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3191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具有收线结构可用来固定软性排线的分条结构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
技术背景随着电子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电子产品已日益普及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及生活当中。在各种电子产品中,软性排线被大量用来做为讯号传输的途径。用于传输讯号的软性排线在安装于电子产品时,例如是笔记型计算机的显示屏幕与主机板之间的狭长空间内,由于受到狭长空间大小的限制,必须将软性排线切割分条成数个长条部,并将该些长条部平行堆栈起来以配合电子产品内的空间大小,为了保持该些长条部平行堆栈的形状固定不致于散乱掉,一般现有的作法是使用胶带缠绕于该些长条部的外围来达到固定的目的。然而,此种现有利用胶带缠绕固定软性排线的长条部的方法只适用于长条部呈直线形的结构,当要将长条部固定成N字形的折线结构以配合N字形的狭长空间时,现有利用胶带的缠绕固定作法就无法达到将长条部固定成折线形结构的要求,此时就必须靠人工方式将长条部预折出N字形的折线结构再塞入N字形的狭长空间内,如此容易造成组装时间与成本增加的问题。此外,利用胶带缠绕固定软性排线的长条部的方法在制程上也不利于大量生产作业,如此也容易造成制造时间与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用至少二收线部及一控制件来固持与定形具有重叠部的软性排线,用收线部与控制件的配合配置相对位置稳定固持与定性分条重叠部,有利于大量生产作业,减少制造时间,节省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包括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具有一重叠部;二收线部,每一收线部设有一收容槽与一定位部,该收容槽容置该重叠部;以及一控制件,连接二收线部的定位部,控制件固定该二收线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的软性排线的重叠部包括一第一重叠部与一第二重叠部,第一重叠部与第二重叠部互相连结且延伸方向互不相同,该二收线部包括一设有一第一收容槽与一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收线部及一设有一第二收容槽与一第二定位部的第二收线部,该第一收容槽容置该第一重叠部,该第二收线部容置该第二重叠部,控制件连接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该控制件固定第一收线部与第二收线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的定位部包括一齿轮部及一设置于该齿轮部上的止挡部,该控制件包括一把手部及设置于该把手部两端的一耦合部,该耦合部耦合于该齿轮部,该止挡部位于该齿轮部与该耦合部的接触区之上。所述的定位部包括一干涉部及一设置于该干涉部上的止挡部,该控制件包括一延伸部及设置于该延伸部两端的ー卡合部,该卡合部卡合于该干涉部,该止挡部位于该干渉部与该卡合部的接触区之上。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与该第二定位部干涉卡合于该控制件,该控制件固定该第一收线部与该第二收线部之间的距离大小。所述的第一收容槽为ー第一通道,该第二收容槽为一第二通道,该第一重叠部与该第二重叠部的延伸方向形成ー夹角,该第一通道的开ロ方向与该第二通道的开ロ方向之间形成该夹角。所述的重叠部位于该控制件之下且沿着该控制件的外形延伸设置。所述的收线部包括一左弹臂、相对于该左弹臂设置的ー右弹臂与连接于该左弹臂及该右弹臂之间的ー连结部,连接部、左弹臂及右弹臂之间形成收容槽,该定位部与该收容 槽分别设置于该连结部的上下两侧。所述的左弹臂与右弹臂上分别设有一左勾臂与ー右勾臂,该左勾臂与该右勾臂彼此面对设置且朝着该连结部的方向延伸,该左勾臂与该右勾臂的长度总和小于该连结部的长度大小,该左勾臂未接触于该右勾臂且两者末端之间形成一置入ロ。所述的左弹臂上设有ー左勾臂,该左勾臂朝着该右弹臂与该连结部的接合处延伸且未接触于该右弹臂,该左勾臂的长度小于该连结部,该左勾臂与该右弹臂之间形成一置入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利用至少ニ收线部及一控制件来固持与定形具有重叠部的软性排线,该些收线部与控制件可配合重叠部的弯折形状来配置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此就可以达到稳定固持与定形具有折线结构形态的分条重叠部的软性排线的目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在固定软性排线的重叠部的步骤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软性排线的重叠部放置于收容槽内即可,如此可解决现有利用胶带来固定软性排线的容易有不利于制程上大量生产及组装作业的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歩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參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附图仅提供參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I中软性排线分离于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I挠性平型线缆结构中第一收线部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I挠性平型线缆结构中第一控制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3第一收线部的另ー种形状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4第一控制件的另ー种形状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5与图6第一收线部及第一控制件的另ー种形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參阅图I至图4所示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1,此挠性平型线缆结构I包含软性排线2、第一收线部3、第二收线部4、第一控制件5、第三收线部6以及第二控制件7。软性排线2经由切割分条作业后形成数个长条部20,并且将该些长条部20平行堆栈起来形成第一重叠部21、第二重叠部22及第三重叠部23,第一重叠部21与第二重叠部22互相连结且延伸方向互不相同,第三重叠部23与第二重叠部22互相连结且延伸方向互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重叠部21与第二重叠部22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三重叠部23与第二重叠部22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三重叠部23与第一重叠部21的延伸方向互相平行。第一收线部3设有ー第一收容槽31与一第一定位部32,第一收容槽31用来容置 第一重叠部21。第二收线部4设有ー第二收容槽41与一第二定位部42,第二收容槽41用来容置第二重叠部22。第一控制件5连接第一定位部32与第二定位部42,其中第一控制件5用来固定第一收线部3与第二收线部4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三收线部6设有ー第三收容槽61与一第三定位部62,第三收容槽61用来容置第三重叠部23,第二控制件7连接第ニ定位部42与第三定位部62,其中第二控制件7用来固定第二收线部4与第三收线部6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收线部3、第二收线部4与第三收线部6的结构相同,故以第一收线部3为例子加以说明。第一收线部3包括一左弹臂33及相对于左弹臂33设置的一右弹臂34与连接于左弹臂33及右弹臂34之间的ー连结部35,该连接部35、左弹臂33及右弹臂34之间形成第一收容槽31,第一定位部32与第一收容槽31分别设置于连结部35的上下两侧。左弹臂33与右弹臂34上分别设有一左勾臂36与一右勾臂37,该左勾臂36与右勾臂37彼此面对设置且朝着连结部35的方向延伸,左勾臂36与右勾臂37的长度总和小于连结部35的长度大小,左勾臂36未接触于右勾臂37且两者末端之间形成第一置入口38,第一重叠部21经由第一置入口 38组装于第一收容槽31内且受到左勾臂36与右勾臂37的抵压而无法随意上下移动。另ー种选择是,第一收线部3也可省略设置右勾臂37,只在左弹臂33上设有ー左勾臂36,该左勾臂36朝着右弹臂34与连结部35的接合处延伸且未接触于右弹臂34,左勾臂36的长度小于连结部35,左勾臂36与右弹臂34之间形成第一置入口 38,仅利用左勾臂36 一样可以达到容置固持第一重叠部21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槽31为形成于左弹臂33及右弹臂34之间的前后贯穿的第一通道。同样地,第二收容槽41亦为前后贯穿的第二通道,为了配合第一重叠部21与第二重叠部22的延伸方向所形成夹角24,所以第一通道的开ロ方向与第二通道的开ロ方向之间也形成夹角24,如此才可顺利将第一重叠部21与第二重叠部22分别经由第一置入口 38与第二置入口(未标示)组装于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内。值得ー提的是,第一重叠部21位于第一控制件5之下且沿着第一控制件5的外形延伸设置,如此在将挠性平型线缆结构I组装于电子产品的狭长空间(未图示)时,可透过按压第一控制件5来达到将第一重叠部21塞入狭长空间的目的,另外,第一重叠部21沿着第一控制件5的外形延伸设置可使得挠性平型线缆结构I所占据的宽度大小不会扩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2与第二定位部42干涉卡合于第一控制件5,第一控制件5固定第一收线部3与第二收线部4之间的距离大小,其中第一定位部32包括有一干涉部321及一设置于干涉部321上的止挡部322,第一控制件5包括一延伸部51及设置于延伸部51两端的一卡合部52,卡合部52卡合于干涉部321,止挡部322位于干涉部321与卡合部52的接触区之上,如此以将第一控制件5固定于第一收线部3上而不容易产生脱落。第二定位部42的结构相同于第一定位部32,故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定位部42的详细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2的干涉部321及止挡部322为塑料射出一体成型于第一收线部3上,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第一定位部32的干涉部321 及止挡部322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收线部3上,亦即第一定位部32的干涉部321及止挡部322可类似螺钉与锁孔方式将第一控制件5锁固于第一收线部3上,又或者是将第一定位部32设计成一个锁孔,干涉部321及止挡部322设置于第一控制件5上的螺钉或是另外独立设置的螺钉,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第一定位部32的详细结构,只要其能达到将第一控制件5固定于第一收线部3上的作用即可。又一种选择是,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应用于挠性平型线缆结构I的收线部8与控制件9。此收线部8与前述的第一收线部3的差别在于收线部8的定位部81包括一齿轮部82及一设置于齿轮部82上的止挡部83,此控制件9与前述的第一控制件5的差别在于控制件9包括一把手部91及设置于把手部91两端的一耦合部92,该耦合部92耦合于齿轮部82,当要调整多个收线部8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开口方向时,可施加外力于把手部91上,直到让耦合部92克服其与齿轮部82之间的耦合摩擦力而将把手部91相对于齿轮部82旋转移动至所需要的方向与位置后,再停止施加外力于把手部91上,此时耦合部92与齿轮部82之间的耦合摩擦力可提供足够的固持力让控制件9与收线部8之间不会随意移动或转动而达到固定的目的。同样地,止挡部83位于齿轮部82与耦合部92的接触区之上,以防止控制件9受外力影响而脱离于收线部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是利用多个收线部及多个控制件来固持具有不同延伸方向的多个重叠部的软性排线,如此就可以达到现有胶带固定手段无法达到的固持具有折线结构形态的分条重叠部的软性排线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与现有的利用胶带的固定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在固定软性排线的重叠部的步骤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软性排线的重叠部放置于收容槽内即可,如此可解决现有利用胶带来固定软性排线容易有不利于制程上大量生产及组装作业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中收线部及控制件本身结构及其制造过程上非常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并且可降低制造成本。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ー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具有一重叠部; ニ收线部,每ー收线部设有一收容槽与一定位部,该收容槽容置该重叠部;以及 ー控制件,连接ニ收线部的定位部,控制件固定该ニ收线部之间的相对位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性排线的重叠部包括一第一重叠部与一第二重叠部,第一重叠部与第二重叠部互相连结且延伸方向互不相同,该ニ收线部包括一设有ー第一收容槽与一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收线部及一设有ー第二收容槽与一第二定位部的第二收线部,该第一收容槽容置该第一重叠部,该第二收线部容置该第二重叠部,控制件连接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该控制件固定第一收线部与第二收线部之间的相对位置。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部包括一齿轮部及一设置于该齿轮部上的止挡部,该控制件包括一把手部及设置于该把手部两端的ー耦合部,该耦合部耦合于该齿轮部,该止挡部位于该齿轮部与该耦合部的接触区之上。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部包括一干渉部及一设置于该干涉部上的止挡部,该控制件包括一延伸部及设置于该延伸部两端的ー卡合部,该卡合部卡合于该干涉部,该止挡部位于该干涉部与该卡合部的接触区之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定位部与该第二定位部干涉卡合于该控制件,该控制件固定该第一收线部与该第二收线部之间的距离大小。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收容槽为ー第一通道,该第二收容槽为ー第二通道,该第一重叠部与该第二重叠部的延伸方向形成ー夹角,该第一通道的开ロ方向与该第二通道的开ロ方向之间形成该夹角。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叠部位于该控制件之下且沿着该控制件的外形延伸设置。
8.如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线部包括一左弹臂、相对于该左弹臂设置的一右弹臂与连接于该左弹臂及该右弹臂之间的ー连结部,连接部、左弹臂及右弹臂之间形成收容槽,该定位部与该收容槽分别设置于该连结部的上下两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弹臂与右弹臂上分别设有一左勾臂与ー右勾臂,该左勾臂与该右勾臂彼此面对设置且朝着该连结部的方向延イ申,该左勾臂与该右勾臂的长度总和小于该连结部的长度大小,该左勾臂未接触于该右勾臂且两者末端之间形成一置入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弹臂上设有ー左勾臂,该左勾臂朝着该右弹臂与该连结部的接合处延伸且未接触于该右弹臂,该左勾臂的长度小于该连结部,该左勾臂与该右弹臂之间形成一置入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包括软性排线、至少二收线部及一控制件,其中软性排线具有一重叠部,每一收线部设有一收容槽与一定位部,该收容槽容置重叠部。控制件连接二收线部的定位部,其中控制件固定二收线部之间的相对位置。
文档编号H01B7/04GK202422809SQ201120470420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3日
发明者王文伦 申请人: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