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1197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线圈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备线圈的线圈模块,其中,上述线圈具有线圈芯体与在其周围以螺旋状卷绕的线圈电极。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21所示,提出了在其内部构成有变压器的线圈部件500。线圈部件500具备:埋设于树脂绝缘层(省略图示)的线圈芯体501;形成初级线圈的第一线圈电极502a;以及形成次级线圈的第二线圈电极502b。另外,第一、第二线圈电极502a、502b分别具备:沿着线圈芯体501的外周面排列的第一、第二外侧柱状导体503a、503b;以及沿着线圈芯体501的内周面排列的第一、第二内侧柱状导体504a、504b。

而且,利用分别形成于树脂绝缘层的两主面的多个第一布线电极图案505a,将第一外侧柱状导体503a以及第一内侧柱状导体504a的对应的端部彼此连接,从而形成在线圈芯体501的周围以螺旋状卷绕的第一线圈电极502a。另外,利用分别形成于树脂绝缘层的两主面的多个第二布线电极图案505b,将第二外侧柱状导体503b以及第二内侧柱状导体504b的对应的端部彼此连接,从而形成在线圈芯体501的周围以螺旋状卷绕的第二线圈电极502a。

另外,第一、第二线圈电极502a、502b分别具备:初级、次级线圈电极对506a、506b;以及初级、次级线圈中心抽头507a、507b。此外,在图21中,对形成次级线圈的第二布线电极图案505b、次级线圈电极对506b以及次级线圈中心抽头507b施加了阴影线。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70576号公报(参照段落0044~0046、图3等)

另外,通过将上述线圈部件500安装于布线基板(省略图示)而构成被赋予了各种功能的线圈模块。近年,迫切期望这种线圈模块的低成本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化制造工序来实现线圈部件的低成本化、从而能够廉价地制造具备线圈部件的线圈模块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模块具备线圈,该线圈具有线圈芯体与在其周围以螺旋状卷绕的线圈电极,上述线圈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线圈部件,具有埋设有上述线圈芯体的绝缘层、以及设置于上述绝缘层并构成上述线圈电极的一部分的不具有螺旋状的部件侧线圈电极;以及布线基板,其配置有上述线圈部件,并设置有构成上述线圈电极的剩下一部分且不具有螺旋状的基板侧线圈电极以及其他布线电极,上述线圈部件的上述部件侧线圈电极与上述布线基板的上述基板侧线圈电极连接,从而使上述线圈电极形成为螺旋状。

在这样构成的发明中,构成线圈电极的螺旋状的一部分且不具有螺旋状的部件侧线圈电极设置于埋设有线圈部件的线圈芯体的绝缘层,其中,上述线圈电极在线圈芯体的周围以螺旋状卷绕而形成线圈。另外,构成线圈电极的螺旋状的剩下一部分且不具有螺旋状的基板侧线圈电极与其他布线电极设置于布线基板。而且,通过在布线基板配置线圈部件,并将线圈部件的部件侧线圈电极与布线基板的基板侧线圈电极连接来使线圈电极形成为螺旋状,从而制造线圈模块。

因此,在线圈部件设置有构成线圈电极的一部分的部件侧线圈电极,而未设置有线圈电极的全部,由此与具备线圈成品的现有的线圈部件相比,能够简化制造工序来实现线圈部件的低成本化。另外,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在布线基板设置有构成线圈电极的剩下一部分的基板侧线圈电极。另外,在使用一般的基板形成技术来形成布线基板时,能够与其他布线电极一同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因此,不需要用于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特别的工序,由此能够抑制布线基板的制造成本增大。

另外,与以往那样通过丝网印刷或镀覆处理、使用了光刻或抗蚀膜处理的金属箔(膜)的蚀刻加工等一般的布线电极图案形成技术、从而在供线圈芯体埋设的绝缘层的两主面形成布线电极图案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用一般的基板形成技术,非常廉价地将基板侧线圈电极形成于布线基板。因此,通过在布线基板配置线圈部件,从而将部件侧线圈电极与基板侧线圈电极连接来形成线圈电极,由此能够廉价地制造具备线圈部件的线圈模块。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布线基板具有第一多层绝缘层,上述线圈部件安装于上述第一多层绝缘层的一主面,上述部件侧线圈电极与形成于上述第一多层绝缘层的上述基板侧线圈电极连接。

这样,能够利用在其一主面安装线圈部件的布线基板的第一多层绝缘层的多层构造来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因此能够提高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例如,通过将基板侧线圈电极形成于第一多层绝缘层的内层,从而与在埋设有线圈芯体的绝缘层的主面形成有构成线圈电极的布线电极图案的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扩大线圈芯体与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距离。因此,能够缓和来自线圈电极的针对线圈芯体的应力,由此能够实现线圈特性的提高。另外,能够在第一多层绝缘层的内层配置基板侧线圈电极,从而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高度降低。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部件侧线圈电极具有:多个第一柱状导体,埋设于上述绝缘层,被配置为与上述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且在上述线圈芯体的一侧排列,其一端在与上述第一多层绝缘层相反的一侧的上述绝缘层的一主面露出,另一端在上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多个第二柱状导体,埋设于上述绝缘层,被配置为与上述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且在上述线圈芯体的另一侧被排列为与上述多个第一柱状导体一起夹持上述线圈芯体,其一端在上述绝缘层的一主面露出,另一端在上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件,其形成于上述绝缘层的一主面,并将相互成对的上述第一柱状导体以及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一端彼此分别连接,上述基板侧线圈电极具有多个第二连接部件,该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将上述第一柱状导体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其中,该第二柱状导体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相互成对的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一侧邻接。

若这样地构成,则多个第一柱状导体被配置为与线圈的中心轴(在线圈芯体内部产生的磁通量)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在线圈芯体的一侧排列,从而埋设于绝缘层。另外,多个第二柱状导体被配置为与线圈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在线圈芯体的另一侧被排列为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夹持线圈芯体,从而埋设于绝缘层。另外,各第一柱状导体以及各第二柱状导体各自的一端在绝缘层的与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一多层绝缘层相反侧的一主面露出,各自的另一端在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

而且,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以及第二柱状导体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形成于绝缘层的一主面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而连接,从而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因此,能够提供如下实用结构的线圈模块:第一柱状导体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第一多层绝缘层的基板侧线圈电极所具有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布线基板还具有第二多层绝缘层,该第二多层绝缘层层叠于上述绝缘层的与上述第一多层绝缘层相反侧的一主面,并与上述第一多层绝缘层一起形成有上述基板侧线圈电极,上述部件侧线圈电极具有:多个第一柱状导体,埋设于上述绝缘层,被配置为与上述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且在上述线圈芯体的一侧排列,其一端在上述绝缘层的一主面露出,另一端在上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以及多个第二柱状导体,埋设于上述绝缘层,被配置为与上述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且在上述线圈芯体的另一侧被排列为与上述多个第一柱状导体一起夹持上述线圈芯体,其一端在上述绝缘层的一主面露出,另一端在上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上述基板侧线圈电极具有:多个第一连接部件,其形成于上述第二多层绝缘层,并将相互成对的上述第一柱状导体以及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一端彼此分别连接;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其形成于上述第一多层绝缘层,并将上述第一柱状导体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其中,该第二柱状导体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相互成对的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一侧邻接。

若这样地构成,则多个第一柱状导体被配置为与线圈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在线圈芯体的一侧排列,从而埋设于绝缘层。另外,多个第二柱状导体被配置为与线圈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在线圈芯体的另一侧被排列为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夹持线圈芯体,从而埋设于绝缘层。而且,各第一柱状导体以及各第二柱状导体各自的一端在绝缘层的与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一多层绝缘层相反侧的一主面露出,各自的另一端在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从而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

另外,与第一多层绝缘层一起形成有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二多层绝缘层层叠于绝缘层的与第一多层绝缘层相反侧的一主面。另外,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以及第二柱状导体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形成于第二多层绝缘层的基板侧线圈电极所具有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而连接。而且,第一柱状导体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第一多层绝缘层的基板侧线圈电极所具有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

因此,与线圈部件的绝缘层的另一主面侧的第一多层绝缘层一起,利用在线圈部件的绝缘层的一主面层叠的第二多层绝缘层的多层构造来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例如,通过将基板侧线圈电极形成于第一、第二多层绝缘层各自的内层,从而与在埋设有线圈芯体的绝缘层的两主面形成有构成线圈电极的布线电极图案的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扩大线圈芯体与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距离,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接触。另外,在线圈芯体具有导电性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形成绝缘。另外,能够进一步缓和来自线圈电极的针对线圈芯体的应力,从而能够实现线圈特性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部件侧线圈电极具有:多个第一柱状导体,埋设于上述绝缘层,被配置为与上述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且在上述线圈芯体的一侧排列;多个第二柱状导体,埋设于上述绝缘层,被配置为与上述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且在上述线圈芯体的另一侧被排列为与上述多个第一柱状导体夹持上述线圈芯体;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件,以将相互成对的上述第一柱状导体以及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与上述第一多层绝缘层相反侧的一端彼此在上述绝缘层内分别连接的方式,通过相同的金属材料而与上述第一柱状导体以及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各对分别一体形成,上述各第一柱状导体以及上述各第二柱状导体各自的另一端在与上述第一多层绝缘层对置的上述绝缘层的主面露出,上述基板侧线圈电极具有多个第二连接部件,该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将上述第一柱状导体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其中,该第二柱状导体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相互成对的上述第二柱状导体的一侧邻接。

若这样地构成,则多个第一柱状导体被配置为与线圈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在线圈芯体的一侧排列,从而埋设于绝缘层。另外,多个第二柱状导体被配置为与线圈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在线圈芯体的另一侧被排列为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夹持线圈芯体,从而埋设于绝缘层。并且,在与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一多层绝缘层侧相反侧,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以及第二柱状导体的一端彼此分别在绝缘层内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件而连接。另外,第一柱状导体以及第二柱状导体的各对分别通过相同的金属材料而与将该对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一体形成,从而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

而且,各第一柱状导体以及各第二柱状导体各自的另一端在与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一多层绝缘层对置的绝缘层的主面露出。而且,第一柱状导体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第一多层绝缘层的基板侧线圈电极所具有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因此,仅使通过相同的金属材料而一体形成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以及第一连接部件被配置为横跨线圈芯体,就能够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由此能够简化制造工序来实现线圈部件的进一步的低成本化。另外,在制造线圈部件时,无需考虑第一、第二柱状导体与第一连接部件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侧线圈电极的进一步的窄间距化。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线圈电极具有以各自不同的线圈直径在上述线圈芯体的周围呈螺旋状地卷绕的多个电极组,通过将线圈直径较小的上述电极组配置于线圈直径较大的上述电极组的内侧从而形成为多重卷绕构造。

这样,由于线圈电极形成为多重卷绕构造,从而能够实现线圈的卷绕数的增大,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线圈特性的提高。

此外,例如,在埋设有线圈芯体的绝缘层的两主面分别层叠有形成了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一、第二多层绝缘层的情况下,可以如下地进行配置。即,可以使分别形成线圈直径不同的各电极组的第一、第二连接部件各自的第一、第二多层绝缘层的层叠方向上的配置位置在各电极组中的每一组均不同。通过这样地形成,能够可靠地改变层来形成线圈芯体上下的布线,减少线圈的布线间的接触的担忧,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实现线圈的多重卷绕。

另外,例如,在通过相同的金属材料而一体形成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以及第一连接部件埋设于线圈部件的绝缘层从而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的情况下,可以如下地进行配置。即,可以使分别形成线圈直径不同的各电极组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各自的长度在各电极组中的每一组均不同,并且使分别形成线圈直径不同的各电极组的各第二连接部件各自的第二多层绝缘层的层叠方向上的配置位置在各电极组中的每一组均不同。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线圈电极由规定的线圈直径的第一上述电极组、以及线圈直径比上述第一电极组小的第二上述电极组构成,上述第一电极组的上述各第一连接部件与上述第二电极组的上述各第一连接部件在俯视观察时交替地配置而排列,上述第一电极组的各环绕圈各自的布线长度形成为几乎相同,上述第一电极组的上述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分别以交错状排列。

若这样地构成,则线圈直径较大的第一电极组的各圈各自的布线长度形成为几乎相同,第一电极组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分别以交错状排列。因此,能够防止俯视观察时交替地配置而排列的各第一、第二电极组各自的各第一连接部件接触,从而能够实现线圈电极的进一步的窄间距化。另外,能够通过实现线圈电极的窄间距化来实现线圈的卷绕数的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实现线圈特性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线圈具有环形的上述线圈芯体,上述各第一柱状导体在上述芯体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上述线圈芯体的外周面排列,上述各第二柱状导体在上述芯体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上述线圈芯体的内周面排列。

这样,线圈具有环形的线圈芯体,并且各第一柱状导体在线圈芯体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线圈芯体的外周面排列,各第二柱状导体在线圈芯体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线圈芯体的内周面排列。因此,形成为由线圈产生的磁力线主要通过环状的环形的线圈芯体的闭合磁路构造,由此能够提供漏磁通较少的线圈模块。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柱状导体以及上述第二柱状导体分别由金属销形成。

这样,形成与线圈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以下,也有时称为“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的布线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分别由金属销形成。因此,仅通过使各金属销的长度增长,就能够容易使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的布线长度增长。因此,能够容易使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芯体的厚度变厚。

另外,由于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分别由金属销形成,所以为了形成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的布线,即使不像贯通孔导体、通孔导体那样将多个贯通孔形成于印刷电路基板、半固化片等芯基板,而仅通过排列各金属销,就能够形成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的布线。另外,不存在如贯通孔导体、通孔导体那样由各金属销形成的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的布线的粗细变化的担忧。因此,能够提供具备线圈芯体的厚度较厚且电感特性优良的线圈、并能够实现线圈电极的窄间距化的线圈模块。

另外,上述基板侧线圈电极由连结通孔导体形成,其中,该连结通孔导体通过使多个通孔导体以其一部分重叠的方式沿上述布线基板的面方向排列而形成。

这样,与通过丝网印刷、金属箔(膜)的蚀刻处理而形成的一般的布线电极图案相比,能够实现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进一步的低电阻化。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安装于上述布线基板的其他部件。

这样,通过将贴片电感器、贴片电容器、贴片电阻等贴片部件、或高频滤波器、高频开关、RF-IC等功能部件作为其他部件而安装于布线基板,从而能够提供具备各种功能的实用结构的线圈模块。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多个第三柱状导体,该多个第三柱状导体埋设于上述绝缘层,其一端作为外部连接端子而从上述绝缘层露出,另一端与上述布线基板连接。

若这样地构成,则用于将布线基板外部连接的多个第三柱状导体埋设于线圈部件的绝缘层,因此,能够在形成线圈部件时同时形成线圈部件的部件侧线圈电极与线圈模块的外部连接用的多个第三柱状导体,而不大幅增大制造成本。因此,仅通过将设置有外部连接用的多个第三柱状导体的线圈部件配置于布线基板,就能够利用作为外部连接端子而发挥功能的各第三柱状导体各自的一端将线圈模块容易地外部连接。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形成外部连接用的连接端子的工序,从而能够实现线圈模块的制造成本的减少。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线圈部件设置有构成线圈电极的螺旋状的一部分的部件侧线圈电极,而未设置有线圈电极的全部,所以与具备线圈成品的现有的线圈部件相比,能够简化制造工序来实现线圈部件的低成本化。另外,在布线基板设置有构成线圈电极的螺旋状的剩下一部分的基板侧线圈电极,对于基板侧线圈电极而言,在使用一般的基板形成技术来形成布线基板时,能够与其他布线电极一同地容易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因此通过在布线基板配置线圈部件,从而将部件侧线圈电极与基板侧线圈电极连接来使线圈电极形成为螺旋状,由此能够廉价地制造具备线圈部件的线圈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用于对形成线圈电极的各柱状导体的连接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a)是表示在布线基板安装有柱状导体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配置有线圈芯体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形成有线圈部件的树脂绝缘层的状态的图,(d)是表示线圈部件完成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图,(a)是俯视图,(b)是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a)是表示在脱模片上配置有各柱状导体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配置有线圈芯体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形成有线圈部件的树脂绝缘层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形成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前的线圈部件的图,(a)是俯视图,(b)是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4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线圈电极的布线状态的图,(a)是表示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形成第一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c)是表示形成第二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d)是表示各柱状导体的排列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2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所具备的线圈的线圈电极的布线状态的图,(a)是表示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形成第一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c)是表示形成第二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d)是表示各柱状导体的排列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所具备的线圈的线圈电极的布线状态的图,(a)是表示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形成第一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c)是表示形成第二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d)是表示各柱状导体的排列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线圈芯体的变形例的图,(a)是表示直线状的线圈芯体的图,(b)是表示近似C字状的线圈芯体的图。

图21是表示现有的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

(线圈模块的概略结构)

参照图1以及图2对线圈模块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2是用于对形成图1的线圈模块所具备的线圈的线圈电极的各柱状导体的连接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并且是表示从朝向纸面的下侧观察图1的线圈模块的状态的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包括所参照的图1以及图2在内的各附图中,为了简化说明,示意地描绘电极等的结构、或者省略各柱状导体的一部分的图示,但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线圈模块1是具备线圈10的模块,其中,上述线圈10具有线圈芯体11、以及在线圈芯体11的周围以螺旋状卷绕的线圈电极12,上述线圈模块1具备:布线基板20;配置安装于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20a的规定位置的线圈部件30;以及安装于布线基板20的另一主面20b的电路部件2。此外,根据需要,将贴片电感器、贴片电容器、贴片电阻等贴片部件、或高频滤波器、高频开关、RF-IC等功能部件作为本发明的“其他部件”而安装于布线基板20的另一主面20b,从而形成具备各种功能的线圈模块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0具有圆环状的环形的线圈芯体11。

布线基板20具备:构成形成于一主面20a的外部连接用的多个接地电极21以及线圈电极12的螺旋状的一部分的线状的多个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以及用于对形成于另一主面20b的电路部件2进行安装的多个接地电极22。而且,一主面20a的接地电极21与另一主面20b的接地电极22通过形成于布线基板20的内部的层间连接导体(通孔导体)、面内导体等的内部布线电极23而连接。另外,布线基板20能够由使用了树脂、聚合物材料等的树脂多层基板、印刷电路基板、LTCC、氧化铝系基板、玻璃基板、复合材料基板、单层基板、多层基板等形成,只要根据线圈模块1的使用目的来适当地选择最佳的材质从而形成布线基板20即可。

如以上那样,接地电极21、22、内部布线电极23构成为本发明的“其他布线电极”。

线圈部件30具备埋设有线圈芯体11的单层的树脂绝缘层31(相当于本发明的“绝缘层”),在树脂绝缘层31分别设置有构成线圈电极12的螺旋状的一部分的、由金属销形成的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由金属销形成的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4、以及线状的多个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另外,在树脂绝缘层31埋设有由金属销形成的外部连接用的第三柱状导体32。另外,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设置有外部接合用的安装用电极33与树脂保护层34。

树脂绝缘层31由热固化性的环氧树脂等一般的树脂密封(模制)用的树脂形成。线圈芯体3由铁素体、铁等一般作为线圈芯体而采用的磁性材料形成。此外,树脂绝缘层31也可以由相同的树脂或不同的树脂形成为多层。

各第一柱状导体13分别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并被配置为与线圈10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线圈芯体11的外周面排列。此外,本发明中的线圈电极的卷绕轴的方向是在环状的线圈芯体11内部产生的磁通量(磁场)的方向。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圆环状的线圈芯体11,以沿其圆周向旋转的方式产生有磁通量。另外,各第一柱状导体13各自的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与布线基板20相反侧的一主面31a露出,另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

各第二柱状导体14分别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被配置为与线圈10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线圈芯体11的内周面排列。另外,各第二柱状导体14各自的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露出,另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此外,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或者各第二柱状导体14分别以与线圈10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即可,例如可以相对于与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地配置。

各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分别形成于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并与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露出的各柱状导体13、14的一端连接。而且,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各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而连接。

另外,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各自的在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的另一端使用焊锡等接合件H而与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以如下的方式连接。即,第一柱状导体13的另一端与第二柱状导体14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而连接,其中,上述第二柱状导体14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3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邻接。这样,以使线圈电极12形成为螺旋状的方式,将设置于线圈部件30的各柱状导体13、14以及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与设置于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20a的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连接,从而形成在线圈芯体11的周围以螺旋状卷绕的线圈电极12。即,通过将不具有螺旋状的各柱状导体13、14以及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与不具有螺旋状的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连接,从而使线圈电极12形成为螺旋状。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柱状导体13、14中的未连接有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的柱状导体13、14的另一端通过使用焊锡等接合件H而与形成于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20a的接地电极21连接,从而经由内部布线电极23与布线基板20的另一主面20b的接地电极22连接,由此作为信号引出用的端子来使用。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柱状导体13、14以及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构成为本发明的“部件侧线圈电极”,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构成为本发明的“第一连接部件”。另外,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构成为本发明的“基板侧线圈电极”、“第二连接部件”。

另外,各第三柱状导体32各自的一端作为外部连接端子而从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露出并与安装用电极33连接,另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并使用焊锡等接合件H与形成于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20a的接地电极21连接。由此,布线基板20(电路部件2、线圈10)经由各第三柱状导体32以及安装用电极33而被外部连接。

此外,各柱状导体13、14、32由Cu、Au、Ag、Al、或者它们的合金等一般作为布线电极而采用的金属材料形成。另外,也可以由实施了Cu镀或者Ni镀的引脚状的部件形成各柱状导体13、14、32。此外,各柱状导体13、14、32的长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梯形状。

另外,两布线电极图案15、16通过使用光刻、抗蚀膜对金属箔(膜)进行蚀刻加工而形成,或者通过利用丝网印刷来印刷包含Cu、Au、Ag的导电性浆料而形成。另外,也可以对通过丝网印刷形成了的图案实施镀覆。另外,将各柱状导体13、14的对应的一端彼此连接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将接合线作为第一连接部件而通过引线接合工艺使各柱状导体13、14的对应的一端彼此连接。

另外,在线圈芯体11的外侧排列的各第一柱状导体13也可以形成为比在线圈芯体11的内侧排列的各第二柱状导体14大的直径。在为了实现高电感化而欲增大线圈10的匝数的情况下,由于环状的线圈芯体11的内侧的各柱状导体14的配置空间有限,所以通过使各柱状导体14小径化而使其横截面积减小,从而能够增大线圈10的匝数。另外,存在因小径化而使各柱状导体14的电阻值增大从而导致线圈特性劣化的担忧,但通过使在配置空间比较充裕的线圈芯体11的外侧排列的各柱状导体13比各柱状导体14大径化,从而能够抑制线圈电极12整体的电阻值增大。

另外,在使第一柱状导体13与第二柱状导体14的直径不同的情况下,两布线电极图案15、16也可以形成为使直径不同的第一柱状导体13与第二柱状导体14之间的阻抗相匹配。例如,通过使两布线电极图案15、16以从大径的第一柱状导体13趋向小径的第二柱状导体14而变细的方式形成为锥形状,从而能够使两柱状导体13、14间的阻抗相匹配。

(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3对线圈模块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图1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a)是表示在布线基板安装有柱状导体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配置有线圈芯体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形成有线圈部件的树脂绝缘层的状态的图,(d)是表示线圈部件完成后的状态的图。

首先,如图3(a)所示,准备在两主面20a、20b各自的规定位置形成有各接地电极21、22以及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并且设置有内部布线电极23的布线基板20。接下来,使用焊锡等接合件H将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各自的另一端与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20a的各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上的规定位置连接。另外,使用焊锡等接合件H将各第三柱状导体32各自的另一端与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的各接地电极21连接。这样,能够同时一并将构成线圈电极12的一部分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与外部连接用的第三柱状导体32配置在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20a上。

另外,为了防止线圈芯体11与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接触,也可以在各柱状导体13、14的另一端的除去连接位置以及接地电极21的部分、与配置有线圈芯体11的部分形成阻焊层。

此外,通过将两柱状导体13、14分别与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连接,从而第一柱状导体13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3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而连接。另外,未与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连接的信号引出用的各柱状导体13、14的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极21连接。

接着,如图3(b)所示,在外侧的各第一柱状导体13与内侧的各第二柱状导体14所夹持的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20a上的圆环状的区域,配置线圈芯体11。因此,各第一柱状导体13分别被配置为与线圈10的中心轴的方向即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各第二柱状导体14分别被配置为与线圈10的中心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因此各第一柱状导体13与各第二柱状导体14被配置为夹着线圈芯体11地对置。

接着,如图3(c)所示,使用一般的热固化性的模制树脂对线圈芯体11与各柱状导体13、14、32进行树脂密封来形成树脂绝缘层31。接着,如该图所示,通过研磨或者研削将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的树脂除去,以使各柱状导体13、14、32各自的一端露出。

接下来,如图3(d)所示,以使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露出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的对应的一端彼此连接的方式,形成多个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另外,以与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露出的各第三柱状导体32各自的一端连接的方式,形成外部连接用的安装用电极33。另外,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形成对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以及安装用电极33进行保护的树脂保护层34。然后,如图1所示,通过在布线基板20的另一主面20b安装规定的电路部件2,从而完成线圈模块1。

此外,在将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的树脂除去的工序中,也可以将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的树脂除去,以使各柱状导体13、14、32各自的一端从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稍稍突出而露出。另外,例如,通过用比各柱状导体13、14、32软且比树脂绝缘层31硬的材质的研磨剂对树脂绝缘层31a的一主面31a进行研磨,从而能够使各柱状导体13、14、32的一端以从树脂绝缘层31突出的方式露出。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线圈电极12的螺旋状的一部分的部件侧线圈电极(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设置于线圈部件30的埋设有线圈芯体11的单层的树脂绝缘层31,其中,上述线圈电极12在线圈芯体11的周围以螺旋状卷绕而形成线圈10。另外,构成线圈电极12的螺旋状的剩下一部分的基板侧线圈电极(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与其他布线电极(接地电极21、22、内部布线电极23)设置于布线基板20。而且,通过在布线基板20配置线圈部件30,并将线圈部件的部件侧线圈电极与布线基板20的基板侧线圈电极连接而使线圈电极12形成为螺旋状,从而制造线圈模块1。

因此,在线圈部件30设置有构成线圈电极12的一部分的部件侧线圈电极(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而未设置有线圈电极12的全部,由此与具备线圈成品的图21所示的现有的线圈部件500相比,能够简化制造工序来实现线圈部件30的低成本化。另外,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在布线基板20设置有构成线圈电极12的剩下一部分的基板侧线圈电极(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另外,在使用一般的基板形成技术来形成布线基板20时,能够与其他布线电极(接地电极21、22、内部布线电极23)一同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因此,不需要用于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特别的工序,由此能够抑制布线基板20的制造成本增大。

另外,与以往那样通过一般的布线电极图案形成技术在供线圈芯体11埋设的树脂绝缘层31的两主面31a、31b形成布线电极图案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用一般的基板形成技术将构成线圈电极12的一部分的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非常地廉价地形成于布线基板20。因此,通过在布线基板20配置线圈部件30,从而将部件侧线圈电极与基板侧线圈电极连接来形成线圈电极12,由此能够廉价地制造具备线圈部件30的线圈模块1。

另外,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排列,从而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另外,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4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被排列为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夹持线圈芯体11,从而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另外,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各第二柱状导体14各自的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与形成有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的布线基板20相反侧的一主面31a露出,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各第二柱状导体14各自的另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

而且,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形成于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的多个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而连接,从而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因此,能够提供如下实用结构的线圈模块1:第一柱状导体13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3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作为基板侧线圈电极形成于布线基板20的一主面20a的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而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12。

另外,线圈10具有环形的线圈芯体11,各第一柱状导体13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各第二柱状导体14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因此,形成为由线圈10产生的磁通量主要通过环状的线圈芯体11的闭合磁路构造,由此能够提供漏磁通较少的线圈模块1。

另外,形成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线圈电极12的布线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分别由金属销形成。因此,仅通过使各金属销的长度增长,就能够容易使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12的布线长度增长。因此,能够容易使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芯体11的厚度变厚。

另外,由于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分别由金属销形成,所以为了形成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12的布线,即使不像贯通孔导体、通孔导体那样将多个贯通孔形成于印刷电路基板、半固化片等芯基板,而仅通过排列各金属销,就能够形成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12的布线。另外,不存在如贯通孔导体、通孔导体那样由各金属销形成的柱状导体方向上的线圈电极12的布线的粗细变化的担忧。因此,能够提供具备线圈芯体11的厚度较厚且电感特性优良的线圈、并能够实现线圈电极12的窄间距化的线圈模块1。

另外,通过将贴片电感器、贴片电容器、贴片电阻等贴片部件、或高频滤波器、高频开关、RF-IC等功能部件作为电路部件2而安装于布线基板20的另一主面20b,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各种功能的实用结构的线圈模块1。另外,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在供线圈部件30配置的布线基板20侧形成有线圈电极12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件30的小型化,从而能够实现线圈模块1的高度降低。

另外,用于将布线基板20外部连接的多个第三柱状导体32埋设于线圈部件30的树脂绝缘层31。因此,能够在形成线圈部件30时同时形成线圈部件30的部件侧线圈电极与线圈模块1的外部连接用的多个第三柱状导体32,而不大幅增大制造成本。因此,仅通过将设置有外部连接用的多个第三柱状导体32的线圈部件30配置于布线基板20,就能够利用作为外部连接端子而发挥功能的各第三柱状导体32各自的一端将线圈模块1容易地外部连接。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形成外部连接用的连接端子的工序,从而能够实现线圈模块1的制造成本的减少。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图,(a)是俯视图,(b)是局部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a)是表示在脱模片上配置有各柱状导体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配置有线圈芯体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形成有线圈部件的树脂绝缘层的状态的图。另外,图6是表示形成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前的线圈部件的图,(a)是俯视图,(b)是局部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a)、(b)所示,布线基板20具有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相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多层绝缘层”),在其一主面120a安装有线圈部件30。另外,构成线圈电极12的一部分的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二连接部件通过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以及通孔导体16a而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并且部件侧线圈电极(两柱状导体13、14、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与基板侧线圈电极连接而形成线圈电极12。另外,线圈部件30的形成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参照图5以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在其一面对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的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4各自的一端进行支承的板状的转印体。另外,在转印体的一面上设定有与圆环状的环形的线圈芯体11在俯视观察时几乎呈相同形状亦即环状的规定区域。然后,准备端子集合体,该端子集合体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使各第一柱状导体13在规定区域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线圈芯体11的中心轴)的方向(规定区域的外周方向)排列,使各第二柱状导体14在规定区域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线圈芯体11的中心轴)的方向(规定区域的内周方向)排列,并使各第一柱状导体13与各第二柱状导体14被配置为夹着规定区域地对置。

接着,如图5(a)所示,在脱模片40上通过热固化性的树脂(例如,液状树脂)而形成具有粘着性的支承层41,通过使各柱状导体13、14各自的另一端贯穿支承层41从而立设端子集合体。接下来,对支承层41进行热固化而将转印体除去。此外,脱模片40也可以使用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等树脂片形成有脱模层的片材、氟树脂等树脂片本身具有脱模功能的片材等任意的脱模片。另外,也可以同时支承外部连接用的第三柱状导体32来形成端子集合体。在该情况下,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以及第三柱状导体32同时被转印至脱模片40上的支承层41。

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各第一柱状导体13与各柱状导体14之间配置线圈芯体11。接着,如图5(c)所示,使用和支承层41相同的树脂对线圈芯体11与各柱状导体13、14进行树脂密封来形成包含支承层41的树脂绝缘层31。此外,在多个第三柱状导体32支承于脱模片40上的支承层41的情况下,各第三柱状导体32也一同被树脂绝缘层31树脂密封。另外,也可以使用与支承层41不同的树脂来形成树脂绝缘层31。另外,支承层41可以使用液状树脂,也可以使用固形树脂作为树脂密封所使用的树脂。接着,如图6(a)、(b)所示,在将脱模片40剥离后,通过研磨或者研削将树脂绝缘层31的两主面31a、31b的树脂除去,以使各柱状导体13、14(各第三柱状导体32)各自的两端露出。

接着,如图4(a)所示,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以使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端彼此分别连接的方式,形成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15,从而完成线圈部件30。接下来,如图4(b)所示,准备具有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布线基板20,其中,该多层树脂绝缘层120以使第一柱状导体13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3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的方式,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通孔导体16a)。然后,通过将布线基板20层叠于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而完成线圈模块1。

此外,具有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布线基板20能够通过一般的多层树脂基板形成工序来形成,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变形例)

参照图7对线圈模块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图4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

图7所示的变形例与图4所示的线圈模块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另一主面120b形成有外部连接用的多个安装用电极24(相当于本发明的“布线电极”)。各安装用电极24经由内部布线电极23而与线圈部件30连接。其他的结构与图4的线圈模块1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此外,图4(b)以及图7所示的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也可以由金属销形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用于形成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的层的主面形成供金属销配置的槽,并在该槽配置或者安装金属销,从而能够形成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在其一主面120a安装线圈部件30的布线基板20的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多层构造来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通孔导体16a)。因此,能够提高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例如,通过将基板侧线圈电极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内层,从而与在埋设有线圈芯体11的树脂绝缘层31的主面形成有构成线圈电极的布线电极图案的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扩大线圈芯体11与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距离。因此,能够缓和来自线圈电极12的针对线圈芯体11的应力,从而能够实现线圈特性的提高。另外,通过将基板侧线圈电极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内层,从而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高度降低。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1a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a)、(b)说明的在树脂绝缘层31埋设形成有线圈芯体11以及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14的部件构成为线圈部件130。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如图8所示,布线基板20具有多层树脂绝缘层22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多层绝缘层”),该多层树脂绝缘层220层叠于树脂绝缘层31的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相反侧的一主面31a,并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一起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即,构成线圈电极12的一部分的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一连接部件通过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16以及通孔导体116a而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220。

另外,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16以及通孔导体116a而连接。因此,各柱状导体13、14的对应的一端彼此通过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220的基板侧线圈电极而连接,各柱状导体13、14的对应的另一端彼此通过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基板侧线圈电极而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12。

(变形例)

参照图9对线圈模块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图8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

图9所示的变形例与图8所示的线圈模块1a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7所示的变形例相同,在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另一主面120b形成有外部连接用的多个安装用电极24。各安装用电极24经由内部布线电极23而与线圈部件130连接。其他的结构与图8的线圈模块1a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排列,从而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另外,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4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被排列为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夹持线圈芯体11,从而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而且,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各第二柱状导体14各自的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露出,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各第二柱状导体14各自的另一端在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从而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

另外,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一起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多层树脂绝缘层220层叠于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另外,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3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220的基板侧线圈电极所具有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16、通孔导体116a)而连接。而且,第一柱状导体13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3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4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基板侧线圈电极所具有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通孔导体16a)而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12。

因此,与线圈部件130的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侧的多层树脂绝缘层120一起,利用在线圈部件130的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层叠的多层树脂绝缘层220的多层构造,从而能够形成基板侧线圈电极,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例如,通过将基板侧线圈电极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220各自的内层,从而与在埋设有线圈芯体11的树脂绝缘层31的两主面31a、31b形成有构成线圈电极12的布线电极图案的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扩大线圈芯体11与基板侧线圈电极的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缓和来自线圈电极的针对线圈芯体11的应力,从而能够实现线圈特性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1b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构成部件侧线圈电极的订书针状的多个金属销17被配置为横跨线圈芯体11而沿着线圈芯体11的周向排列,并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从而形成线圈部件230。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如图10所示,多个金属销17被配置为横跨线圈芯体11并沿芯体的周向排列。而且,由沿着线圈芯体11的外周面配置的多个金属销17的一方的腿部形成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该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另外,由沿着线圈芯体11的内周面配置的多个金属销17的另一方的腿部形成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7b,该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7b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以便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夹持线圈芯体11。

另外,利用将金属销17的两腿部的一端彼此连接的桥接部,从而形成将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7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7b的一端彼此分别在树脂绝缘层31内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17c。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件17c与一端彼此通过该第一连接部件17c连接的第一柱状导体17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对借助相同的金属材料而一体形成为金属销17。

另外,构成两柱状导体17a、17b各自的另一端的金属销17的两端在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对置的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而且,第一柱状导体17a的另一端与由构成该第一柱状导体17a的金属销17的一侧所邻接的金属销17形成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布线电极图案16、通孔导体16a)而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12。即,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第一柱状导体17a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7a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

(变形例)

参照图11对线圈模块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图10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与图10所示的线圈模块1b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7所示的变形例相同,在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另一主面120b形成有外部连接用的多个安装用电极24。各安装用电极24经由内部布线电极23而与线圈部件230连接。其他的结构与图10的线圈模块1b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从而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另外,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7b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以便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夹持线圈芯体11,从而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并且,在与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一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相反侧,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7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7b的一端彼此分别在树脂绝缘层31内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件17c而连接。另外,利用金属销17来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其中,该金属销17是通过相同的金属材料使第一柱状导体17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各对分别与将该对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17c一体形成而成的。

并且,各第一柱状导体17a以及各第二柱状导体17b各自的另一端在与形成有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一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对置的树脂绝缘层31的主面31b露出。而且,使第一柱状导体17a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7a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第一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基板侧线圈电极所具有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布线电极图案16、通孔导体16a)而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12。因此,仅通过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形成的订书针状的金属销17被配置为横跨线圈芯体11,就能够形成部件侧线圈电极,因此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而实现线圈部件230的进一步的低成本化。并且,在制造线圈部件230时,无需考虑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7a、17b与第一连接部件17c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侧线圈电极的进一步的窄间距化。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图13是表示线圈电极的布线状态的图,(a)是表示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形成第一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c)是表示形成第二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d)是表示各柱状导体的排列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2以及图13(a)、(b)、(d)中,为了便于理解,用点填满设置于线圈模块1c的布线电极中的构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布线电极(金属销18、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通孔导体216a)。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1c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2所示,线圈电极12由以规定的线圈直径在线圈芯体11的周围呈螺旋状地卷绕的第一电极组12a、以及以比第一电极组12a小的线圈直径在线圈芯体11的周围呈螺旋状地卷绕的第二电极组12b构成,线圈直径小的第二电极组12b配置于线圈直径大的第一电极组12a的内侧,从而线圈电极12形成为多重卷绕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如图12所示,通过将构成对第一电极组12a进行形成的部件侧线圈电极的订书针状的多个金属销18、构成对第二电极组12b进行形成的部件侧线圈电极的订书针状的多个金属销17、以及线圈芯体11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从而形成线圈部件230。

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多个金属销18形成为,与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0说明的金属销17相比,其外形较大。而且,各金属销18被配置为横跨线圈芯体11以及金属销17,并沿线圈芯体11的周向排列。另外,与金属销17相同,由沿着线圈芯体11的外周面配置的多个金属销18的一方的腿部形成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8a,该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8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并且,由沿着线圈芯体11的内周面配置的多个金属销18的另一方的腿部形成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8b,该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8b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且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以便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夹持线圈芯体11。

另外,利用将金属销18的两腿部的一端彼此连接的桥接部,从而形成将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8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8b的一端彼此在树脂绝缘层31内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18c。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件18c与一端彼此通过该第一连接部件18c而连接的第一柱状导体18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8b的对借助相同的金属材料而一体形成为金属销18。

另外,构成两柱状导体18a、18b各自的另一端的金属销18的两端在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对置的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而且,第一柱状导体18a的另一端与由构成该第一柱状导体18a的金属销18的一侧所邻接的金属销18形成的第二柱状导体18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布线电极图案216、通孔导体216a)而连接,从而形成第一电极组12a。即,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金属销17相同,第一柱状导体18a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8a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8b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8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

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多个金属销17与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说明的变形例相同,被配置为横跨线圈芯体11并沿线圈芯体11的周向排列。而且,由沿着线圈芯体11的外周面配置的多个金属销17的一方的腿部形成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该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另外,由沿着线圈芯体11的内周面配置的多个金属销17的另一方的腿部形成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7b,该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7b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以便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夹持线圈芯体11。

另外,利用将金属销17的两腿部的一端彼此连接的桥接部,从而形成将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7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7b的一端彼此在树脂绝缘层31内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17c。另外,构成两柱状导体17a、17b各自的另一端的金属销17的两端在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对置的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而且,第一柱状导体17a的另一端与由构成该第一柱状导体17a的金属销17的一侧所邻接的金属销17形成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布线电极图案16)而连接,从而形成第二电极组12b。即,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第一柱状导体17a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7a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

另外,如图12所示,各金属销18各自的两端通过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而连接,其中,上述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形成于比将各金属销17各自的两端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更靠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内层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金属销18(第一连接部件18c)与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各金属销17(第一连接部件17c)在俯视观察时交替地配置而排列。另外,如图12以及图13(b)、(d)所示,第一电极组12a的各圈各自的布线长度形成为几乎相同,各第一柱状导体18a分别沿着线圈芯体11的外周面以交错状排列,各第二柱状导体18b分别沿着线圈芯体11的内周面以交错状排列。另外,图12以及图13(c)、(d)所示,第二电极组12b的各圈各自的布线长度形成为几乎相同,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7a、17b分别以同心圆状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通孔导体216a)以螺旋状串联连接有多个金属销18的第一电极组12a、与通过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以螺旋状串联连接有多个金属销17的第二电极组12b以串联的方式连接,从而形成线圈10的线圈电极12。然而,也可以使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金属销18与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金属销17交替地以螺旋状串联连接,从而形成线圈电极12。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金属销18的一端与和该金属销18的一侧邻接的金属销17的另一端通过设置于布线基板20的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金属销17的一端与和该金属销17的一侧邻接的金属销18的另一端通过设置于布线基板20的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线圈电极12形成为多重卷绕构造,从而能够实现线圈10的卷绕数的增大,由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线圈特性的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电极12以具有两个第一、第二线圈电极组12a、12b的方式构成,但线圈电极12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线圈电极组。

另外,线圈直径大的第一电极组12a的各圈各自的布线长度形成为几乎相同,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8a、18b分别在俯视观察时以交错状排列。因此,能够防止俯视观察时交替地配置而排列的各第一、第二电极组12a、12b各自的各第一连接部件18c、17c接触,因此能够实现线圈电极12的进一步的窄间距化。另外,能够通过实现线圈电极12的窄间距化来实现线圈10的卷绕数的进一步增大,从而能够实现线圈特性的进一步提高。

(变形例)

参照图14以及图15对线圈模块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4以及图15分别是表示图12的线圈模块的变形例的图。此外,在图14以及图15中,为了便于理解,用点填满设置于线圈模块1c的布线电极中的构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布线电极(金属销18、通孔导体216a、连结通孔导体216b)。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图12的线圈模块1c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其他的结构与图12的线圈模块1c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与图12所示的线圈模块1c的不同之处在于,金属销18的对应的端部彼此通过作为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二连接部件而设置于布线基板20的通孔导体216a以及连结通孔导体216b来连接。另外,金属销17的对应的端部彼此也通过作为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二连接部件而设置于布线基板20的连结通孔导体16b来连接。此外,如图14所示,连结通孔导体16b、216b通过使多个通孔导体以其一部分重叠的方式沿绝缘层的面方向排列而形成。这样,与布线电极图案16、216相比,能够实现布线电极的低电阻化。

图15所示的变形例与图12所示的线圈模块1c的不同之处在于,金属销18的对应的端部彼此通过作为基板侧线圈电极的第二连接部件而设置于布线基板20的通孔导体216a以及连结通孔导体216b来连接。这样,与布线电极图案216相比,能够实现布线电极的低电阻化。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所具备的线圈的线圈电极的布线状态的图,(a)是表示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形成第一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c)是表示形成第二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d)是表示各柱状导体的排列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6(a)、(b)、(d)中,为了便于理解,用点填满设置于线圈模块1c的布线电极中的构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布线电极(由金属销18形成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6(b)、(d)所示,与第二电极组12b相同,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8a、18b分别以同心圆状配置。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所具备的线圈的线圈电极的布线状态的图,(a)是表示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形成第一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c)是表示形成第二电极组的金属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d)是表示各柱状导体的排列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7(a)、(b)、(d)中,为了便于理解,用点涂满设置于线圈模块1c的布线电极中的构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布线电极(由金属销18形成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7(a)、(b)、(d)所示,金属销17、18以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的方式配置。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第八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此外,在图18中,为了便于理解,用点涂满设置于线圈模块1d的布线电极中的构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布线电极(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a、14a、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316、通孔导体216a、316a)。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1d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1c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8所示,线圈电极12通过使用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说明的线圈部件130而形成的第一电极组12a以及第二电极组12b,从而形成为多重卷绕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三以及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如图18所示,通过将构成对规定的线圈直径的第一电极组12a进行形成的部件侧线圈电极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a、14a、与构成对线圈直径比第一电极组12a小的第二电极组12b进行形成的部件侧线圈电极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b、14b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从而形成线圈部件130。

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一柱状导体13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另外,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二柱状导体14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以便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a夹持线圈芯体11。

另外,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3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4a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在设置于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的多层树脂绝缘层220形成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316、通孔导体316a)而连接。而且,第一柱状导体13a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3a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4a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4a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在设置于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的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形成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通孔导体216a)而连接,从而形成第一电极组12a。

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各第一柱状导体13b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另外,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各第二柱状导体14b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以便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b夹持线圈芯体11。此外,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b、14b配置于比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a、14a更靠内侧的位置。

另外,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3b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4a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在设置于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的多层树脂绝缘层220形成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16、通孔导体116a)而连接。而且,第一柱状导体13b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3b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4b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4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在设置于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的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形成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通孔导体16a)而连接,从而形成第二电极组12b。

此外,如图18所示,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a、14a的对应的一端彼此通过第一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316)而连接,其中,上述第一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316)形成于比将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b、14b各自的对应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16)更靠多层树脂绝缘层220的内层侧的位置。另外,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a、14a的对应的另一端彼此通过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而连接,其中,上述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形成于比将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b、14b各自的对应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更靠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内层侧的位置。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模块的局部剖视图。此外,在图19中,为了便于理解,用点涂满设置于线圈模块1e的布线电极中的构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布线电极(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a、14a、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316、通孔导体216a、316a)。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1e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1d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9所示,线圈电极12通过第一、第二电极组12a、12b而形成为多重卷绕构造,构成对规定的线圈直径的第一电极组12a进行形成的部件侧线圈电极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a、14a、与构成对线圈直径比第一电极组12a小的第二电极组12b进行形成的部件侧线圈电极的金属销17埋设于树脂绝缘层31,从而形成线圈部件330。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引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一柱状导体13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另外,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二柱状导体14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以便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3a夹持线圈芯体11。

另外,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3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4a的一端彼此分别通过在设置于树脂绝缘层31的一主面31a的多层树脂绝缘层220形成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316、通孔导体316a)而连接。而且,第一柱状导体13a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3a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4a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4a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在设置于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的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形成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通孔导体216a)而连接,从而形成第一电极组12a。

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多个金属销17与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0说明的线圈模块1b相同,被配置为横跨线圈芯体11并沿芯体的周向排列。而且,由沿着线圈芯体11的外周面配置的多个金属销17的一方的腿部形成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该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一侧的外侧沿着外周面排列。另外,由沿着线圈芯体11的内周面配置的多个金属销17的另一方的腿部形成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7b,该多个第二柱状导体17b被配置为与线圈电极12的卷绕轴的方向几乎正交,并在线圈芯体11的作为另一侧的内侧沿着内周面排列以便与多个第一柱状导体17a夹持线圈芯体11。

另外,利用将金属销17的两腿部的一端彼此连接的桥接部,从而形成将相互成对的第一柱状导体17a以及第二柱状导体17b的一端彼此在树脂绝缘层31内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17c。另外,构成两柱状导体17a、17b各自的另一端的金属销17的两端在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对置的树脂绝缘层31的另一主面31b露出。而且,第一柱状导体17a的另一端与由构成该第一柱状导体17a的金属销17的一侧所邻接的金属销17形成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形成于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多个第二连接部件(布线电极图案16、通孔导体16a)而连接,从而形成第二电极组12b。即,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金属销17相同,第一柱状导体17a的另一端与和该第一柱状导体17a相互成对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一侧所邻接的第二柱状导体17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而连接。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埋设有两柱状导体13a、14a以及金属销17的线圈部件330,能够提高将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基板侧线圈电极形成于布线基板20时的设计的自由度,进而能够使用金属销17来容易地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由此能够容易形成多重卷绕构造的线圈电极12。

另外,如图19所示,形成第一电极组12a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3a、14a的对应的另一端彼此通过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而连接,其中,上述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216)形成于比将形成第二电极组12b的各第一、第二柱状导体17a、17b各自的对应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件(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16)更靠多层树脂绝缘层120的内层侧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则除了上述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也可以任意地组合上述结构。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环形的线圈芯体1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线圈芯体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环形,能够采用图20(a)所示的直线状的线圈芯体11a、图20(b)所示的近似C字状的线圈芯体11b等各种形状的线圈芯体。另外,利用线圈模块所具备的线圈,能够构成共模噪声滤波器、扼流线圈等具备各种功能的线圈。

另外,各第一~第三柱状导体例如也可以由通孔导体形成,其中,上述通孔导体通过在穿透设置于树脂绝缘层31、布线基板20的贯通孔内实施镀覆或填充导电性浆料来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绝缘层、第一、第二绝缘层也可以由陶瓷材料、玻璃材料形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将本发明广泛应用于具备线圈的线圈模块,其中,上述线圈具有线圈芯体与在其周围以螺旋状卷绕的线圈电极。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线圈模块;2...电路部件(其他部件);10...线圈;11、11a、11b...线圈芯体;12...线圈电极;12a...第一电极组;12b...第二电极组;13、13a、13b...第一柱状导体(部件侧线圈电极);14、14a、14b...第二柱状导体(部件侧线圈电极);15...部件侧布线电极图案(部件侧线圈电极、第一连接部件);16、216...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基板侧线圈电极、第二连接部件);16a、216a...通孔导体(基板侧线圈电极、第二连接部件);16b、216b...连结通孔导体(基板侧线圈电极、第二连接部件);116、316...基板侧布线电极图案(基板侧线圈电极、第一连接部件);116a、316a...通孔导体(基板侧线圈电极、第一连接部件);17、18...金属销(部件侧线圈电极、第一柱状导体、第二柱状导体、第一连接部件);17a、18a...第一柱状导体(部件侧线圈电极);17b、18b...第二柱状导体(部件侧线圈电极);17c、18c...第一连接部件(部件侧线圈电极);20...布线基板;21、22...接地电极(其他布线电极);23...内部布线电极(其他布线电极);24...安装用电极(其他布线电极);120...多层树脂绝缘层(第一多层绝缘层);120a...一主面;220...多层树脂绝缘层(第二多层绝缘层);30、130、230、330...线圈部件;31...树脂绝缘层(绝缘层);31a...一主面;31b...另一主面;32...第三柱状导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