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5679发布日期:2019-09-17 23:3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指纹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是与身俱来的,是独一无二的,采用指纹识别功能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安全系数。

现有的指纹识别技术又分为电容式指纹识别和光学指纹识别,将光学指纹识别集成在显示面板中实现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内的指纹识别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液晶显示面板中,显示区内设置指纹识别单元时,通常将指纹识别单元设置于像素单元的开口区和扫描线之间,由于指纹识别单元的设置,使得开口区和扫描线之间的空间面积增大,且开口区和扫描线之间除了设置指纹识别单元以外,还会设置信号线(包括指纹识别单元对应的信号线),由于像素电极会经过开口区和扫描线之间的空间,因此像素电极会与信号线相交叠,形成耦合电容,从而增大了像素电极的耦合电容,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中像素电极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较大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情况。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开口区和围绕开口区的非开口区,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像素单元还包括子像素,子像素包括像素电极,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第一分部和第三分部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于第二分部的两端,且第一分部和第三分部通过第二分部相连接,第一分部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区,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第一分部位于开口区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1,第一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2,第二分部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3;其中,s1>s2+s3,s1>0,s2>0,s3>0。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开口区和围绕开口区的非开口区,像素单元还包括子像素,子像素包括像素电极,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第一分部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区,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均位于非开口区,像素电极中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小于其位于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显示面板中还存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信号线(包括数据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信号线(包括扫描线),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均位于非开口区,且第一信号线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于开口区的两侧,第二信号线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于开口区的两侧,由于像素电极中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小于其位于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从而有效减小像素电极与显示面板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信号线的交叠面积,降低了像素电极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且像素电极中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的减小,使得显示面板中非开口区可以放置其他器件,有效提高非开口区的空间利用率。第二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第二分部面积的减小不影响开口区的显示,由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像素电极中第二分部的面积越小,其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越小,设置时第二分部中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越小,其越容易进行小面积设置,第二分部中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第二分部中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中至少一个边缘和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变大,从而第二分部和第一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减小,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述的像素单元沿a-a’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述的像素单元沿b-b’的剖面图;

图8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

显示区aa包括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p,像素单元p包括开口区q和围绕开口区q的非开口区fq,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

像素单元p还包括子像素10,子像素10包括像素电极20,像素电极20包括第一分部21、第二分部22和第三分部23,第一分部21和第三分部23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于第二分部22的两端,且第一分部21和第三分部23通过第二分部22相连接,第一分部21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区q,第二分部22和第三分部23位于非开口区fq;

第一分部21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1,第一分部21位于非开口区f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2,第二分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3;其中,

s1>s2+s3,s1>0,s2>0,s3>0。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显示区aa具有显示功能,非显示区na可以设置电路元件、走线等结构,不具有显示功能。显示区aa包括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p,像素单元p包括开口区q和围绕开口区q的非开口区fq,其中,开口区q为透光区,即为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非开口区fq为不透光区。

像素单元p还包括子像素10,子像素10包括像素电极20,给像素电极20和公共电极各自施加不同的电压后形成电场,从而液晶分子发生偏转,开口区q的光线穿过液晶层进行显示。像素电极20包括第一分部21、第二分部22和第三分部23,第一分部21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区q,第二分部22和第三分部23均位于非开口区fq,第一分部21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1,第一分部21位于非开口区f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2,第二分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3;其中,s1>s2+s3,s1>0,s2>0,s3>0,即像素电极20中第一分部21和第二分部22位于非开口区fq的部分的面积小于其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的面积。显示面板中还存在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信号线(包括数据线)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信号线(包括扫描线),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均位于非开口区,且第一信号线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于开口区q的两侧,第二信号线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于开口区q的两侧,由于像素电极20中第一分部21和第二分部22位于非开口区fq的部分的面积之和小于其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的面积,从而有效减小像素电极20与显示面板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信号线的交叠面积,降低了像素电极20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且像素电极20中第一分部21和第二分部22位于非开口区fq的部分的面积的减小,使得显示面板中非开口区fq可以放置其他器件,有效提高非开口区的空间利用率。

第二分部22位于非开口区fq,第二分部22面积的减小不影响开口区q的显示,由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像素电极20中第二分部22的面积越小,其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越小,设置时第二分部22中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越小,其越容易进行小面积设置,第二分部22中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第二分部22中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中至少一个边缘和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变大,从而第二分部22和第一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减小,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部21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第一分部21中实体部分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示例性的当第一分部21为规则块状时,第一分部21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可通过其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以及其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计算;示例性的参考图2,当第一分部21存在镂空部时,第一分部21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不包括第一分部21中镂空部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同理,第一分部21位于非开口区f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以及第二分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的计算方式可参考第一分部21位于开口区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的计算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子像素10所示出的区域并不限定其整体设置为子像素10,只是示例性的示出了子像素10包括像素电极20。

图3是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述的像素单元沿a-a’的剖面图,参考图1、图3和图4,可选的,其中,子像素10还包括薄膜晶体管t,薄膜晶体管t的漏极与第三分部23电连接。

具体的,显示面板中还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数据线s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扫描线g,子像素10还包括薄膜晶体管t,薄膜晶体管t中栅极和扫描线g电连接,薄膜晶体管t中源极和数据线s电连接,薄膜晶体管t的漏极与第三分部23电连接,从而实现给像素电极20充电。由于第三分部23和薄膜晶体管t的漏极电连接,通常第三分部23受工艺条件的限制设置为为块状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三分部23为矩形,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分部23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制。

继续参考图1、图3和图4,可选的,其中,第一分部21包括第一边缘211和第二边缘212,第一边缘211和第二边缘21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于第一分部21的两侧,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边缘211和第二边缘2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分部23的宽度。

具体的,第一分部21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于第一分部21的两侧的第一边缘211和第二边缘212,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边缘211和第二边缘212之间的距离为w1,第三分部23的宽度为w2,其中,w1>w2,与现有技术中第三分部的宽度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相等对比,第三分部23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越小,第三分部23的面积也越小,从而有效减小第三分部23与显示面板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信号线的交叠面积,降低了第三分部23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且第三分部23至少与位于其一侧的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第三分部23和第一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减小,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述的像素单元沿b-b’的剖面图,参考图5-图7,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准直孔30;

像素单元p还包括指纹识别单元40,指纹识别单元40位于非开口区fq,且指纹识别单元40和开口区q沿第一方向x排列,指纹识别单元40和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交叠,第一分部21、第三分部23与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具体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准直孔30,像素单元p还包括指纹识别单元40,指纹识别单元40和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交叠,在指纹识别阶段,得经手指反射的光经由准直孔30射向指纹识别单元40,由于经指纹的谷和脊反射的光线的强度存在差异,指纹识别单元40根据检测到的光强信号的强弱识别出指纹的谷和脊,进而通过图像化运算实现指纹识别。其中,为了保证显示面板中指纹识别单元40之上的膜层的透光性,将显示面板中部分膜层挖掉从而形成准直孔30。

示例性的,指纹识别单元40可以为采用光敏二极管制作的光感单元,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指纹识别单元40可以为其他结构的光感单元,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指纹识别单元40位于非开口区fq,且指纹识别单元40和开口区q沿第一方向x排列,开口区q为透光区,非开口区fq为不透光区,从而在不影响显示面板中显示区aa的显示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中实现指纹识别。

像素电极20中第一分部21、第三分部23与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第二分部22与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可以交叠也可以不交叠,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定。

继续参考图5-图7,可选的,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设于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之间的液晶层130;

彩膜基板110包括黑矩阵111,黑矩阵111与开口区q、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设于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之间的液晶层130,彩膜基板110包括黑矩阵111,黑矩阵111采用具有遮光功能,黑矩阵111与开口区q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且彩膜基板110中还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色阻(图中未示出),黑矩阵111不会对穿过开口区q范围内的光线进行阻挡,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黑矩阵111与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避免黑矩阵111影响光线在准直孔30内传输,从而避免黑矩阵对指纹识别造成影响。

继续参考图5-图7,可选的,其中,阵列基板120包括衬底基板121,指纹识别单元40位于衬底基板121的一侧,衬底基板121和指纹识别单元40之间设有遮光金属层50;

遮光金属层5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指纹识别单元4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具体的,遮光金属层50可以遮挡显示面板外部的光线,例如来自阵列基板120远离彩膜基板110一侧的光线,当显示面板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遮光金属层50可以遮挡背光的光线,避免光线直射指纹识别单元40的影响指纹识别单元40的精度。

图8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8,可选的,其中,第二分部22与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具体的,像素电极20对光线的穿透率存在一定影响,第二分部22与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像素电极20不会对触摸主体发射向指纹识别单元40的光线造成遮挡,使得更多的光线指向指纹识别单元40,有效提高指纹识别单元40的精度。且由于像素电极20与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制作时像素电极20不需要横跨指纹识别单元40之上的凹槽,能够避免像素电极20由于横跨凹槽导致断线的风险。

图9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9,可选的,其中,第一分部2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条状分支213和一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条状分支214,第二条状分支214与各第一条状分支213的一端均相连接,且第二条状分支214位于开口区q。

具体的,第一分部21包括多个第一条状分支213和一个第二条状分支214,第二分部22与第一分部21中一个第一条状分支213相连接,第二条状分支214与各第一条状分支213的一端均相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分部21中第一条状分支213和第二条状分支214之间的电位相同。且第一分部21中只设置多个第一条状分支213和一个第二条状分支214,第二条状分支214位于开口区q,有效减少第一分部21位于非开口区fq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从而有效减小第一分部21与显示面板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信号线的交叠面积,降低了第一分部21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10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10,可选的,其中,第一分部21还包括一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三条状分支215,第三条状分支215与第二条状分支214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于第一条状分支213的两端,第三条状分支214与至少两个第一条状分支213相连接,第三条状分支214位于非开口区fq。

具体的,由于第一分部21存在阻抗,电信号在第一分部21传输时易产生第一条状分支213的两端电位不同的情况,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第一分部21还包括一个第三条状分支215,第三条状分支215与第二条状分支214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于第一条状分支213的两端,第三条状分支214与至少两个第一条状分支213相连接,有效使得第一分部21中各个区域的电位保持接近相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5和图6,可选的,其中,第二分部22包括n1个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第四条状分支221,第一分部21中第一条状分支213的数量为n2,第三方向c和第二方向y相交;其中,

n2>n1,n1≥1,n2≥2,其n1、n2均为正整数。

具体的,第二分部22包括沿第三方向c延伸的第四条状分支221,第二分部22中第四条状分支221的数量小于第一分部21中第一条状分支213的数量,现有技术中,第二分部中第四条状分支的数量与第一分部中第一条状分支的数量相等,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二分部22中第四条状分支221的数量越少,第二分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越小,从而有效减小第二分部22与显示面板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信号线的交叠面积,降低了第二分部22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实例性的示出了第三方向c和第一方向x为同一方向,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方向c还可以和第一方向x相交,本发明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继续参考图5和图6,可选的,其中,第二分部22包括一个第四条状分支221。

具体的,第二分部22包括一个第四条状分支221,第二分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只有一个第四条状分支2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此时第二分部22的面积较小,从而有效减小第二分部22与显示面板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信号线的交叠面积,降低了第二分部22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且第二分部22中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一个第四条状分支221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第二分部22中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第二分部22中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中至少一个边缘和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变大,从而第二分部22和第一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减小,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11是图5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11,可选的,其中,第二分部22包括两个第四条状分支221,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个第一条状分支213之间的狭缝的宽度为d1,相邻第四条状分支221之间的狭缝的宽度为d2;其中,

d2>d1,d1>0,d2>0。

具体的,第二分部22包括两个第四条状分支221,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个第一条状分支213之间的狭缝的宽度d1小于相邻两个第四条状分支221之间的狭缝的宽度d2,与现有技术中相邻两个第一条状分支之间的狭缝的宽度和相邻第四条状分支之间的狭缝的宽度相同相比,本发明增大了相邻两个第四条状分支221之间的狭缝的宽度,由于第二分部22和准直孔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存在部分交叠,增大第二分部22中相邻两个第四条状分支221之间的狭缝的宽度,有效降低第二分部22在制作时相邻两个第四条状分支221之间刻蚀不干净造成残留或短路的风险,避免其影响准直孔30所在区域的液晶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排布絮乱的情况,避免其影响指纹识别单元40的识别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条状分支213的数量为3个,第四条状分支221的数量为2个,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条状分支213的数量和第四条状分支221的数量还可以为其他数值,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请参考图12,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图12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0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开口区和围绕开口区的非开口区,像素单元还包括子像素,子像素包括像素电极,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第一分部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区,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均位于非开口区,像素电极中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小于其位于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显示面板中还存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信号线(包括数据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信号线(包括扫描线),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均位于非开口区,且第一信号线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于开口区的两侧,第二信号线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于开口区的两侧,由于像素电极中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小于其位于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从而有效减小像素电极与显示面板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信号线的交叠面积,降低了像素电极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且像素电极中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的部分的面积的减小,使得显示面板中非开口区可以放置其他器件,有效提高非开口区的空间利用率。第二分部位于非开口区,第二分部面积的减小不影响开口区的显示,由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像素电极中第二分部的面积越小,其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越小,设置时第二分部中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越小,其越容易进行小面积设置,第二分部中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第二分部中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的边缘中至少一个边缘和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变大,从而第二分部和第一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减小,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