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气密性测试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急逃生滑梯吸气器测试台。
背景技术:
应急逃生滑梯是飞机的救生设施之一,主要用于飞机在紧急情况下疏散旅客,使旅客及机组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客机上撤离到地面并且尽可能减小人员受到伤害。应急逃生滑梯附带的吸气器,可以在充气时通过文氏管效应打开吸气器的瓣状活门,把外界空气吸入滑梯包,这样应急逃生滑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充满气体。
由于应急逃生滑梯的吸气器需要进行气密性测试,包括瓣状板渗漏测试、单向阀渗漏测试、瓣状封严测试及吸气器耐压测试等,这些测试需要吸气器测试台来实现。而吸气器测试台又没有现成的设备,无法满足航空维修的要求,国外OEM原厂价格及其昂贵且周期很长,导致公司的运营成本极高,一般公司无法承受,所以自主研发一套吸气器测试台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急逃生滑梯吸气器测试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吸气器测试没有现成的设备,无法满足航空维修的要求的问题,以满足公司生产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急逃生滑梯吸气器测试台,包括测试台本体和吸气器夹具,所述测试台本体表面上开设有一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下方连接有吸气器夹具安装架,所述吸气器夹具固定在所述吸气器夹具安装架中;所述吸气器夹具包括底座、橡胶垫、螺栓以及卡箍,所述卡箍放置在所述底座顶端,所述橡胶垫放置在所述卡箍的周侧,所述螺栓从上往下依次穿过卡箍和橡胶垫后与底座固定,所述卡箍放置在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底座侧面开设有一个管路进气孔。
优选的,所述测试台本体表面采用ZG200-400铸钢,并铺有3mm防滑、防静电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底座采用不锈钢型材。
优选的,所述橡胶垫厚度为5mm。
优选的,所述卡箍连接吸气器。
优选的,所述管路进气孔连接耐压管及空压机。
优选的,所述耐压管采用外径30-35mm,壁厚2.5-3.5mm,4.2psig工作压力,PVC软管。
优选的,所述空压机采用功率750W,电压220V,电流3.2A,气罐容积24L,流量60L/min,工作压力0.8Mpa,配有大开面压力表,0-10psig,精度0.2%,配有手动调压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是为波音777飞机的应急逃生滑梯吸气器所设计的专用测试设备。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对波音777飞机应急逃生滑梯吸气器的测试,降低测试成本和测试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能够完全满足飞机应急逃生滑梯吸气器测试的要求,有良好的性能,同时经济成本低,市场前景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气器夹具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气器夹具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台本体立体图。
图中:1、测试台本体;2、吸气器夹具;3、安装孔;4、吸气器夹具安装架;5、底座;6、橡胶垫;7、螺栓;8、卡箍;9、管路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应急逃生滑梯吸气器测试台,可分离为测试台本体1和吸气器夹具2两部分。如图3所示,测试台本体1表面上开设有一个安装孔3,安装孔3下方连接有一个吸气器夹具安装架4,吸气器夹具2就固定在吸气器夹具安装架4中;测试台本体1表面采用ZG200-400铸钢,并铺有3mm防滑、防静电橡胶垫。如图1和图2所示,吸气器夹具2由底座5、5mm橡胶垫6、八个螺栓7以及卡箍8组成,卡箍8放置在底座5顶端,5mm橡胶垫6放置在卡箍8的周侧,八个螺栓7分别从上往下依次穿过卡箍8和5mm橡胶垫6后与底座5固定,卡箍8放置在测试台本体1的安装孔3中;底座5采用不锈钢型材,侧面留有一个管路进气孔9,该管路进气孔9用于连接耐压管及空压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根据测试对象吸气器的尺寸制作吸气器夹具2,并固定于测试台本体1,吸气器夹具2的作用是固定吸气器及连接气源;吸气器夹具2顶端使用5mm橡胶垫6,用八个螺栓7固定连接,用于密封及保护吸气器表面,使用卡箍8连接吸气器;使用底座5上的管路进气孔9连接耐压管及空压机;耐压管选用外径30-35mm,壁厚2.5-3.5mm,4.2psig工作压力,PVC软管;空压机选用功率750W,电压220V,电流3.2A,气罐容积24L,流量60L/min,工作压力0.8Mpa,并配有大开面压力表,0-10psig,精度0.2%,配有手动调压阀。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