验智能卡模块标识完成后,传输控制电机会将已经检验完毕的载带向前传输一个工位的距离,从而将新的待检品传输到待检验区域重复以上检验过程。在传输的同时,测高计数单元4中的CIS传感器将配合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对传输经过的智能卡模块进行计数,并将计数结果显示到系统的液晶显示器上面。同时测高部分还会对经过辅助传输压紧装置13的待检品进行高度测试,每一个待检品都会与测高传导臂10顶端的测高触点相接触,完成对每一个模块的测高工作,并将高度数值显示在高度显示表上,当系统发现超高的模块时会自动停止,检测人员对该产品进行确认并进行相应处理。该批待检品处理完成之后,检测人员通过相应操作对下一批待检品进行检验,如此往复。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紧装置和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上下两体连接在上部中间形成窗口,压紧装置上下相对安装在支撑装置的窗口内,压紧装置又包括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 ),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均为一体式圆柱状结构,两端和中间设置三个直径较大的限位轮,每两限位轮之间形成凹槽,进料传动齿轮(20)安装在进料下压紧轮(21)的两侧,进料传动齿轮(20)的齿距与载带两端的索引孔的孔距相适应,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之间为载带的运行通道,上下两限位轮接触压紧的区域为智能卡模块非有效工作面运行区域,限位轮的凹槽区域为智能卡模块有效工作面运行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进料上压盖板(26 )、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 ),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 )为上部两端设置向上的固定板,两固定板之间形成方口下方中间开孔的长方体,进料压紧装置 支架(23)其一端的固定板上开孔,进料支撑轴承(22)安装在固定板的孔内,进料上压盖板(26)为长方体板,进料上压盖板(26)下部一端开方口与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相对安装形成窗口,进料上压紧轮(15)安装在进料上压紧轮中轴(16)上后一起固定在进料上压盖板(26)内部上方的窗口内,进料下压紧轮(21)串在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上,两侧分别对称安装进料传动齿轮(20)和进料传动齿轮挡板(19),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端通过进料下压紧轮挡板(17)固定在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上方的固定板上,进料上压盖板(26)和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形成的窗口内进料上压紧轮(15)的下方,且与进料上压紧轮(15)接触连接,进料下压紧轮中轴(27)另一端穿过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固定板上的孔凸出于固定板外。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料压紧装置支架(23)的一侧中间固定有进料液压撑杆(25),进料液压撑杆(25)的上端部设有孔,底端部开孔内有轴,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组成,其上部有与进料液压撑杆(25)的上端部的孔相对应的孔,底部有与进料液压撑杆(25)底部的轴相对应的孔,进料液压撑杆(25)通过底部的轴与进料液压撑杆支架(24)上相对应的孔连接固定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采用导电橡胶制作。
专利摘要全自动智能卡模块检测装置用压紧装置,属于一种非接触式智能IC卡产品质量自动化检测,坏品打孔技术领域。压紧装置又包括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均为一体式圆柱状结构,两端和中间设置三个直径较大的限位轮,每两限位轮之间形成凹槽,进料传动齿轮(20)安装在进料下压紧轮(21)的两侧,进料传动齿轮(20)的齿距与载带两端的索引孔的孔距相适应,进料上压紧轮(15)和进料下压紧轮(21)之间为载带的运行通道,限位轮区域为智能卡模块非有效工作面运行区域,限位轮的凹槽区域为智能卡模块有效工作面运行区域。采用本装置,能够保证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不接触智能卡模块的有效工作面,防止其表面划伤、磨伤。
文档编号G01N35/10GK202757946SQ20122040763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6日
发明者朱林, 于胜武, 陈长军 申请人:山东凯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