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6211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直流电高压控制继电器,其可被应用在必须要阻断高压直流电的电路中。
背景技术
在某些电路中,所流经的电流是高压的直流电,这些电路例如是电动车上电池周边的电路、以及不间断电源(UPS)中的电路,其中,在向计算机系统供电的民用电源中断时,UPS被启动而向计算机系统供电。在将继电器应用到这些电路中的情况下,当继电器的相互接触的成对接点被相互分开时,由于在继电器上作用着高电压,所以在接点之间将有电弧电流流过,该电弧电流会损坏接点,从而缩短了继电器的可用工作寿命。断开和闭合UPS的高压直流电电路的单元包括继电器与半导体开关的组合体。半导体开关减小了流经继电器的电流值,从而防止了在断开电路时在继电器的接点之间产生出电弧。但是,按照上述的结构设计,除了继电器之外,还需要设置半导体开关,从而增大了零部件的数目。在可靠性方向,这是一个问题,此外,还增大了成本。已公开的第2001-176370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被应用到电动车电池周边电路中的继电器。按照这种继电器的设计,在接点的附近设置了永久磁体,从而,能利用永磁体的磁力来偏斜接点分开时所产生的电弧电流,由此能防止接点被损坏,进而提高了继电器的耐久性。另外,按照这种继电器的设计,一对接点组被并排地布置着,在其中一个接点组之间产生的电弧电流与另一个接点组之间产生的电弧电流都被向外偏斜,以此使得两电弧电流是相互远离的。但是,该继电器被设置在互连电路的中间,该互连电路将直流电源的一个电极一例如正极与负载电路连接起来,且上述的两个接点组被并联在互连电路中。因而,即使当继电器的两个接点对被断开时,直流电源的负极仍然与负载电路保持连接,因而,直流电源与负载电路并未完全地相互独立。结果就是,存在着这样的风险向负载电路连续地输送电流一尤其是在地电位不稳定的情况下。另外,上述的继电器属于接线端连接型,其尺寸大。此外,上述的继电器未被设计成可被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已公开的第10-3沈553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其具有一对接点组和设置在成对接点组之间的永磁体,而且,该继电器被设计成可被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但是,在各个接点组处产生的电弧不能被向外侧吹出,分别从直流电源正极和负极延伸出的互连电路也不能被同时切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可解决或减轻上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在该继电器中,上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可得以解决或减轻。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其包括第一开闭部件, 其具有可分开和可闭合的第一间隙;第二开闭部件,其具有可分开和可闭合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开闭部件被布置成与第一开闭部件并排在一起,以使得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并排地布置;励磁驱动部件,其被设置成促使第一开闭部件与第二开闭部件同时地动作;以及永磁体,其被设置成以相同的方向向第一开闭部件的第一间隙以及第二开闭部件的第二间隙施加磁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其包括第一继电器主体,其包括第一开闭部件和第一励磁驱动部件,第一励磁驱动部件被设置成促使第一开闭部件工作,第一开闭部件包括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一固定接点,两接点隔着第一间隙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第一开闭部件还包括具有所述第一可动接点的第一可动弹簧端子、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固定接点的第一固定弹簧端子;第二继电器主体,其包括第二开闭部件和第二励磁驱动部件,第二励磁驱动部件被设置成促使第二开闭部件工作,第二开闭部件包括第二可动接点和第二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二间隙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第二开闭部件还包括具有所述第二可动接点的第二可动弹簧端子、以及具有所述第二固定接点的第二固定弹簧端子;壳体,其包括侧板部件和顶板部件,并遮盖着第一继电器主体和第二继电器主体;以及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它们被固定到壳体的顶板部件上,以便于分别面对着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被定向成具有面对着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相同的磁极。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其包括第一继电器主体,其包括第一开闭部件和第一励磁驱动部件,第一励磁驱动部件被设置成促使第一开闭部件工作,第一开闭部件包括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一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一间隙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第一开闭部件还包括第二可动接点和第二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二间隙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第一开闭部件还包括具有所述第一固定接点的第一固定弹簧端子、具有所述第二固定接点的第二固定弹簧端子、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二可动接点的第一可动弹性构件,第一可动弹性构件跨过第一固定弹簧端子以及第二固定弹簧端子延伸;第二继电器主体,其包括第二开闭部件和第二励磁驱动部件,第二励磁驱动部件被设置成促使第二开闭部件工作,第二开闭部件包括第三可动接点和第三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三间隙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第二开闭部件还包括第四可动接点和第四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四间隙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第二开闭部件还包括具有所述第三固定接点的第三固定弹簧端子、具有所述第四固定接点的第四固定弹簧端子、以及具有所述第三可动接点和第四可动接点的第二可动弹性构件,第二可动弹性构件跨过第三固定弹簧端子以及第四固定弹簧端子延伸;壳体,其包括侧板部件和顶板部件,并遮盖着第一继电器主体和第二继电器主体;以及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它们被固定到壳体的顶板部件上,以使得第一永磁体面对着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并使得第二永磁体面对着第三间隙和第四间隙,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被定向成具有对着第一到第四间隙的相同的磁极。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其包括第一开闭部件, 该部件包括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一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一间隙相互面对着,以便于能移动到相互接触和相互分离的状态,第一开闭部件还包括第二可动接点和第二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二间隙相互面对着,以便于能移动到相互接触和相互分离的状态,第一开闭部件还包括具有所述第一固定接点的第一固定弹簧端子和具有所述第二固定接点的第二固定弹簧端子,并包括具有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二可动接点的第一可动弹性构件,第一可动弹性构件跨过第一固定弹簧端子和第二固定弹簧端子延伸;第二开闭部件,其包括第三可动接点和第三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三间隙相互面对着,以便于能移动到相互接触和相互分离的状态,第二开闭部件还包括第四可动接点和第四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四间隙相互面对着,以便于能移动到相互接触和相互分离的状态,第二开闭部件还包括具有所述第三固定接点的第三固定弹簧端子和具有所述第四固定接点的第四固定弹簧端子,并包括具有第三可动接点和第四可动接点的第二可动弹性构件,第二可动弹性构件跨过第三固定弹簧端子和第四固定弹簧端子延伸;单个励磁驱动部件,其被设置成促使第一开闭部件和第二开闭部件工作;壳体,其包括侧板部件和顶板部件,并遮盖着第一开闭部件、第二开闭部件以及励磁驱动部件;以及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它们被固定到壳体的顶板部件上,以使得第一永磁体面对着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并使得第二永磁体面对着第三间隙和第四间隙,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被定向成具有面对着第一到第四间隙的相同的磁极。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设置了永磁体,从而能在第一开闭部件的间隙(第一间隙)以及第二开闭部件的间隙(第二间隙)上施加相同方向的磁场。因而,通过在连接直流电源正极与负载的第一互连电路的中间设置第一开闭部件、并在连接直流电源负极与负载的第二互连电路的中间设置第二开闭部件,就能利用单个继电器同时切断第一互连电路和第二互连电路。另外,由于在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处产生的电弧都被向外吹出而熄灭,所以,能防止对第一开闭部件和第二开闭部件造成损坏。结果就是,即使经过多次断开-闭合操作之后,继电器的性能也不会出现任何下降,从而,继电器能胜任很长的可用工作时间。另外,在将继电器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时,无需跨越制在该印刷电路板上的互连电路。因而,可仅利用印刷电路板的单侧来形成互连电路。


从下文结合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可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 以及优点,在附图中图1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的结构原理;图2中的示意图表示了带有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的电路装置;图3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另一种结构原理;
图4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该视图是透过壳体进行观察而作出的;图5A到图5D分别是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俯视剖面图、X2侧剖视图、Y2侧剖视图、以及仰视图;图6中的图表表示了利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所实现的电流切断作用;图7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将永磁体固定到壳体上的另一种结构;图8A到图8C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X2侧剖视图、Y2侧剖视图、以及仰视图;图9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主体;图10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继电器;图11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继电器,该视图是透过壳体进行观察而作出的;图12A到图12D分别是图11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俯视剖面图、X2侧剖视图、Y2侧剖视图、以及仰视图;图13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继电器;图14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继电器;图15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继电器,该视图是透过壳体进行观察而作出的;图16A到图16B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永磁体块件与第一和第二间隙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7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继电器在不带有壳体时的状态,在该视图中,永磁体块件被表示成透明的;图18A到图18C分别是图17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X2侧剖视图、Y2侧剖视图、以及仰视图;图19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继电器、以及该继电器与直流电源和负载电路的连接;图20A表示了在间隙处产生出的电弧,图20B中的图表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弧电压的形态;图21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带有壳体的继电器,图中,永磁体块件被表示成透明的;图22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不带有壳体的继电器,图中,永磁体块件被表示成透明的;图23中的分解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继电器;以及图M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Y2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参照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图进行描述。[直流高压控制继电器的原理]
首先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直流高压控制继电器的原理。图1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的结构原理。图2中的示意图表示了带有该继电器的电路装置。参见图1和图2,继电器10包括并排布置的第一开闭部件11和第二开闭部件20 ; 第一永磁体块件30,其作用在第一开闭部件11上;以及第二永磁体块件40,其作用在第二开闭部件20上。在附图中,X1-X2线指代的是第一开闭部件11和第二开闭部件20的布置方向, Y1-Y2线指代的是第一、第二开闭部件11和20上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相互面对的方向, Z1-Z2指代的是第一、第二开闭部件11和20上弹簧端子的长度方向。第一开闭部件11包括带有第一固定接点12的第一固定弹簧端子13和具有第一可动接点14的第一可动弹簧端子15。在第一固定接点12与第一可动接点14之间存在着第一间隙17。第一间隙17的方向即为Y1-Y2的方向。第二开闭部件20包括带有第二固定接点22的第二固定弹簧端子23和具有第二可动接点M的第二可动弹簧端子25。在第二固定接点22与第二可动接点M之间存在着第二间隙27。第二间隙27的方向即为Y1-Y2的方向。作为励磁驱动部件的励磁线圈16被布置成面对着第一、第二开闭部件11和20。 在图2中,为了便于图示表示,将励磁线圈16表示为处于开闭部件11和20的Y2侧。图13 和图14也属于同样的情况。参见图1中的(b)部分,作为电弧抑制器或消弧器的第一永磁体块件30被布置在第一开闭部件11的Zl侧,且其N极处于Z2侧,S极处于Zl侧,该块件具有足够强的磁力, 从而可在第一间隙17中施加Z2方向的强磁场53。参见图1中的(d)部分,与第一永磁体块件30相同,作为电弧抑制器或消弧器的第二永磁体块件40被布置在第二开闭部件20的Zl侧,且其N极处于Z2侧,S极处于Zl 侧,该块件具有足够强的磁力,从而可在第二间隙27中施加Z2方向的强磁场M。在图中,磁场53和M由磁力线指代。第一、第二间隙17和27中的磁场53和M 的方向(Z2方向)垂直于第一、第二间隙17和27的方向(Y1-Y2方向)。继电器10包括分别从弹簧端子13、15、23、以及25的基部沿Z2方向突伸的接线端61、62、63、以及64,并包括与励磁线圈16上对应端部相连接的接线端120和121,接线端 120和121沿Z2方向突伸,从而能被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在接线端61上用符号和/或字符或字母标明了该接线端61是用于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进行连接的。并用符号和/或字符或字母在接线端63上标明了接线端63将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进行连接。在接线端62上标明该接线端62将与负载电路的一端进行连接。同样地,在接线端64上标明该接线端64将与负载电路的另一端进行连接。采用了该继电器10的电路70包括直流电源71,其输出高达几百伏特的电压;负载电路72 ;第一互连电路73,其将直流电源71的正极与负载电路72连接起来;以及第二互连电路74,其将直流电源71的负极与负载电路72连接起来。电路70包括位于直流电源71 一侧的电路部分75、和位于负载电路72 —侧的电路部分76,在该电路70中,电流的流动方向由图1和图2中的箭头进行指示。第一互连电路73和第二互连电路74被制在印刷电路板80的一侧上,且被制成电路图案的形式。参见图2,在印刷电路板80上,在第一互连电路73的中间制有两个通孔81 和82,它们的排列对应于第一开闭部件11的两个接线端61和62,并且,在第二互连电路74 的中间制有两个通孔83和84,它们的排列对应于第二开闭部件20的两个接线端63和64。第一互连电路73包括从直流电源71的正极延伸出的电路图案73P,第二互连电路74包括从直流电源71的负极延伸出的电路图案74P。第一互连电路73包括从负载电路 72 一端延伸出的电路图案73L,第二互连电路74包括从负载电路72另一端延伸出的电路图案74L。通孔81被制在电路图案73P的端部处,通孔83被制在电路图案74P的端部处, 通孔82被制在电路图案73L的端部处,通孔84被制在电路图案74L的端部处。接线端61、62、63、以及64被分别插入到通孔81、82、83、以及84中,且被焊接在此处,接线端120和121被插入并焊接到印刷电路板80上制出的对应通孔中,这样就将继电器10安装到了印刷电路板80上,并可使用该继电器了。当直流电从励磁线圈16中流过从而使得励磁线圈16被激励时,第一可动接点14 将与第一固定接点12接触,第二可动接点M将与第二固定接点22接触,这样就闭合了继电器10。结果就是,电流将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流动,从而,负载电路72处于工作状态。当停止向励磁线圈16供电时,第一可动接点14移动而脱离与第一固定接点12的接触,第二可动接点M移动而脱离与第二固定接点22的接触。一旦第一可动接点14移动而与第一固定接点12脱离接触,马上就会在第一间隙17处产生电弧(电弧电流),类似地, 一旦第二可动接点M移动而脱离与第二固定接点22的接触,则马上就会在第二间隙27处产生出电弧(电弧电流)。在此条件下,由第一永磁体块件30向第一间隙17施加强磁场53。因而,如图 1中的(c)部分所示,按照Fleming的左手定律,在电弧上将作用着X2方向的洛伦茨力 (L0rentz)F2,从而使得电弧如图中标记90所指的那样从第一间隙17中沿X2方向偏斜而被吹出,从而能立即熄灭。另外,由于电弧被从第一间隙17中沿着X2方向吹出、并立即熄灭,所以,第一可动接点14和第一固定接点12不会受到任何损害。由第二永磁体块件40向第二间隙27施加强磁场M。因而,如图1中的(e)部分所示,按照Fleming的左手定律,在电弧上将作用着Xl方向的洛伦茨力F1,从而使得电弧如图中标记91所指的那样从第二间隙27中沿Xl方向偏斜而被吹出,从而能立即熄灭。另外,由于电弧被从第二间隙27中沿着Xl方向吹出、并立即熄灭,所以,第二可动接点M和第二固定接点22不会受到任何损害。当第一可动接点14移离第一固定接点12而与其脱离接触、且当第二可动接点M 移离第二固定接点22而与其脱离接触时,第一互连电路73与第二互连电路74在继电器10 中的部分处被同时断开,从而,在电流70中,位于直流电源71 —侧的电路部分75与位于负载电路72 —侧的电路部分76被分开,由此实现了相互完全独立。结果就是,即使地电位是不稳定的,也不会向负载电路72输送任何电流。另外,由于可动接点14、24以及固定接点12、22都不会受到损坏,所以,继电器10 即使经过多次工作之后,其性能也不会出现下降,因而,继电器10具有很长的可用工作寿命。图3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另一种结构。参见图3,继电器IOX与图1所示的继电器10的区别在于第一永磁体块件30X和第二永磁体块件40X被定向成使得它们的S极处于Z2侧,而N极则处于Zl侧;在接线端 61上标明了该接线端61将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并在接线端63上标明了该接线端63将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向第一间隙17和第二间隙27分别施加了磁场53X和MX,两磁场的方向都为Zl方向。配备了这种结构的继电器IOX的电路70X与图1所示的电路70的区别在于其所包括的直流电源71X的接线端定向与图1所示直流电源71的情况相反。当直流电流经励磁线圈16(见图2)而使得励磁线圈16得电时,相互面对着的接点12和14以及接点22和M相互接触,从而将继电器IOX闭合。结果就是,电流可按图3 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流动,使得负载电路72处于工作状态。当停止向励磁线圈16供电时,第一可动接点14移动而脱离与第一固定接点12的接触,第二可动接点M移动而脱离与第二固定接点22的接触。一旦第一可动接点14移动而与第一固定接点12脱离接触,马上就会在第一间隙17处产生电弧(电弧电流),类似地, 一旦第二可动接点M移离第二固定接点22而脱离接触,马上就会在第二间隙27处产生出电弧(电弧电流)。此条件下,由第一永磁体块件30X向第一间隙17施加强磁场53X。因而,如图3中的(c)部分所示,按照Fleming的左手定律,在电弧上将作用着X2方向的洛伦茨力F2,从而使得电弧如图中标记90所指的那样从第一间隙17沿X2方向偏斜而被吹出,从而能立即熄灭。由第二永磁体块件40X向第二间隙27施加强磁场MX。因而,如图3中的(e)部分所示,按照Fleming的左手定律,在电弧上将作用着Xl方向的洛伦茨力F1,从而使得电弧如图中标记91所指的那样从第二间隙27中沿Xl方向偏斜而被吹出,从而能立即熄灭。[第一实施方式]图4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小尺寸直流高压控制继电器 10A,该视图是透过壳体110对继电器IOA进行观察而制得的。图5A到图5D分别是图4所示继电器IOA的俯视剖面图(Zl侧)、X2侧剖视图、Y2 侧剖视图;以及仰视图(Z2侧)。在这些附图中,用相同的数字标号来标记与图1中元件相对应的元件,且略去对这些元件的描述。继电器IOA是图1所示原理性构造的继电器10的实施形式。继电器IOA具有 第一开闭部件11和第二开闭部件20,在基部100的Y2侧上,两开闭部件分别位于X2和Xl 侧;磁轭102,其被按照垂直(直立)姿态布置在基部100的中间处;设置在基部100中间处的衔铁103和插件104 ;以及励磁线圈105,其被安装到基部100的Yl侧上,并固定在这里。继电器IOA被壳体110遮罩着,壳体为长方体形状。如下文介绍的那样,从基部100的底面突伸出一些接线端。继电器IOA的宽度为W、长度为L、高度为H。励磁线圈单元105、 磁轭102、衔铁103、以及插件104构成了励磁驱动部件。宽度W、长度L、以及高度H都约为 20mm到30mm。继电器IOA是小尺寸的,其接线端位于(基部100的)底面上,该继电器可被安装到印刷电路板80上进行使用。第一开闭部件11具有成对的第一固定弹簧端子13和第一可动弹簧端子15,这两个端子被布置成在Y1-Y2方向上相互面对着。第二开闭部件20具有成对的第二固定弹簧端子23和第二可动弹簧端子25,这两个端子被布置成在Y1-Y2方向上相互面对着。
励磁线圈单元105具有线圈架107和缠绕着线圈架107的励磁线圈16。衔铁103 为字母L形,其被磁轭102支撑着,衔铁103具有水平部分,其一端面对着励磁线圈单元105 上端的电极。衔铁103具有垂直部分,由绝缘树脂制成的插件104被连接到该垂直部分上。 插件104另一侧的端部被连接到两可动弹簧端子15和25每一个的中间连接部分上。壳体110是由高耐热的材料制成的,该材料例如是热固性树脂(例如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壳体110包括顶板部件111。利用夹物模压工艺将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 制在顶板部件111内表面的Y2侧部上。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被布置成当壳体 110被连接到基部110上时,它们分别位于第一、第二间隙17和27的紧邻上方(位于间隙的Zi侧)。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是钐-钴磁体,其长度(X1-X2方向上的尺寸)约为7mm,宽度(Y1-Y2方向上的尺寸)为5mm,厚度(Z1-Z2方向上的尺寸)在2mm到3mm之间,该磁体是强磁体。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具有如下的特性剩余磁通密度Br 1. 07到1. 15特斯拉;抗磁力Hcb 597 到 756kA/m ;最大能量乘积(BH) max 199到M7kJ/m3 ;以及抗磁力Hcj 637 到 1432kA/m。相比于钕磁铁,钐-钴磁体具有更好的耐热性,且不易于受热消磁。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被定向成使得它们的S极位于Zl侧,N极位于Z2侧。分别从弹簧端子13、15、23、以及25的基部突伸出的接线端61、62、63、以及64从基部100的底面沿Z2方向伸出。另外,与励磁线圈16的对应端部相连接的接线端120和 121从基部100的底面沿Z2方向伸出。参见图5D,在基部100的底面上为各个接线端61-64设置了诸如“电源正极”等的指示,这些指示中的字母是由树脂模制而成的。利用指示信息“电源正极”来指明接线端61 将与电源的正极进行连接。利用指示信息“电源负极”来指明接线端63将与电源的负极进行连接。禾_指示“负载”来指明接线端62将与负载电路的一端相连。并且利用指示“负载”来指明接线端64将与负载电路的另一端进行连接。作为备选方案,也可利用直接印刷在壳体110侧板部件112或113(参见图5A和图5C)表面上或顶板部件111上表面上的指示信息来指明这些连接,或者可通过在壳体110上附接标签来进行指明,在标签上印制了指不信息。与图1和图2所示的情况相同,继电器IOA被安装到印刷电路板80上进行使用, 其被设置在第一互连电路73和第二互连电路74上,各个接线端61-64被分别插入且焊接到通孔81-84中,接线端120和121被插入并焊接到对应的通孔中。作为备选方案,可采用 L形的接线端来取代从基部100的底面向下直线突伸的接线端61-64,从而,通过将L形的接线端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的对应焊盘上,就可将继电器IOA以表面安装的形式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在此条件下,励磁线圈16不具有任何极性,因而不指明励磁线圈16中的电流方向。结果就是,减少了对驱动继电器IOA的电路的限制条件。当励磁线圈16未得电时,继电器IOA处于图4、以及图5A到图5D所示的状态,此状态下,第一、第二可动接点14和M分别与第一、第二固定接点12和22脱离接触。当直流电流经接线端120和121从励磁线圈16中流过时,励磁线圈单元105受到激励,从而吸引衔铁103的水平部分,并将其吸合到励磁线圈单元105上。由于衔铁103的这一动作,第一、第二可动弹簧端子15、25在Y2方向上受到挤压,由此使得第一、第二可动接点14J4分别与第一、第二固定接点12和22实现接触。这样就闭合了继电器10A。结果就是,电流将按照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流动,从而使负载电路72进行工作。当停止向励磁线圈16供电时,第一可动接点14移动而脱离与第一固定接点12的接触,与此同时,第二可动接点M移动而脱离与第二固定接点22的接触,因而,在第一间隙 17与第二间隙27中将产生电弧。可动接点14、24以及固定接点12、22是薄盘状,它们的相对表面是球形的。因而,电弧是在可动接点14和M的中心与固定接点12和22的中心之间产生的。但如图5A所示,利用第一永磁体块件30的磁力作用、按照Fleming的左手定律将产生出洛伦茨力F2,第一间隙17中的电弧如图中标记90所指的那样沿X2方向偏斜而被吹出,从而通过该洛伦茨力F2能迅速熄灭;而且,利用第二永磁体块件40的磁力作用、按照 Fleming的左手定律将产生出洛伦茨力F1,第二间隙27中的电弧如图中标记91所指的那样沿Xl方向偏斜而被吹出,从而通过该洛伦茨力Fl能迅速熄灭。图6中的图表表示了在电压为400VDC、电流为IOA的情况下,电路中电流被关断时的波形。如图6中的波形I所示,由于间隙17、27中的电弧被迅速熄灭,所以,流经电路70 的电流能被快速关断一例如在938 μ s内关断。另外,防止了对可动接点14和M与固定接点12和22造成损坏,从而,即使经过了多次断开-闭合操作,继电器IOA也可具有很长的工作寿命,且性能不下降。如标号90所指,第一间隙17中产生的电弧接触到Χ2侧的壳体110的侧板部件 112,且如标号91所指,第二间隙27中产生的电弧接触到Xl侧的壳体110的侧板部件113。 但是,由于壳体110是用高耐热的材料制成的,所以侧板部件112和113的内部表面不会受到损坏。另外,电弧中的熔融物(熔融材料)可粘附并沉积到侧板部件112和113的内部表面上。但是,由于侧板部件112、113的内部表面分别与间隙17、27离开了一段距离Α,该距离约为2mm到4mm,所以不会对第一、第二开闭部件11和20造成影响,因而不会出现问题。如果电弧未被偏转,则电弧将留在间隙17和27中,并在此处继续存在,从而使得可动接点14、24以及固定接点12、22受到严重损坏,并被烧熔掉。在此情况下,从电路70 中流过的电流由图6中的波形II表示,在图中,波形II中用IIa表示的部分显示出可动接点14,24以及固定接点12,22已被烧熔掉。由于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40是分开的,所以,与将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 和40组合成单个永磁体块件的情况(参见图10,下文将对此情况进行描述)相比,分开的设计可减小永磁体材料的体积,从而可降低材料成本。另外,由于造成电弧被吹灭的永磁体块件30和40被分别设置在间隙17和27的上方(位于Zl侧),所以,可在无需考虑永磁体块件30和40的前提下对作为继电器IOA励磁驱动部件的励磁线圈单元105的设计进行优化。下面将介绍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壳体110、永磁体块件30和40、以及两永磁体块件30和40的固定结构的改型形式。可采用陶瓷壳体构件和热固性树脂,利用夹物模压工艺来制出壳体110,其中的树脂例如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树脂、或 LCP(液晶聚合物)树脂。另外,可用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来制造壳体110上的高温部分一即侧板部件112和113上面对着间隙17和27的部分。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还可以是钕磁铁或铁氧体磁体。如图7所示,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的固定结构还可以是这样壳体IlOA 顶板部件的上表面上具有凹陷115,永磁体块件30、40被压装到凹陷115中。作为备选方案, 还可利用双面胶带将永磁体块件30、40粘接到壳体顶板部件的下表面上,或者可利用粘接剂将永磁体块件30、40粘接到壳体的顶板部件上,或者,可利用胶粘剂将永磁体块件30、40 固定到壳体的顶板部件上,或者,可将永磁体块件30、40压装到壳体上制出的对应凹陷中, 以便于临时性地组装起来,然后再利用粘接剂将其粘接到对应的凹陷中。[第二实施方式]图8A到图8C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继电器IOB的X2侧剖视图、Y2侧剖视图、以及仰视图(Z2侧)。继电器IOB包括两个继电器主体130X1和130X2,它们结合成一体,并在壳体IlOB 的X1-X2方向上并排布置。两个继电器主体130X1、130X2的结构都与图9所示继电器主体 130的构造相同。壳体1IOB包括继电器主体收容部件115X1,其用于收容着继电器主体130X1,壳体 1IOB还包括继电器主体收容部件115X2,其用于收容着继电器主体130X2。继电器主体收容部件115X1和115X2被制成在X1-X2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被分别固定到继电器主体收容部件115X2的顶板部件111B2、以及继电器主体收容部件115X1 的顶板部件IllBl上。参见图9,继电器主体130包括在基部100C上,位于其Y2侧的开闭部件IlC ;磁轭102C,其被设置在基部100C的中间位置上,且处于垂直(直立)状态;设置在基部100C 中间处的衔铁103C和插件104C ;励磁线圈单元105C,其被安装到基部100C的Yl侧上,并固定在此处;以及从基部100C的底面突伸出的接线端61C和62C、以及接线端120C。开闭部件IlC具有带有固定接点12C的固定弹簧端子13C、以及带有可动接点14C 的可动弹簧端子15C。固定弹簧端子13C和可动弹簧端子15C被布置成相互面对着,从而使得固定接点12C与可动接点14C隔着它们之间形成的间隙17C相互面对着。继电器主体130X1包含在继电器主体收容部件115X1中,继电器主体130X2包含在继电器主体收容部件115X2中。继电器主体130X2具有第一间隙17B(对应着图9中的间隙17C),继电器主体130X1具有第二间隙27B (对应着图9所示的间隙17C)。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都被定向成使得N极处于Z2侧,而S极处于Zl侧,且作用在两间隙 17B和27B上的磁场具有相同的朝向。继电器主体130X1的励磁线圈单元105B1中的励磁线圈、与继电器主体130X2的励磁线圈单元105B2中的励磁线圈被串联着。接线端6IB和62B (分别对应着图9所示的接线端6IC和62C)、接线端6!3B和 64B(分别对应着图9所示的接线端61C和62C)、以及接线端120B和121B(都对应着图9 所示的接线端120C)与串联连接的励磁线圈上的对应端部进行连接,这些接线端从继电器IOB的基部100B向下突伸出。参见图8C,在基部100B的底面上设置了指示字母。这些字母指明了接线端61B将与电源的正极进行连接。还指明了接线端6 将与电源的负极进行连接。并且指明了接线端62B将与负载电路的一端进行连接。也指明了接线端64B将与负载电路的另一端进行连接。与图1和图2所示的情况相同,继电器IOB被安装到印刷电路板80上使用,其被设置在第一互连电路73和第二互连电路74上,且其接线端61B-64B被分别插入并焊接到通孔81-84中,接线端120B和121B被插入并焊接到对应的通孔中。在继电器IOB工作时,继电器主体130X1和继电器主体130X2同时动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IOA的情况相同,在继电器IOB工作的过程中,在间隙17B和27B处产生的电弧都被向外偏转而向侧板部件112B和11 吹出,从而能被迅速熄灭。因而,能避免对各个继电器主体130X1和130X2的可动接点(对应着图9中的可动接点14C)和固定接点(对应着图9中的固定接点12C)造成损坏,使得继电器IOB具有长的使用寿命。[第三实施方式]图10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D。图11是继电器IOD的透视图,该视图是透过壳体IlOD对继电器IOD进行观察而作出的。图12A到图12D分别是继电器IOD的俯视剖视图(Zl侧)、X2侧剖视图、Y2侧剖视图;以及仰视图(Z2侧)。除了利用共同的单个永磁体块件45取代图1所示的继电器10中的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之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继电器IOD与图1所示继电器10具有相同的构造。永磁体块件45为细长的长方体形状,跨过间隙17和27延伸,该永磁体的N极处于Z2侧,S极处于Zl侧。由于这种构造能向间隙17和27施加相同朝向的磁场,所以采用单块永磁体块件45的设计是可行的。在实际情况中,如图12A到图12D所示,永磁体块件45被设置在壳体1IOD的顶板部件IllD的下表面上,从而紧邻地位于间隙17和27的上方。相同朝向的磁场作用在间隙 17和27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IOA的情况相同,分别如图12A中的标号90D和91D 指示的那样,当继电器IOB工作时,在间隙17和27处产生的电弧都被向外偏转而向侧板部件112D和113D吹出,从而能被迅速熄灭。因而,能避免对继电器IOD的可动接点14和M 以及固定接点12和22造成损坏,使得继电器10具有长的使用寿命。与分开设置第一永磁体块件30和第二永磁体块件40的上述设计相比,采用单块永磁体块件45的设计能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并消除了将永磁体分割成块件的加工成本。[第四实施方式]图13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E。继电器IOE包括对应于第一互连电路73的两个开闭部件200和201、以及对应于第二互连电路74的两个开闭部件210和211,该继电器具有四个开闭部件200、201、210以及211,这些部件被组合到同一个壳体(图中未示出)中。如果印刷电路板80的印刷电路图案具有处于第一、第二互连电路73和74每个的中间的分叉平行电路部分,则该继电器 IOE就可被安装到平行的电路部分上使用。
壳体包括壁部件220,其将开闭部件201和开闭部件210分开。为各个开闭部件 200,201,210以及211设置了永磁体块件(图中未示出)。永磁体块件的磁极被定向成这样使得作用在开闭部件200和211每个上的磁场的方向是进入到图13的纸面中,而作用在开闭部件201和210每个上的磁场的方向是离开图13的纸面。在开闭部件200和211处产生的电弧分别被沿着X2和Xl方向吹出,并被吹向壳体的内表面。在开闭部件201和210处产生的电弧分别被沿着Xl方向和X2方向吹出,并被吹向壁部件220。可采用延伸尺寸足以跨过开闭部件201和210的细长永磁体块件来取代面对着开闭部件201和210的两个永磁体块件。按照这种继电器IOE的设计,能减小各个开闭部件200、201、210以及211中的电流。[第五实施方式]图14中的示意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F。该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IOF与图13所示继电器IOE (第四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 取代了图13中的壁部件220,设置了将开闭部件200和201分开的壁部件230,并设置了将开闭部件210和211分开的壁部件231 ;其区别还在于为对应的开闭部件200、201、210 以及211设置的永磁体块件的磁极被定向成这样作用在各个开闭部件200、201、210以及 211上的磁场的方向都是进入到图14的纸面。在开闭部件200处产生的电弧被沿着X2方向吹出,并吹向壳体的内表面。在开闭部件201处产生的电弧被沿着X2方向吹出,并吹向壁部件230。在开闭部件210处产生的电弧被沿着Xl方向吹出,并吹向壁板部件231。在开闭部件211处产生的电弧被沿着Xl方向吹出,并吹向壳体的内表面。可采用延伸尺寸足以跨过开闭部件200和201的细长永磁体块件来取代面对着开闭部件200和201的永磁体块件。并可采用延伸尺寸足以跨过开闭部件210和211的细长永磁体块件来取代面对着开闭部件210和211的两个永磁体块件。作为备选方案,可采用延伸尺寸足以跨过开闭部件200、201、210和211的细长永磁体块件来取代面对着开闭部件 200、201、210和211的永磁体块件。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继电器IOE相同,按照该继电器IOF的设计,能减小流经各个开闭部件200、201、210以及211的电流。[第六实施方式]图15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G。该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IOG与图4所示继电器IOA(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 用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G和40G取代了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和40。图16A和图16B表示了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G和40G与第一、第二间隙17和 27之间的位置关系。每个固定接点12、22的直径d都为3mm。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G和40G是扁平的长方体,其长度1为6. 6mm(Xl-X2方向尺寸)、宽度w为5mm(Yl-Y2方向尺寸)。长度1大于固定接点12和22的直径(1 > d),且大约为固定接点12和22直径d的两倍。
第一永磁体块件30G面对着第一间隙17,并位于第一间隙17的紧邻上方(位于Zl 侧)。X1-X2方向上的第一永磁体块件30G的中心30GC相对于固定接点12的中心偏移了一定尺寸e (约为0. 8mm),偏移的方向是X2方向(在该方向上,第一间隙17所产生的电弧受到偏吹)。因而,与将第一永磁体块件30G布置成使其中心30GC与Z1-Z2方向上经过固定接点12中心的直线(如图16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对正的情况相比,第一永磁体块件30G 上相对于固定接点12中心在X2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长度al (约为4. Imm)增大了,而且, 第一永磁体块件上相对于固定接点12的X2侧边缘在X2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长度bl (约为2. 6mm)也增大了。另外,在第一永磁体块件30G中,相对于固定接点12中心处于X2侧的部分的长度 al (约为4. Imm)大于相对于固定接点12中心处于Xl侧的部分的长度a2 (约为2. 5mm),即 al > a2 ;且相对于固定接点12的X2侧边缘在X2方向上延伸部分的长度bl (约为2. 6mm) 大于相对于固定接点12的Xl侧边缘在Xl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长度b2 (约为1. Omm),即 bl > b2。因而,与将第一永磁体块件30G布置成使其中心30GC与在Z1-Z2方向上经过固定接点12中心的直线对正的情况相比,由第一永磁体块件30G所施加的磁场覆盖着的空间, 相对于第一间隙17在X2方向上的延伸尺度大于在Xl方向上的延伸尺度。也就是说,第一永磁体块件30G产生的有限磁场高效地作用在电弧上。因此,当间隙17中产生的电弧在第一永磁体块件30G的磁力作用下向X2方向偏转时(如图15中的标号90G所指代),第一永磁体块件30G所产生磁场能更有效率地作用在偏转电弧上,从而,与图4所示继电器IOA(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令人满意地吹出电弧,并将其迅速熄灭。第二永磁体块件40G面对着第二间隙27,并位于第二间隙27的紧邻上方(位于 Zl侧)。X1-X2方向上的第二永磁体块件40G的中心40GC相对于固定接点22的中心偏移了一定尺寸e (约为0. 8mm),偏移的方向是Xl方向(在该方向上,第二间隙27所产生的电弧受到偏吹)。因而,与将第二永磁体块件40G布置成使其中心40GC与在Z1-Z2方向上经过固定接点22中心的直线对正的情况(如图16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相比,第二永磁体块件40G上相对于固定接点22中心在Xl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长度al (约为4. Imm)增大了, 而且,第二永磁体块件上相对于固定接点22的Xl侧边缘在Xl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长度 bl (约为2. 6mm)也增大了。另外,在第二永磁体块件40G上,相对于固定接点2 2中心处于X1侧的部分的长度al (约为4. Imm),大于相对于固定接点22的中心处于X2侧的部分的长度a2 (约为 2. 5mm),即al > a2 ;且相对于固定接点22的Xl侧边缘在Xl方向上延伸部分的长度bl (约为2. 6mm),大于相对于固定接点22的X2侧边缘在X2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长度b2(约为 1. Omm),即 bl > 1^2。因而,与将第二永磁体块件40G布置成使其中心40GC与在Z1-Z2方向上经过固定接点22中心的直线对正的情况相比,由第二永磁体块件40G所施加的磁场覆盖着的空间相对于第二间隙27在Xl方向上的延伸尺度大于在X2方向上的延伸尺度。也就是说,第二永磁体块件40G产生的有限磁场高效地作用在电弧上。因此,当间隙27中产生的电弧在第二永磁体块件40G的磁场作用下向Xl方向偏转时(如图15中的标号91G所指代),第二永磁体块件40G所产生磁场能更有效地作用在偏转电弧上,从而,与图4所示继电器10A(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令人满意地吹出电弧,并将其迅速熄灭。[第七实施方式]图17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H,图中没有表示出壳体1IOH(见图18A和18B)。为便于描述,在图17中,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H和40H被表示成透明的。图18A到图18C分别是图17所示继电器IOH的X2侧剖视图、Y2侧剖视图、以及仰视图(Z2侧视图)。图19中的示意图表示出了继电器IOH及其与直流电源71和负载电路72的连接。[继电器IOH的构造]继电器IOH包括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和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两继电器主体沿 X1-X2方向并排设置在壳体IlOH中,分别位于X2侧和Xl侧。参见图17、图18A到图18C、以及图19,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包括第一开闭部件11HX2,其在基部100HX2上位于Y2侧;磁轭102HX2,其被按照垂直(直立)姿态布置在基部100HX2的中间处;设置在基部100HX2中间处的衔铁103HX2和插件104HX2 ;励磁线圈单元105HX2,其被安装并固定到基部100HX2的Yl侧上;以及接线端61H、62H以及接线端 120H,这些接线端从基部100HX2的底面突伸出。第一开闭部件11HX2具有第一间隙,其具有第一间隙部分261和第二间隙部分沈2。第一开闭部件11HX2包括第一、第二固定弹簧端子251X2和252X2,它们被布置在X1-X2方向上;可动的弹性构件255X2,其尺寸足以覆盖着第一、第二固定弹簧端子251X2 和252X2。固定接点252X2和254X2被分别固定到第一、第二固定弹簧端子251X2和253X2 上。可动弹性构件255X2的下端被按照弯折的形式固定到基部100HX2上。可动接点256X2 和257X2被固定到可动弹簧端子255X2上。固定接点252X2和可动接点256X2隔着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部分相互面对着。固定接点254X2和可动接点257X2隔着它们之间形成的第二间隙部分沈2相互面对着。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的构造与上述继电器主体250X2的构造相同,其包括第二开闭部件11HX1。第二开闭部件IlHXl包括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包括第三间隙部分沈3以及第四间隙部分264。第二开闭部件IlHXl具有第三间隙部分沈3,其位于固定接点252X1与可动接点 256X1之间,第二开闭部件还具有第四间隙部分沈4,其位于固定接点2MX1与可动接点 257X1之间。接线端63H和64H以及接线端121H从基部100HX2的底面突伸出。在图17到图19中,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中那些与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相同的元件被用相同的数字标号指代,但加上后缀“XI ”,而不是后缀“X2 ”。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的励磁线圈单元105HX2中的励磁线圈16HX2与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的励磁线圈单元105HX1中的励磁线圈16HX1被串联着。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H和40H都为长方体形状,它们被固定到壳体IlOH的顶板部件IllH上。第一永磁体块件30H被定位在第一间隙部分261和第二间隙部分沈2的 Zl侧,从而能延伸跨过第一、第二间隙部分261和沈2。第二永磁体块件40H被定位在第三、第四间隙部分263和沈4的Zl侧,从而能延伸跨过第三、第四间隙部分263和沈4。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H和40H都被定向成使它们的N极位于Z2侧、S极位于 Zl侧。如图19所示,在第一到第四间隙部分沈1力64上作用着定向相同的磁场。参见图18C,在各个基部100HX1和100HX2的底面上设置了指示字母。这些指示指明了接线端61H将与电源的正极进行连接。并指明了接线端63H将与电源的负极进行连接。还指明了接线端62H将与负载电路的一端进行连接。并指明了接线端64H将与负载电路的另一端进行连接。参见图18B,壳体IlOH在中间位置具有隔板部件115H。该隔板部件例如是由耐热的陶瓷材料制成的。隔板部件115H被定位在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与第二继电器主体 250X1之间,从而将第一、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2与250X1分开。[继电器IOH的安装与工作]参见图19,采用了继电器IOH的电路70包括直流电源71,其输出高达几百伏特的电压;负载电路72 ;第一互连电路73,其将直流电源71的正极与负载电路72连接起来; 以及第二互连电路74,其将直流电源71的负极与负载电路72连接起来。第一互连电路73 和第二互连电路74被制在印刷电路板80H的一侧上,且被制成电路图案的形式。第一互连电路73包括从直流电源71的正极延伸出的电路图案73P、以及从负载电路72 —端延伸出的电路图案73L。第二互连电路74包括从直流电源71的负极延伸出的电路图案74P、以及从负载电路72的另一端延伸出的电路图案74L。具有上述构造的继电器IOH被安装到印刷电路板80H上,而且,接线端61H被插入并焊接位到位于电路图案73P端部处的通孔中,接线端63H被插入并焊接到位于电路图案 74P端部处的通孔中,接线端62H被插入并焊接到位于电路图案73L端部处的通孔中,而且, 接线端64H被插入并焊接到位于电路图案74L端部处的通孔中。也就是说,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被设置在第一互连电路73的中间,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被设置在第二互连电路 74的中间。接线端120H和121H也被插入并焊接到印刷电路板80H上制出的对应通孔中。当直流电流经接线端120H和121H从励磁线圈16HX2和16HX1中流过时,励磁线圈单元105HX2和105HX1同时受到激励。结果就是,在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中,衔铁103HX2 的水平部分受到吸引,并被吸合到励磁线圈单元105HX2上。由于衔铁103HX2的这一动作, 可动弹性构件255X2在Y2方向上受到挤压,由此使得可动接点256X2和257X2分别与固定接点252X2 *2MX2实现接触。这样就闭合了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在第二继电器主体 250X1中,衔铁103HX1的水平部分受到吸引,并被吸合到励磁线圈单元105HX1上。由于衔铁 103HX1的这一动作,可动弹性构件255X1在Y2方向上受到挤压,由此使得可动接点256X1 和257X1分别与固定接点252X1和254X1实现接触。这样就闭合了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结果就是,电流按照图19所示的箭头流动,由此使得负载电路72进行工作。在可动弹性构件255X2中,电流从可动接点257X2 —侧流向可动接点256X2 —侧。在可动弹性构件255X1中,电流从可动接点257X1 —侧流向可动接点256X1 —侧。当停止向励磁线圈16HX2和16HX1供电时,可动接点256X2和257X2移动而脱离与固定接点252X2和254X2的接触,与此同时,可动接点256X1和257X1移动而脱离与固定接点252X1和2MX1的接触,因而,在第一到第四间隙部分沈1力64中都产生了电弧。在此情况下,第一间隙部分中的电弧如图中标记271所指的那样沿X2方向偏斜而向壳体IlOH的侧板部件112H吹出,从而能迅速熄灭,第二间隙部分262中的电弧如图中标记272所指的那样沿Xl方向偏斜而向壳体IlOH的隔板部件115H吹出,由此被迅速熄灭,第三间隙部分263中的电弧如图中标记273所指的那样沿X2方向偏斜而向壳体IlOH 的隔板部件115H吹出,由此被迅速熄灭,而且,第四间隙部分沈4中的电弧如图中标记274 所指的那样沿Xl方向偏斜而向壳体IlOH的侧板部件113H吹出,由此被迅速熄灭。图20A中的图表表示了在第二间隙部分沈2中产生的电弧272,该电弧位于作为正极的可动接点257X2与作为负极的固定接点2MX2之间。图20B中的图表表示了电弧272 的电压Varc (可维持电弧的电压)的形态。如下面公式给出的那样,电弧272的电压Varc是两个电压Vl和V2之和Varc = V1+V2其中,Vl是在可动接点257X2附近产生的正极电压降vl与在固定接点254X2附近产生的负极电压降v2之和(VI = vl+v2),V2是弧柱电压(弧柱的场强与其长度的乘积)。在此条件下,电弧电压Varc必须要大于直流电源71的电压E,也就是说,当与固定接点2MX2接触的可动接点257X2移动而与固定接点2MX2分开时,为了防止在可动接点 257X2与固定接点2MX2之间产生电弧,即,为了切断可动接点257X2与固定接点2MX2之间的电流,Varc > E是必须满足的条件。该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IOH具有两个串联的间隙部分沈2和沈1,这两个间隙部分位于将直流电源71的正极与负载电路72连接起来的第一互连电路73中。因而,与第一互连电路73中只具有单个间隙部分的情况相比一例如与采用图4所示的继电器IOA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电压降Vl将是两倍,从而提高了电弧电压Varc,使得电弧不易于发生。在将直流电源71负极与负载电路72连接起来的第二互连电路74中,两个间隙部分263和264也是串联的。因而,如上述的那样,电弧电压Varc被提高了,使得电弧不易于发生。因而,当继电器IOH被如图19那样进行安装时,不易于在第一到第四间隙部分沈1-264处产生出电弧,而且,如上所述,在第一到第四间隙部分沈1力64处产生的电弧会被吹出而立即熄灭,从而,防止了对可动接点256X2、257X2、256X1、257X1以及固定接点 252X2、254X2、252X1、254X1造成损坏。结果就是,继电器IOH即使经过多次开闭操作其性能也不会下降,因而,继电器IOH具有长的工作寿命。另夕卜,尽管继电器IOH的间隙061到沈4)数目是四个,这与图13所示继电器IOE 和图14所示继电器IOF相同,但从继电器IOH底部突伸出的接线端数目(对于电路70)是四个,这个数目是继电器IOE或继电器IOF上接线端数目(八个)的一半(参见图18C)。 结果就是,按照继电器IOH的设计,印刷电路板上与继电器相关的电路图案的数目可被减少,且可仅在印刷电路板的一侧上制出电路图案,而无需在两侧制图,从而可降低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成本。另外,如果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和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可相互分开足够大的距离,则可将隔板部件115H取消。在取消隔板部件115H的情况下,可将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H和40H集合到一起,也就是说,可用单块细长的永磁体块件来取代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
另外,隔板部件115H可以是与壳体IlOH独立的构件。[第八实施方式]图21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J,图中没有表示出壳体。为便于描述,在图21中,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J和40J被表示成透明的。继电器IOJ与图17所示继电器10H(第七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与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被集成到一起,并用单个励磁驱动部件300来取代励磁线圈单元105HX2和150HX1。励磁驱动部件300包括励磁线圈单元301、磁轭302、衔铁303、以及插件304。插件304的延伸范围包含着可动弹性构件255X2和可动弹性构件255X1。第一开闭部件11JX2和第二开闭部件IlJXl被沿着X1-X2方向布置在单个基部 310 上。当该单个励磁驱动部件300被启动时,利用插件304使得可动弹性构件255X2和 255X1在Y2方向上受到挤压,从而同时闭合了第一开闭部件11JX2和第二开闭部件11JX1。[第九实施方式]图22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未带着壳体的继电器10K。 在图22中,为便于描述,第一、第二永磁体块件30K和40K被表示成透明的。继电器IOK与图17所示继电器10H(第七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分别利用可动弹性构件^0X2和^OXl取代了图17所示的可动弹性构件255X2和255X1。可动弹性构件^0X2的尺寸足够大,足以跨过第一、第二固定弹簧端子251X2和 253X2,且在其上固定有可动接点256X2和257X2。可动弹性构件^0X2被固定到插件 104KX2的Y2侧表面上。插件104KX2被固定到L形衔铁103KX2的垂直部分上。可动弹性构件^OXl的尺寸足够大,足以跨过第三、第四固定弹簧端子251X1和 253X1延伸,且在其上固定有可动接点256X1和257X1。可动弹性构件^OXl被固定到插件 104KX1的Y2侧表面上。插件104KX1被固定到L形衔铁103KX1的垂直部分上。当第一继电器主体250X2和第二继电器主体250X1被同时驱动时,插件104KX2和 104KX1同时在Y2方向上受到驱动,从而,可动弹性构件^0X2和^OXl同时在Y2方向上发生位移。如同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J(参见图21),可用单个励磁线圈单元来取代继电器IOK的励磁线圈单元105HX2和105HX1。按照这样的结构设计,单个励磁线圈单元被驱动而移动可动弹性构件^0X2和^OXl。[第十实施方式]图23中的分解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L。图M是图23所示的继电器IOL的Y2侧剖视图。继电器IOL与图8A到图8C所示的继电器IOB (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壳体的固定结构。壳体IlOK包括侧板部件11I、113K以及中间隔板部件(绝缘屏障)115K。通过如下的结构将壳体IlOK结合到继电器主体130X1和130X2上将制在侧板部件IlI下端附近部分上的孔洞320X2与继电器主体130X2基部100LX2上的卡爪部件310X2进行接合;将制在侧板部件1ΠΚ下端附近部分上的孔洞320X1与继电器主体130X1基部100LX1上的卡爪部件310X1进行接合;并将制在隔板部件11 下端附近部分上的X2侧凹陷321与继电器主体130X2基部100LX2的卡爪部件311X2进行接合;且将制在隔板部件11 下端附近部分上的Xl侧凹陷322与继电器主体130X1基部100LX1的卡爪部件311X1进行接合。因而,壳体IlOK与继电器主体130X1和130X2之间的结合强度很高。隔板部件11 的功能是对继电器主体130X1和130X2进行固定。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设置了永磁体,从而能在第一开闭部件的间隙(第一间隙)以及第二开闭部件的间隙(第二间隙)上施加相同方向的磁场。因而,通过在连接直流电源正极与负载的第一互连电路的中间设置第一开闭部件、并在连接直流电源负极与负载的第二互连电路的中间设置第二开闭部件,就能利用单个继电器同时切断第一互连电路和第二互连电路。另外,由于在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处产生的电弧都被向外吹出而熄灭,所以,能防止对第一开闭部件和第二开闭部件造成损坏。结果就是,即使经过多次断开-闭合操作之后,继电器的性能也不会出现任何下降,从而,继电器能胜任很长的可用工作时间。另外,无需在安装了该继电器的印刷电路板上设置交叉的互连电路。因而,仅利用印刷电路板的单侧就能形成互连电路。本发明并不限于文中具体描述的实施方式,在不悖离本发明范围的前提下,能作出改型和变动。本申请是基于如下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提出的于2007年9月14日提交的第 2007-239233号专利申请;以及于2008年3月31日提交的第2008-089410号专利申请,这些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被结合到本申请中作为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继电器,其包括第一开闭部件,其具有可分开和可闭合的第一间隙;第二开闭部件,其具有可分开和可闭合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开闭部件被布置成与第一开闭部件并排在一起,以使得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并排地布置;励磁驱动部件,其被设置成促使第一开闭部件与第二开闭部件同时地动作;以及永磁体,其被设置成以相同的方向向第一开闭部件的第一间隙以及第二开闭部件的第二间隙施加磁场,其中,第一开闭部件的第一间隙包括第一间隙部分和第二间隙部分;第一开闭部件包括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一固定接点,两接点隔着第一间隙部分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第二可动接点和第二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二间隙部分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具有所述第一固定接点的第一固定弹簧端子;具有所述第二固定接点的第二固定弹簧端子; 以及具有所述第一、第二可动接点的第一可动弹性构件,第一可动弹性构件跨过第一固定弹簧端子和第二固定弹簧端子延伸;第二开闭部件的第二间隙包括第三间隙部分和第四间隙部分;第二开闭部件包括第三可动接点和第三固定接点,两接点隔着第三间隙部分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第四可动接点和第四固定接点,这两个接点隔着第四间隙部分相互面对着,从而可移动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脱离接触的状态;具有所述第三固定接点的第三固定弹簧端子;具有所述第四固定接点的第四固定弹簧端子; 以及具有所述第三、第四可动接点的第二可动弹性构件,第二可动弹性构件跨过第三固定弹簧端子和第四固定弹簧端子延伸;以及所述永磁体被设置成以相同的方向向第一间隙部分、第二间隙部分、第三间隙部分、以及第四间隙部分施加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是钐-钴磁体、钕磁体、以及铁素体磁铁中的一种。
3.一种电路装置,其包括第一互连电路,其将直流电源的正极与负载连接起来;第二互连电路,其将直流电源的负极与负载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继电器被设置成这样使得第一开闭部件能接通和断开第一互连电路,并使得第二开闭部件能接通和断开第二互连电路。
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其包括第一开闭部件,其具有可分开和可闭合的第一间隙;第二开闭部件,其具有可分开和可闭合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开闭部件被布置成与第一开闭部件并排在一起,以使得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并排地布置;励磁驱动部件,其被设置成促使第一开闭部件与第二开闭部件同时地动作;以及永磁体,其被设置成以相同的方向向第一开闭部件的第一间隙以及第二开闭部件的第二间隙施加磁场。
文档编号H01H51/06GK102280313SQ20111020561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4日
发明者佐宗裕文, 柚场誉嗣, 高野哲 申请人: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