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8360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用以电连接互相垂直的两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种用以电连接互相垂直的两电路板的电连接器,例如中国台湾专利第496594号(中国大陆对应案cn01265368.3、美国对应案us6406305)所揭露的。该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多个设于该绝缘本体的端子模块,每一端子模块包括一第一端子与一第二端子。该第一端子具有一用以与一第一电路板接触的第一臂部,及一用以与一第二电路板接触的第二臂部。该第二端子具有一与该第二臂部对应的接合部,以与该第二臂部共同夹持该第二电路板。

该第一端子的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与皆为单悬臂,且以压接的方式与电路板接触,在一些装置及其应用的环境中,例如油压检测装置中,这种压接的力量显得不足以应用在这些要求更为严格的装置及应用环境中。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其中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能增加导电端子与电路板接触压力的电连接器。

于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是包含一绝缘壳及多个导电端子。该绝缘壳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由该底面往该顶面方向凹设的电路板插槽及多个布设在该电路板插槽的横向延伸方向上的端子槽,且在每一界定端子槽的槽壁形成一靠抵结构。该等导电端子分别设于该等端子槽。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固定于该绝缘壳的固定部、一由该固定部顶端延伸的上弹性部及一由该固定部底端延伸的下弹性部。该上弹性部具有一由该固定部延伸的第一臂、一由该第一臂延伸并伸出该顶面且弯曲的第一接触段及一由该第 一接触段延伸的第二臂,且该第二臂的末端在该第一接触段受压时抵于对应端子槽内的靠抵结构。该下弹性部由该固定部底端弯曲往斜上延伸且末端形成一伸入该电路板插槽的第二接触段。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每一导电端子的上弹性部的第一臂由该固定部顶端往斜上延伸,该第一接触段由该第一臂弯曲往下延伸,该第二臂由该第一接触段朝该固定部往斜下延伸。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每一导电端子的上弹性部的第二臂的末端形成往两侧凸出且弯曲的一抵靠段,且该抵靠段两侧在该第一接触段受压时抵于对应端子槽内的靠抵结构。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每一导电端子的上弹性部与下弹性部往该固定部的同一侧面方向凸伸,相邻的导电端子反向设置,且该等导电端子的固定部交错地位于该电路板插槽的两侧,使得相邻导电端子的上弹性部及下弹性部交错地由两侧往中间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每一端子槽具有一贯穿该顶面的上槽部及一位于该上槽部下方且与该电路板插槽相连通的下槽部。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每一靠抵结构为形成于对应端子槽的槽壁的相对侧的阶状结构。

本发明电连接器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是用以电连接互相垂直的一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二电路板,并包含一绝缘壳及多个导电端子。该绝缘壳具有一供该第一电路板抵靠的顶面、一底面、一由该底面往该顶面方向凹设以供插置该第二电路板的电路板插槽及多个布设在该电路板插槽的横向延伸方向上的端子槽,且在每一界定端子槽的槽壁形成一靠抵结构。该等导电端子分别设于该等端子槽。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固定于该绝缘壳的固定部、一由该固定部顶端延伸的上弹性部及一由该固定部底端延伸的下弹性部。该上弹性部具有一由该固定部延伸的第一臂、一由该第一臂弯曲延伸并伸出该顶面用以与该第一电路板接触形成电连接的第一接触段及一由该第一接触段延伸的第二臂,且该第二臂的末端在该第一接触段与该第一电路板接触并受压时抵于对应端子槽内的靠抵结构。该下弹性部由该固定部弯曲往斜上延伸且末端形成一伸入该电路板插槽用以与该第二电路板接触形成电连接的第二接触段。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每一导电端子的上弹性部的第一臂由该固定部顶端往斜上延伸,该第一接触段由该第一臂弯曲往下延伸,该第二臂由该第一接触段朝该固定部往斜下延伸。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每一导电端子的上弹性部的第二臂的末端形成往两侧凸出且弯曲的一抵靠段,且该抵靠段两侧在该第一接触段受压时抵于对应端子槽内的靠抵结构。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每一导电端子的上弹性部与下弹性部往该固定部的同一侧面方向凸伸,相邻的导电端子反向设置,且该等导电端子的固定部交错地位于该电路板插槽的两侧,以使该等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段交错地抵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两板面。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功效:藉由导电端子的上弹性部具有第一臂及第二臂且在第一接触段与第一电路板压接时,第二臂的末端抵于绝缘壳的靠抵结构,而能增加第一接触段与第一电路板的接触压力。而藉由下弹性部由固定部底端反向弯曲往电路板插槽延伸,能增加第二接触段与第二电路板的接触压力。换言之,能使导电端子与第一电路板及第二电路板的压接式接触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例的一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立体图;

图5是对应图4的一侧视图;

图6是该实施例与一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二电路板连接的一侧视图;

图7是类似于图6的一另一角度侧视图;

图8是沿图7中viii-viii直线所取的一剖视图;及

图9是沿图7中ix-ix直线所取的一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绝缘壳

11顶面

12底面

13电路板插槽

14端子槽

141上槽部

142下槽部

15靠抵结构

2导电端子

21固定部

22上弹性部

221第一臂

222第一接触段

223第二臂

224抵靠段

23下弹性部

231第二接触段

3第一电路板

4第二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与图6,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用以电连接互相垂直的一第一电路板3及一第二电路板4,并包含一绝缘壳1及多个导电端子2。

另配合参阅图3至图5,绝缘壳1具有一供该第一电路板3抵靠的顶面11、一底面12、一由该底面12往该顶面11方向凹设以供插置该第二电路板4的电路板插槽13及多个布设在该电路板插槽13的横向延伸方向上的端子槽14,且在每一界定端子槽14的槽壁形成一靠抵结构15。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端子槽14具有一贯穿该顶面11的上槽部141及一位于该上槽部141下方且与该电路板插槽13相连通的下槽部142。而且,每一靠抵结构15为形 成于对应端子槽14的槽壁的相对侧的阶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靠抵结构15位于该上槽部141与该下槽部142之间而呈阶状,但是靠抵结构15并不限于阶状,亦可例如为凸块或其它可供靠抵的结构。

该等导电端子2分别设于该等端子槽14,每一导电端子2具有一固定于该绝缘壳1的固定部21、一由该固定部21顶端延伸的上弹性部22及一由该固定部21底端延伸的下弹性部23。该上弹性部22具有一由该固定部21延伸的第一臂221、一由该第一臂221延伸并伸出该顶面11且弯曲的第一接触段222及一由该第一接触段222延伸的第二臂223。该下弹性部23由该固定部21弯曲往斜上延伸且末端形成一伸入该电路板插槽13的第二接触段23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导电端子2的上弹性部22的第一臂221由该固定部21顶端往斜上延伸,该第一接触段222由该第一臂221弯曲往下延伸,该第二臂223由该第一接触段222朝该固定部21往斜下延伸,而且,第二臂223的末端形成往两侧凸出且弯曲的一抵靠段224。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端子槽14的上槽部141与下槽部142概呈t形,上槽部141相较于下槽部142较往两侧延伸,每一导电端子2的上弹性部22位于对应端子槽14的上槽部141,而固定部21与下弹性部23位于下槽部142。每一导电端子2的上弹性部22与下弹性部23往固定部21的同一侧面方向凸伸,相邻的导电端子2反向设置,且该等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1交错地位于该电路板插槽13的两侧,使得相邻导电端子2的上弹性部22及下弹性部23交错地由两侧往中间倾斜延伸。

参阅图7至图9,当第一电路板3压抵于绝缘壳1的顶面11且压抵于该等导电端子2的第一接触段222时,该等导电端子2的第一接触段222与该第一电路板3接触形成电连接。每一导电端子2的第二臂223的末端在该第一接触段222受压时抵于对应端子槽14内的靠抵结构15,亦即,该抵靠段224(见图4)两侧在该第一接触段222受压时抵于对应端子槽14内的靠抵结构15,藉此增加第一接触段222与第一电路板3的接触压力。当第二电路板4插置于电路板插槽13时,该等导电端子2的第二接触段231压抵于该第二电路板4而与该第二电路板4接触形成电连接。通过该等导电端子2将该第一电路板3与该第二电路板4电连接。藉由下弹性部23是由固定部21底端反向弯曲往电路板插槽13延伸,而能增加第二接触段231与第二电路板4 的接触压力。再者,藉由该等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1交错地位于该电路板插槽13的两侧,以使该等导电端子2的第二接触段231交错地抵于该第二电路板4的两板面,亦即,该等导电端子2的第二接触段231共同将该第二电路板4夹置,而能增加第二电路板4插置于电路板插槽13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藉由导电端子2的上弹性部22具有第一臂221及第二臂223且在第一接触段222与第一电路板3压接时,第二臂223的末端抵于绝缘壳1的靠抵结构15,而能增加第一接触段222与第一电路板3的接触压力。而藉由下弹性部23由固定部21底端反向弯曲往电路板插槽13延伸,能增加第二接触段231与第二电路板4的接触压力。换言之,能使导电端子2与第一电路板3及第二电路板4的压接式接触更加稳固。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