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344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模块、一偏光片、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显示模块具有一基板。偏光片与显示模块相对设置。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及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彼此之间相互电性绝缘,并分别设置于偏光片与显示模块的基板之间。藉此,可节省基板的使用,进而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另外,各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之下方时,可有效改善触控电极结构可视的问题,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
【专利说明】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信息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超轻薄笔电、及卫星导航等。除了一般以键盘或鼠标输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触控式技术来操控信息设备是一种相当直觉且受欢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人性化及直觉化的输入操作接口,使得任何年龄层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选取或操控信息设备,因此也愈来愈受市场所喜爱。
[0003]习知的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大致可分为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具有保护基板及感应基板,其分别形成有感应电极层。在制作上,保护基板须先贴合于感应基板,以形成触控面板,接着再将触控面板贴合于显示面板上,而完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
[0004]由于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是分别独立形成,然后两者再进行贴合,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一贴合胶层,且触控面板整体是位于显示面板之外侧,使得触控显示面板整体的厚度较厚,而与现今的信息设备所追求的轻薄背道而驰。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轻薄的触控显示面板,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轻薄的触控显示面板。
[0007]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模块、一偏光片、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显不模块具有一基板。偏光片与显不模块相对设置。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分别设置于偏光片与显示模块的基板之间。
[000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偏光片上,且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基板上。
[0009]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不面板可更包括一透光基板,其设置于显不模块与偏光片之间。
[001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透光基板上,且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基板上。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位于透光基板与显示模块之间。
[001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偏光片上,且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基板上。透光基板位于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之间。
[001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偏光片上,并位于偏光片与透光基板之间。
[001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透光基板上,并位于透光基板与基板之间。
[0014]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设置于透光基板上,并位于偏光片与透光基板之间。
[001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或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分别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
[0016]在一实施例中,透光基板上可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且遮蔽层位于透光基板的周边区域。
[0017]在一实施例中,偏光片上可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且遮蔽层位于偏光片的周边区域。
[001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之间可设置有一胶层。
[0019]在一实施例中,透明基板与基板之间可设置有一胶层。
[0020]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藉由将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与显示模块的基板之间,可节省基板的使用,进而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另外,各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之下方时,可有效改善触控电极结构可视的问题,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0022]图1B为偏光片框贴合于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8]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触控显不面板I包括一显不模块11、一偏光片12、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触控显不面板I可例如但不限于应用在一触控系统、一互动广告系统、一卖场优惠订购系统、一门禁识别系统、一信息查询系统、一提款系统或一可携式行动装置等。
[0029]显示模块11具有一基板111。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1为液晶显示模块(LiquidCrystal Display Module, LCM),其可包括一基板111、一液晶层112及一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 TFT)基板113。于此,基板较佳为彩色滤光(Color Filter, CF)基板。基板111与薄膜晶体管基板113相对设置,而液晶层112设置于基板111与薄膜晶体管基板113之间。不过,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显示模块11也可例如为发光二极管显示模块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模块,其内部结构与组成可分别包括发光二极管层或有机发光二极管层,以置换液晶层112。
[0030]偏光片12与显示模块11相对设置。进一步来说,偏光片12是设置于显示模块11的基板111上方,也就是相对于液晶层112的另一侧。此外,偏光片12可包括聚酯膜(PETfilm)或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 film),在此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偏光片12可为触控显示面板I的保护盖板(Cover Glass),其相对基板111的另一侧可提供使用者直接触碰操作。另外,还可在偏光片12上设置一些功能层,例如抗眩光、抗指纹、抗反射等功能层。
[0031]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彼此之间透过一胶层而相互电性绝缘,并分别设置于偏光片12与显不模块11的基板1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设置于偏光片12上,且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设置于基板111上。进一步而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是设置于偏光片12朝向显不模块11的一侧,也就是偏光片12的下方,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是设置于基板111朝向偏光片12的一侧,也就是基板111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是直接形成于偏光片12上,偏光片12作为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的依附或承载组件,藉此可节省现有技术中触控电极结构的其中一块基板,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是直接形成于基板111上,基板111作为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的依附或承载组件。可例如但不限于涂布、印刷或蚀刻等制程步骤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于此,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具有第一轴向的电极图案,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具有第二轴向的电极图案,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为交错配置,例如是相互垂直。
[0032]值得一提的是,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之前,可先于偏光片12形成至少一遮蔽层121。在本实施例中,遮蔽层121可为油墨、光阻或油墨层和光阻层的组合,其设置于部分的偏光片12相对于基板111的一侧而形成非可视区,且位于偏光片12的周边区域,而偏光片12未设置遮蔽层121的部分形成可视区。遮蔽层121可遮蔽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外部的导线(图未示)或其他不适于被用户看见的电路组件,使触控显示面板具有美观的效果O
[0033]另外,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可分别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等形式来呈现。金属奈米导线可例如为奈米银线(silver nanowire, SNW)或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 CNT),而透明导电膜可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ΙΤ0)、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 ΙΖ0)、掺氟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 FT0)、惨招氧化锋(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 ΑΖ0)、惨嫁氧化锌(gallium doped zinc oxide, GZ0)或石墨烯(graphene)。此外,可于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或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上分别设置一保护层(图未示),其为绝缘材质,并可避免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或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的透明导电膜或金属被氧化。
[003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之间设置有一胶层A。具体而言,形成有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的偏光片12是透过胶层A贴合于形成在基板111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上,并且是由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的一面来贴合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上。实施上,胶层A可为光学胶,其具有透光的特性,可使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全贴合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上。不过,在其他实施态样中,胶层A可为不透光的材质,仅对应设置于遮蔽层121的涵盖范围内以进行框贴合,即如图1B所示。当然,进行框贴合的胶层A也可以是可透光的材质,在此不作限制。
[0035]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之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面为偏光片12相对基板111的另一面,从图示来看,触控显示面为偏光片12的上表面。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位于偏光片12之下,由于偏光片12的透光率较普通透明或基本透明的基板的透光率低,其可改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中电极图案可见的问题,并具有进一步加强遮蔽导线的作用,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或者,当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4中存在一些不透光或高反射的组件时,例如采用金属奈米导线或金属网格等材料形成于偏光片12上时,偏光片12还可以降低该些组件的可见度,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
[003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触控显不面板2包括一显不模块21、一偏光片22、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23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24。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21是以液晶显示模块进行说明,其具有基板211、一液晶层212及一薄膜晶体管基板213,其中基板211可为彩色滤光基板。另外,本实施例各组件的叙述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所述,以下仅说明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0037]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2更包括一透光基板25,其设置于显示模块21与偏光片22之间。透光基板25可为玻璃或塑料等透光材料。于此,形成有第一触控电极结构23的偏光片22是透过胶层A贴合于形成在透光基板25上,并且是由第一触控电极结构23的一面来贴合于透光基板25上。第一触控电极结构2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24之间透过胶层A和透光基板25而相互电性绝缘。实施上,胶层A可为光学胶,其具有透光的特性,可使第一触控电极结构23全贴合于透光基板25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态样中,胶层A也可使用框贴合的形式,其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于此不作赘述。另外,透光基板25还透过另一胶层A贴合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24上。藉此,可有效增强触控显示面板2的强度,使其不易破裂。此外,当透光基板25为内偏光片时,内偏光片具有与偏光片22相同之性质,故可藉由透光基板25(内偏光片)改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24中的电极图案可见或其它组件可见的问题。
[0038]同样地,在形成第二触控电极结构23之前,可先于偏光片22形成至少一遮蔽层221,且遮蔽层221位于偏光片的周边区域。其说明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因而不再赘述。
[003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触控显不面板3包括一显不模块31、一偏光片32、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以及一透光基板35。
[004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块31是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其可包括一基板311、一有机堆栈312及一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1TFT)基板313。基板311与薄膜晶体管基板313相对设置,而有机堆栈312设置于基板311与薄膜晶体管基板313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显示模块31也可例如为液晶显示模块或发光二极管显示模块。
[0041 ]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设置于透光基板35上,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设置于基板311上,且彼此之间透过一胶层而相互电性绝缘。进一步而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是设置于透光基板35朝向显不模块31的一侧,也就是透光基板35的下方,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是设置于基板311朝向透光基板35的一侧,也就是基板311的上方。换句话说,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位于透光基板35与显示模块31之间。
[004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是直接形成于透光基板35上,透光基板35作为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的依附或承载组件。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是直接形成于基板311上,基板311作为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的依附或承载组件,藉此可节省现有技术中的感应基板,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可例如但不限于涂布、印刷或蚀刻等制程步骤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于此,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具有第一轴向的电极图案,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具有第二轴向的电极图案,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为交错配置,例如是相互垂直。
[0043]此外,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之前,可先于透光基板35形成至少一遮蔽层351。在本实施例中,遮蔽层351可为油墨、光阻或油墨层和光阻层的组合,其设置于部分的透光基板35相对于基板311的一侧而形成非可视区,且位于透光基板35的周边区域,而透光基板35未设置遮蔽层351的部分形成可视区。遮蔽层351可遮蔽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外部的导线(图未示)或其他不适于被用户看见的电路组件,使触控显示面板具有美观的效果。
[0044]另外,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可分别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等形式来呈现。金属奈米导线可例如为奈米银线(silver nanowire, SNW)或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 CNT),而透明导电膜可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ΙΤ0)、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 IZO)、掺氟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 FTO)、惨招氧化锋(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 AZO)、惨嫁氧化锌(gallium doped zinc oxide, GZO)或石墨烯(graphene)。此外,可于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或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上分别设置一保护层(图未示),其为绝缘材质,并可避免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或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的透明导电膜或金属被氧化。
[00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之间设置有一胶层A。具体而言,形成有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的透光基板35是透过胶层A贴合于形成在基板311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上,并且是由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的一面来贴合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上。实施上,胶层A可为光学胶,其具有透光的特性,可使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全贴合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态样中,胶层A也可使用框贴合的形式,其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于此不作赘述。
[0046]在本实施例中,偏光片32设置于透光基板35上,并与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位于相异的一侧。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之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面为偏光片32相对基板311的另一面,从图示来看,触控显示面为偏光片32的上表面。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位于偏光片32之下。由于偏光片32的透光率较普通透明或基本透明的基板的透光率低,因此藉由将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设置于偏光片32与显示模块31的基板311之间,使得偏光片32覆盖各触控电极结构,可改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中电极图案可见的问题,并具有进一步加强遮蔽导线的作用,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或者,当第一触控电极结构3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34中存在一些不透光或高反射的组件时,例如采用金属奈米导线或金属网格等材料形成于偏光片32上时,偏光片32还可以降低该些组件的可见度,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
[0047]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4,触控显不面板4包括一显不模块41、一偏光片42、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以及一透光基板45。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41是以液晶显示模块进行说明,其具有基板411、一液晶层412及一薄膜晶体管基板413,其中基板411可为彩色滤光基板。
[004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设置于偏光片42上,并位于偏光片42与透光基板45之间,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设置于透光基板45上,并位于透光基板45与基板411之间。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之间透过一胶层和透光基板45而相互电性绝缘。
[0049]进一步而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是设置于偏光片42朝向显不模块41的一侧,也就是偏光片42的下方,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是设置于透光基板45朝向基板411的一侦牝也就是透光基板45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是直接形成于偏光片42上,偏光片42作为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的依附或承载组件,藉此可节省现有技术中触控电极结构的其中一块基板,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是直接形成于透光基板45上,透光基板45作为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的依附或承载组件。可例如但不限于涂布、印刷或蚀刻等制程步骤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于此,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具有第一轴向的电极图案,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具有第二轴向的电极图案,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为交错配置,例如是相互垂直。
[0050]值得一提的是,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之前,可先于偏光片42形成至少一遮蔽层421。在本实施例中,遮蔽层421可为油墨或光阻或油墨层和光阻层的组合,其设置于部分的偏光片42相对于透光基板45的一侧而形成非可视区,且位于偏光片42的周边区域,而偏光片42未设置遮蔽层421的部分形成可视区。遮蔽层421可遮蔽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外部的导线(图未示)或其他不适于被用户看见的电路组件,使触控显示面板具有美观的效果。
[00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与透光基板45之间设置有一胶层A。具体而言,形成有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的偏光片42是透过胶层A贴合于透光基板45上,并且是由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的一面来贴合于透光基板45上。实施上,胶层A可为光学胶,其具有透光的特性,可使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全贴合于透光基板45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态样中,胶层A也可使用框贴合的形式,其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于此不作赘述。
[0052]另外,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与显示设备41之间设置有另一胶层A。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有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的透光基板45是透过胶层A贴合于显示设备41上,并且是由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的一面来贴合于显示设备41上。类似地,胶层A也可以全贴合或框贴合的方式将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贴合于显示设备41上,其叙述可参照上述,于此不再赘述。
[0053]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之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面为偏光片42相对透光基板45的另一面,从图示来看,触控显示面为偏光片42的上表面。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位于偏光片42之下,由于偏光片42的透光率较普通透明或基本透明的基板的透光率低,其可改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4中电极图案可见的问题,并具有进一步加强遮蔽导线的作用,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或者,当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3中存在一些不透光或高反射的组件时,例如采用金属奈米导线或金属网格等材料形成于偏光片42上时,偏光片42还可以降低该些组件的可见度,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
[0054]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5,触控显不面板5包括一显不模块51、一偏光片52、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53、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54以及一透光基板55。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51是以液晶显示模块进行说明,其具有基板511、一液晶层512及一薄膜晶体管基板513,其中基板511可为彩色滤光基板。本实施例与上述第四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第二触控电极结构54设置于透光基板55上,透光基板55作为第二触控电极结构54的依附或承载组件,且第二触控电极结构54位于偏光片52与透光基板55之间。第一触控电极结构5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54之间透过一胶层A而相互电性绝缘。
[005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结构54是设置于透光基板55朝向偏光片52的一侦牝也就是透光基板55的上方。于此,形成有第一触控电极结构53的偏光片52是透过胶层A贴合于形成在透光基板55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54上,并且第一触控电极结构53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54是位于偏光片52与透光基板55之间。此外,透光基板55也可透过另一胶层A贴合于显示模块51上,即如图5所示。
[0056]在本实施例中,偏光片52上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521。遮蔽层521可为油墨或光阻、油墨层和光阻层的组合,其设置于部分的偏光片52相对于透光基板55的一侧而形成非可视区,且位于偏光片52的周边区域,而偏光片52未设置遮蔽层521的部分形成可视区。遮蔽层521可遮蔽第一触控电极结构53外部的导线(图未示)或其他不适于被用户看见的电路组件,使触控显示面板具有美观的效果。
[005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藉由将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与显示模块的基板之间,可节省基板的使用,进而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另外,各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之下方时,可有效改善触控电极结构可视的问题,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
[0058]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不模块,具有一基板; 一偏光片,与该显示模块相对设置;以及 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彼此之间相互电性绝缘,并分别设置于该偏光片与该显不模块的该基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偏光片上,且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透光基板,设置于该显示模块与该偏光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透光基板上,且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基板上,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位于该透光基板与该显示模块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偏光片上,且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基板上,该透光基板位于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偏光片上,并位于该偏光片与该透光基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透光基板上,并位于该透光基板与该基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透光基板上,并位于该偏光片与该透光基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或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分别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光基板上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且该遮蔽层位于该基板的周边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偏光片上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且该遮蔽层位于该基板的周边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该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之间设置有一胶层。
13.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基板与该基板之间设置有一胶层。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930729SQ201420215499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9日
【发明者】何宽鑫, 蒲志明, 云花, 张焕煜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