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9150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触控技术在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常,触控技术包括光学式、电阻式、电容式、电磁式触控技术等不同的技术方向;在众多的触控技术中,电容式触控技术凭借其较低的成本和优异的用户体验已成为触控技术的主流。

电容式触控计算出又可分为自电容式和互电容式两种方式。由于互电容式触控技术可以实现多点触控,因而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通常,互电容式触控技术通过分别按横向和纵向交叉设置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来实现多点触控,其中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位于不同层且彼此绝缘设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电极结构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同层设置在衬底基板上且相互绝缘,各触控驱动电极和/或各触控感应电极包括金属网状结构,金属网状结构包括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由此,该触控电极结构可通过使用包括金属网状结构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一方面可在使用金属的情况下不影响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可使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最大通道阻抗降低,从而可将单层(Single Layer)触控技术应用于大尺寸电子产品中并可消除摩尔纹现象。

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其包括:衬底基板;多个触控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以及多个触控感应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同层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或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包括金属网状结构,所述金属网状结构包括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

例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或所述触控感应电极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金属网状结构两侧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与所述金属网状结构同形设置。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或各所述触控感应电极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金属网状结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防反光层,所述防反光层与所述金属网状结构同形设置。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多条第一金属引线,分别与所述多个触控驱动电极电性相连;以及多条第二金属引线,分别与所述多个触控感应电极电性相连。

例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多个触控驱动电极按阵列排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按阵列排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多条第一金属引线延伸至所述柔性电路板,与同一列的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电性相连的所述多条第一金属引线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电性相连;所述多条第二金属引线延伸至所述柔性电路板,与同一列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电性相连的所述多条第二金属引线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电性相连。

例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金属网状结构的材料包括铝、钼、银或铜或它们的合金。

例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各所述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金属线,所述金属线的宽度范围为1μm-4μm。

例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保护层的材料包括钼或钼合金。

例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防反光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钼。

例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多条第一金属引线和/或所述多条第二金属引线的宽度范围为1μm-4μm。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出光面;以及触控电极结构,所述触控电极结构为上述任一项的触控电极结构,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出光面所在的一侧。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偏光片,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偏光片之间。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偏光片上的光学透明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光学透明层上的保护模块,所述保护模块通过所述光学透明层粘合在所述偏光片上。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偏光片以及设置在所述偏光片上的光学透明层,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设置在所述光学透明层上。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结构上的保护模块。

例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光学透明层包括光学透明树脂或光学透明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驱动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驱动电极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目前,在触控技术领域,单层(Single Layer)触控技术工艺较为简单,只需在显示面板上形成单层的氧化铟锡电极图案(ITO Pattern)即可实现多点触控。相较于内嵌式(In-cell)触控技术,单层触控技术工艺简单并且良率较高;相较于一体式(One Glass Solution,OGS)触控技术,单层触控技术工艺简单且轻薄,且不存在边缘走线遮光问题。因此,单层触控技术在便携式、移动式电子产品市场具有极高的竞争力。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认为:随着触控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于窄边框及无边框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单层触控技术采用边缘走线,从而可实现窄边框甚至是无边框设计。然而,单层触控技术使用氧化铟锡(ITO)作为电极材料,但是由于氧化铟锡的方块电阻过高(~40ohm/◇),所以单层触控技术一般仅能做到7寸产品,难以在大尺寸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上得到应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电极结构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同层设置在衬底基板上且相互绝缘,各触控驱动电极和/或各触控感应电极包括金属网状结构,金属网状结构包括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由此,该触控电极结构通过使用包括金属网状结构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一方面可在使用金属的情况下不影响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可使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最大通道阻抗降低,从而可将单层触控技术应用于大尺寸电子产品中,并可消除摩尔纹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如图1所示,该触控电极结构包括衬底基板101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101上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02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03。触控驱动电极102和触控感应电极103同层设置且相互绝缘。各触控驱动电极和/或各触控感应电极包括金属网状结构,金属网状结构包括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

下面以触控驱动电极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触控驱动电极102包括金属网状结构1020,金属网状结构1020包括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1025。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感应电极也可包括金属网状结构,其具体的特征可参见触控驱动电极的相关描述,另外,上述的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是指构成其的金属线的长度和角度不规则。

在本实施例提供触控电极结构中,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组合为一个金属网状结构;由于金属的电阻率较小,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中的金属线可制作得较细,同时还满足触控电极的电学性能方面的要求。该金属网状结构的透光部分(即,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中的金属线围绕的部分)远远大于不透光部分(即,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中的金属线),从而可保证在使用金属的情况下触控驱动电极和/或触控感应电极的光透过率足够大,不影响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并且可使触控驱动电极和/或触控感应电极的最大通道阻抗降低,从而可应用于大尺寸电子产品中。另外,如图2所示,由于金属网状结构1020包括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1025,金属网状结构1020没有周期性的结构,从而可避免与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触控显示装置上的像素单元211的周期性的结构形成空间拍频效应,相应地可避免触控显示装置上的摩尔纹的产生。

例如,如表1所示,氧化铟锡单层触控电极结构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尺寸为3.97寸时,其最大通道阻抗只有17.3Kohm,而氧化铟锡单层触控电极结构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尺寸达到14.0寸,其最大通道阻抗达到了61.0Kohm,导致驱动电路(驱动IC)无法驱动以实现触控。而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尺寸达到14.0寸时,其最大通道阻抗只有11.3Kohm,驱动电路(驱动IC)仍可轻易驱动,从而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电极结构可应用于大尺寸的触控显示装置中。

表1金属网状结构单层触控与氧化铟锡单层触控方案阻抗对比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形成金属网状结构的材料包括铝、钼、银或铜或它们的合金等。当金属网状结构采用铝、银、铜或它们的合金等制作时,由于铝、银、铜或它们的合金的导电率较大,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最大通道阻抗较小,从而可适用于大尺寸的触控显示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电视等。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形成金属网状结构的材料还可为其他金属材料。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触控电极结构中,如图1所示,该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条第一金属引线112和多条第二金属引线113。多条第一金属引线112分别与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02电性相连,多条第二金属引线113分别与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03电性相连,从而将同层设置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02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03分别引出至触控区域之外与例如触控芯片电连接,以便于对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02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03施加或读取电信号。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触控电极结构中,多条第一金属引线和/或多条第二金属引线的宽度范围可以为1μm-4μm。由于第一金属引线和/或第二金属引线采用具有高导电率的金属制作,可以做到宽度只有1μm-4μm,此种情况下人眼通常无法察觉第一金属引线和/或第二金属引线的存在,从而可提高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第一金属引线和/或第二金属引线的宽度还可为其他宽度范围。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如图2所示,各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1025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金属线1027,金属线1027的宽度范围可以为1μm-4μm。同样地,由于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采用具有高导电率的金属制作,可以做到宽度只有1μm-4μm,此种情况下人眼通常无法察觉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的存在,从而可提高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金属线的宽度还可为其他宽度范围。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如图1所示,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02按阵列排布在衬底基板101上;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03按阵列排布在衬底基板101上。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02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03交错设置,各触控驱动电极102分别与其相邻的触控感应电极103形成耦合电容,从而感测触控操作。但是,显然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层上的触控感应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限于图1所示的情形,只要能实现单层触控即可。

如图1所示,该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104。多条第一金属引线112延伸至柔性电路板104,并且与同一行的触控驱动电极102电性相连的多条第一金属引线112在柔性电路板104上电性相连,例如,柔性电路板104可为多层结构,可使用第一导线1041通过过孔方式或桥接方式将与同一行的触控驱动电极102电性相连的多条第一金属引线112在柔性电路板104上电性相连。同样地,多条第二金属引线113延伸至柔性电路板104,与同一列的触控感应电极103电性相连的多条第二金属引线113在柔性电路板104电性相连,例如,柔性电路板104可为多层结构,可使用第二导线1042通过过孔方式或桥接方式将与同一列的触控驱动电极103电性相连的多条第一金属引线113在柔性电路板104上电性相连。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在在单层上实现互电容式触控技术,从而实现多点触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显示上述的连接关系,图1中仅示出了四行四列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显然,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结构还可设置更多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本公开在此不作限制。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多条第一金属引线和多条第二金属引线无需在触控电极结构的边缘走线,从而可适用于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电子产品。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各触控驱动电极和/或各触控感应电极还包括设置在金属网状结构两侧的保护层,并且保护层与金属网状结构同形设置。下面以触控驱动电极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触控驱动电极102包括金属网状结构1020以及设置在金属网状结构1020两侧的保护层1021。保护层1021与金属网状结构1020同形设置,也就是说,保护层1021具有与金属网状结构1020相同形状的网状结构。例如,在制作保护层时,可通过使用相同的掩模板对金属层和保护层进行图案化,以得到同形设置的金属网状结构1020和设置在金属网状结构1020两侧的保护层。

在本实施例提供触控电极结构中,保护层一方面可防止金属网状结构被衬底基板上的尖刺或杂质凸起破坏,防止金属网状结构中发生断线等不良,另一方面可将金属网状结构与氧隔离,从而起到防止金属网状结构被氧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构成金属网状结构的金属线的宽度较小时,容易受到衬底基板上尖刺或杂质凸起的影响而断裂,因此采用设置在金属网状结构两侧的保护层可保证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良率。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保护层的材料包括钼或钼合金等。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各触控驱动电极和/或各触控感应电极还包括设置在金属网状结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的防反光层,防反光层与金属网状结构同形设置。下面以触控驱动电极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该触控驱动电极还包括设置在金属网状结构1020上(也就是说,设置在金属网状结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的防反光层1023,防反光层1023与金属网状结构1020同形设置,也就是说,防反光层1023具有与金属网状结构1020相同形状的网状结构。由于金属具有较高的光反射率,通过在金属网状结构上形成防反光层可降低甚至消除金属网状结构对于外界环境光的反射,从而避免反射的外界环境光对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防反光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钼。此时,防反光层可通过在钼溅射腔体通入氧气来形成。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防反光层材料还可为其他材料。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点解结构中,各触控驱动电极和/或各感应驱动电极同时包括保护层和防反光层。下面以触控驱动电极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触控驱动电极包括保护层1021和防反光层1023,防反光层1023设置在保护层1021上。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如图4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10以及触控电极结构100,显示面板210包括出光面211,触控电极结构100为上述任一项的触控电极结构,并且触控电极结构100设置在显示面板210的出光面211所在的一侧。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描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因此该触控显示装置可为大尺寸电子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电视等。另外,由于金属网状结构包括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金属网状结构没有周期性的结构,从而可避免与显示面板上像素单元的周期性的结构形成空间拍频效应,避免摩尔纹的产生。其具体的效果可参见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相关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如图5所示,触控电极结构100的防反光层1023(以触控驱动电极的防反光层为例进行说明)设置在触控电极结构100远离出光面211的一侧,以降低甚至消除触控电极结构100中金属网状结构1020对于外界环境光的反射,从而避免反射的外界环境光对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造成不良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触控电极结构中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同层设置,上述关于触控驱动电极的相关描述同样适用于触控感应电极。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如图5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210上的偏光片220。触控电极结构100设置在显示面板210和偏光片220之间。此时,该触控显示装置为On-Cell触控显示装置。例如,显示面板210可为液晶盒,包括阵列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的对置基板以及填充在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如图5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偏光片220上的光学透明层230以及设置在光学透明层230上的保护模块240,保护模块240通过光学透明层230粘合在偏光片220上。例如,保护模块240可为保护玻璃层或塑料层等。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如图6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210上偏光片220以及设置在偏光片220上的光学透明层230。触控电极结构100设置在光学透明层230上,并且通过光学透明层230粘合在偏光片220上。此时,该触控显示装置为外挂式触控显示装置。

例如,在本实施例一示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如图6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触控电极结构100上的保护模块240。例如,保护模块240可为保护玻璃层或塑料层等。

例如,光学透明层可包括光学透明树脂或光学透明胶等。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发明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微结构的厚度和尺寸被放大。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