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123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作为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有的具有相互磁性耦合的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连接在次级线圈的高压连接端子、以及导通端子。导通端子与高压连接端子接触,将在次级线圈上产生的高电压传向火花塞。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和高压连接端子在被填充树脂密封的状态下收容于壳体内。在相关点火线圈中,为了实现从点火线圈向火花塞的电导通,要求高压连接端子与导通端子之间的可靠接触。

因此,在制造所述点火线圈时,在向壳体内加入填充树脂前的状态下,使高压连接端子与导通端子接触,进而成为高压连接端子被向导通端子侧施力的状态。然后,从壳体的开口部流入树脂而进行填充,并使其固化。由此,能够得到在高压连接端子接触于导通端子的状态下被固定的点火线圈。

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使高压连接端子与导通端子之间的接触更可靠,使高压连接端子中的两点接触于导通端子的基端侧的面(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侧的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48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对点火线圈的高输出化的要求,存在点火线圈的发热量变大、点火线圈的温度变化变大的趋势。此外,近年来,虽然点火线圈被要求小型化,但也容易由此导致点火线圈的温度变化变得显著。

若点火线圈的温度变化变大,则有时会由于壳体与填充树脂的线膨胀系数之差而导致填充树脂向脱离壳体2的方向位移。此时,高压连接端子被处于固化状态的填充树脂束缚。因此,认为伴随着填充树脂相对于壳体的位移,高压连接端子向脱离固定于壳体的导通端子的方向位移。其结果,认为存在导致高压连接端子和导通端子之间的接触不良的隐患。

本发明是鉴于相关背景而完成的,欲提供一种高压连接端子与导通端子的连接可靠性较高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为一种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具有彼此磁性耦合的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收容所述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的壳体、连接于所述次级线圈的高压连接端子、以及与该高压连接端子接触而将所述次级线圈所产生的高电压传向火花塞的导通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连接端子与所述初级线圈以及所述次级线圈一起,在由填充树脂密封的状态下,被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高压连接端子以相对于所述次级线圈和所述导通端子的排列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所述高压连接端子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导通端子具备卡定所述高压连接端子的端子前端部的卡定部、以及支承端子中间部的支承部,该端子中间部是所述高压连接端子中的、比所述端子前端部更接近与所述次级线圈连接的连接部的部位,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端子前端部从与所述次级线圈侧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卡定部接触,所述端子中间部从所述次级线圈侧与所述支承部接触。

发明效果

在所述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中,导通端子具有所述卡定部和所述支承部。而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端子前端部从与次级线圈侧相反的一侧接触于卡定部,端子中间部从次级线圈侧接触于支承部。因此,在发生较大温度变化时,被固化的填充树脂束缚的高压连接端子,在相对于导通端子向次级线圈侧位移的情况下,高压连接端子的端子前端部更强力地接触于卡定部。另一方面,被固化的填充树脂束缚的高压连接端子,在相对于导通端子向与次级线圈侧相反的一侧位移的情况下,高压连接端子的端子中间部变得更强力地接触于支承部。

这样,无论高压连接端子向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哪个方向位移,端子前端部以及端子中间部都至少有一方被维持对于导通端子的接触。由此,能够提高高压连接端子与导通端子的连接可靠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高压连接端子与导通端子的连接可靠性较高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实施例1中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剖面图。

图2是在实施例1中的导通端子以及高压连接端子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在实施例1中的导通端子以及高压连接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显示实施例1中的在外部芯中插入配置线圈组件的情况的剖面图。

图5是显示实施例1中的高压连接端子与导通端子接触前的状态的导通端子以及高压连接端子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显示实施例1中的高压连接端子与导通端子的环状向内部已接触的状态的导通端子以及高压连接端子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显示实施例1中的高压连接端子在导通端子的环状向内部上滑动的情况的导通端子以及高压连接端子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实施例2中的导通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例2中的导通端子的剖面图。

图10是实施例3中的导通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例3中的导通端子的剖面图。

图12是显示弹性伸缩结构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次级线圈与导通端子的排列方向z上的次级线圈侧定义为基端侧,将导通端子侧定义为前端侧。

(实施例1)

关于所述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的实施例,使用图1~图7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具有彼此磁性耦合的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收容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的壳体2、连接于次级线圈12的高压连接端子3、以及导通端子4。导通端子4与高压连接端子3接触,将在次级线圈12上产生的高电压传向火花塞(未图示)。

高压连接端子3与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一起,在由填充树脂10密封的状态下,被收容于壳体2内。高压连接端子3以相对于次级线圈12与导通端子4的排列方向z倾斜的状态配置。此外,高压连接端子3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另外,以下适当地将次级线圈12与导通端子4的排列方向z简称为“排列方向z”。

如图1~图3所示,导通端子4具备卡定高压连接端子3的端子前端部31的卡定部41、以及支承高压连接端子3中的端子中间部32的支承部42。另外,端子中间部32是比端子前端部31更接近与次级线圈12连接的连接部30的部位。在排列方向z上,端子前端部31从与次级线圈12侧相反的一侧接触于卡定部41。此外,端子中间部32从次级线圈12侧接触于支承部42。

如图1所示,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12呈同心状地重叠配置于内外周。初级线圈11卷绕于初级线轴110,次级线圈12卷绕于配置在初级线圈11的外周侧的次级线轴120而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次级线圈12的一端作为低压侧连接于初级线圈11或gnd端子(未图示)。此外,次级线圈12的另一端作为高压侧连接于高压连接端子3的连接部30。

另外,下面将次级线圈12的卷绕轴方向定义为“轴方向x”。此外,将轴方向x上的高压连接端子3的连接部30侧定义为后方,将其相反侧定义为前方。此外,将与轴方向x以及排列方向z双方都正交的方向定义为“横方向y”。

高压连接端子3是将剖面圆形并且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线材料弯曲而形成的。高压连接端子3的作为一端部的连接部30被保持于次级线轴120,作为另一端部的端子前端部31和端子中间部32接触于导通端子4。如图2、图3所示,高压连接端子3形成为从连接部30向前端侧延伸,并且在弯折部33向斜前方延伸。即,高压连接端子3中的弯折部33和端子前端部31之间的部分在排列方向z上以越是向前端侧去、越在轴方向x上朝向前方的方式倾斜。

在组装点火线圈1时,将高压连接端子3以端子前端部31向基端侧的方向被按压于卡定部41、端子中间部32向前端侧的方向被按压于支承部42地弹性变形的状态进行配置。

此外,如图3所示,高压连接端子3具有能够向高压连接端子3的长定义方向弹性伸缩的弹性伸缩结构34。本实施例的弹性伸缩结构34具有朝向横方向y的两侧交替地弯曲而形成的蛇行形状。弹性伸缩结构34形成在高压连接端子3的弯折部33和端子中间部32之间。

如图2、图3所示,导通端子4具有筒状的基体部40。此外,导通端子4在基体部40的基端侧形成有卡定部41和支承部42。在本实施例中,基体部40具有圆筒形状。在基体部40的基端部形成有从该基端部的整周向内侧弯曲的环状向内部43。然后,环状向内部43的一部分成为卡定部41,环状向内部43的另一部分成为支承部42。

环状向内部43从排列方向z看到的形状是环状。环状向内部43从基体部40的基端部向基端侧隆起并向内侧弯曲。即,环状向内部43的基端侧的面是凸状的曲面。在环状向内部43中,被端子前端部31从前端侧抵接的部位是卡定部41,被端子中间部32从基端侧抵接的部位是支承部42。卡定部41位于环状向内部43中的前方侧,支承部42位于环状向内部43中的后方侧。另外,基体部40的前端被导通底部44封堵。

高压连接端子3的端子前端部31在其基端侧的面上接触于导通端子4的卡定部41的前端侧的面,高压连接端子3的端子中间部32在其前端侧的面上接触于导通端子4的支承部42的基端侧的面。也就是说,对于导通端子4,高压连接端子3的端子前端部31从前端侧接触于导通端子4的卡定部41,端子中间部32从基端侧接触于导通端子4的支承部42,导通端子4中的与高压连接端子3接触的接触面,在卡定部41和支承部42相互成为在排列方向z上相反侧的面。于是,,在组装点火线圈1时,高压连接端子3在端子前端部31被配置于其基端侧的导通端子4的卡定部41施力、端子中间部32被配置于其前端侧的导通端子4的支承部42施力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那样利用填充树脂10树脂密封。

如图1所示,在初级线轴110的内周侧,配置有长度方向成为轴方向x的中心芯13。此外,以从轴方向x以及横方向y包围初级线圈11以及次级线圈12的外周的方式配置有外部芯14。外部芯14是在排列方向z上开口的大致矩形状的框体。

壳体2具有从正交于排列方向z的方向包围初级线圈11及次级线圈12、中心芯13、外部芯14的周围并且向基端侧开口的侧面壁部21、以及封堵侧面壁部21的前端侧的底壁部22。侧面壁部21具有使外部芯14卡合的卡合台阶部211。在底壁部22以向前端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将导通端子4压入而配置于内侧的塔状部221。在塔状部221以接触导通端子4的前端的方式配置有高压导体(未图示),构成为能够与火花塞电连接。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通过组装中心芯13、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形成线圈组件5。在壳体2中,将导通端子4以环状向内部43位于基端侧的朝向压入而配置于塔状部221的内侧。进而在壳体2的侧面壁部21的卡合台阶部211卡合而配置外部芯14。

然后,将线圈组件5从开口方向朝向前端侧插入壳体2。此时,如图4所示,一边使中心芯13沿着外部芯14的内周面,一边将线圈组件5插入壳体2内。

这里,在高压连接端子3抵接于导通端子4之前的状态(图5的状态)下,高压连接端子3的前端从排列方向z上看时,位于导通端子4的内侧。从该状态起,通过进一步使线圈组件5向前端侧插入,从而如图6所示,高压连接端子3的一部分与导通端子4的环状向内部43的一部分(支承部42)接触。

然后,如图7所示,通过进一步使线圈组件5向前端侧插入,从而高压连接端子3弹性变形,相对于轴方向x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小的同时,在导通端子4的环状向内部43(支承部42)上滑动。此时,由于环状向内部43的基端侧的面是曲面,因此高压连接端子3能够在环状向内部43上顺畅地滑动。伴随于此,端子前端部31向轴方向x上的前方侧以及排列方向z上的基端侧移动。然后,如图7所示,端子前端部31配置在与导通端子4的卡定部41的前端侧邻接的位置。

若使线圈组件5进一步向前端侧插入,则高压连接端子3进一步弹性变形,端子前端部31向基端侧移动,插入导通端子4的卡定部41的前端侧。然后,如图2所示,端子前端部31的基端侧的面接触于导通端子4的卡定部41的前端侧的面。通过使线圈组件5进一步向前端侧插入,成为端子中间部32被朝向环状向内部43的支承部42施力、端子前端部31被朝向环状向内部43的卡定部41施力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向壳体2内流入填充树脂10,并使其固化,从而将线圈组件5密封。由此,能够得到本实施例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所述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1中,导通端子4具有卡定部41和支承部42。而且,在排列方向z上,端子前端部31从与次级线圈12侧相反的一侧接触于卡定部41,端子中间部32从次级线圈12侧接触于支承部42。因此,能够提高高压连接端子3和导通端子4的连接可靠性。

此外,高压连接端子3具有弹性伸缩结构34。因此,能够使端子前端部31可靠地卡定在卡定部41。即,将自然长度下的高压连接端子3的长度设定为较长。于是,在使高压连接端子3接触于导通端子4时,在使端子前端部31抵接于基体部40的同时,高压连接端子3相对于轴方向x的倾斜角度变小。由此,能够可靠地使端子前端部31卡定于卡定部41。

此外,导通端子4具有筒状的基体部40。此外,导通端子4在基体部40的基端侧形成有卡定部41和支承部42。因此,能够构成易于将高压连接端子3组装于导通端子4的点火线圈1。

此外,在基体部40的基端部形成有从基端部的整周向内侧弯曲的环状向内部43。环状向内部43的一部分成为卡定部41,环状向内部43的另一部分成为支承部42。由此,能够使环状向内部43的任意两个位置成为卡定部41和支承部42,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导通端子4,并且易于将高压连接端子3组装于导通端子4。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高压连接端子3和导通端子4的连接可靠性较高的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实施例2)

如图8、图9所示,本例是相对于实施例1改变了导通端子4的形状的例子。

在本例中,卡定部41由从基体部40暂时向外侧突出后、向内侧折返的折返部410形成。支承部42由以越是从基体部40向基端侧去、越偏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外侧倾斜部420形成。另外,基体部40的基端侧在横方向y上也形成有以越向基端侧去、越偏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外侧倾斜部430。外侧倾斜部420、430相对于轴方向x的倾斜角度与高压连接端子3相对于轴方向x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关于本例或者与本例有关的附图中使用的附图标记之中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标记,只要没有特别标示,则表示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要素等。

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支承部42和高压连接端子3的端子中间部32的相对于轴方向x的倾斜角度相同,因此能够使高压连接端子3在导通端子4的支承部42上顺畅地滑动。

在本例中,也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3)

如图10、图11所示,本例也是相对于实施例1改变了导通端子4的形状的例子。

在本例中,导通端子4的基体部40由具有圆筒形状的基体圆筒部401、以及具有形成于基体圆筒部401的基端侧的大致矩形筒形状的基体矩形筒部402构成。基体圆筒部401和基体矩形筒部402呈同心状配置。基体矩形筒部402具有四条边,从排列方向z上看,相向的两条边形成为与轴方向x平行,另外两条相向的边形成为与横方向y平行。基体圆筒部401从排列方向z上看时位于基体矩形筒部402的内侧。

在基体矩形筒部402的基端部形成有卡定部41和支承部42。卡定部41由从基体矩形筒部402暂时向外侧突出后、向内侧折返的折返部451形成。支承部42由以越是从基体矩形筒部402向基端侧去、越偏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外侧倾斜部452形成。另外,在基体矩形筒部402的基端部在横方向y的两条边上也形成有以越向基端侧去、越偏向外侧的方式的外侧倾斜部453。

在壳体2的塔状部221设有配置基体矩形筒部402的矩形配置部(省略图示)。通过以将基体矩形筒部402配置于矩形配置部的方式使基体圆筒部401嵌合于塔状部221,能够使基体矩形筒部402成为导通端子4相对于壳体2的止转件。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另外,关于本例或者与本例相关的附图中使用的附图标记之中与实施例2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标记,只要没有特别标示,则表示和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要素等。

在本例中,由于矩形筒部402成为组装点火线圈1时的高压连接端子3的止转件,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点火线圈1。

除此之外,具有与实施例2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例中,虽然基体矩形筒部402从排列方向z上看时是四分之一旋转对称的形状,但也能够通过形成不具有该旋转对称性的形状(例如,使一个角部与其他角部不同的形状)来防止弄错导通端子4的组装方向这样的作业失误。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1-3,能够采用各种形式。例如,也可以将高压连接端子3的弹性伸缩结构设为如图12所示的那种以高压连接端子3的长度方向为轴的螺旋弹簧341。

附图标记说明

1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10填充树脂

11初级线圈

12次级线圈

2壳体

3高压连接端子

30连接部

31端子前端部

32端子中间部

4导通端子

41卡定部

42支承部

z排列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