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36266阅读:来源:国知局
示元件的量词为一时,则量词包括一单位或至少一单位。若标示元件的量词为多个时,则量词包括两个以上的单位。若标示元件的量词未显示时,则量词包括一单位或两个以上的单位。
[0060]在此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名词“上”包括第一物件直接或间接地设置于第二物件的上方。例如,电极设置于基板上就包括电极“直接”设置于基板上及电极“间接”设置于基板上两种意义。此处的“间接”是指两个物件在某一方位的垂直方向中具有上与下的关系,且两者中间仍有其他物体、物质或间隔将两者隔开。
[0061]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的主要元件示意图。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的主要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层12、第二电极层11以及自发光元件层13。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面板。此外,第二电极层11相比于第一电极层12更靠近使用者,以提供触控功能。
[0062]图2为图1所显示的第二电极层11的放大图。第二电极层11包括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1与第二部分112相互分隔,因此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并无连接。具体而言,第一部分111与第二部分112彼此相邻,但电性绝缘或电性不连接。此外,第一部分111与第二部分112沿第一方向(X方向)交错设置。例如,第二部分112设置于一第一部分111与另一第一部分111之间。第二电极层11的材料选自由氧化铟锡、氧化铟锌及纳米银线所组成的群。
[0063]如图2所示,第一部分111可为触控驱动区或触控接收区。若第一部分111为触控驱动区时,第二部分112则为触控接收区,反之亦然。触控驱动区(第一部分111)及触控接收区(第二部分112)之间产生电容耦合以供感测触控现象。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利用时序信号区分触控功能及显示功能,以供第二电极层11分别作为触控电极感测触控现象以及作为驱动电极以使自发光元件层13发光。具体而言,第二电极层11作为触控电极时,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之间产生电容耦合以供感测触控信号。由于第二电极层11设置于第一电极层12上,也就是具有感测触控功能的第二电极层11比较靠近使用者的手指,第二电极层11与使用者的手指之间没有设置任何电极层,因此在感测触控现象时,可避免受到介于使用者手指与第二电极层11中间的电极层信号干扰,进而提升触控灵敏度。
[0064]图3为图1所显不的第一电极层12的放大图。第一电极层12包括相对应于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位置设置的像素电极区121及导线122。在此实施例中,是由一个单位的第一部分111对应四个单位的像素电极区121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中,一个单位的第一部分111所对应的像素电极区121单位数可依据不同的设计而调整。同样地,一个单位的第二部分112所对应的像素电极区121单位数亦可依据不同的设计而调整。
[0065]如图3所示,导线122相对应于第一部分111的位置布线,并具有导线接点123。图3所标示的导线接点123用于标示导线122与第一部分111相接的位置,且其材料与形状与导线122的其他部分可以相同。具体而言,导线122相对应于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的第一部分111的位置布线。换言之,导线12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部分112所延伸的方向交错呈现约90度的夹角。第一电极层12的像素电极区121与第二电极层11的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共同驱动介于第一电极层12及第二电极层11之间的自发光元件层13,以使自发光元件层13显示光线。具体而言,第二电极层11利用时序信号区分触控功能及显示功能。
[0066]第一电极层12为一金属层,该金属层的材料选自由铝、镁、铬、锂、金、铂、钽、钛、银、铜及锡所组成的群。换言之,像素电极区121及导线122的材料选自由铝、镁、铬、锂、金、铂、钽、钛、银、铜及锡所组成的群。
[0067]此外,像素电极区121在垂直方向(Z方向)上重叠于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因此像素电极区121相对应于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的位置设置。
[0068]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层12的导线122沿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然而在其他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中,导线122亦可沿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延伸。在此实施例中,导线122相邻于像素电极区121,而位于同一 XY平面。然而在其他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中,导线122与像素电极区121亦可设置于不同平面上。此外,在其他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中,导线122同时沿X方向及Y方向延伸,而形成导线的网格结构,此网格结构环绕像素电极区121。
[0069]再参考图1,自发光元件层13设置于第一电极层12及第二电极层11之间,且自发光元件层13电性连接第一电极层12及第二电极层11,以供自发光元件层13产生光线。
[0070]图4显示根据图1所显示的第一电极层12及自发光元件层13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自发光元件层13还包括像素框131。自发光元件层13的像素框131向下延伸至第一电极层12,以网格结构环绕于像素电极区121的四周。在此实施例中,全部导线122包覆于像素框131中,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线122的一部分可暴露于像素框131外,而沿第一方向(X方向)以穿出像素框131方式与其他信号线连接,并将信号传递至其他元件。
[0071]像素框131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可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polyethylene)、聚丙M (polypropylene)、聚苯乙稀(polystyrene)、聚四氣乙稀(polytetrafIuoroethylene)及聚酯(polyester)。
[0072]图5显示第一电极层12、第二电极层11及自发光元件层13结合结构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第二部分112设置于自发光元件层13上并沿Y方向延伸。然而在其他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中,第二部分112亦可设计为沿X方向延伸。
[0073]图6显示图5沿剖面线A-A’的剖面图。如图6所示,像素框131向下延伸而环绕像素电极区121,而导线122(包括导线接点123)被包覆于像素框131之下,像素电极区121与导线122电性绝缘。此外,自发光元件层13还包括一发光区132,其中发光区132被像素框131所包围并且电性连接至第一电极层12的像素电极区121及第二电极层11的第一部分111,而使发光区132产生光线。发光区132为一多层结构,由有机发光材料堆叠而成,例如荧光或磷光材料。第二电极层11的第一部分111设置于自发光元件层13上,而延伸贯穿自发光元件层13并电性连接至导线122。具体而言,像素框131环绕像素电极区121,导线122设置于两相邻像素电极区121之间,位于导线接点123上的部分像素框131被去除而形成孔洞,以使第一部分111可经由孔洞贯穿像素框131而电性连接至导线122。经由此种设计,沿第一方向(X方向)设置而位于同一列的不同第一部分111可沿导线122延伸方向(X方向)电性耦接,并且不同的第一部分111可经由导线122电性连接。
[0074]图7显示图5沿剖面线B-B’的剖面图。如图7所示,第二电极层11的第二部分112及像素电极区121之间设置自发光元件层13。自发光元件层13的像素框131向第一电极层12延伸并包覆导线122并隔开导线122与像素电极区121。换言之,像素框131电性绝缘第二电极层11的第二部分112以及导线122。另一方面,像素框131电性绝缘发光区132以及导线122。发光区132被像素框131所包围并且电性连接至第一电极层12的像素电极区121及第二电极层11的第二部分112,而使发光区132产生光线。
[0075]图8显示图5沿剖面线C-C’的剖面图。如图8所示,导线122设置于像素框131之下。两相邻的第一部分111中间经由第二部分112所隔开。沿导线122延伸方向的两相邻的第一部分111之间经由导线122电性耦接。因此,触控驱动区(例如第一部分111)的导线122及触控接收区(例如第二部分112)可相隔于像素框131而形成耦合电容以感测触控信号。换言之,触控接收区与触控驱动区之间除了 XY平面以外的电容耦合外,亦有Z方向上的电容耦合以供感测触控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触控灵敏度将大幅提高,亦可避免多层结构干扰触控信号。在此实施例中,导线122还与一外部元件(图中未示出)电性耦接,使得触控信号输出至外部元件,以供外部元件判断触控显示面板10是否被触碰。
[0076]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显示的第二电极层21的放大图。第二电极层21包括多个电极块211,其中不同电极块211彼此分隔并且彼此电性绝缘。第二电极层21的材料选自由氧化铟锡、氧化铟锌及纳米银线所组成的群。第二电极层21利用时序信号区分触控功能及显示功能,例如在一第一周期时作为一显示电极,且在一第二周期时作为一触控感测电极。
[0077]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显示的第一电极层22的局部放大图。第一电极层22包括像素电极区221及导线222,其中像素电极区221与第二电极层21的电极块211对应设置。此外,导线222包括导线接点223,并经由导线接点223以连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