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644657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触控面板、一显示面板以及一第一透明粘结层。触控面板具有一第一图案化电极层。第一图案化电极层包括一图案部分及一非图案部分。第一透明粘结层设置于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透明粘结层的折射率是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以使图案部分及非图案部分的光线反射率一致。藉此,使得触控显示装置中的电极图形可见度降低甚或不可见,从而改善触控显示装置的视觉外观。
【专利说明】
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触控显示装置的应用也日益增加。目前触控显示装置的应用主要包括:可携式电子产品,如:平板电脑、手机、数位相机;金融商业用途,如:提款机、远端视讯会议;公共资讯用途,如:机场、车站导览、资料查询等。
[0003]传统的触控显示装置大致包括相互贴合在一起的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其中,触控面板又包含用于触控感应的电极层,电极层通常是由蚀刻一整层的导电层形成一图案化的电极层,由于电极层中有电极的区域(图案部分)和无电极的区域(非图案部分)对光线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外部光线入射至电极层再反射出来时,有电极的区域和无电极的区域反射率差异较大,将有可能导致电极图形可见,影响触控显示装置视觉外观效果。
[0004]习知解决电极图形可见的方法包括在触控面板结构中增加多层光学膜,通过调整多层光学膜的折射率与电极层的折射率相匹配,从而降低电极图形的可见度。但此方法需要多道镀膜制程,且会导致触控显示装置整体厚度增加,不利于制作工艺的简化及触控显示装置轻薄化。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装置电极图形可见,制作工艺复杂的问题。
[0006]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触控面板、一显示面板以及一第一透明粘结层。触控面板具有一第一图案化电极层。第一图案化电极层包括一图案部分及一非图案部分。第一透明粘结层设置于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透明粘结层的折射率是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以使图案部分及非图案部分的光线反射率一致。
[000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粘结层可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触控面板,第二表面朝向显示面板。第一表面的折射率大于第二表面的折射率,第二表面的粘性大于第一表面的黏性。
[000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粘结层厚度可介于150微米至200微米之间。
[0009]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可包括一保护基板。第一图案化电极层设置于保护基板上,且还位于保护基板与第一透明粘结层之间。
[0010]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可更包括一折射率匹配层,其设置于保护基板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之间。
[0011]在一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可包括一第一折射率匹配层和一第二折射率匹配层。第一折射率匹配层位于保护基板与第二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且折射率介于2.0至2.5之间;第二折射率匹配层位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与第一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且折射率介于
1.3至1.6之间。
[0012]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可包括一保护基板、一第一透光板材及一第二透明粘结层。第一透光板材与保护基板相对设置。第一图案化电极层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上,并位于保护基板与第一透光板材之间。第二透明粘结层设置于保护基板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之间。
[0013]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可更包括一第二图案化电极层,其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上远离保护基板的一侧。
[0014]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可更包括一第二图案化电极层,其设置于保护基板上,并位于保护基板与第二透明粘结层之间。
[0015]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可更包括一第二透光板材、一第二图案化电极层及一第三透明粘结层。第二图案化电极层设置于第二透光板材上,并位于第一透光板材与第二透光板材之间。第三透明粘结层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之间。
[001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板材包括玻璃基板、塑胶基板、蓝宝石基板、或聚酯薄膜。
[001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粘结层可具有相对的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第三表面朝向保护基板,第四表面朝向第一透光板材,且第四表面的折射率大于第三表面的折射率,第三表面的粘性大于第四表面的粘性。
[0018]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可包括一保护基板、一第一透光板材及一第二透明粘结层。第一透光板材与保护基板相对设置。第一图案化电极层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上远离保护基板的一侧。第二透明粘结层设置于保护基板与第一透光板材之间。
[0019]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可更包括一折射率匹配层,其设置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与第一透光板材之间。
[0020]在一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可包括一第一折射率匹配层和一第二折射率匹配层。第一折射率匹配层位于第一透光板材与第二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且折射率介于2.0至
2.5之间;第二折射率匹配层位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与第一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且折射率介于1.3至1.6之间。
[002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板材及第一图案化电极层是先形成于一承载板上,再转移贴合至保护基板上。
[002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板材的厚度可介于0.1微米至15微米之间。
[0023]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通过高折射率的第一透明粘结层贴合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第一透明粘结层不仅具有贴合的作用,更可通过其特有的高折射率使得图案化电极层中图案部分和非图案部分的光线反射率一致,使得触控显示装置中的电极图形可见度降低甚或不可见,从而改善触控显示装置的视觉外观,同时减少现有技术中的多层光学膜镀膜,使得触控显示装置更加轻薄化,且简化了制作工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1B为图1A所示第一图案化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0]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1]符号说明:
[0032]1、2、3、4、5、6:触控显示装置
[0033]11、21、31、41、51、61:触控面板
[0034]111、211、311、411、511、611:保护基板
[0035]112、212、312、412、512:第一透光板材
[0036]113、213、313、413、513、613:第一图案化电极层
[0037]1131:图案部分
[0038]1132:非图案部分
[0039]114、214、314、414、514:第二透明粘结层
[0040]1141、2141、3141、4141、5141:第三表面
[0041]1142、2142、3142、4142、5142:第四表面
[0042]115、215、315、415、515、615:折射率匹配层
[0043]1151,2151:第一折射率匹配层
[0044]1152、2152:第二折射率匹配层
[0045]116、216、316、416、516、616:遮蔽层
[0046]12、22、32、42、52、62:显示面板
[0047]121、221、321、421、521、621:第一基板
[0048]122、222、322、422、522、622:第二基板
[0049]123、223、323、423、523、623:显示介质
[0050]13、23、33、43、53、63:第一透明粘结层
[0051]131、231、331、431、531、631:第一表面
[0052]132、232、332、432、532、632:第二表面
[0053]217、317、417:第二图案化电极层
[0054]418:第二透光板材
[0055]419:第三透明粘结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57]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以下实施例的内容中所称的方位「上」及「下」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再者,一第一元件形成于一第二元件「上」、「之上」、「下」或「之下」可包含实施例中的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直接接触,或也可包含该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更有其他额外元件使该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无直接接触。
[0058]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所示,触控显示装置I包括一触控面板11、一显示面板12以及一第一透明粘结层13。第一透明粘结层13设置于触控面板11与显示面板12之间。
[0059]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1包括一保护基板111、一第一透光板材112、一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以及一第二透明粘结层114。第一透光板材112与保护基板111相对设置。保护基板111可为玻璃基板、塑胶基板、或蓝宝石基板,还可为六面化学强化,或仅上、下表面化学强化而侧面物理强化的强化基板,以免于使用者按压触控面板11时破坏触控面板11的内部结构。第一透光板材112也可包括玻璃基板、塑胶基板、蓝宝石基板、甚或聚酯薄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 film)或聚酰亚胺薄膜(Polyimide film),以承载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于此,第一透光板材112是以玻璃基板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玻璃基板可提高触控面板11的整体结构强度。
[00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112上,并位于保护基板111与第一透光板材112之间。于此,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是直接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112上,可藉由曝光、显影、蚀刻等制作工艺形成。进一步而言,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可包括单轴向的触控电极(例如是梳状电极)或双轴向的触控电极(例如是二轴向彼此交错排列),本实施例是以双轴向电极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实施上,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可例如但不限于为金属纳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等形式来呈现。金属纳米导线可例如为纳米银线(silver nanowire, SNW)或纳米碳管(carbonnanotubes, CNT),而透明导电膜可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 IZO)、惨氟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 FTO)、惨招氧化锋(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 AZO)或惨嫁氧化锋(gallium doped zinc oxide, GZO)。
[0061]图1B为图1A所示第一图案化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B所示,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具有一图案部分1131及一非图案部分1132。图案部分1131为上述触控电极的部分,可例如为多个块状或多个条状的组合,于此是以块状示意。非图案部分1132为触控电极以外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包括夹在块状触控电极之间的区域。由于图案部分1131具有导电材料,其折射率主要为触控电极的折射率,而非图案部分1132不具有导电材料,其折射率为透第一光板材12的折射率,因此图案部分1131的折射率与非图案部分1132的折射率不相同。外部光线穿透保护基板111到达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再经由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反射出去后,图案部分1131和非图案部分1132的反射率差异较大,并且图案部分1131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较高,也就是较不易透光,因此使用者容易看见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的图案部分1131。
[0062]请继续参照图1A所不,显不面板12包括一第一基板121、一第二基板122以及一显示介质123。显示介质123的材料可包括液晶材料、或有机发光二极体材料,也就是显示面板12可为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第一基板121可以是彩色滤光(color filter, CF)基板、偏光片或是玻璃基板,而第二基板122可以是薄膜电晶体(thinfilm transistor, TFT)基板,以控制显示介质123显示画面。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2是以液晶显示面板为例,即第一基板121为彩色滤光基板,第二基板122为薄膜电晶体基板,而显示介质123包括液晶材料。
[0063]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B所示,第一透明粘结层13设置于触控面板11与显示面板12之间,以将触控面板11与显示面板12相贴合。第一透明粘结层13不同于普通的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OCA),普通光学胶的折射率一般与玻璃相近,范围大约为1.48至1.5,且其仅有贴合的作用。而本实用新型之第一透明粘结层13相较于普通光学胶,具有较高的折射率,较佳是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以使图案部分1131与非图案部分1132的光线反射率一致,较佳的,图案部分1311与非图案部分1321的光线反射率相等或基本相等,即,使得图案部分1131及非图案部分1132可见光波长的光线下的反射率差值较小,藉以有效地降低图案部分1131的可见度,从而改善触控显示装置的视觉外观。
[0064]详细而言,第一透明粘结层13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131及一第二表面132。第一表面131朝向触控面板11,第二表面132朝向显不面板12,且第一表面13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表面132的折射率,而第二表面132的粘性大于第一表面131的黏性。换句话说,第一透明粘结层13的第一表面131为高折射率的部分,折射率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
1.72,较佳在550nm波长下折射率为1.68,可实现降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的图案部分1131的可见度,而第二表面132为高粘性的部分,可实现将触控面板11与显示面板12贴合的功能。其中,第一透明粘结层13的厚度是介于150μπι至200μπι之间。如此一来,藉由第一透明粘结层13设置于触控面板11及显示面板12之间,可同时具有将触控面板11与显示面板12连结,以及降低图案部分1131的可见度效果。
[0065]另外,第二透明粘结层114设置于保护基板111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之间,以将保护基板111与第一透光板材112相贴合。第二透明粘结层114为透明光学粘胶,例如光学胶(OCA),主要为贴合保护基板111与第一透光板材112的作用。
[0066]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粘结层114可使用与第一透明粘结层13相同的材料,其折射率是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进一步使图案部分1131及非图案部分1132的反射率差异值较小。
[0067]具体而言,第二透明粘结层114具有相对的一第三表面1141及一第四表面1142。第三表面1141朝向保护基板111,第四表面1142朝向第一透光板材112,且第四表面1142的折射率大于第三表面1141的折射率,而第三表面1141的粘性大于第四表面1142的黏性。换句话说,第二透明粘结层14的第四表面1142为高折射率的部分,可实现降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的图案部分1131的可见度,而第三表面1141为高粘性的部分,可实现与保护基板111与第一透光板材112贴合的功能。其中,第二透明粘结层114的厚度同样是介于150 μ m至200 μ m之间,。如此一来,藉由第二透明粘结层114设置于保护基板111及第一透光板材112之间,可同时具有将保护基板111与第一透光板材112连结,以及降低图案部分1131的可见度效果。
[0068]较佳地,触控面板11可更包括一折射率匹配层115,其设置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与第一透光板材112之间,可为一单层或由多层所组成的复合迭层,并可根据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的折射率(N值)和消光系数(K值)以及第二透明粘结层114的折射率和厚度调整折射率匹配层115的折射率和厚度,以进一步降低图案部分1131的可见度。例如,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中的图案部分1131的折射率是介于1.48至2.03之间,消光系数是介于0.006至0.55之间,第二透明粘结层114的折射率是介于1.65至1.72之间,厚度是介于150μπι至200μπι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115包括第一折射率匹配层1151和第二折射率匹配层1152。第一折射率匹配层1151位于第一透光板材112与第二折射率匹配层1152之间,第二折射率匹配层1152位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与第一折射率匹配层1151之间。第一折射率匹配层1151的材料可例如但不限定为氧化铌(Nb205),第二折射率匹配层1152的材料可例如但不限定为及氧化硅(Si02)。其中,第一折射率匹配层1151的厚度是介于4nm至20nm之间,折射率是介于2.0至2.5之间;而第二折射率匹配层1152的厚度是介于20nm至60nm之间,折射率是介于1.3至1.6之间,如此,可使得折射率匹配层115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及第二透明粘结层114作折射率匹配用,也即使得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中图案部分1131与非图案部分1132的光线反射率差异值最小化,从而降低图案部分1131的可见度。
[0069]此外,触控面板11可更包括一遮蔽层116,其设置于保护基板111上朝向第一透光板材112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遮蔽层16也可设置于保护基板11上远离第一透光板材12的一侧。进一步而言,遮蔽层116是位于保护基板111的周围区域,以遮蔽第一图案化电极层113与外部电路连接的引线(图未示),或遮蔽电路板(图未示),或遮蔽其他电子元件。于此,遮蔽层116可使用光密度较高的遮光材料,例如油墨、光阻、或其组合。
[0070]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包括触控面板21、显示面板2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23。第一透明粘结层23设置于触控面板21与显示面板22之间。触控面板21包括保护基板211、第一透光板材212、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第二透明粘结层214、折射率匹配层215以及遮蔽层216。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1更包括一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17,其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212上远离保护基板211的一侧,也就是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相异的一侧。
[007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包括第一轴向的触控电极,而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17包括第二轴向的触控电极,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彼此交错排列,例如是垂直交错。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17皆为铟锡氧化物(ITO)的透明导电膜,也就是触控面板21为双层铟锡氧化物(double ITO, DIT0)的触控面板。当然,铟锡氧化物(ITO)也可置换为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 IZO)、掺氟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 FT0)、惨招氧化锋(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 AZO)或掺镓氧化锌(gallium doped zinc oxide, GZO),在此不作限制。同样地,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17也可以金属纳米导线或金属网格的形式来实现。
[0072]显示面板22包括第一基板221、第二基板222以及显示介质223。第一透明粘结层23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231及一第二表面232。其中显不面板2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23的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于此不作赘述。
[0073]在本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215设置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与第一透光板材212之间,且包括第一折射率匹配层2151及第二折射率匹配层2152。第一折射率匹配层2151位于第一透光板材212与第二折射率匹配层2152之间,第二折射率匹配层2152位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与第一折射率匹配层2151之间。本实施例的折射率匹配层215是与第一透明粘结层23、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17及第二透明粘结层214作折射率匹配用,并以调整折射率匹配层215的折射率和厚度来实现折射率匹配的目的,以进一步降低图案部分的可见度。此外,折射率匹配层215的叙述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所述,于此不再赘述。
[0074]另外,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折射率匹配层215也可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212与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17之间,其中第一折射率匹配层2151可位于第一透光板材212与第二折射率匹配层2152之间,第二折射率匹配层2152位于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17与第一折射率匹配层2151之间,以可进一步降低图案部分的可见度为考量。
[0075]类似地,第二透明粘结层214具有相对的一第三表面2141及一第四表面2142。第三表面2141朝向保护基板211,第四表面2142朝向第一透光板材212,且第四表面2142的折射率大于第三表面2141的折射率,而第三表面2141的粘性大于第四表面2142的黏性。换句话说,第二透明粘结层214的第四表面2142为高折射率的部分,可实现降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13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17的图案部分(可参照图1B所示的图案部分1131)的可见度的效果,而第三表面2141为高粘性的部分,可实现与保护基板211与第一透光板材212贴合的功能。其中第二透明黏结层214的折射率与特性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因此不再赘述。
[0076]另外,第一透明粘结层23、保护基板211、第一透光板材212以及遮蔽层216的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亦不赘述。
[007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所示,触控显示装置3包括触控面板31、显示面板3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33。第一透明粘结层33设置于触控面板31与显示面板32之间。触控面板31包括保护基板311、第一透光板材
312、第一图案化电极层313、第二透明粘结层314、折射率匹配层315、遮蔽层316以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317。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31的第二图案化电极层317是设置于保护基板311上,并位于保护基板311与第一透光板材312之间。
[0078]类似地,第一图案化电极层313包括第一轴向的触控电极,而第二图案化电极层317包括第二轴向的触控电极,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彼此交错排列,例如是垂直交错。此外,第一图案化电极层313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317可例如但不限于为金属纳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等形式来呈现,其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不作赘述。
[0079]显示面板32包括第一基板321、第二基板322以及显示介质323。第一透明粘结层33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31及第二表面332。其中显不面板3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33的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于此不作赘述。
[0080]在本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315是与第一透明粘结层33、第一图案化电极层
313、第二图案化电极层317及第二透明粘结层314作折射率匹配用,并以调整折射率匹配层315的折射率和厚度来实现折射率匹配的目的。于此,折射率匹配层315可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312及第一图案化电极层313之间,或如图3所示设置于保护基板311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317之间。
[0081]同样地,第二透明粘结层314具有相对的一第三表面3141及一第四表面3142。第三表面3141朝向保护基板311,第四表面3142朝向第一透光板材312,且第四表面3142的折射率大于第三表面3141的折射率,而第三表面3141的粘性大于第四表面3142的黏性。换句话说,第二透明粘结层314的第四表面3142为高折射率的部分,可实现降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313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317的图案部分(可参照图1B所示的图案部分1131)可见度的效果,而第三表面3141为高粘性的部分,可实现与保护基板311与第一透光板材312贴合的功能。其中第二透明粘结层314的折射率与特性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因此不再赘述。
[0082]另外,第一透明粘结层33、保护基板311、第一透光板材312以及遮蔽层316的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亦不赘述。
[0083]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所示,触控显示装置4包括触控面板41、显示面板4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43。第一透明粘结层43设置于触控面板41与显不面板42之间。触控面板41包括保护基板411、第一透光板材
412、第一图案化电极层413、第二透明粘结层414、折射率匹配层415以及遮蔽层416。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41更包括一第二图案化电极层417、一第二透光板材418及一第三透明粘结层419。第二图案化电极层417设置于第二透光板材418上,并位于第一透光板材412与第二透光板材418之间。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透光板材412与第二透光板材418皆为聚酯薄膜。
[0084]进一步而言,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41为双薄膜(Cover Glass/Sensor Film X/Sensor Film Y, GFF)的触控面板。具体而言,在制程上,先将第一图案化电极层413形成于第一透光板材412上,且第二图案化电极层417形成于第二透光板材418上,接着藉由第三透明粘结层419将第一透光板材412与第二透光板材418贴合,然后藉由第二透明粘结层414将保护基板411与第一透光板材412及第二透光板材418贴合形成触控面板41,最后藉由第一透明粘结层43将触控面板41与显示面板42贴合。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三透明粘结层419可与第二透明粘结层414材料相同,其相关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在此不作赘述。当然,第三透明粘结层419也可为普通的光学胶,仅用以贴合使用。
[0085]显示面板42包括第一基板421、第二基板422以及显示介质423。第一透明粘结层43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431及第二表面432。其中显不面板4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43的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亦不赘述。
[0086]类似地,第一图案化电极层413包括第一轴向的触控电极,而第二图案化电极层417包括第二轴向的触控电极,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彼此交错排列,例如是垂直交错。
[0087]在本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415是与第一透明粘结层43、第一图案化电极层
413、第二图案化电极层417、第二透明粘结层414以及第三透明粘结层419作折射率匹配用,并以调整折射率匹配层415的折射率和厚度来实现折射率匹配的目的。
[0088]同样地,第二透明粘结层414具有相对的一第三表面4141及一第四表面4142。第三表面4141朝向保护基板411,第四表面4142朝向第一透光板材412,且第四表面4142的折射率大于第三表面4141的折射率,而第三表面4141的粘性大于第四表面4142的黏性。换句话说,第二透明粘结层414的第四表面4142为高折射率的部分,可实现降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413及第二图案化电极层417的图案部分(可参照图1B所示的图案部分1131)可见度的效果,而第三表面4141为高粘性的部分,可实现与保护基板411与第一透光板材412贴合的功能。其中第二透明粘结层414的折射率与特性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因此不再赘述。
[0089]另外,第一透明粘结层43、保护基板411、第一透光板材412以及遮蔽层416的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亦不赘述。
[009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所示,触控显示装置5包括触控面板51、显示面板5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53。第一透明粘结层53设置于触控面板51与显示面板52之间。触控面板51包括一保护基板511、一第一透光板材512、一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以及一第二透明粘结层514。第一透光板材512与保护基板511相对设置。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512上远离保护基板511的一侧。第二透明粘结层514设置于保护基板511与第一透光板材512之间,以将第一透光板材512连同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贴合于保护基板511上。
[0091]显不面板52包括第一基板521、第二基板522以及显不介质523。第一透明粘结层53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531及第二表面532。其中显不面板5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53的叙述可分别参照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及第一透明粘结层所述,不作赘述。
[009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粘结层514为透明光学粘胶,例如光学胶(OCA),主要为贴合保护基板511与第一透光板材512的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粘结层514也可使用如第一透明粘结层53相同的材料,于此,第二透明粘结层514的第三表面5141朝向保护基板511,第四表面5142朝向第一透光板材512。同样地,第四表面5142的折射率大于第三表面5141的折射率,而第四表面5142的粘性大于第三表面5141的黏性。如此一来,藉由第二透明粘结层514设置于保护基板511及第一透光板材512之间,可同时具有将保护基板511与第一透光板材512连结,以及遮蔽图案部分(可参照图1B所示的图案部分1131)的效果。其中第二透明粘结层514的折射率与特性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于此不再赘述。
[0093]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连同第一透光板材512可采用一薄膜转移的制程形成于保护基板511上,例如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承载基板(图未示);形成第一透光板材512例如为聚酰亚胺薄膜于承载基板上,再于第一透光板材512上形成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此时第一透光板材512位于承载基板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之间;形成一转移层(图未示)例如单面胶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上;移除承载基板;将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第一透光板材512连同转移层藉由第二透明粘结层514贴合于保护基板511上,此时,第一透光板材512及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位于第二透明粘结层514与转移层之间;然后再移除转移层。如此一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连同第一透光板材512即通过第二透明粘结层514形成于保护基板511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连同第一透光板材512贴合于保护基板511上,是以第一透光板材512的一侧贴合保护基板511,使得第一透光板材512位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与第二透明粘结层514之间。
[009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板材512的材料较佳为聚酰亚胺(Polyimide),可使用溶液涂布再固化或其他适当方法形成,其厚度相对普通的玻璃基板很薄,可为约0.1 μ m至15 μ m, 2 μ m M 5 μ m。
[0095]采用前述薄膜转移的制程形成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第一透光板材512于保护基板511上,由于第一透光板材512本身很薄,藉由承载基板的支撑作用将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形成于第一透光板材512上,并后续再移除承载基板,再藉由转移层的转载作用,将第一透光板材512及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贴附于保护基板511上,可降低触控面板的整体厚度。
[0096]同样地,触控显示装置5的触控面板51可更包括折射率匹配层515,其设置于第一透光板材512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之间。其中折射率匹配层515的材料与特性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515是与第一透明粘结层53及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作折射率匹配用,并以调整折射率匹配层515的折射率和厚度来实现进一步降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中图案部分可见的功效。
[0097]另外,触控显示装置5的触控面板51同样可包括遮蔽层516,其设置于保护基板511上朝向第一透光板材512的一侧,并且是位于保护基板511的周围区域,以遮蔽第一图案化电极层513连接的引线(图未示),或遮蔽电路板(图未示),或遮蔽其他电子元件。于此,遮蔽层516可使用光密度较高的遮光材料,例如油墨、光阻、或其组合。
[0098]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所示,触控显示装置6包括触控面板61、显示面板6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63。第一透明粘结层63设置于触控面板61与显示面板6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61包括保护基板611、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折射率匹配层615以及遮蔽层616。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设置于保护基板611上,且还位于保护基板611与第一透明粘结层63之间。换句话说,触控面板61采用单片式玻璃触控面板技术(One Glass Solut1n,OGS),将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设置于保护基板611上,以将承载触控结构的板材整合于保护基板611上,因此减少板材的使用,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轻薄化。
[0099]显不面板62包括第一基板621、第二基板622以及显不介质623。第一透明粘结层63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631及第二表面632。其中显不面板62及第一透明粘结层63的叙述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于此不作赘述。
[0100]在本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615设置于保护基板611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之间。制程上,可先形成折射率匹配层615于保护基板611上,接着再形成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于保护基板611上而覆盖折射率匹配层615,其中折射率匹配层615的材料与特性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所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615是与第一透明粘结层63、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作折射率匹配用,并以调整折射率匹配层615的折射率和厚度来实现进一步降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中图案部分可见的功效。
[0101]在本实施例中,遮蔽层616设置于保护基板611上朝向显不面板62的一侧,并且是位于保护基板611的周围区域,以遮蔽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连接的引线(图未示),或遮蔽电路板(图未示),或遮蔽其他电子元件。于此,遮蔽层616可使用光密度较高的遮光材料,例如油墨、光阻、或其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周边区域,遮蔽层616是位于第一图案化电极层613与保护基板611之间,相对应的,折射率匹配层615仅于触控面板61的中间区域,在其他实施例中,折射率匹配层615还可延伸覆盖遮蔽层616,使周边区域的遮蔽层616位于保护基板611与折射率匹配层615之间,或者使得折射率匹配层615在周边区域的部份位于遮蔽层616与保护基板611之间。
[010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通过高折射率的第一透明粘结层贴合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第一透明粘结层不仅具有贴合的作用,更可通过其特有的高折射率使得图案化电极层中图案部分和非图案部分的光线反射率一致,使得触控显示装置中的电极图形可见度降低甚或不可见,从而改善触控显示装置的视觉外观,同时减少现有技术中的多层光学膜镀膜,使得触控显示装置更加轻薄化,且简化了制作工艺。
[010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触控面板,具有一第一图案化电极层,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包括一图案部分及一非图案部分; 一显示面板;以及 一第一透明粘结层,设置于该触控面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该第一透明粘结层的折射率是大于等于1.65,且小于等于1.72,以使该图案部分及该非图案部分的光线反射率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粘结层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朝向该触控面板,该第二表面朝向该显示面板,且该第一表面的折射率大于该第二表面的折射率,该第二表面的粘性大于该第一表面的粘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粘结层厚度介于150微米至200微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一保护基板,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设置于该保护基板上,且还位于该保护基板与该第一透明粘结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折射率匹配层,其设置于该保护基板与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射率匹配层包括一第一折射率匹配层和一第二折射率匹配层,该第一折射率匹配层位于该保护基板与该第二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且折射率介于2.0至2.5之间;该第二折射率匹配层位于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与该第一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且折射率介于1.3至1.6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 一保护基板; 一第一透光板材,与该保护基板相对设置,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透光板材上,并位于该保护基板与该第一透光板材之间 '及 一第二透明粘结层,设置于该保护基板与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图案化电极层,其设置于该第一透光板材上远离该保护基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图案化电极层,其设置于该保护基板上,并位于该保护基板与该第二透明粘结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第二透光板材; 一第二图案化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透光板材上,并位于该第一透光板材与该第二透光板材之间;及 一第三透明粘结层,设置于该第一透光板材及该第二图案化电极层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光板材包括玻璃基板、塑胶基板、蓝宝石基板、或聚酯薄膜。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明粘结层具有相对的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该第三表面朝向该保护基板,该第四表面朝向该第一透光板材,且该第四表面的折射率大于该第三表面的折射率,该第三表面的粘性大于该第四表面的粘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 一保护基板; 一第一透光板材,与该保护基板相对设置,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透光板材上远离该保护基板的一侧;及 一第二透明粘结层,设置于该保护基板与该第一透光板材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9、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折射率匹配层,其设置于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与该第一透光板材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射率匹配层包括一第一折射率匹配层和一第二折射率匹配层,该第一折射率匹配层位于该第一透光板材与该第二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且折射率介于2.0至2.5之间;该第二折射率匹配层位于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与该第一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且折射率介于1.3至1.6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光板材及该第一图案化电极层是先形成于一承载板上,再转移贴合至该保护基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光板材的厚度介于0.1微米至15微米之间。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4009808SQ201420327723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9日
【发明者】许毅中, 徐国书, 卢凤华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