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装置,血液分析方法及溶血剂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48472阅读:来源:国知局
此外,雪崩光电二极管58构成为:对由光学滤光器58a选择波长后的侧向焚光成分进行光电变换,将由此生成的电信号(侧向荧光信号)传送到放大器58b。然后,放大器58b构成为:放大传送的侧向焚光信号而输出到控制部8。
[0078]DC测定部6构成为:可通过鞘流DC检测法测定红细胞数(RBC)及血小板数(PLT)。此外,DC测定部6构成为:也可通过红细胞脉冲波高值检测法,得到血细胞比容值(HCT)计算用测定数据。再有,DC测定部6也用于淋巴细胞比例计算用白细胞数(WBC)检测。如此通过将DC测定部6共用于红细胞数及血小板数的测定、血细胞比容值(HCT)计算用测定数据的取得、淋巴细胞比例计算用白细胞数(WBC)检测,从而无需为测定这些项目而分别设置测定部。此外,DC测定部6具有流动池,构成为:测定样品从隔室22被移送到此流动池。例如,进行红细胞数及血小板数的测定时,如图8所示,血液样品和稀释液在隔室22中混合制备而成的测定样品与鞘液(稀释液)一同从样品供给部4被移送到流动池。然后,流动池内形成测定样品被鞘液(稀释液)包裹的状态的液流。
[0079]HGB测定部7构成为:通过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量(HGB)。HGB测定部7,如图9所示,具有收容稀释样品的池,构成为:测定样品从隔室22被移送到此池。然后,HGB测定部7具有照射波长约555nm的光的发光二极管,构成为:通过用从发光二极管的光照射上述池中的测定样品来测定其吸光度。再有,进行血红蛋白的测定时,在隔室22中混合血液样品、稀释液及溶血剂100而制备测定样品。
[0080]控制部8由CPU、ROM、RAM等构成,构成为:进行测定单元2的各部的运作控制。
[0081]通信部9是例如,RS-232C接口、USB接口、以太网(注册商标)接口,构成为:可与数据处理单元3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
[0082]数据处理单元3,如图2所示,由配备CPU31、ROM32、RAM33、硬盘34、通信接口 35、键盘及鼠标等的输入部36,及显示装置37的计算机构成。数据处理单元3的硬盘34中安装有操作系统和分析处理从测定单元2接收的测定数据的应用程序。
[0083]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数据处理单元3的CPU31构成为:通过运行此应用程序来分析处理测定数据,计算出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量(HGB)、血细胞比容值(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数(PLT)。再有,CPU31构成为:使用前向散射光信号、侧向散射光信号、侧向荧光信号来制备散点图而将白细胞分为5类:嗜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Mono)、嗜酸性粒细胞(EO)、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84]通信接口 35是例如,RS-232C接口、USB接口、以太网(注册商标)接口,构成为可与测定单元2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
[0085]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溶血剂100,如图10所示,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34.1mM,硬脂基三甲基氯化铵;1.7禮),且不含标记物。标记物是指,给测定对象细胞赋予选择性,成为测定用标记的物质,例如,对测定对象细胞的核酸进行染色的荧光染料。此外,此溶血剂100具有将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的性质。此外,如后所述,各测定中用到的各测定样品分别与溶血剂100的稀释倍数及血液样品的稀释倍数不同。如此,可通过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使用组成不同的2种类以上的溶血剂而仅改变稀释倍数来将测定样品中的白细胞分为4类,且取得测定样品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此外,染色液包括:具有图11所示化学式的结构的荧光染料(例如,Invitrogen公司的Hoechst34580)和图11所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群之一。此荧光染料可被半导体激光光源52a发射的蓝紫色激光(波长约405nm)激发。
[0086]接下来,参照图12?图17,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血液分析装置I中样品分析处理进行说明。
[0087]首先,血液分析装置I起动,进行应用程序等的初始化后,步骤SI中,数据处理单元3的CPU31判断是否有从用户的测定开始指示,重复此判断至有指示。然后,有测定开始指示时,步骤S2中,从数据处理单元3向测定单元2发送测定开始指示信号。
[0088]然后,步骤S21中,测定单元2的控制部8判断是否接收到测定开始指示信号,重复此判断至接收到。测定单元2 —旦接收到测定开始指示信号,步骤S22中,由移液器21从采血管设定部2a中设定的采血管20吸引血液样品。
[0089]然后,步骤S23中,样品供给部4制备出RBC/PLT测定样品(以下称为第3测定样品)。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从稀释液容器24指定量(例如,2.0mL)的稀释液,及由移液器21从采血管20吸引的指定量(例如,6yL)的血液样品被供给到隔室22,搅拌。由此,制备出指定量(例如,2.0mL)的第3测定样品。其后,步骤S24中,隔室22内的第3测定样品的一部分(例如,ImL)与鞘液(稀释液)一同被移送到DC测定部6,同时由DC测定部6进行第3测定样品的RBC及PLT检测。
[0090]接下来,步骤S25中,由样品供给部4制备出WBC (DC检测用)*HGB测定样品(以下称为第2测定样品)。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从溶血剂容器25向残留指定量(例如,ImL)的第3测定样品的隔室22供给指定量(例如,0.5mL)的溶血剂100,搅拌。S卩,血液样品和稀释液在隔室22中混合后,混合溶血剂100而制备出第2测定样品。由此,由于溶血剂于被稀释液稀释的状态与血液样品混合,从而可抑制血液样品与比期望浓度高的浓度的溶血剂混合。如此制备出溶血剂100被稀释3倍(溶血剂/稀释液=1/2),血液样品被稀释500倍的第2测定样品。此外,由此,红细胞溶血,同时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此外,由于可通过使第2测定样品中溶血剂100的稀释倍数(3倍)小于后述第I测定样品中溶血剂100的稀释倍数(25倍)来使测定样品中的红细胞真正溶血,可更精确取得血红蛋白浓度。其后,步骤S26中,隔室22内的第2测定样品被移送到DC测定部6,进行第2测定样品的WBC测定。此外,步骤S27中,第2测定样品被移送到HGB测定部7,进行第2测定样品的HGB检测。
[0091]然后,步骤S28中,由样品供给部4制备出WBC(分类用)测定样品(以下称为第I测定样品)。具体而言,与上述第2测定样品中所含的溶血剂相同的溶血剂100被稀释25倍(溶血剂/稀释液=1/24)的指定量(例如,ImL)的稀释溶血剂,及从采血管20吸引的指定量(例如,1yL)的血液样品被供给到隔室23,搅拌。由此,制备出血液样品被稀释100倍的第I测定样品。此外,由此,使用溶血剂容器25中收容的共通的溶血剂100,可制备第I测定样品及第2测定样品。其后,步骤S29中,隔室23内的第I测定样品与鞘液(稀释液)一同被移送到WBC分类测定部5,同时由WBC分类测定部5进行第I测定样品的WBC检测。
[0092]接下来,步骤S30中,由样品供给部4制备出疟疾测定样品(以下称为第4测定样品)。具体而言,溶血剂100被稀释9倍(溶血剂/稀释液=1/8)的指定量(例如,ImL)的稀释溶血剂,从采血管20吸引的指定量(例如,10 μ L)的血液样品,及从染色液容器26指定量(例如,1yL)的染色液被供给到隔室23,搅拌。由此,制备出血液样品被稀释100倍的第4测定样品。其后,步骤S31中,隔室23内的第4测定样品与鞘液(稀释液)一同被移送到WBC分类测定部5,同时由WBC分类测定部5进行第4测定样品的疟疾检测。然后,步骤S32中,各检测部测定的测定数据从测定单元2被发送到数据处理单元3。
[0093]数据处理单元3在步骤S3中判断是否接收到测定单元2发送的测定数据,重复此判断至接收到。然后,一旦接收到测定数据,步骤S4中,由CPU31,基于步骤S26中测定的WBC检测得到的测定数据,计算出白细胞数(WBC)。此外,步骤S5中,由CPU31,基于WBC检测得到的测定数据,如图14所示,制备出白细胞的粒度分布图,计算出相对白细胞数(WBC)的淋巴细胞比例。再有,淋巴细胞在粒度分布图中呈现为左数第一峰(集)。
[0094]接下来,步骤S6中,由CPU31,基于步骤S29中测定的WBC分类检测得到的测定数据,将白细胞分为3类: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之集,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之集)。具体而言,CPU31使用前向散射光信号及侧向散射光信号,如图15所示,制备散点图,由此散点图计算出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之集,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之集)分别对白细胞数(WBC)的比例。其中,图22中,将实际从被验者采取的血液样品,使用本实施方式中溶血剂100 (图10参照)来测定,显示其结果得到的前向散射光信号及侧向散射光信号的散点图。如图22所示,在实际测定结果中得知,在散点图上,可将白细胞分为3类: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之集,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之集)。
[0095]然后,步骤S7中,由CPU31,基于WBC分类检测得到的测定数据,将白细胞分为2类:嗜酸性粒细胞及非嗜酸性粒细胞。具体而言,CPU31使用前向散射光信号及侧向荧光信号,如图16所示,制备散点图,由此散点图计算出对于白细胞数(WBC)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此侧向荧光信号是基于被从半导体激光光源52发射的蓝紫色激光(波长约405nm)激发的白细胞的自身荧光的信号,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比白细胞的非嗜酸性粒细胞强的荧光强度。如此本实施方式中,不使用标记物,就可将白细胞分类为嗜酸性粒细胞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再有,CPU31也可从侧向散射光信号及侧向荧光信号的散点图计算出对于白细胞数(WBC)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其中,图23中,将实际从被验者采取的血液样品,使用本实施方式中溶血剂100(参照图10)来测定,显示其结果得到的前向散射光信号及侧向荧光信号的散点图。如图23所示,在实际测定结果中得知,在散点图上,可分类为嗜酸性粒细胞和非嗜酸性粒细胞。
[0096]其后,步骤S8中,由CPU31,通过从步骤S6计算出的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之集)比例减去步骤S7计算出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从而计算出对于白细胞数(WBC)的嗜中性粒细胞比例。由此,白细胞被分为4类: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之集、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