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连接器、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以及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47429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同轴电缆连接器、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以及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连接器。具体而言,涉及包括从支座切离的切断部的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有一个以上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以及至少包括将外部导体壳体从连接在支座连接部处的支座切离的工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等连接器的现有的制造工序中,通过连接片将连接器的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连接的连接器支座、与通过连接片将利用一体形成等而收纳或内置于外壳的端子的后端连接的外壳支座位于同一侧,并分别对位于同一侧的连接器支座和外壳支座定位,以进行将绝缘性的外壳收纳于外部导体壳体等的组装。这里,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是指相对于连接到外部导体壳体的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处于后方的端部,端子的后端也同样地是相对于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处于后方的端部。此外,外部导体壳体的前端和端子的前端分别是相对于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处于前方的端部。

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1-18151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通过如下这样的工序而组装:使通过连接片将连接器的外部导体壳体连接的支座(连接器支座)与通过连接片将内置于外壳的中心连接器连接的支座(外壳支座)位于同一侧,并通过将位于同一侧的支座彼此重叠来进行定位,从而将外壳安装于外部导体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81518号公报

像上述现有例那样,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等连接器的一般的制造工序中,连接器支座和外壳支座位于同一侧,因此,需要设计夹具的结构,以使其不妨碍对各支座进行支承的夹具(或机构)的定位等所要进行的移动。这样,将位于相同侧的两个支座分别支承的夹具由于必须在考虑支座彼此的位置关系及移动范围等的同时进行设计,因此与仅支承一个支座的夹具的结构相比,夹具的结构变得复杂。

此外,连接器的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通过连接片与连接器支座连接,因此,在将同轴电缆压接于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部分而进行连接时,连接器支座会成为连接的障碍,所以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在将同轴电缆压接于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部分来进行连接之前,将连接器支座从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切离,需要用于将从连接器支座切离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夹持并固定的夹子等夹具。因而,制造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装置成为包括这样的夹子等夹具的复杂结构。此外,与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到连接器支座时相比,由于同轴电缆连接器仅通过夹子等夹具被夹持而固定,因此,在将同轴电缆压接而连接时,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固定位置会变得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因而,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及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采用如下结构来代替现有例的通过连接片将连接器的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连接的结构,或者在通过连接片将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连接的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如下结构,即,构成为通过支座连接部将外部导体壳体与连接器支座连接,其中上述支座连接部设置在比构成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外部导体壳体的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处,通过将连接器支座配置在外部导体壳体的前端侧(即、与外壳支座相反的一侧,该外壳支座连接到内置于绝缘性的外壳中的端子的后端),从而使包括对各支座进行支承的夹具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简化,在将同轴电缆压接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后端部分而进行连接时,不将同轴电缆连接器从连接器支座切离,而是能在连接于连接器支座的状态下使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固定位置稳定,以将同轴电缆接线至同轴电缆连接器。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特征是,包括:端子;外壳,该外壳对上述端子进行支承;外部导体壳体,该外部导体壳体覆盖上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和同轴电缆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同轴电缆,上述外部导体壳体在后端部分具有用于对上述同轴电缆进行固定的铆接部,上述外部导体壳体在至少比上述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处具有切断部,所述切断部是从连接器支座被切断的痕迹。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切断部形成于比上述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边缘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在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边缘部分具有壁部,上述切断部形成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不存在上述壁部的边缘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在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前端侧包括用于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大致圆筒部,上述切断部形成在比上述大致圆筒部的外周更靠外侧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切断部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边缘部分呈凸状地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特征是,在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前端包括构成上述大致圆筒部的一部分的弯折部,上述切断部形成于上述弯折部的端部。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特征是,除了设置于比上述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处的上述切断部之外,在上述铆接部的端部还具有其它的切断部。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特征是,包括一个以上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端子;外壳,该外壳对上述端子进行支承;以及外部导体壳体,该外部导体壳体覆盖上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和同轴电缆的至少一部分,上述外部导体壳体具有铆接部,该铆接部用于对同轴电缆进行固定,上述外部导体壳体在至少比上述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具有连接到连接器支座的支座连接部。

作为本发明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支座连接部设置在比上述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边缘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在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边缘部分具有壁部,上述支座连接部设置在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不存在所述壁部的边缘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在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前端侧包括用于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大致圆筒部,上述支座连接部设置在比上述大致圆筒部的外周更靠外侧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支座连接部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边缘部分呈凸状地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在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前端具有构成上述大致圆筒部的一部分的弯折部,上述支座连接部形成于上述弯折部的端部。

作为本发明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通过从上述连接器支座延伸出的连接片在上述支座连接部处结合。

作为本发明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在上述支座连接部形成有槽口或半切部。

作为本发明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除了设置于比上述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处的上述支座连接部之外,在上述铆接部的端部还具有其它的支座连接部,上述其它的支座连接部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对上述铆接部进行支承的子支座连接,上述连接器支座与从上述子支座延伸出的支承片的前端的支承部结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是,至少包括如下工序,通过从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中将设置于比上述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处的上述支座连接部切断,来将上述连接器支座切离的工序。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是,至少包括如下工序:从上述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将设置于上述铆接部的端部的上述其它的支座连接部切断,通过在上述连接器支座与上述支承部之间的切断位置进行切断,来将上述子支座从上述连接器支座切离的工序;以及通过将设置于比上述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处的上述支座连接部切断,来将上述连接器支座切离的工序。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铆接部包括包覆件铆接部和外部导体铆接部,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上述外部导体壳体还包括芯线铆接部,在将上述连接器支座切离的工序之前,包括如下工序:将支承上述端子的上述外壳组装到上述外部导体壳体中的工序;以及通过将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边缘部分延伸出的上述芯线铆接部弯折,将配置于上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的上述同轴电缆的芯线在位于上述芯线铆接部内侧的绝缘性的芯线固定部处压接于芯线连接部而进行连接,并且在设置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部分的上述外部导体铆接部和上述包覆件铆接部将上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和包覆件分别铆接并固定的工序。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铆接部包括包覆件铆接部和外部导体铆接部,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上述外部导体壳体还包括芯线铆接部,在将上述连接器支座切离的工序之前,包括如下工序:将上述同轴电缆的芯线连接至被上述外壳支承的上述端子的上述芯线连接部的工序;将对上述同轴电缆的芯线已接线到芯线连接部后的上述端子进行支承的上述外壳组装至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工序;以及通过将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边缘部分延伸出的上述芯线铆接部弯折,来将对上述端子进行支承的上述外壳固定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并且在设置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部分的上述外部导体铆接部和上述包覆件铆接部处,将上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和包覆件铆接并固定的工序。

作为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上述铆接部包括包覆件铆接部和外部导体铆接部,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上述外部导体壳体还包括芯线铆接部,在将上述连接器支座切离的工序之前,包括如下工序:组装不对端子进行支承的绝缘性的外壳的工序;将上述同轴电缆的芯线已连接到芯线连接部的端子组装至上述外壳的工序;以及通过将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边缘部分延伸出的上述芯线铆接部弯折,将对上述端子进行支承的上述外壳固定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并且在设置于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后端部分的上述外部导体铆接部和上述包覆件铆接部处,将上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和包覆件铆接并固定的工序。

通过支座连接部将外部导体壳体和连接器支座连接,其中,上述支座连接部设置在构成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外部导体壳体的中央部分,且设置在从用于对同轴电缆的芯线进行固定的芯线铆接部到外部导体壳体的前端之间的边缘部分的任意的位置处,通过将连接器支座配置在外部导体壳体的前端侧,连接器支座能配置在与外壳支座相反一侧,不需要考虑各支座的移动范围、位置关系等,能够使具有夹具等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简化。

此外,在将同轴电缆压接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后端部分而进行连接时,由于没有将同轴电缆连接器从连接器支座切离,因此,能在连接于连接器支座的状态下使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固定位置稳定,以将同轴电缆接线至同轴电缆连接器。藉此,能省略用于将同轴电缆连接器夹持并固定的夹子等机构。此外,由于能在将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支座的状态下进行操作,因此,能容易地进行将同轴电缆接线后的检查工序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绝缘性的外壳和外部导体壳体分别连接于支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绝缘性的外壳和外部导体壳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连接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支座的图。

图4是表示连接有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支座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5是表示将同轴电缆配置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对同轴电缆进行铆接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从连接器支座切离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图。

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绝缘性的外壳和外部导体壳体分别连接于支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图8所示的绝缘性的外壳和外部导体壳体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连接器支座

11连接片

12支座连接部

13定位引导孔

14子支座

15连接片

16支座连接部

17支承片

18支承部

19切断位置

20外壳支座

21接触部

22芯线连接部

23支座连接部

24连接片

25定位引导孔

30外部导体壳体

31外壳收纳部

32铆接部

33壁部

34大致圆筒部

35弯折部

36芯线铆接部

37外部导体铆接部

38包覆件铆接部

39切起弹簧

40外壳

41圆筒基部

42主体部

43圆筒部

44、45突起

46芯线固定部

50同轴电缆连接器

51切断部

60同轴电缆

61绝缘覆膜

62外部导体

63绝缘体

64芯线

70连接器支座

71连接片

72支座连接部

73定位引导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图中,对于同一构件,原则上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图1及图2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绝缘性的外壳和外部导体壳体分别连接于支座的状态。图1是连接器支座10和外壳支座20的立体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支座10和外壳支座20的俯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及图2中示出的连接器支座10连接了三个构成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外部导体壳体30,当然并不限定于三个,只要是连接一个以上即可。同样地,外壳支座20也连接有三个外壳40,但不限定于三个,只要是连接一个以上即可。关于图3~图6、图8和图9中示出的连接器支座及外壳支座亦是如此。

连接器支座10通过连接片11在支座连接部12处与外部导体壳体30连接,其中,上述连接片11伸出以对外部导体壳体30进行支承。在制造同轴电缆连接器时,在连接器支座10上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定位引导孔13,该定位引导孔13作为确定外部导体壳体30的位置的标记。图1及图2中示出的定位引导孔13是贯穿连接器支座10的孔,但除了贯穿的孔以外,只要是突起、凹部等标记即可。

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通过将支座连接部12切断,能够将外部导体壳体30从连接器支座10分离。为了容易地将外部导体壳体30从连接器支座10切离,可以在支座连接部12上形成缺口等槽口、切入了一半左右的半切部。

外壳40能以对端子进行支承的方式一体形成,覆盖端子的中央部分,以将端子内置。外壳支座20通过连接片24在支座连接部23处与外壳40所具有的端子连接,其中上述连接片24伸出以对外壳40所具有的端子进行支承。也就是说,外壳支座20通过连接片24在支座连接部23处与芯线连接部22的后端连接,其中上述芯线连接部22设置在内置于外壳40的端子的后端侧(即,用于与同轴电缆连接的一侧),从而能对外壳40进行支承。

在制造同轴电缆连接器时,外壳支座20可根据需要设置定位引导孔25,该定位引导孔25作为确定外壳40的位置的标记。图1及图2中示出的定位引导孔25与连接器支座10的定位引导孔13同样地,是贯穿外壳支座20的孔,但除了贯穿的孔以外,只要是突起、凹部等标记即可。

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通过将支座连接部23切断,能够将内置于外壳40的端子与外壳支座20分离。为了容易地将内置于外壳40的端子与外壳支座20切离,可以与外部导体壳体30的支座连接部12同样地,在支座连接部23上形成缺口等槽口、切入了一半左右的半切部。

外部导体壳体30在前端侧(即、同轴电缆的前端侧)具有外壳收纳部31,该外壳收纳部31构成为对外壳40的圆筒基部41进行收纳,在后端侧具有铆接部(接线部)32,该铆接部32构成为将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和包覆件(日文:被覆)接线。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边缘部分设置有与外壳收纳部31的平面垂直的壁部33。壁部33可以通过例如将从外部导体壳体30的前端到芯线铆接部36延伸出的位置之间的边缘垂直地弯折而形成。

此外,外部导体壳体30包括大致圆筒部34,该大致圆筒部34构造成包围外壳40的圆筒部43的周围,对从圆筒基部41的侧面突出的突起44进行按压,以固定外壳40。弯折部35设置于外部导体壳体30的前端部分,构成大致圆筒部34的一部分。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弯折部35以突起45为基准,相对于外壳收纳部31的平面被垂直地弯折,从弯折部35的两侧延伸出的大致圆筒部34以包围外壳40的圆筒部43的方式在与弯折部35的交界处被弯折。

此外,外部导体壳体30在后端部分具有铆接部,该铆接部用于与同轴电缆固定。铆接部包括包覆件铆接部38和外部导体铆接部37。除了上述包覆件铆接部38及外部导体铆接部37之外,在外部导体壳体30中央的边缘部分处设置有从壁部33延伸出的芯线铆接部36。芯线铆接部36构造成通过在与壁部33的交界处弯折成箱状,从而在位于内侧的外壳40的芯线固定部46处将配置于芯线连接部22的同轴电缆的芯线间接地压接而连接。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后端部分具有用于固定的外部导体铆接部37和包覆件铆接部38。外部导体铆接部37构造成将配置于铆接部32的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直接铆接成圆筒状并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30,包覆件铆接部38构造成将同轴电缆的包覆件直接铆接成圆筒状并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30。在外部导体壳体30中央的平面部分(即,被夹持在芯线铆接部36所延伸出的壁部33处的平面部分)设置有切起弹簧39,该切起弹簧39通过将上述平面部分切起而突出,切起弹簧39构造成与外壳40的主体部42卡合。

外壳40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前端侧具有圆筒基部41,在后端侧具有主体部42。圆筒基部41具有圆筒部43,该圆筒部43朝与连接器连接的一侧伸出,圆筒基部41在侧面具备突起44、45,该突起44、45在相对于圆筒部43垂直的方向上伸出。突起44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被外部导体壳体30的大致圆筒部34按压,能够对设置于外壳收纳部31的圆筒基部41进行固定。主体部42包括以与外部导体壳体30的切起弹簧39进行卡合的方式构成的孔(未图示)。在将外壳40组装至外部导体壳体30时,主体部42能通过与切起弹簧39卡合来将外壳40固定。

圆筒部43将端子的接触部21从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一侧露出。外壳40的后端侧的主体部42具有芯线固定部46,该芯线固定部46将端子的芯线连接部22从将同轴电缆的芯线连接的一侧露出,并朝将同轴电缆的芯线连接的一侧延伸出。芯线固定部46构造成从位于芯线连接部22的侧部两侧的主体部42的边缘部分延伸出,将外壳40组装至外部导体壳体30时,芯线固定部46配置于芯线铆接部36的内侧。

如图2所示,支座连接部12被设置成从外壳收纳部31的板面延长。例如,通过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壁部33中断的前端侧的位置处以从外壳收纳部31的板面延长的方式设置支座连接部12,从而连接器支座10能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体30的前端侧,连接器支座10能配置于与外壳支座20相反的一侧,该外壳支座20通过连接片24将外壳40内置的端子的后端连接在支座连接部23处。

藉此,连接器支座10和外壳支座20,不需要考虑各支座的移动范围、位置关系等,能使包括夹具等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简化。

在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支座连接部12设置在比大致圆筒部34的外周更靠外侧的位置处,并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前端侧的边缘部分设置两个支座连接部12,但外部导体壳体30中的支座连接部12的位置只要使连接器支座10与外壳支座20能配置在相反侧的位置即可。例如,为了将同轴电缆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30(同轴电缆连接器),由于必须用力地直接进行铆接,因此,能将支座连接部12设置在从同轴电缆的除了对包覆件和外部导体进行直接铆接的包覆件铆接部38和外部导体铆接部37这样的铆接部之外的部分至前端之间的一部分的边缘部分。可以构造成在用于形成支座连接部12的位置处不形成壁部33。例如,可以使芯线铆接部36延伸出的壁部33的一部分不形成,而是形成支座连接部12。此外,支座连接部12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从外部导体壳体30的除了铆接部以外的部分到前端之间的一部分的边缘部分,可以是任意的位置。

图3是表示连接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支座的图。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状态的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可通过如下方式制造,例如,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以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正上方配置外壳40的方式,从连接器支座10和外壳支座20被定位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将支座连接部23切断,以将外壳40收纳到外部导体壳体30中,通过大致圆筒部34和切起弹簧39分别对圆筒基部41和主体部42进行固定,将支座连接部23切断,以将外壳支座20分离。

在这样的工序中,可以制造出处于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状态的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多个同轴电缆连接器50可以在不从连接器支座10切离而连接的状态下,卷绕于卷盘后出货。

图4是表示连接有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支座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在连接到图1至图3所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前端侧处的连接器支座10之外,在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后端侧的铆接部(在图4的例中是包覆件铆接部38,但也可以是外部导体铆接部37)连接有子支座(日文:サブキャリア)14的形态。子支座14通过连接片15在支座连接部16处与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端部、例如铆接部32的端部连接,从而能与连接器支座10一起牢固地对外部导体壳体30进行支承。理想的是,子支座14的支座连接部16通过使包覆件铆接部38的供两个爪延伸的根基部分的平面(相当于包覆件铆接部38的背部的平面)、即外壳收纳部31的平面形成为向后端侧延伸的平面,而使外部导体壳体30的板面、连接器支座10的板面、子支座14的板面的各表面成为同一平面(共面的平面),因此,可以将外部导体壳体30更稳定地支承于各支座。

此外,子支座14包括支承片17和板状的支承部18,其中,上述支承片17穿过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侧部而延伸出,上述支承部18从支承片17呈扇状扩展,子支座14通过支承片17在支承部18处与连接器支座10结合。例如,子支座14的支承部18可以与连接器支座10的连接片11的面向支承部18的边缘部结合。支承部18通过设置成扇形状,能够大范围地对连接器支座10(或连接片11)进行支承,因此,在制造同轴电缆连接器时,能抑制外部导体壳体30的晃动。换言之,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当将外壳40组装至外部导体壳体30时,外部导体壳体30被支承部18牢牢地固定,因此,能容易地进行外壳40的组装。切断位置19是在将子支座14从连接器支座10和同轴电缆连接器50分离时,进行切断的位置。

图4所示的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与图1至图3示出的实施方式同样。与连接器支座10和子支座14连接的状态的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即,通过在连接器支座10的支座连接部12处将前端侧连接,在子支座14的支座连接部16处将后端侧连接,从而在由连接器支座10和子支座14支承的外部导体壳体30的正上方配置外壳40的方式,从连接器支座10和外壳支座20被定位的状态(与图2所示的状态同样的状态),将支座连接部23切断,以将外壳40收纳在外部导体壳体30中,通过大致圆筒部34和切起弹簧39分别对圆筒基部41和主体部42进行固定,将支座连接部23切断,以将外壳支座20分离。

在这样的工序中,能制造与连接器支座10和子支座14连接的状态的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与图1至图3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多个同轴电缆连接器50也可以在不从连接器支座10和子支座14切离而是连接着的状态下,卷绕于卷盘而出货。

通过从与连接器支座10和子支座14连接的状态的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将支座连接部16和切断位置19切断,可以除去子支座14,可以获得图3所示的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状态的带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除去子支座14后的制造工序、例如图5至图7所示的将同轴电缆60连接的工序等与图1至图3示出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图4中示出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除了支座连接部12之外,还包括支座连接部16,该支座连接部16与包覆件铆接部38和外部导体铆接部37这样的铆接部连接,但也可将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支座连接部12设置在至少比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处。

图5至图6表示将同轴电缆60接线至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工序。图5是表示将同轴电缆配置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状态的图。同轴电缆60由绝缘包覆件61、外部导体62、绝缘体63和芯线64构成。绝缘包覆件61将外部导体62包覆,外部导体62包围绝缘体63,绝缘体63包围芯线64。同轴电缆60的芯线64被配置在端子的芯线连接部22上,外部导体62和绝缘保持件61被配置在铆接部32上。

图6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到将同轴电缆铆接后的状态的图。芯线64通过将芯线铆接部36铆接,在位于内侧的外壳40的芯线固定部46处被压接于芯线连接部22而连接。外部导体62通过将外部导体铆接部37铆接而固定。绝缘包覆件61通过将包覆件铆接部38铆接而固定。

在图2至图6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在将外壳40组装于外部导体壳体30之后,进行同轴电缆60的接线,但制造工序的顺序并不限定于图2至图6中示出的顺序。最终,只要形成图6的状态即可。例如,作为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的另一实施方式,在将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芯线64连接到外壳40所具有的端子的芯线连接部22之后,还可以将连接有芯线64的外壳40组装到处于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状态的外部导体壳体30。此外,作为制造工序的又一实施方式,还可以在将没有支承(或内置)端子的绝缘性的外壳组装到处于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状态的外部导体壳体30之后,将在用于组装到绝缘性的外壳的端子的芯线连接部处预先连接有芯线的同轴电缆作为带同轴电缆的端子,而组装到外壳。

构成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外部导体壳体30是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状态,所以在将同轴电缆接线时,通过用夹具等对连接器支座10进行按压,能使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固定位置稳定。藉此,能省略夹子等用于将同轴电缆连接器50自身夹持并固定的机构。此外,如图6所示,能够在将同轴电缆连接器50连接到连接器支座10的状态下进行操作,因此,能容易地进行将同轴电缆60接线后的检查工序等。

图7是表示从连接器支座切离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图。也就是说,图7表示从同轴电缆60被接线于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通过将支座连接部12切断,从而去除了通过连接片11进行连接后的连接器支座10的状态。

图7所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50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壁部33中断的前端侧的位置处具有切断部51,该切断部51是通过将支座连接部12切断,而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边缘部分形成为凸状的部分。切断部51是外部导体壳体30从连接器支座10被切断后的痕迹,切断部51形成的位置与支座连接部12的位置相对应。例如,切断部51形成在支座连接部12的位置处,而上述支座连接部12设置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从除了包覆件铆接部38和外部导体铆接部37这样的铆接部以外的部分至前端之间的一部分的边缘部分。在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除了在支座连接部12处切断的痕迹、即切断部51之外,还在铆接部的端部形成在支座连接部16处切断的痕迹、即切断部(未图示),切断部51设置在至少比铆接部更靠前端侧的任意的位置处。当支座连接部12设置在比大致圆筒部34的外周更靠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切断部51也形成在比大致圆筒部34的外周更靠外侧的位置。

图8和图9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绝缘性的外壳和外部导体壳体分别连接到支座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从上方观察图8所示的绝缘性的外壳和外部导体壳体的俯视图。

在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与连接器支座10连接的支座连接部12设置在外部导体壳体30的前端侧的边缘部分,但如上所述,支座连接部的位置只要是能使连接器支座和外壳支座配置在相反侧的位置即可。例如,支座连接部的位置可以是从外部导体壳体30的除了包覆件铆接部38和外部导体铆接部37这样的铆接部以外的部分到前端之间的任意的位置。在图8和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器支座70通过连接片71在支座连接部72处与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弯折部35的上端部连接。连接片71从连接器支座70的端部沿与连接器支座70的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以与同轴电缆连接器50的弯折部35的上端部连接。在制造同轴电缆连接器时,在连接器支座70上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定位引导孔73,该定位引导孔73作为确定外部导体壳体30的位置的标记。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将支座连接部72设置于与弯折部35的上端部的边界处的情况下,连接器支座70也可配置在与外壳支座20相反一侧的位置。藉此,不需要考虑连接器支座70和外壳支座20的各自的移动范围、位置关系等,能使包括夹具等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简化。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是独立的实施例,能够分别组合来适当实施。

连接有一个以上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带连接器支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以及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使用,所制造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能够用于小型电子设备内的电信号传送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