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163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冷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工作流体作为导热介质的水 冷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组件及其所包括的半导体所需要的功率越来越大,致使相关系统 的用电密度激增,连带的也导致电力控制组件的发热量大为增加,而为了降低 电子组件所产生过高的温度,使其工作温度保持稳定,因此散热对策无疑成为 现今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关键。
'就目前而言,除了最常被使用的散热风扇外,另一种常用的散热对策便是 水冷散热系统;现有的水冷散热系统是主要包括一水冷头、 一泵、 一水箱及一 水冷排等主要构件,且各主要构件由导管形成连通状态,以让工作流体通动于 各构件中,其中水冷头是用以直接与发热组件相贴附,以吸收发热组件所产生 的热量,水冷头再与流通其中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作用后,以带走发热组件 所产生的热量,最后流至水冷排,与所述水冷排进行热交换后,将热量排除至 外界,以保持所述发热组件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中,而泵是用以产生推力, 驱使工作流体在各构件中流动,最后,所述水箱则是用以储存额外的工作流体。
不过,由于目前所设计的电子产品功能越来越强大,所需要的电子组件也 越来越多元,连带压縮电子产品内部的容置空间,也直接影响到水冷散热系统 的设置;虽然水冷散热系统的各主要构件也因应其设置空间的受限而开始压縮 本身的体积,以配合空间上的整合与利用,但就现有的泵结构是利用涡轮增压 方式以产生推力,所述涡轮组具一定的结构跟体积,因此使泵整体的体积难以 再压縮,使整体的水冷散热系统仍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造成水冷散热系统难 以应用在更薄型的电子产品上,成为水冷散热系统未尽理想之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失,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薄型泵的水冷散热 系统,通过设置一以致动组件作为动力来源的薄膜泵,以大幅压縮所述薄膜泵 的体积设计,同时亦减少水冷散热系统所需要占用的空间,不但可提升空间的 利用率外,更可应用于更多薄型结构设计的电子产品上。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是主要提供一种水冷散热系统,所述系统结构 是主要包括一水冷头、 一薄膜泵、 一水箱及一热交换器,且上述的各组件是利 用多个导管彼此形成连通,其中所述水冷头是用于贴附于发热组件上,用以吸 收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而所述薄膜泵用以产生推力协助工作流体产生冷却 作用,又,所述水箱是用以储存额外的工作流体,最后所述热交换器是与通过 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传导作用,以将工作流体所吸引的热量向外排除,以维持发 热组件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冷散热系统,其包括 一水冷头,是贴附于 所述发热组件上,与发热组件进行热传导作用; 一薄膜泵,是与所述水冷头相 连通,产生推力使工作流体进行循环作用;多个导管,是设于所述水冷头及所 述薄膜泵间,以使所述水冷头及所述薄膜泵形成连通;以及一热交换器,是穿
设于所述导管上,与流通于所述导管中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冷散热系统,其包括 一水冷头,是贴附于所述发热 组件上,与发热组件进行热传导作用; 一薄膜泵,是与所述水冷头相连通,产 生推力使工作流体进行循环作用; 一第二腔体,是与所述薄膜泵相连通,阻挡 工作流体回流至所述薄膜泵内;多个导管,是设于所述水冷头、薄膜泵及第一 腔体之间,以使水冷头、薄膜泵及第一腔体形成连通;以及一热交换器,是穿 设于上述的导管上,与流通于所述导管中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冷散热系统,其包括 一水冷头,是贴附于所述发热 组件上,用以与发热组件进行热传导作用,所述水冷头更包括 一薄膜,是设 于所述水冷头顶面位置;以及一致动组件,是平贴于所述薄膜的上表面,所述 致动组件具有一固定端及一摆动端,所述摆动端是以单边扇型摆动作动;多个 导管,是连接于所述水冷头上; 一热交换器,是穿设于所述导管上,与流通于 所述导管中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为本发明的薄膜泵结构立体分解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俯视图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俯视图5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俯视示意图6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结构俯视图7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薄膜泵分解示意图8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结构俯视图9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结构俯视图IO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结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水冷头1、 la;散热片11、 lla;流道12、 12a;进水通道 13、 13a;出水通道14、 14a;薄膜泵2;腔体21;进水管道211;出水管道212; 腔室213;第一腔室214;第二腔室215;通孔216;穿槽217;薄膜22、 22a; 致动组件23、 23a;固定端231、 231a;摆动端232、 232a;壳体24;穿孔241、
241a;水箱3;热交换器4;散热片41;导管5;主板6;电极导线7;第二腔
体8、 8a 8e;第二腔室81;进水管道82;出水管道83;第三腔体9;第三腔室 91;进水管道92;出水管道93;阀体10、 10a 10e。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将本发明的内容配合图式加以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是分别为水冷散热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薄膜泵结构
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是以串联型态将各主要构件串接在一起,如图所示,本
发明的水冷散热系统的主要构件是主要包括一水冷头1、 一薄膜泵2、 一水箱3 及一热交换器4,且上述的各主要构件是利用多个导管5形成连通状态,使工作 流体可流动于各主要构件中,其中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散热系统是设于一主 板6上,所述水冷头1是直接贴附于一发热组件上(图未明示),用以直接与 发热组件进行热传导作用,所述水冷头1为一中空腔体,内部设有多个散热片 11,且形成多个的流道12,同时所述水冷头1的前后端分别设有进水信道13及 出水信道14,以便于工作流体流通,使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吸收至内部所设 的多个散热片11,再与流过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作用,以将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由工作流体带离。
续参阅图1及图2,而所述薄膜泵2于本实施例中是与水冷头1相连通,所
述薄膜泵2是主要以一腔体21为主体,所述腔体21的左右侧分别设有一进水 管道211及一出水管道212,于所述腔体21的内部则设有一腔室213,所述腔 室213是分别与进水管道211及出水管道212形成连通状态;又,于所述腔体l 的上端面设有一薄膜22,所述薄膜22是由具高张力的材质所构成,所述薄膜 22的大小等同于所述腔体1的一端面面积,并完全覆盖所述腔室213;而于所 述薄膜22上方设有一致动组件23,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致动组件23为一压电片, 且对应设置于所述腔室213的上方,并平贴于所述薄膜22,其中所述致动组件 23具有一固定端231及一摆动端232,所述固定端231是与出水管道212同侧, 且所述固定端231并与多个电极导线7连接,以供所述致动组件23所需要的电 力,而所述摆动端232是平贴于薄膜22的表面,在通电的后所述摆动端232形 成单边扇形大幅度的摆动方式作动,使得所述扇形摆动方式能集中将工作流体 带往同一方向流动,同时带动所述薄膜22向腔室213压迫,此外,所述致动组 件23的摆动频率可依不同的需要作不同的调整。
最后,所述腔体21亦可与一壳体24对应结合,将上述的薄膜22及致动组 件23包覆于其中,所述壳体24上开设有多个穿孔241及241a,是分别对应于 所述致动组件23及电极导线4,并使所述致动组件23外露而具有延展的空间, 所述致动组件23亦同时穿设所述电极导线7;而所述水箱3是与所述薄膜泵2 相连接并形成连通状态,是用以储存额外的水量;最后,所述热交换器4是由 多个散热片41所构成,且由导管5穿设于所述热交换器4中,使工作流体通过 所述热交换器4时,工作流体与所述多个散热片41进行热交换作用,将热量散 逸至各散热片41上,最后散逸至外界以完成散热作用;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所 述导管5是具有体积缓冲作用,可承受工作流体受高温影响而体积膨胀,使挤 压所述导管5而向外扩张,使舒缓水冷散热系统内部的压力。
请参阅图3及图4,是分别为本发明的第二及第三实施例俯视图。如图3所 示,所述薄膜泵2的进水管道211及出水管道212分别连接一第二腔体8及第 三腔体9,其中第二腔体8内具有一第二腔室81,所述第二腔体8的左、右侧 则设有一进水管道82及一出水管道83,且所述进水管道82经由一导管5与水 冷头1的出水通道14形成连通,而出水管道83是与薄膜泵2的进水管道211形成连通,而于第二腔室81内壁面设有一阀体10,且对应于所述进水管道82 的位置上;同样,第三腔体9内具有一第三腔室91,于第三腔体9的左、右侧 分别具有一进水管道92及一出水管道93,且所述第三腔体9的进水管道92是 与薄膜泵2的出水管道212经由导管5形成连通状态,且出水管道93经由导管 5与水箱3形成连通,最后于第三腔室91内壁面设有一阀体10a且对应于所述 进水管道92的位置;此外,所述第二腔体8及第三腔体9是相互间隔而不直接 相互连通。
藉此,当设于薄膜泵2上的致动组件23开始作动而形成向下摆动,带动薄 膜22压縮薄膜泵2的腔室213内部空间,迫使工作流体分别往进水管道211及 出水管道212方向流动,而工作流体因受挤压而产生的冲力,经由出水管道212 而穿越所述阀体10a,并依序流动通过第三腔室91而到达水箱3,同时冲往进 水管道211的工作流体,则进到第二腔室81内冲压阀体10,以紧闭所述第二腔 体8的进水管道82位置,以防止进水管道82外的工作流体进入至第二腔室81 内;而当致动组件4向上摆动后,则使腔室213恢复原来空间,因外部压力大 于腔室213内的压力,迫使工作流体自进水管道82冲过所述阀体10,进而流到 腔室213内,同时存于第三腔体9内的工作流体亦产生一冲力,冲压设于第三 腔室91内的阀体10a,使所述阀体10a紧闭所述进水管道92的位置,以避免工 作流体回流至腔室213内,使得所述水冷散热系统形成单一方向的循环作用; 此外,所述第二腔体8及第三腔体9的位置亦可改变其连接位置,如图4所示, 所述第二腔体8是设于热交换器4及水冷头1之间,亦具有同样的作用。
请参阅图5,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俯视示意图。如图所示,于薄膜泵2的 腔室213,且对应于进水管道211的位置上设有一阀体10;又,于所述薄膜泵2 及水箱3间设有一第二腔体8,所述第二腔体8内具有一第二腔室81,且所述 第二腔体8的左、右侧则设有一进水管道82及一出水管道83,所述进水管道 82及出水管道83分别经由导管5与薄膜泵2及水箱3形成连通状态,另于第二 腔室81内对应所述进水管道82位置上设有一阀体10a;藉此,当设于薄膜泵2 上的致动组件23开始作动而形成向下摆动,带动薄膜22压縮薄膜泵2的腔室 213内部空间,迫使工作流体分别往进水管道211及出水管道212方向流动,而 工作流体因受挤压而产生的冲力,经由出水管道212而穿越所述阀体10,并依 序流动通过第二腔室81而到达水箱3,同时冲往进水管道211方向的工作流体,则冲压对应进水管道211位置的阀体10紧闭所述第二腔体8的进水管道82位 置,以防止工作流体回流到进水管道82外;而当致动组件4向上摆动后,则使 腔室213恢复原来空间,因外部压力大于腔室213内的压力,迫使工作流体自 进水管道211冲过所述阀体10,进而流到腔室213内,同时存于第二腔体8内 的工作流体亦产生一冲力,冲压设于第二腔室81内的阀体10a,使所述阀体10a 紧闭所述进水管道82的位置,以避免工作流体回流至腔室213内,藉此,使得
所述水冷散热系统形成单一方向的循环作用。
请参阅图6及图7,是分别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结构俯视图及薄膜泵分解 示意图。如图6所示,水冷散热系统的主要构件是主要包括一水冷头1、 一薄膜 泵2、 一水箱3及一热交换器4,且上述的各主要构件是利用多个导管5形成连 通状态,使工作流体可流动于各主要构件中,其中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散热 系统是设于一主板6上,所述水冷头1是直接贴附于一发热组件上(图未明示), 用以直接与发热组件进行热传导作用,所述水冷头1为一中空腔体,内部设有 多个散热片ll,且形成多个的流道12,同时所述水冷头1的前后端分别设有进 水信道13及出水信道14,以便于工作流体流通,使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吸收 至内部所设的多个散热片11,再与流过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作用,以将发热 组件所产生的热量由工作流体带离。
而所述薄膜泵2的结构更包括一腔体21,所述腔体21的左右侧分别设有一 进水管道211及出水管道212,所述腔体21内分别具有一第一腔室214及一第 二腔室215,且两者之间设有一通孔216使两者相互连通,而所述进水管道211 及出水管道212分别与第一腔室214及第二腔室215相互连通,另于所述第一 腔室214内壁面且对应于进水管道211的位置上设有一阀体10,是套设于内壁 面上所设的穿槽217,是用以阻挡工作流体自第一腔室214回流进到所述进水管 道211而流出腔体21外,而于第二腔室215内壁面且对应于所述通孔216位置 亦设有一阀体10a,是用以阻挡工作流体自第二腔室215经由所述通孔216回流 至第一腔室214内,且所述阀体10a设置的方式等同于第一腔室214内的阀体 10;于所述腔体21的上端面上设有一薄膜22,所述薄膜22完全覆盖所述第一 腔室214及第二腔室215;而于所述薄膜22上方设有一致动组件23,且对应设 置于所述第一腔室214的上方,并平贴于所述薄膜22,所述致动组件23具有一 固定端231及一摆动端232,所述固定端231是与出水管道212同侧,且所述固
11定端231并与多个电极导线7连接,以供所述致动组件23所需要的电力,而所 述摆动端232是平贴于薄膜22的表面,在通电的后所述摆动端232形成扇形摆 动方式作动,同时带动所述薄膜22向第一腔室214压迫;最后,所述腔体21 是与一壳体24对应结合,将上述的薄膜22及致动组件23包覆于其中,于所述 壳体24上开设多个穿孔241、 241a及241b ,是分别对应所述致动组件23、电 极导线7以及第二腔室215的位置,并使所述致动组件23外露并具有延展的空 间,亦同时穿设所述电极导线7;通过所述薄膜泵2的作用使所述工作流体保持 单一方向的流动。
续参阅图6,而所述水箱3是与所述薄膜泵2相连接并形成连通状态,是用 以储存额外的水量;最后,所述热交换器4是由多个散热片41所构成,且由导 管5穿设于所述热交换器4中,使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热交换器4时,工作流体 与所述多个散热片41进行热交换作用,将热量散逸至各散热片41上,再散逸
至外界以完成散热作用。
因此,在所述致动组件23的摆动端232向下摆动时,同时带动所述薄膜22 压縮第一腔室214内部空间以产生压力,迫使工作流体产生冲力冲过所述阀体 10a而往第二腔室215流动,使工作流体朝水箱3方向流动,迫使水冷散热系统 内部的工作流体产生流动状态,虽有少部分的工作流体会往进水管道211流动, 但薄膜22产生的冲力亦会压迫阀体10紧闭所述进水管道211的管口,以防止 工作流体回流至进水管道211;而当所述致动组件23的摆动端232往上摆动时, 所述薄膜22恢复其原状以释放第一腔室214内的空间,使第一腔室214内部的 压力小于外部压力,而迫使工作流体自进水管道211冲过所述阀体IO流进第一 腔室214内,而残存于出水管道212及第二腔室215内的工作流体亦因压力而 产生一冲力,以冲压所述阀体10a,反使得阀体10a紧闭所述通孔216,阻挡出 水管道212及第二腔室215中所存有的工作流体回流至第一腔室214中,藉此 使薄膜泵2内部的工作流体形成较大流量且呈单一方向的流动,以使得整个水 冷散热系统的工作流体不断流动,同时呈单一方向的流动。
请参阅图8,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结构俯视图。本发明的水冷散热系统是 可依不同的散热需求进行组件上的串联或并联形态变化,除了上述实施例所列 举的实施例利用串联方式组成一单一循环的水冷散热系统外,如图8所示,本 实施例的水冷散热系统是应用于多个发热组件上,所述水冷散热系统的主要构件是主要包括多个水冷头1及la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头为两个)、 一薄膜 泵2、 一水箱3及一热交换器4,以及设于所述薄膜泵2两端的一第二腔体8及 一第三腔体9,其中所述水冷头1及la是以并联形式贴附于发热组件上,再利 用多个导管5依续与第二腔体8、薄膜泵2、第三腔体9、水箱3及热交换器4 形成连通,以利流动于所述水冷散热系统内部的工作流体可同时通过多个水冷 头l及la而进行热交换作用,将多个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缘同时带离;此外, 所述并联型态亦可运用在薄膜泵2上,同时将多个薄膜泵2利用并联型态加以 组合,增加所述水冷散热系统内的工作流体流量及流动速度,以提升水冷散热 系统的散热效能。请参阅图9,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结构俯视图。本实施例为另一种型式的 并联型态,如图所示,所述水冷散热系统的主要构件是主要包括多个水冷头1 及la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头为两个)、 一薄膜泵2、 一水箱3及一热交换 器4,多个第二腔体8a 8e,其中所述水冷头1及la是以并联形式贴附于发热组 件上,所述水冷头1的进水管道13及出水管道14分别经由导管5连通第二腔 体8c及8d,所述水冷头la的进水管道13a及出水管道14a分别经由导管5连 通第二腔体8a及8b,所述水冷头1及la分别由第二腔体8a 8e内部所设置的 阀体10a 10e控制所述工作流体进出;另外,所述第二腔体8e则设于薄膜泵2 与水箱3之间,以控制工作流体的回流。请参阅图10,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结构俯视图。于本实施例中是将所述 水冷头与薄膜泵相互结合成一体;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水冷散热系统的主要构 件是包括一水冷头l、 一水箱3、 一热交换器4、 一第二腔体8及一第三腔体9, 且上述的各主要构件是利用多个导管5形成连通状态,使工作流体可流动于各 主要构件中,其中所述水冷头1的内部设有多个散热片11,任相邻的散热片ll 形成流道12,另所述水冷头1左、右侧分别设有一进水管道13及一出水管道 14,所述进水管道13及出水管道14经由导管5分别与第二腔体8及第三腔体9 形成连通,所述第二腔体8及第三腔体9内部分别设有阀体10及10a;另于所 述水冷头1的上端面设有一薄膜22a,所述薄膜22a是由具高张力的材质所构成, 所述薄膜22a的大小约略等同于所述水冷头1的上端面面积3;而于所述水冷头 1上方设有一致动组件23a,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致动组件23a为一压电片,且平 贴于所述薄膜22a,其中所述致动组件23a具有一固定端231a及一摆动端232a,所述固定端231a是与出水管道14同侧,且所述固定端231a并与多个电极导线 连接(图未明示),以供所述致动组件23a所需要的电力,而所述摆动端232a 是平贴于薄膜22a的表面,在通电的后所述摆动端232形成单边扇形大幅度的 摆动方式作动,此外,所述致动组件23a的摆动频率可依不同的需要作不同的 调整;而所述第三腔体9经由导管5与水箱3形成连通,所述水箱3再经由导 管5与热交换器4形成连通,以组成一完整的水冷散热系统。通过所述水冷头1是贴附于发热组件,水冷头1中吸收自发热组件热源, 再由工作流体将热源带离;而当电源经由导线导电至所述致动组件23a上,致 使所述致动组件23a的摆动端232a产生单边扇形摆动作用,在所述致动组件23a 的摆动端232a向下摆动时,同时带动所述薄膜22a压縮水冷头1内部空间以产 生压力,由扇形摆动方式集中将工作流体带往同一方向流动,迫使工作流体产 生冲力往出水管道14流出,再冲过第三腔体9内部所设的阀体10a,继续流动 于水箱3及热交换器4,同时所产生的冲力亦压迫第二腔体8内部的阀体10, 以阻挡工作流体继续进到水冷头1内部;而当所述致动组件23a的摆动端232a 往上摆动时,所述薄膜22a恢复其原状以释放水冷头1内部空间,使得水冷头1 内部的压力小于外部压力,而使工作流体冲过所述第二腔体8内部阀体10后, 自进水管道13流进水冷头1内,使所述水冷头结构同时具有泵作用,迫使工作 流体快速进出水冷头1内部,使工作流体形成较大流量且呈单一方向的流动。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为较佳的实施实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范 围,若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皆应属本发明 下述的专利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冷头,是贴附于所述发热组件上,与发热组件进行热传导作用; 一薄膜泵,是与所述水冷头相连通,产生推力使工作流体进行循环作用; 多个导管,是设于所述水冷头及所述薄膜泵间,以使所述水冷头及所述薄膜泵形成连通;以及一热交换器,是穿设于所述导管上,与流通于所述导管中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泵更包括 一腔体,所述腔体两侧分别具有一进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一薄膜,是设于所述腔体上;一致动组件,是平贴于所述薄膜上,其上具有一固定端及一摆动端,且所 述固定端是与所述出水管道同侧边。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更对应连接 一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多个穿孔,且分别对应于所述致动组件的固定端及 摆动端位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更连接多 个电极导线,且穿设于所述穿孔。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更包括 一第一腔体,是与所述进水管道相连通;一第二腔体,是与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出水管道相连通;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及第二 腔室间设有一通孔。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邻近于 进水管道的内壁面设有一穿槽,另所述对应进水管道位置上设有一阀体,且穿 设于所述穿槽内。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邻近于 通孔的内壁面设有另一阀体。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头内设有多 个散热片。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是由 多个散热片所组成。
11、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腔体,是与薄膜泵形成连通,其内具有一第二腔室,另所述第二腔 体具有一进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的位置设有一阀体。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泵的腔体 内且对应进水管道位置上设有另一阀体。
13、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第三腔体,是与第二腔体对应间隔设置且与薄膜泵及水冷头形成连通,其内具有一第三腔室,另所述第三腔体具有一进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且对应所述进水管道的位置设有另一阀体。
1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组件为一 压电片。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头、薄膜 泵及热交换器是以串联型态形成连通。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热系统 更包括另一水冷头,所述另一水冷头是与所述水冷头以并联型态形成连通。
1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热系统 更包括一水箱,是经由导管与所述薄膜泵相连通,用以储存工作流体。
18、 一种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冷头,是贴附于所述发热组件上,与发热组件进行热传导作用; 一薄膜泵,是与所述水冷头相连通,产生推力使工作流体进行循环作用; 一第二腔体,是与所述薄膜泵相连通,阻挡工作流体回流至所述薄膜泵内; 多个导管,是设于所述水冷头、薄膜泵及第一腔体之间,以使水冷头、薄膜泵及第一腔体形成连通;以及一热交换器,是穿设于上述的导管上,与流通于所述导管中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泵更包括 一腔体,所述腔体两侧分别具有一进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一腔室,是设于腔体内,是与所述进水管道及出水管道形成连通;一用以防止工作流体的回流的阀体,是分别设于所述腔室的内壁面上,其 中所述阀体是对应于进水管道的位置;一薄膜,是设于所述腔体顶面位置上;一致动组件,是平贴于所述薄膜上,其上具有一固定端及一摆动端,且所 述固定端是与上述的出水管道同侧边。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更对应连 接一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多个穿孔,且分别对应于所述致动组件的固定端、 摆动端及所述腔室的位置。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更连接 多个电极导线,且穿设于上述穿孔。
22、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邻近于进 水管道的内壁面设有一穿槽,且与阀体相连结。
23、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头内设有 多个散热片。
24、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是由 多个散热片所组成。
25、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更 具有一第二腔室,且具有一进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对应进水管道的位置设有另一阀体。
27、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组件为一 压电片。
28、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头、薄膜 泵、第二腔体及热交换器是以串联型态形成连通。
2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热系统 更包括另一水冷头,所述另一水冷头是与所述水冷头以并联型态形成连通。
30、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热系统更包括一用以储存工作流体的水箱,是经由导管与所述薄膜泵相连通。
31、 一种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冷头,是贴附于所述发热组件上,用以与发热组件进行热传导作用,所述水冷头更包括一薄膜,是设于所述水冷头顶面位置;以及一致动组件,是平贴于所述薄膜的上表面,所述致动组件具有一固定端及一摆动端,所述摆动端是以单边扇型摆动作动; 多个导管,是连接于所述水冷头上;一热交换器,是穿设于所述导管上,与流通于所述导管中的工作流体进行 热交换。
32、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热系统 更包括一第二腔体,是与所述水冷头相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内壁面设有一用以阻挡工作流体回流至所述水冷头内的阀体;一第三腔体,是与第二腔体对应间隔设置且与水冷头形成连通,另所述第 三腔体内壁面设有用以阻挡工作流体回流至所述水冷头内的另一阀体。
33、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头内设有 多个散热片。
34、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是由 多个散热片所组成。
35、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组件为一 压电片。
36、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热系统 更包括一用以储存工作流体的水箱,是与水冷头经由导管形成连通。
全文摘要
一种水冷散热系统,是用以协助发热组件进行散热作用,所述系统结构是主要包括一水冷头、一薄膜泵、一水箱及一热交换器,且上述的各组件是利用多个导管彼此形成连通,其中所述水冷头是用于贴附于发热组件上,用以吸收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而所述薄膜泵用以产生推力协助工作流体产生冷却作用,又,所述水箱是用以储存额外的工作流体,最后所述热交换器是与通过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传导作用,以将工作流体所吸引的热量向外排除,以维持发热组件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
文档编号H01L23/34GK101312637SQ200710105238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4日
发明者侯博仁, 彭昌宏, 郭明健, 马小康 申请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马小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