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370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发动机等内燃机的点火线圈,例如具备在内外周重叠地以同心配置的一次线圈及二次线圈、配置在一次线圈及二次线圈的轴心位置的中心铁芯、以及配置在一次线圈及二次线圈的外周侧的外周铁芯等(专利文献1)。这些结构部件容纳在壳体内。此外,在形成在壳体内的间隙中,填充有由环氧树脂等热硬化性树脂构成的填充树脂。该填充树脂为了堵塞壳体内的间隙并将结构部件进行绝缘而被填充。

在制造这样的点火线圈时,在壳体内配置一次线圈、二次线圈、中心铁芯、外周铁芯等结构部件之后,使填充树脂从壳体的开口部流入壳体内而进行填充并硬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19436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点火线圈中有以下的问题点。

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1的点火线圈的情况下,在制造该点火线圈时,在壳体内填充液状的填充树脂之后,为了使填充树脂硬化而移至加热工序。此时,如果对点火线圈施加振动等的外力,则液状的填充树脂的液面波动,填充树脂从壳体内漏出,从而有可能产生外观不良或绝缘不良等不良状况。因此,需要对填充树脂的填充量、移动时的速度、移动手段等进行详细的管理,生产效率降低。

此外,虽然为了防止填充树脂漏出,还考虑使壳体的高度相对于填充树脂的液面高,但是会导致点火线圈的大型化及成本的增加,因而并不优选。

本发明是鉴于该背景而作出的,要提供能够抑制硬化前的填充树脂的漏出、并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小型化的点火线圈。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具备:一次线圈,将一次绕组进行卷绕而形成;二次线圈,在该一次线圈的外周侧的位置,将二次绕组进行卷绕而形成;中心铁芯,插通配置在上述一次线圈及上述二次线圈的内侧;外周铁芯,配置在上述一次线圈及上述二次线圈的外周侧;壳体,容纳上述一次线圈、上述二次线圈、上述中心铁芯以及上述外周铁芯;以及填充树脂,填充于该壳体内,具备电绝缘性。进而,上述壳体具有:开口部,向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开口;侧方壁部,将上述一次线圈、上述二次线圈、上述中心铁芯以及上述外周铁芯的周围包围,并且形成上述开口部;以及底部,堵塞该侧方壁部的下方侧。此外,在上述开口部配置有环状的罩部件,该罩部件从该开口部的内周朝向上述壳体的内侧突出,并且在上述开口部的内侧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口。

发明效果

上述点火线圈通过具备上述罩部件,能够缩小上述壳体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并且能够缩小硬化前的液状的上述填充树脂的液面的露出面积。由此,上述点火线圈中,能够抑制液状的上述填充树脂从壳体内漏出。

也就是说,在上述填充树脂的液面的露出面积大的情况下,因振动等的外力而液面波动时,波高容易变大,上述填充树脂容易漏出。上述点火线圈中,通过设置上述罩部件,比上述壳体的开口部小的上述贯通口的开口面积成为上述填充树脂的液面的露出面积,因此能够使液面的波高变小。因此,上述点火线圈中,能够以最小限度的高度设定将上述填充树脂的液面的周围包围的上述罩部件及上述壳体的上述侧方壁部,能够抑制上述填充树脂的漏出。

此外,通过设置上述罩部件,上述壳体的外周缘与上述贯通口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上述点火线圈中,即使上述填充树脂从上述贯通口漏出,也会使上述填充树脂留在上述罩部件的上表面。进而,上述点火线圈中,能够防止因上述填充树脂漏出到上述点火线圈的外侧而附着异物。由此,能够防止将点火线圈1向内燃机组装时发生不良状况。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能够抑制上述填充树脂的漏出的构造,能够容易地进行填充上述填充树脂时的填充量的管理、从填充上述填充树脂起到使其硬化为止的期间的移动等各种作业,并且能够提高上述点火线圈的生产率。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点火线圈,能够抑制硬化前的填充树脂的漏出,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小型化。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结构例,能够得到如以下的多种作用效果。

上述点火线圈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罩部件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随着从上述罩部件的内周缘朝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向上述壳体填充树脂时,在上述罩部件的下方中,上述填充树脂内的气泡向上方浮起。该气泡若接触到上述倾斜面则沿着该倾斜面移动。并且,向上述贯通口侧移动,被向上述壳体的外侧排出。由此,能够将上述填充树脂内的气泡不被上述罩部件妨碍地高效地排出。因此,能够抑制作为上述填充树脂的间隙的空隙的形成。

优选的是,上述罩部件在壳体内具有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降低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在上述壳体内配置上述降低部,缩小上述壳体内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少上述壳体内的上述填充树脂的填充量。

优选的是,上述罩部件在上端面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凹槽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形成上述凹槽部,能够将从上述贯通口漏出的上述填充树脂更可靠地残留在上述罩部件上。此外,能够防止异物附着。由此,能够防止在将上述点火线圈向内燃机组装时发生的不良状况。

上述壳体具有用于将容纳内燃机中的火花塞的火花塞管的内部与内燃机的外部连通的换气流路。此外,优选的是,上述罩部件具备将上述换气流路的向内燃机的外部侧开口的排出口的上方侧覆盖的覆盖部。上述换气流路以伴随于火花塞管内的温度变化的空气膨胀、伴随于收缩的压力变化的缓和以及泄漏气体的排出为目的。在该情况下,通过使上述罩部件具有上述覆盖部,能够将上述点火线圈的换气流路的防水构造简化。由此,能够实现上述点火线圈的部件数的削减以及生产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内部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截面图。

图3是图1的III向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点火线圈的外观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对涉及上述点火线圈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点火线圈1具有将一次绕组(绕线)111卷绕而形成的一次线圈11、在一次线圈11的外周侧的位置将二次绕组121卷绕而形成的二次线圈12、插通配置在一次线圈11及二次线圈12的内侧的中心铁芯131、以及配置在一次线圈11及二次线圈12的外周侧的外周铁芯132。此外,一次线圈11、二次线圈12、中心铁芯131以及外周铁芯132容纳在壳体14内,在壳体14内填充有具备电绝缘性的填充树脂3。

壳体14具有向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开口的开口部141、将一次线圈11、二次线圈12、中心铁芯131以及外周铁芯132包围并且形成开口部141的侧方壁部15、以及将侧方壁部15的下方侧堵塞的底部17。

在开口部141配置有环状的罩部件2,该罩部件2从开口部141的内周朝向壳体14的内侧突出,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口21。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设开口部141的开口方向为上下方向Z、配置在一次线圈11的内侧的中心铁芯131的插通方向为轴向X而进行说明。此外,设与上下方向Z及轴向X双方正交的方向为横向Y而进行说明。进而,设侧方壁部15的开口部141侧为上方、其相反侧为下方而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1用于在汽车的内燃机中对在燃烧室内将电极露出而配设的火花塞施加高电压。点火线圈1构成为,随着一次线圈11中的电流变化,二次线圈12中引发高电压。

点火线圈1的一次线圈11是将一次绕组111卷绕到一次卷轴112的外周而形成的。一次卷轴112由绝缘树脂形成,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113和从主体部113的两端朝向外周侧竖立设置的一对凸缘部114。通过在一次卷轴112的一对凸缘部114之间卷绕一次绕组111而形成圆筒状的一次线圈11。

二次线圈12是在二次卷轴122上卷绕二次绕组121而形成的。二次卷轴122配置在与一次卷轴112同轴上、并且一次卷轴112的外周侧。此外,二次卷轴122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123和从主体部123的外周面朝向外周侧竖立设置的多个凸缘部124。多个凸缘部124在主体部123的轴向X上以等间隔排列配置。通过在相邻的凸缘部124之间卷绕二次绕组121而形成二次线圈12。

在一次卷轴112的内侧设有中心铁芯131。中心铁芯131呈将多个磁性钢板在上下方向Z上层叠而形成的大致四方柱状。中心铁芯131被配置成其长边方向与一次卷轴112的轴向X为相同方向。

在二次卷轴122的外周侧设有外周铁芯132。外周铁芯132具有将实施了冲压加工的多个磁性钢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以及将层叠体的外周覆盖的由绝缘树脂构成的覆盖层。从上方观察时,外周铁芯132呈大致矩形状的外形,并且呈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环状。在外周铁芯132的内侧配置有一次线圈11、二次线圈12以及中心铁芯131。此外,外周铁芯132包围它们的横向以及轴向。在一方的侧方壁部与中心铁芯131的一端之间,设有用于在磁路中产生与一次线圈11所产生的磁束相反方向的磁束的磁铁181。

如图1~图4所示,壳体14具有将一次线圈11、二次线圈12、中心铁芯131以及外周铁芯132的周围包围并且在上方侧具有开口部141的侧方壁部15、以及设置于侧方壁部15的下端的底部17。在侧方壁部15,沿着中心铁芯131的轴向X形成有连接器插入部156。此外,在该连接器插入部156的内侧,配置有与点火器182电连接的连接端子183。

在底部17形成有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塔部171。此外,在塔部171的内侧,插通有经由高压连接端子172而与二次线圈12电连接的高压端子173。塔部171被组装未图示的接头。

在与配设有连接器插入部156的一侧相反侧的侧方壁部15,形成有用于将容纳内燃机的火花塞的火花塞管的内部与内燃机的外部连通的换气流路16、以及将换气流路16的外侧覆盖的壳体侧覆盖部152。换气流路16以伴随于火花塞管内的温度变化的空气的膨胀、伴随于收缩的压力变化的缓和以及泄漏气体的排出为目的。换气流路16在形成为在侧方壁部15的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的突起部151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而形成。火花塞管内的空气以及内燃机中产生的泄漏气体从配置在换气流路16的下方侧的导入口162流入换气流路16内。进而,泄漏气体经由配置在换气流路16的上方侧的排出口161从壳体侧覆盖部152排出。

如图3所示,壳体侧覆盖部152具有从形成有换气流路16的侧方壁部15的横向两端分别向轴向侧竖立设置的一对竖立设置部153、以及将竖立设置部153的端部彼此相连的连接部154。壳体侧覆盖部15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覆盖换气流路16的周围。

如图1~图4所示,从上方观察时,在壳体14的开口部141配设的罩部件2呈比壳体14的内周形状稍小的大致矩形状的外形形状。罩部件2在中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的大致矩形状的贯通口21。进而,罩部件2以能够与开口部141的内侧嵌合的方式形成。在将罩部件2嵌合到壳体14的状态下,罩部件2从侧方壁部15的内周朝向壳体14的内侧突出。

在罩部件2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降低部22。降低部22沿着壳体14的开口部141的内周在全周上形成。在降低部22的下表面形成有倾斜面221。倾斜面221形成为随着从降低部22的内周缘朝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

在罩部件2的上表面,形成有以朝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槽部23。在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截面中,凹槽部23的内周形状呈与罩部件2的外形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

此外,罩部件2具有将壳体侧覆盖部152的上方侧的开口覆盖的罩侧覆盖部25。通过由罩侧覆盖部25和壳体侧覆盖部152覆盖换气流路16的排出口161的上方侧,能够防止水分等进入排出口161。

在容纳有一次线圈11、二次线圈12、中心铁芯131、外周铁芯132、罩部件2等结构部件的壳体14内,填充有由作为热硬化性树脂的环氧树脂构成的具备电绝缘性的填充树脂3。在将结构部件配置在壳体14内并且抽真空的状态下,填充树脂3从罩部件2的贯通口21填充到壳体14内。在壳体14内进行填充树脂3的填充之后,填充树脂3在加热工序中被加热而硬化。进而,点火线圈1在壳体14内将结构部件以绝缘状态进行固定。

对本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点火线圈1通过具备罩部件2,缩小壳体14的开口。此外,点火线圈1中,能够缩小硬化前的液状的填充树脂3的液面的露出面积。由此,能够抑制液状的填充树脂3从壳体14内漏出。

也就是说,在填充树脂3的液面的露出面积大的情况下,在因振动等的外力而液面波动时,波高容易变大,填充树脂3容易漏出。点火线圈1中,通过设置罩部件2,比壳体14的开口部141小的贯通口21的开口面积成为填充树脂3的液面的露出面积,因此能够使液面的波高变小。因而,点火线圈1中,能够以最小限度的高度设定将填充树脂3的液面的周围包围的罩部件2及壳体14的侧方壁部,能够抑制填充树脂3的漏出。

此外,通过设置罩部件2,壳体14的外周缘与贯通口21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即使填充树脂3从贯通口21漏出,也会使填充树脂3留在罩部件2的上表面。进而,能够防止填充树脂3漏出到点火线圈1的外侧而附着异物。由此,能够防止将点火线圈1向内燃机组装时发生不良状况。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能够抑制填充树脂3的漏出的构造,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填充树脂3填充时的填充量的管理、从将填充树脂3填充起到使其硬化为止的期间的移动等各种作业。进而,能够提高点火线圈1的生产率。

在罩部件2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随着从罩部件2的内周缘朝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21。在向壳体14填充填充树脂3的工序中,在罩部件2的下方,填充树脂3内的气泡向上方浮起。该气泡若与倾斜面221接触则沿着倾斜面221移动。并且,气泡向贯通口21侧移动,被向壳体14的外侧排出。由此,不被罩部件2妨碍而能够将填充树脂3内的气泡高效地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填充树脂3中的空隙的形成。

此外,罩部件2在壳体14内具有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降低部22。因此,通过在壳体14内配置降低部22,壳体14内的空间缩小。因此,能够减少壳体14内的填充树脂3的填充量。

进而,罩部件2在上端面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凹槽部23。因此,罩部件2通过形成凹槽部23,能够使从贯通口21漏出的填充树脂3更可靠地留在罩部件2上。由此,能够防止因填充树脂3的漏出而发生向内燃机的组装的不良状况。

壳体14具有用于将容纳内燃机的火花塞的火花塞管的内部与内燃机的外部连通的换气流路16。罩部件2具备将在换气流路16中向内燃机的外部侧开口的排出口161的上方侧覆盖的覆盖部24。因此,通过使罩部件2具有覆盖部24,能够简化点火线圈1的结构。由此,能够实现点火线圈1的部件数的削减以及生产率的提高。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点火线圈1,能够抑制硬化前的填充树脂3的漏出,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小型化。

(第2实施方式)

该第2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如图5所示,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中的结构的一部分变更而得到的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1中,将形成于壳体14的换气流路16覆盖的覆盖部24与罩部件2一体地形成。

与罩部件2一体地形成的覆盖部24具有在换气流路16的排出口161的上方配置的上表面部251、以及从上表面部251的外缘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将换气流路16的上方侧的周围覆盖的侧面部252。在侧面部252形成有能够与从形成了换气流路16的侧方壁部15竖立设置的被卡合部155卡合的卡合部253。

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例或与本实施方式相关的附图中使用的标号中的、与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等。

本实施方式中的点火线圈1中,通过将覆盖部24与罩部件2一体地形成,能够使形状容易变复杂的壳体14的形状简化,提高生产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符号说明

1 点火线圈;

11 一次线圈;

111 一次绕组;

12 二次线圈;

121 二次绕组;

131 中心铁芯;

132 外周铁芯;

14 壳体;

141 开口部;

15 侧方壁部;

2 罩部件;

21 贯通口;

3 填充树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