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2626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防水效果差、对进入入风管的液体无法排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包括入风管本体和吸液部件;所述入风管本体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顺次相连,并在连接处形成转角;所述吸液部件位于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下侧内壁上;所述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风管本体上具有排液部。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采用上述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及车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具有良好的防水、排水效果。
【专利说明】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充放电,并释放大量热量,当动力电池包内的电池单体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其电学特性会大幅度降低,并且高温会给动力电池包带来安全隐患。
[0003]为了保证动力电池包内的电池单体均匀工作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以保证电池单体安全和发挥最优的电学特性。动力电池系统一般会设计包含用于热管理的冷却和加热系统。
[0004]冷却和加热系统有三种类别:自然冷却、强制风冷、液冷。其中,强制风冷系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冷却方式,通常包括有风扇、入风管和内部引导风道。强制风冷系统通过风扇将乘员仓或车厢外的空气引入动力电池包内,通过控制风扇的转速、风道的形状和走向来调节进入电池箱体内的冷却空气的量,从而降低或者升高电池的温度。
[0005]强制风冷系统组成简单、成本低,因此,应用较广。但强制风冷系统因为需要从动力电池包外引入冷却气体,即动力电池包并非封闭状态,因此,存在液体从入风管流入动力电池包中,导致动力电池包内短路及损坏电器部件的风险。
[0006]为了克服液体从入风管流入动力电池包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入风管的入风口设置挡片,对液体进行阻挡,起到对动力电池包进行防水保护的作用。虽然上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液体从入风口进入入风管的可能性,但是,其防水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进入入风管的液体滞留在入风管内,无法排出,对动力电池包及相关电器部件带来安全隐
串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防水效果差、对进入入风管的液体无法排出的缺陷,提供一种车辆动力电池系统排气装置。
[000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包括入风管本体和吸液部件;所述入风管本体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顺次相连,并在连接处形成转角;所述吸液部件位于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下侧内壁上;所述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风管本体上具有排液部。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入风管在正常工作时,气流进入入风管,在转角处转向后流出。而当有液体进入入风管时,受到转角处的吸液部件作用,液体会被吸液部件阻挡和吸附,并逐渐从吸液部件下方的排液部排出。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具有良好的防水、排水效果。[0011]进一步的,所述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上具有缓冲槽;所述吸液部件设置于缓冲槽内,所述排液部位于缓冲槽底部。
[0012]此时,吸液部件设置于缓冲槽内,当液体进入入风管时,液体被吸液部件阻挡吸附,并被限制在缓冲槽内,逐渐从排液部排出,不会沿入风管本体流动,大大提高了防水效果。尤其当进入入风管液体量偏大时,通过缓冲槽和吸液部件的共同作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入风管防水效果更显著。
[0013]进一步的,所述吸液部件的厚度小于缓冲槽的深度。
[0014]进一步的,所述排液部为排液孔,所述排液孔具有多个。
[0015]进一步的,所述排液部为排液管。
[0016]进一步的,所述排液管为漏斗状。
[0017]进一步的,所述吸液部件为海绵。
[0018]此时,以海绵作为吸液部件,一方面可以对液体进行有效的吸附,同时,可以防止液体撞击吸液部件后产生飞溅。进一步保证了防水效果的可靠性。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段为直管,第一管段的前端为所述入风管的入风口,所述第二管段的后端为入风管的出风口 ;所述转角为直角。
[0020]此时,所述转角为进入入风管后的第一个弯角,利于在第一时间对进入入风管的液体进行处理,减少液体在入风管内流动和存在的时间,防水效果好。
[0021]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的车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入风管本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入风管本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第三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入风管本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第四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29]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入风管本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安装于动力电池包上的结构示意图。[0031]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2]1、入风管本体;11、第一管段;111、入风口 ;12、第二管段;121、出风口 ;13、缓冲槽;14、排液孔;15、排液管;2、吸液部件;3、动力电池包。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相关术语描述如下:
[0035]“下”定义为:以入风管在动力电池包上安装时的姿态为说明依据,向下的方位。
[0036]“前”定义为:空气在入风管内流动方向的上游;“后”定义为空气在入风管内流动方向的下游。
[0037]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包括入风管本体和吸液部件;所述入风管本体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顺次相连,并在连接处形成转角;所述吸液部件位于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下侧内壁上;所述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风管本体上具有排液部。
[0039]对于上述入风管本体,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作为对入风管本体的划分,对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结构没有特殊限制,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只需满足“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顺次相连,并在连接处形成转角”即可。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可各自独立的为直管或具有拐角的弯管,例如,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可各自独立的为“ I ”型、“Π ”型,甚至“[”型、“S”型,考虑到风阻等因素,优选采用“ I ”型、“I ”型。
[0040]为了在第一时间对进入入风管的液体进行处理,优选所述第一管段为直管,第一管段的前端为所述入风管的入风口,所述第二管段的后端为入风管的出风口。此时,进入入风管的液体在入风管的第一个弯角处即被吸附排出,使入风管具有优异的防水排水效果。[0041 ] 在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连接处形成转角,可有效避免液体从入风管的入风口径直流入动力电池包,而气流仍可经过转角后继续流通。
[0042]其中,所述转角可以为钝角、直角或锐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优选所述转角为直角。
[0043]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下侧内壁上,设置有吸液部件。吸液部件用于将进入入风管的液体进行吸附,避免其继续沿入风管流动;并且吸液部件位于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下侧内壁上,吸液部件中吸附的液体受重力作用,可方便有效的经入风管本体排出。吸液部件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具有吸液性能的材料,本实用新型中,优选采用海绵作为吸液部件。当液体以一定速度进入入风管时,处于转角处的海绵可对液流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产生飞溅,同时可有效吸附液体,防水性能优异。[0044]本实用新型中,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上具有缓冲槽,所述吸液部件设置于缓冲槽内,所述排液部位于缓冲槽底部。具体的,缓冲槽由入风管本体由内向外凸出形成,用于容纳吸液部件。该缓冲槽底部上具有排液部。
[0045]将吸液部件设置于缓冲槽内可将液体限制在缓冲槽内,避免液体(尤其是量较大时)沿入风管流动。优选情况下,吸液部件的厚度小于缓冲槽的深度。
[0046]对于上述排液部,设置于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风管本体上。可以理解,当入风管本体具有缓冲槽时,排液部设置于缓冲槽的底部。
[0047]所述排液部的作用为将液体排出入风管,其具体结构可以为各种,例如,所述排液部可以为排液孔或排液管。
[0048]当排液部为排液孔时,可直接在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风管本体上开设多个通孔,使吸液部件中的液体可通过排液孔排出入风管。优选情况下,所述排液孔具有多个。
[0049]当排液部为排液管时,可在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风管本体上设置一连通至入风管内部的管体,该排液管的入口位于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风管本体上。吸液部件中的液体可沿排液管排出。为使排液效果更好,优选情况下,所述排液管为漏斗状。漏斗状排液管的开口利于对液体进行汇集,避免产生滞留。
[0050]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了采用上述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以及采用该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的车辆。
[0051]下面结合附图1-图9,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进行进一步说明。
[0052]图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具体的:
[0053]参见图1,该入风管包括入风管本体I和作为吸液部件2的海绵。
[0054]入风管本体I结构如图2所示。该入风管本体I包括呈直管的第一管段11以及呈“Π ”型的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的前端为入风口 111,第二管段12的后端为出风口121。第一管段11竖直设置,并且第一管段11的后端与第二管段12的前端相连,形成转角。该转角为直角。
[0055]在转角处,处于水平方向的入风管本体I下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排液孔14。
[0056]继续参见图1,在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I的下侧内壁上设置有作为吸液部件2的海绵。海绵位于排液孔14正上方。
[0057]图3-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具体的:
[0058]参见图3,该入风管包括入风管本体I和作为吸液部件2的海绵。
[0059]入风管本体I结构如图4所示。该入风管本体I包括呈直管的第一管段11以及大体呈“Π ”型的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的前端为入风口 111,第二管段12的后端为出风口 121。第一管段11竖直设置,并且第一管段11的后端与第二管段12的前端相连,形成转角。该转角为直角。
[0060]在转角处,处于水平方向的入风管本体I下侧壁向下凸出,形成缓冲槽13,缓冲槽13底面上开设有多个排液孔14。
[0061]继续参见图3,在缓冲槽13内设置有作为吸液部件2的海绵,并且缓冲槽13的深度大于海绵的厚度。排液孔14位于海绵正下方。
[0062]图5-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具体的:
[0063]参见图5,该入风管包括入风管本体I和作为吸液部件2的海绵。
[0064]入风管本体I结构如图6所示。该入风管本体I包括呈直管的第一管段11以及大体呈“Π ”型的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的前端为入风口 111,第二管段12的后端为出风口 121。第一管段11竖直设置,并且第一管段11的后端与第二管段12的前端相连,形成转角。该转角为直角。
[0065]在转角处,处于水平方向的入风管本体I下侧壁上设置有漏斗型的排液管15,漏斗型排液管15的“漏斗”设置于入风管本体I的下侧壁上,排液管15连通入风管内外。
[0066]继续参见图5,在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I的下侧内壁上,设置有作为吸液部件2的海绵。海绵位于漏斗型排液管15的正上方。
[0067]图7-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具体的:
[0068]参见图7,该入风管包括入风管本体I和作为吸液部件2的海绵。
[0069]入风管本体I结构如图8所示。该入风管本体I包括呈直管的第一管段11以及大体呈“Π ”型的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的前端为入风口 111,第二管段12的后端为出风口 121。第一管段11竖直设置,并且第一管段11的后端与第二管段12的前端相连,形成转角。该转角为直角。
[0070]在转角处,处于水平方向的入风管本体I下侧壁向下凸出,形成缓冲槽13,缓冲槽13下方设置有漏斗型的排液管15,漏斗型排液管15的“漏斗”为缓冲槽13的底面,排液管15连通入风管内外。
[0071]继续参见图7,在转角处的缓冲槽13内设置有作为吸液部件2的海绵,并且缓冲槽13的深度大于海绵的厚度。海绵位于漏斗型排液管15的正上方。
[0072]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安装于动力电池包上的结构示意图。
[0073]本结构中,入风管采用前述第四中实施方式的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入风管的第一管段11竖直设置,入风口 111朝上设置。入风管的出风口 121直接连通至动力电池包3内部。
[0074]下面结合图9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0075]正常工况下,空气通过入风管的入风口 111进入入风管,并在转角处和第二管段12内经过转向后从出风口 121流出,进入动力电池包3内部。
[0076]异常工况下,空气流动路径与正常工况下相同。而液体从入风口 111进入入风管后,由于惯性和重力作用,落在第转角处缓冲槽13内的海绵上,被海绵吸附,然后逐渐通过海绵下方的排液管15排出入风管外,避免液体沿入风管进入动力电池包3内。
[007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入风管本体和吸液部件; 所述入风管本体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 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顺次相连,并在连接处形成转角; 所述吸液部件位于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下侧内壁上; 所述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风管本体上具有排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处的入风管本体上具有缓冲槽; 所述吸液部件设置于缓冲槽内,所述排液部位于缓冲槽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部件的厚度小于缓冲槽的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部为排液孔,所述排液孔具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部为排液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管为漏斗状。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部件为海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为直管,第一管段的前端为所述入风管的入风口,所述第二管段的后端为入风管的出风口 ;所述转角为直角。
9.一种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入风管。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
【文档编号】H01M10/625GK203589174SQ201320623652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0日
【发明者】梅骜, 吴玮, 陈文单, 李昌明, 郑银俊, 唐湘波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