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978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进行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的连接器,连接对象物为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和FFC(flexible flat cable)、刚性电路板和其他印刷线路板等片状基材,片状基材的表面上配置有导体图案。

其中,将粘贴在具有可挠性的薄膜状绝缘体基材(主要是聚酰亚胺)上的导体箔(主要是铜箔)通过平版印刷术蚀刻布线而成的称为FPC;将平型导体排列并用薄膜状的绝缘体包裹的电缆称为FFC;将粘贴在具有刚性的绝缘体基材(主要是玻璃环氧树脂)上的导体箔(主要是铜箔)通过平版印刷术蚀刻布线而成的称为刚性电路板;将导电墨水通过丝网印刷术在具有可挠性的薄膜状的绝缘体基材或具有刚性的绝缘体基材上布线而成的称为其他印刷线路板。



背景技术:

作为连接这种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3,如图12所示,仅需要将连接对象物1插入到外壳2的插入部2A的一个动作即可嵌合连接对象物1。

该连接器3的外壳2上配置有动作部件4,突出形成在动作部件4的两端上的旋转轴部被插入到形成在外壳2上的引导凹部2B,且多个触头5的保持部5A卡在动作部件4上,籍此,动作部件4就能够以旋转轴部为中心旋转地保持在外壳2上。

如图13所示,一体形成在动作部件4上的操作部4A的一部分向外壳2的插入部2A内突出,当连接对象物1插入到插入部2A中时,如图13B所示,连接对象物1的前端部接触到动作部件4的操作部4A,通过将操作部4A向连接对象物1的插入方向推入来旋转动作部件4。

动作部件4在上述旋转的状态下,连接对象物1更进一步地插入到插入部2A中,当形成在连接对象物1上的切口部1A位于动作部件4的操作部4A的正下方时,由于受到来自多个触头5的保持部5A的复原力,如图13C所示,动作部件4的旋转位置回到如图13A所示的初始状态,连接对象物1的嵌合完成。此时,通过将动作部件4的操作部4A插入到连接对象物1的切口部1A中,防止连接对象物1从连接器3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3-19678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图13C所示,即使动作部件4的操作部4A插入到连接对象物1的切口部1A中,当将连接对象物1拔出连接器3的强的拔出力作用于连接对象物1时,连接对象物1的切口部1A会产生将动作部件4的操作部4A向上推举的力。

如图12所示,由于外壳2的引导凹部2B是向上方开口的,所以当操作部4A受到推举力的作用时,动作部件4被推举,这样不仅连接对象物1会从连接器3中被拔出,而且动作部件4也有可能从外壳2向上方脱离。如果动作部件4从外壳2脱离的话,卡在动作部件4上的多个触头5就会超出弹性界限而变形,有可能会导致连接器3破损而不能使用。

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而完成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即使嵌合后的连接对象物受到拔出力的作用,也能够维持与连接对象物的连接。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是一种供形成有锁定接收部的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插入的连接器,其具备:外壳和动作部件;外壳具有供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插入的插入部、在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交叉的开口方向上开口的凹形轴承部、以及朝向轴承部开口方向的反方向的抵接面;动作部件具有被插入到轴承部的旋转轴部,且能够以旋转轴部的轴方向为中心旋转地被保持在外壳上;动作部件具有向与旋转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突出的锁定部、以及在与旋转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且与锁定部不同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动作部件位于开位置时,允许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对插入部的插入和拔出;在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插入到插入部的状态下,使动作部件位于闭位置时,通过将锁定部嵌入到连接对象物的锁定接收部中来限制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从插入部拔出,且通过突起部接触或者接近抵接面来限制动作部件向开口方向的移动。

抵接面可以由插入部的顶面构成。

优选地,当动作部件位于闭位置时,锁定部具有与插入部的插入口相对的压入面和面向插入部的插入口的相反侧的锁定面;在动作部件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当将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插入到插入部时,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的前端面接触压入面向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推,动作部件向开位置旋转;当锁定部嵌入到连接对象物的锁定接收部时,动作部件回至闭位置,通过锁定面来限制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拔出插入部。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当动作部件位于闭位置时,压入面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所呈的角度小于90度;锁定面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所呈的角度为90度以上。

并且,优选进一步具备扭矩部件,该扭矩部件被保持在外壳上,且起到使动作部件从开位置向闭位置扭转的作用。

优选地,锁定部和突起部是由一个金属部件一体形成的。

优选地,动作部件在位于闭位置时具有在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操作部。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操作部具有开口部,当动作部件位于闭位置时,通过开口部露出的外壳的外面形成吸附连接器用的吸附面。

更进一步地,优选地,动作部件以能够旋转至比开位置更处于闭位置的相反侧的全开位置的方式保持在外壳上;当动作部件位于全开位置时,突起部的一部分向插入部内突出,来限制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向插入部插入。在该情况下,优选地,轴承部具有在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平坦的底部;当动作部件位于全开位置时,旋转轴部具有与轴承部底部接触的平坦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旋转的保持在外壳上的动作部件具有锁定部和突起部;在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插入到插入部的状态下,使动作部件位于闭位置时,通过将锁定部嵌入到连接对象物的锁定接收部来限制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端部从插入部的拔出,且通过突起部接触或者接近插入部的顶面来限制动作部件向开口方向的移动,所以即使嵌合后的连接对象物受到拔出力的作用,也能够保持与连接对象物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A是显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所使用的第一触头的立体图;图3B是显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所使用的第二触头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所使用的动作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动作部件的侧视图。

图6是显示连接对象物的立体图。

图7显示在连接对象物嵌合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图7A是沿锁定部的侧面剖视图;图7B是沿第一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7C是沿第二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7D是沿扭矩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显示在连接对象物嵌合途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图8A是沿锁定部的侧面剖视图;图8B是沿第一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8C是沿第二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8D是沿扭矩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9显示在连接对象物嵌合完成时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图9A是沿锁定部的侧面剖视图;图9B是沿第一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9C是沿第二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9D是沿扭矩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显示开始拔出连接对象物时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图10A是沿锁定部的侧面剖视图;图10B是沿第一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10C是沿第二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10D是沿扭矩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显示拔出连接对象物途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图11A是沿锁定部的侧面剖视图;图11B是沿第一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11C是沿第二触头的侧面剖视图;图11D是沿扭矩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12是显示现有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A~图13C是阶段性显示嵌合连接对象物的现有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

11 连接器 12 外壳 12A 正面 12B 反面 12C 外面 13 触头

14 动作部件 15 插入部 15A 插入口 15B 顶面 16 第一触头

16A、17A 上臂部 16B、17B 下臂部 16C、17C 前端部

16D、17D 接点部 16E、17E 基板连接部 17 第二触头 18 操作部

18A 操作部主体 18B 弯曲部 18C 开口部 19 旋转轴部

19A 段差部 19B 平坦部 20 轴承部 20A 底部 21 扭矩部件

22 锁定部 22A 压入面 22B 锁定面 23 突起部 31 连接对象物

32 绝缘基板 33 连接端部 34 电极 35 切口部

θ1 压入面22A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所呈的角度

θ2 锁定面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所呈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显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1的构造。该连接器11是进行连接对象物的连接的小型连接器,该连接对象物为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和FFC(flexible flat cable)、刚性电路板和其他印刷线路板等片状基材,片状基材的表面上配置有导体图案。该连接器11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细长的略为长方体形状的外壳12;排列在外壳12的宽度方向上且分别从外壳12的正面12A侧向背面12B侧延伸的多个触头13;以及安装在外壳12上的动作部件14。

外壳12上形成有凹形的插入部15,插入部15的插入口15A在外壳12的正面12A侧开口。图中未显示的连接对象物从该插入口15A插入插入部15中。

多个触头13由分别从外壳12的背面12B侧部分露出的第一触头16和分别从外壳12的正面12A侧部分露出的第二触头17构成。第一触头16和第二触头17交错排列。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称为X方向;从外壳12的正面12A侧朝向背面12B侧的方向称为Y方向;从外壳12的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称为+Z方向。

动作部件14具有能够覆盖外壳12上部的略为长方形的板状操作部18和一体形成在操作部18上的旋转轴部19。旋转轴部19被连结在操作部18的-Y方向端部并且在X方向上延伸;旋转轴部19的X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从操作部18向+X方向和-X方向突出;并被插入到形成在外壳12上的一对凹形轴承部20中。一对轴承部20分别在X方向和+Z方向开口,通过从+Z方向到-Z方向移动动作部件14,能够将旋转轴部19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到相对应的轴承部20中。另外,各个轴承部20分别具有在XY面延伸的平坦的底部20A。

通过旋转轴部19的两端部在一对轴承部20的内部旋转,动作部件14可旋转的被保持在外壳12上,动作部件14能够在略为90度的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所述旋转角度范围是从操作部18覆盖外壳12时所处的闭位置,经过操作部18的+Y方向端部在+Z方向上离开外壳12上部所处的开位置,直到较开位置更位于闭位置的相反侧且操作部18与外壳12上部略呈直角竖立的全开位置所界定的范围。图1和图2显示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的状态。

并且,与一对轴承部20相对应的一对扭矩部件21被保持在外壳12上。这些扭矩部件21与被插入到轴承部20中的旋转轴部19的X方向的端部接触,使得从开位置向闭位置的扭矩作用于动作部件14。

如图3A所示,第一触头16具有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且+Y方向端部在Z方向上相互连结的上臂部16A和下臂部16B,具有弹性。在上臂部16A的-Y方向端部形成有与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接触的前端部16C。在比前端部16C更偏向+Y方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接点部16D。在下臂部16B的+Y方向端部形成有基板连接部16E,其连接在搭载连接器11的图中未显示的基板的连接垫上。该基板连接部16E从外壳12的背面12B侧露出。

如图3B所示,第二触头17具有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且+Y方向端部在Z方向上相互连结的上臂部17A和下臂部17B,具有弹性。在上臂部17A的-Y方向端部形成有与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接触的前端部17C。在比前端部17C更偏向+Y方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接点部17D。在下臂部17B的-Y方向端部形成有基板连接部17E,其连接在搭载连接器11的图中未显示的基板的连接垫上。该基板连接部17E从外壳12的正面12A侧露出。

如图4所示,在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用于与相对应的扭矩部件21接触的朝向+Z方向的段差部19A。

并且,操作部18具有平板状的操作部主体18A,以及从操作部主体18A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8A呈直角弯曲的一对弯曲部18B,操作部主体18A上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略为长方形的开口部18C。

如图5所示,当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操作部主体18A位于XY面上时,各个弯曲部18B上形成有向与旋转轴部19的轴方向即X方向垂直相交地-Z方向突出的锁定部22,以及向与旋转轴部19的轴方向即X方向垂直相交地-Y方向突出的突起部23。

锁定部22具有朝向-Y方向和-Z方向的压入面22A和朝向-Y方向的锁定面22B。当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时,压入面22A相对于未图示的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即+Y方向所呈的角度θ1设定为小于90度的值;锁定面22B相对于+Y方向所呈的角度θ2设定为90度以上的值。

突起部23被设置在接近锁定部22的-Y方向侧。

这样的操作部18、锁定部22和突起部23被集成为一个金属部件,可以通过将一块金属板冲压并弯折来形成。使用这种金属部件通过嵌件成型,可以形成金属部件上集成有旋转轴部19的动作部件14。

并且,当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时,在旋转轴部19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Y方向且沿XZ面延伸的平坦部19B。

图6中显示被嵌合在连接器11上的连接对象物31。例如,连接对象物31由FPC组成,具有在片状的绝缘基板32上形成有导体图案的构造,在连接到连接器11的连接端部33的表面上,由导体图案形成的多个电极34在X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露出。这些电极34与连接器11的多个触头13以相同的节距排列。

并且,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的两侧端上分别形成有切口部35作为锁定接收部。当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插入到连接器11的插入部15中时,这些切口部35处于与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对应的X方向位置上。

以下,对连接对象物31嵌合到连接器1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连接对象物31的嵌合前,如图7D所示,通过被保持在外壳12中的扭矩部件21的前端部,向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的段差部19A施加-Z方向的力,籍此,如图7A所示,动作部件14位于操作部主体18A覆盖外壳12的上部所处的闭位置。

这时,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在Z方向上横穿外壳12的插入部15,锁定部22的压入面22A与插入部15的插入口15A相对,且突起部23接触或接近外壳12的插入部15的顶面15B。插入部15的顶面15B形成抵接突起部23的抵接面。

并且,此时如图7B和图7C所示,第一触头16的前端部16C和第二触头17的前端部17C均不接触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第一触头16的接点部16D和第二触头17的接点部17D在插入部15内突出。

当从插入口15A朝向插入部15向+Y方向插入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时,如图8A所示,连接端部33的+Y方向的前端面接触到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的压入面22A,将压入面22A向+Y方向推压,操作部主体18A离开外壳12的上部,动作部件14开始向开位置旋转。另外,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的切口部35仍然位于比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更靠-Y方向侧上。

此时,如图8D所示,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的两端部在外壳12的轴承部20内旋转,而通过扭矩部件21产生使动作部件14回到闭位置的扭矩作用。

并且,此时如图8B和图8C所示,第一触头16的前端部16C和第二触头17的前端部17C接触到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而向+Z方向被抬起,籍此,第一触头16的接点部16D和第二触头17的接点部17D处于在+Z方向上离开插入部15的位置上。

这样,当动作部件14处于图8A~图8D所示的开位置时,是处于允许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向插入部15插入的状态。

然后,通过将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进一步向+Y方向插入,连接对象物31的切口部35到达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的位置时,由于扭矩部件21对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的扭矩作用,如图9A所示,动作部件14向前述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回到闭位置。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处于嵌入到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的切口部35中的状态。

如图9D所示,由于动作部件14回至闭位置,扭矩部件21回到连接对象物31未嵌合前的状态。

并且,此时如图9B和图9C所示,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离开了第一触头16的前端部16C和第二触头17的前端部17C,由于第一触头16和第二触头17有弹性,第一触头16的接点部16D和第二触头17的接点部17D压在被插入到插入部15中的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的对应的电极34上,形成电导通状态。

因此,在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只需要将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从插入口15A插入到插入部15中这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将连接对象物31嵌合到连接器11的嵌合动作。

此时,由于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已经嵌入到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的切口部35中,即使要将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从插入部15拔出,切口部35会卡住锁定部22的锁定面22B,限制连接对象物31的拔出。

如果要将连接对象物31强行拔出连接器11而向连接对象物31施加强行拔出的力的情况下,由于锁定面22B与连接对象物31的插入方向即+Y方向形成的角度θ2设定为90度以上的值,所以连接对象物31的切口部35会产生向+Z方向推举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的力。由于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的两端部被插入到向+Z方向开口的轴承部20中,所以外壳12的轴承部20无法限制动作部件14向+Z方向的移动。

但是,动作部件14处于闭位置时,动作部件14的突起部23处于接触或者接近外壳12的插入部15的顶面15B的状态。因此,即使锁定部22受到向+Z方向的推举力,突起部23抵接外壳12的插入部15的顶面15B会阻挡并被卡住,从而使得动作部件14向+Z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当动作部件14处于闭位置时,只要突起部23接触到插入部15的顶面15B,动作部件14就不会向+Z方向移动;当动作部件14处于闭位置时,即使是突起部23接近插入部15的顶面15B,动作部件14也仅仅是稍微移动直到突起部23接触到插入部15的顶部15B为止,其向+Z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因此,即使被嵌合到连接器11中的连接对象物31受到拔出力的作用,也能够防止连接对象物31被拔出,同时防止由于动作部件14向+Z方向移动而产生连接器11损坏,维持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状态。

下面具体说明将嵌合在连接器11上的连接对象物31从连接器11拔出的动作。

首先,如图10A所示,当连接对象物31拔出时,将动作部件14旋转到比图8A~图8B所示的开位置更位于闭位置的相反侧的全开位置。也就是说,直到操作部主体18A位于XZ面上并与外壳12抵接,与外壳12的上部略呈直角竖立。这样一来,动作部件14的锁定部22在+Z方向上离开连接对象物31的切口部35,动作部件14的突起部23在外壳12的插入部15内突出,位于连接对象物31的开口部35内。

这时,如图10D所示,扭矩部件21的前端部离开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的段差部19A,扭矩部件21对旋转轴部19不产生扭矩,而是起到在-Z方向对旋转轴部19施加推力的作用。并且,当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时,旋转轴部19的平坦部19B朝向-Y方向且沿XZ面延伸;而当动作部件14被旋转至全开位置时,旋转轴部19的平坦部19B则变成朝向-Z方向且沿XY面延伸的状态。因此,旋转轴部19的平坦部19B位于轴承部20的平坦的底部20A上,动作部件14能够被稳定的维持在全开位置。

并且,如图10B和图10C所示,此时第一触头16的前端部16C和第二触头17的前端部17C接触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向+Z方向被抬起,籍此,第一触头16的接点部16D和第二触头17的接点部17D变为在+Z方向上离开插入部15的状态。

如图11A所示,在该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31从连接器11拔出,连接对象物31的切口部35卡在动作部件14的突起部23上,使得动作部件14向闭位置方向旋转。然后,动作部件14一直旋转直至动作部件14的突起部23在+Z方向上离开插入部15为止,变成允许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拔出插入部15的状态。

如图11D所示,此时扭矩部件21起到使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向闭位置返回的扭矩作用。

并且,如图11B和图11C所示,第一触头16的前端部16C和第二触头17的前端部17C持续保持被动作部件14的旋转轴部19向+Z方向推举的状态。

然后,当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完全拔出插入部15时,通过扭矩部件21作用于旋转轴部19的段差部19A的扭矩,动作部件14旋转至闭位置,连接器11回到图7A~图7D所示的状态。

另外,如图10A所示,动作部件14不能打开的比操作部主体18A位于XY面上且抵接外壳12的全开位置还大,并且动作部件14位于全开位置时,处于突起部23向外壳12的插入部15内突出的状态。因此,当将连接对象物31嵌合到连接器11时,即使在动作部件14错误地位于全开位置的状态下,欲将连接对象物31插入到插入部15中,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的前端会抵到突出于插入部15内的突起部23,这样连接对象物31无法插入。

因此,在动作部件14位于全开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连接对象物31错误地被插入,因此可以确保在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的一步嵌合动作。

并且,如图4所示,动作部件14的操作部18上形成有开口部18C,当使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时,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2的朝向+Z方向的外面12C通过开口部18C露出。因此,可以利用通过开口部18C的外壳12的外面C作为吸附面,来操作连接器。这样就可以不吸附作为可动部件的动作部件14,而直接吸附外壳12,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操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入部15的顶面15B形成了抵接面,通过突起部23抵接在插入部15的顶面15B上,动作部件14向+Z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但是,即使在插入部15的顶面15B以外的外壳12的一部分上形成抵接面,同样可以限制动作部件14向+Z方向的移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动作部件14具有操作部18,在连接对象物31拔出连接器11时,通过抬起操作部18能够使动作部件14旋转至全开位置,但是也可以省略动作部件14上的操作部18。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夹具等使动作部件14旋转至全开位置后,再将连接对象物31从连接器11拔出。

进一步地说,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在外壳12上的扭矩部件21接触旋转轴部19,起到使动作部件14从开位置向闭位置移动的扭矩作用,籍此,仅将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插入到插入部15的这样一个动作即可使连接对象物31嵌合到连接器11上;但也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使用扭矩部件21,而通过操作操作部18,如图8A~图8D所示使动作部件14位于开位置,将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插入到插入部15后,操作操作部18,如图9A~图9D所示,使动作部件14位于闭位置。

即使这样,也能够通过将锁定部22嵌入到连接对象物31的切口部35中,限制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拔出插入部15,且通过突起部23接触或者接近插入部15的顶部15B也能限制动作部件14向+Z方向的移动。

在不使用扭矩部件21而是通过操作操作部18旋转动作部件14的情况下,当动作部件14处于闭位置时,操作部18不必相对于旋转轴部19沿连接对象物31的插入方向延伸即+Y方向延伸,也可以沿连接对象物31的拔出方向即-Y方向延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1中,第一触头16和第二触头17是在X方向上交错排列的,但也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只排列同一触头。

并且,连接器11的触头13的个数只要与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的电极34的个数相对应即可,并无限制。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对象物31的连接端部33的正反面中,只有正面排列形成有多个电极34,但也可以在连接端部33的两面都分别排列形成有多个电极34。

在与连接器11嵌合时,作为锁定部22嵌入的锁定接收部,连接对象物31具有切口部35,但并不仅限于切口部35,例如,也可以使用在连接对象物31上形成的贯穿孔作为锁定接收部。

并且,连接对象物31并不仅限于FPC,也可以使用FFC、刚性电路板、其他印刷电路板等各种连接对象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