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18662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以及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控显示技术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触控显示面板允许用户直接用手或借助外物,而后可以通过选择显示的内容来输入用户指令。当用户用手或外物与触控显示面板接触时,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检测到触控点,并根据输入指令来驱动触控显示装置,以实现特定的显示。

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上可以设有多个条状触控电极,各触控电极可以通过电极引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驱动芯片通过触控电极引线向触控电极输出触控扫描信号以检测触控显示面板上的触控位置。在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当触控显示面板上发生触摸操作时,驱动芯片通常需要逐条向各触控电极输出触控扫描信号,以检测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的位置,导致了触控扫描需要的时间长,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以及用于驱动该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以及驱动芯片,上述驱动方法包括:上述驱动芯片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且上述每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上述驱动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其中,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均不同;上述驱动芯片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且上述每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上述驱动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其中,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均不同,且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至多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其中,N、m1、m2、i、j为正整数,m1<N,m2<N,i=1、2、…、m1,j=1、2、…、m2,且m1+m2<N。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以及驱动芯片,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和驱动芯片;上述驱动芯片用于将第一至第N个上述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且每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上述驱动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其中,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均不同;上述驱动芯片还用于将第一至第N个上述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且每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上述驱动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其中,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均不同,且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至多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其中,N、m1、m2、i、j为正整数,m1<N,m2<N,i=1、2、…、m1,j=1、2、…、m2,且m1+m2<N。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驱动芯片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同时接收到触控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而后驱动芯片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再分成第一至第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同时接收到触控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且任一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任一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至多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结合上述第一次触控扫描和第二次触控扫描可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同时可以减少驱动芯片输出扫描信号的次数,缩短触控电极扫描的时间,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B示出了采用图1A中的驱动方法进行驱动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电极分布示意图;

图1C示出了采用图1A中的驱动方法进行驱动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电极分布示意图;

图1D示出了采用图1A中的驱动方法进行驱动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本申请采用一种改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缩短了触控电极的扫描时间。如图1A所示,其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1000。如图所示,上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1,驱动芯片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且每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驱动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N个触控电极101和至少一个驱动芯片103,该驱动芯片103可以为上述各触控电极101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如图1B所示,图1B示出了采用图1A中的驱动方法进行驱动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电极分布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触控显示面板中,上述各触控电极101可以沿第一方向排列,依次为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N触控电极,如图1B所示,这里的N可以为正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101分成第一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这里的m1为正整数。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可以包含相同数目的触控电极,也可以包含不同数目的触控电极,并且上述各触控电极必须位于其中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所包含的触控电极101的均不相同,例如,若第一触控电极在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则该第一触控电极不能在第二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这可以使得触控显示面板上的各触控电极101在第一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均被扫描且仅被扫描一次。因此,若触控显示面板上发生触摸操作,在第一次触控扫描结束时,驱动芯片103可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组。

如图1B所示,若上述触控显示面板上设有16个触控电极101,分别为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16触控电极,即N=16。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将第一至第16个触控电极分成4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即m1=4,分别为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10、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20、第三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30以及第四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40,如图1B所示,该驱动芯片103对第一至第4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同一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可以同时接收到上述驱动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例如,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10中可以包括触控显示面板上的第一至第4个触控电极101,如图1B所示,则在第一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第一至第4个触控电极101可以同时接收驱动芯片103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使得驱动芯片103可以同时扫描第一至第4个触控电极。同样地,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同时扫描图1B中的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20中的各触控电极,同时扫描第三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30的各触控电极,以及同时扫描第四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40中的各触控电极。可见,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芯片103将触控电极101分成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驱动芯片103可以依次向每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发送触控扫描信号,使得驱动芯片103可以向触控显示面板输出m1次触控扫描信号即可完成对该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次触控扫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数量相同的触控电极101,此时触控显示面板上的触控电极101的数目N为第一触控电极组的数目m1的整数倍。例如,如图1B所示,触控显示面板中可以包括16个触控电极,各触控电极101可以被分成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10、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20、第三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30、第四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40,且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均包括4个触控电极,即N=16,m1=4。可以理解,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上述触控显示面板中包括的触控电极的数目N可以不同,且上述第一触控电极组的数目m1也可以不同,例如,上述N和m1还可以分别为20和5,此时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均包括4个触控电极,或者上述N和m1还可以分别为30和6,此时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均包括5个触控电极,这里没有唯一的限定。

步骤1002,驱动芯片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且每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驱动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将触控显示面板上的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101分成第一至第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如图1C所示,其示出了采用图1A中的驱动方法进行驱动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电极分布示意图。对各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所包含的触控电极101均不相同,这里的m2为正整数。在上述第二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触控显示面板上的各触控电极101可以均被扫描且仅被扫描一次。若触控显示面板上发生触摸操作,在第二次触控扫描结束时,驱动芯片103可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组。进一步地,上述第二触控电极组的分组方法和上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分组方法不同,使得任一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任一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至多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101,因此,结合上述第一次触控扫描的结果和第二次触控扫描的结果即可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具体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j可以为小于m2的任意正整数,i可以为小于m1的任意正整数,上述m1和m2需要满足m1+m2<N,这可以使得驱动芯片输出触控扫描信号的次数小于N,缩短了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扫描时间,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率。

如图1C所示,触控显示面板上设有16个触控电极101,分别为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16触控电极。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将第一至第16个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即m2=4,其中不同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101用不同的填充表示,上述第一至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以如图1C所示。进一步地,结合图1B和图1C可以看出,任意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任意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101。上述不同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含的触控电极101均不同,使得上述驱动芯片103对第一至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时,可以扫描触控显示面板上的各触控电极101,且各触控电极101仅被扫描一次。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同一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可以同时接收到上述驱动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例如,其中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触控显示面板上的第一触控电极、第5触控电极、第9触控电极和第13触控电极,如图1C所示,则在第二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第一触控电极、第5触控电极、第9触控电极和第13触控电极可以同时接收驱动芯片103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使得驱动芯片103可以同时扫描上述第二触控电极组的各触控电极101。同理,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同时扫描图1C中其它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101。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芯片103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101分成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驱动芯片103可以依次向每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发送触控扫描信号,使得驱动芯片103可以向触控显示面板输出m2次触控扫描信号即可完成对该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次触控扫描,并且上述m1与m2之和小于N,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可以减少驱动芯片输出触控扫描信号的次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数量相同的触控电极101,触控显示面板上的触控电极101的数目N可以为第一触控电极组的数目m2的整数倍。此时,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包含的触控电极101的数目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但是上述任一第二触控电极组与任一第一触控电极组最多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201。例如,如图1C所示,触控显示面板中可以包括第一至第16个触控电极101,各触控电极101可以被分成第一至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且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均包括4个触控电极。具体地,上述第一触控电极、第5触控电极、第9触控电极和第13触控电极可以被分为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上述第二触控电极、第6触控电极、第10触控电极和第14触控电极可以被分为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上述第3触控电极、第7触控电极、第11触控电极和第15触控电极可以被分为第三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上述第4触控电极、第8触控电极、第12触控电极和第16触控电极可以被分为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以理解,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上述触控显示面板中包括的触控电极的数目N可以不同,上述第一触控电极组的数目m1也可以不同,使得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的第二触控电极组的数目m2可以不同,例如,上述N和m1还可以分别为20和5,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均包括4个触控电极,则上述m2可以为4,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均包括5个触控电极。

综上所述,在第一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依次向第一至第4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发送触控扫描信号,即驱动芯片103可以向触控显示面板输出4次触控扫描信号完成对该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次触控扫描;在第二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依次向第一至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发送触控扫描信号,即驱动芯片103可以向触控显示面板输出4次触控扫描信号完成对该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次触控扫描,上述任意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与各第一触控电极组相比,仅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101,因此结合第一次触控扫描和第二次触控扫描,驱动芯片103可以准确的判断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的位置。进一步地,在上述第一次触控扫描和第二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驱动芯片103共需要8次向触控显示面板输出触控扫描信号,而现有技术中驱动芯片需要逐级向16条触控电极输出扫描信号,经过对比可以发现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可以减少驱动芯片输出触控扫描信号的次数,缩短触控扫描需要的时间,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的数目为m1,且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均包含k个触控电极,此时各第二触控电极组的数目与第一触控电极组中所包括的触控电极的数目可以相同,即m2=k,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所包括的触控电极的数目与上述第一触控电极组的数目可以相同,即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以均包括m1个触控电极。此时,上述任一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与任一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仅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可以沿上述第一方向排列,则其中的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上述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中的第(i-1)×k+1个触控电极至第i×k个触控电极,上述i×k≤N,即上述i≤N/k。例如,触控显示面板如图1B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10、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20、第三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30、第四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40,且各第一触控电极组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具体地,上述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10包括第一至第4个触控电极,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20包括第5至第8个触控电极,第三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30包括第9至第12个触控电极,第四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40包括第13至第16个触控电极,如图1B所示。

进一步地,在上述第一至第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j个触控电极101。如图1B所示,上述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10包括第一至第4个触控电极101,上述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20包括第5至第8个触控电极101,第三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30包括第9至第12个触控电极101,第四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40包括第13至第16个触控电极101,则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一个触控电极,即该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5触控电极、第9触控电极和第13触控电极,如图1C所示。同理,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二个触控电极,即该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第二触控电极、第6触控电极、第10触控电极和第14触控电极,第三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三个触控电极,即该第三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第3触控电极、第7触控电极、第11触控电极和第15触控电极,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四个触控电极,即该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第4触控电极、第8触控电极、第12触控电极和第16触控电极,如图1C所示。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可以驱动如图1B和图1C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从而准确的检测出该触控显示面板上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101的具体位置。例如,当第6触控电极发生触摸操作时,在第一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驱动芯片103可以在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20的区域检测到触摸信号,即可以确定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5触控电极、第6触控电极、第7触控电极或第8触控电极处发生触控操作。而后在第二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驱动芯片103可以继续在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的区域检测到触摸信号,即可以确定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二触控电极、第6触控电极、第10触控电极或第14触控电极处发生触控操作。最后,结合上述第一次触控扫描和第二次触控扫描的检测结果,可以确定出发生触控操作的位置为第6触控电极。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芯片可以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分成第一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同时接收到触控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而后驱动芯片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再分成第一至第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同时接收到触控芯片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且任一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任一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至多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结合上述第一次触控扫描和第二次触控扫描的结果可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该驱动方法可以减少驱动芯片输出扫描信号的次数,缩短触控电极扫描的时间,提高显示面板的报点率。

可以理解,当上述触控显示面板上包括不同数目的触控电极,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第二触控电极组的数目可以不同,各第一触控电极组和第二触控电极组包括的触控电极的数目也可以不同。例如,若触控显示面板中包括20个触控电极,各触控电极沿上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分别为第一至第20触控电极。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5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即m1=5,第一至第5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可以沿上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具体地,上述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第一至第4个触控电极,上述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第5至第8个触控电极,第三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第9至第12个触控电极,第4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第13至第16个触控电极,上述第5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第17至第20个触控电极。而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j个触控电极,可见第二触控电极组的数目m2可以为4,而每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可以包括5个触控电极。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一个触控电极,即该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5触控电极、第9触控电极、第13触控电极、地17触控电极,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二个触控电极,即该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第二触控电极、第6触控电极、第10触控电极、第14触控电极和第18触控电极,第三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三个触控电极,即该第三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第3触控电极、第7触控电极、第11触控电极、第15触控电极和第19触控电极,第四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第四个触控电极,即该第四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包括第4触控电极、第8触控电极、第12触控电极、第16触控电极和第20触控电极。可见,上述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仅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在第一次触控扫描时,驱动芯片可以依次扫描上述第一至第5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在第二次触控扫描时,驱动芯片可以依次扫描上述第一至第4个第一触控电极组,结合第一次触控扫描和第二次触控扫描的结果可以准确地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并且驱动芯片仅需要9次输出扫描信号,缩短了触控电极扫描的时间,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通过第一触控信号线150向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发送触控扫描信号,并且上述第一触控信号线与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电连接。例如,对于如图1B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和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的连接方式如图1D所示,包括第一至第4个触控电极101的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10可以与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相对应,包括第5至第8个触控电极101的第二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20可以与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相对应,包括第9至第12个触控电极101的第三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30可以与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相对应,包括第13至第16个触控电极101的第四个第一触控电极组140可以与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相对应。图1D示出了采用图1A中的驱动方法进行驱动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示意图。

在第二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通过第二触控信号线160向各第二触控电极组发送触控扫描信号,并且上述第二触控信号线160与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连接。如图1D所示,包括第二触控电极、第5触控电极、第9触控电极和第13触控电极的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以与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160相对应,同样地,上述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第三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第四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分别各自与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160相对应。

具体地,上述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一条第一开关信号线151,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每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中可以包含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各第一薄膜晶体管和与其所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101一一对应。例如,如图1D所示,触控显示面板上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至第16个第一薄膜晶体管,分别为第一薄膜晶体管K1至第一薄膜晶体管K16,上述第一薄膜晶体管K1至第一薄膜晶体管K16沿第一方向可以被分为第一至第4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且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上述第一开关信号线151电连接,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触控电极101电连接,同一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电连接。例如,如图1D所示,第一薄膜晶体管K1至第一薄膜晶体挂K16的栅极与上述第一开关信号线151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K1至第一薄膜晶体管K16的第二极与第一至第16个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同一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电连接,如在同一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K1的第一极至第一薄膜晶体管K4的第一极相互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每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都与一个第三薄膜晶体管相对应,各第三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电连接,各第三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与上述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电连接,各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开关信号线152连接,该第三开关信号线152可以控制各第三薄膜晶体管导通上述第一触控电极组。这里,驱动芯片可以通过移位寄存电路170控制上述第一触控信号线150向各第一触控电极组输出触控扫描信号,具体地,上述第一触控信号线150通常可以通过薄膜晶体管SW1等与导线180电连接,该导线180可以驱动芯片电连接,上述移位寄存电路170可以与薄膜晶体管SW1等的栅极电连接,以使该移位寄存电路170中的移位寄存器1、移位寄存器2等可以控制薄膜晶体管SW1等导通,上述导线180可以通过各第一触控信号线150逐组向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输出驱动芯片提供的触控扫描信号。例如,如图1D所示,第三薄膜晶体管K21、第三薄膜晶体管K22、第三薄膜晶体管K23和第三薄膜晶体管K24与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至第4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一一对应,第三薄膜晶体管K21的第二极与第一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K1的第一极至第一薄膜晶体管K4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三薄膜晶体管K21的第一极与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电连接,第三薄膜晶体管K21的栅极可以与第三开关信号线152电连接,如图1D所示,该第三开关信号线152可以控制第三薄膜晶体管K21的导通,此时驱动芯片可以通过导线180和薄膜晶体管SW1与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电连接,且移位寄存电路170中的移位寄存器1可以控制薄膜晶体管SW1导通,则上述第一触控信号线150可以向上述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输出触控扫描信号。如图1D所示,上述第三薄膜晶体管K22、第三薄膜晶体管K23和第三薄膜晶体管K24的连接方式与上述第三薄膜晶体管K21的连接方式相同。在上述第一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上述第三薄膜晶体管K21、第三薄膜晶体管K22、第三薄膜晶体管K23和第三薄膜晶体管K24导通,上述移位寄存电路170中的各移位寄存器可以控制薄膜晶体管SW1、薄膜晶体管SW2、薄膜晶体管SW3、薄膜晶体管SW4依次导通,则导线180可以通过各第一触控信号线150逐组向第一至第4个第一触控电极组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在第一次触控扫描时可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101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组。

同样地,上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和一条第二开关信号线161,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每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中可以包含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各第二薄膜晶体管和与其所对应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上述第二开关信号线161电连接,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触控电极101电连接,同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电连接。例如,如图1D所示,触控显示面板上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至第16个第二薄膜晶体管,分别为第二薄膜晶体管M1至第二薄膜晶体管M16,上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1至第二薄膜晶体管M16可以分成第一至第4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且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如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5触控电极、第9触控电极、第13触控对电极,则与该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相对应的第一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M1、第二薄膜晶体管M5、第二薄膜晶体管M9、第二薄膜晶体管M13。同样地,第二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可以与上述第二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对应、第3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可以与上述第3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对应、第4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可以与上述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对应,如图1D所示。第二薄膜晶体管M1至第二薄膜晶体管M16的栅极与上述第二开关信号线161电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M1至第二薄膜晶体管M16的第二极与其所对应的第一至第16个触控电极电连接,同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电连接,如在同一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M1的第一极、第二薄膜晶体管M5的第一极、第二薄膜晶体管M9的第一极、第二薄膜晶体管M13的第一极相互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每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都与一个第四薄膜晶体管相对应,各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电连接,各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与上述第二触控信号线160电连接,各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开关信号线162连接,该第四开关信号线162可以控制各第四薄膜晶体管导通上述第二触控电极组。这里,驱动芯片可以通过移位寄存电路170控制上述第二触控信号线160向各第二触控电极组输出触控扫描信号,具体地,上述第二触控信号线160通常可以通过薄膜晶体管SW1等与导线180电连接,该导线180可以驱动芯片电连接,上述移位寄存电路170可以与薄膜晶体管SW1等的栅极电连接,以使该移位寄存电路170中的移位寄存器1、移位寄存器2等可以控制薄膜晶体管SW1等导通,上述导线180可以通过各第二触控信号线160逐组向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输出驱动芯片提供的触控扫描信号。例如,如图1D所示,第四薄膜晶体管M21、第四薄膜晶体管M22、第四薄膜晶体管M23和第四薄膜晶体管M24与第一至第4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一一对应,且第一至第4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上述第一至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相对应。如第四薄膜晶体管M21的第二极与第一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M1的第一极、第二薄膜晶体管M5的第一极、第二薄膜晶体管M9的第一极、第二薄膜晶体管M13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四薄膜晶体管M21的第一极与第二触控信号线160电连接,第四薄膜晶体管M21的栅极可以与第四开关信号线162电连接,如图1D所示,该第四开关信号线162可以控制第四薄膜晶体管M21的导通,此时驱动芯片可以通过导线180和薄膜晶体管SW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160电连接,且移位寄存电路170中的移位寄存器1可以控制薄膜晶体管SW1导通,则上述第二触控信号线160可以向上述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输出触控扫描信号。如图1D所示,上述第四薄膜晶体管M22、第四薄膜晶体管M23和第四薄膜晶体管M24的连接方式与上述第四薄膜晶体管M21的连接方式相同。在上述第二次触控扫描过程中,上述第四薄膜晶体管M21、第四薄膜晶体管M22、第四薄膜晶体管M23和第四薄膜晶体管M24导通,上述移位寄存电路170中的各移位寄存器可以控制薄膜晶体管SW1、薄膜晶体管SW2、薄膜晶体管SW3、薄膜晶体管SW4依次导通,则导线180可以通过各第二触控信号线160逐组向第一至第4个第二触控电极组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在第二次触控扫描时可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101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组。结合上述第一次触控扫描和第二次触控扫描的结果,驱动芯片103可以确定触控显示面板中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101,减少了驱动芯片103输出扫描信号的次数,缩短触控电极扫描的时间,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率。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如图1B或图1C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101和驱动芯片103。如图1B所示,该驱动芯片103可以用于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101分成第一至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且每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101可以同时接收上述驱动芯片103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101均不同。

如图1C所示,上述驱动芯片103还用于将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101分成第一至第m2个第二触控电极组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且每个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各触控电极101可以同时接收上述驱动芯片103发送的触控扫描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101均不同,且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至多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101可以理解,上述N、m1、m2、i、j均为正整数,m1<N,m2<N,i≤m1,j≤m2,且m1+m2<N。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电路,该第一驱动电路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第一开关信号线151,如图1D所示。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上述第一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每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包括与第一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101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如第一薄膜晶体管K21与第一触控电极对应、第一薄膜晶体管K22与第二触控电极对应、第一薄膜晶体管K23与第三触控电极对应等,如图1D所示。上述各第一薄膜晶体管与上述第一开关信号线151电连接,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触控电极101电连接,同一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电连接,如图1D所示。上述第一驱动电路还包括多个第三薄膜晶体管和第三开关信号线152,且各第三薄膜晶体管与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一一对应,如图1D所示,例如,第三薄膜晶体管K21可以与包括第一至第4个触控电极的第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对应。上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开关信号线152电连接,各第三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触控信号线150电连接,各第三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这里,驱动芯片可以通过移位寄存电路170控制上述第一触控信号线150向各第一触控电极组输出触控扫描信号,具体地,上述第一触控信号线150通常可以通过薄膜晶体管SW1等与导线180电连接,该导线180可以驱动芯片电连接,上述移位寄存电路170可以与薄膜晶体管SW1等的栅极电连接,如图1D所示,当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三薄膜晶体管导通时,移位寄存电路170中的各移位寄存器可以控制薄膜晶体管SW1等导通,驱动芯片103可以通过第一触控信号线150逐组为各第一触控电极组提供扫描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与第一开关信号线151电连接,上述驱动芯片150可以与第三开关信号线152电连接,以使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控制上述各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三薄膜晶体管的导通。可见,在第一触控扫描的过程中,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向第一开关信号线151和第三开关信号线153提供导通信号,使得第一触控信号线150可以逐组为上述各第一触控电极组提供触控扫描信号。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电路,该第二驱动电路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和第二开关信号线161,如图1D所示。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每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包括与第二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电极101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如第二薄膜晶体管M21与第一触控电极对应、第二薄膜晶体管M22与第二触控电极对应、第二薄膜晶体管M23与第三触控电极对应等,如图1D所示。上述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上述第二开关信号线161电连接,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触控电极101电连接,同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相互电连接,如图1D所示。上述第二驱动电路还包括多个第四薄膜晶体管和第四开关信号线152,且各第四薄膜晶体管与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一一对应,如图1D所示,例如,第四薄膜晶体管M21可以与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5触控电极、第9触控电极和第13触控电极的第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对应。上述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开关信号线162电连接,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二触控信号线160电连接,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中的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这里,驱动芯片可以通过移位寄存电路170控制上述第二触控信号线160向各第二触控电极组输出触控扫描信号,具体地,上述第二触控信号线160通常可以通过薄膜晶体管SW1等与导线180电连接,该导线180可以驱动芯片电连接,上述移位寄存电路170可以与薄膜晶体管SW1等的栅极电连接,如图1D所示,当第二薄膜晶体管和第四薄膜晶体管导通时,移位寄存电路170中的各移位寄存器可以控制薄膜晶体管SW1等导通,驱动芯片103可以通过第二触控信号线160逐组为各第二触控电极组提供扫描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与第二开关信号线161电连接,上述驱动芯片150与第四开关信号线162电连接,以使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控制上述各第二薄膜晶体管和第四薄膜晶体管的导通。可见,在第二次触控扫描的过程中,上述驱动芯片103可以向第二开关信号线161和第四开关信号线162提供导通信号,各第二触控信号线160可以逐组为上述各第二触控电极组提供触控扫描信号。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使得驱动芯片可以将N个触控电极分为m1个第一触控电极组并进行第一次触控扫描,将N个触控电极分为m2第二触控电极组并进行第二次触控扫描,其中,第j个第二触控电极组和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组中至多包含一个相同的触控电极,且m1与m2之和小于N,可见,上述触控显示面板中驱动芯片输出触控扫描信号的次数可以减少,缩短了触控扫描需要的时间,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率。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200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以及驱动芯片230,驱动芯片230通常可以设置在柔性线路板等位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200驱动方法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至第N个触控电极211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210上,并且彩膜基板220上还可以设有多个感应电极221,各感应电极221可以与设置在上述阵列基板210上的各触控电极211交叉设置,形成多个触控检测点。当触控显示面板200上发生触摸操作时,驱动芯片230以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确定触控显示面板200上发生触摸操作的触控电极211,且彩膜基板220的感应电极221可以根据触控检测点的电容等的变化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感应电极221,由此,驱动芯片230可以确定发生触摸操作的具体的位置。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200,可以减少驱动芯片230向各触控电极221输出触控扫描信号的次数,缩短触控扫描需要的时间,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报点率。

可以理解,上述触控显示装置300可以为如图3所示的具有触控功能的手机,该触控显示装置300中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和驱动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可以为具有触控功能的电脑、电视、穿戴式智能设备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