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1209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显示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屏幕基本都是硬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尺寸,不能卷曲、伸缩。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尺寸普遍在6寸以下,在观影、游戏、移动办公等方面上的用户体验亚于平板电脑。对于屏幕尺寸不能变化的手机,若强行将屏幕做大提高用户体验,则会引起手机的整体尺寸变大,影响手机的便携性。

目前市场上缺乏既有和平板相同的用户体验又不影响其便携性的手机虽然也有一些柔性屏幕的应用,但未考虑到柔性屏幕上延展部分的支撑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柔性屏幕可卷曲收容的显示组件以及使用该显示组件的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包括柔性屏幕以及支撑单元;柔性屏幕包括主体部、连接在主体部至少一侧的可卷曲收容的连接部;支撑单元包括支撑在主体部背面的支撑主体、至少一个设置在支撑主体侧面并可移动进出支撑主体下方的支撑机构;连接部连接支撑机构,随着支撑机构向远离或靠近支撑主体的方向移动而展开或卷曲收起。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组件中,支撑机构包括可分离配合在支撑主体侧面的支架、供连接部卷曲收容其上的滚筒以及用于支撑在展开的连接部背面的支撑部;滚筒可滚动安装在支架上,支撑部连接在支架上并向支撑主体方向延伸,支撑部随着支架移动可配合在支撑主体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组件中,支撑机构还包括在支撑机构移动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支撑主体下方的第一齿条、与支架间隔相对并通过第一齿轮支架连接在支架上的第一齿轮、通过第二齿轮支架连接在支架上的第二齿轮、以及与滚筒同轴安装在支架上的第三齿轮;第一齿轮位于支撑主体和第一齿条之间,并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相啮合,并且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组件中,支撑机构还包括环形的第二齿条,第二齿条环绕啮合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上,传动连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组件中,第一齿条靠近支架的一侧设有凸起的斜坡;第一齿轮沿斜坡移动驱使支撑部向上移动至平齐配合在支撑主体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组件中,支撑主体与支撑部配合的侧面设有供支撑部配合、引导支撑部向上移动至平齐支撑主体的第一导向面;支撑部与支撑主体配合的端面设有与第一导向面相配合的第二导向面;

第一导向面为斜面或弧面。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组件中,斜坡远离第一齿条的外侧还设有阻挡第一齿轮脱离第一齿条的挡部。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组件中,柔性屏幕包括两个连接部,连接在主体部的相对两侧上;

支撑单元包括两个支撑机构,对应两个连接部设置在支撑主体的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中,移动终端还包括相配合的前盖和后壳;所述显示组件的支撑单元安装在所述后壳上,所述前盖于所述显示组件的柔性屏幕外围压合在所述支撑单元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柔性屏幕可展开和收缩,实现两种屏幕状态,提高大屏设备的便携性;通过支撑机构的设置,支撑柔性屏幕的同时带动柔性屏幕的展开和收缩,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组件柔性屏幕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组件柔性屏幕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组件中支撑机构与支撑主体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组件中支撑部和支撑主体的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组件中支撑部和支撑主体的另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中柔性屏幕的连接部收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中柔性屏幕的连接部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组件,包括柔性屏幕10以及支撑单元。柔性屏幕10为整体结构,其包括主体部11、一体连接在主体部11至少一侧的可卷曲收容的连接部12。支撑单元包括支撑主体20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支撑主体20侧面并可移动进出支撑主体20下方的支撑机构30。支撑主体20支撑在主体部11背面(非显示面);连接部12连接支撑机构30,随着支撑机构30向远离或靠近支撑主体20的方向移动而展开或卷曲收起,保证柔性屏幕10展开的同时,支撑机构30同步展开实现支撑作用。

柔性屏幕10在展开状态(连接部12与主体部11位于同一平面上),支撑机构30移动出支撑主体10下方并支撑在展开的连接部12的下方,如图3、4所示;柔性屏幕10在收缩状态,支撑机构30移动进入支撑主体10下方,连接部12卷曲并可卷绕在支撑机构30上,如图1、2所示。连接部12的收放与支撑机构30的移动同步。

其中,支撑主体20可为平板结构,侧面可延伸出连接耳与支撑机构30连接。

支撑主体20的下方为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从而支撑机构30相同于支撑主体20,位于主体部11背面一侧。连接部12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连接在支撑机构30上。

如图2-图4所示,支撑机构30包括可分离配合在支撑主体20侧面的支架31、供连接部12卷曲收容其上的滚筒32以及用于支撑在展开的连接部12背面的支撑部33。滚筒32可滚动安装在支架31上,滚筒32的轴向平行连接部12的跨度延伸方向,并且滚筒32的滚动方向与连接部12的卷曲收起或放卷方向对应。

具体地,连接部12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连接在滚筒32上,随着滚筒32的滚动,连接部12的其他部分可卷曲收容在滚筒32上或脱离滚筒32而展开。

支撑部33连接在支架31上并向支撑主体20方向延伸,从而支撑部33随着支架31移动可配合在支撑主体20下方或侧面。在支架31向远离支撑主体20方向移动时,带动支撑部33自支撑主体20下方移动出来,并在支架31移动到位后,使得支撑部33整体配合在支撑主体20侧面,可与支撑主体20平齐对接,将连接部12支撑至与主体部11形成平整的屏幕。在支架31向靠近支撑主体20方向移动时,带动支撑部33自支撑主体20侧面移动至其下方,从而可收纳在支撑主体20下方。

进一步地,为了引导支架31平稳地来回移动以及驱使滚筒32转动,支撑机构30还包括第一齿条34、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6以及第三齿轮37。

第一齿条34间隔设置在支撑主体20下方,并位于支撑机构30的移动方向上。第一齿条34的长度优先不小于支撑机构30的移动行程。

第一齿轮35与支架31间隔相对并通过第一齿轮支架351连接在支架31上,第一齿轮支架351可与支撑部33相平行连接在支架31的上下两侧上。第一齿轮35位于支撑主体20和第一齿条34之间,并与第一齿条34相啮合。第一齿条34可作为导轨,引导第一齿轮35沿其长度方向转动。

第二齿轮36通过第二齿轮支架361连接在支架31上,第二齿轮支架361较于第一齿轮支架351短,使得第二齿轮36可与滚筒32位于支架31的该侧,并与第一齿轮35间隔相对。第二齿轮36与第一齿轮35传动连接,可在第一齿轮35的转动带动下同向转动。支撑机构30还可包括环形的第二齿条38,第二齿条38环绕啮合在第一齿轮35和第二齿轮36上,传动连接第一齿轮35和第二齿轮36,实现第一齿轮35和第二齿轮36的同步转动。

第三齿轮37与滚筒32同轴安装在支架31上,使得第三齿轮37转动时也带动滚筒32同步转动。第三齿轮37与第二齿轮36相啮合,可在第二齿轮36转动带动下转动,且转动方向与第二齿轮36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二齿轮36和第三齿轮37的啮合设置,主要起到换向的作用,保证支架31在外拉或内推的时候滚筒32沿着柔性屏幕10连接部12的展开和收缩的方向旋转。

支撑机构30中的第一齿条34、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6以及第三齿轮37在支架31上的设置形成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可只设在支架31平行自身移动方向的一侧,也可设置移动方向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参考图5,第一齿条34靠近支架31的一侧设有凸起的斜坡341。第一齿轮35沿斜坡341移动驱使支撑部33向上移动至平齐配合在支撑主体20侧面,从而斜坡341提供了一个高度使得支撑部33从支撑主体20的下方上移至支撑主体20侧面,如图5中(1)到(2)的变化。

为了防止第一齿轮35沿着斜坡341移动出第一齿条34,斜坡341远离第一齿条34的外侧还设有挡部(未图示),阻挡第一齿轮35脱离第一齿条34。

另外,支撑主体20的与支撑部33配合的侧面设有第一导向面21,供支撑部33配合并引导支撑部33向上移动至平齐支撑主体20。对应地,支撑部33的与支撑主体20配合的端面设有与第一导向面21相配合的第二导向面331;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向面331可接触后相对滑动。

第一导向面21可为斜面或弧面;第二导向面331与第一导向面21相配合设置。优选地,第一导向面21自朝向第一齿条34的一侧到相对另一侧逐渐向上直线或弧状倾斜;当第二导向面331与第一导向面21配合接触时,提供第二导向面331一个斜向上移动的导向。

又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柔性屏幕10包括两个连接部12,一体连接在主体部11的相对两侧上。支撑单元包括两个支撑机构30,对应两个连接部12设置在支撑主体20的相对两侧。两个支撑机构30相对支撑主体20来回移动的情况下,带动两个连接部12的展开或收起。

另外,作为选择,支撑部33可为完整的平板结构;相对两个支撑机构30的两个支撑部33在支撑主体20下方时,可上下交错叠置,如图6所示。

作为选择,两个支撑部33分别设有相错开的插接槽332,相邻两个插接槽332之间形成有凸出的插接部333;支撑部33移动至支撑主体20下方时,一个支撑部33的插接部333配合到相对另一个支撑部33的插接槽332内,从而两个支撑部33于支撑主体20下方可在一个平面上相插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平板结构,如图7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组件可用于手机、MP4等移动终端,满足大屏使用需求,且方便收纳携带。

如图8-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显示组件。

移动终端还包括相配合的前盖40和后壳50。显示组件的支撑单元安装在后壳50上,前盖40于显示组件的柔性屏幕10外围压合在支撑单元上方,可进一步将支撑单元固定在后壳50上。

其中,支撑单元的支撑主体20配合在后壳50朝向前盖40的表面上,支撑机构30配合在后壳50的侧面。柔性屏幕10的主体部11设置在支撑主体20上,其连接部11则连接在支撑机构30上,随着支撑机构30相对前盖40和后壳50的来回移动将连接部12展开或收起。

在移动终端中,支撑机构30的支架31可作为配合在前盖和后壳侧面之间的侧板。支架31的外侧面可为平整的平面或弧形面,提高整体外观及手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