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2745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特别指一种具改良电极图案的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主要以工字型的电极组件为基底延伸,利用规律性串接于导电玻璃基板四周构成环形的外层传导链及内层渐层链,并配合不连续电阻链而构成电极回路,其中传导链可透过控制调整电极组件串接的长度与间距,使导体面积改变产生电压降的趋势,使传导链具有电压调节补偿性,同时渐层链也可以藉由控制电极组件的长度与间距,使渐层链具有电压分布均匀性,从而让电极回路有效分布于导电玻璃基板周围,藉此形成均匀化电场效应,从而满足窄边设计需求,并能提高触控面板的再现性、稳定性,且增进产品的可靠度与信赖性。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面板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易得到均匀化电场的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
【背景技术】
[0002]按,触控面板已广泛地运用于各式电子产品之中,特别是应用在显示屏幕的表面上。搭配有触控面板的显示屏幕,可以让用户直接以手指或操作笔点选、按压屏幕画面进行操作,藉此提供更为便捷且人性化的操作模式。从技术原理来区别触控面板,其可分为电阻技术触控面板、电容技术触控面板、红外线技术触控面板、表面声波技术触控面板、电磁技术触控面板与光学技术触控面板等。在各类型触控面板之中,又以电阻式触控面板较为普及。此乃因电阻式触控面板的制造成本较低,且与终端产品尺寸兼容性较佳,故能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品之中。
[0003]电阻式触控面板又分为四线与五线、六线或八线电阻式,以其中五线的电阻式触控面板而言,其概由两层结构所组成,其包含一导电玻璃基板(ITO Glass)及一设于该导电玻璃基板上的导电薄膜(ΙΤ0 Film),该导电玻璃基板的上表面镀上透明导电层,且其四周印刷有环型的电极回路;该导电薄膜的下表面也镀上透明导电层并于四周印刷有银线作为感应导通,于该两层结构之间,尚有许多微细的透明绝缘物,使该导电玻璃基板与导电薄膜保持绝缘相隔,以确保在使用者未触碰该面板时,两上下层结构不会导通而产生错误判读。而五线式触控面板的工作方式由导电玻璃基板的透明导电层同时负责X轴(水平轴)及Y轴(垂直轴)方向的坐标感应,于该导电玻璃基板四周电极回路上,依X轴与Y轴区分,于X轴或Y轴电极回路的一端加上一固定电压(如5伏特),另一端则为O伏特,使X轴/Y轴之间构成的触控区形成均匀的电压分布,而导电薄膜仅负责讯号的回授。
[0004]惟五线式的电阻式触控面板的制程极为精密,其电场均匀性需较一般四线式的电阻式触控面板高,故四周银线的电阻值必须非常平均一致,否则极易造成工作面的电压分布不均匀,使得实际触碰点的坐标位置判断错误,甚至造成触控面板无法作动。而现有改良作法透过边缘四周的电阻性组件的图案配置,来设法建立均匀的等位电场。如美国专利公告第6,593,916号案、美国专利公开第2006/0119587号案、中国台湾公开第201032098号案、中国台湾公开第201032119号案及中国台湾公开第201122945号案等,其分别于触感区域的外围透过不同的不连续电极所构成的环型电极回路,来改善边框区域所产生的电位涟波效应,尽管有许多厂商努力投入触控面板的周边电阻组件图案研究,在改善边缘电极的等电位电场上,仍有许多可改进的空间。
[0005]换言之,在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应用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形下,目前的技术多朝如何能让边缘四周的电极回路所占空间缩小,并且更要求形成均匀电场,让触控面板的准确度提高,且可用范围更大。

【发明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藉由不连续的规律性电极串接构成环形电极回路,使电极回路有效分布于基板周围,并具有电压调节补偿性,藉此形成均匀化电场效应。
[0007]本实用新型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且透过均匀化的电场效应,而能提供极窄边的线路走线空间,以增加可视范围。
[0008]本实用新型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能提高触控面板的再现性、稳定性,进一步增进产品的可靠度与信赖性。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10]一种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包含一导电玻璃基板及一设于该导电玻璃基板上的导电薄膜,该导电玻璃基板的上表面镀上透明导电层,且其四周印刷有环型的电极回路,其中该电极回路具有一不连续电阻链、一形成于不连续电阻外侧的传导链及一形成于不连续电阻内侧的渐层链,
[0011]而所述的传导链以多个工字型的电极组件作为基底延伸,所述电极组件包含有一长杆段及一短杆段,且长杆段与短杆段的中心连接有一导通段,而传导链由正反向摆置、且长杆段对应重叠的电极组件规律性串接而成,所述电极组件的长杆段与相邻电极组件的短杆段的顶缘呈同一边线,又所述电极组件的短杆段与相邻电极组件的长杆段的底缘呈同一边线;
[0012]又所述的渐层链由多个相间隔设置的工字型电极组件及列间隔设置的一字型控制电极组件作为基底延伸,所述电极组件包含有一长杆段及一短杆段,且长杆段与短杆段的中心连接有一导通段,其中电极组件以长杆段在上呈规律性间隔串接,且控制电极组件设于两两相邻的电极组件间隔处下方,又所述控制电极组件的底缘与所述电极组件的短杆段底缘呈同一边线;
[0013]另所述的不连续电阻链于导电玻璃基板的透明导电层上利用蚀刻或激光方式形成不连续的绝缘部所构成,而所述绝缘部的长度由边缘向中心渐短,又相邻绝缘部的间距由中心向边缘渐长,且各绝缘部并分别对应前述渐层链相邻电极组件的长杆段间隔处。
[00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15]藉此,透过本实用新型前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让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透过多段规律性电极串接构成一环形电极回路,其中外层的传导回路具有电压调节补偿性,而内层的渐层回路具有电压分布均匀性,而提供一均匀化电场效应,有效缩小电极回路的宽度,大幅增加触控面板的可视范围,且能提高触控面板的再现性与稳定性,进一步增进其可靠度与信赖性,从而提高触控面板的附加价值及其经济效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I为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之简要架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中之导电玻璃基板的外观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之电极回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电极回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配置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电极回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局部配置示意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之电极回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电极回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配置示意图;
[0023]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电极回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局部配置示意图。
[0024]【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To|导电玻璃基板 |ii I上表面
12透明导电层20 电极回路
21不连续电阻链部
石传导链I渐层链
极组件 —26 长杆段
27短杆段_28导通段
29控制电极组件 30 环状绝缘层
元¥明绝缘物 ^ 40黏着层
^0导电薄膜『@面
明导电层|55 I银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回路结构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随附图例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其构件中,所有关于前与后、左与右、顶部与底部、上部与下部、以及水平与垂直的参考,仅用于方便进行描述,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亦非将其构件限制于任何位置或空间方向。图式与说明书中所指定的尺寸,当可在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设计与需求而进行变化。
[0027]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五线电阻式触控面板,如图I、图2所示,该触控面板包含一导电玻璃基板10 (ΙΤ0 Glass)及一设于该导电玻璃基板10上的导电薄膜50 (ΙΤ0 Film),该导电玻璃基板10的上表面11镀上透明导电层12,且其四周印刷有环型的电极回路20,视为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域V. A ;该导电薄膜50的下表面51也镀上透明导电层52,并于四周印刷有银线55作为感应导通,且该导电玻璃基板10于对应四周电极回路20的区域印刷有一环状绝缘层30,形成触控面板的作动区域A. A,而该导电薄膜50于对应四周银线55的区域印刷有一环状绝缘层30又该导电玻璃基板10与导电薄膜50的两层结构于对应所述环状绝缘层30间设有一绝缘的黏着层40,使导电玻璃基板10与导电薄膜50可黏贴成一体,再者导电玻璃基板10与导电薄膜50于环状绝缘层30内缘所围空间尚印刷有许多微细的透明绝缘物35,使该导电玻璃基板10与导电薄膜50保持绝缘相隔,以确保在使用者未触碰该面板时,两上下层结构不会导通而产生错误判读;
[0028]至于本实用新型的特色在于该电极回路20由一不连续电阻链21、一形成于不连续电阻21外侧的传导链22及一形成于不连续电阻21内侧的渐层链23所构成,而关于本实用新型电极回路20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构成,则请进一步参看图3、4及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回路20以工字型的电极组件25作为基底延伸,利用规律性串接构成环形的传导链22与渐层链23,该电极组件25包含有一长杆段26及一短杆段27,且长杆段26与短杆段27的中心连接有一导通段28 ;
[0029]而前述传导链22由正反向、且长杆段26T、26I对应重叠设置的电极组件25Τ、25Ι规律性串接而成,使所述电极组件25Τ、25Ι的长杆段26Τ与短杆段271的顶缘及短杆段27Τ与长杆段261的底缘呈同一边线,其中所述电极组件25Τ、25Ι可透过控制调整其长杆段26T、26I的重叠串接长度L及相对距离P使导体面积改变,以产生电压降趋势,另该传导链22底缘与渐层链23顶缘间的间距G可利用透明导电层12特性传道,使传导链22具有电压调节补偿性;
[0030]又前述渐层链23由列长杆段26Τ’在上的电极组件25Τ’及间隔设置的列一字型控制电极组件29规律性间隔串接而成,且控制电极组件29设于两两相邻的电极组件25Τ’间隔处下方,所述控制电极组件29的底缘与所述电极组件25Τ’的短杆段27Τ’底缘呈同一边线,又3个渐层链23的电极组件25Τ’可对应I个传导链22的电极组件25,再者所述电极组件25Τ’可透过控制调整其长杆段26L’的长度L’及长杆段26L’底缘与控制电极组件29顶缘相对距离P’,而得到一均匀化电场效应,使渐层链23具有电压分布均匀性;
[0031]再者前述不连续电阻链21由于导电玻璃基板10的透明导电层12上利用蚀刻或激光方式形成不连续的绝缘部210所构成,所述绝缘部210的长度由边缘向中心渐短,又相邻绝缘部210的间距X由中心向边缘短,且各绝缘部210并分别对应前述渐层链23电极组件25Τ,之长杆段26L,间隔处;
[0032]至于本实用新型电极回路20中不连续电阻链21的绝缘部210、传导链22的电极组件25Τ、25Ι与渐层链23的电极组件25Τ’和控制电极组件29间的尺寸与关位置由下列公式所求得:
[0033]其中传导链22的公式为:(配合参看图4、图5)
[0034](Α + H) = V. A + (2Χ+1)...............式 I
[0035]H = 3Ε........ .....................................式 2
[0036]B = 1/2Α.............................................式 3
[0037]G = 2F.............................................式 4
[0038]F = 3/4Ε.............................................式 5
[0039]其定义为
[0040]A为传导链22电极组件25Τ的长杆段26Τ的长度;
[0041]H为相邻电极组件25Τ、25Ι的长杆段26Τ与短杆段271的间隔长度;
[0042]V. A为可视范围长边之长度,单位为mm ;
[0043]X为常数,产品尺寸而定如3~5吋=3,
[0044]7 ~9 吋=4,
[0045]10 ~12 吋=5,
[0046]15 ~17 吋=6,
[0047]19 ~21 吋=7,
[0048]23 ~25 吋=8,
[0049]E为传导链22电极组件25T、25I之长杆段26Τ、26Ι与短杆段27Τ、27Ι的线宽,其为常数,范围限定在O. 4~O. 5mm ;
[0050]B为电极组件25T的短杆段27T的长度;
[0051]G为传导链22底缘与渐层链23顶缘间的间距;
[0052]F为渐层链23电极组件25T’之长杆段26T’与短杆段27T’及控制电极组件29的
线宽。
[0053]而不连续电阻链21的公式为:[0054]XN = logN+l*(N+l) * K.................................式 6
[0055]W = 1/2 E.............................................式 7
[0056]其定义为:
[0057]X为相邻绝缘部210的间隔长度;
[0058]N为代数,代入数值分别为:1、2、3、N
[0059]K为常数,范围O. 4~1.0 ;
[0060]E为传导链22电极组件25T、25I的长杆段26Τ、26Ι与短杆段27Τ、27Ι的线宽,其为常数,范围限定在O. 4~O. 5mm ;
[0061]W为不连续电阻链21的绝缘部210的线宽
[0062]又渐层链23的公式为:
[0063](D + J) = (A + H) + (P)..................式 8
[0064](2C + 2J) 15mm.................................式 9
[0065]J = 4F...................................................式 10
[0066]C = 1/2D................................................式 11
[0067]其定义为:
[0068]D为渐层链23电极组件25T’的长杆段26T’的长度;
[0069]J为相邻电极组件25T’的长杆段26T’的间隔长度;
[0070]V. A为可视范围长边之长度,单位为mm ;
[0071 ] P为定值,代入数值为常数4
[0072]C为渐层链23控制电极组件29及电极组件25T’的短杆段27T’的长度;
[0073]F为渐层链23电极组件25T’的长杆段26与短杆段27及控制电极组件29的线宽。
[0074]藉此,组构成一能产生等效电阻串接、且满足窄边设计需求的触控面板之电极回路结构。
[0075]又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回路20另有一较佳实施例,其详细构成图6、7及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回路20以工字型的电极组件25及列间隔设置的一字型控制电极组件29作为基底延伸,利用规律性串接构成环形的传导链22L与渐层链23,该电极组件25包含有一长杆段26及一短杆段27,且长杆段26与短杆段27的中心连接有一导通段28 ;
[0076]其中传导链22L由列长杆段26L在上的电极组件25L及列间隔设置的一字型控制电极组件29L规律性间隔串接而成,且控制电极组件29L设于两两相邻的电极组件25L间隔处下方,所述控制电极组件29L的底缘与所述电极组件25L的短杆段27L底缘呈同一边线,其中所述等电极组件25L可透过控制调整其长杆段26L的长度L及长杆段26L底缘与控制电极组件29L顶缘相对距离P,以产生电压降趋势,另该传导链22L底缘与渐层链23顶缘间的间距G可利用透明导电层12特性传道,使传导链22L具有电压调节补偿性;
[0077]又前述渐层链23由列长杆段26T’在上的电极组件25T’及列间隔设置的一字型控制电极组件29规律性间隔串接而成,且控制电极组件29设于两两相邻的电极组件25T’间隔处下方,所述控制电极组件29的底缘与所述电极组件25T’的短杆段27T’底缘呈同一边线,又3个渐层链23的电极组件25T’可对应I个传导链22L的电极组件25L,再者所述电极组件25T’可透过控制调整其长杆段26L’的长度L’及长杆段26L’底缘与控制电极组件29顶缘相对距离P’,而得到一均匀化电场效应,使渐层链23具有电压分布均匀性;
[0078]再者前述不连续电阻链21由于导电玻璃基板10的透明导电层12上利用蚀刻或激光方式形成不连续的绝缘部210所构成,所述绝缘部210的长度由边缘向中心渐短,又相邻绝缘部210的间距X由中心向边缘短,且各绝缘部210并分别对应前述渐层链23电极组件25T,的长杆段26L,间隔处;
[0079]至于本实用新型电极回路20中不连续电阻链21的绝缘部210、传导链22L的电极组件25L与渐层链23的电极组件25T’和控制电极组件29间的尺寸与关位置由下列公式所求得:
[0080]其中传导链22L的公式为:【配合参看第七、八图】
[0081](B,+ H,)= V. A + (2X + I)...............式 21
[0082]H,= 3E.............................................式 22
[0083]A,= (2B,+ H,)..............................式 23
[0084]G = 2F................................................式 24
[0085]F = 3/4E.............................................式 25
[0086]其定义为:
[0087]A’为传导链22L电极组件25L的长杆段26L的长度;
[0088]B’为传导链22L电极组件25L的短杆段27L的长度
[0089]H’为相邻电极组件25L的长杆段26L的间隔及电极组件25L短杆段27L与控制电极组件29L间隔的长度;
[0090]V. A为可视范围长边之长度,单位为mm ;
[0091]X为常数,产品尺寸而定如3~5吋=3,
[0092]7 ~9 吋=4,
[0093]10 ~12 吋=5,
[0094]15 ~17 吋=6,
[0095]19 ~21 吋=7,
[0096]23 ~25 吋=8,
[0097] E为传导链22L电极组件25L的长杆段26L与控制电极组件29L的线宽,其为常数,范围限定在O. 4~O. 5mm;
[0098]G为传导链22L底缘与渐层链23顶缘间的间距;
[0099]F为渐层链23电极组件25T’的长杆段26T’与短杆段27T’及控制电极组件29的线宽。
[0100]而不连续电阻链21的公式同前述式6及式7,至于渐层链23的公式则同前述式8~式11 ;
[0101]藉此,一样可以组构成一能产生等效电阻串接、且满足窄边设计需求的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
[0102]而本实用新型于实际制作时,则仍请参看图I、图2所示,预先进行导电薄膜50的裁切及冲型加工,接着于导电玻璃基板10上表面11以溅镀技术于形成一透明导电层12,接着将电极回路20的传导链22及渐层链23的图案采用一高温银浆,经过网版印刷程序印列在透明导电层12上,其中传导链22或传导链22L与渐层链23的图案依式I~5或式21~25与式8~11的方程式换算而得。再经过500°C以上的高温烘烤将电极回路20的银金属烧结于透明导电层12上,使其间之导通接口电阻值极微小(可视为近零阻值),且其具有高抵抗环境温度变化的特性。此外电极回路20与透明导电层12经高温结晶化后,可明显提升耐化学性。又电极回路20亦可采用银导线以外的其他金属,如钥/铝/钥金属层、铬或其他等导电性较佳的金属。另外透明导电层12可采用较高阻抗者,使其具损耗能量少,电流量少的功效;
[0103]并于清洗后,利用蚀刻、印刷技术于透明导电层12前述传导链22与渐层链23间形成不连续电阻链21的绝缘部210,该不连续电阻链21由前述式6、式7的方程式计算得之,再经约150~200度的低温烘烤后,进一步以Na0H3进行化学清洗,之后于导电玻璃基板10的透明导电层12可视范围V. A内进行透明绝缘物35的印刷,且在紫外线(UV)干燥后,进行环状绝缘层30的印刷,完成后依序进行紫外线(UV)干燥、切割/磨边及清洗,之后再于导电薄膜50的下表面印刷银线55,最后利用黏着层40将导电薄膜50贴合于导电玻璃基板10上,从而完成整个触控面板的制作。
[0104]经由前述的构成说明后,本实用新型为五线电阻的新式样电极图案,以工字型的电极组件25为基底延伸,利用规律性串接于导电玻璃基板10的透明导电层12四周构成环形的外层传导链22及内层渐层链23,并配合透明导电层12上以蚀刻或激光形成的不连续电阻链21而构成电极回路20,其中传导链22可透过控制调整电极组件25T、25I串接的长度L与间距D,使导体面积改变,而产生电压降的趋势,使传导链22具有电压调节补偿性,同时渐层链23也可以藉由控制电极组件25Τ’、的长度L’与间距D’,令其因长度L’ +距离D’的改变,使渐层链23具有电压分布均匀性,从而让电极回路20有效分布于导电玻璃基板10周围,藉此形成均匀化电场效应,且进一步透过均匀化的电场效应,而能提供极窄边的线路走线空间,以增加可视范围,并能提高触控面板的再现性、稳定性,大幅增进产品的可靠度与信赖性。
[010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导电玻璃基板及一设于该导电玻璃基板上的导电薄膜,该导电玻璃基板的上表面镀上透明导电层,且其四周印刷有环型的电极回路,其中该电极回路具有一不连续电阻链、一形成于不连续电阻外侧的传导链及一形成于不连续电阻内侧的渐层链, 而所述的传导链以多个工字型的电极组件作为基底延伸,所述电极组件包含有一长杆段及一短杆段,且长杆段与短杆段的中心连接有一导通段,而传导链由正反向摆置、且长杆段对应重叠的电极组件规律性串接而成,所述电极组件的长杆段与相邻电极组件的短杆段的顶缘呈同一边线,又所述电极组件的短杆段与相邻电极组件的长杆段的底缘呈同一边线.又所述的渐层链由多个相间隔设置的工字型电极组件及列间隔设置的一字型控制电极组件作为基底延伸,所述电极组件包含有一长杆段及一短杆段,且长杆段与短杆段的中心连接有一导通段,其中电极组件以长杆段在上呈规律性间隔串接,且控制电极组件设于两两相邻的电极组件间隔处下方,又所述控制电极组件的底缘与所述电极组件的短杆段底缘呈同一边线; 另所述不连续电阻链于导电玻璃基板的透明导电层上利用蚀刻或激光方式形成不连续的绝缘部所构成,而所述绝缘部的长度由边缘向中心渐短,又相邻绝缘部的间距由中心向边缘渐长,且各绝缘部并分别对应渐层链相邻电极组件的长杆段间隔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极回路的传导链的电极组件长杆段长度A等于V.A + (2X+ 1)_H,其中:V.A为可视范围的长边,H为相邻电极组件的长杆段与短杆段的间隔长度,H等于3倍线宽E,而传导链线宽E界定在0.4mm~0.5_之间,该X值为常数,依触控面板尺寸而定,又该电极组件短杆段的长度B为长杆段的二分之一; 不连续电阻链的绝缘部间隔长度XN等于logN+l*(N+l) ~k K,其中:K为常数,范围为0.4~1.0,绝缘部的线宽W为传导链电极组件线宽E的二分之一; 渐层链的电极组件长杆段长度D等于(Α + H) + (P) -J,其中J为渐层链电极组件长杆段的间隔的长度,而P为常数,范围为3~5,其为该电极组件线宽F的4倍,而该电极组件线宽F为传导链电极组件线宽E的四分之三,而渐层链电极组件短杆段与控制电极组件的长度C等于渐层链电极组件长杆段长度D的二分之一。
3.—种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导电玻璃基板及一设于该导电玻璃基板上的导电薄膜,该导电玻璃基板的上表面镀上透明导电层,且其四周印刷有环型的电极回路,其中该电极回路具有一不连续电阻链、一形成于不连续电阻外侧的传导链及一形成于不连续电阻内侧的渐层链; 而所述传导链由多个相间隔设置的工字型电极组件及列间隔设置的一字型控制电极组件作为基底延伸,所述电极组件包含有一长杆段及一短杆段,且长杆段与短杆段的中心连接有一导通段,其中电极组件以长杆段在上呈规律性间隔串接,且控制电极组件设于两两相邻的电极组件间隔处下方,又所述控制电极组件的底缘与所述电极组件的短杆段底缘呈同一边线; 又所述的渐层链由多个相间隔设置的工字型电极组件及列间隔设置的一字型控制电极组件作为基底延伸,所述电极组件包含有一长杆段及一短杆段,且长杆段与短杆段的中心连接有一导通段,其中:电极组件以长杆段在上呈规律性间隔串接,且控制电极组件设于两两相邻的电极组件间隔处下方,又所述控制电极组件的底缘与所述电极组件的短杆段底缘呈同一边线; 另所述的不连续电阻链于导电玻璃基板的透明导电层上利用蚀刻或激光方式形成不连续的绝缘部所构成,而所述绝缘部的长度由边缘向中心渐短,又相邻绝缘部的间距由中心向边缘渐长,且各绝缘部并分别对应前述渐层链相邻电极组件的长杆段间隔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极回路的传导链的电极组件短杆段长度B’等于V.A +(2X+ 1)-H’,其中V.A为可视范围的长边,H’为相邻电极组件的短杆段的间隔长度,且H’等于3倍线宽E,而传导链线宽E界定在0.4mm~0.5mm之间,又该X值为常数,依触控面板尺寸而定,又该电极组件长杆段的长度A’为2倍短杆段加H’ ; 不连续电阻链的绝缘部间隔长度XN等于logN+l*(N+l) ~k K,其中:K为常数,范围为0.4~1.0,绝缘部的线宽W为传导链电极组件线宽E的二分之一; 而渐层链的电极组件长杆段长度D等于(A’ +H’)+ (P)-J,其中J为渐层链电极组件长杆段的间隔的长度,而P为常数,范围为3~5,其为该电极组件线宽F的4倍,而该电极组件线宽F为传导链电极组件线宽E的四分之三,而渐层链电极组件短杆段与控制电极组件的长度C等于渐层链电极组件长杆段长度D的二分之一。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X值选自触控面板尺寸为3~5吋等于3,7~9吋等于4,10~12吋等于5,15~17吋等于6,19~21吋等于7或23~25吋等于8。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项所述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极回路的2倍渐层链电极组件短杆段`或控制电极组件的长度加上2倍渐层链电极组件长杆段的间隔长度要小于或等于15mm。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项所述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极回路的传导链底缘与渐层链顶缘的间距为渐层链电极组件线宽的2倍。
8.如权利要求1或3项所述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极回路的传导层可透过控制调整所述相邻电极组件的长杆段的重叠串接长度及相对距离,来产生电压降趋势,使传导链具有电压调节补偿性。
9.如权利要求1或3项所述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极回路的渐层链可透过控制调整所述电极组件的长杆段的长度,以及其长杆段底缘与控制电极组件顶缘相对距离,来使渐层链具有电压分布均匀性。
10.如权利要求1或3项所述触控面板的电极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极回路的3个渐层链的电极组件对应I个传导链的电极组件。
【文档编号】G06F3/045GK203376737SQ201320130749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1日
【发明者】李昱杰 申请人:奇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