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4374发布日期:2019-06-26 00:3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工业生产,如金属印刷、绝缘材料、漆包线、炼焦、油漆和化工等行业都产生大量含有硫化物的废气,此外,工业或生活污水处理场由于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废水在处理过程中也常常挥发出大量硫化物,尤其是废水预处理设施如均质池、缓冲池、浮选池、隔油池和酸化池等,挥发出的硫化物浓度较高,因此对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显得十分重要。

但是,化工废气中除了硫化物外,还含有氯化合物、碳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这都影响了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的准确性,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其创新点在于:还包括脱硫塔和蒸发器;

所述脱硫塔的侧壁下方设有进气管道,并与脱硫塔侧壁密封连通;所述进气管道上还设有气体流量计;

所述脱硫塔的上半部分分布有数层用于喷射碱性溶液的喷雾装置,所述喷雾装置的结构为:在喷雾管道上通过连接件连接数个喷雾嘴构成,所述喷雾嘴沿脱硫塔水平方向依次分布。

所述脱硫塔的底部通过管路A与蒸发器的一端连通;

所述蒸发器的另一端与管路B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在连接处还设有可手动开启关闭的闸板;

所述管路B的另一端与检测仪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检测仪检测前采用了脱硫塔和蒸发器混合使用的设计,化工废气进入脱硫塔后,化工废气中的硫化物与碱性溶液进行脱硫反应,生成的新硫化物随着溶液进入蒸发器进行蒸发,从而产生硫化物晶体,然后硫化物晶体再通过管路B进入检测仪进行检测,从而避免了化工废气中的其他化合物对硫化物检测的影响,提高了硫化物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喷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脱硫塔;2-进气管道;3-排气口;4-气体流量计;5-喷雾装置;6-管路A;7-蒸发器;8-管路B;9-闸板;10-检测仪;11-喷雾管道;12-喷雾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10,该检测仪10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累述。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新点为:在检测仪10检测前采用了脱硫塔1和蒸发器7混合使用的设计,如图1所示,所述脱硫塔1为采用不锈钢316L材质制成的中空柱状塔体,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能。脱硫塔1顶部设有排气口3,用于排放脱硫反应后的废气。脱硫塔1的侧壁下方设有进气管道2,并与脱硫塔1侧壁密封连通;进气管道2上还设有气体流量计4,用于记录进气管道2中流过的化工废气量。

脱硫塔1的上半部分分布有数层喷雾装置5,喷雾装置5的结构如图2所示,喷雾装置5的结构为:在喷雾管道11上通过连接件连接数个喷雾嘴12构成,而喷雾管道11固定连接在脱硫塔1的侧壁外侧,并与碱性溶液连通,从而喷射出雾状碱性溶液。每一个喷雾装置5均采用不锈钢316L材质,具有防腐和防污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脱硫塔1、蒸发器7和检测仪10的具体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脱硫塔1的底部通过管路A6与蒸发器7的一端连通,蒸发器7的另一端与管路B8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在连接处设有可手动开启关闭的闸板9,而管路B8的另一端与检测仪10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化工废气中硫化物检测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工作流程如下:

1.化工废气进入进气管道2,由气体流量计4记录进气管道2中流过的化工废气量。

2.化工废气通过进气管道2进入脱硫塔1后继续上升,与喷雾装置5喷射的雾状碱性溶液接触,化工废气中硫化物与碱性溶液进行脱硫反应,未经反应的化合物随着化工废气继续上升从排气口3排出,而反应生成新的硫化物随着碱性溶液落入脱硫塔1底部。

3.含有新的硫化物的碱性溶液通过管路A6进入蒸发器7(正常情况下闸板9为关闭状态)进行蒸发,从而产生硫化物晶体,当蒸发完全后,手动打开闸板9,使硫化物晶体通过管路B8进入检测仪10进行检测。

4.检测仪10检测得到的数据再与气体流量计4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化工废气中硫化物的含量,避免了化工废气中的其他化合物对硫化物检测的影响,提高了硫化物检测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