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换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1230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智能换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能表更换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换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场电能表的轮换工作,都是采用手工填单进行记录。填写内容包括更换前后两电能表的型号、电压、资产编号、容量、电能表示数、互感器倍率、铅封号等信息。手工换表时在进行工作单填写过程中,存在记录效率低、记录准确率难以实现100%、填写数据不易辨认、查找等缺点。

在现场进行电能表新旧轮换时,记录的信息从获取到录入营销数据系统的过程中,必然经过现场手工填单记录,该过程不仅效率低且极容易出错,如果一位数或者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可能导致公司电量损失或者给客户带来麻烦,会使整个电能表轮换的工作周期较长,同时纸质的记录工作单不易存放,查找也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现场电能表轮换数据记录过程存在的效率低、填写不方便、不易查找、辨认等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换表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换表装置,包括端盖、环形容体及底座;在底座上设置垂直的柱体,环形容体套置在柱体外,端盖设置在环形容体上端;在所述环形容体上沿垂直方向布置多层层室,每层层室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多个室腔;对应各室腔在外侧设置腔门,在腔室内通过抽拉式滑轨结构各自设置电能表座;在端盖上设置控制单元及与控制单元连接的连接的显示屏、录入面板和多个USB插口;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数据存储模块,通过USB插口连接有扫描设备和/或影像录入设备;底座内嵌置电源。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通信模块,使通信模块与远程的管理系统进行对接连接,实现数据的传送。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数据检测模块,数据检测模块对电能表信息表单上必要的数据进行齐全性检测。

所述录入面板上设置指纹采集装置。

在各室腔内,对应于电能表座设置位置感应器,位置感应器连接控制单元。位置感应器对电能表座的移入、移出动作进行感应并将感应的动作信息反馈至控制单元,并经控制单元将后续的操作提示显示在显示屏上。

进一步,所述环形容体为分体式结构,即各层室形成独立单元,分为多个叠置层室和一个端部层室;在所述底座上的柱体上设置沿垂直方向的定位卡槽,对应定位卡槽在叠置层室及端部层室的内环壁上分别设置轴向的定位凸起;在底座的上端面与置于最下部的叠置层室对应的部分设置插槽,在插槽的底部设置金属电极;在叠置层室的下端设置电极插头,在上端设置内底面有金属电极的插槽;在端部层室的下端设置电极插头,在端部层室的内环壁上设置环状金属电极且通过内置导线连接所述端部层室下端设置的电极插头与其上设置的环状金属电极。所述底座的柱体上端设置与端盖连接的电源插孔,在柱体的外壁上对应端部层室上的环状金属电极设置有电极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其能提高电能表轮换工作中,电能表信息表单数据记录过程效率低的缺陷,消除现场进行数据记录时存在的填写不方便、事后记录信息难以查找或辨认的缺陷。实现电能表轮换过程,电能表数据信息记录的电子化,使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及录入效率同步得到大大提高。且数据信息储存简单有序,查找方便。

设置通信模块后,能够实现远程与管理系统的数据传送,为记录数据的可靠性存储及查找、管理提供保障。能够保证数据向管理系统输送时,管理系统获取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消除了人工向管理系统中进行二次数据录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者因读取的数据填写不易辨认时造成的记录数据失误风险,做到数据录入、传递过程始终准确无误,简化了电能表现场轮换的工作流程。

设置数据检测模块来对电能表信息表单上必要的数据进行齐全性检测,能够有效避免重要数据的遗漏。

通过位置感应器对各室腔内安置电能表的拿取使用状态及存放状态进行感应,便于对室腔电能表的数据信息实现有效且可靠的监管,明确该智能换表装置中各室腔内电能表的状态(即区分出是新表还是旧表),为工作过程中,该智能换表装置所容纳之电能表的数据查找提供便利,使在进行电能表轮换操作时,操作人员能够迅速区分新、旧电能表,准确选取出需要的新电能表。特别是与通信模块结合后能够对该智能换表装置内的电能表实现数据的迅速更新,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保障。

将环形容体设为分体结构后,一方面便于该智能换表装置的生产制造,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及工艺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能够延长该智能换表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即在智能换表装置存在损坏时,在分体式结构下仅需要进行相应部分的更换或者维修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主视方向上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环形容体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底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环形容体上层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环形容体分体式结构下各层室间的对应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端盖,2环形容体,21层室,21A叠置层室,21B端部层室,211室腔,212腔门,213电能表座,214位置感应器,22电极插头,23金属电极,24环状金属电极,3底座,31柱体,311定位卡槽,312电源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下面便结合附图及操作说明对其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讲解。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智能换表装置,包括端盖1、环形容体2及底座3。

在端盖1上设置控制单元及与控制单元连接的连接的显示屏、录入面板和多个USB插口。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中含有存储卡插接端口。通过USB插口连接扫描设备,通过扫描设备扫描旧电能表的条形码将旧电能表的资产编号、型号、电压、容量等信息录入并存储在数据存储模块中(信息能够拷贝到存储卡中,可以设置数据的复制加密功能)。如果扫描设备具备红外通信功能,则可通过红外通信功能模块从电能表抄表终端读取电能表示数(总、尖、峰、平、谷)。控制单元内含有可编程控制器单元或者单片机等能够编程的部分。

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USB插口连接影像录入设备,通过影像录入设备对现场的电能表外观状态及电能表读数进行必要的图像或者影像采集并将其传送至数据存储模块,在数据存储模块中建立对应存储目录下的子文件。进行图像或者影像的采集,是为了防止语言描述的局限性或者无法进行信息的文字化采集时利用的辅助采集手段。即仅在无法进行准确的文字记录时,为还原现场、明确责任等,可通过采集图片或影像进行信息的记录。

所述录入面板上设置按键(包括但不限于10个阿拉伯数字键、26个英文字母键、确认键、删除键等)及指纹采集装置。

装换新表后,通过扫描设备扫描新电能表上的条形码录入新电能表的所有信息,现场确认的互感器、新、旧铅封封印等信息并经过录入面板输入存储在数据存储模块中。工作人员、用户能够现场录入指纹进行信息确认。上述形成的所有信息在控制单元的数据存储模块中以生成的电能表装换电子工作单的形式存储,经USB插口连接打印设备后可现场打印工作单,由用户确认签字。设置的指纹采集装置可以让客户录入指纹进行确认,以实现无纸化工作。USB插口通过数据线能与外部设备建立连接,实现数据之间的传输。所述控制单元还可以包括GPRS通信模块,从而使之与(营销)管理系统间能够实现远程数据传送,将电子工作单信息录入远程的管理系统。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底座3上沿其轴向设置同轴的柱体31,环形容体2套置在柱体31外,使环形容体2的内周壁与柱体31外壁接触配合。端盖1设置在环形容体2上端。底座3内嵌置电源,电源通过内置电路连接至端盖1。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所述环形容体2上沿垂直方向布置多层层室21,每层层室21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多个室腔211(如图2、图4中所示设置的室腔211个数不同,仅与该装置中环形容体2的外形尺寸相关,不影响本专利技术内容);对应各室腔211在外侧设置腔门212,在腔室211内通过抽拉式滑轨结构各自设置电能表座213。这样打开腔门212便可以将电能表座213拉出,取下其上的电能表,然后放上卸下的旧电能表后将电能表座213推回,最后再关闭腔门212。在各室腔211内,对应于电能表座213设置位置感应器214,位置感应器214连接控制单元。图4所示中的位置感应器214固定在了室腔211底壁上,感应的是电能表座213的拉出和推入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其也可以设置在电能表座213上并置于电能表放置位置的下部,感应的是电能表的移出和放回动作。位置感应器214的上述两种安装位置所涉及之方式均应理解为上述的技术性描述“在各室腔211内,对应于电能表座213设置位置感应器214”所包含。

以图4所示位置感应器214的安放形式为例进行说明:在位置感应器214感应到有移出动作时(向设备首次放入新电能表后进行的程序设定),其会将感应的信号反馈至控制单元,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相应的提示信息,工作人员进行确认后(按下确认键)控制单元便会将该位置对应之电能表的信息单进行传送,在控制单元的数据存储模块中对应的信息单上显示该电能表状态为取出应用。对应位置的(新)电能表被取出后,将拆卸下来的旧电能表放回到该空缺位置,扫描条形码及通过录入面板录入信息后,在控制单元的数据存储模块中建立新信息单(与拆下的旧电能表对应),将电能表座213推回室腔21内并关闭腔门212后,该建立的新信息单上显示状态为更换回收,同样地,此时位置感应器214会将感应的信号反馈至控制单元,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相应的提示信息,工作人员进行确认后(按下确认键)控制单元便会将该位置重新对应之(旧)电能表的信息单进行传送。在控制单元进行信息传送时,至少要向其数据存储模块中传输一份表单信息,在建立远程的通信连接后也同时向管理系统传送一份相同的表单信息。

在所述控制单元中还能够包括数据检测模块。设置的数据检测模块作用是对录入的必要数据是否齐全进行检测,防止遗漏必要的记录信息。对于那些为必要的记录信息,可通过程序进行设定。在必要信息记录不全时,在显示屏上会给出警示。数据检测模块只检测必要信息的齐全性而不检测信息的准确性。

根据室腔211所在层室21层数的不同及同一层室21不同室腔211位置,在各室腔211的腔门212上设有编号,如最下端一层的层室21的各室腔211编号为1A、1B、1C、1D....,其上一层编号为2A、2B、2C、2D....,以此类推。在控制单元的数据存储模块中,设置形成的文件夹编号为1A文件夹、1B文件夹、1C文件夹、1D文件夹....,2A文件夹、2B文件夹、2C文件夹、2D文件夹....等。对应的文件夹中形成该位置存放过的所有电能表的子文件记录单并通过日期进行区分,如在1A文件夹内形成了2016-5-5-2pm文件、2016-5-5-6pm文件、2016-5-15-9am文件、2016-5-25-1pm文件等。

如图5所示,所述环形容体2为分体式结构,即各层室21形成独立单元,分为多个叠置层室21A和一个端部层室21B。在所述底座3上的柱体31上设置沿垂直方向的定位卡槽311,对应定位卡槽311在叠置层室21A及端部层室21B的内环壁上分别设置轴向的定位凸起,作用是保证上下各层层室21上A类编号、B类编号、C类编号等(如图4)分别在同一垂直方向上对应,以便于查找。在底座3的上端面与置于最下部的叠置层室21A对应的部分设置插槽,在插槽的底部设置金属电极23。在叠置层室21A的下端设置电极插头22,在上端设置内底面有金属电极23的插槽。在端部层室21B的下端设置电极插头22,在端部层室的内环壁上设置环状金属电极24且通过内置导线连接所述端部层室21B下端设置的电极插头22与其上设置的环状金属电极24。所述底座3的柱体31上端设置与端盖1连接的电源插孔312,在柱体31的外壁上对应端部层室21B上的环状金属电极24设置有电极片。从而将各层层室21及端盖1与底座3内的电源连接。底座3内的电源可为锂电池,并对应设置有充电插口或者太阳能充电板。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