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元件以及这种接触元件在插接连接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6817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触元件以及这种接触元件在插接连接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技术的领域。本发明涉及ー种根据权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接触元件以及这种接触元件在插接连接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长时间以来已公开了接触片形式的接触元件,并且其被用于将两个要电连接的面之间的较大的间隙可靠地并且持久地并且在足够大的电流情况下跨接。这种接触元件或者接触片的基础是支承带,在该支承带上在支承带的纵向方向上相继地设置有一串接片元件,这些接片元件从带平面伸出并且可以通过扭转而弾性地压回到带平面中。在第一接触片的情况下,建立接触的接片元件通过冲压/弯曲方法直接由支承带的带材料形成(例如參见US-A-3,453,587)。在此相应地涉及单部件接触元件。在此不利的是不仅在由支承带本身通过冲压形成的接片元件的几何尺寸确定方面的限制性,而且还有在选择支承带材料方面的限制性,该支承带材料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弹性特性以及良好的导电性和电接触性。因此,后来提出将支承带和接片元件作为分离的部分来提供(双部件接触元件), 使得支承带可以针对弹性功能而被优化,而固定在支承带上的接片元件在电特性方面被优化。同时,可以通过在接片元件设计方面増大的自由度而跨接更大的接触间距。这种接触元件或者接触片例如由US-A-4, 456,325以及由EP-A2-0254770或者由EP-A1-1119077中予以公开。在最后提及的出版物(EP-Aト1119077)中,使用V形弯曲的接触弧作为接片元件, 这些接触弧在自由的腿端部配备有夹持脚并且固定在支承带上。夹持脚使得在背面分别通过接触点与其中ー个接触面电接触。对置的另ー接触面由接触弧的尖端接触另ー接触点。在插接方向位于前面的接触弧的腿用于在插接连接插入时让接触弧柔和滑动地在朝向支承带的方向上可弹回压縮。在插接方向上位于后面的接触弧的腿没有类似功能。然而, 该腿对于紧凑性不利地増大了接触元件的宽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实现ー种接触片形式的接触元件,该接触片具有双部件接触元件的优点并且同时可以被更紧凑地构建,或者在更小的外部尺寸情况下传输更大电流。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I的特征的整体来解決。对于本发明而言重要的是,建立电接触的各接片元件关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走向的中间平面不对称地构建。由此可能的是,在更小的宽度情况下显著提高每个长度単元的接触点的数目。
本发明的一个扩展方案的特征在于,接片元件分别具有两个横向干支承带纵向方向的彼此间隔的夹持脚,借助这些夹持脚将接片元件固定在支承带上,并且接片元件借助这些夹持脚将两个对置的面中的一个面电接触,并且特征在于接片元件分别具有与夹持脚相连的、三角形的接触翼,该接触翼的翼尖端设置在中间平面的ー侧并且电接触两个对置的面中的另一面。特别地,用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的支承带分别具有两个用作扭转弹簧的弹性臂,这些弾性臂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接片相对于相反方向横向地离开,相应的接片元件以其夹持脚固定在这些弹性臂的自由端上,其中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交叠地设置。优选的是,接触翼基本上具有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其中夹持脚设置在ー个直角边的端部,并且翼尖端通过另外的直角边以及斜边来形成。另ー扩展方案的特征在于,接片元件在夹持脚的区域中分别与接触连接板以夹持方式围绕支承带或弹性臂。除了接片元件在支承带或者弹性臂上的夹持固定之外,还可以在支承带或者弹性臂与夹持脚之间设置形状配合的连接,其中为了产生形状配合而在支承带或者弾性臂中设置孔,夹持脚通过相应的冲压而配合到这些孔中。为了容易装配,可以在弹性臂的自由端部上一体式形成从侧面伸出夹持脚的引导连接板。优选的是,在单个的弹性臂的自由端上一体式形成引导连接板,该引导连接板优选仅仅一侧地从侧面伸出夹持脚。本发明的另ー扩展方案的特征在于,接触元件仅仅具有一串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并且关联的支承带相应地仅仅包括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在支承带的中央走向的接片,该接片带有两个在相反方向上横向离开的、用作扭转弹簧的弹性臂。当接触元件具有平行的两串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时,当关联的支承带相应地包括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平行延伸的两个接片,该接片分别带有两个在相反方向上横向离开的、用作扭转弹簧的弹性臂时,以及当从两个接片向内伸出的弹性臂成对地在端部通过中间连接部彼此相连时,可以实现提高接触点的密度。特别有利的是,在此将中间连接部设计为使得在插接方向上分別在后面的接片元件在插接过程中预先可弹回压缩,并且在完全插入的状态中独立地建立两个对置的面之间的电接触。特别地,平行的两串接片元件关于在串之间的中间平面镜像地构建和布置。特别有利的是,接片元件分别具有两个横向于支承带纵向方向彼此间隔的夹持脚,接片元件借助这些夹持脚固定在支承带上,并且借助它们电接触两个对置的面中的一个面,并且当接片元件分别具有与夹持脚相连的、三角形的接触翼时,接触翼的翼尖端设置在两侧以及紧邻在串之间的中间平面附近,并且电接触两个对置的面的另一面。接触元件在包括插头和插座的插接连接中的应用的特征在于,接触元件设置在插头的外侧上的或者在插座的内侧上的凹口中,使得翼尖端在插接方向上设置在后面。当接触元件具有横向向外伸出的引导连接板时,有利的是,该接触元件借助引导连接板在凹ロ的侧面的侧凹(Hinterschneidung)中引导。
接触元件的另ー优选的应用的特征在于,接触元件具有横向向外伸出的引导连接板。在此,引导连接板优选ー侧伸出接片元件。接触元件借助引导连接板在凹ロ的单个的侧向侧凹中引导。在此,引导连接板设置为一串,其中引导连接板的串插入到侧凹中。


下面将借助实施例结合附图进ー步阐述本发明。其中图I在不同的部分图1(a)至1(g)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仅仅具有一串不对称的接片元件的接触元件的不同细节和视图;图2在不同的部分图2(a)至2 (C)中示出了带有或者没有侧面的引导连接板的、 根据图I的接触元件的结构;图3示出了根据图2的接触元件与现有技术中的接触元件的比较;图4在不同的部分图4(a)至4(g)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具有两串平行的不对称的接片元件的接触元件的不同细节和视图;图5在不同的部分图5(a)至5 (C)中示出了带有或者没有侧面的引导连接板的、 根据图4的接触元件的结构;图6示出了根据图4的接触元件与现有技术中的接触元件的比较;图7在多个部分图7(a)至7 (C)中示出了在配备有根据图4的接触元件的插接连接中的插接过程,其中接触元件设置在插头上;图8在多个部分图8(a)至8(c)中示出了在配备有根据图4的接触元件的插接连接中的插接过程,其中接触元件设置在插座上;图9在两个部分图9 (a)、9(b)中示出了在配备有根据图I的接触元件的插接连接中的插接过程,其中接触元件设置在插头(9a)或插座(9b)上;图10示出了在根据图7的插接连接中的可容忍的角度偏差(a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仅仅具有一串不对称的接片元件的接触元件的视图;图12在两个部分图12(a)至12(b)中示出了要装入到插头中的或者已装入到插头中的接触元件的不同细节和视图;并且图13在两个部分图13(a)至13(b)中示出了要装入到插座中的或者已装入到插座中的接触元件的不同细节和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I中在不同的部分图1(a)至1(g)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仅仅具有一串不对称的接片元件的接触元件的不同细节和视图。接触元件10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弹性的支承带11以及多个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在支承带11上垂直干支承带平面地可弹回压缩地固定的接片元件17 (图1(g)),其中该支承带由合适的金属片构成,接片元件17用于建立两个对置的面(图9中的26、27或者46、47)之间的电接触。由良好导电的材料(例如Cu)构成的并且优选表面被改良(例如镀银)的接片元件17关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走向的中间平面Ml (图1(b))不对称地构建。这些接片元件分别具有两个横向于支承带纵向方向彼此间隔的夹持脚18、19,这些接片元件借助这些夹持脚固定在支承带11上,并且借助这些夹持脚电接触两个对置的面26、27或46、47(图 9)中的ー个面。接片元件17分别具有与夹持脚18、19相连的、三角形的接触翼20,其翼尖端21 设置在中间平面Ml的ー侧(图1(b))并且电接触两个对置的面26、27或46、47的另一面。 通过接触翼20的三角形状,得到接片元件17的所希望的不对称性。从翼尖端21向夹持脚 18延伸的斜面22使得当根据图9的接触元件插入到插接连接26、27或46、47中时接片元件17柔和的可弹回压縮。接片元件的弾性特性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用于接片元件17的支承带11分别具有两个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接片12向相反方向横向离开的、用作扭转弹簧的弹性臂13、14,相应的接片元件17以其夹持脚18、19固定在弹性臂的自由端上。在松弛状态中容易旋转的弹性臂13、14(在图1(g)中的高度hi)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紧密地相继设置, 使得接片元件17紧密交叠并且于是在接触元件的每个长度単位上得到高的接触密度和电流密度。接触元件10可以根据图1(g)补偿在两个要接触的面之间的最大高度h2 ;当接片元件17鱗片状地相叠时,实现了最小高度h3。为了构建接触元件10,将各个接片元件17(图I (b))固定在准备好的支承带11上 (图I (a)),其方式是弹性臂13、14在夹持脚18、19的区域中通过接触连接片23的弯曲(图 1(f))来夹住。通过夹持,建立了在支承带11和接片元件17之间的カ配合的连接。除了接片元件17在支承带11或者弹性臂13、14上的夹持固定之外,在支承带11或者弹性臂13、 14和夹持脚18、19之间可以设置形状配合的连接。这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在支承带11或者弹性臂13、14中在相应的部位设置孔16,夹持脚18、19通过接触连接片23的相应的冲压而配合到这些孔中。该冲压在附图中并未示出。其他类型的形状配合同样是可能的。为了将接触元件10可靠地保持在安装位置(图2(b);图9)上,可以在弹性臂13、 14的自由端部上一体式形成侧向伸出夹持脚18、19的引导连接板15(图I (a)、(d)、(e))。 当接触元件10设置在插接连接的插头27的外侧上的或者在插接连接的插座46的内侧上的凹ロ 28中时,接触元件借助引导连接板15引导到凹ロ 28上的侧向侧凹29中(图2、9)。 然而根据图3,也可能的是接触元件10’没有侧向的引导连接板,接触元件根据图2(a)在小的插座结构情况下插入到没有侧凹的简单的凹ロ 28中。替代图I至3和9的不对称的单接片变形方案,在本发明的范围中也可以设计根据图4至8和10的対称的双接片变形方案。由此,接触点的数目加倍。在这种情况下,接触元件30的支承带31 (图4(a))实际上由根据图I (a)的两个平行走向的支承带11构成, 其具有接片32、32’和从接片伸出的弹性臂34、34’或35、35’,其中从两个接片32、32’向内伸出的弹性臂34’、35’成对地在端部通过在中间平面M3上的中间连接部33彼此相连。在接触元件30中设置有平行的两串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 36、37,它们分别具有两个横向于支承带纵向方向彼此间隔的夹持脚38、39或42、43(图 4(b)),它们借助这些夹持脚固定在支承带31上,并且借助这些夹持脚在两个接触点上电接触两个对置的面之一。平行的两串的接片元件36、37关于在串之间的中间平面M3镜像地构建和设置。
接片元件36、37分别具有与夹持脚38、39或42、43相连的、三角形的接触翼20,其翼尖端40、44设置在两侧并且紧邻串之间的中间平面M3的附近设置,并且两个对置的面的另一面分别与接触点电接触。优选的是,接触翼20基本上具有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其中夹持脚38、39或42、43设置在三角形的ー个直角边的端部上,并且翼尖端40或44通过三角形的另一直角边和斜边来形成。两个相邻的接片元件38、39的接触翼20彼此镜像地设置, 其中中间平面M3用作镜像平面。如在图1(f)和1(e)以及图4(f)和4(e)中看出的那样,接片元件17或36、37沿着斜面22或41、45和翼尖端21或40、44具有倒圆部25。该倒圆部使得在插接过程中的可弹回压缩情况下(图7-9)接片元件17或36、37的摆动变得容易。此外,插接过程通过在插接连接的接触件上的倒圆部48或49而变得容易,其中该接触件在插入时以边缘在前面的接片元件的斜面上滑动。在图7和8中可以看出在图4的接触元件30中通过整个支承带31协作的接片元件36、37的特殊性,其中图7和8示出了在与接触元件31的插接连接时的插入过程通过在中间平面M3中的用作扭转弹簧的、朝向内部的弹性臂34’和35’的机械连接(中间连接部33),提供了两个弹簧的耦合。首先,在插入时,接触元件31的前面的接片元件可弹回压缩地朝向支承带摆动(图7(a)-> 7(b)或者图8(a)-> 8(b))。通过中间连接部33,该摆动运动至少部分地传递到各位于后部的、相邻的接片元件,该接片元件同样可弹回压缩。通过这种方式,相对于接触元件运动的接触件(图7中的26 ;图8中的47)可以无问题地滑过后部的接片元件的翼尖端。从图10中清楚看到不对称的接片元件的移位到中间的翼尖端的另ー优点在插入时,可以容忍在接触件之间较大的角度偏差(角a)。在图3中示出了接触元件10或10’与本申请人的已知的、类型为LA-CU的接触元件STl的比较,(在大约相同的宽度情况下)借助根据本申请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每个长度単位明显更多的接触点,并且由此可以实现更大的电流密度。在图6中示出了接触元件30或30’与本申请人的已知的、类型为LA-CU的接触元件STl以及与EP-A1-1119077公开的接触元件ST2的比较,(在与ST2相比宽度减小的情况下)借助根据本申请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每个长度単位明显更多的接触点,并且由此可以实现更大的电流密度。相对于ST1,宽度略为更小,并且每个长度単位的接触点数目明显増大。总之,可以有如下结论用于电接触两个导电金属表面的新接触元件的特征在于,两个由两种不同的原料制造的部件分别负责机械特性和电特性。接触元件的特殊几何结构使得在小的空间上电特性以及容差裕量(Toleranzaufnahme)相对于已有的接触元件都被明显改进。在此,接触元件有两个变形方案O不对称的单接片变形方案的特征在干,至对应件的上接触点并不在支承带的带宽的中央,由此在小的空间上实现了更大的工作范围。O対称的双接片变形方案的特征在于,具有相同的几何结构的两个不対称的接片元件如在单接片变形方案中那样彼此倾斜并排地施加到弹性的带上,使得至对应件的两个上接触点位干支承带的带宽的中央,并且两个接片元件分别弹出并且同时由于通过中间连接部来耦合而具有足够强的影响,以便保证从侧面(插接)的均匀的可弹回压縮。新接触元件的特征在于以下典型特性和优点。O通过划分为弹性的支承带和导电的接片元件而得到优化的机械特性和电特性。O通过接片元件或者接触弧的精密的、可堆叠的几何结构而得到小的格栅。O适当地更大的工作范围,用于补偿大的容差和角度偏差。O在双接片变形方案中,两个向彼此倾斜的接片元件允许比在单接片变形方案的两个元件情况下更大的角度偏差。O在工作范围和宽度之间的优化的关系。O在每个单接片元件上的三点接触(两个接触点在下部,ー个接触点在上部)。O由于中央的枢轴关节(Drehgelenk)而得到小的宽度。O特别是在双接片变形方案中极大提高的电流密度。O更好的安装可能性。O可安装到插座和插头中。O在接片元件或者接触弧的ー侧(而不是在中央)设置至对应件的上接触点在较小宽度的情况下増大了工作范围。由此在不改变接触接片的斜率的情况下优化了在工作范围和宽度之间的关系。O接片元件或者接触弧的几何结构允许它们被堆叠。由此更小的格栅是可能的。O在双接片变形方案中,在带宽的中央的两个接触点允许优化的角度容差裕量。O在双接片变形方案中,两个枢轴关节的中间连接部负责使第二接片元件在可弹回压缩过程中被第一接片元件从第一侧(插接)预先可弹回压縮。由此保证了均匀的、平滑的插接过程。O同时,在双接片变形方案中,两个接片元件足够独立,以便保证两个上部的接触点。由此极大地提高了接触密度以及由此提高了电流密度。图11中示出了接触元件的第三实施形式,上面提及的优点也适用于该接触元件。 相同的部分设置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已经提及的实施例的特征或者部分特征可以与下面的实施例任意组合成另外的变形方案。在图11中示出的接触元件100的第三实施例基本上包括支承带111和多个从支承带伸出的接片元件117。支承带111和接片元件117基本上类似于上面已经示出的实施例地构建。接触元件100相应地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弹性的支承带111和多个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在支承带上垂直干支承带平面可弹回压缩地固定的接片元件 117,用于建立在两个对置的面之间的电接触。优选的是,在单个的弹性臂113的自由端上一体式形成有引导连接板115,该引导连接板115从接片元件117的夹持脚118优选ー侧地侧向伸出。ー侧一体式形成的引导连接板115可以与所描述的特征一同表示与其他所提及的特征(特别是接片元件的不对称构建)独立的发明。可替选地,也可以说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引导连接板115的长度与前述的实施例的引导连接板的长度不同。引导连接板115如上面所阐述的那样一体式形成在弹性臂的自由端上。从支承带111的第一侧伸出的引导连接板115在此构建得比从支承带111的第ニ侧伸出的引导连接板更长。第一侧例如是在支承带111的中轴线M的右边的侧,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于是第二侧是在中轴线M的左边的侧。优选的是,接片元件117设置在支承带111上,使得斜面122朝向较长的引导连接板115,并且翼尖端121朝向较短的引导连接板。换而言之,也即较长的引导连接板115在斜面122的侧上基本上垂直于中轴线M地突出超出接片元件117的宽度B。换而言之,也可以说的是,一体式形成在弹性臂113的自由端上的引导连接板115侧向伸出夹持脚118地延伸。可替选地,接片元件117也可以相反地设置,使得较长的引导连接板115在翼尖端 121的侧上突出。较短的引导连接板关于其长度方面优选构建为使得该引导连接板并不突出超出接片元件117的宽度B。可替选地,也可以省去设置较短的引导连接板,或者较短的引导连接板115可以具有如下长度其使得该长度延伸超出接片元件117的宽度B。在后ー种情况中,引导连接板相应地在两侧延伸。在一般的形式中可以说的是,较长的引导连接板115在接触元件的至少ー侧突出超出接片元件117的宽度B。由此,将接触元件100的最大宽度増大了较长的引导连接板 115的突出长度し接触元件的最大宽度相应地由接片元件117的宽度B和引导元件115 的突出长度L组成。在图12a和12b中示出了圆柱形的插头127和插座126。在此,圆柱形的插头127 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L形槽,用于容纳在本申请中所提及的接触元件,其中该槽包括具有单个的侧凹129的凹ロ 128。可替选地,例如由现有技术所公开的其他接触元件同样可以插入到根据本发明的凹ロ 128中。也就是说,在一般的措辞中,接触元件100具有横向向外突出的引导连接板115, 其中引导连接板115特别是ー侧地突出于接片元件117,并且其中接触元件100借助引导连接板115在凹ロ 128中的单个的侧面侧凹129中引导。接触元件100在此在凹ロ 128中, 其中引导连接板115伸入到侧凹129中。在图12a和12b中部分剖切地示出了其中设置有凹ロ 128的区域,其中该剖切居中地通过圆柱形插头127走向。凹ロ 128从圆柱形插头127的表面1271延伸到插头中。凹 ロ 128由第一侧壁1280、第二侧壁1281和支持面1282形成边界。凹ロ 128具有矩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具有深度TE和宽度BE。深度TE选择为使得接片元件117的部分突出于插头127的表面1271。此外,凹ロ 128仅仅具有一个侧凹129,该侧凹延伸到侧壁1280、1281之一中。侧凹129由此ー侧地设置在凹ロ 128上。在该实施例中,侧凹129延伸到第二侧壁1281中。 侧凹在此设置为使得其在支持面1282的方向上延伸到相应的侧壁1280、1281中,其中侧凹 129有利地基本上与支持面1282平齐。侧凹129从侧壁来看具有深度T。优选的是,深度 T大致对应于引导连接板115的突出的部分的长度し由于侧凹129的设置,得到的槽也可以称为L形。在图12a中示出了接触元件(在此为接触元件100)如何引入根据本发明的L槽或者带有侧凹129的凹ロ 128中。在此,接触元件100倾斜地插入凹ロ 128中,使得突出的引导连接板115的一部分可以伸入到侧凹129中。随后,接触元件100朝着侧凹129的方向推移,直到接触元件的一部分靠置在第二侧壁1281上。在另ー步骤中,接触元件100于是可以在支持面1282的方向上被挤压。一旦接触元件100位于凹ロ 128中以及位于侧凹 129中,则该接触元件完成安装。该状态在图12b中示出。同样在图12b中示出插头127可以如何被推入到插座126中。如果在接触元件 100和带有侧凹129的凹ロ 128之间存在余隙,则接触元件100朝着第一侧面1280的方向推移,该第一侧面在这种情况下用作止挡。凹ロ 128的宽度BE相应地设计为使得该宽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宽于接触元件100的最大宽度B。由此保证了接触元件100并不会从凹ロ 的可靠容纳中松脱。关于图12b也可以看出的是,侧凹可以替选地设置在第一侧壁1280中。如果接触元件要安装在相同的方向上、即使得翼尖端21在插接方向上设置在后部,则引导连接板 115于是必须延伸超出接片元件117或者夹持脚119的另ー侧。所描述的带有侧凹129的凹ロ 128的第一优点是如下事实接触元件100可以通过其固有应カ以及通过引导连接板115被机械地保持在凹口中。根据本发明的带有侧凹129或者L形槽的凹ロ 128是特别有利的,因为无须设置引入段(通过其可以将接触元件引入到槽中)。由此,制造用于容纳接触元件100的槽可以明显更简单,并且由此更快和成本更低廉地实施。此外,接触元件100的引入比在其他槽的情况下更简单。此外,也可以省去固定元件,例如固定环。替代上面描述的实施形式(其中示出了在圆柱形插头上带有侧凹129的凹ロ 128),根据本发明的带有侧凹129的凹ロ 128也可以使用在其他元件中。图13a和13b示出了带有侧凹129的凹ロ 128在插座126中的布置。相同的部分设置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凹ロ 128在此伸入地设置在插座的表面1261中。在此,L形的槽也可以特别简单地和成本低廉地制造。此外,在其他的实施形式中可能的是,L形的槽、即带有侧129的凹ロ 128并不仅仅可以设置在圆柱形的表面中,而是也可以设置在平坦的表面中。在另ー实施例中例如可能的是,在图5和6中示出的接触元件、特别是两串的接触元件30、30’匹配为使得它们同样仅仅具有单个的引导连接板,该引导连接板ー侧地突出于夹持脚或者突出于接片元件。附图标号表
10, ioMoo接触元件(接:
11,31,111支承带
12,112接片
13,14,13,114弹性臂
15,115引导连接板
16孔
17,117接片元件
18,19,118,119夹持脚
20,120接触翼
21,40,44,121翼尖端
22,41,45,122斜面0106]23,123接触连接板0107]24弯曲部0108]25倒圆部0109]26,126插座0110]1261插座的表面0111]27,127插头0112]1271插头的表面0113]28,128凹ロ0114]1280第一侧壁0115]1281第二侧壁0116]1282支持面0117]29,129侧凹0118]30,30,接触元件(接触片)0119]32,32,接片0120]33中间连接部0121]34,34,弹性臂0122]35,35,弹性臂0123]36,37接片元件0124]38,39夹持脚0125]42,43夹持脚0126]46插座0127]47插头0128]48,49倒圆部0129]a角0130]hl,. . .,h3 高度0131]Ml, M2, M3中间平面(接片元件)0132]STl,ST2现有技木。
权利要求
1.ー种接触元件(10,10’ ;30,30’ ;100),其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弹性的支承带 (11,31,111)和多个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在支承带(11,31,111)上垂直于支承带平面可弹回压缩地固定的接片元件(17 ;36,37,117),所述接片元件用于建立在两个对置的面(26,27 ;46,47,1261,1271)之间的电接触,其特征在于,接片元件(17 ;36,37, 117)关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走向的中间平面(M1,M2)不对称地构建,其中所述接片元件包括与支承带相连的、具有三角形形状的接触翼。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基本上为直角三角形并且所述三角形通过两个直角边与支承带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接片元件(17;36,37,117)分别具有两个横向于支承带纵向方向彼此间隔的夹持脚(18,19 ;38,39 ;42,43,118,119),接片元件借助这些夹持脚固定在支承带(11,31,111)上,并且接片元件借助这些夹持脚与两个对置的面(26,27 ;46,47,1261,1271)中的一个面电接触,并且特征在于接片元件(17 ;36, 37,117)分别具有与夹持脚(18,19 ;38,39 ;42,43,118,119)相连的、三角形的接触翼(20, 120),该接触翼的翼尖端(21 ;40,44,121)设置在中间平面(M1,M2)的一侧并且与两个对置的面(26,27 ;46,47,1261,1271)中的另一面电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用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17 ;36,37,117)的支承带(11,31,111)分别具有两个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接片(12 ;32,32’,112)横向于相反方向离开的、用作扭转弹簧的弹性臂(13,14 ;34, 34’,35,35’,113,114),相应的接片元件(17 ;36,37,117)以其夹持脚(18,19 ;38,39 ;42, 43,118,119)固定在这些弹性臂的自由端上,其中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17 ;36,37,117)交叠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接片元件(17;36, 37,117)在夹持脚(18,19 ;38,39 ;42,43,118,119)的区域中分别与接触连接板(23,123) 以夹持方式围绕支承带(11,31,111)或弹性臂(13,14 ;34,34’,35,35’,113,1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除了将接片元件(17;36,37,117)夹持固定在支承带(11,31,111)或者弹性臂(13,14 ;34,34’,35,35’,113,114)上之外,还在支承带(11,31,111)或者弹性臂(13,14 ;34,34’,35,35’,113,114)与夹持脚(18,19 ;38, 39 ;42,43,118,119)之间设置形状配合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支承带(11,31,111)或者弹性臂 (13,14 ;34,34’,35,35’,113,114)中设置孔(16)以产生形状配合,夹持脚(18,19 ;38,39 ; 42,43,118,119)通过相应的冲压而配合到所述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弹性臂(13,14;34,35)的自由端部上一体式形成从侧面伸出夹持脚(18,19 ;39 ;43)的引导连接板(15)。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弹性臂(13,14;34,35,113,114) 的自由端上一体式形成引导连接板(15,115),该引导连接板从侧面伸出夹持脚(18,19 ; 38,39 ;42,43 ;118,11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连接板仅ー侧从侧面伸出夹持脚(18,19 ;38,39 ;42,43 ;118,119)。
11.根据权利要求I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接触元件(10,100)仅仅具有一串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17,117),并且关联的支承带(11,111)相应地仅仅包括一个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在支承带(11,111)的中央走向的接片(12,112),该接片带有两个在相反方向上横向离开的、用作扭转弹簧的弹性臂 (13,14,113,114)。
12.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接触元件(30)具有平行的两串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接片元件(36,37),关联的支承带(31)相应地包括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平行延伸的两个接片(32,32’),所述接片分别带有两个在相反方向上从接片横向离开的、用作扭转弹簧的弹性臂(34,34’ ;35,35’),以及从两个接片(32, 32’ )向内伸出的弹性臂(34’,35’ )成对地在端部通过中间连接部(33)彼此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将中间连接部(33)设计为使得在插接方向上分別在后面的接片元件(36)在插接过程中预先可弹回压缩,并且在完全插入的状态中独立地建立两个对置的面(26,27 ;46,47)之间的电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平行的两串接片元件(36,37)关于在串之间的中间平面(M3)镜像地构建和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特征在于,接片元件(36,37)分别具有两个横向于支承带纵向方向彼此间隔的夹持脚(38,39 ;42,43),接片元件借助这些夹持脚固定在支承带(31)上,并且借助这些夹持脚电接触两个对置的面(26,27 ;46,47)中的ー个面,并且接片元件(36,37)分别具有与夹持脚(38,39 ;42,43)相连的、三角形的接触翼(20),接触翼的翼尖端(40,44)设置在两侧以及紧邻在串之间的中间平面(M3)的附近,并且电接触两个对置的面(26,27 ;46,47)的另一面。
16.根据权利要求I和11所述的接触元件在包括插头(27,47,127)和插座(26,46, 126)的插接连接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接触元件(10,10’,100)设置在插座(46,126)的内侧上的或者在插头(27,127)的外侧上的凹ロ(28,128)中,使得翼尖端(21,121)在插接方向上设直在后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元件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接触元件(30,30,,100)设置在插头(27,127)的外侧上的凹ロ(28,128)中或者设置在插座(46, 126)的内侧上的凹ロ(28,128)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接触元件(10,30,100)具有横向地向外伸出的引导连接板(15,115),并且借助引导连接板(15,115)在凹ロ(28,128)的侧向的侧凹(29,129)中引导。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接触元件(10,30,30’,100)具有横向地向外伸出的引导连接板(15,115),其中引导连接板(15,115)伸出接片元件(17 ;36, 37 ;117),并且其中接触元件(10,30,100)借助引导连接板(15,115)在凹ロ(28,128)的单个的侧向的侧凹(129)中引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应用,其中引导连接板(15,115)在一侧伸出接片元件 (17 ;36,37 ;117)。
全文摘要
一种接触元件(10)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弹性的支承带(11)和多个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相继设置的、在支承带(11)上垂直于支承带平面可弹回压缩地固定的接片元件(17),所述接片元件用于建立在两个对置的面之间的电接触。通过接片元件(17)关于在支承带纵向方向上走向的中间平面(M1)不对称地构建,其中所述接片元件包括与支承带相连的、具有三角形形状的接触翼,实现了更为紧凑的结构。
文档编号H01R13/15GK102610947SQ20121005740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31日
发明者汤姆·莱德曼, 罗格·莫尔, 雷托·施特里 申请人:马尔遆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