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4471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的电线束中,在很多情况下将多个不同的电路借由一个连接器连接。于是,已知有一种通过将壳体按每个电路进行分割,从而能容易进行连接器的连接作业(例如记载于下面的专利文献1)。在该连接器中,在各壳体设有与对方侧连接器的锁定接受部进行卡合的锁定部。由此,对方侧连接器的锁定接受部共同使用被分割的壳体,从而不需要进行对方侧连接器的结构上的变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06670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与一个连接器连接的电路在很多情况下根据车型、等级等而不同,伴随于此,针对变更极数,需要准备极数不同的多种壳体。并且,在对方侧连接器为与壳体的大小相对应的变更锁定结构、或者是翼片状端子突出的情况下,为了使翼片状端子不与壳体的合体部分接触,需要进行省略翼片状端子等结构上的变更。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必进行对方侧连接器的结构上的变更,也能对应极数的变更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连接器,收纳能与翼片状端子电气连接的端子零件的壳体构成为具备:主壳体,其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锁定的锁定结构;以及极数不同的多种副壳体,其能与所述主壳体选择性地进行合体,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为通过将侧面相互结合而进行合体的壳体,在合体的所述壳体的结合部形成有翼片插入槽,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翼片状端子插入到所述翼片插入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从多种副壳体中适当地选择的副壳体主壳体进行合体,从而能对连接器的极数进行变更。另外,不仅是适当地变更的副壳体,而且在主壳体设置了锁定结构,因此可以不必变更对方侧连接器的锁定结构。此外,由于翼片状端子插入到翼片插入槽,所以也可以不进行将对方侧连接器的翼片状端子省略等的变更。因此,不必进行对方侧连接器的结构上的变更,也能对应极数的变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主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主止动体组装到主壳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主壳体的剖视图、且相当于图3的A-A位置中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处于组装有主止动体的状态的主壳体的剖视图、且相当于图3的A-A位置中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处于组装有主止动体的状态的主壳体的剖视图、且相当于图5的B-B位置中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1副壳体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第1副壳体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第1副壳体的仰视图。

图10是示出将第1副壳体合体到主壳体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已合体的主壳体和第1副壳体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的状态的剖视图、且相当于图10的C-C位置中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主壳体和第1副壳体的前侧的结合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示出主壳体和第1副壳体的后侧的结合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主壳体和第1副壳体的结合结构和定位结构的剖视图、且相当于图10的D-D位置的截面的截面局部放大图。

图15是示出第2副壳体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将已合体的主壳体和第2副壳体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第3副壳体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将已合体的主壳体和第3副壳体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示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在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分别装配有止动体,该止动体与被收纳的所述端子零件卡止而实现防止所述端子零件脱落,在所述止动体的侧面设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在所述壳体合体时相互嵌合而实现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的定位。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处于合体状态的壳体上进行止动体自身的定位。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设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的侧面的结合结构是沿所述主壳体的侧面和所述副壳体的侧面的相对方向压入而相互结合的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形成为定位凸部嵌合到整个周向被封闭的定位凹部的结构。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处于合体状态的壳体上能在四个方向上对止动体自身进行定位。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图18详细地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0是连接到对方侧连接器50的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50中突出有翼片状端子52。对方侧连接器50为被固定到印刷基板P上的基板用连接器,连接器10与配置于汽车(未予图示)的内部的电线W的末端连接。通过连接两个连接器10、50,使得电线W侧和印刷基板P侧电气连接。以下,在各构成部件中,将两个连接器10、50中的嵌合面侧分别作为前方,另外,将图2的上侧(形成有锁定臂21的一侧)作为上方,将下侧作为下方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对方侧连接器50具备在前方开口的罩部51,在罩部51的底壁突设有多个翼片状端子52。对方侧连接器50在本实施例中为40极的连接器。翼片状端子52在上下方向分2段并沿左右方向並列。翼片状端子52在各段中沿左右方向以等间距配置。另外,上段的翼片状端子52和下段的翼片状端子52在左右方向上不错开地对齐配置。

翼片状端子52通过压入到端子压入孔53而被固定,压入孔53以贯通罩部51的底壁的方式设置(参照图11)。翼片状端子52的后端侧在底壁的后方朝下方折弯而与印刷电路板P上的端子部电气连接。

对方侧连接器50具备能卡止连接器10的锁定臂21的锁定接受部54。锁定接受部54在罩部51的内周面的上侧向下方突出地设置。锁定接受部54设于对方侧连接器50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稍微靠一端侧(本实施例中靠图1的左侧)的位置。在锁定接受部54的形成部位上,翼片状端子52仅配置下侧一段。

连接器10具备壳体11,在壳体11收纳有能与翼片状端子52电气连接的端子零件12。端子零件12具有端子主体部13,翼片状端子52插入端子主体部13而电气连接,端子零件12被固装到电线W的末端部。端子主体部13呈方筒状,设于腔14的矛状部16一次卡止于端子主体部13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从而防止端子主体部13脱落。另外,后述的止动体40从后方二次卡止于端子主体部13的后端,从而双重地防止端子零件12脱落。

壳体11为合成树脂制,在其内部设有多个腔14,在腔14中收纳端子零件12。腔14为了与对方侧连接器50的翼片状端子52对应,在上下方向分2段设置,在各段中以大致等间距沿左右方向排列。在各腔14的前壁贯通形成有能插通翼片状端子52的翼片插通孔15。在各腔14设有矛状部16,矛状部16与处于正规插入位置的端子零件12卡止而将端子零件12保持为防脱状态。

在壳体11装配有止动体40,止动体40与被收纳于腔14的正规插入位置的端子零件12卡止而实现防止壳体11脱落。止动体40具备:止动体主体部41,其形成为在遍及壳体11整个宽度的左右方向长的形状;以及侧壁部42,其设于止动体主体部4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在止动体主体部41,在与各腔14对应的位置设有能与端子零件12卡止的防脱部43(参照图6)。止动体40能在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在临时卡止位置,防脱部43从腔14退避而容许端子零件12的插入和拔出,在正式卡止位置,防脱部43突入到腔14而与端子零件12卡止。

在侧壁部42的上端部向内侧突设有卡爪部,在止动体40配置于临时卡止位置或者正式卡止位置时,卡爪部与设于壳体11的临时卡止接受部18或者正式卡止接受部19卡止。

在壳体11设有用于装配止动体40的止动体安装部17。止动体安装部17具备:主体收纳部17H,在其中收纳止动体主体部41;以及侧壁收纳部17S,在其中收纳侧壁部42。主体收纳部17H与所有的腔14一并连通并且在壳体11的下表面以及左右两个侧面开口。侧壁收纳部17S在从主体收纳部17H的侧面的开口向上方、前方以及后方扩大的范围内向壳体11的侧面凹陷形成(参照图3)。在侧壁收纳部17S向外侧突设有临时卡止接受部18以及正式卡止接受部19。

壳体11构成为具备:主壳体11M,其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50锁定的锁定结构;以及极数不同的多种副壳体11S,其能与主壳体11M选择性地进行合体。

主壳体11M形成为具有在包括多种副壳体11S在内的所有壳体11中最多的极数(本实施例中为32极),整体呈具有在左右方向长的大致长方形截面的扁平的块状。

主壳体11M具备锁定臂21,锁定臂21能与对方侧连接器50的锁定接受部54卡止。锁定臂21设于主壳体11M的上表面侧,在锁定臂21的形成部位上腔14仅形成于下侧的1段。锁定臂21形成为将前端侧作为基端部朝后方延伸的悬臂状,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挠曲。在锁定臂2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设有向上方突出的锁定突部22,在锁定臂21的后端设有解除操作部23,解除操作部23用于按压锁定臂21而解除锁定接受部54和锁定突部22的卡合。另外,在解除操作部23的周围设有用于防止解除操作部23的误操作的保护壁24。

锁定臂21配置于靠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图2中靠右侧)的位置,当将主壳体11M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50时,锁定臂21大致无间隙地收纳到对方侧连接器5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图1中右侧)。并且,在对方侧连接器50的另一端侧(图1中左侧)形成有存在能嵌合副壳体11S的嵌合空间。

副壳体11S具备:设置有6个腔14的6极型的副壳体(以下,称为第1副壳体11S);设置有4个腔14的4极型的副壳体(以下,称为第2副壳体11S);以及设置有2个腔14的2极型的副壳体(以下,称为第3副壳体11S)。

副壳体11S的腔14以在副壳体11S与主壳体11M合体时与主壳体11M的腔14沿左右方向排成一列的方式配置。副壳体11S的腔14和主壳体11M的腔14设定为同一间距。

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通过将侧面相互结合而进行合体。

在主壳体11M的侧面和副壳体11S的侧面具备结合结构31,结合结构31沿左右方向(壳体11的侧面的相对方向)压入而相互结合。结合结构31是将突设于副壳体11S的侧面的结合凸部33嵌合到凹陷形成于主壳体11M的侧面的结合凹部32而相互结合的结构。结合结构31设于壳体11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将止动体40夹于之间的前后)。结合结构31形成为前后方向长的形状(参照图3以及图8)。

结合凹部32设于主壳体11M的左右两个侧面中一个侧面(靠近锁定臂21侧的面,且为与副壳体11S结合的结合面)。如图3所示,设于前后的结合凹部32中的前侧的结合凹部32(以下,称为前侧结合凹部32M)形成为从主壳体11M的正面向后方延伸的槽状并向前方以及侧方开放。前侧结合凹部32M形成于主壳体11M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中的大致中心。

如图12所示,在从正面侧看前侧结合凹部32M时的截面形状呈在上下方向稍长的长圆形状。前侧结合凹部32M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形成为呈圆弧状的曲面,前侧结合凹部32M的凹陷方向中的里侧面呈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前侧结合凹部32M的凹陷方向中的大致中心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开放端中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

如图3所示,设于前后的结合凹部32中后侧的结合凹部32(以下,称为后侧结合凹部32U)呈从主壳体11M的后表面向前方延伸的槽状,并向后方以及侧方开放。如图13所示,在从正面侧看后侧结合凹部32U时的截面形状呈在上下方向长的长圆形状。另外,前后的结合凹部32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尺寸不同(后侧结合凹部32U比前侧结合凹部32M在上下方向上大),且凹陷尺寸相等。

如图7所示,结合凸部33设于副壳体11S的左右两个侧面中与主壳体11M结合的结合面。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从正面侧看结合凸部33时的截面形状分别形成为与对应的结合凹部32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在上下方向长的长圆形状,其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形成为呈圆弧状的曲面。

如图8所示,设于前后的结合凸部33中的前侧的结合凸部33(以下,称为前侧结合凸部33M)设于与前侧结合凹部32M对应的高度位置。另外,前侧结合凸部33M配置于副壳体11S的侧面中的比止动体40靠前侧的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前侧结合凸部33M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前侧结合凹部32M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小。前侧结合凸部33M的前端位于比副壳体11S的正面靠后方的位置,前侧结合凸部33M的后端配置于与前侧结合凹部32M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

设于前后的结合凸部33中后侧的结合凸部33(以下,称为后侧结合凸部33U)设于与后侧结合凹部32U对应的高度位置。后侧结合凸部33U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形成得比后侧结合凹部32U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小。后侧结合凸部33U的前端配置于与后侧结合凹部32U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后侧结合凸部33U的后端位于比副壳体11S的后表面靠前侧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止动体40的侧面设有定位结构34,定位结构34在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进行合体时相互嵌合从而实现止动体40的定位。定位结构34是通过突设于装配到副壳体11S的止动体40(以下,称为副止动体40S)的侧面的定位凸部36嵌合到凹陷形成于装配到主壳体11M的止动体40(以下,称为主止动体40M)的侧面的定位凹部35而进行定位的结构。如图3以及图8所示,定位结构3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长的形状。

如图14所示,定位凹部35以在左右方向贯通主止动体40M的侧壁部42的方式设置。定位凹部35形成于主止动体40M的侧壁部42中比止动体主体部41向后侧突出设置的部分(覆盖主壳体11M的侧面的外侧的部分)。在主止动体40M被组装到主壳体11M的状态下,主壳体11M的侧面配置于定位凹部35的进深侧。

如图3所示,定位凹部35形成为在上下方向细长的、整个周向被封闭的长方形状。当主止动体40M组装到主壳体11M时,定位凹部35配置于与后侧结合凹部32U相等的高度位置。

定位凸部36形成为与定位凹部35匹配的形状,如图8所示,在从侧方看时定位凸部36形成为呈在上下方向长的长方形状的扁平的块形状。在定位凹部35和定位凸部36嵌合的状态下,成为在前后方向大致无间隙,在上下方向稍微有间隙的状态。另外,定位凸部36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与设于副壳体11S的后侧结合凸部33U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等的尺寸。

在已合体的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的结合部形成有翼片插入槽25,在与对方侧连接器50嵌合时翼片状端子52插入到翼片插入槽25。翼片插入槽25形成于主壳体11M的左右两个侧面中的一面(结合面)和副壳体11S的左右两个侧面(参照图2以及图7)。

如图3所示,翼片插入槽25是凹陷形成于各壳体11的侧面并向前方以及侧方开放的槽,设于任何一个壳体11的翼片插入槽25均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翼片插入槽25从各壳体11的正面(前端)向后方延伸,并具有至少与翼片状端子52的长度尺寸相等或其以上的长度尺寸。翼片插入槽25的后端停留在止动体安装部17的前方。另外,在各翼片插入槽25的前端部形成有呈倾斜的引导部26,以对引导翼片状端子52进行引导。另外,在上下的翼片插入槽25之间的大致中心形成有前侧的结合结构31。

翼片插入槽25在各壳体11的侧面形成上下各一对。如图7所示,上下的翼片插入槽25在与各自的上段的腔14的翼片插通孔15以及下段的腔14的翼片插通孔15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沿左右方向排列。

在使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合体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由设于主壳体11M的翼片插入槽25和设于副壳体11S的翼片插入槽25形成翼片收纳部27,翼片收纳部27呈与翼片插通孔15相同的形状并向后方延伸。翼片收纳部27形成为只能插通一个翼片状端子52的具有大致方形截面的细长的孔状。

接着,说明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50的连接作业的一个例子。

首先,将端子零件12分别收纳于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在各壳体11上将止动体40设在临时卡止位置,并从后方将端子零件12插入到腔14。当端子零件12到达正规插入位置时,矛状部16与端子零件12卡止,从而端子零件12被保持为防脱状态。如果所有的端子零件12插入结束的话,通过将止动体40压入到正式卡止位置,使防脱部43卡止到端子零件12的端子主体部13的后端,从而端子零件12一并保持为防脱状态。如此,各个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连接到规定的电路的末端。

接着,进行连接器10的连接。这时,根据车型、等级等,仅将主壳体11M连接到对方侧连接器50、或者使第1副壳体11S、第2副壳体11S或者第3副壳体11S的任意一个与主壳体11M合体而连接到对方侧连接器50。

在将副壳体11S与主壳体11M进行合体的情况下,使彼此侧面相对并接触。于是,结合凸部33按压到结合凹部32的开口,其上下的曲面将结合凹部32的开口压开而嵌合到其结合凹部32进深侧,而成为结合凸部33的曲面和结合凹部32的曲面大致无间隙地嵌合,结合凹部32的开口被封闭的状态。由此,结合凸部33的曲面和结合凹部32的曲面抵接,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在上下方向上被固定,结合凹部32的开口成为封闭状态,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在左右方向上被固定。另外,如图14所示,前侧结合凸部33M的后端与前侧结合凹部32M的后端抵接,后侧结合凸部33U的前端与后侧结合凹部32U的前端抵接,从而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在前后方向被固定。如此,结合结构31相互结合,使得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保持为合体状态。

另外,同时,定位凸部36与定位凹部35嵌合,主止动体40M和副止动体40S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被定位。

然后,使副壳体11S与主壳体11M单体或者主壳体11M结合而构成的连接器10朝向被固定于印刷电路板P上的对方侧连接器50的罩部51压入。于是,锁定臂21的锁定突部22越过罩部51的锁定接受部54后与锁定接受部54卡止,从而两个连接器10、50被锁定为正规的嵌合状态。另一方面,翼片状端子52进入到被壳体11保持的端子零件12的端子主体部13而电气连接,不与腔14对应的翼片状端子52如图11、图16或者图18所示,分别插入到形成于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的侧面的翼片插入槽25。

如此,连接器10与对方侧连接器50的连接作业完成。

接着,说明如上述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以及效果。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收纳有能与翼片状端子52电气连接的端子零件12的壳体11构成为具备:主壳体11M,其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50锁定的锁定结构;以及极数不同的多种副壳体11S,其能与主壳体11M选择性地进行合体,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是将侧面相互结合而合体的壳体,在已合体的壳体11的结合部形成有翼片插入槽25,在与对方侧连接器50嵌合时翼片状端子52插入到翼片插入槽25。

根据该结构,使从多种副壳体11S适当地选择的副壳体11s与主壳体11M合体,从而能变更连接器10的极数。另外,由于不是在适当变更的副壳体11S,而是在主壳体11M设置了锁定结构,所以也可以不用变更对方侧连接器50的锁定结构。此外,由于翼片状端子52插入到翼片插入槽25,所以也可以不省略对方侧连接器50的翼片状端子52。因此,不必进行对方侧连接器50的结构上的变更,也能对应连接器10的极数的变更。

另外,在壳体11装配有止动体40,止动体40与被收纳的端子零件12卡止来实现防止壳体11脱落,在止动体40的侧面设有定位结构34,定位结构34在壳体11合体时相互嵌合而实现其定位。根据该结构,能在合体状态的壳体11上进行止动体40自身的定位。

另外,设于壳体11的侧面的结合结构31是通过沿合体的壳体11的侧面的相对方向压入而相互结合的结合结构,定位结构34形成为定位凸部36嵌合到整个周向被封闭的定位凹部35。根据该结构,在处于合体状态的壳体11上能在四个方向对止动体40自身进行定位。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为根据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的实施例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翼片插入槽25形成于主壳体11M的侧面以及副壳体11S的侧面的双方,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将翼片插入槽形成于某一个的侧面侧,供翼片状端子插入。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壳体11M的侧面形成有结合凹部32,在副壳体11S的侧面形成有结合凸部3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主壳体侧形成结合凹部,在副壳体侧形成结合凸部,并且也可以在各壳体的侧面混合设置结合凹部和结合凸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结合结构31设于壳体11的前侧和后侧,但不限于此,设置结合结构的位置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1M形成为与靠对方侧连接器50的一侧的部分无间隙地嵌合,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主壳体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的中央部,其左右方向中的两侧形成能嵌合副壳体的嵌合空间、即将副壳体合体到主壳体的两侧。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合体,但不限于此,主壳体和副壳体也可以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合体,例如将主壳体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的上端侧,将副壳体嵌合到形成于对方侧连接器的下侧的嵌合空间。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1M和副壳体11S一个一个地嵌合,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与主壳体进行合体的副壳体上进一步合体其他的副壳体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凹部35贯通,但不限于此,定位凹部也可以是有底的凹部。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凹部35是整个周向封闭的开口,但不限于此,定位凹部的整个周向也可以不封闭,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一方被开放的缺口形状。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一对翼片插入槽25构成的翼片收纳部27呈与翼片插通孔15相同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翼片收纳部也可以大于翼片插通孔,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例如大致圆形状。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方侧连接器50举例示出了基板用连接器的情况,但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对方侧连接器能适用于具备了翼片状端子的各种连接器。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结合结构31形成为沿合体的壳体11的侧面的相对方向压入而相互结合,但不限于此,结合结构例如也可以使合体的壳体沿上下方向或者前后方向滑动而结合的燕尾槽和突条。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3种副壳体11S,但不限于此,副壳体也可以形成为2种或者4种以上。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主壳体11M只有1种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极数不同的多种主壳体,也可以使副壳体与各主壳体选择性地进行合体。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方侧连接器50形成为40极的连接器,但不限于此,即使不管对方侧连接器有多少极,翼片状端子的配置只有一段或者3段以上,也能适用本发明,根据对方侧连接器的方式能适当地变更壳体的腔的配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壳体

11M…主壳体

11S…副壳体

12…端子零件

21…锁定臂(锁定结构)

25…翼片插入槽

31…结合结构

34…定位结构

35…定位凹部

36…定位凸部

40…止动体

50…对方侧连接器

52…翼片状端子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连接器,其中,

收纳能与翼片状端子电气连接的端子零件的壳体构成为具备:主壳体,其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锁定的锁定结构;以及极数不同的多种副壳体,其能与所述主壳体选择性地进行合体,

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为通过将侧面相互结合而进行合体的壳体,

在合体的所述壳体的结合部形成有翼片插入槽,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翼片状端子插入到所述翼片插入槽,

在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分别装配有止动体,该止动体与被收纳的所述端子零件卡止而实现防止所述端子零件脱落,

在所述止动体的侧面设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在所述壳体合体时相互嵌合而实现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的定位。

2.(删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设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的侧面的结合结构是沿所述主壳体的侧面和所述副壳体的侧面的相对方向压入而相互结合的结构,

所述定位结构形成为定位凸部嵌合到整个周向被封闭的定位凹部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