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8828发布日期:2019-10-18 21:39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为实现液晶显示和触控功能的集成,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中,一般通过将公共(common)电极图案化,使其既作为液晶显示的common电极,又作为触控功能的感应电极,通过分时作业同时驱动显示和触控功能。根据感应电极在液晶面板中的内嵌程度,可以将分触控功能为oncelltp技术和incelltp技术。其中,incelltp技术将触控功能完全内嵌到液晶像素中,因此具有整机厚度薄、显示效果优、穿透率佳等突出优点,是中小尺寸显示面板高端市场的首选方案。

incelltp技术根据工作原理不同分为互电容式触控技术和自电容式触控技术。自电容式incelltp技术通过图形化方法将感应电极分割成棋盘排列的感测器(sensorpad),每个sensorpad通过布置一根或多根金属线(tp_trace)单独接出形成触控通道。tp_trace依次接入显示面板底部的芯片ic,从而实现多点触控。因此,tp_trace的阻抗大小是决定触控功能灵敏度的关键指标。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加宽tp_trace线宽的方式来降低阻抗,但显示面板中金属线的宽度增加会导致开口率下降,进而导致显示面板背光穿透率的降低,影响显示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能够在保证显示面板背光穿透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触控阻抗,提高触控灵敏度和准确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区;所述触控电极区包括:

第一触控线层;

与所述第一触控线层对应设置的第二触控线层;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线层与所述第二触控线层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触控线层与所述第二触控线层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控线层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线,所述第二触控线层包括与所述多条第一触控线一一对应设置的多条第二触控线;

每一第一触控线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线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触控线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线层之间的缓冲层;

所述缓冲层中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触控线层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触控线层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区还包括设于所述缓冲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线层之间的栅极绝缘层;

所述栅极绝缘层中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触控线层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触控线层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区还包括设于所述栅极绝缘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线层之间的层间绝缘层;

所述层间绝缘层中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触控线层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触控线层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区;所述薄膜晶体管区包括与所述第一触控线层同层设置的遮光层。

进一步地,所述薄膜晶体管区还包括设于所述遮光层上的薄膜晶体管层;

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tft沟道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

所述第一触控线路层和所述遮光层设于所述衬底基板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第一触控线路层的一侧还设有控制芯片;

所述第一触控线路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线路层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区设置两层相互电性连接的触控线层,即第一触控线层和第二触控线层,且第一触控线层与第二触控线层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合,保证触控线层中触控线的线宽不变,进而保证显示面板背光穿透率不变,且降低触控阻抗,提高触控灵敏度和准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线、控制芯片、各孔和感测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用以举例证明本发明可以实施,这些实施例可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使得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然而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本发明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用来描述特定实施方式,而并不意图显示本发明的概念。除非上下文中有明确不同的意义,否则,以单数形式使用的表达涵盖复数形式的表达。在本发明说明书中,应理解,诸如“包括”、“具有”以及“含有”等术语意图说明存在本发明说明书中揭示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或其组合的可能性,而并不意图排除可存在或可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或其组合的可能性。附图中的相同参考标号指代相同部分。

参见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用于设置触控电极及其金属引线的触控电极区a。触控电极区a包括两层触控线层,即第一触控线层1和第二触控线层2,第一触控线层1和第二触控线层2对应设置,且第一触控线层1与第二触控线层2电性连接,以达到降低触控阻抗的目的。

另外,第一触控线层1和第二触控线层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合,即第一触控线层1与第二触控线层2的结构完全相同,且位置完全对应,使第一触控线层1相对于第二触控线层2对称设置,以保证平行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触控线的线宽和数量不变,进而保证显示面板背光穿透率不变,且提高触控灵敏度和准确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触控线层1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线11,第一触控线11即为触控电极的金属引线,触控电极通过图形化方法分割成棋盘排列的感测器,每个感测器通过一条或多条金属引线单独接出形成触控通道。第二触控线层2的结构相同,即第二触控线层2包括多条第二触控线(图中未示出),多条第二触控线与多条第一触控线11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一第一触控线11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线电性连接,以降低触控阻抗。

另外,每一第一触控线11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线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合,即每一第一触控线11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线的结构完全相同(例如线宽相等),且位置完全对应,使每一第一触控线11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线对称设置,以保证平行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触控线的线宽和数量不变,进而保证显示面板背光穿透率不变,且提高触控灵敏度和准确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触控电极区a还包括控制芯片(ic)3,控制芯片3设置在第一触控线层1远离第二触控线层2的一侧,具体地,控制芯片3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底部,且控制芯片3与第一触控线层1电性连接,即控制芯片3与第一触控线层1中的每一第一触控线11电性连接,或者控制芯片3与第二触控线层2电性连接,即控制芯片3与第二触控线层2中的每一第二触控线电性连接,或者控制芯片3同时与第一触控线层1和第二触控线层2电性连接,即控制芯片3与第一触控线层1和第二触控线层2中的每一触控线电性连接。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触控线层1中的所有第一触控线11在显示面板底部的控制芯片3处聚集,且每一第一触控线11均与控制芯片3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触控电极区a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触控线层1和所述第二触控线层2之间的缓冲层4。所述缓冲层4中设有第一通孔41,所述第一触控线层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41与所述第二触控线层2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触控线11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线之间对应一个第一通孔41,每一第二触控线延伸至其对应的第一通孔41,并与其对应的第一触控线接触,实现每一第二触控线与其对应的第一触控线11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触控电极区a还包括设于所述缓冲层4和所述第二触控线层2之间的栅极绝缘层5;所述栅极绝缘层5中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41相连通的第二通孔51,所述第一触控线层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41和所述第二通孔51与所述第二触控线层2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触控线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线之间对应一个第一通孔41和一个第二通孔51,且每一第一通孔41与其对应的第二通孔51位置对应且相连通。每一第二触控线延伸至其对应的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51,并与其对应的第一触控线接触,实现每一第二触控线与其对应的第一触控线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触控电极区a还包括设于所述栅极绝缘层5和所述第二触控线层2之间的层间绝缘层6;所述层间绝缘层6中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51相连通的第三通孔61,所述第一触控线层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41、所述第二通孔51和所述第三通孔61与所述第二触控线层2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触控线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线之间对应一个第一通孔41、一个第二通孔51和一个第三通孔61,且每一第一通孔41与其对应的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61的位置对应且相连通。每一第二触控线延伸至其对应的第一通孔41、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61,并与其对应的第一触控线接触,实现每一第二触控线与其对应的第一触控线的电性连接。

其中,第一通孔41、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61的孔径可以相同。第一通孔41、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61的孔径可以依次减小,即第一通孔41的孔径最大,第三通孔61的孔径最小,如图2所示,第三通孔61在第一触控线层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通孔51在在第一触控线层1上的正投影内,第二通孔51在第一触控线层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通孔41在在第一触控线层1上的正投影内,以便在制作第二通孔51时能够快速找准第一通孔41的位置,与其相连通,进而在制作第三通孔61时能够快速找准第二通孔51的位置,与其相连通。另外,显示面板还包括感测器21,感测器21与第一触控线层1或第二触控线层2之间的膜层中对应设有电连接孔22,使感测器21通过电连接孔22与第一触控线层1或第二触控线层2电性连接。如图2所示,电连接孔22在第一触控线层1上的正投影位于感测器21在第一触控线层1上的正投影内。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区b;所述薄膜晶体管区b包括与所述第一触控线层1同层设置的遮光层7。其中,遮光层7的材料为金属。

进一步地,所述薄膜晶体管区b还包括设于所述遮光层7上的薄膜晶体管层;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tft沟道的位置相对应。

具体地,薄膜晶体管层包括依次设于遮光层7上的缓冲层4、有源层8、栅极绝缘层5、栅极9、层间绝缘层6、源漏极10。

缓冲层4设于遮光层7上,缓冲层4的材料可以为sinx或siox,有源层8设于缓冲层4上,有源层8的材料可以为poly-si,栅极绝缘层5设于缓冲层4和有源层8上,栅极绝缘层5的材料可以为siox,栅极9设于栅极绝缘层5上,层间绝缘层6设于栅极绝缘层5和栅极9上,层间绝缘层6的材料可以为sinx或siox,源漏极10均设于层间绝缘层6上,并与有源层8电性连接。

其中,薄膜晶体管区b中的缓冲层4与触控电极区a中的缓冲层4同层设置,且为一体成型结构;薄膜晶体管区b中的栅极绝缘层5与触控电极区a中的栅极绝缘层5同层设置,且为一体成型结构;薄膜晶体管区b中的层间绝缘层6与触控电极区a中的层间绝缘层6同层设置,且为一体成型结构。

由于有源层8的禁带宽度较窄,在光照条件下极易出现光电流,导致薄膜晶体管电学特性恶化,因此一般使用金属,即遮光层7对薄膜晶体管的tft沟道部分遮挡,以降低光对薄膜晶体管的影响。遮光层7不做任何电连接,仅用作沟道遮光。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12;所述第一触控线路层1和所述遮光层7设于所述衬底基板12上。控制芯片3设于衬底基板12远离第一触控线路层1的一侧。

在制作时,先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在衬底基板12上制作一层金属层,再利用曝光蚀刻工艺在金属层上形成图案,其中位于触控电极区a中的图案即为第一触控线路层1,位于薄膜晶体管区b中的图案即为遮光层7。进而,利用曝光蚀刻工艺在衬底基板12、第一触控线路层1、遮光层7上形成缓冲层4,并在缓冲层4中与第一触控线路层1对应位置处开设第一通孔41,进而在缓冲层4上形成有源层8,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气相沉积分别制作栅极绝缘层5和栅极层,利用曝光蚀刻工艺在栅极绝缘层5中与第一通孔41对应位置处开设第二通孔42,并使栅极层形成栅极9。进而,使用化学气相沉积在栅极绝缘层5和栅极9上形成层间绝缘层6,通过曝光蚀刻工艺在层间绝缘层6中与第二通孔51对应位置处开设第三通孔61。最后利用物理气相沉积结合曝光蚀刻工艺在层间绝缘层6上制作第二触控线路层2和源漏极10,且第二触控线路层2通过第三通孔61、第二通孔51和第一通孔41与第一触控线路层1电性连接,源漏极10与有源层8电性连接。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能够在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区设置两层相互电性连接的触控线层,即第一触控线层和第二触控线层,且第一触控线层与第二触控线层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合,保证触控线层中触控线的线宽不变,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进而保证显示面板背光穿透率不变,且降低触控阻抗,提高触控灵敏度和准确度。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