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头、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3860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触头、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触头(10)具备一对导电构件(20)和施力构件(30),施力构件(30)安装在一对导电构件(20)之间,并向使一对导电构件(20)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一对导电构件(20)具有基体部(21)、安装部(22)和支承部(23)。一对导电构件(20)中的至少一个在面向另一个导电构件(20)侧的位置一体地具有非弹性的触头侧卡合部(26),所述触头侧卡合部(26)用于与形成于连接对象物(40)的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41、42)进行卡合。
【专利说明】触头、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触头、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如图12所示,已知一种触头110,其具备一对导电构件120和安装在一对导电构件120之间并向使一对导电构件120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130,—对导电构件120分别具有基体部121、和形成于基体部121并用于安装施力构件130的安装部122,一个导电构件120的基体部121与另一个导电构件120的基体部121彼此分离地配置,一对导电构件12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从基体部121向另一个导电构件120延伸并与另一个导电构件120接触从而对另一个导电构件120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23 (参考专利文献I)。
[0003]图12的触头110通过将从外部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未图示)夹在一对导电构件120之间,从而与连接对象物(未图示)连接。但是,若在对触头110插入了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对连接对象物向拔出方向施加外力,则连接对象物容易从触头110脱落。
[0004]另一方面,如图13A以及13B所示,已知一种锁止结构,为了防止连接对象物240的脱落,在与连接对象物240连接的中继端子210设置了与连接对象物240卡合的可弹性变形的爪片226 (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0005]在图13A以及13B的锁止结构中,在对于中继端子210的连接对象物240的安装时,首先,通过对中继端子210插入的连接对象物240按压爪片226而使其发生弹性变形。接下来,在形成于连接对象物240的矩形孔241到达了爪片226的位置时,爪片226进入到矩形孔241内,爪片226发生弹性恢复。结果,矩形孔241与爪片226卡合,阻止连接对象物240从中继端子210的脱落。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I JP特许4938148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 JP特开平9-1023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但是,在图13的锁止结构中,因为需要使与连接对象物240进行卡合的爪片226本身具有弹性,所以难以充分确保爪片226的强度。因此,在对连接对象物240施加了向拔出方向的外力时,爪片226发生变形从而连接对象物240容易从中继端子210脱落,而且爪片226容易产生破损。
[0012]此外,在出于更换、维修等的目的从中继端子210取下连接对象物240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夹具等仅部分地操作爪片226,解除连接对象物240的矩形孔241与中继端子210的爪片226的卡合。但是,在中继端子210为小型的情况下,操作爪片226的动作本身就很困难,而且若弄错力道,则爪片226会产生破损。
[0013]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头、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在避免增加部件个数的同时,可靠地防止连接对象物的脱落,并且能够不使连接对象物受到损伤而容易地取下连接对象物。
[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5]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触头具备一对导电构件和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安装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并向使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所述触头通过将插入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连接对象物夹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从而与所述连接对象物连接,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基体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形成于所述基体部,用于安装所述施力构件,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与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彼此分离地配置,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基体部侧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延伸,并与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接触,从而支承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面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侧的位置一体地具有非弹性的触头侧卡合部,所述触头侧卡合部用于与形成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进行卡合。
[0016]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连接器具备所述触头。
[0017]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连接装置具备所述触头、和具有所述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
[0018]发明效果
[0019]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触头、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避免部件件数的增加的同时,可靠地防止连接对象物的脱落,并且能够不使连接对象物受到损伤而容易地取下连接对象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触头的立体图。
[0021]图2是图1的触头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3A是表示能够连接图1的触头的第I母线的仅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3]图3B是表示对图3A的第I母线连接了两个图1的触头的状态的仅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4]图4A是表示图3A的第I母线的变形例的仅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5]图4B是表示对图4A的第I母线连接了 3个图1的触头的状态的仅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6]图5是用于说明对第I母线安装触头时的工序的说明图。
[0027]图6是表示对第I母线安装了一个触头的状态的仅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8]图7A是图6的俯视图。
[0029]图7B是沿图7A的A-A线得到的剖视图。
[0030]图8是用于说明在对第I母线安装了触头的状态下触头的第2接触部侧浮动的样子的说明图。
[0031]图9是用于说明对触头安装第2母线时的工序的说明图。
[0032]图10是表示第2母线相对于第I母线产生了位置偏移时的样子的说明图。
[0033]图11是表示第2母线相对于第I母线产生了位置偏移时的其他样子的说明图。
[0034]图12是表示专利文献I (JP特许4938148号公报)所公开的触头的立体图。
[0035]图13A是表示专利文献2 (JP特开平9-102345号公报)所公开的锁止结构的立体图。
[0036]图13B是表示图13A的锁止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头。另外,在附图中,第I方向X、第2方向Y以及第3方向Z表不相互正交的方向。
[0038]在图1以及图2中,触头用参考符号10表不,具备一对导电构件20、和安装在一对导电构件20之间并向使一对导电构件20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的(即,通过螺旋弹簧等的弹性力在一对导电构件20之间施加力)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施力构件30,并构成为在组装后的状态下自主地维持立体结构。
[0039]如图3B、图4B所示,按每一个第I母线40以及每一个第2母线50,安装多个触头10。在此,在图3B中示出了对一个第I母线40沿第3方向Z排列安装了 2个触头10的状态,在图4B中示出了对一个第I母线40沿第3方向Z排列安装了 3个触头10的状态。另夕卜,用于每一个第I母线40以及每一个第2母线50的触头10的数量并无限制,只要根据要通电的电流的大小、发热量等,适当地选择I个或2个以上即可。
[0040]返回到图1以及图2,对导电构件20进行说明。
[0041]一对导电构件20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各导电构件20通过将非弹性的导电性金属板冲压加工成给定形状之后对给定部位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如以下依次说明的那样,各导电构件20 —体地具有:在一对导电构件20之间彼此对置地分离配置的基体部21 ;用于安装施力构件30的安装部22 ;向另一个导电构件20延伸并支承另一个导电构件20的支承部23 ;用于与第I母线40接触的第I接触部24 ;用于与第2母线50接触的第2接触部25 ;用于与母线侧卡合部41、42卡合的非弹性的触头侧卡合部26 ;和用于限制第I母线40与触头10之间的相对倾斜的倾斜控制部27。
[0042]每个导电构件20各形成2个第I接触部24。具体而言,各导电构件20具有从基体部21向另一个导电构件20延伸的第I板部28A以及第2板部28B,第I接触部24分别形成在第I板部28A以及第2板部28B的上端部。另外,每个导电构件20所形成的第I接触部24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2个。
[0043]每个导电构件20所形成的2个第I接触部24在第3方向Z上彼此分离地进行配置。每个导电构件20所形成的2个第I接触部24在第I方向X上配置为分别与另一个导电构件20的第I接触部24对置。
[0044]在第I方向X上对置的第I接触部24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在对触头10没有插入第I母线40以及第2母线50的状态下大于第I母线40的厚度。
[0045]第2接触部25以隔着安装部22的方式形成在第I接触部24的相反侧。每个导电构件20各形成一个第2接触部25。在触头10的组装后的状态下,第2接触部25在第3方向Z上彼此偏移地配置,并且在第I方向X上配置为与另一个导电构件20的第2接触部25对置。
[0046]在第I方向X上对置的第2接触部25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在对触头10没有插入第I母线40以及第2母线50的状态下小于第2母线50的厚度。
[0047]触头侧卡合部26形成在面向另一个导电构件20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呈突起状地形成在第I板部28A的上端部。在连接触头10与第I母线40时,触头侧卡合部26收纳在母线侧卡合部41、42内,也起到限制触头10相对于第I母线40向第3方向Z的移动的作用。触头侧卡合部26形成在比第I接触部24更靠近安装部22侧的位置。
[0048]各导电构件20分别各具有一个触头侧卡合部26。如图5所示,在触头10的组装后的状态下,一个导电构件20的触头侧卡合部26与另一个导电构件20的触头侧卡合部26在第2方向Y上的位置相同。此外,在触头10的组装后的状态下,一个导电构件20的触头侧卡合部26与另一个导电构件20的触头侧卡合部26在第3方向Z上彼此偏移地配置。
[0049]倾斜控制部27是用于限制第I母线40与触头10的相对倾斜的部位,如图1、图2所示,在面向另一个导电构件20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在第I板部28A的上端部呈突起状地形成。倾斜控制部27与触头侧卡合部26相邻地形成于比触头侧卡合部26更靠近安装部22侧的位置。各导电构件20分别各具有一个倾斜控制部27。在触头10的组装后的状态下,一个导电构件20的倾斜控制部27与另一个导电构件20的倾斜控制部27在第2方向Y上的位置相同。
[0050]对于第I母线40,如图3A或者图4A所示,在其端部附近形成有孔状的母线侧卡合部41和缺口状的母线侧卡合部42,其中,母线侧卡合部41形成在第3方向Z上的中央,母线侧卡合部42形成在第3方向Z上的两侧部。具体而言,在如图3B所示那样对一个第I母线40安装2个触头10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孔状的母线侧卡合部41,在如图4B所示那样对一个第I母线40安装3个触头10的情况下,形成2个孔状的母线侧卡合部41。在触头10与第I母线40的连接时,2个触头侧卡合部26收纳于孔状的母线侧卡合部41,一个触头侧卡合部26收纳于缺口状的母线侧卡合部42。
[0051]接下来,参考图5?图8来说明对第I母线40的触头10的安装工序以及安装时的各部的作用。
[0052]首先,在对第I母线40的触头10的安装时,如图5 (A)所示,以第I接触部24侧为前端使触头10向第I母线40靠近。于是,第I母线40撞上触头侧卡合部26,通过第I母线40推压一对导电构件20,一对导电构件20向一对触头侧卡合部26彼此分离的方向活动。
[0053]接下来,如图5(B)所示,第I母线40越过触头侧卡合部26,触头侧卡合部26到达母线侧卡合部41、42的位置。于是,如图5的(C)所示,触头侧卡合部26收纳在母线侧卡合部41、42内,对第I母线40的触头10的安装完成。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导电构件20的第2接触部25侧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引导第I母线40的引导部29A。
[0054]如图6?图8所示,在触头10对第I母线40的安装已完成的状态下,在触头侧卡合部26与母线侧卡合部41、42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gutter)(间隙)。因此,触头10的第2接触部25侧能够沿第I方向X浮动(floating)(移动)。
[0055]此外,在第I方向X上彼此对置的第I接触部24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大于第I母线40的厚度,所以在第I方向X上对置的第I接触部24中的至少一方与第I母线40的表面或者背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即使在触头10的第2接触部25侧沿第I方向X发生了浮动的情况下,由于第I接触部24与第I母线40之间的干扰较小,所以触头10与第I母线40之间的相对移动变得顺畅,此外,由于第I接触部24与第I母线40不会过度地摩擦,因此能够维持第I接触部24以及第I母线40的良好的表面状态,从而避免接触可靠性降低。
[0056]尤其如图6所示,由于各导电构件20分别具有2个第I接触部24,并且形成于一个导电构件20的2个第I接触部24在第3方向Z上彼此分离地进行配置,因此通过这2个(共计4个)第I接触部24与第I母线40的物理接触,从而由第I方向X以及第3方向Z规定的平面上的触头10相对于第I母线40的倾斜(转动)得到抑制,触头10的姿势得到维持。
[0057]尤其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由于各导电构件20分别具有与一个触头侧卡合部26,一个导电构件20的触头侧卡合部26和另一个导电构件20的触头侧卡合部26在第3方向Z上彼此偏移地配置,并且各触头侧卡合部26与彼此不同的母线侧卡合部41、42卡合,因此由第2方向Y以及第3方向Z规定的平面上的触头10相对于第I母线40的倾斜(转动)得到抑制,触头10的姿势得到维持。
[0058]尤其如图8所示,由于在触头10上形成了倾斜控制部27,因此该倾斜控制部27与第I母线40抵接,从而将触头10相对于第I母线40的倾斜(即,第I方向X上的触头10的第2接触部25侧的浮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0059]接下来,参考图9以及图10来说明对第2母线50的触头10的安装工序以及安装时的各部的作用。
[0060]在对第2母线50的触头10的安装时,如图9的(A)所示,以第2接触部25侧为前端使触头10向第2母线50靠近,使第2母线50插入到第2接触部25之间。于是,通过第2母线50推压一对导电构件20,使第2接触部25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少许活动,如图9的(B)所示,对第2母线50的触头10的安装完成。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导电构件20的第2接触部25侧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引导第2母线50的引导部29B。
[0061]如此,触头10通过将插入到第I接触部24之间的第I母线40夹在第I接触部24之间,并且将插入到第2接触部25之间的第2母线50夹在第2接触部25之间,从而将第I母线40以及第2母线50之间电连接。
[0062]在对于第I母线40完成了触头10的安装的状态下,维持触头10的稳定的姿势的同时,触头10的第2接触部25侧相对于第I母线40能够沿第I方向X浮动。因此,如图10所示,即使在插入到第2接触部25之间的第2母线50与第I母线40之间存在第I方向X上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于触头10顺畅地插入第2母线50。
[0063]如图11所示,即使在第2母线50产生了由第I方向X以及第3方向Z规定的平面上的倾斜的情况下,由于各触头10的第2接触部25侧根据第2母线50的倾斜分别沿第I方向X浮动,因此能够对于触头10顺畅地插入第2母线50。
[0064]与第I接触部24不同,每个导电构件20形成一个第2接触部25,由此,在第2母线50对触头10的插入时,能够抑制第2母线50对第2接触部25产生干扰,从而将第2母线50顺畅地插入到第2接触部25之间。
[0065]由于在第I方向X上对置的第2接触部25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小于第2母线50的厚度,因而在对触头10插入第2母线50时,通过第2母线50推压一对导电构件20,在第I方向X上对置的第I接触部24之间的间隔变窄,通过第I接触部24夹着第I母线40,从而确保触头10和第I母线40和第2母线50之间的电接触。
[0066]在该触头10中,并不是使触头侧卡合部26本身具有弹性,而是采用如下构成:利用使一对导电构件20靠近的施力构件30的弹性力,来使一体地形成于导电构件20的非弹性的触头侧卡合部26与第I母线40进行卡合。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触头侧卡合部26的强度,所以即使在对第I母线40施加了向拔出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第I母线40的脱落,并且能够抑制触头侧卡合部26的破损。
[0067]在进行第I母线40或触头10的更换、维修时,也能够不是部分地操作触头侧卡合部26,而是操作导电构件20本身来解除触头侧卡合部26与第I母线40的卡合。因此,不会对各部产生损伤,能够从触头10容易地取下第I母线40。
[0068]此外,采用了利用施力构件30的弹性力来使触头侧卡合部26卡合到第I母线40的构成。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施力单元(施力构件),所以能够避免部件件数的增加。
[006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触头侧卡合部26为突起、母线侧卡合部41、42为孔状或者缺口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于触头侧卡合部以及母线侧卡合部的具体形态,只要能够利用施力构件30的弹性力彼此卡合即可,例如,可以触头侧卡合部形成为孔状、缺口状或者凹部状,母线侧卡合部形成为突起状,此外,也可以触头侧卡合部以及母线侧卡合部都形成为突起状、阶梯状。
[0070]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仅在第I接触部24侧形成触头侧卡合部2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第2接触部25侧形成触头侧卡合部26。
[0071]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触头侧卡合部26形成于第I板部28A,但触头侧卡合部26也可以形成在第I板部28A和第2板部28B的双方。此外,同样地,倾斜控制部27也可以形成在第I板部28A和第2板部28B的双方。
[0072]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触头10具有与一个连接对象物40接触的第I接触部
24、和与另一个连接对象物50接触的第2接触部2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从外部对触头10进行嵌合的连接对象物是一个的情况下,在触头10仅形成一个接触部即可。
[007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导电构件20具有一个第2接触部25,但也可以与第I接触24同样地,也在第I板部28A侧形成第2接触部25,在双方的板部形成第2接触部25。
[0074]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触头10为电源供给用触头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用作信号触头。
[0075]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保持触头10的壳体而使用了触头10,但也可以设置壳体,用作具备触头10和壳体的连接器。
[007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施力构件30为螺旋弹簧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施力构件30的具体形态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橡胶等的弹性构件构成。
[007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2方向Y与第I方向X正交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构成为第2方向Y不与第I方向X正交。
[0078]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如以下的附记那样记载,但这些附记并不用来确定本发明的范围。
[0079](附记I)
[0080]—种触头,具备一对导电构件和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安装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并向使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所述触头通过将插入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连接对象物夹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从而与所述连接对象物连接,其特征在于,
[0081]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基体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形成于所述基体部,用于安装所述施力构件,
[0082]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与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彼此分离地配置,
[0083]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基体部侧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延伸,并与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接触,从而支承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
[0084]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面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侧的位置一体地具有非弹性的触头侧卡合部,所述触头侧卡合部用于与形成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进行卡合。
[0085](附记2)
[0086]根据附记I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0087]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第I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所述第I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所述第2接触部隔着所述安装部形成在所述第I接触部的相反侧,与另一连接对象物接触,
[0088]所述触头侧卡合部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而形成在所述第I接触部侧。
[0089](附记3)
[0090]根据附记2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0091]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从所述基体部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延伸的板部,
[0092]所述第I接触部和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形成在同一所述板部。
[0093](附记4)
[0094]根据附记2或3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0095]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倾斜控制部,所述倾斜控制部用于限制所述连接对象物与所述触头的相对倾斜,
[0096]所述倾斜控制部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在所述第I接触部侧,形成在面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侧的位置。
[0097](附记5)
[0098]根据附记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0099]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多个所述第I接触部,
[0100]形成于各个所述导电构件的多个所述第I接触部在第3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所述第3方向与第I方向以及第2方向正交,所述第I方向是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所述第2方向是对所述触头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方向。
[0101](附记6)
[0102]根据附记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0103]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所述触头侧卡合部,
[0104]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和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在第3方向上配置在彼此偏移的位置,所述第3方向是与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即第I方向以及对所述触头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
[0105](附记7)
[0106]根据附记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0107]在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即第I方向上对置的所述第I接触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在对所述触头没有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以及所述另一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大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厚度,
[0108]在所述第I方向上对置的所述第2接触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在对所述触头没有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以及所述另一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小于所述另一连接对象物的厚度。
[0109](附记8)
[0110]根据附记I?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0111]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具有同一形状。
[0112](附记9)
[0113]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附记I?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
[0114](附记10)
[0115]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0116]附记I?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和
[0117]具有所述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
[0118]以上,使用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发明的构件、详细情况,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各种变更。
[0119]本申请主张以2012年7月13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2-157719为基础的优先权,并且将其全部公开引入于此。
[0120]符号说明
[0121]10 触头
[0122]20导电构件
[0123]21基体部
[0124]22安装部
[0125]23支承部
[0126]24第I接触部
[0127]25第2接触部
[0128]26触头侧卡合部
[0129]27倾斜控制部
[0130]28A第I板部(板部)
[0131]28B 第 2 板部
[0132]29A、29B 引导部
[0133]30施力构件
[0134]40第I母线(连接对象物)
[0135]41母线侧卡合部(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
[0136]42母线侧卡合部(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
[0137]50第2母线(另一连接对象物)
[0138]X第I方向
[0139]Y第2方向
[0140]Z第3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触头,具备一对导电构件和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安装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并向使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所述触头通过将插入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的连接对象物夹在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之间,从而与所述连接对象物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基体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形成于所述基体部,用于安装所述施力构件, 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与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基体部彼此分离地配置,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基体部侧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延伸,并与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接触,从而支承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面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侧的位置一体地具有非弹性的触头侧卡合部,所述触头侧卡合部用于与形成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进行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第I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所述第I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所述第2接触部隔着所述安装部形成在所述第I接触部的相反侧,与另一连接对象物接触, 所述触头侧卡合部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而形成在所述第I接触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从所述基体部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延伸的板部, 所述第I接触部和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形成在同一所述板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倾斜控制部,所述倾斜控制部用于限制所述连接对象物与所述触头的相对倾斜, 所述倾斜控制部以所述安装部为基准在所述第I接触部侧,形成在面向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多个所述第I接触部, 形成于各个所述导电构件的多个所述第I接触部在第3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所述第3方向与第I方向以及第2方向正交,所述第I方向是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所述第2方向是对所述触头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分别具有所述触头侧卡合部, 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和另一个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在第3方向上配置在彼此偏移的位置,所述第3方向是与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即第I方向以及对所述触头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即第I方向上对置的所述第I接触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在对所述触头没有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以及所述另一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大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厚度, 在所述第I方向上对置的所述第2接触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在对所述触头没有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物以及所述另一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小于所述另一连接对象物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电构件具有同一形状。
9.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
10.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触头;和 具有所述连接对象物侧卡合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
【文档编号】H01R13/15GK104335427SQ201380028920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海老泽刚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