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3004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池包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由于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电动汽车最关键的部件是动力电池,目前常用的动力电池有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电池大多是将若干单体电池以不同的形式并联或者串联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电池包,有时几个电池包再以并联或者串联的形式组合起来以提供电动车所需的电压和容量。由于电池包中电池单体的高密度组合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往往造成电池包温度过高,影响电池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随之便衍生了相对应的电池散热技术。现有技术中,其所采用的散热方法,无外乎强制风冷、水冷以及油冷,其中,强制风冷是将风扇安装在电池包箱体上,通过电池箱上的 间隙吹入冷风以将其热量带走,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散热效果差,同时也易造成电池箱内的局部温度不均,往往是进风口附近的温度低,而出风口的温度高,这种温度不均一性,直接影响到电池包内单体电池一致性,加速电池包使用性能的恶化;而水冷或油冷方式,虽然散热效果较好,但其往往导致电池包内的内部结构复杂,管路密布,致使电池包体积增大,其质量和成本也随之上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电池包系统,散热性好且占用空间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包系统,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池模块以及用于控制电池模块输出电流及电压的控制模块,所述电池包系统还包括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上布置进、出风口,散热模块设置于壳体内且其出风口指向电池模块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散热模块安装在电池包的壳体内部,以直接对电池模块进行风冷降温,电池模块所产生热量可被适时带走;不仅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效果,避免了传统的在壳体外散热而导致的散热效果不足问题,同时相较传统水冷或油冷方式而言更进一步的缩减了其整体体积,占用空间小。

图I为本实用新型去除上壳体部分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取出电池模块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散热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5为上壳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出风管结构示意图;图7为进风管结构示意图;[0012]图8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种电池包系统,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池模块10以及用于控制电池模块10输出电流及电压的控制模块20,所述电池包系统还包括散热模块30,所述散热模块30上布置进、出风口 31、32,散热模块30设置于壳体内且其出风口 32指向电池模块10处设置,如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方案如图3所示,散热模块30为抽风机;同时,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合理结构配置,保证其体积的最小化,如图I所示,所述散热模块30与电池模块10分置于控制模块20两侧,散热模块30出风口 32由控制模块20下方穿过并顺延临近电池模块10 —侧底部处设置。这样,一方面通过散热模块30与电池模块10的分置式设计,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电池包系统的可换性,在对现有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时,甚至·不用过多改变其内部原本结构,通过加装相应部件即可使其直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通风散热效果;另一方面,散热模块30的出风口 32直接临近电池模块10底部,从而保证了对应电池模块10的强力通风散热,当电池模块10工作时,出风口 32吹出的强风能适时将其产生热量带走,不仅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效果,避免了传统的在壳体外散热而导致的散热效果不足以及散热不均问题,同时可使电池包温度均匀下降,其散热效率极高。进一步的,如图1-2及图4-5所不,壳体包括底板41以及压罩于底板41上的上壳体42,也即说其两者间整体构成扣合式盒体结构;同时,电池模块10、控制模块20以及散热模块30均设置于底板41上,所述上壳体42的临近散热模块30进风口处开设有进风孔42a,上壳体42的相对散热模块30的另一端侧壁处相应开设出风孔42b。这样,一方面进风孔42a保证了散热模块30的进风口 31能够快速获取外界的高/低温空气,从而或实现电池模块10的启动预热,或实现其快速冷却;另一方面,通过将进、出风孔42a、42b均设置于上壳体42侧壁的上部位置处,人为的使其壳体内部气流形成波浪式前进,气流由进风孔42a经进风口 31吸入后,被出风口 32强力吹入电池模块10底部,最终由位于电池模块10另一端上方处的出风孔排出,从而保证其散热均匀,效率高。更进一步的,壳体外形呈长方体状,其进、出风孔42a、42b外部相应挂设有进、出风管50、60,所述壳体的进、出风孔42a、42b所处位置的外壁处设置有插销孔,进、出风管50,60的相应位置处设置插销部,两者构成插接配合。此处进、出风管50、60的设置是为了有利于其进出风道的快速形成,不但确保了其工作时不至于影响到周边设备,同时也为其进风口 32的快速进风提供保证。进、出风管50、60形状可为多种,只需与周边设施处于避让位置接即可;其实际插接配合状态亦可为多种多样,图4-7所示的即为其中一种实现方式,也即为在进、出风管50、60处布置如图所示的插条部,同时在壳体相应位置处布置插条锁,最终形成配合;当然,其实际装配形态的多样性,在使用时则可依据厂家及用户实际情况加以选取,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此外,在上述方案中,可优选将进风管50与车厢连通,从而为前述的“进风口 31能够快速获取外界的高/低温空气”提供具体实现方式;在炎热的夏季,散热模块30可将车厢内的冷气吸入壳体内,快速降低电池模块10的工作温度,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又可将车厢内的热气吸入壳体,对电池模块10进行预热,最终达到改善电池的工作环境和提高电池的工作性能的目的,一举多得。[0017]进一步的,此处对出风口 32结构作以下限定如图1-3所示,散热模块30的出风口 32向电池模块10处顺延呈由窄至阔的扁平簸箕状构造,其簸箕状构造扣设于底板41上并与其配合形成散热模块30的出风通道。换句话说,此时出风口 32即形成类似扁平喇叭状结构,这样,散热模块30产生的风力可随其喇叭状管口均匀送入电池模块10底部,从而更便于对电池模块10整体进行均匀散热,不但散热效率更高,同时也保证了电池模块10的使用性能,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进一步的,如图I及图8所示,电池包系统包括支架70,控制模块20架设于支架70上,支架70底部与底板41板面间留有供散热模块30上的出风口 32顺延穿过的间隙。支架70的具体结构即为如图8所示的长条板形阔槽状,其主要作用是支撑控制模块20,为出风口 30形成的出风通道的通行提供预留量,并防止在使用时控制模块20将出风通道压坏,最终确保其使用寿命满足实际所需。进一步的,为实现电池模块10的电能输出,如图5所示,所述上壳体42侧壁的临近散热模块30处设置电源输出端子80。这样,其接线处远离壳体的高热量端,从而为其正 常有效使用提供了可靠保证。
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包系统,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池模块(10)以及用于控制电池模块(10)输出电流及电压的控制模块(2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系统还包括散热模块(30),所述散热模块(30)上布置进、出风ロ(31、32),散热模块(30)设置于壳体内且其出风ロ(32)指向电池模块(10)处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散热模块(30)为抽风机,所述散热模块(30)与电池模块(10)分置于控制模块(20)两侧,散热模块(30)出风ロ由控制模块(20)下方穿过并顺延临近电池模块(10) —侧底部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系统,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底板(41)以及压罩于底板(41)上的上壳体(42),电池模块(10)、控制模块(20)以及散热模块(30)均设置于底板(41)上,所述上壳体(42)的临近散热模块(30)进风ロ处开设有进风孔(42a),上壳体(42)的相对散热模块(30)的另一端侧壁处相应开设出风孔(42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风孔(42a、42b)均设置于上壳体(42)侧壁的上部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包系统,其特征在于壳体外形呈长方体状,其迸、出风孔(42a、42b)外部相应挂设有进、出风管(50、60),所述壳体的进、出风孔(42a、42b)所处位置的外壁处设置有插销孔,进、出风管(50、60)的相应位置处设置插销部,两者构成插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电池包系统,其特征在干散热模块(30)上的出风ロ(32)向电池模块(10)处顺延呈由窄至阔的扁平簸箕状构造,其簸箕状构造扣设于底板(41)上并与其配合形成散热模块(30)的出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系统还包括支架(70),控制模块(20)架设于支架(70)上,支架(70)底部与底板(41)板面间留有供出风ロ(32)顺延穿过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42)侧壁的临近散热模块(30)处设置电源输出端子(8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系统。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池模块以及用于控制电池模块输出电流及电压的控制模块,所述电池包系统还包括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上布置进、出风口,散热模块设置于壳体内且其出风口指向电池模块处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散热模块安装在电池包的壳体内部,以直接对电池模块进行风冷降温,电池模块所产生热量可被适时带走;不仅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效果,避免了传统的在壳体外散热而导致的散热效果不足问题,同时相较传统水冷或油冷方式而言更进一步的缩减了其整体体积,占用空间小。
文档编号H01M10/50GK202585676SQ20122013396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日
发明者郭言东, 王新果, 毛琦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