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声衬试验件、组装方法及其测试结构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24940发布日期:2019-11-26 02:28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声衬试验件、组装方法及其测试结构与流程

本申请属于声衬试验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声衬试验件、组装方法及其测试工装。



背景技术:

为降低发动机的噪声多在其机匣内铺设声衬,声衬多包含有背板、蜂窝芯、消音板,其中,消音板上具有多个消音孔,蜂窝芯与消音板形成多个并联的亥姆霍兹共振腔,将声能转化为动能,对声波进行耗散,达到降噪效果。

为满足飞机减重及其他方面的需求由复合材料制造的声衬正逐步取代由金属材料制造的声衬,该种声衬多采用分体式,以便于在发动机机匣内进行拆装。

为验证复合材料声衬的降噪性能以及为声衬的设计、改进提供有效支撑,需对加工声衬试验件,将该声衬试验件组装至测试工装进行试验测试,当前相关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1)、声衬试验件由分体式声衬组装至声衬机匣内形成,组装过程繁琐,影响试验效率;

2)、针对一定尺寸的分体式声衬,需专门设计相应尺寸的加工设备对其进行加工,进行不同尺寸的声衬试验,需要各自设计相应尺寸的加工设备对不同尺寸的分体式声衬进行加工,加工设备利用率较低;

3)、测试工装包括发动机及进气管,对声衬试验件进行测试时,将声衬试验件组装至该测试工装,使声衬试验件的一端与发动机进口对接,另一端与进气管的出口对接,若进行不同尺寸的声衬试验件,需对应更换相应尺寸的发动机及进气管,以满足与声衬试验件的对接需求,测试工装利用率低。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声衬试验件、组装方法及其测试工装,以于克服或减轻现有技术至少一方面的缺陷。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提供一种声衬试验件,包括:

声衬机匣;

环形蜂窝芯,由复合材料制造,其外侧与声衬机匣的内表面连接;

环形消音板,由复合材料制造,其外表面与蜂窝芯的内侧粘接。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声衬机匣两端的外壁均具有安装边;

环形消音板两端的外壁具有连接边,环形消音板每端的连接边延伸至声衬机匣对应端的安装边的外侧,且与该端的安装边粘接。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环形消音板沿其径向被分割为两段,环形消音板由该两段沿轴向对接而成。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环形消音板的对接部位粘接和/或铆接。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其外表面与声衬机匣的内表面粘接,其内表面与蜂窝芯的外表面粘接。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声衬机匣的内表面具有螺纹槽。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声衬试验件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外表面与声衬机匣内表面粘接;

步骤二、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内表面与环形蜂窝芯外侧粘接;

步骤三、环形消音板外表面与环形蜂窝芯粘接,其两端的连接边与声衬机匣对应端的安装边粘接;

步骤四、环形消音板的两端对接。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声衬试验测试结构,包括:

发动机;

第一对接机匣,其一端与发动机入口对接;

任一上述的声衬试验件,其声衬机匣的一端与第一对接机匣的另一端对接;

第二对接机匣,其一端与声衬机匣的另一端对接;

进气管,其出口端与第二对接机匣的另一端对接。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第一搭对接机匣与声衬机匣对接一端的外壁具有第一对接边,第一对接边与声衬机匣位于该端的安装边连接;

第二对接机匣声衬机匣对接一端的外壁具有第二对接边,第二对接边与声衬机匣位于该端的安装边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第一对接机匣外壁具有多条第一加强筋;

第二对接机匣外壁具有多条第二加强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衬试验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衬试验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衬试验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衬试验测试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衬试验测试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其中:

1-声衬机匣;2-环形蜂窝芯;3-环形消音板。4-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5-发动机;6-第一对接机匣;7-第二对接机匣;8-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6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方面提供一种声衬试验件,包括:

声衬机匣1;

环形蜂窝芯2,由复合材料制造,其外侧与声衬机匣1的内表面连接;

环形消音板3,由复合材料制造,其外表面与蜂窝芯2的内侧粘接。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声衬试验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将声衬试验件的蜂窝芯、消音板设计为环形,一方面便于加工、组装,另一方面其在声衬试验件内径一定的情况下,对于不同厚度的声衬试验件可由一套加工设备完成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加工设备的使用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形蜂窝芯2、环形消音板3由环氧树脂基芳纶纤维材料制造。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声衬机匣1两端的外壁均具有安装边;

环形消音板3两端的外壁具有连接边,环形消音板3每端的连接边延伸至声衬机匣1对应端的安装边的外侧,且与该端的安装边粘接。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声衬试验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设计声衬机匣1两端的外壁均具有安装边,一方面可便于声衬机匣1与发动机5、进气管8的连接,另一方面可与环形消音板3两端外壁的连接边对接粘接,使声衬试验件各个部件间结合紧密。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形消音板3沿其径向被分割为两段,环形消音板3由该两段沿轴向对接而成,以便于声衬试验件的装配、组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形消音板3的对接部位粘接和/或铆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

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4,其外表面与声衬机匣1的内表面粘接,其内表面与蜂窝芯2的外表面粘接。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声衬试验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玻璃纤维与金属和非金属均有良好的粘接性,在声衬机匣1与环形蜂窝芯2之间设置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4进行粘接,可以有效提高声衬机匣1与环形蜂窝芯2之间的粘接强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声衬机匣1的内表面具有螺纹槽,以使声衬机匣1与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4之间可以填充以及保持有较多的胶,以增强声衬机匣1与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4之间的粘接效果。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声衬试验件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4外表面与声衬机匣1内表面粘接;

步骤二、环形玻璃纤维过渡层4内表面与环形蜂窝芯2外侧粘接;

步骤三、环形消音板4外表面与环形蜂窝芯2粘接,其两端的连接边与声衬机匣1对应端的安装边粘接;

步骤四、环形消音板的两端对接。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组装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用以实现对上述声衬试验件的组装。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声衬试验测试结构,包括:

发动机5;

第一对接机匣6,其一端与发动机入口对接;

任一上述的声衬试验件,其声衬机匣1的一端与第一对接机匣6的另一端对接;

第二对接机匣7,其一端与声衬机匣1的另一端对接;

进气管8,其出口端与第二对接机匣7的另一端对接。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声衬试验测试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设置声衬试验件与发动机5的进口通过第一对接机匣6对接,以及设置声衬试验件与进气管8的出口通过第二对接机匣7对接,其可在声衬试验件内径一定的情况下,可通过对第一对接机匣6、第二对接机匣7尺寸进行设计实现同厚度的声衬试验件与发动机5的进口、进气管8的出口的对接,而无需更换不同尺寸的发动机、进气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动机、进气管的使用率,亦即提高声衬试验件测试工装的使用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对接机匣6与声衬机匣1对接一端的外壁具有第一对接边,第一对接边与声衬机匣1位于该端的安装边连接;

第二对接机匣7声衬机匣1对接一端的外壁具有第二对接边,第二对接边与声衬机匣1位于该端的安装边连接。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声衬试验测试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声衬机匣1两端的安装边对应与第一对接机机匣6上的第一对接边、第二对接机匣7上的第二对接边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以是通过螺栓连接,以能够将位于其间的环形消音板3两端的连接边夹紧,从而使声衬机匣1与环形消音板3连接牢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对接机匣6外壁具有多条第一加强筋;

第二对接机匣7外壁具有多条第二加强筋。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