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及使用该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070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容器及使用该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功率因数改善用的电力用电容器,及用于各种电路的电气设备电容器的外壳构造。
下面,参照图21-图24来说明构成。
如图21所示,实开平06-2664号公报的电容器构成为使树脂壳8、树脂盖9接合,在其内部容纳3个电容器元件10,另外,构成由树脂端子台11形成电容器引出端子部,并向树脂壳8内部填充合成树脂12来固化。即,为了形成电容器的外壳,要具备图21所示深底的树脂壳8。另外,树脂壳8与树脂盖9的接合部分使用热熔敷接合、超声波熔敷接合、或涂布合成树脂并固化的接合。
另外,如图22所示,实开昭60-169832号公报的电容器构成为使树脂壳13、树脂盖14接合,在其内部容纳电容器元件15。即,为了形成电容器的外壳,具备图22所示深底的树脂壳13。
电容器元件15构成为容纳在形成于树脂壳13内部的树脂筒部,向树脂筒部内部填充合成树脂16后固化。另外,树脂壳13与树脂盖14的接合部分与实开平06-2664号公报的电容器一样,使用热熔敷接合、超声波熔敷接合、或涂布合成树脂并固化的接合。
如图23所示,实开昭57-146323号公报的带保安装置的电容器构成为象图23那样通过卷曲来接合铝制壳17与橡胶板盖18,并容纳电容器元件19等。
在图23中,壳材质为铝,与实开平06-2664号公报或实开昭60-169832号公报一样,形成深底的铝壳17。另外,接合部通过机械地卷曲、卷边铝壳17,使铝壳17的端部陷入橡胶板盖18中,通过橡胶部分的弹性来保持密封。
如图24所示,特开平08-264378号公报的电力用油浸电容器构成为外壳20使用金属,构成为使金属折成四角箱状,通过焊接来接合接合部分。构成为在箱中容纳电容器元件26,通过焊接来接合使用同样金属的盖(未图示)。
但是,这些提议存在如下问题。
即,在图21所示实开平06-2664号公报的电容器或图22所示实开昭60-169832号公报的电容器中,为了容纳电容器元件,必需形成图21、图22中所示的深底树脂壳。若是高度低的树脂壳则其成型较简单,但若壳高度变高,则成型模也变大,另外,易产生树脂变形等,非常不利于加工性、成本。另外,关于树脂壳与树脂盖的接合,因为接合部分进行热熔敷接合、超声波熔敷接合、或涂布合成树脂并固化的接合,所以作业性极差,另外,结果也倾向于差。还经常产生接合后的修整,作为商品的完成度变低。结果,作业性也差,不利于成本。
对于图23的实开昭57-146323号公报所示带保安装置的电容器,壳虽然使用铝,但也必需与实开平06-2664号公报或实开昭60-169832号公报中记载的一样形成深底的铝壳。对于铝壳的形成,也存在若是高度低的铝壳则其成型较简单,但若壳高度变高,则成型模也变大,另外,易产生铝变形等,非常不利于加工性、成本。另外,因为接合部构成为通过机械卷曲、卷边铝壳17,使铝壳17的端部陷入橡胶板盖18中,由橡胶部分的弹性来保持密封,所以为了如图23所示加工铝壳,则必需专用的机械,另外,加工精度也必需高水平。由于通过将铝壳端部陷入橡胶来保持密封性,所以一旦尺寸不准,则会产生间隙,另外,损伤橡胶并损害密封性。结果,壳的制成必需高精度,还必需大量的专用机械,作为商品的完成度降低,作业性也变差,不利于成本。
对于图24所示特开平08-264378号公报中记载的电力用油浸电容器,通过以前作为制成壳而使用的方法的焊接,接合金属19并形成壳。众所周知,在该方法中,必需称为焊接的高的作业能力,另外,接合后的后处理也麻烦。并且,为了使焊接部防锈,需要涂布,不利于作业性、成本。
如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形成壳,必需大量的劳力和成本,另外,也不是对接合方法有利的工作方案。
图2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1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2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4A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3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4B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3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4C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3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4的实施例1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4的实施例2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4的实施例3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截断实施方式5的部分电容器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5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6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7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8的实施例1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8的实施例2的部分电容器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1-8中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一例的电路图。
图15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1-8中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制品例的外观图。
图16是表示截断实施方式9的部分电容器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9的部分电容器(α1部)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9的部分电容器(β1部)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1-8中电容器外观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9中电容器外观一例的图。
图21是表示现有电容器例1的图。
图22是表示现有电容器例2的图。
图23是表示现有电容器例3的图。
图24是表示现有电容器例4的图。
图中,SC表示进相电容器,MC表示电磁接触器,CLX表示限流扼流器,MCCB表示布线用遮断器,AQR表示自动功率因数控制装置。
主体部2为铁等金属制的筒,在主体部2的一侧端部上装配底部3,另外,在天井部1中装配主体部2的另一端部。并且,在主体部2的内部配备电容器元件4。电容器元件4在其两端设置金属喷镀部4a,由该金属喷镀部4a形成电极引出,另外,在两侧金属喷镀部中,引线6连接于外部引出端子5上。另外,在后述中,在底部3中设置沟部31,将主体部2的端部嵌合装配在沟部31中。
另外,既可在底部3的整体周围,也可在部分中设置底部3的沟部31。另外,实施方式1虽示为基本圆柱形状,但底面也可以是袖珍或方形或其它形状。
图2是放大图1所示α部的剖面图,向与图1中说明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在图2中,在底部3中设置用于与主体部2的端部嵌合的沟部31。沟部31为了容易与主体部2的端部嵌合,设置为适合主体部2厚度的形状。即,设定宽度,使沟部31比主体部2的厚度大一些,当主体部2进入沟部31时,有一些阻力。另外,设定深度,使沟部31在嵌合主体部2与沟部31时,主体部2不摇晃。
通过该构成,不必由别的构成来设置电容器的外壳部分,通过天井部1、主体部2和底部3即可形成外壳部分。即,不必深加工底部,可简单构成部件,容易形成具有大致密封构造的电容器。另外,通过设置沟31,主体部2与底部3的嵌合变得极容易,提高组装作业性。
实施方式2用图1和图3来说明实施方式2。
图3是放大实施方式2的部分电容器(图1中的α部)的剖面图,向与图1中说明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2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省略重复说明,并说明构成不同的底部3的沟形状。即,设置在底部3中的沟部31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开口部宽,从底部3的上方看,向里变细,成为基本三角形状或基本梯形形状。通过在端部嵌合该形状的沟部31与主体部2,通过沟部31的扩展应力,可容易接合沟部31与主体部2的端部。
通过实施方式2,大致密封地形成实施方式1中所述电容器变得容易,具有进一步提高密封性的效果。
实施方式3用图1和图4来说明实施方式3。
图4A、图4B、图4C是放大实施方式3的部分电容器(图1中的α部)的剖面图,实施方式3中的电容器具有凹部3b、凸部2a、2b、2c,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3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省略重复说明,并说明构成不同的主体部2的端部形状和底部3的沟形状。
如图4A所示,实施方式3中,主体部2的端部具备凸部2a。凸部2a将主体部2的前端形成棱柱形状,增大厚度,形成凸状。并且,在底部3中设置用于与筒状主体部2的端部嵌合的沟部31。另外,沟部31的截面如图示,开口部宽,从底部3的上方看,里面变细。另外,沟部前端设置比中途沟部分宽的凹部3b。凹部3b在沟部侧(上方)内壁面中具有搭挂固定凸部2a的平面部。
另外,如图4A所示,当将主体部2装配在底部3上时,压入凸部2a至凹部3b,使凸部2a搭挂固定在凹部3b中。
通过实施方式3,大致密封地形成实施方式1中所述电容器变得容易,具有进一步提高密封性的效果。另外,具有提高主体部2与底部3的接合强度的效果。根据该构成,通过嵌合插入底部3中的主体部2由于上述凸部的效果而不容易错位。
另外,凸部2a虽然作为形成全方向凸状的棱柱形状,但作为其它实例,图4B所示2b的球形、图4C所示2c的单侧形成凸状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虽然凹部设置成在沟部前端在全方向上宽,但也可设置在沟部中途,另外,例如在图4C中2c所示单侧形成凸状的情况下,也可设置凹部来搭挂该凸部。
并且,虽未图示,但将这种形状用于天井部1和主体部2的嵌合部中,在主体部的天井侧端部中设置凸部,在天井部中设置用于固定凸部的凹部,也可同样提高天井部1与主体部2的接合强度。
实施方式4用图1、图5、图6、图7来说明实施方式4。
图5是放大实施方式4的实施例1的部分电容器(图1中的α部)的剖面图,实施方式4中的电容器具有棒状体7、孔部2d、3c,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实施方式1中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4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省略重复说明,并说明构成不同的主体部2与底部3的嵌合部。
如图5所示,实施方式4在底部3中设置用于嵌合筒状主体部2的端部的沟部31。另外,在底部3中设置贯通沟部31外侧壁面的孔部3c。另外,在主体部2中还设置贯通端部的孔部2d。并且,按贯通孔部3c与孔部2d两者的位置关系来配置棒状体7。
在该构成中,在底部3中装配主体部2的端部,使棒状体7贯通孔部3c与孔部2d,与主体部2固定在底部3中。从而,具有提高主体部2与底部3的接合强度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虽然设孔部2d与孔部3c的直径为同一直径,但也可使孔部3c的直径大,使棒状体7参照该孔径,使对应于孔部2d的部分细,对应于孔部3c的部分粗。
另外,这里虽示出使棒状体7贯通孔部3c与孔部2d的实例,但即使在沟部31中在内侧壁面中设置未图示的坑部,使棒状体进入到该坑部并固定,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图6表示实施方式4中在底部3中装配主体部2的其它实施例2。图6是放大实施方式4中的部分电容器(图1中的α部)的剖面图,实施方式4中的电容器具有棒状体7a、孔部2e、3d,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实施方式1中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底部3中设置贯通沟部31外侧壁面的孔部3d,在主体部2的端部,在主体部2的端部进行沟部31的部分中设置孔部2e。
另外,按贯通孔部3c与孔部2e两者的位置关系来配置棒状体7a。并且,孔部3c、2e都形成为外侧壁面侧宽、向内部变窄的形状。
另外,棒状体7a形成切除前端部变细的圆锥顶部或基本圆锥形形状(下面称为基本圆锥形),形成适合于孔部3d、3e形状的形状,以具有一些阻力来贯孔孔部3d、3e,由于固定而不摇晃,不容易拔出。
并且,使主体部2的端部进入底部3的沟部31,并且,使棒状体7a贯通设置在底部的孔部3c和设置在主体部2中的孔部2e后固定。
通过形成该构成,棒状体7a作为楔子动作,进一步提高沟部31外侧的壁面与主体部2的端部的接合强度。
另外,虽未图示,但孔部3d与孔部2e的截面积具有大致均匀的基本圆柱形,即使孔部3d的截面积比孔部2e的截面积大,也可提高棒状体的接合强度。
这里,虽示出使棒状体7a贯通孔部3d和孔部2e的实例,但即使在沟部31的内侧壁面中设置未图示的坑部,该坑部也与孔部3d与孔部2e一样,形成开口部宽、向里变窄的形状,使棒状体进入到该坑部后固定,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
并且,图7表示实施方式4中在底部3中装配主体部2的其它实施例3。图7是放大实施方式4中的部分电容器(图1中的α部)的剖面图,实施方式4中的电容器具有棒状体7b、孔部2f、3e、坑部3f,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实施方式1中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在底部3中,设置贯通沟部31外侧壁面的孔部3e,在沟部31内侧壁面中设置坑部3f,在主体部2中,设置贯通主体部2的端部进入沟部31部分的孔部2f。另外,螺旋切削的棒状体7b贯通孔部3e和孔部2f,并且,配置在进入坑部3f的位置上。
在该构成中,主体部2的端部进入底部3的沟部31中,并且,使螺旋切削的棒状体7b贯通设置在底部3中的孔部3e和设置在主体部2中的孔部2f,并使之进入到坑部3f来进行固定。
从而,通过配置螺旋切削的棒状体7b,由于可构成为边在沟部31外侧壁面与主体部2和沟部31内侧壁面切削更细的沟边插入,所以可进一步提高沟部31内侧壁面与沟部31的外侧壁面和主体部2的端部的接合强度。
另外,棒状体7b使用自攻螺栓,使孔部2f、3e和坑部3f的坑径与棒状体7b的螺旋直径一致,通过设定大小,以便在固定时,主体部2与底部3不会摇晃,从而得到廉价且接合强度提高的效果。
另外,棒状体7b贯通孔部3e与孔部2f两者,并且,进入坑部3f,但即使不设置坑部3f,使棒状体7b仅贯通孔部3e与孔部2f两者,也可得到相同结果。
并且,在实施方式4中,通过如实施方式2所示,设置在底部的沟部开口部宽,从底部上部看,向里变窄,可提高熔敷强度。另外,如实施方式3所示,通过在主体部的端部设置凸部,在沟部设置固定凸部的凹部,搭挂固定凸部与凹部,可提高对主体部长方向的强度。
实施方式5用图8和图9来说明实施方式5。
图8表示截断实施方式5的部分电容器的侧视图,向与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8中,筒状主体部2中,单侧端部装配在底部3中,主体部2另一端部装配在覆盖的天井部1上。在主体部2的内部具备电容器元件4,电容器元件4由两侧具有的喷镀部4a电极引出,并且,通过与电极连接的焊锡部4b,使用引线6连接于外部引出端子5,形成电容器。
图9是放大实施方式5的部分电容器的图,向与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9是放大实施方式5的部分电容器(图8中的β部)的剖面图,沟部32设置在天井部1中,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实施方式1中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并且,如图9所示,在天井部1中,在主体部2的天井部侧端部与天井部1嵌合的部分中设置沟32。另外,将主体部2的端部嵌合在天井部1的沟32中来固定主体部2。
通过该构成,可通过天井部1与主体部2和底部3来形成电容器外壳,不必加工深底的壳,可由简单部件构成,可容易形成具有大致密封构造的电容器。另外,因为在天井部1中设置嵌合主体部2端部用的沟32,所以主体部2与天井部1的嵌合变得极容易,从而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既可将与筒状主体部2嵌合的天井部1的沟32设置在天井部1的整体周围,也可设置在部分周围。另外,实施方式5虽示为基本圆柱形状,但底面即使是袖珍或方形或其它形状,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6
用图8和图10来说明实施方式6。
图10是放大实施方式6的部分电容器(图8中的β部)的剖面图,沟部32设置在天井部1中,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6中,省略与实施方式5相同构成的重复说明,说明构成不同的主体部2与天井部1的嵌合部分。
如图10所示,设置在天井部1中的沟部32的截面形成为开口部宽、里面变细的大致三角形状或梯形形状。通过在该形状的沟部32中嵌合主体部2的端部,通过沟部32的扩展应力,可容易接合沟部32与主体部2的端部。
即,通过实施方式6,具有实施方式5所示大致密封构造的电容器,具有可容易形成的效果还具有提高密封性的效果。
实施方式7用图8和图11来说明实施方式7。
图11是放大实施方式7的部分电容器(图8中的β部)的剖面图,实施方式7的电容器具有设置在天井部1中的沟32、棒状体7c、孔部1a、2g,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7中,省略与实施方式5相同构成的重复说明,说明构成不同的主体部2与天井部1的嵌合部分。
在图11中,在天井部1中设置用于嵌合主体部2的端部的沟32,并设置贯通沟部32外侧壁面的孔部1a。另外,在主体部2的端部设置孔部2g。另外,配置贯通孔部1a和孔部2g的棒状体7c。
由此,使主体部2的端部进入天井部1的沟32,并且,通过由棒状体7c一起贯通孔部1a及2g,从而固定天井部1与主体部2。
从而,具有使主体部2与天井部1的接合强度提高的效果。
另外,如实施方式7所示,沟部31通过形成为开口部宽、从天井部下方向里变窄的形状,可进一步提高熔敷力。并且,在主体部的天井侧端部设置凸部,在天井部的沟部中设置固定该凸部的凹部,若将凸部搭挂固定在凹部中,则可提高主体部长方向的熔敷力。
实施方式8用图8、图12和图13来说明实施方式8。
图12是放大实施方式8的部分电容器(图8中的β部)的剖面图,实施方式8的电容器具有设置在天井部1中的沟32、棒状体7d、孔部1b、2h,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8中,省略与实施方式5相同构成的重复说明,说明构成不同的主体部2与天井部1的嵌合部分。
在图12中,在筒状的主体部2中设置贯通端部的孔部2h。另外,在天井部1中设置用于嵌合主体部2的端部用的沟32,并且,设置贯通沟部32外侧壁面的孔部1b。另外,同时贯通孔部1b和孔部2h地配置棒状体7d。
此时,具有孔部1b的直径比孔部2h的直径大的构成。另外,棒状体7d形成具有两个不同直径的形状,使与孔部1b和孔部2h各自直径一致,可以以适当强度固定。
从而,使主体部2的端部进入天井部1的沟32内,并且通过棒状体7d,贯通固定孔部1b和2h。
通过该构成,具有进一步加强主体部2的端部与天井部1的嵌合的效果。
另外,将孔部1b和孔部2h形成为天井部1的外侧壁面侧开口部大、向内侧壁面侧开口部变细的大致圆锥状,也可通过使贯通的棒状体7c形成大致圆锥状方法,形成打入楔子的状态。
另外,设定孔部1b、孔部2h及棒状体7d的大小,使在固定时可具有一些阻力插入,天井部1与主体部2可不摇晃地固定。
通过该构成,进一步加强主体部2与天井部1的嵌合,尤其是确实防止主体部2向长方向移动,可进一步确实固定主体部2与天井部1。
另外,棒状体7d构成为仅贯通孔部1b和孔部2h,但若在沟部32的内侧壁面设置坑部,使棒状体插入到该坑部后固定,可进一步提高粘合力。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其它实施例2。
图13是放大实施方式8中的部分电容器(图8中的β部)的图,实施方式8中的电容器具有设置在天井部1中的沟32、棒状体7e、孔部1c、2i、坑部1d,对于其它构成,向与图1中说明的相同构成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8中,省略与实施方式5相同构成的重复说明,说明构成不同的主体部2与天井部1的嵌合部分。
在图13中,在筒状的主体部2中设置贯通端部的孔部2i。另外,在天井部1中设置用于嵌合主体部2的端部的沟32,并且,设置贯通沟部32外侧壁面的孔部1c和在沟部32内侧壁面设置坑部1d。另外,螺旋切削的棒状体7e配置成同时贯通孔部1c、孔部2i,进入坑部1d。
由此,使主体部2的端部进入天井部1的沟32中,并且,通过棒状体7e,贯通孔部1c、2i,进入到坑部1d后固定。
通过该构成,可提高沟部32外侧的壁面与主体部2的端部以及上述沟部32内侧壁面的接合强度。
另外,若棒状体7e中使用自攻螺栓,则廉价,还可进一步提高接合强度的效果。即,因为构成为在沟部32的外侧壁面与主体部2及沟部32内侧的壁面中边切削更细的沟边插入,所以可进一步提高沟部32外侧壁面与主体部2的端部以及沟部32内侧壁面的接合强度。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孔部1c中螺旋切削的棒状体7e的头部分中,通过在沟部32外侧壁面中设置大小不同的孔,可以以容纳于沟部32外侧壁面中的形态装配,可使棒状体7e的头部分不冒出壳外侧。
另外,虽然棒状体7e贯通孔部1c、2i并使之进入到坑部1d后固定,但也可不设置坑部1d,使棒状体7e仅贯通孔部1c、2i。
另外,在实施方式8中,通过形成实施方式6所示那样沟部32的开口部宽、从天井部下部看向里变窄的形状,可提高接合力。通过在主体部2的天井部侧端部设置凸部,在沟部32中设置固定凸部的凹部,搭挂该凸部与凹部,可增大主体部2长方向的强度。
用图14、图15来说明具有上述实施方式1-8的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图14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的电路图例,图15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制品例的外观图。
将实施方式1-8所示的电容器配置为图14所示电路图上的进相电容器(SC)。另外,按图15的送电变电设备制品例状态配置。
通过这种构成,变为使用成本廉价、质量好的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结果,具有提高这些送电变电设备的质量和成本也变好的效果。
实施方式9用图16、图17、图18来说明实施方式9。
图16表示截断实施方式9的部分电容器的侧视图,向与图1所示构成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16中,将筒状主体部2的上面侧端面装配在天井部1上,将底面侧端部装配在底部3上。在主体部2的内部设置3个以上的电容器,分别通过引线6将其连接到外部引出端子上。
此时,通过△接线或Y接线来连接这些电容器,构成使用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的构造。
图17是表示放大实施方式9的部分电容器(图16的α1部)的剖面图。图17中,实施方式9中的电容器具有沟部33、孔部2j、3g、坑部3h、棒状体7f。向其它图1中说明的构造附加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在筒状主体部2的底面侧端部设置使棒状体7f贯通的孔部2j。另外,在底部3中设置用于嵌合主体部2的底面侧端部的沟33。并且,在底部3中,使主体部2的底面侧端部嵌合在沟33中时,使棒状体7f贯通的孔部3g设置于沟33外侧壁面内,并且,在沟33的内侧壁面中设置通过棒状体7f的坑部3h。
通过该构成,使主体部2的底面侧端部进入沟部33并嵌合,并且,通过由棒状体7f贯通孔部3g、2j,进入到坑部3h,固定主体部2与底部3。
此时,沟部33的截面形成为开口部宽、从上看底部向里方向变细的大致三角形状或大致梯形状。通过在该形状的沟部中嵌合主体部2的底面侧端部,可由沟部的扩展应力来容易接合沟部33与主体部2的底面侧端部。
另外,如图17所示,螺旋切削棒状体7f,使与底部3的固定变牢固。棒状体7f若使用自攻螺栓,则廉价,还进一步提高接合强度的效果。即,因为构成为在沟部33外侧的壁面与主体部2及沟部内侧的壁面中边切削更细的沟边插入,所以进一步提高沟部33外侧壁面、主体部2及沟部33内侧壁面的接合强度。
另外,如图17所示,棒状体7f的头进入的孔部3g,通过形成使外侧壁面孔部的直径比沟部33近外侧壁面的孔部直径大的两级坑形状,可以以容纳于沟部33外侧壁面中的形式装配,具有棒状体7f的头部分不冒出壳外侧的效果。
图18表示放大实施方式9的部分电容器(图16的β1部)的图,实施方式9中的电容器具有沟部34、孔部2l、1f、坑部1g、凸部2k、棒状体7g、凹部1h。向其它与图1中说明的构造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在图18中,在筒状主体部2的上面侧端部设置使棒状体7g贯通的孔部2l。另外,在天井部1中设置用于嵌合主体部2的上面侧端部的沟34。并且,在天井部1中,当使主体部2的上面侧端部嵌合在沟34中时、在沟34的外侧壁面中设置使棒状体7g贯通的孔部1f,并且,在沟34的内侧壁面中设置使棒状体7f进入的坑部1g。另外,如图18所示,主体部2的上面侧前端设置凸部2k。并且,为了使凸部2k进入天井部1,从沟部34的天井部下方看,在前端设置比前端之前比沟宽度宽的凹部1h。
通过该构造,使主体部2的上面侧端部进入沟部34,搭挂固定在凸部2k中。并且,使棒状体7g贯通孔部1f、2l,并且进入到坑部1g后固定。
另外,如图18所示,孔部1f、2l和坑部1g形成为外侧壁面侧宽、向内侧壁面部变窄的形状。另外,棒状体7g也形成前端部变细的大致圆锥形的形状,作为适合该形状的形状。即,孔部1f、2l、坑部1g和棒状体7g的形状设定其大小,使棒状体7g具有一些阻力地进入孔部1f、2l和坑部1g,在固定时没有摇晃。
通过该构成,棒状体7g作为楔子动作,进一步提高沟部34外侧壁面与主体部2端部的接合强度。
图19是实施方式1-8中实施方式外观例,是形成大致呈圆柱形状的电容器。另外,图20是实施方式9中的外观例,是具有椭圆底面的外观形状。
从上述说明可知,若根据实施方式1-9所示电容器,则可在构造上牢固形成电容器的外壳构造。另外,可提供使用方便的电容器及使用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并且,由于具有样品构成,所以可靠性好,一致,还可大幅度降低电容器及使用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的成本。
结果,可提供实现小型·轻量·设置空间降低的、制造作业性好、寿命特性好的电容器及使用电容器的送电变电设备。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容器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底部,设置用于与主体部的端部嵌合的沟部;天井部,覆盖主体部另一侧的端部;和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主体部的内部,通过将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固定在底部的沟部中,可在构造上牢固形成电容器的外壳的构造。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容器,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底部,设置用于与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的沟部;天井部,覆盖上述主体部另一侧的端部;和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将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并固定在上述底部的沟部中。
2.一种电容器,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在端部设置第1孔部;沟部,用于与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底部,在上述沟部的外侧设置贯通壁面的第2孔部;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天井部,覆盖上述主体部另一侧的端部;和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使上述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并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孔部的截面积比上述第1孔部的截面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使形成电容器外侧的开口部变宽,从上述开口部向里变窄,且上述棒状体,使形成电容器外侧的端部截面积变大,向另一侧端部变小。
5.一种电容器,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在端部设置第1孔部;沟部,用于与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底部,在上述沟部的外侧设置贯通壁面的第2孔部,在上述沟部的内侧设置坑部;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并进入上述坑部;天井部,覆盖上述主体部另一侧的端部;和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上述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并进行上述坑部后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孔部、上述第2孔部和上述坑部,使形成电容器外侧的开口部变宽,从上述开口部向里变窄,且上述棒状体,使形成电容器外侧的端部截面积变大,向另一侧端部变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螺纹切削上述棒状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螺纹切削上述棒状体。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上述底部的沟部,为开口部宽、从上述开口部向里变窄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部的端部设置凸部,在设置于上述底部的沟部中设置固定上述凸部的凹部。
11.一种电容器,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天井部,设置用于与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的沟部;底部,覆盖上述主体部另一侧的端部;和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使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在上述天井部的沟部中并固定。
12.一种电容器,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在端部设置第1孔部;沟部,用于与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天井部,在上述沟部的外侧设置贯通壁面的第2孔部;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底部,覆盖上述主体部另一侧的端部;和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使上述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并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孔部的截面积比上述第1孔部的截面积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使形成电容器外侧的开口部变宽,从上述开口部向里变窄,且上述棒状体,使形成电容器外侧的端部截面积变大,向另一侧端部变小。
15.一种电容器,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在端部设置第1孔部;沟部,用于与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天井部,在上述沟部的外侧设置贯通壁面的第2孔部,在上述沟部的内侧设置坑部;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并进入上述坑部;底部,覆盖上述主体部另一侧的端部;和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上述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并进行上述坑部后固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孔部、上述第2孔部和坑部,使形成电容器外侧的开口部变宽,从上述开口部向里变窄,且上述棒状体,使形成电容器外侧的端部截面积变大,向另一侧端部变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螺纹切削上述棒状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螺纹切削上述棒状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1-18之一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上述天井部的沟部,为开口部宽、从上述开口部向里变窄的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1-18之一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部的端部设置凸部,在设置于上述天井部的沟部中设置固定上述凸部的凹部。
21.一种电容器,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分别在两端部设置第1孔部和第2孔部;第1沟部,用于与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底部,在上述沟部的外侧设置贯通壁面的第3孔部;第1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3孔部;第2沟部,用于与上述主体部的另一侧端部嵌合;天井部,设置贯通上述第2沟部外侧壁面的第4孔部;第2棒状体,贯通上述第2孔部与上述第4孔部;和3个以上的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内部,将上述主体部的端部嵌合在上述第1沟部中并且使上述第1棒状体贯通上述第1孔部和上述第2孔部,将上述主体部的另一侧端部嵌合在上述第2沟部中后,使上述第2棒状体贯通上述第2孔部和上述第4孔部并固定,而且△接线或Y接线上述3个以上的电容器元件。
22.一种送电变电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21之一所述的电容器。
全文摘要
一种电容器,包括筒状的主体部;底部,设置用于嵌合主体部端部的沟;天井部,覆盖主体部另一侧的端部;和电容器元件,设置在主体部的内部,可提供一种形成电容器的外壳构造更牢固、廉价且作业性好、使用方便的电容器。
文档编号H01G4/224GK1441447SQ0310646
公开日2003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28日
发明者宇波洁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