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油防堵塞集输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9933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油防堵塞集输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输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采油防堵塞集输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田地面原油集输计量流程中,一般采用流量计作为原油产量的计量装置,同时,为防止油井排来液中较大粒径的杂质进入流量计,往往在流量计之前安装过滤器,以减少流量计的损坏机率,降低计量误差。目前,由于油田采用掺水伴热流程,生产过程中高温产生的水垢,以及长时间生产后油管产生的锈垢和井下出沙等因素的影响,油田计量站所使用的单滤网过滤器明显不适应现场生产需要,过滤效果差,由此造成流量计损坏、误差增大等问题,降低了资料录取的准确率,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并且维修作业频繁,过滤器清洗工作量大,现场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采油防堵塞集输计量装置。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管道本体(1)、阻挡帽(2)、旋流装置(3)、圆形孔板(4)、流量反馈器(5)、固定板(6)、流量计(7),在管道本体(1)的左端内部设有旋流装置(3),在旋流装置(3)的左端端部安装有阻挡帽(2),在旋流装置(3)的右侧设有带龙骨的圆形孔板(4),圆形孔板(4)通过龙骨固定在管道本体(1)的内壁上,在管道本体(1)的中部设有流量计(7),流量计(7)的下端穿入管道本体(1)的内部并通过固定板(6)固定在管道本体(1)上,流量计(7)的下端设有流量反馈器(5),所述的流量反馈器(5)为圆锥形流体,在流量反馈器(5)的前侧锥形头上设有前流量孔(5.1),在流量反馈器(5)的后侧设有后流量孔(5.2),在流量反馈器(5)的侧壁上设有侧流量孔(5.3),所述的前流量孔(5.1)和后流量孔(5.2)为锥形结构。

上述的侧流量孔(5.3)为圆柱形的斜孔。

上述的旋流装置(3)的导杆上设有多组凸起。

上述的圆形孔板(4)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1),通孔(4.1)为圆锥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旋流装置的转动对较大粒径的杂质进行搅拌分解,防止圆形孔板堵塞,避免了较大粒径的杂质进入流量反馈器,影响流量反馈器的正常使用,避免了对流量计的损坏,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有效提高了流量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圆形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流量反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管道本体1、阻挡帽2、旋流装置3、圆形孔板4、流量反馈器5、固定板6、流量计7、通孔4.1、前流量孔5.1、后流量孔5.2、侧流量孔5.3。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管道本体1、阻挡帽2、旋流装置3、圆形孔板4、流量反馈器5、固定板6、流量计7,在管道本体1的左端内部设有旋流装置3,在旋流装置3的左端端部安装有阻挡帽2,在旋流装置3的右侧设有带龙骨的圆形孔板4,圆形孔板4通过龙骨固定在管道本体1的内壁上,旋流装置也通过龙骨固定在圆形孔板4上,在管道本体1的中部设有流量计7,流量计7的下端穿入管道本体1的内部并通过固定板6固定在管道本体1上,流量计7的下端设有流量反馈器5,所述的流量反馈器5为圆锥形流体,在流量反馈器5的前侧锥形头上设有前流量孔5.1,在流量反馈器5的后侧设有后流量孔5.2,在流量反馈器5的侧壁上设有侧流量孔5.3,所述的前流量孔5.1和后流量孔5.2为锥形结构。

其中,侧流量孔5.3为圆柱形的斜孔,前流量孔相对于后流量孔略大一些,能够使油液更容易进入;所述的旋流装置3的导杆上设有多组凸起,凸起能够增大旋流装置在旋转时对较大粒径的杂质碰撞的摩擦力,提高工作效率。

其中,圆形孔板4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1,通孔4.1为圆锥形结构,圆锥形结构能够将较大粒径的杂质的挡在外面,避免较大粒径的杂质经过流量反馈器,对流量计造成损坏,影响流量计的准确率。阻挡帽2的作用是对较大颗粒的杂质进行阻隔,起到保护作用。

工作原理:油井采出后的油经过管道本体,在管道本体的内部先经过旋流装置,带动旋流装置旋转,旋流装置上的螺旋导流叶片在旋转时对油液中较大粒径的杂质进行搅拌分解,导杆上的凸起能够增大杂质碰撞的摩擦力,使分解更彻底,被搅拌后的油液经过圆形孔板时通孔会阻止相对较大的杂质通过,被隔离的杂质会再次被螺旋导流叶片进行搅拌分解,最终得到含有较细杂质的油液,较细杂质的油液经过流量反馈器,当进入前侧锥形头上的前流量孔后,流量反馈器内腔的液体流速减慢,流体受到回流的作用,通过流量反馈器对流量计信息的反馈实现对油液的流量的计量。

通过旋流装置的转动对较大粒径的杂质进行搅拌分解,防止圆形孔板堵塞,避免了较大粒径的杂质进入流量反馈器,影响流量反馈器的正常使用,避免了对流量计的损坏,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有效提高了流量计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