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702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连接器,特别是,ー种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美国第6790082号专利揭露一种同轴电缆线连接器9,如附图1、附图2,此同轴电缆线连接器9包括用以导接同轴电缆线8的中心导体81的金属端子91、一用以支撑端子 91的绝缘构件92及一包覆绝缘构件92的金属壳体93。在导接同轴电缆线8时,将同轴电缆线沿箭头I方向置于金属端子91两处导体911,912之间。结合方式将金属壳体93的折弯部931与绝缘构件92同步朝金属壳体93的主体932弯折至覆盖于912,921其上,此刻金属端子91两导体911,912往内压缩挟持芯线导体81于其中。最终使金属壳体93的铆合舌片933,934,935分別压合于金属壳体932及同轴电缆线8上,并形成两处包覆线体,如此来完成连接金属端子91与内部导体81之间的电连接。美国第6790082号专利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在实际应用上仍具有下述问题,例如同轴电缆线8可能被折弯至任何角度,甚至可能被拉扯,金属端子91中两挟持体 911,9121被强压夹持芯线81故只能限制芯线纵向位移,无法限制芯线81横向位移及沿I 或反向的前后位移。又同轴电缆线8的中心内部芯线81是以7条极细的铜丝绞成一条线,因受カ于金属端子91两挟持体911,912强压后产生断线及变形,有可能影响整个产品的电气特性。该同轴电缆线连接器9中金属端子91两夹持片911,912与同轴电缆线8中心芯线81接触面为平面,使得金属端子91与内部芯线81间的连接无定位功能可能于使用过程发生不稳定,甚至发生内部芯线81发生断裂或脱离的情況。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的技术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合后的高度小于1. 45mm的连接器,体积更小、电气性能更稳定。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包括金属端子,其用于连接同轴电缆线内部的芯线并与之相导通,绝缘机构,其包覆在所述的金属端子的外部,金属外売,其包覆在所述的绝缘机构的外部,并通过所述的绝缘机构将同轴电缆线压合在其中,所述的金属端子包括上部的用于承载同轴电缆线的芯线的载板、沿所述的载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两个弧形壁,所述的载板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卡榫、另一端向两侧分別延伸形成ー对卡点,所述的绝缘机构包括下部的中空的筒状底座和沿所述的筒状底座轴向向上延伸
3而形成的可折叠而压合在所述的筒状底座的筒ロ处的绝缘压板,所述的绝缘压板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同轴电缆线的芯线进行导向及定位的芯线导槽,所述的筒状底座内壁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的定位卡榫相适配的卡槽,所述的筒状底座上与所述的绝缘压板相対的一侧径向向外延伸形成ー个容置槽,所述的金属端子的两个弧形壁插入所述的筒状底座中、且通过所述的定位卡榫与卡槽配合而定位,所述的载板延伸至所述的容置槽中,一对所述的卡点横向抵紧在所述的筒状底座的内壁上,该连接器压合后的高度小于1. 45mm。其中,所述的金属端子的两个所述的弧形壁的内壁贴紧包覆在与之插接的板端连接器的外周壁上,每个所述的弧形壁均与该板端连接器之间以弧面接触。其中,所述的金属外壳包括下部的用于收容所述的筒状底座的圆筒座和向上延伸形成的折弯后能够覆盖在所述的圆筒座上的折板,所述的圆筒座上与所述的折板相対的一侧径向延伸形成一用于收容所述的容置槽的延伸臂。其中,所述的绝缘机构的筒状底座的外壁的两侧各设置有ー个定位凹部,所述的金属外壳的圆筒座的内壁的两侧各设置有ー个定位凸部,所述的绝缘机构通过所述的定位凹部分别于对应的所述的定位凸部相卡设而定位在所述的金属外壳中。其中,所述的绝缘机构的筒状底座的外壁径向向外突出形成两个定位凸点,对应的所述的圆筒座的壁上开设有两个定位凹槽。其中,所述的圆筒座的下端周向向外突出形成外翻凸棱。其中,所述的折板上具有用于抱合在所述的同轴电缆线上的ー对第一舌片和ー对
‘一 h。其中,一对所述的第二舌片上分別设置有防脱倒刺。其中,所述的绝缘压板与所述的筒状底座的连接处形成厚度较相邻部分薄的便于弯折的折弯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绝缘机构前端容置槽的宽度,可以有效的限制同轴电缆线的芯线横向位置,又由于金属端子的载板与绝缘压板上的的芯线导槽会形成ー个空间,有效的导正芯线的轴向位置,且增大同轴电缆线的芯线与金属端子的有效接触面积,并且有效防止芯线受外力夹持后产生的断裂,以达到芯线与金属端子间提供更佳的电连接效果,该连接器的超薄设计(与连接端組合高度低于1. 45mm),更能满足未来电子产品轻薄且内部容置空间极小的要求时使用,适合在行业内推广使用。

附图1为美国第6790082号专利揭露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的组装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所示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组装后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的拆分示意图(包括同轴电缆线);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中的外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中的绝缘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32]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组装之后的示意图(未连接同轴电缆线之前);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上置有同轴电缆线连接的纵向剖视示意图(未将弯折部与绝缘压板进行弯折之前);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线完全装配好之后的纵向部分剖视示意图;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线完全装配好之后的仰视示意图。附图中1、金属外壳2、绝缘机构;3、金属端子4、同轴电缆线5、芯线6、绝缘体;7、 外部导体8、电缆外壳9、外翻凸棱10、圆筒座;11、延伸臂12、载板13、定位凹槽14、定位凸部15、定位卡榫16、第一舌片17、第二舌片18、防脱倒刺19、折板;20、筒状底座21、定位凹部22、定位凸点;23、容置槽24、弧形壁25、卡槽;26、芯线导槽;27、折弯部;28、卡点29、绝缘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详细描述如附图3至附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线4连接器用于导接同轴电缆线4,该同轴电缆线4具有位于中心的芯线5、依次由内向外包覆在芯线5的外部的绝缘体6、外部导体7及电缆外壳8。该连接器包括用于连接同轴电缆线4内部的芯线5并与之相导通的金属端子3、包覆在金属端子3的外部的绝缘机构2、包覆在绝缘机构2的外部的金属外壳1,金属外壳1通过绝缘机构2将同轴电缆线4压合在其中,金属端子3包括上部的用于承载同轴电缆线4的芯线5的载板12、沿载板12两侧分別向下延伸形成的两个弧形壁对,载板12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卡榫15、另一端向两侧分別延伸形成一对卡点28, 绝缘机构2包括下部的中空的筒状底座20和沿筒状底座20轴向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可折叠而压合在筒状底座20的筒ロ处的绝缘压板四,绝缘压板四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同轴电缆线4的芯线5进行导向及定位的芯线导槽沈,对芯线5正确地定位,筒状底座20内壁的一侧设置有与定位卡榫15相适配的卡槽25,筒状底座20上与绝缘压板四相対的ー侧径向向外延伸形成ー个容置槽23,金属端子3的两个弧形壁M插入筒状底座20中、且通过定位卡榫15与卡槽25配合而定位,载板12延伸至容置槽23中,一对卡点观横向抵紧在筒状底座20的内壁上,该连接器压合后的高度小于1. 45mm,金属端子3的两个弧形壁M 的内壁贴紧包覆在与之插接的板端连接器的外周壁上,每个弧形壁M均与该板端连接器之间以弧面接触;金属外壳1包括下部的用于收容筒状底座20的圆筒座10和向上延伸形成的折弯后能够覆盖在圆筒座10上的折板19,圆筒座10上与折板19相対的一侧径向延伸形成一用于收容容置槽23的延伸臂11,绝缘机构2的筒状底座20的外壁的两侧各设置有 ー个定位凹部21,金属外壳1的圆筒座10的内壁的两侧各设置有ー个定位凸部14,绝缘机构2通过定位凹部21分別于对应的定位凸部14相卡设而定位在金属外壳1中,绝缘机构 2的筒状底座20的外壁径向向外突出形成两个定位凸点22,对应的圆筒座10的壁上开设有两个定位凹槽13,圆筒座10的下端周向向外突出形成外翻凸棱9,以便与待连接的对插接头相连接,折板19上具有用于抱合在同轴电缆线4上的ー对第一舌片16和ー对第二舌片17,ー对第二舌片17上分別设置有防脱倒刺18,绝缘压板四与筒状底座20的连接处形成厚度较相邻部分薄的便于弯折的折弯部27,该折弯部27的主要功能是让绝缘压板四在組合时能够顺利弯折,更容易且正确的达成压合目的。其中,金属外壳1是以铜或其它高导通性金属为主材,其外层镀上金、镍、锡等高导金属,以有效保护金属外壳1,使其不易氧化,且成为良好导电体而与电缆线的外部导体 7相导接,绝缘机构2为塑料绝缘材料制成,由于该绝缘压板四是塑料材质不会对芯线5造成破坏性压合,更有效保持芯线5的完整避免产生变形及断裂的现象,金属端子3材质为铜或其它高导通性金属制成,其底层为镀镍表层镀有金,使其不易氧化且成为良好的导电体, 其与同轴电缆线4的芯线5相导接。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同轴电缆连接器组装时,先将金属端子3插入绝缘机构2的压缩空间内,使金属端子3的定位卡榫15准确地插入绝缘机构2的卡槽25形成干渉性的紧密配合,2个卡点观抵紧在绝缘机构2的容置槽23的内侧壁上,形成紧固配合,而金属端子3及载板12平整地放至于绝缘机构2的筒状底座20中,且金属端子3的载板12对准绝缘机构2的容置槽23,然后,把已经组装在一起的金属端子3与绝缘机构2的一并置于金属外壳1的圆筒座10内,且使二者同轴、并保证定位凸点22与定位凹槽13、定位凹部21 与定位凸部14对应一一卡紧定位,且绝缘机构2的容置槽23对准收容于延伸臂11中,使得金属外壳1与绝缘机构2相紧密配合,然后,将同轴电缆线4依照加工尺寸依序分別露出芯线5、绝缘体6、外部导体7,将加工完成的同轴电缆线4放置于同轴电缆线4连接器(如附图7中I方向所示),使芯线5定位于金属端子3的载板12上并与之相导接,而绝缘体6 被圆筒座10上的延伸臂11所挟持固定,使绝缘机构2的容置槽23开ロ固定朝前,然后,借由端子机施カ将金属外壳1的折板19向圆筒座10的方向弯折至密封贴合在圆筒座10上, 折板19受弯折力抵压绝缘机构2的绝缘压板四受カ后在折弯部27处产生弯折以压合在同轴电缆线4的芯线5上(如附图8中II方向所示),达到金属端子3与芯线5紧密贴合的目的,此刻折板19的第二舌片17位于同轴电缆线4的电缆外壳8上,第一舌片16位于圆筒座10的延伸臂11上,且压制于同轴电缆线4的外部导体7上,最后利用端子机刀具上所形成的弧度(未标示)产生卷边缠绕作业,使第二舌片17缠绕于同轴电缆线4的电缆外壳8上,第一舌片16缠绕于金属外壳1的延伸臂11、并共同压制同轴电缆线4的外部导体 7上、并形成导通,且利用第二舌片17内部设置的防脱倒刺18压住同轴电缆线4的电缆外壳8来加强保持力,有效防止同轴电缆线4受外力产生的脱落。 因此,绝缘机构2前端容置槽23的宽度,可以有效的限制同轴电缆线4的芯线5横向位置,又由于金属端子3的载板12与绝缘压板四上的的芯线导槽沈会形成ー个空间, 有效的导正芯线5的轴向位置,且增大同轴电缆线4的芯线5与金属端子3的有效接触面积,并且有效防止芯线5受外力夹持后产生的断裂,以达到芯线5与金属端子3间提供更佳的电连接效果,金属端子3的下部的两个弧形壁M的内壁贴紧包覆在与之插接的板端连接器的外周壁上,每个弧形壁M均与该板端连接器之间以弧面接触,突破传统的线接触的方式,使得电气性能更加稳定。 据前所诉,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超薄设计(与连接端組合高度低于 1.45mm),更能满足未来电子产品轻薄且内部容置空间极小的要求时使用,适合在行业内推广使用。[0043]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干包括金属端子,其用于连接同轴电缆线内部的芯线并与之相导通,绝缘机构,其包覆在所述的金属端子的外部,金属外売,其包覆在所述的绝缘机构的外部,并通过所述的绝缘机构将同轴电缆线压合在其中,所述的金属端子包括上部的用于承载同轴电缆线的芯线的载板、沿所述的载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两个弧形壁,所述的载板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卡榫、另一端向两侧分別延伸形成ー对卡点,所述的绝缘机构包括下部的中空的筒状底座和沿所述的筒状底座轴向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可折叠而压合在所述的筒状底座的筒ロ处的绝缘压板,所述的绝缘压板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同轴电缆线的芯线进行导向及定位的芯线导槽,所述的筒状底座内壁的ー侧设置有与所述的定位卡榫相适配的卡槽,所述的筒状底座上与所述的绝缘压板相対的ー侧径向向外延伸形成ー个容置槽,所述的金属端子的两个弧形壁插入所述的筒状底座中、且通过所述的定位卡榫与卡槽配合而定位,所述的载板延伸至所述的容置槽中,一对所述的卡点横向抵紧在所述的筒状底座的内壁上,该连接器压合后的高度小于1. 4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端子的两个所述的弧形壁的内壁贴紧包覆在与之插接的板端连接器的外周壁上,每个所述的弧形壁均与该板端连接器之间以弧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外壳包括下部的用于收容所述的筒状底座的圆筒座和向上延伸形成的折弯后能够覆盖在所述的圆筒座上的折板,所述的圆筒座上与所述的折板相対的一侧径向延伸形成一用于收容所述的容置槽的延伸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机构的筒状底座的外壁的两侧各设置有ー个定位凹部,所述的金属外壳的圆筒座的内壁的两侧各设置有ー个定位凸部,所述的绝缘机构通过所述的定位凹部分别于对应的所述的定位凸部相卡设而定位在所述的金属外壳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机构的筒状底座的外壁径向向外突出形成两个定位凸点,对应的所述的圆筒座的壁上开设有两个定位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筒座的下端周向向外突出形成外翻凸棱。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板上具有用于抱合在所述的同轴电缆线上的ー对第一舌片和ー对第二舌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的第二舌片上分別设置有防脱倒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压板与所述的筒状底座的连接处形成厚度较相邻部分薄的便于弯折的折弯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薄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组合高度与连接端结合后高度低于1.45mm,其包含一连接电缆线的内部导体芯线的金属端子、一金属外壳、一塑料绝缘机构,金属外壳形成一内部有容置空间的圆筒座及一包夹同轴电缆线之折板,绝缘机构包括设置一筒状底座与一绝缘压板,绝缘机构两侧设置定位卡点以防止绝缘机构从金属外壳内脱落,绝缘压板前端设置一芯线导槽供同轴电缆线内部芯线定位能确保芯线置于正确位置及更紧密与金属端子接触产生更好的电气特性,金属端子位于筒状底座内、受绝缘压板铆压后形成一密闭式绝缘空间更能确保绝缘及抗电气干扰效果。
文档编号H01R13/516GK202308347SQ20112040265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1日
发明者黄正龙 申请人:黄正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