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334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采用于如下电力线束,该电力线束用于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环保车(eco car ),尤其是在输送大容量的电力时使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实现了显著进步的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中,连接如马达与逆变器之间或逆变器与电池之间之类的设备之间的、在输送大容量的电力时使用的电力线束,在其一端侧例如具备分割成两部分的结构的连接器,所述两部分是具备阳端子和容纳该阳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阳侧连接器部;以及具备与上述阳端子连接的阴端子和容纳该阴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阴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连接器中,在嵌合了两个连接器部时,阳侧连接器部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前端部被收存在阴侧连接器部的第二终端壳体内。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连接器的阳阴(阳侧、阴侧)表示终端壳体的嵌合状态。近年来,这种环保车以提高节能性能为目的,全部部件实现轻量化,但实现轻量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实现小型化这样的目的相冲突。因此,作为公知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连接从车辆驱动用马达引出的多相的导电性部件的接合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逆变器引出的多相的电力线电缆的接合端子的车辆用电连接结构中,导电性部件的各相的接合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线电缆的各相的接合端子重合,并且在与接合端子的重合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配置绝缘部件,这些重合的各相的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利用设置在贯通这些部件的位置上的单个螺栓在重合方向上连接并固定。S卩,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多个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成为层叠结构的连接结构,通过在重合方向(也称为层叠方向)紧固单个螺栓,来一并地夹入多点作为接合端子的重合面的接合端子彼此的接点,从而在接点固定并电连接接合端子彼此,这种结构与如专利文献I那样的技术相比,在容易实现小型化这一点上是有效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点。(I)由于保持各绝缘部件的一端侧的保持用夹具为另一部件,因此存在部件件数多的问题。(2)由于保持各绝缘部件的一端侧的保持用夹具为另一部件,其结果存在如下问题,保持用夹具与绝缘部件的结合部分变大,随之,连接结构整体变得大型化。[0015]于是,本发明人考虑到当将专利文献2那样的层叠结构型的连接结构应用于连接器时,需要更进一步的小型化,并反复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想出了在接合端子的前端侧的一面分别固定绝缘部件,省略保持用夹具的方案。但是,该方案也存在如下问题。例如存在如下问题,在接合端子固定于电缆上的情况下,若过大的力(例如,拉拽电缆的力、将电缆向连接器侧推入的力)施加在电缆上,则接合端子移动,随之产生绝缘部件的位置偏离。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未固定电缆的母线类型的接合端子(若用专利文献I进行说明,就是符号4的阳端子之类的端子)。例如,在使连接器落下等情况下,有时过大的力施加在从连接器突出的母线类型的接合端子的前端,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上述的同样的问题。另外,就绝缘部件的位置偏离而言,存在绝缘部件彼此的相对的位置偏离和相对于容纳绝缘部件的终端壳体的位置偏离,需要减小这两种位置偏离。在将绝缘部件设置在上述阳侧连接器部的情况下,能够使绝缘部件支撑在其周围·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内壁上,能够容易抑制相对于容纳绝缘部件的终端壳体的位置偏离。然而,在将绝缘部件设置在阴侧连接器部的情况下,由于在绝缘部件与第二终端壳体之间插入阳侧连接器部的第一终端壳体,因此无法使绝缘部件支撑在其周围的第二终端壳体的内壁上,不容易抑制相对于容纳绝缘部件的终端壳体的位置偏离。例如,在将阳侧连接器部连接在马达上,并将阴侧连接器部连接在逆变器侧,通过嵌合两连接器部而连接马达与逆变器那样的情况下,即,虽然即便手指等异物与阳侧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也没问题,但是成为电压施加在阴侧连接器部的状态,从而需要进行处理以免手指等异物与阴侧连接器部的端子接触那样的情况下,希望构成为将绝缘部件设置在阴侧的连接器部而不是阳侧的连接器部,并利用绝缘部件抑制手指等异物与端子接触。另外,虽然也想到在阴侧连接器部另行设置接触防止机构的方法,但是由于部件件数增加而并不
理相而且,在层叠结构型的连接器中,在端子的层叠方向上壳体的开口变大,因此当将阳侧的第一终端壳体插入到阴侧的第二终端壳体内时,存在倾斜地插入第一终端壳体,第一终端壳体与第二终端壳体内的阴端子碰撞而损伤阴端子的危险。尤其是在连接器的嵌合操作在狭窄的地方进行那样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这种阴端子损伤的问题,希望采取对策。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的层叠结构型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在将绝缘部件设置在阴侧的连接器部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绝缘部件的位置偏离,并且能够防止阴侧的连接器内的端子的损伤。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首创的,其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部件,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成为下述层叠结构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前端部收存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内,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以一一成对的方式面对而构成多个接点,并且上述多个接点被上述绝缘部件夹住,上述连接器具备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通过推压,使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地固定并电连接;以及树脂成型体,该树脂成型体设置在比上述多个绝缘部件更靠嵌合方向后方的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内,并保持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分别连接上述多个绝缘部件,限制各绝缘部件彼此在嵌合方向上的移动、和在与上述层叠结构的层叠方向及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从而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在上述树脂成型体上,以在层叠方向上夹入上述绝缘部件组装体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对限制突起,从而在上述第一接合端子插入到上述第二接合端子与上述绝缘部件之间的间隙内时,限制上述绝缘部件组装体要在上述层叠方向上扩展的移动,并且,在上述绝缘部件组装体上设置有端子保护部件,该端子保护部件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边缘部干涉,从而防止上述第一终端壳体被插入到插入上述第一接合端子的上述间隙内。上述端子保护部件也可以设置成向插入上述第一接合端子的上述间隙的两侧突出。上述绝缘部件也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的多个第一绝缘部件;以及配置成在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成为层叠状态时、与位于最外侧的上述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相对的第二绝缘部件,形成有连接片,该连接片从上述第一绝缘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隔着设置该第一绝缘部件的上述第二 接合端子而相对的上述第一绝缘部件或上述第二绝缘部件延伸,在相对的上述第一绝缘部件或上述第二绝缘部件的两侧面,形成有在层叠方向上可自由滑移地收存上述连接片的连接槽,上述端子保护部件设置成从上述连接片向嵌合方向前方突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小型的层叠结构型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在将绝缘部件设置在阴侧的连接器部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绝缘部件的位置偏离,并且能够防止阴侧的连接器内的端子的损伤。

图I (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I (b)是其剖视图。图2是图I (a)和图I (b)的连接器中的第一连接器部的剖视图。图3 (a)、图3 (b)是图I (a)和图I (b)的连接器中的母线端子的立体图。图4 (a)和图4 (b)是表示图I (a)和图I (b)的连接器中的第二连接器部的图,图4 (a)是剖视图,图4 (b)是从倾斜方向观察图4 (a)的剖视图的图。图5 (a)是图4 (a)和图4 (b)的第二连接器部的主视图,图5 (b)是立体图(局部用剖切面表示)。图6 (a)和图6 (b)是表示图I (a)和图I (b)的连接器中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图,图6 (a)是侧视图,图6 (b)是俯视图。图7 (a)和图7 (b)是表示图I (a)和图I (b)的连接器中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图,图7 (a)是侧视图,图7 (b)是俯视图。图8是图4 Ca)的A-A线剖视图。图9是说明在图I (a)和图I (b)的连接器中能够防止在嵌合时第一终端壳体被插入到第二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之间的间隙内的情况的图。[0038]图10是图I (a)和图I (b)的连接器中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图11 (a) 图11 Cd)是说明图10的连接部件的转动动作的图。图12 (a)是图4 (a)和图4 (b)的第二连接器部的气密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12 (b)是密封件的立体图,图12 (c)是尾板(tail plate)的立体图。图13 (a)和图13 (b)是说明图4 (a)和图4 (b)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组装步骤的图,图13 (a)是将树脂成型体固定在第二终端壳体上,并在树脂成型体的收存部收存了密封件时的立体图,图13 (b)是用剖面表示图13 Ca)的立体图的一部分的图。图14是说明图4 (a)和图4 (b)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组装步骤的图,是在树脂成型体上安装了尾板时的立体图。图15 (a)和图15 (b)是说明图4 (a)和图4 (b)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组装步骤的图,图15 (a)是在第二终端壳体上安装了筒状屏蔽体时的立体图,图15 (b)是用剖面表示 图15 Ca)的立体图的一部分的图。符号说明I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4a 4c第一接合端子5第一终端壳体6a 6c第二接合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 8c第一绝缘部件8d第二绝缘部件8e第三绝缘部件9连接部件30树脂成型体30a收存部60a 60c设备侧接合端子71端子台75气密部76密封件(密封部件)77 尾板77a 板部77b卡定片77e卡定孔78卡定突起85限制突起88端子保护部件100绝缘部件组装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I (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I (b)是其剖视图。如图I (a)和图I (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由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构成,通过使这些连接器部2、3嵌合,一并地连接多个电源线。更具体地说,连接器I具备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第一连接器部2 ;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第二连接器部3 ;以及排列并容纳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并用于对第二接合端子6a 6c间进行绝缘的多个(四个)绝缘部件8a 8d,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则在其内部成为下述层叠结构多个 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一面以--成对(第一接合
端子4a与第二接合端子6a、第一接合端子4b与第二接合端子6b、第一接合端子4c与第二接合端子6c的各对)的方式面对而构成多个接点,并且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交替地配置,且各接点被绝缘部件8a 8d夹住。以下,在层叠结构中,将层叠第一接合端子4a 4c、第二接合端子6a 6c、绝缘部件8a 8d的方向(图I (b)中的上下方向)称为层叠方向,将使两个终端壳体5、7嵌合的方向(图I (b)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嵌合方向,将与层叠方向和嵌合方向两者都垂直的方向(图I (b)中的纸面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在该连接器I中,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时,第一终端壳体5的前端部(图I (b)中的右侧的部分)被插入到第二终端壳体内。即,在连接器I中,第一连接器部2作为阳连接器,第二连接器部3作为阴连接器。该连接器I例如用于连接车辆驱动用马达与驱动该马达的逆变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下结构,将第一连接器部2设置在马达上,并且将第二连接器部3设置在从逆变器延伸出的电缆66a 66c上,通过连接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来电连接马达与逆变器。下面,对连接器部2、3的各自结构进行详细叙述。[第一连接器部]首先,对第一连接器部2进行说明。如图I (a)和图I (b)、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部2具备第一终端壳体5,该第一终端壳体5在内部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排列并保持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从而排列并容纳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 ;以及连接部件9,该连接部件9通过推压相邻的绝缘部件8a,在各接点一并地固定并电连接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0如图I (a)和图I (b)、图2以及图3 Ca)和图3 (b)所示,第一接合端子4a 4c形成为具有与层叠方向垂直的面的板状的端子形状,在其基端侧分别一体地设置有与安装第一终端壳体5的设备(在此为马达)电连接的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以至少其前端部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别形成有在连接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马达内的电缆等的端子)时用于使螺栓通过的孔69。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形成为具有与层叠方向和嵌合方向两者都平行的面(即,与宽度方向垂直的面)的板状的端子形状。即,若从嵌合方向正面观察,则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中的板状的端子形状的面与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中的板状的端子形状的面成90°的角度。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以沿层叠方向排列的状态保持在设置于第一终端壳体5上的端子台71上。端子台71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在第一接合端子4a 4c和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之间,形成有改变板状的端子形状的面的朝向的平面变更部62。平面变更部62的至少一部分以横剖视形成为圆形,在该形成为圆形的平面变更部62的周围,设置有在与端子台71之间确保气密的端子用密封部件70。即,平面变更部62兼具改变板状的端子形状的面的朝向的平面变更功能、和在与端子台71之间确保气密的密封功能这两个功能。例如,为了在以横剖视为矩形(板状)的部分确保气密,作为端子用密封部件70,需要使用特殊的形状、材质的密封部件,或涂敷防水性树脂来确保气密,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形成在以横剖视形成为圆形的平面变更部62的周围设置端子用密封部件70的结构,作为端子用密封部件70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便宜的橡胶密封件等。另外,为了使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马达内的电缆等的端子)的连接变得容易,需要将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在层叠方向上的配置间距增大一定程度。另一方面,为了连接器I的小型化,希望尽量减小层叠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部分,即,尽量减小第一接合端子4a 4c在层叠方向上的配置间距。因此,在连接器I中,使多个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在层叠方向上的配置间距比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在层叠方向上的配置间距大,并在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与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之间形成有变换层叠方向的配置间距的间距变换部6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面变更部62与第一接合端子4a 4c之间形成间距变换部63。形成于配置在层叠方向中央的第一接合端子4b与设备侧接合端子60b之间的间距变换部63a,形成为将第一接合端子4b直接向基端侧以直线状延长的板状的形状。另一方面,形成于配置在层叠方向两端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设备侧接合端子60a、60c之间的间距变换部63b,与间距变换部63a同样地形成为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连续的板状的形状,但构成为在到达平面变更部62的中途向层叠方向的外侧折弯,利用该折弯来变换配置间距。即,在连接器I中形成有间距变换部63b,该间距变换部63b以从设备侧接合端子60a、60c侧到第一接合端子4a、4c侧逐渐靠近位于层叠方向中央的第一接合端子4b的方式折弯。上下两个间距变换部63b成为对称形状。这些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平面变更部62、间距变换部63、第一接合端子4a 4c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制成分体后利用焊接等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后者,一体地形成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和平面变更部62,并且一体地形成间距变换部63和第一接合端子4a 4c,将它们用接合部64接合成一体。以下,将一体地形成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平面变更部62、间距变换部63、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结构称为母线端子65。另外,在前者的情况下,即,在一体地形成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平面变更部62、间距变换部63、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情况下,不产生接合部64。作为母线端子65的制造方法,首先,将相当于平面变更部62的圆棒的两端压缩成型为互相正交的平面,将通过该压缩成型而形成的平面的一方作为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将另一方作为第一接合端子4a 4c来制造。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接合部64延长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长度。在此,由于假设了用于马达与逆变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因此对各母线端子65输送相位相差120°的不同的交流电。各母线端子65为了降低在连接器I中的输电损耗等目的,优选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另外,构成母线端子65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具有一定程度的挠性。各母线端子65以规定间隔隔开地排列保持在作为第一终端壳体5的一部分的树脂成型体(第一内壳体)10上。为了使各母线端子65互相绝缘而防止短路,树脂成型体10由绝缘性树脂(例如,PPS (聚苯硫醚)树脂、PPA (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 (聚酰胺)树脂、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系树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覆盖从母线端子65中的平面变更部62的间距变换部63侧的端部到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基端部的方式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树脂成型体10,通过 将各母线端子65嵌入到预先形成于树脂成型体10上的槽中,将各母线端子65固定在树脂成型体10上。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树脂成型体10成型时,在插入各母线端子65之后使树脂固化而保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在各母线端子65的接合部64上形成的台阶,使接合部64的台阶与树脂成型体10卡合,从而抑制各母线端子65在嵌合方向上的位置偏离。即,接合部64还兼有抑制各母线端子65相对于树脂成型体10在嵌合方向上的位置偏离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9具有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的环状的支撑部91 ;上部插通支撑部91的中空部,并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支撑部91上的转动部92 ;以及通过使转动部92转动,相对于转动部9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推压相邻的绝缘部件8a的推压部93。在转动部92的上表面(与第一绝缘部件8a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使扳手等工具嵌合的异形孔(在此为星形的孔)92a,连接部件9构成为如下结构,通过使转动部92转动,推压部93相对于转动部92在上下方向(层叠方向,图I (b)中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推压相邻的第一绝缘部件8a。连接部件9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在连接器I中,在第一连接器部2侧设置连接部件9,在第二连接器部3侧设置多个绝缘部件8a 8d,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使两连接器部2、3嵌合时与连接部件9相邻的绝缘部件8a在层叠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将该分割后的分割绝缘部件之中位于层叠方向外侧(图I (b)中上侧)的分割绝缘部件一体地设置在连接部件9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分割出与连接部件9相邻的绝缘部件8a的一部分,并一体地设置在连接部件9上。将一体地设置在连接部件9上的绝缘部件8a的一部分称为第三绝缘部件Se。下面,在本说明书中,为了简化说明,只将分割后的位于层叠方向内侧的分割绝缘部件(即,设置在第二连接器部3侧的分割绝缘部件)称为绝缘部件8a。S卩,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若嵌合两连接器部2、3,则第三绝缘部件Se和绝缘部件8a成为一体而构成一个绝缘部件,连接部件9的推压部93通过第三绝缘部件Se推压相邻的绝缘部件8a。在连接部件9的推压部93的下表面和其正下方的第三绝缘部件Se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对第三绝缘部件8e施加规定的推压力的弹性部件1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推压部93的下表面形成凹部93a,在该凹部93a中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上部。这是为了即使是弹性部件15的长度以一定程度较长的场合,也能缩短推压部93与第三绝缘部件Se之间的间隔,从而实现连接器I的小型化。弹性部件15由金属(例如,SUS等)制的弹簧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而定位。在弹性部件15的下部抵接的第三绝缘部件Se的上表面,形成有覆盖(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下部的凹部16,在凹部16的底部(即,弹性部件15的下部抵接的底座的部分)设置有金属(例如,SUS等)制的支承部件17,该支承部件17支承弹性部件15,从而防止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第三绝缘部件Se的损伤。支承部件17用于通过分散由弹性部件15施加到第三绝缘部件8e的上表面的应力,来防止第三绝缘部件Se的损伤。因此,优选尽量增大支承部件17与第三绝缘部件Se的接触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大支承部件17与第三绝缘部件Se的接触面积,设置有在凹部16的底部整个面接触那样的形状的支承部件17。第一终端壳体5具有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20。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图2中右侧)的外周部,考虑到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性而形成为锥形。另外,在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设置有对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之间进行密封的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由形成于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上的凹部22和设置在凹部22中的O型密封圈等密封件23构成。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图2中左侧)、即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作为筒状的一个开口的开口部20a,从该开口部20a插入母线端子65的第一接合端子4a 4c。保持各母线端子65的树脂成型体10以封闭开口部20a的方式配置。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的外周,形成有用于将第一连接器部2安装在设备等的机箱(在此为马达的屏蔽箱)上的凸缘24。凸缘24具有安装孔24a,通过将未图示的螺栓插入安装孔24a中而固定在设备等的机箱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第一连接器部2上设置凸缘24的情况,但凸缘24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器部3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两者上。在凸缘24上设置有用于在与设备等的机箱之间确保气密的密封件24b。该凸缘24在提高散热性方面也是有效的。即,通过形成凸缘24,能够增大第一终端壳体5的表面积,通过第一终端壳体5将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产生的热量(例如,在各接点产生的热量)散热到外部时,能够提高散热性。在筒状体20的上部(图I (b)中上侧)形成用于插入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周边的第一终端壳体5形成为筒状(中空圆筒状)。另外,在与连接部件插入孔26相对的位置(图I (b)中下侧)的筒状体20的内壁,形成有夹持用台座43,该夹持用台座43在使两连接器部2、3嵌合时,与后述的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与连接部件9相反的一侧的面抵接,并通过连接部件9的推压而在与连接部件9之间夹持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筒状体20为了屏蔽性能、散热性及连接器I的轻量化,优选由导电率、热导率高且轻量的铝等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铝形成筒状体20。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在层叠方向上排列并保持各母线端子65的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的端子台71。为了使各母线端子65互相绝缘而防止短路,端子台71由绝缘性树脂形成。端子台71具有收存树脂成型体10并安装在筒状体20上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基部71a ;以及台座部71b,该台座部71b在基部71a的与筒状体20相反的一侧一体地设置,并在层叠方向上排列并保持各母线端子65的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的前端部。在基部71a的筒状体20侧的端部的外周设置有密封件72,从而在端子台71的基部71a与筒状体20之间确保气密。在将第一连接器部2连接在马达上时,端子台71的基部71a也插入马达的屏蔽箱内,而为了使此时的插入变得容易,在基部71a的层叠方向的两侧部,形成从台座部71b侧向筒状体20侧宽度(层叠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宽的锥形部71c。在将第一连接器部2连接在马达上时,锥形部71c插入到形成在马达的屏蔽箱上的槽中,还起到引导第一连接器部2的作用。另外,在基部71a的基端部(与台座部71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一对壁部71e,该一对壁部71e在筒状体20内延伸,并且以在宽度方向上夹入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方式在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与筒状体20之间延伸。壁部71e以覆盖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侧面的大部分的方式形成,并构成为增大从第一接合端子4a 4c到筒状体20的沿面距离。台座部71b构成为与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的前端部的一面接触,并保持该一面。在台座部71b的各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的下方,形成有与基部71a相反的一侧敞开的凹槽(未图示),在该凹槽中插入螺母74,该螺母74用于螺纹结合当连接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马达内的电缆等的端子)时使用的螺栓。螺母74以其螺纹孔与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的孔69—致的方式配置。[第二连接器部]接着,对第二连接器部3进行说明。如图I (a)和图I (b)、图4 (a)和图4 (b)、图5 (a)和图5 (b)所示,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在内部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第二终端壳体7 ;以及设置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并对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进行绝缘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多个绝缘部件8a 8d。在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一端侧,连接有从逆变器侧延伸的电缆66a 66c。对这些各个电缆66a 66c分别输送与各母线端子65对应的电压和/或电流的电。电缆66a 66c在导体67的外周形成绝缘层68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截面积为20mm2的导体67。各个电缆66a 66c由多连筒状的树脂成型体(第二终端壳体)30隔开规定间隔而排列保持。利用该树脂成型体30,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定位并保持在位于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以成对的方式面对的(即,连接对象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上方。树脂成型体30设置在比多个绝缘部件8a 8d更靠嵌合方向后方(图示右侧)的第二终端壳体7内。树脂成型体30由绝缘性树脂构成,以使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互相绝缘而防止短路。利用该树脂成型体30,即使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连接的各个电缆66a 66c是挠性优异的电缆,也能够将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保持在规定的位置。另外,树脂成型体30通过保持电缆66a 66c,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定位,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保持电缆66a 66c,并且还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 6c,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定位。另外,也可以是不保持电缆66a 66c,而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接合端子保持部件。就树脂成型体30而言,在不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 6c,而是通过保持电缆66a 66c来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定位的情况下,即,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情况下,通过使电缆66a 66c具有挠性,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前端侧可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灵活地移动,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连接部件9的推压而产生的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变形。另外,在从第二终端壳体7引出的电缆66a 66c的部分,卷绕有以提高屏蔽性能为目的的未图示的编织屏蔽件。该编织屏蔽件与后述的筒状屏蔽体41接触,通过筒状屏蔽 体41与第一终端壳体5电连接(成为相同电位(GND))。在第二连接器部3中,具备防脱机构27,从而即使是拉拽电缆66a 66c的情况,电缆66a 66c也不会从树脂成型体30脱落。防脱机构27包括形成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基端部(电缆66a 66c附近)的突起27a ;以及卡定突起27b,该卡定突起27b以向树脂成型体30的多连筒状的各筒内突出的方式设置,并将突起27a卡定而限制突起27a在电缆66a 66c的拉拔、推入方向上移动。如图6 (a)和图6 (b)、图7 (a)和图7 (b)所示,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具有用于紧固从电缆66a 66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67的紧固部45 ;以及与紧固部45 —体地形成的板状接点46。在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板状接点46上形成有间距变换部47,该间距变换部47用于使电缆66a 66c在层叠方向上的配置间距比第二接合端子6a 6c在层叠方向上的配置间距大,从而确保配置后述的密封件76的空间。形成于配置在层叠方向中央的第二接合端子6b上的间距变换部47,通过折弯板状接点46的主干部,形成为第二接合端子6b的前端部位于电缆66b的中心(层叠方向的中心)。另一方面,形成于配置在层叠方向两端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上的间距变换部47,在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部到紧固部45的中途向层叠方向的外侧折弯,通过该折弯来变换配置间距。换言之,在连接器I中形成有间距变换部47,该间距变换部47以从紧固部45侧到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侧逐渐靠近位于层叠方向中央的第二接合端子6b的方式折弯。上下两个间距变换部47成为对称形状。防脱机构27的突起27a形成为从板状接点46的基端部(比间距变换部47更靠紧固部45侧的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或下方)突出。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为了降低在连接器I中的输电损耗等目的,优选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另外,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具有一定程度的挠性。多个绝缘部件8a 8d包括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a 8c,其排列并容纳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并且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另一面(与同第一接合端子4a 4c接合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分别一体地设置;以及第二绝缘部件8d,其设置成在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成为层叠状态时,与位于最外侧(在图I (b)中为最下侧)的第一接合端子4c的另一面(与同第二接合端子6c接合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相对。第一绝缘部件8a Sc设置于向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前端侧突出那样的位置。各个第一绝缘部件8a Sc对插拔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一侧的各个角部实施倒角加工。另外,在第二绝缘部件8d中,也对插拔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一侧且是第一绝缘部件8c侧的角部实施倒角加工。另外,在第一绝缘部件8a 8c的设置在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上的各个面上,形成有补充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台阶的突起部(加厚面),以使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a Sc的下表面(图示下侧的面)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下表面(图示下侧的面)成为相同面。通过这些结构,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由于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前端部不与所插入的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前端部接触,因此具有提高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插入性这样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分别连接各绝缘部件8a 8d,限制各绝缘部件8a 8d彼此在嵌合方向及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0129]如图4 (a)和图4 (b)、图5 (a)和图5 (b)、图8所示,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在层叠方向上依次连接各绝缘部件8a 8d而构成。S卩,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分别连接第一绝缘部件8a和第一绝缘部件8b、第一绝缘部件8b和第一绝缘部件8c、第一绝缘部件8c和第二绝缘部件8d而构成。在第一绝缘部件8a Sc上分别一体地形成连接片81,该连接片81从第一绝缘部件8a 8c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隔着设置该第一绝缘部件8a 8c的第二接合端子6a 6c而相对的绝缘部件Sb 8d(在第一绝缘部件8a的情况下为第一绝缘部件Sb,在第一绝缘部件8b的情况下为第一绝缘部件Sc,在第一绝缘部件Sc的情况下为第二绝缘部件8d)延伸。另外,在与第一绝缘部件8a 8c相对(隔着固定第一绝缘部件8a 8c的第二接合端子6a 6c而相对)的绝缘部件Sb 8d的两侧面上,分别形成有在层叠方向上可自由滑动地收存连接片81的连接槽82。通过分别将第一绝缘部件8a的连接片81收存在第一绝缘部件8b的连接槽82中,将第一绝缘部件8b的连接片81收存在第一绝缘部件8c的连接槽82中,将第一绝缘部件8c的连接片81收存在第二绝缘部件8d的连接槽82中,各绝缘部件8a 8d以在层叠方向上能够相对地移动的状态连接,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连接槽82在嵌合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与收存的连接片81在嵌合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由此,限制绝缘部件8a 8d彼此在嵌合方向上的移动。另外,通过将形成于第一绝缘部件8a Sc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连接片81收存在形成于相对的绝缘部件Sb 8d的两侧面的连接槽82中,成为利用连接片81在宽度方向上夹入相对的绝缘部件8b 8d的状态,因此限制绝缘部件8a 8d彼此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在各连接片81的基端部形成有2字状的嵌合槽83,通过将第二接合端子6a 6c嵌合在该嵌合槽83中,将第一绝缘部件8a Sc设置在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上。由此,第一绝缘部件8a 8c通过第二接合端子6a 6c、电缆66a 66c、树脂成型体30保持在第二终端壳体7中,实现第一绝缘部件8a Sc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的定位。另外,在第二绝缘部件8d上形成突起84,该突起84从第二绝缘部件8d的两侧面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支承相对的第一绝缘部件8c的连接片81。[0135]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为了在第一接合端子4a 4c插入到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与绝缘部件Sb 8d之间的间隙内时,限制绝缘部件组装体100要在层叠方向上扩展的移动,在树脂成型体30上设置至少一对限制突起85,该限制突起85以在层叠方向上夹入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方式向嵌合方向前方(图4 Ca))中左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分别在层叠方式上夹入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方式设置两对剖视为大致矩形的限制突起85。限制突起85以夹入位于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连接片81及突起84的方式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层叠方向的两端的绝缘部件8a、8d上分别形成卡合槽86,并且在树脂成型体30上以在层叠方向上夹入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方式形成与各个卡合槽86卡合的一对卡合爪87。在此,作为卡合槽86,形成了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绝缘部件8a、8d的孔,但也可以不贯通。卡合槽86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并且为了在卡合卡合爪87时不晃动,形成为与 接器部2、3的状态下,可以在被限制突起85和卡合爪87夹住的范围内在层叠方向上移动,因此卡合槽86及卡合爪87需要构成为即使在绝缘部件8a、8d在层叠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卡合也不会解除。通过使树脂成型体30的卡合爪87与绝缘部件8a、8d的卡合槽86卡合,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相对于树脂成型体30固定。由此,即使从筒状体36的开口部(图4 (a)中左侧的开口部)拉拽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绝缘部件组装体100也不会脱落到筒状体36的外部。另外,由于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限制突起85夹入,因此在使两连接器部2、3嵌合时,绝缘部件组装体100不会在层叠方向上过度扩展,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相对于树脂成型体30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位置被限制在被限制突起85夹住的范围内。另外,通过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即使是在电缆66a 66c上施加力(例如,拉拽电缆66a 66c的力、将电缆66a 66c向第一连接器部2侧推入的力)的场合,也能防止绝缘部件8a 8d的位置偏离,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连接两连接器部2、3时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与绝缘部件8a 8d碰撞,能顺畅地进行嵌合动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部件组装体100上设置有端子保护部件88,该端子保护部件88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边缘部干涉,从而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被插入到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间隙(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与绝缘部件8b 8d之间的间隙)内。端子保护部件88设置成向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间隙的两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护部件88设置成从连接片81向嵌合方向前方突出。端子保护部件88形成为与连接片81连续,并且在剖面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而且,端子保护部件88形成为延伸至在绝缘部件8a 8d的前端进行了倒角加工的部分的基端部。另外,在各绝缘部件8a 8d上,形成有从其前端面的中央部(层叠方向的中央部)向嵌合方向前方突出的突起89。突起89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蔓延到绝缘部件8a 8c的侧面并延伸至端子保护部件88的前端部。在第二绝缘部件8d中,两突起84、89连续形成。该突起89起到增大相邻的接点之间(或者接点与第一终端壳体5之间)的沿面距离而防止短路的作用。另外,就上述端子保护部件88而言也同样,起到通过覆盖各接点的侧面来增大相邻的接点之间的沿面距离而防止短路的作用。换言之,端子保护部件88兼具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被插入到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与绝缘部件8b 8d之间的间隙内的作用、和增大相邻的接点之间的沿面距离的作用这两个作用。通过设置端子保护部件88,如图9所示,在将第一终端壳体5插入到第二终端壳体7内时,即使在不慎将第一终端壳体5倾斜插入的情况下,端子保护部件88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边缘部干涉,从而能够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被插入到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与绝缘部件Sb 8d之间的间隙内。由此,即使在倾斜地插入第一终端壳体5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碰撞而损伤第二接合端子6a 6c。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第二连接器部3连接在逆变器上,因此处于在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上施加了电压的状态,若由铝构成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接触,则还会产生操作员触电的危险,但是通过设置端子保护部件88,能够防止这种触电的危险。第二终端壳体7具有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36。由于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嵌合第一终端壳体5,因此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图4 (a)中左侦D的内周部,考虑到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嵌合性而形成为锥形。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图4 Ca)中右侧)容纳有排列保持各个电缆66a 66c的树脂成型体3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成型体30作为第二终端壳体7的一部分而定位。在树脂成型体30的嵌合方向前方的外周部,设置有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件38。S卩,连接器I中形成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的密封件23和设置在树脂成型体30的外周部的密封件38的双重防水结构。另外,在引出电缆66a 66c的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外周,覆盖有未图示的防止水浸入筒状体36内的橡胶罩。另外,在筒状体36的上部(图4 (a)中的上侧)形成有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在使第二连接器部3与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时,该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用于操作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2上的连接部件9。该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为了防止误操作连接部件9或者防止手指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接触,希望为手指无法进入的程度的大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前端部由绝缘部件8a 8d覆盖,因此手指不会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接触。换言之,绝缘部件8a 8d还起到作为防止手指等异物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接触的接触防止机构的作用。筒状体36为了屏蔽性能、散热性及连接器I的轻量化,优选由导电率、热导率高且轻量的铝等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绝缘性树脂形成筒状体36,因此为了提高其屏蔽性能、散热性,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置铝制的筒状屏蔽体41。筒状屏蔽体41具有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42,通过该接触部42与第一终端壳体5热连接及电连接。由此,提高屏蔽性能和散热性。尤其就散热性而言,通过积极地向散热性优异的第一终端壳体5侧散热,预计散热性有显著提高。在树脂成型体30的电缆插入侧,设置有用于在树脂成型体30与电缆66a 66c之间确保气密的气密部75,从而防止水顺着电缆66a 66c浸入第二终端壳体7内。气密部75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0153][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连接]若使两终端壳体5、7嵌合,则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插入到成对的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与绝缘部件8b 8d之间。并且,通过该插入,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一面以--成对的方式面对,并且第一接合端
子4a 4c、第二接合端子6a 6c及绝缘部件8a 8d交替地配置。S卩,成为以绝缘部件8a 8d夹住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4a 4c及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此时,在第二连接器部3的内部,由于各个第一绝缘部件8a 8c固定在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排列并保持的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前端侧,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用于保持各绝缘部件8a S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参照专利文献2),也能够保持各绝缘部件 8a Sc的间隔。由此,能够将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容易地插入到成对的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与绝缘部件8b 8d之间。S卩,不会降低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插拔性。另外,可以不设置用于保持绝缘部件8a S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相应地能够实现与现有技术相比更进一步的小型化,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有效的。另外,涉及到第一接合端子4a和第二接合端子6a的接点,由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二接合端子6a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a和固定在构成另一接点的第二接合端子6b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b夹入。另外,涉及到第一接合端子4b和第二接合端子6b的接点,由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二接合端子6b上的第一绝缘部件Sb和固定在构成另一接点的第二接合端子6c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c夹入。同样地,涉及到第一接合端子4c和第二接合端子6c的接点,由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二接合端子6c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c和第二绝缘部件8d夹入。在该状态下,若利用扳手等工具使连接部件9的转动部92转动,将推压部93向下方推入,则由弹性部件15依次推压第一绝缘部件8a、第一绝缘部件8b、第一绝缘部件8c、第二绝缘部件8d。由于第二绝缘部件8d与夹持用台座43抵接而在层叠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各个接点以由绝缘部件8a 8d的任意两个部件夹入的方式被推压,从而对各接点施加推压力,各个接点以互相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通过来自绝缘部件8a 8d的推压而稍微弯曲并在宽范围内接触。由此,即使在发生车辆等的振动的环境下,各个接点也牢固地接触并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连接器部2设置在马达上,在将第一连接器部2设置在马达上时,首先,从马达的屏蔽箱引出电缆(电源电缆),使设置在该电缆的端部的端子分别与排列配置在端子台71的台座71b上的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电连接,之后,使端子台71嵌合在马达的屏蔽箱上,使用螺栓将凸缘24固定在屏蔽箱上即可。在将马达侧的电缆的端子与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电连接时,使未图示的螺栓与螺母74螺纹结合,在螺栓与螺母74之间分别固定电缆的端子与设备侧接合端子60a 60c的接点即可。在将第一连接器部2设置在马达上后,通过将与逆变器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在第一连接器部2上,马达与逆变器被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由于在连接器I侧设置有端子台71,因此不需要在马达侧设置端子台。另外,在连接器I中,由于在母线端子65的平面变更部62的周围设置有在与端子台71之间确保气密的端子用密封部件70,并且在凸缘24上设置有在与屏蔽箱之间确保气密的密封件24b,因此不需要在马达侧具备用于防止油等的泄露、水等的浸入的密封结构。由此,可简化马达的结构,有助于车辆整体的轻量化。[连接部件]下面,对连接部件9进行说明。如图I (a)和图I (b)、图2、图10所示,连接部件9具有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的环状的支撑部91 ;上部插通由环状的支撑部91形成的中空部,并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支撑部91上的转动部92 ;以及通过使转动部92转动,相对于转动部9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推压相邻的绝缘部件8a的推压部93。支撑部91包括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的环状的框体。转动部92具有上部插通由环状的支撑部91形成的中空部91a,并且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支撑部91上,且形成为上部封闭的圆筒状的头部95 ;以及从头部95向下方(第一 绝缘部件8a侧)突出的滑动突起94。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从头部95的相对的位置分别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两个滑动突起94。但是,滑动突起94的个数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一个或三个以上的滑动突起94。滑动突起94沿圆筒状的头部95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关于滑动突起94,对其下端部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圆形加工),以便容易沿后述的滑动支承部97的台阶面97a滑动。通过将滑动突起94形成为在俯视时为圆弧状,与将滑动突起94形成为在俯视时为一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对上下方向的负荷的强度。其结果,可使滑动突起94变薄,有助于连接部件9的小型化。头部95包括形成为比支撑部91的内径稍小的直径,且插入到支撑部91的中空部91a中的小径部95a ;和一体地形成于小径部95a的下方,且形成为比支撑部91的外径稍小的直径的大径部95b。形成于该小径部95a与大径部95b之间的台阶与支撑部91的下表面抵接,限制转动部92向上移动。由于通过推压部93由弹性部件15总是向上方对转动部92的头部95加力,因此如果限制头部95向上移动,则转动部92的头部95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自然而然地被确定。在头部95的大径部95b的层叠方向的中央部,沿周向形成槽95c,在该槽95c中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浸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密封件14 (在图10中,省略密封件14)。推压部93具有主体部96,该主体部96形成为圆柱状,且上部插入到转动部92的头部95的中空部(由圆筒状的头部95形成的中空部)中,在下部推压相邻的绝缘部件8a(即朝向接点推压);以及滑动支承部97,该滑动支承部97由在圆柱状的主体部96的侧面沿周向形成并在上方具有台阶面97a的台阶构成。主体部96包括形成为比转动部92的头部95的内径稍小的直径,且插入到头部95的中空部中的小径部96a ;以及一体地形成于小径部96a的下方,且直径比小径部96a大的大径部96b。形成于该小径部96a与大径部96b之间的台阶就是滑动支承部97。滑动支承部97通过使滑动突起94的下端与台阶面97a抵接而限制主体部96相对于头部95向上移动,而用于进行推压部93相对于转动部92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另外,由于利用弹性部件15总是向上方对主体部96加力,因此如果限制主体部96向上移动,则主体部96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自然而然地被确定。在主体部96的大径部96b上,以从大径部96b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在俯视时为矩形的滑移突起96c。另一方面,在推压部93的主体部96的周边的第一终端壳体5、即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滑移槽(未图示)。通过使滑移突起96c与滑移槽可自由滑移地卡合,能够进行限制以免推压部93的主体部96伴随转动部92的转动而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终端壳体5在上下方向上可自由滑移地保持推压部93。另外,在此,虽然在推压部93侧形成滑移突起96c,在第一终端壳体5侧形成滑移槽,但也可以颠倒突起和槽的关系。即,也可以在第一终端壳体5 (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上形成滑移突起,在推压部93侧形成可自由滑移地收存滑移突起的滑移槽。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构成为通过使滑动支承部97的台阶面97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在主体部96的周向上改变,推压部93伴随转动部92的转动而相对于转动部9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具体而言,滑动支承部97具有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水平方向)上形成台阶面97a的第一水平部97b ;以从第一水平部97b的端部(图示右侧的端部)沿主体部96的侧面向斜下方(图示右斜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台阶面97a的倾斜部97c ;以及从倾斜部97c的端部(图示右侧的端部)向水平方向形成台阶面97a的第二水平部97d。S卩,滑动支承部97构成为利用倾斜部97c平缓地连接形成于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上的第一水平部97b与第二水平部97d。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相对的位置上形成两个滑动突起94,因此为了与两滑动突起94相对应,作为滑动支承部97的第一水平部97b、倾斜部97c及第二水平部97d也分别在相对的位置各形成两个。此时,第一水平部97b和第二水平部97d相邻,而第二水平部97d形成于比第一水平部97b更靠下方,因此在第一水平部97b与第二水平部97d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的台阶98a。该台阶98a起到限制滑动突起94的作用,以免滑动突起94向比第二水平部97d更靠右侧移动(转动)。另外,在第一水平部97b的第二水平部97d侧的端部(图示左侧的端部)、即台阶98a的上部,形成有从台阶面97a向上方突出的突起98b。突起98b用于限制滑动突起94,以免滑动突起94向比第一水平部97b更靠左侧移动(转动)。从台阶98a的下端到突起98b的上端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从第二水平部97d到突起98b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滑动突起9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从滑动突起94的下端到头部95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在第一水平部97b的台阶面97a (比突起98b更靠左侧的台阶面97a)上,形成有收存滑动突起94的下端部的凹形的突起保持部99。该突起保持部99用于防止由于振动等而转动部92的头部95不慎转动而致使对各接点施加的推压力被解除的情况。在将滑动突起94的下端部收存在突起保持部99中时,上述突起98b与滑动突起94的左侧的端部抵接。另外,通过形成突起保持部99,滑动突起94嵌入突起保持部99中时的振动(或操作感的变化)传递给正在操作扳手等工具的操作员的手上,操作员能够从感觉上掌握滑动突起94已嵌入突起保持部99中的情况、即转动部92转动到无法再转动的位置。换言之,突起保持部99通知操作员已充分地进行了转动部92的转动的情况,还起到防止操作员过度转动转动部92的作用。作为连接部件9的支撑部91、转动部92、推压部93,从耐久性、机械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由SUS等铁系材料构成的部件。下面,使用图11 Ca) 图11 Cd)对连接部件9的具体的转动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a)所示,首先,使转动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在俯视时向左(逆时针方向)转动,使滑动突起94位于第二水平部97d。此时,利用台阶98a限制滑动突起94的移动(转动),防止转动部92的过度转动。在使滑动突起94位于第二水平部97d的状态下,推压部93的主体部96向最上方(与第一绝缘部件8a相反的一侧)移动。在该状态下,使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将第一接合端子4a 4c插入到第二接合端子6a 6c和与该第二接合端子6a 6c相对的绝缘部件8b 8d之间。之后,如图11(b)所示,使转动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在俯视时向右(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滑动突起94沿滑动支承部97的台阶面97a滑动并登上倾斜部97c,推压部93的主体部96克服弹性部件15的弹力逐渐向下方被推下,主体部96通过弹性部件15推压 相邻的第一绝缘部件8a,对各接点逐渐施加推压力。若使转动部92进一步转动,则如图11(c)所示,滑动突起94登上第一水平部97b。在该阶段,推压部93的主体部96向最下方(第一绝缘部件8a侧)移动,成为对各接点施加充分的推压力的状态。若使转动部92进一步转动,则如图11 (d)所示,滑动突起94被收存在突起保持部99中。在滑动突起94嵌入突起保持部99中时,由于振动(或操作感的变化)传递给正在操作扳手等工具的操作员的手上,因此操作员在手感觉到该振动(或操作感的变化)的时亥IJ,结束转动部92的转动。另外,在转动突起94被收存在突起保持部99中时,利用突起98b限制滑动突起94的移动(转动),从而防止转动部92的过度转动。若比较使转动部92转动前的状态(图11 (a)的状态)和使转动部92转动后的状态(图11 (d)的状态),则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在转动部92的转动前后,连接部件9的上表面(即转动部92的头部95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没有变化。由此,根据连接器1,在利用扳手等工具进行操作时,不存在连接部件9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使工具与其他部件干涉的情况,从而使工具容易转动。另外,由于连接部件9不会沉入第一终端壳体内,因此容易识别用于嵌合工具的异形孔92a,有助于提高操作性。[气密部]下面,对气密部75进行说明。如图4 (a)和图4 (b)及图12 (a)、图12 (b)和图12 (C)所示,气密部75具有作为密封部件的密封件76,该密封件76收存在形成于树脂成型体30的电缆插入侧的端部上的收存部30a中,并且与树脂成型体30和电缆66a 66c这两者气密地接触;以及尾板77,该尾板77通过卡定在树脂成型体30而封闭收存部30a的开口,从而防止密封件76从收存部30a脱落。如图12 (b)所示,在密封件76上形成有插入三根电缆66a 66c的三个插入孔76a,由三根电缆66a 66c共用。另外,也可以每个电缆66a 66c分别设置密封件,而在此情况下,需要在相邻的收存部之间设置隔壁,牵涉到连接器I整体的大型化,因此不理
本巨
ο如图12 (a)、图12 (C)所示,尾板77具有封闭收存部30a的开口的板部77a ;以及舌片状的卡定片77b,该卡定片77b从板部77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嵌合方向前方(树脂成型体30侧)突出,并卡定在树脂成型体30上。在板部77a形成有插入三根电缆66a 66c的三个插入孔77c。而且,在板部77a的后端部,形成有与收存部30a的开口周边的边缘部抵接的凸缘77d,比该凸缘77d更靠嵌合方向前方的板部77a被收存在收存部30a内。卡定片77b与图12 (C)中的板部77a的上下相对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部77a的上下各形成两个,共计四个卡定片77b。在各卡定片77b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卡定孔77e,通过将该卡定孔77e卡定在形成于树脂成型体30的外壁上的卡定突起78,从而尾板77被固定在树脂成型体30上。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还具备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通过在与树脂成型体30的外壁之间夹入尾板77的卡定片77b的前端部,限制卡定片77b向离开树脂成型体30的方向移动,从而防止卡定片77b相对于卡定突起78的卡定被解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按压部件,使用具备屏蔽功能的金属制的屏蔽板即筒状屏蔽体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成型体30的电缆插入侧的端部的外壁,形成有向电缆插入侧变低的台阶30b,在比台阶30b更低的外壁上形成卡定突起78,而且使卡定突起78的高度和卡定片77b的厚度形成为比台阶30b的高度(深度)还低。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作为按压部件的筒状屏蔽体41扁平,而且还能将夹入卡定片77b的前端部的部分的板厚部分地加厚而对其进行加强。在连接器I中,构成为通过重合两张金属制的屏蔽板并进行焊接,来加厚筒状屏蔽体41之中夹入卡定片77b的前端部的部分而进行加强。另外,在连接器I中,将筒状屏蔽体41的后端部(图12 (a)中的右侧的端部)扩大直径而形成为凸缘状,而这起到在将未图示的编织屏蔽件用带固定在筒状屏蔽体41上时防止带脱落的作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按压部件的筒状屏蔽体41与卡定片77b的前端部接触而按压卡定片77b的前端部,但是筒状屏蔽体41也可以不与卡定片77b的前端部接触。在此情况下,调节各部分的尺寸,以免卡定片77b的厚度比筒状屏蔽体41与卡定突起78之间的间隙薄即可。当组装第二连接器部3时,首先,如图13 (a)和图13 (b)所示,将组装了第二接合端子6a 6c、电缆66a 66c、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树脂成型体30插入到第二终端壳体7中,将树脂成型体30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固定,并且在树脂成型体30的收存部30a中收存密封件76。在第二终端壳体7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卡定爪7a,通过将该卡定爪7a卡定在树脂成型体30,将树脂成型体30固定在第二终端壳体7上。然后,如图14所示,通过将卡定片77b的卡定孔77e卡定在卡定突起78,将尾板77卡定在树脂成型体30。在将尾板77卡定在树脂成型体30之后,如图15 (a)和图15 (b)所示,从电缆插入侧向第二终端壳体7与树脂成型体30之间的间隙内插入筒状屏蔽体41。在筒状屏蔽体41上形成有避开卡定爪7a的切口 41a。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在筒状屏蔽体41上形成有止动部(将筒状屏蔽体41的一部分向外侧折弯的回折部分),通过该止动部卡定在形成于第二终端壳体7的内壁上的突起(未图示),筒状屏蔽体41被固定在第二终端壳体7上。[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0202]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在作为阴侧的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内收存多个绝缘部件8a 8d,并分别连接该多个绝缘部件8a 8d,限制各绝缘部件8a 8d彼此在嵌合方向上的移动和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而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而且为了在第一接合端子4a 4c插入到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与绝缘部件8b 8d之间时,限制绝缘部件组装体100要在层叠方向上扩展的移动,以在层叠方向上夹入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方式在树脂成型体30上设置限制突起85。通过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即使在对电缆66a 66c施加力(例如,拉拽电缆66a 66c的力、将电缆66a 66c向第二连接器部3侧推入的力)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绝缘部件8a 8d彼此的相对的位置偏离。而且,通过设置限制突起85,能够抑制当两连接器部2、3嵌合时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在层叠方向上过度扩展的情况,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相对于树脂成型体30的层叠方向的位置限制在被限制突起85夹住的范围内。由于树脂成型体30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固定,因此其结果,进行了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的层叠方向的定位,能·够防止绝缘部件8a 8d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的位置偏离。如此,根据连接器1,即使在将绝缘部件8a 8d设置在阴侧的第二连接器部3上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绝缘部件8a 8d彼此的相对的位置偏离及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的位置偏离这两者。其结果,能够防止当连接两连接器部2、3时第一接合端子4a 4c与绝缘部件8a 8d碰撞的情况,能够顺畅地进行嵌合动作。而且,连接器I没有像现有的连接器那样使用保持用夹具,因此实现了小型化。另外,在连接器I中,在绝缘部件组装体100上设置端子保护部件88,该端子保护部件88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边缘部干涉,从而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被插入到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间隙内。由此,不存在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接合端子6a 6c碰撞而损伤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情况,即使在连接器I的嵌合操作在狭窄的地方进行那样的情况等,将第一终端壳体5倾斜地插入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损伤。在连接器I中,由于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层叠方向的两侧被绝缘部件8a、8d覆盖,因此还能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从层叠方向的两侧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碰撞。另外,为了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被插入到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间隙内,例如,想到使第一终端壳体5的边缘部的厚度比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 如的间隙厚。但是,在连接器I中,由于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绝缘部件8a 8d可以在被限制突起85夹住的范围内在层叠方向上移动,因此必须将第一终端壳体5的边缘部形成得非常厚,导致连接器I整体的大型化,因此不理想。而且,在只有第一终端壳体5的边缘部形成得厚的情况下,两终端壳体5、7之间的密封结构变得复杂。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连接器I的大型化,并且虽然密封结构为与现有技术同样的结构,但能够防止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损伤。另外,在连接器I中,由于将端子保护部件88设置成向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 4c的间隙的两侧突出,因此能可靠地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被插入到该间隙内而损伤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了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作为汽车用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例如一并地连接马达、逆变器间用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的电源线等不同用途的线。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利用一个连接器一并地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因此不需要准备用途不同的连接器,能够有助于节省空间、降低成本等。另外,也可以利用滚花加工等使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 4c和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c的端子表面变粗糙,增大摩擦力,使端子彼此难以移动,使在各个接点的固定变得牢固。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将第二接合端子6a 6c嵌合在嵌合槽83中,而在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上设置第一绝缘部件8a Sc的情况,但也可以利用嵌件成型将第一绝缘部件8a 8c设置在第二接合端子6a 6c上,或将第二接合端子6a 6c压入第一绝缘部件8a 8c而固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66a 66c使用挠性优异的电缆,但也可以是刚性的电缆。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朝向而言,连接部件9可以是大致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状态。即,使用状态中的朝向并不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条件的必要条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弹性部件15由推压部93的主体部96推压相邻的第一绝缘部件8a,但也可以不通过弹性部件15而直接由主体部96推压相邻的第一绝缘部件8a。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只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一侧设置连接部件9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两侧设置连接部件9,并利用设置在两侧的两连接部件9对各接点施加推压力。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推压部93的主体部96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但也可以与主体部96 —体地形成贯通各接点的轴部而制成贯通型。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 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所述第二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部件, 使所述第一终端壳体与所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成为下述层叠结构所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前端部收存在所述第二终端壳体内,所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所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以一一成对的方式面对而构成多个接点,并且所述多个接点被所述绝缘部件夹住,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通过推压,使所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地固定并电连接;以及 树脂成型体,该树脂成型体设置在比所述多个绝缘部件更靠嵌合方向后方的所述第二终端壳体内,并保持所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 分别连接所述多个绝缘部件,限制各绝缘部件彼此在嵌合方向上的移动、和在与所述层叠结构的层叠方向及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从而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 在所述树脂成型体上,以在层叠方向上夹入所述绝缘部件组装体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对限制突起,从而在所述第一接合端子插入到所述第二接合端子与所述绝缘部件之间的间隙内时,限制所述绝缘部件组装体要在所述层叠方向上扩展的移动, 并且,在所述绝缘部件组装体上设置有端子保护部件,该端子保护部件与所述第一终端壳体的边缘部干涉,从而防止所述第一终端壳体被插入到插入所述第一接合端子的所述间隙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保护部件设置成向插入所述第一接合端子的所述间隙的两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部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的多个第一绝缘部件;以及配置成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成为层叠状态时、与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相对的第二绝缘部件, 形成有连接片,该连接片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隔着设置该第一绝缘部件的所述第二接合端子而相对的所述第一绝缘部件或所述第二绝缘部件延伸, 在相对的所述第一绝缘部件或所述第二绝缘部件的两侧面,形成有在层叠方向上可自由滑移地收存所述连接片的连接槽, 所述端子保护部件设置成从所述连接片向嵌合方向前方突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小型的层叠结构型的连接器,其在将绝缘部件设在阴侧的连接器部时能防止绝缘部件的位置偏离,且能防止阴侧的连接器内的端子的损伤。其具备树脂成型体(30),其设置在比绝缘部件(8a~8d)靠嵌合方向后方的第二终端壳体(7)内,并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d),分别连接绝缘部件(8a~8d),限制各绝缘部件(8a~8d)彼此嵌合方向的移动和宽度方向的移动而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在树脂成型体(30)上,以在层叠方向夹入绝缘部件组装体(100)来设置限制突起(85),在绝缘部件组装体(100)上设置端子保护部件(88),其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边缘部干涉来防止第一终端壳体(5)被插入到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间隙内。
文档编号H01R11/11GK202585905SQ20122006301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4日
发明者铃木幸雄,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片冈裕太, 梅津润, 林真也 申请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