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轴线车辆轨迹自动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4640发布日期:2018-07-31 22:2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轴线车辆轨迹自动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多轴线车辆是一种由多组车轮组组成,专为运输大型货物而设计制造的一款车辆,主要运送大型、整体不易拆卸的超大、超重货物,在电站、矿业企业、化工、建筑及土方施工部门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虽然多轴线车辆在工业上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经常出现轨迹不一致的现象,需要工人手动调整,并且操作非常复杂,需要的耗费大量的人力,降低产业工作效率,所以需要一种多轴线车辆轨迹自动调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轴线车辆轨迹自动调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多轴线车辆轨迹自动调整装置,包括主轨迹,第一转向轨迹和第二转向轨迹,所述第一转向轨迹上设置车辆,所述车辆内部安装多路换向阀和主控制器,所述车辆头部两侧分别安装红外线接收器一和红外线接收器二,所述车辆头部中间安装摄像头和图像处理器,所述摄像头与所述图像处理器电连接,所述车辆顶部安装警示灯和扩音器,所述多路换向阀、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一、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二、所述摄像头、所述图像处理器、所述警示灯和所述扩音器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主轨迹转弯前位置固定特制转向牌,所述主轨迹弯道开始处固定红外线发射器一,所述第一转向轨迹弯道结束处固定红外线发射器二,所述第二转向轨迹弯道结束处固定红外线发射器三。

较佳地,所述多路换向阀为电磁换向阀。

较佳地,所述主控制器为51单片机。

较佳地,所述图像处理器为DSP芯片。

较佳地,所述特制转向牌为箭头转向牌,所述特制转向牌为LED转向牌。

本实用新型优点:本实用新型专为多轴线车辆设计,不仅可以自动调整车辆轨迹,减少人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准确率高,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轴线车辆轨迹自动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轨迹,2-第一转向轨迹,3-第二转向轨迹,4-车辆,5-多路换向阀, 6-主控制器,7-红外线接收器一,8-红外线接收器二,9-摄像头,10-图像处理器,11-警示灯,12-扬声器,13-特制转向牌,14-红外线发射器一,15-红外线发射器二,16-红外线发射器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轴线车辆轨迹自动调整装置,包括主轨迹1,第一转向轨迹2和第二转向轨迹3,所述第一转向轨迹2上设置车辆4,所述车辆4内部安装多路换向阀5和主控制器6,所述车辆4头部两侧分别安装红外线接收器一7和红外线接收器二8,所述车辆4头部中间安装摄像头9 和图像处理器10,所述摄像头9与所述图像处理器10电连接,所述车辆4顶部安装警示灯11和扩音器12,所述多路换向阀5、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一7、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二8、所述摄像头9、所述图像处理器10、所述警示灯11和所述扩音器12均与所述主控制器6电连接,所述主轨迹1转弯前位置固定特制转向牌13,所述主轨迹1弯道开始处固定红外线发射器一14,所述第一转向轨迹 2弯道结束处固定红外线发射器二15,所述第二转向轨迹3弯道结束处固定红外线发射器三16。

所述多路换向阀5为电磁换向阀。

所述主控制器6为51单片机。

所述图像处理器10为DSP芯片。

所述特制转向牌13为箭头转向牌,所述特制转向牌13为LED转向牌。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轴线车辆轨迹自动调整装置,在使用时,首先由工作人员提前设置好特制转向牌的箭头指向,然后车辆在主轨迹上正常行驶,摄像头监测道路前方画面,当摄像头拍到特制转向牌中的箭头时,由图像处理器中的DSP芯片进行识别处理后,将具体的左右转向信息传递给主控制器,然后由主控制器控制车辆继续行驶并准备转弯;

当车辆上的红外线接收器一或者红外线接收器二接收到红外线发射器一发射的信号时主控制器控制多路换向阀使车辆向预先接收的转向方向转弯行驶,当车辆上的红外线接收器一或者红外线接收器二接收到红外线发射器二或者红外线发射器三发射的信号时,即停止转弯,正常向前行驶。

在车辆开始转弯时,主控制器就控制警示灯亮起,扬声器播放转弯语音提示,当转弯结束时,警示灯熄灭,扬声器关闭,这样就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提示周围的人车辆开始转弯,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专为多轴线车辆设计,不仅可以自动调整车辆轨迹,减少人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准确率高,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