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作图编辑装置及其程序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291571阅读:来源:国知局
另外,在对话框(例如解析设定显示画面60等)上有使用者设定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后述的步骤S33更新器件名称102、地址103等。详细如下文所述。
[0101]另外,画面编号为画面数据的识别信息,虽然未特别图示,但与各画面编号对应起来储存图9(a)所示例的画面数据32等。
另外,图11示出解析数据53的具体例。
[0102]图示的例子中,解析数据53由通信指令种类111、编号112、处理时间113、外部储存器114等各数据项目构成。简要地,上述各请求指令中,访问目标的地址范围储存在外部储存器114,作为解析处理结果的上述外部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储存在处理时间113中。例如上述图7的例子中储存与两个指令相关联的信息。S卩,记录个数为两个。另外,例如上述图7的例子中储存与一个指令相关联的信息。S卩,记录个数为一个。
[0103]这些各指令的种类储存在通信指令种类111中。图7、图8的例子中储存“模块读取”。另外,如上文所述,其它也有例如位读取等指令,但与本说明无关。
[0104]另外,采用这些各指令的外部储存器访问相关联的上述“处理时间”(请求指令的传送时间+响应指令的传送时间)的计算结果(模拟结果)储存在处理时间113。另外,该指令的访问目标(器件名称+地址范围)储存在外部储存器114中。另外,编号112单纯为序列号。
[0105]下面,参照图12?图16的处理流程图对上述各种处理功能部的处理例进行说明。 图12是通信内容显示部41的处理流程图。另外,这也能看作本方法的使用者辅助功能的整体流程图。
[0106]例如若使用者进行从图6所示的画面一览中选择所期望的画面的操作,则开始图12的处理。另外,这时,所选择的画面的画面编号等作为参数被传输。
[0107]通信内容显示部41首先执行生成、显示初始状态的对话框即步骤S11、S12、S13的处理。初始状态的对话框是例如上述图7所示的初始状态的解析设定显示画面60等。
[0108]S卩,首先基于上述所选择的画面的画面数据32,生成外部设备信息51、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 (步骤Sll)。并且,启动储存器解析处理部42,执行储存器解析处理(步骤S12)。图13表示的储存器解析处理的处理流程图之后进行说明。并且,采用该储存器解析处理结果显示初始状态的对话框(上述解析设定显示画面60等)(步骤S13)。这也可以认为将当前画面数据32的外部储存器设定内容和与其对应的解析处理结果进行显示。
[0109]之后,基本上,重复进行如下处理:利用通信内容编辑处理部45,监视使用者的储存器设定变更操作,根据该设定执行储存器解析处理,将处理结果显示在对话框(步骤S14)。这时的对话框是例如上述图8的解析设定显示画面60等。另外,图14表示的步骤S14的详细处理流程图之后进行说明。
[0110]上述新的解析处理结果等每次显示在对话框中使,利用开关监视处理部43,监视使用者进行的规定的开关操作,并且在有该规定开关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启动储存器设定处理部44的处理(步骤S15)。图15表示的步骤S15的详细流程图之后进行说明。另外,图16表示的储存器设定处理部44的处理流程图之后进行说明。由储存器设定处理部44更新画面数据32。这是由上述使用者以反映储存器设定变更的形式更新画面数据32。
[0111]上述规定的开关操作是例如图7、图8所示的确定开关63或应用开关64。并且,例如操作确定开关63的情况下,执行上述储存器设定处理部44的处理,并且判断对话框显示结束(步骤S16为否),不显示对话框(步骤S17),本处理结束。另一方面,例如操作应用开关64的情况下,执行上述储存器设定处理部44的处理,并且判断继续显示对话框(步骤S16为是),返回步骤S14。
[0112]另外,操作取消开关的情况下,随时使对话框变为不显示(步骤S17),结束本处理。
以上,对图12的处理进行说明。
[0113]以下,对上述图13、图14、图15、图16的各处理进行说明。
如上文所述,图13是储存器解析处理部42的处理流程图。
图13的例子中,首先使解析数据53进行数据删除等初始化(步骤S21)。之后,基于外部设备信息51和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生成新的解析数据53 (步骤S22)。本处理若为上述步骤S12的处理,则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保持原本的画面数据32的内容,即为默认状态。另一方面,本处理若为后述的步骤S34的处理,则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即为在对话框上(例如解析设定显示画面60等)与使用者设定对应的内容。
[0114]若采用图7所示的具体例和图10 (a)的图上下侧所示的具体例对上述步骤S12时的上述步骤S22的处理进行说明,则如下述那样。
首先,如图7所示,分配储存器地址为DO?D9、D100。另外,图1O (a)的图上下侧所示的例子中,物理线路92 =“串行通信”,波特率93 =“19200 (bps)”,数据长度94 =“7[bit],,,停止位 95 = “ I [bit] ”,奇偶校验位 96 = “ I [bit] ”,起始位 97 = “ I [bit] ”。
[0115]该例子的情况下,首先判断生成DO?D9的读取指令、DlOO的读取指令的两个请求指令。这两个请求指令的传送时间相同。另一方面,来自与这些各请求指令对应的连接设备4的响应指令的传送时间与读取的数据的总数据量(上述例子中一个为10字、另一个为I字)对应。
[0116]另外,本说明中,请求指令生成所耗费的时间、来自连接设备4侧的储存器的数据读取处理和响应指令生成所耗费的时间并未被考虑,但不限于该例子。另外,本说明中,如上文所述以串行通信为例。
[0117]根据上文以及图10(a)的图上下侧所示例子,请求指令的传送时间如下述那样。 首先,波特率为“19200 (bps) ”表示每I [ms]能传送19.2[bit]的意思。另外,这能由
19200 +1000[ms] = 19.2[bit/ms]计算得出。
[0118]另外,如上文所述,数据长度= “7[bit]”,停止位=“l[bit]”,奇偶校验位=“ I [bit] ”,起始位97 = “ I [bit] ”,因此每I字符的数据量为
7 [bit]+1[bit]+1[bit]+1[bit] = 10 [bit]0
[0119]在此,本说明中,串行通信相关联的指令的数据结构采用图17所示的数据结构例和表达。图17所示的例子中,由多个“字符”构成请求指令的I个帧。图示的例子中请求指令的I个帧由12个“字符”构成。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与请求指令同样地,由多个“字符”构成响应指令的I个帧。当然,不限于该例子,例如也将相当于图17中的“字符”的内容称为“帧”的情况。然而,在此根据图17所示的定义进行说明。
[0120]另外,如图17所示,各字符由上述停止位、奇偶校验位、起始位等以及数据构成,如上文所述本例中每I字符为10 [bit]。
[0121]在此,请求指令的字符数被固定地确定,在此采用图17所示的例子,设为12[字符]。另外,响应指令的字符数当然根据从外部储存器读取的数据量而变动。在此假设每I字为4[字符]。另外,表示有响应指令的指令识别信息需要3[字符]。由此,例如在读取10个字的情况下,响应指令的字符数为3+4X 10 = 43[字符]。
[0122]从上文可知,请求指令(读取指令)的总数据量为 10 [bit] X 12 [字符]=120 [bit]
[0123]由此,请求指令的传送时间为 120 [bit] +19.2 = 6.25 [ms]。
[0124]同样地,响应指令相关联的传送时间能如下文上述计算。
首先,10字的响应指令的情况下,该总数据量在上述例子的情况下为{3 [字符]+4[字符]X 10 [字]} X 10 [bit] = 430 [bit]。
[0125]由此,该响应指令的传送时间为 430 [bit] +19.2 = 22.396 [ms]。
[0126]同样地,I字的响应指令的情况下,该总数据量为 {3[字符]+4[字符]Xl [字]}X10[bit] = 70[bit] ο
[0127]由此,该响应指令的传送时间为 70 [bit] +19.2 = 3.646 [ms]。
[0128]由上文可知,第一次数据读取耗费的时间(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为 6.25[ms]+22.396 [ms] = 28.646[ms]。
[0129]第二次数据读取耗费的时间(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为 6.25 [ms] +3.646 [ms] = 9.896 [ms]。
[0130]由此,整体的数据读取耗费的时间(整体的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为
28.646[ms]+9.896 [ms] = 38.542[ms]。
[0131]例如基于由上述那样的处理得到的解析数据53,初始状态的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 (原本的画面数据32)对应的储存器解析结果,例如图7所示显示在解析设定显示画面60等(步骤S13)。
[0132]另外,本说明中,如上文所述,将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设为“请求指令的传送时间+响应指令的传送时间”,但实际上,还要加上各指令生成、以及在连接设备4侧从外部储存器读取数据的时间。因此,可以将这些时间也进行加算,计算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但是,本方法中,由于不需要获知正确的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因此也可以如上述例子那样将“请求指令的传送时间+响应指令的传送时间”作为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即,本方法中,由于只要能确认设定变更所对应的增减等即可,因此可以将“请求指令的传送时间+响应指令的传送时间”作为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
[0133]图14是上述步骤S14的详细流程图。这也可称作通信内容编辑处理部45的处理流程图。
图14的处理是循环执行的处理,随时监视特定的事件发生(步骤S31)。并且,在发生了特定的事件的情况下,例如在由使用者在储存器设定显示及变更区域61上进行了储存器分配设定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32为是),执行步骤S33、S34、S35的处理。上述特定的事件发生是指例如在解析设定显示画面60的储存器设定显示及变更区域61上有无使用者操作。
[0134]首先,将使用者的设定内容反映在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中(步骤S33)。图8的例子的情况下,例如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中地址103 =“100”的记录的地址103更新为“10”。但是,不限于该例子,例如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中可以存在未图示的差分数据储存栏,也可在步骤S33中对该差分数据进行更新。该情况下,在上述一例中“10”和“100”的差分即“-90”,储存在上述差分数据储存栏。并且,之后基于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更新画面数据32时,使用上述差分数据。
[0135]并且,由储存器解析处理部42执行上述图13的处理(步骤S34)。虽然对图13的处理已经进行了说明,但由于通过上述步骤S33对外部设备储存器数据52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因此上述具体例对应的处理结果发生变化。
[0136]例如,使用者如上述图8那样进行储存器设定的情况下,判断仅生成DO?DlO的读取指令这样的一个请求指令。该情况下,在此虽然不作特别说明但通过与上文几乎相同的处理,响应指令的传送时间为24.479 [ms]。请求指令的传送时间如上文所述,始终为6.25[ms],数据读取耗费的时间(外部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为
6.25[ms]+24.479 [ms] = 30.729[ms]。
[0137]该例子中由于仅使用一次请求指令,因此上述30.729[ms]即为整体的外部储存器访问处理时间。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